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牵引车的变速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5940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牵引车的变速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牵引车的变速器。
背景技术
以前,在牵引车中,变速装置容纳在构成牵引车车体的传动箱中,所述变速装置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变速并传递到驱动轮,所述变速装置具有对来自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多级变速的主变速装置和对经过所述主变速装置后的动力进行进一步变速的副变速装置,通过换档装置的滑动对这些主变速装置和副变速装置进行变速切换,借助换档拨叉滑动操纵所述换档装置,所述拨叉由操作杆操纵。(参照特开2001-30781)在现有技术中,用于主变速或用于副变速的拨叉安装在变速杆上,该变速杆滑动自如地支撑在支撑壁上,而该支撑壁又设置在传动箱内部,因此组装到传动箱中是很麻烦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牵引车的变速器,该牵引车的变速器,能够容易地将对牵引车变速装置的主变速装置进行变速切换操作的主变速用拨叉和对上述变速装置的副变速装置进行变速切换操作的副变速用拨叉组装到变速装置中。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牵引车的变速器包括传动箱,其具有向所述传动箱外部敞开的开口部;变速装置,容纳在上述传动箱内,将来自上述牵引车发动机的动力变速并传递给驱动轮,所述变速装置具有对来自上述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多级变速的主变速装置;对上述主变速装置进行变速切换操作的主变速用换挡装置;对来自上述主变速装置的动力进行进一步变速的副变速装置;对上述副变速装置进行变速切换操作的副变速用换挡装置;为了封闭上述开口部而自由装卸地安装在上述传动箱上的压盖,上述压盖可以安装具有超低速位置的蠕动变速装置;支撑在上述压盖上的且与上述主变速用换挡装置卡合以便使其移动的主变速用拨叉;支撑在上述压盖上的且与上述副变速用换挡装置卡合以便使其移动的副变速用拨叉。
根据本发明,由于主变速用拨叉和副变速用拨叉装配在封闭传动箱上所形成的开口部的压盖上,所以在传动箱外侧将主变速用拨叉和副变速用拨叉装配到上述压盖上之后,将压盖安装在传动箱上以便封闭开口部,由此能够将主变速用拨叉和副变速用拨叉组装到传动箱内的变速装置中,因而能够容易地将主变速用拨叉和副变速用拨叉组装到变速装置中。
而且,上述压盖也可以安装具有超低速位置的蠕动变速装置。


图1是副变速装置和蠕动变速装置的底面剖视图。
图2是副变速装置和蠕动变速装置的换档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从牵引车车体前部右侧观察的侧视剖视图。
图4是从牵引车车体后部右侧观察的侧视剖视图。
图5是前后运动切换装置和变速装置的侧视剖视图。
图6是离合器壳体和压盖等的后视剖视图。
图7是压盖的侧视图。
图8是主变速装置、副变速装置和蠕动变速装置的换档机构侧视图。
图9是主变速装置、副变速装置和蠕动变速装置的换档机构的平面图。
图10是主变速装置的操作机构平面剖视图。
图11是图7中沿A-A线的向视图。
图12是图7中沿B-B线的向视图。
图13是图7中沿C-C线的向视图。
图14(A)是表示主变速装置的变速模型的图。
图14(B)是表示副变速装置和蠕动变速装置的变速模型的图。
图15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侧视剖视图。
