车用座椅后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71033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用座椅后靠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合于车用的座椅后靠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已知各种车用座椅后靠装置,用于使靠背相对坐垫倾斜。这些车用座椅后靠装置调整靠背并将其保持在适合于乘员就座的最佳倾斜角度。
在JP-2000-245561A中披露了一种周知的车用座椅后靠装置(参见图3)。根据此车用座椅后靠装置,当因为车辆碰撞等将大外力施加于靠背倾斜的转动方向时,就使倾斜方向的保持强度增大。更具体地说,车用座椅后靠装置的第一部件设有基本上凹进形成的内齿轮,而车用座椅后靠装置的第二部件设有引导壁。通过操作(进退)锁定部件,其具有与内齿轮相啮合的外齿,以这样一种方式,通过引导壁在径向上引导锁定部件,就可以使车用座椅后靠装置改变第一和第二部件的锁定/松开状态(倾斜角度的保持/解除)。
车用座椅后靠装置还包括紧急情况用的超锁定部件(over-locking member)。正常情况下,超锁定部件与内齿轮在径向上分离,从而超锁定部件的齿不与内齿轮相啮合。但是,在第一和第二部件的锁定状态下,当大外力施加于转动方向时,通过锁定部件在周向挤压引导壁,并使其变形。在此情况下,由于引导壁的变形,在径向往外挤压超锁定部件,从而使超锁定部件的齿与内齿轮相啮合。因而使车用座椅后靠装置第一与第二部件的锁定强度增大,并从而使倾斜角度的保持强度增大。
然而,在JP2000-245561A中披露的车用座椅后靠装置,除了用于正常锁定/松开操作(倾斜角度的保持/解除)的锁定部件之外,至少还包括紧急情况用的超锁定部件。因而增加了零部件的数量,并因此使车用座椅后靠装置的制造成本昂贵。
从而,对于车用座椅后靠装置就有这样一种需求,即不用增加零部件的数量,就能在大外力于施加转动方向的状态下,增大保持强度。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车用座椅后靠装置,包括第一部件,安装于坐垫与靠背之一,并具有内齿轮;第二部件,安装于坐垫与靠背中的另一个,用于可转动地支撑第一部件;锁定部件,具有朝向内齿轮的外齿,并且在径向可移动;引导壁部,设置于第二部件,引导壁部设置为,通过将锁定部件置于引导壁部之间,引导壁部在径向从该锁定部件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引导该锁定部件,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限定于锁定部件的周向。在外齿与内齿轮啮合时,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相对转动受到限制,其中靠背相对于坐垫的倾斜角度得到保持,在外齿从与内齿轮相啮合的状态解除时,允许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相对转动,其中靠背相对于坐垫的倾斜角度保持得到解除。车用座椅后靠装置还包括外齿部,设置于引导壁部,并且在径向上有间隔地朝向内齿轮。


根据以下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及另外的特征和特性将更为清楚,其中图1A是从座椅侧观看时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
座椅后靠装置的剖视图,沿图1B的线IA-IA作出该剖视图;图1B是沿图1A的线IB-IB所作的剖视图;图2是侧视图,图示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
适合于车用的座椅;图3是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
座椅后靠装置的剖视图,带有用于说明座椅后靠装置操作的局部放大图;以及图4是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
的座椅后靠装置的剖视图,带有用于说明座椅后靠装置操作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在例如用于车辆中的座椅10包括坐垫11(亦即,座椅表面,乘员或其他对象就座于其上),安装在车辆地板F上;靠背12(亦即,乘员或其他对象倚靠的座椅部分),支撑于坐垫11的后端部;以及车用座椅后靠装置13,设置用于调整并保持靠背12相对于坐垫11的倾斜角度。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可以设置一对座椅后靠装置13用于同样目的,将座椅后靠装置13在车辆横向相对放置。由于一对装置13各具相同的操作与功能,下面仅就一对装置13中的一个进行说明。通过操作操纵杆(未示出),允许座椅后靠装置13处的相对转动,于是,靠背12的倾斜角度成为可以围绕转动轴O调整。此外,通过释放操纵杆,座椅后靠装置13处的相对转动受到限制或锁定,从而使靠背12的倾斜角度得以保持。
