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排气尾管的外挂式增益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71473阅读:3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排气尾管的外挂式增益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与辅助汽车引擎排放废气的结构有关,更详而言之,尤指枢接于汽车排气尾管末端以达到排气增益效果的外挂式增益结构。
背景技术
概述汽车的作动原理,系引擎将汽油类燃料喷雾混入空气,使其在汽缸中爆发,膨胀的压力转变为旋转力带动车轮旋转。而汽车的主流是四行程的汽油引擎,其设计是使活塞上下反复二次,亦即在引擎回转二次的间做吸气、压缩、膨胀、排气四种动作,以此方式借电气火花来点火。汽缸中的活塞上下移动的容积合计即为排气量,它也是表示引擎能力的指标。正常状况下,引擎于低转速时排气管应产生适当的排气回压帮助引擎扭力输出;引擎于高转速时排气管则应加速废气排出,才能提升汽车引擎运作效率。
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创作人设计一种枢接于汽车排气尾管末端的车辆排气尾管的外挂式增益结构,该增益结构具有辅助排气顺畅、适当回压等功效。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一种车辆排气尾管的外挂式增益结构,该增益结构组装于一排气尾管的末端,其特征在于一两端均为开放管口的管体,接近其中一端的管壁上具有若干固定孔位,每一固定孔位中具有一可于上述固定孔位中做相对于孔轴心的轴向调移的固定元件;位于上述管体底面管壁的辅助排口;合径地位于上述管体内部的挡板,该挡板具有一个或多个孔及一个或多个阻挡部。
本实用新型进步效果本实用新型达成的目的及功效之一,系可帮助引擎低转速扭力输出以及提升引擎高转速运作效率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达成的目的及功效之二,系该外挂的增益结构组装方法简单、稳固,且可配合各直径尺寸的排气尾管。
本实用新型达成的目的及功效之三,系利用上述的补强片支持部支持该管体与排气尾管固定的管口,以避免该管口变形。且因该补强片的作用使本案的管体结构壁厚得以薄化,使管体轻量化。


图1本实用新型增益结构的仰视立体外观图。
图2本实用新型增益结构的俯视立体外观图。
图3本实用新型增益结构的纵剖面图以及与排气尾管枢接。
图4图3的4-4方向的视图。
图5本实用新型增益结构的剖面于引擎低转速时废气的排放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增益结构的剖面于引擎高转速时废气的排放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本实用新型排气尾管的外挂式增益结构,于外观上包含一轴线上呈现钝角转折101且断面为椭圆的管体10,该管体10的两端均为开放状管口;该管体10因上述转折101而可概分为第一管段11以及第二管段15,该第一管段11于近开放端的管壁设若干固定孔位12,每一固定孔位12中设一固定元件13,且每一固定元件13得于上述固定孔位12中做轴向的调移。图中所示的上开固定孔位12为螺孔,固定元件13为螺栓及螺帽。
合径固定于该第一管段11开放端口的补强片20,该补强片20设一孔21,该孔21位于该补强片20的中央,呈椭圆形,且占据了该补强片20绝大部份的面积,并至少于该补强片20的左、右两侧各形成一个或多个支持部22。
设于该第一管段11底面的辅助排口30,该辅助排口30设在该第一管段11接近第二管段15的部位,且占据了该第一管段11底面111绝大部份的面积。
合径设于该第二管段15内部的挡板40,该挡板40设一孔41,该孔41位于该挡板40的中央,呈椭圆形,且占据了该挡板40绝大部份的面积,并且于该挡板40周缘形成一阻挡部42。
如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增益结构的纵剖面图,图中可见上述各结构以及第一管段11以该补强片20的孔21供一公知排气尾管90的末端穿枢,并且上述若干固定元件13的内端131抵制于该排气尾管90的管壁外,将本实用新型的增益结构固定在上述排气尾管90末端,且利用本实用新型管体10的钝角转折101,使第二管段15概呈水平延伸的样态。
如图4,图中可见公知的排气尾管90穿枢于上述补强片20的孔中,且被上述若干固定元件13的内端131固定。此图中更表现出该固定孔位12以及穿于其中的固定元件13相对该孔21的孔心呈放射状排列,以此有助于每一固定元件13的内端131能充份接触该排气尾管90的外管壁,不论排气尾管90的断面为圆形或椭圆形或是任何的直径尺寸,且较容易控制每一固定元件13施予该排气尾管90的固定力量。除此之外,在排气尾管90的周围以及补强片20的孔21之间形成一处或多处入风口23,该入风口23可以让外部空气进入管体10内。
如图5、图6,表示本实用新型排气状态的剖面示意图。引擎运转所产生的废气由箭头A所示的方向进入排气尾管90中,而车辆行进中由会由上述入风口23进风,外部空气则由箭头B表示。
图5,引擎低转速,废气A排放量少且流动速度慢,同时因车行速度较慢,因此外部空气B进入管体10内的量亦较少且流动速度亦较慢,但进入该管体10内的外部空气B可以帮助大部份的废气A透过挡板40的孔41往外排出。但是,该挡板40的阻挡部42会使少部份的废气A被暂时阻滞而弥漫在第一管段11中,形成排气回压,该排气回压有助于引擎扭力输出。惟上述的排气回压并不会持续的升高,因为该辅助排口30可以让累积的废气A从辅助排口30溢出,而惟持一适当的回压状态,帮助引擎维持低转速扭力。
如图6系引擎高转速时,废气A的排放量及流动速度以及外部空气B的进入量以及流动速度显然较引擎低转速时为大,于管体10内快速流动的外部空气B可使废气A的流动速度加快,以助于大量废气A快速地由该挡板40的孔41排除,除此之外,该辅助排口30更提供上述大量废气A另一渲泄管道,大量的废气A可以由两个出口排除,可帮助提升汽车引擎运作效率。
以下采条列方式说明本案功效。