图16是其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蠕动变速装置的平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图3中,1是离合器壳体,所述离合器壳体1与连接到发动机后端侧的飞轮外壳2的后端连接。在图4中,3是与离合器壳体1的后端侧连接的变速箱,所述变速箱3的后端侧的开口用后部盖4封闭。上述离合器壳体(前部箱体)1和变速箱(后部箱体)3组成了构成牵引车车体一部分的传动箱5,所述传动箱5、发动机和飞轮外壳2等就主要构成了牵引车车体。
动力变速器7容纳在上述传动箱5内,所述动力变速器7具有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驱动轮的行驶系动力传动系统和传递到PTO轴的PTO系动力传动系统。所述动力变速器7的行驶系统包括通过飞轮9等从发动机曲轴8传递动力的推进轴10、将来自所述推进轴10的动力转换成牵引力并传递到后轮等的变速装置11、改变从推进轴10传递到变速装置11的动力旋转方向并对牵引车的前后运动进行切换的前后运动切换装置(往复运动装置)12、将来自变速装置11的动力传递给左右后轮的后轮差动装置13和将经过变速装置11后的动力传递给前轮的前轮推进轴14。
推进轴10和前轮推进轴14具有前后方向的轴线。此外,动力变速器7的PTO系统包括与上述推进轴10的后部同轴地直接连接的PTO驱动轴16、在所述PTO驱动轴16后方同轴设置的PTO传动轴17、自由连通/断开地将动力从PTO驱动轴16传递到PTO传动轴17的PTO离合器18以及将PTO传动轴17输入的动力减速并传递给PTO轴6的减速装置19。推进轴10的前部侧通过轴承支撑在隔壁22上,所述隔壁22被划分为设置飞轮9的离合器壳体1的第一室20和设置前后运动切换装置12的离合器壳体1的第二室21,推进轴10的后部侧通过轴承支撑在分隔壁25上,所述分隔壁25划分为上述第二室21和设置变速装置11的离合器壳体1的第三室24。
也如图5所示,前后运动切换装置12包括设置在推进轴10上的液压离合器26、在所述液压离合器26的后侧自由相对旋转地支撑在推进轴10上的前进输出齿轮27、在液压离合器26前侧自由相对旋转地支撑在推进轴10上的后退输出齿轮28、在推进轴10下方侧与所述推进轴10平行配置并旋转自如地支撑在隔壁22·分隔壁25之间的后退传动轴29、设置在所述后退传动轴29前部与之整体自由旋转的后退第1传动齿轮30以及设置在后退传动轴29后部与之整体自由旋转的后退第2传动齿轮31。
前进输出齿轮27和后退第2传动齿轮31均与向变速装置11输入动力的输入齿轮32啮合,后退第1传动齿轮30与后退输出齿轮28啮合。液压离合器26包括同轴固定在推进轴10上的离合器体33、同轴且自由相对旋转地设置在推进轴10上的后侧前进用内筒体34和前侧后退用内筒体35、夹装在此离合器体33和各内筒体34、35之间的前进用离合器构件36和后退用离合器构件37、以及设置在离合器体33内部在轴线方向自由滑动的前进用活塞38和后退用活塞39。
前进输出齿轮27与前进用内筒体34一体形成,而后退输出齿轮28与后退用内筒体35一体形成。前进用和后退用的各个离合器构件36、37是多个摩擦板相互邻接形成的液压多板型,借助于用切换阀(未图示)的工作油来工作的前进用和后退用的各活塞38、39,可使各个离合器构件36、37压接·反向分离。在上述结构的前后运动切换装置12中,操作前进用活塞38以压接前进用离合器构件36时,前进用内筒体34与离合器体33直接连接,推进轴10的动力传递到前进输出齿轮27,前进动力从所述前进输出齿轮27传递到上述输入齿轮32,或者,操作后退用活塞39以压接后退用离合器构件37时,后退用内筒体35与离合器体33直接连接,推进轴10的动力经由后退输出齿轮28→后退第1传动齿轮30→后退传动轴29,传递到后退第2传动齿轮31,后退动力从所述第二传动齿轮31传递到上述输入齿轮32。
变速装置11包括能够对经过前后运动切换装置12的动力进行第1速~第6速的六级变速的主变速装置41、能够进一步对经过所述主变速装置41的动力进行高低两级变速的副变速装置42、能够对经过主变速装置41后的动力进行比副变速装置42的低速更慢的超低速变速的蠕动变速装置43、输入前后运动切换装置12的动力的输入轴44、通过主变速装置41传递所述输入轴44动力的中间轴45以及将经由变速装置11变速的动力输出的输出轴46。输入轴44配置在前进切换装置12的后侧并且在PTO驱动轴16的右侧与该PTO驱动轴16平行,所述输入轴44的前部通过轴承支撑在分隔壁25上,输入轴44的后部通过轴承支撑在离合器壳体1的后端壁47上,输入轴44前端从分隔壁25向前方突出,上述输入齿轮32整体可自由旋转地设置在向所述第二室21突出的部分上。