如图1A-图1B所示,座椅后靠装置13包括下板21(亦即,第二部件)和上板22(亦即,第一部件)。下板21与坐垫框(未示出)结合在一起,坐垫框作为坐垫11的框架,而上板22则与靠背框(未示出)结合在一起,靠背框作为靠背12的框架。如下文所述,上板22由下板21可转动地支撑。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
的座椅后靠装置13还包括保持架23、凸轮24、多个(3个)杆件25(亦即,锁定部件)、以及盘簧26。可选择地,或者另外,杆件25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或多于三个。
通过半模切法,将下板21形成为大致环形。通过在轴向第一侧(图1B中左侧)将下板21与坐垫框相连接,使其与坐垫11垂直结合。可选择地,或者另外,可以将下板21与坐垫框(亦即,坐垫11)整体形成为单个部件。
下板21形成有凹进部31,该凹进部31从其轴向第二侧(图1B中右侧)凹进成为大致同轴圆的形式。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凹进部31包括六个引导壁部32,以与凹进部31轴向凹进量基本上相对应的量,引导壁部32从下板21的底壁部轴向凸起。这些引导壁部32各与相邻引导壁部成对,以及各对引导壁部32按预定角度(约120°)布置。通过在各对引导壁部32之间放置杆件25,该各对引导壁部32在径向从杆件25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引导杆件25。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杆件25周向上限定。各引导壁部32包括侧面32a,侧面32a在径向平坦延伸,以与相配对的相邻引导壁部32的侧面32a平行。下板21包括在各相邻侧面32a之间在径向延伸的引导凹槽,用于引导各杆件25的径向移动(进退)。可选择地,或者另外,成对的引导壁部32的数量可以是一对、两对或多于三对。
此外,各对引导壁部32在径向中部包括适配凹进部32b,适配凹进部32b彼此相反地在周向从侧面32a凹进。并且,各引导壁部32沿其外周面包括外齿部32c。
通过半模切法将上板22形成为大致环形。通过在上板22的轴向第二侧(图1B中右侧)将上板22与靠背框相连接,使其与靠背12垂直结合。可选择地,或者另外,可以将上板22与靠背框(亦即,靠背12)整体形成为单个部件。
可选择地,或者另外,可以将下板21与靠背框(亦即,靠背12)相连接,并将上板22与坐垫框(亦即,坐垫11)相连接。
将上板22与前述下板21以转动轴O同轴布置。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上板22外周面22a的外径比凹进部31内周面31a的内径短预定距离。在外周面22a和内周面31a处,下板21可转动地支撑上板22,并且外周面22a与内周面31a共同形成下板21和上板22的轴承部33。
更特别地,上板22在外周面22a包括多个凸部22b。各凸部22b以预定距离在径向凸出,并以预定角度与各相邻凸部22b周向等距布置。下板21以这种方式可转动地支撑上板22,使形成于外周面22a的多个凸部22b与内周面31a相接触。因此,通过下板21和上板22(座椅后靠装置13),使靠背12与坐垫11可转动地连接。可选择地,或者另外,可以在下板21的内周面31a设置与凸部22b相类似的凸部,并且使该凸部可与上板22的外周面22a相接触。
上板22形成有第一凹进部36,第一凹进部36从上板22轴向第一侧(图1B中左侧)凹进成为大致同轴圆的形式。第一凹进部36在内周面包括内齿轮36a。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内齿轮36a齿顶圆的内径比外齿部32c齿顶圆的外径大预定距离。内齿轮36a齿的形状与外齿部32c的基本上相同。在使上板22安装于下板21的状态下,在径向上离开预定距离,内齿轮36a朝向外齿部32c。同样地,内齿轮36a在径向上朝向布置在各相邻侧面32a之间的引导凹槽。
第一凹进部36形成有第二凹进部37,第二凹进部37具有比第一凹进部36更小的内径,并进一步同轴凹进成为大致圆的形式。在上板22安装于下板21的状态下,上板22的第一凹进部36和第二凹进部37与下板21的凹进部31共同形成容纳凸轮24和杆件25的空间。
在上板22装于下板21的状态下,将大致环形的保持架23装配于其外壁面,其中,利用托架23,允许下板21与上板22之间的相对转动,但阻止下板21与上板22之间的轴向移动或滑动。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凸轮24包括三个凸轮部24a,凸轮部24a以预定角度在径向从其转动轴O开始延伸,并且各凸轮部24a的顶端部形成凸轮面24b。此外,各凸轮部24a包括平行于轴向凸起的凸台24c。凸轮24与下板21可转动地连接,并容纳于上板22与下板21之间。与操纵杆的操作联动,使凸轮24在第一方向(亦即,图1A中看为逆时针方向)转动。可选择地,或者另外,凸轮24的凸轮部24a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或多于三个。
将盘簧26的第一端挂在或者钩在下板21上,并将盘簧26的第二端挂在或者钩在凸轮24上。当解除操纵杆的操作时,利用盘簧26使凸轮24偏转,以在第二方向(亦即,图1A看为顺时针方向)转动。