1.本实用新型增益结构系枢套于汽车排气尾管90的末端,并以上述若干固定元件13固定。外挂的增益结构组装方法简单、稳固,且可配合各直径尺寸的排气尾管90。
2.本实用新型的增益结构具有如前所述的帮助引擎低转速扭力输出以及提升引擎高转速运作效率的功能。
3.本实用新型增益结构以上述固定元件13固定该排气尾管90时,固定元件13施予该排气尾管90的固定力量愈大,则反作用力愈大,为防止该反作用力让第一管段11的管口端变形,因此施予该补强片20的设计,以该补强片20的支持部22支持着部份的第一管段11管口,即可有效防止管口变形。
4.因上述补强片20的作用使本实用新型的管体10结构壁厚得以薄化,使本实用新型得以轻量化。
5.属于上述补强片20的椭圆形孔21供排气尾管90枢穿时,于孔21的左、右各形成上述的入风口23,供外部空气B进入,可加速废气A排除。
6.本实用新型增益结构的挡板40除了前述产生排气回压的功能之外,更具有修饰作用,特别是使用者由第二管段15目视本案增益结构时,该挡板40可适时的挡住内部而使其看起来更为美观。
7.本实用新型增益结构为转折状的管体,结合于下垂状的排气尾管90末端时,可使第二管段15几乎平行于地表面。
8.本实用新型增益结构的管体10具椭圆状断面,以及该补强片20设椭圆状的孔21,利用上述的椭圆形使本案的增益结构适用于各种直径的排气尾管。
虽然本案是以一个最佳实施例做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在不脱离本案精神与范畴下做各种不同形式的改变。以上所举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案而已,非用以限制本案的范围。举凡不违本案精神所从事的种种修改或变化,俱属本案申请专利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车辆排气尾管的外挂式增益结构,该增益结构组装于一排气尾管(90)的末端,其特征在于一两端均为开放管口的管体(10),接近其中一端的管壁上具有若干固定孔位(12),每一固定孔位(12)中具有一可于上述固定孔位(12)中做相对于孔轴心的轴向调移的固定元件(13);位于上述管体(10)底面管壁的辅助排口(30);合径地位于上述管体(10)内部的挡板(40),该挡板(40)具有一个或多个孔(41)及一个或多个阻挡部(4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排气尾管的外挂式增益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合径固定在上述管体(10),并具有固定元件(13)的开放端口的补强片(20),该补强片(20)上具有一供上述排气尾管(90)枢穿的孔(21),以及一个或多个支持上述开放管口的支持部(2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排气尾管的外挂式增益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排气尾管(90)的直径小于上述补强片(20)的孔(21)的直径,该孔(21)与上述枢穿的排气尾管(90)之间具有一处或多处入风口(23)。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排气尾管的外挂式增益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孔(21)位于占据该补强片(20)大部份面积的的中央部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排气尾管的外挂式增益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孔(21)呈椭圆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排气尾管的外挂式增益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管体(10)于轴线上具有一钝角转折(101)。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排气尾管的外挂式增益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管体(10)的结构横断面呈现椭圆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排气尾管的外挂式增益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孔位(12)为螺孔,上述固定元件(13)为螺栓及螺帽。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排气尾管的外挂式增益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辅助排口(30)位于上述管体(10)底面(111)管壁的大部份面积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排气尾管的外挂式增益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挡板(40)的孔(41)位于占据挡板(40)绝大部份面积的中央部位,该孔(41)的周缘具有阻挡部(42)。
专利摘要一种车辆排气尾管的外挂式增益结构,该增益结构系组装于一排气尾管的末端,包含一两端均为开放管口的管体,管体的一端设一补强片,通过该补强片组装于上述排气尾管末端,该管体底面管壁设一辅助排口,管体内部设一有孔的挡板;上述增益结构具有帮助引擎低转速扭力输出以及提升引擎高转速运作效率的功能。
文档编号B60K13/04GK2784591SQ20052000853
公开日2006年5月31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16日 优先权日2005年3月16日
发明者王胜仕 申请人:诚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