输入轴44的前端向前后运动切换装置12侧突出,输入齿轮32设置在该突出部分,输入轴44配置在推进轴10和后退传动轴29的侧面,因此,输入齿轮32与前进输出齿轮27、后退第2传动齿轮31同时啮合。中间轴45形成圆筒形,配合在上述PTO驱动轴16外部相对其自由旋转。输出轴46具有前后方向的轴线,配置在上述后退传动轴29后方的中间轴45正下方,所述输出轴46可绕轴线旋转自如地通过轴承支撑在分隔壁25和后端壁47上,由此一起插入变速箱3内,该输出轴46的后端侧通过联轴器与差动驱动轴48连接,差动驱动轴48将动力传递给后轮差动装置13。
主变速装置41包括将动力从输入轴44传递到中间轴45的第1~第6速齿轮系49-54和第1~第3主变速切换机构55~57,所述第1~第3主变速切换机构55~57对动力传动路径进行切换,以便通过所述第1~第6速齿轮系49~54中任意一个齿轮系49~54进行传递动力。上述第1~第6速齿轮系49~54以第4速齿轮系52、第3速齿轮系51、第6速齿轮系54、第5速齿轮系53、第2速齿轮系50、第1速齿轮系49的顺序朝后配置,所述第1~第6速齿轮系49~54的输入侧齿轮49a~54a配合在输入轴44外面且相对其自由旋转,输出侧齿轮49b~54b与中间轴45一体旋转地配合在其外侧。
第1主变速切换机构55设置在第1速齿轮系49和第2速齿轮系50的输入侧齿轮49a、50a之间,进行1速或2速的切换;第2主变速切换机构56设置在第3速齿轮系51和第4速齿轮52之间的输入侧齿轮51a、52a之间,进行3速或4速的切换;第3主变速切换机构57设置在第5速齿轮系53和第6速齿轮54之间的输入侧齿轮53a、54a之间,进行5速或6速的切换。所述第1~第3主变速切换机构55~57采用对齿轮系49~54进行切换(齿轮变速)的同步啮合机构,使动力传动侧(输入轴44)和受动力传动侧(主变速装置41的齿轮系的输入侧齿轮)的转数同步,各主变速切换机构55~57包括配合在输入轴44外面与其整体自由旋转的联轴器55a~57a和主变速用换档装置(离合器齿轮)55b~57b,该主变速用换档装置可一体自由旋转地外嵌在所述联轴器55a~57a上,并可在轴线方向(前后方向)自由移动。
第1主变速切换机构55的主变速用换挡装置55b称为第1主变速用换挡装置55b,第2主变速切换机构56的主变速用换挡装置56b称为第2主变速用换挡装置56b,第3主变速切换机构57的主变速用换挡装置57b称为第3主变速用换挡装置57b。在第1~第6速齿轮系49~54的输入侧齿轮49a~54a上,分别设置与第1~第3的主变速用换挡装置55b~57b相啮合的啮合部49c~54c。在第1~第3主变速用换挡装置55b~57b与所述啮合部49c~54c未啮合的状态且在不通过第1~第6速齿轮系49~54将动力从输入轴44传递到中间轴45的非动力传动状态,形成一种空档位置,使第1~第3主变速用换档装置55b~57b中的任意一个从空档位置向轴线方向(前后方向)滑动,借助于第1~第6速齿轮系49~54的输入侧齿轮49a~54a的啮合部49c~54c的任意一个和联轴器55a~57a相互啮合,由此动力经过输入轴44→联轴器55a~57a→主变速用换档装置55b~57b→啮合部49c~54c→输入侧齿轮49a~54a→输出侧齿轮49b~54b传递到中间轴45,通过选择主变速装置41的第1速~第6速中的任意一个对输入到输入轴44的动力进行变速,从而传递到中间轴45。
如图3和图6所示,在离合器壳体1的右侧侧壁形成开口部59,用自由拆装地安装在离合器壳体1上的压盖60封闭所述开口部59。如图7~图13所示,在所述压盖60上设置第1~第3主变速用拨叉61~63,所述拨叉61~63通过与上述第1~第3主变速用换档装置55b~57b相卡合并在轴线方向上对它们进行移动操作来切换动力传递路径,第1主变速用拨叉61与第1主变速用换档装置55b相卡合,第2主变速用拨叉62与第2主变速用换档装置56b相卡合,第3用主变速用拨叉63与第3主变速用换档装置57b相卡合。