基本上呈矩形板状的杆件25具有的周向长度,在周向上比各相邻侧面32a之间(亦即,引导凹槽)的横向宽度短一些。各杆件25在顶端部包括外齿25a,上板22的内齿轮36a与之相啮合。杆件25在基端部还包括在其厚度方向,即下板21轴向上贯通的凸轮孔25b。使凸轮孔25b在周向倾斜,并且通过将凸轮24的凸台24c插入到凸轮孔25b中,使各杆件25与凸轮24相接合。
此外,各杆件25在外齿25a与凸轮孔25b之间形成有台阶部,并且在径向相对的台阶部端面形成杆件凸轮面25c。杆件凸轮面25c延伸以横越杆件25的侧面,并且延伸以具有相对于外齿25a节距圆的倾斜角度。借助于凸轮24的凸轮面24b与杆件凸轮面25c之间接触,杆件25与凸轮24相接合。可选择地,或者另外,可以适当改变凸轮面24b或者凸轮孔25b的形状。
杆件25在径向中部还包括一对适配突部25d,适配突部25d从杆件25周向两端凸起。适配突部25d基本上呈梯形,将其以下述方式装配进基本上呈梯形的适配凹进部32b中,使得杆件25能够在径向移动(进退)。特别地,在适配突部25d与适配凹进部32b之间,以预定径向距离设置间隙,从而允许杆件25在径向的移动。适配突部25d与适配凹进部32b共同构成应力集中装置,其引起下文描述的塑性变形。
在凸轮24和杆件25容纳于下板21与上板22之间(亦即,容纳空间)的状态下,当使凸轮24在第一方向(图1A中看为逆时针方向)转动时,杆件25的凸轮孔25b受到凸轮24的凸台24c的挤压,并使杆件25沿引导凹槽在径向向内移动。在此情况下,使杆件25的外齿25a与上板22的内齿轮36a之间的啮合解除,因此,上板22成为相对于下板21可转动。
相反,当使凸轮24在第二方向(图1A中看为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凸轮孔25b受到凸台24c挤压,并且杆件凸轮面25c受到凸轮面24b挤压,从而使杆件25沿引导凹槽在径向向外移动。在此情况下,杆件25的外齿25a与上板22的内齿轮36a相啮合,因此,上板22成为相对于下板21不可转动。
基本上,通过盘簧26,凸轮24在第二方向偏转,以限制上板22相对于下板21的转动,换而言之,限制靠背12相对于坐垫11的转动。籍此,就可以保持靠背12相对于坐垫11的倾斜角度。
相反,当响应于操纵杆的操纵,使凸轮24克服盘簧26的偏转力在第一方向转动时,就使上板22能够相对于下板21转动,从而使靠背12能够相对于坐垫11转动。籍此,靠背12相对于坐垫11的倾斜角度就成为可以调整。
现在,对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
座椅后靠装置13在例如车辆碰撞等紧急情况下的操作进行说明。在此情况下,当在靠背12倾斜的转动方向上施加大外力时,如图3中放大部分所示,在周向挤压引导壁部32并使其变形(塑性变形)。因为在适配突部25d与适配凹进部32b之间的应力集中,促进了塑性变形。在此情况下,当引导壁部32变形达到径向向外凸出时,外齿部32c就与内齿轮36a相啮合。籍此,增大了下板21和上板22的锁定强度。
另一方面,如图4中放大的部分所示,当由于受到外力而挤压设置于上板22第一侧(图4中上方)的凸部22b之一,从而使其凸状消失时,在与该凸部22b之一相对应的径向(图4中看为上侧),下板21朝向上板22移动。在此情况下,上板22的内齿轮36a以相同的方式移向下板21。此外,当引导壁部32(亦即,外齿部32c)相对于被挤压的凸部22b位于径向对侧(从图4中下方)时,上板22的内齿轮36a向外齿部32c移近。因此,利用易于变形的凸部22b,通过使上板22的内齿轮36a靠近外齿部32c,促使内齿轮36a与外齿部32c之间啮合。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可以获得以下效果。首先,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当因为车辆碰撞等在靠背12倾斜的转动方向上施加大外力时,引导壁部32在周向上受到杆件25的挤压并变形(塑性变形)。在此情况下,当引导壁部32变形成为在径向上向外凸出时,外齿部32c与内齿轮36a相啮合。因此,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
的座椅后靠装置13,通过设置形成有引导壁部32的下板21,不用增加零部件数量,就可以增大下板21与上板22的锁定强度。结果,就可以增大靠背12相对于坐垫11的倾斜角度的保持强度。此外,还可以限制靠背12的误操作,从而可以使乘员得到保护。
其次,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因为通过杆件25的适配突部25d与引导壁部32的适配凹进部32b产生应力集中,促进了引导壁部32的变形,并可以使引导壁部32的外齿部32c与内齿轮36a平滑地啮合。
再者,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当由于外力挤压凸部22b而使其凸状消失时,在对应于凸部22b的径向,下板21向上板22移动。在此情况下,上板22的内齿轮36a以相同的方式向下板21移动。此外,当相对于受挤压的凸部22b,引导壁部32(亦即,外齿部32c)定位在径向对侧时(图4中看为下侧),上板22的内齿轮36a向外齿部32c移近。因此,利用易于变形的凸部22b,在大外力施加于转动方向的时刻,通过使上板22的内齿轮36a靠近引导壁部32的外齿部32c,可以促使内齿轮36a与外齿部32c之间啮合。
权利要求
1.一种车用座椅后靠装置(13),包括第一部件(22),安装于坐垫(11)与靠背(12)之一,并具有内齿轮(36a);第二部件(21),安装于所述坐垫与所述靠背中的另一个,用于可转动地支撑所述第一部件;锁定部件(25),具有朝向所述内齿轮的外齿(25a),并且在径向可移动;引导壁部(32),设置于所述第二部件,所述引导壁部设置为,通过将锁定部件置于引导壁部之间,引导壁部在径向从该锁定部件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引导该锁定部件,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限定于所述锁定部件的周向,在所述外齿与所述内齿轮啮合时,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的相对转动受到限制,其中所述靠背相对于所述坐垫的倾斜角度得到保持,在所述外齿从与所述内齿轮相啮合的状态解除时,允许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的相对转动,其中所述靠背相对于所述坐垫的倾斜角度保持得到解除;以及外齿部(32c),设置于所述引导壁部,并且在所述径向上有间隔地朝向所述内齿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座椅后靠装置,进一步包括应力集中装置,用于使施加于所述引导壁部的周向推压力集中,所述应力集中装置设置于所述锁定部件与所述引导壁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座椅后靠装置,其中,所述应力集中装置包括适配突部(25d),形成于所述锁定部件,并且在所述锁定部件的周向凸起;以及适配凹进部(32b),形成于所述引导壁部,并在所述引导壁部的周向凹进,所述适配凹进部配置成,与所述适配突部相适配,以允许在所述径向所述锁定部件的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用座椅后靠装置,进一步包括凸部(22b),形成于所述第一部件外周面(22a)与所述第二部件内周面(31a)之一上,该外周面和内周面配合形成轴承部(33),使所述凸部与所述第一部件外周面和所述第二部件内周面中的另一个相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用座椅后靠装置,其中所述凸部包括多个凸部,以规则间距形成于所述第一部件外周面与所述第二部件内周面之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座椅后靠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部件大致呈环形,并且在其内周面具有内齿轮,所述第一部件安装于所述坐垫,以及所述第二部件大致呈环形,用于在所述第一部件的内侧可转动地支撑所述第一部件,所述第二部件安装于所述靠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座椅后靠装置,进一步包括大致梯形的适配突部(25d),从所述锁定部件开始延伸;大致梯形的适配凹进部(32b),形成于所述引导壁部,并且与所述适配突部相适配,在所述径向,所述适配突部与所述适配凹进部之间限定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和权利要求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用座椅后靠装置,进一步包括凸部,形成于所述第一部件的外周面,并与所述第二部件的内周面相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和权利要求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用座椅后靠装置,进一步包括凸部,以规则间距形成于所述第一部件的外周面。
全文摘要
一种车用座椅后靠装置(13),包括第一部件(22),安装于坐垫(11)和靠背(12)之一,并具有内齿轮(36a);第二部件(21),安装于坐垫和靠背中的另一个,用于可转动地支撑第一部件;锁定部件(25),具有朝向内齿轮的外齿(25a),并在径向可移动;引导壁部(32),设置于第二部件,该引导壁部配置成,通过将锁定部件置于该引导壁部之间,从锁定部件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径向引导该锁定部件,在锁定部件的周向限定该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以及外齿部(32c),设置于引导壁部,并在径向上有间隔地朝向内齿轮。
文档编号B60N2/235GK1785710SQ20051013033
公开日2006年6月14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9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10日
发明者山田幸史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