而且,支撑第1~第3主变速用拨叉61~63的三根拨叉杆64~66对应于所述主变速用拨叉61~63设置在压盖60上。在压盖60的内表面上部侧设置着中间支撑壁69,该中间支撑壁69位置在前后一对支撑壁67、68和在所述前后支撑壁67、68上部之间。上述拨叉杆64~66有前后方向的轴线,支撑第1主变速用拨叉61的第1拨叉杆64被前后方向自由移动地支撑在后支撑壁68和中间支撑壁69的上部之间。支撑第3主变速用拨叉63的第3拨叉杆66配置在上述第1拨叉杆64的左右方向内侧,且被前后方向自由移动地支撑在后支撑壁68和中间支撑壁69上。支撑第2主变速用拨叉62的第2拨叉杆65配置在第1拨叉杆64和第3拨叉杆66之间的上方,且被前后方向自由移动地支撑在前支撑壁67和中间支撑壁69上。
第1主变速用拨叉61的底部与第1拨叉杆64固定安装,第2主变速用拨叉62的底部与第2拨叉杆65固定安装,第3主变速用拨叉63的底部与第3拨叉杆66固定安装,从而第1~第3主变速用拨叉61~63通过第1~第3拨叉杆64~66可在前后方向自由移动地支撑在压盖60上。第1、第3拨叉杆64、66和第2主变速用拨叉62的底部设置有分别由槽等形成的卡合部70A~70C,所述卡合部70A~70C左右方向并列设置,在第2主变速用拨叉62的底部上的设置的卡合部(第1卡合部)70A,位于在第1拨叉杆64内形成的卡合部(第2卡合部)70B和在第3拨叉杆66内形成的卡合部(第3卡合部)70C之间。
而且,操作机构72设置在压盖60上,所述操作机构72用于与摆动自如地支撑在牵引车车体上的主变速杆(操作杆)联动连接,从而操作第1~第3主变速用拨叉61~63。所述操作机构72具有可选择操作第1~第3主变速用拨叉61~63中任意一个的操作轴73、与所述操作轴73相卡合且使操作轴73在轴线方向移动从而对第1~第3主变速用拨叉61~63中的任意一个进行选择的选择部件74、可相对操作轴73在轴线方向自如移动的且与其整体自由旋转地使该操作轴73旋转来移动被选择的主变速用拨叉61~63的转动部件75、以及使操作轴73返回基准位置的复位弹簧76。
另一方面,在压盖60上设置着整体形成的朝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支撑部77,具有左右方向的轴线的支撑孔78贯通所述支撑部77,操作轴73贯穿插入地所述支撑孔78。操作轴73具有左右方向内侧端的大径部73a、直径小于所述大径部73a的左右方向中途部的中径部73b、以及直径小于所述中径部73b的左右方向外端侧的小径部73c。上述大径部73a可在轴线方向自由移动地支撑在上述支撑孔78中,且在大径部73a的左右方向内端侧上设置着朝径向外侧和上方突出的支臂部件79,在该大径部73a的左右方向外端侧形成卡合槽80,该卡合槽80沿周方向形成。
在操作轴73的基准位置上,上述支臂部件79的顶端侧(上端侧、被卡合部)79a与第2主变速用拨叉62的卡合部70A相卡合,使操作轴73从该基准位置朝左右方向外方侧(第1移动位置)移动,由此使支臂部件79的顶端侧79a与第1拨叉杆64的卡合部70B相卡合,通过使操作轴73从基准位置向左右方向朝内方侧(第2移动位置)移动,支臂部件79的顶端侧79a与第3拨叉杆66的卡合部70C相卡合,由此通过使操作轴73左右方向移动,从而可对第1~第3主变速用拨叉61~63中的任意一个进行选择。
因此,通过使操作轴73在基准位置、第1移动位置或第2移动位置上绕轴线(绕左右轴)转动,支臂部件79可绕左右轴旋转地前后摆动,从而使被选择的主变速用拨叉61~63前后移动。在上述支撑部77的前部与上述卡合槽80对应的位置,设置着容纳上述选择部件74的容纳部82。在所述容纳部82内,设置着容纳室83和转动轴84,所述容纳室83与支撑部77的支撑孔78连通并可以堵住在前后方向贯通所述容纳部82形成部分的孔的前侧。所述转动轴84被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横过所述容纳室83,绕上下方向的轴线旋转自如地被支撑。
选择部件74收容在上述容纳室83中,从上述转动轴84径向向外且向后方突出,该选择部件74的底端侧固定于所述转动轴84,且该选择部件74的顶端侧74a插入支撑孔78,从而与卡合槽80相卡合,通过使转动轴84绕轴线转动,使得选择部件74左右摆动,从而使操作轴73左右方向移动。上述转动轴84的下端从容纳部82向下突出,第1杆件85径向向外并且左右方向向外突出地固定于所述向下方突出的部分,在所述第1杆件85上设置有用于连接金属线的销86。
上述转动部件75形成筒状,其左右方向内侧绕左右轴旋转自如地插入上述支撑孔78的左右方向外端侧,且该转动部件75的内周部的左右方向内侧与操作轴73的中径部73b整体自由旋转地外嵌配合(花键配合)。通过用螺栓固定在支撑部77外面的板件87,可防止所述转动部件75脱出,以绕左右方向的轴心附近旋转。使转动部件75的内周部的左右方向外侧成为形成比内侧的花键部直径大的容纳孔88,转动部件75的内周部形成阶梯状的孔,操作轴73的小径部73c突出到上述容纳孔88内。
在左右方向相对配置的左右一对环状弹簧支承部件89、90,可相对所述操作轴73的小径部73c以左右方向(操作轴73的轴线方向)自由移动的方式配合在其外部,且由夹装在所述弹簧支承部件89、90之间的压缩状螺旋弹簧形成的复位弹簧76设置在所述操作轴73的小径部73c外部。借助嵌入小径部73c的左右方向外端侧的、由止动环形成的止挡部(称之为外侧止挡部)91,可以防止左右方向外侧的弹簧支承部件(称之为外侧弹簧支承部件)89从小径部73c脱出。
此外,限制外侧弹簧支承部件89反向移动的、由筒体形成的限制部(称之为外侧限制部)92,内嵌在外侧弹簧支承部件89的左右方向外侧。利用防脱部件93可以防止所述外侧限制部92从容纳孔88朝左右方向外侧脱出。而且,外侧限制部92的内周径比在操作轴73的小径部73c内设置的外侧止挡部91的直径大,小径部73c和外侧止挡部91可以在外侧限制部92内左右方向相对移动。
如图10所示,在基准位置上,上述操作轴73借助复位弹簧76的弹力驱动外侧弹簧支承部89,从而抵靠在外侧限制部92和外侧止挡部91上,并借助复位弹簧76的弹力驱动左右方向内侧的弹簧支承部件(称之为内侧弹簧支承部件)90,从而抵靠在中径部73b的左右方向外端面(该部分是与内侧弹簧支承部件90抵靠的止挡部94,称之为内侧止挡部)和转动部件75的内周部的阶梯部(该部分是限制内侧弹簧支撑部件90反向移动的限制部95,称之为内侧限制部)上,借助复位弹簧76的弹力,使操作轴73保持在基准位置。
如果为了使支臂部件79的顶端79a与第2卡合部70B卡合,而使操作轴73从基准位置朝左右轴方向外侧移动时,内侧弹簧支承部件90被内侧止挡部94压紧,从而在压缩复位弹簧76时,向左右方向外侧移动,由此使操作轴73朝左右方向外侧移动,一旦从这种状态解除对操作轴73左右方向向外的操作力,则内侧弹簧支承部件90受到复位弹簧76的弹力而被推压,就会朝左右方向内侧移动,因而操作轴73回复到基准位置。或者,如果为了使支臂部件79的顶端79a与第3卡合部70C卡合,而使操作轴73从基准位置朝左右轴方向内侧移动时,则外侧弹簧支承部件89被外侧止挡部91压紧,从而在压缩复位弹簧76时朝左右轴方向内侧移动,由此使操作轴73的左右方向内侧移动,一旦从这种状态解除对操作轴73的左右方向内侧的操作力,则外侧弹簧支承部件89受复位弹簧76的弹力推压而向左右方向外侧移动,操作轴73就会回复到基准位置。
因此,可以借助一个复位弹簧76使可在左右轴方向三个位置自由变换的操作轴73回复到上述三个位置中间的基准位置。第2杆件96径向向外并向后方突出地固定在转动部件75从支撑部77突出的部分上。此外,用盖体97封闭容纳孔88的左右方向外端侧。上述第1杆件85通过由推拉金属线等构成的选择金属线与主变速杆71联动连接,第2杆件96通过连接机构等与主变速杆71联动连接,主变速杆71在一个方向a和与所述的一个方向a正交的另一方向b上自由摆动操作,通过在一个方向a的摆动操作,借助第1杆件85、转动轴84和选择部件74使操作轴73左右轴向移动,而通过在另一个方向的操作,借助第2杆件96和转动部件75使操作轴73绕左右方向轴线旋转(参照图14(A))。
此外,安装上述选择金属线的外部线的安装部件98固定在压盖60的外面。如图14(A)所示,对于所述主变速杆71的操作模型,借助以支枢部99为支点使主变速杆71在方向a上进行摆动操作,从而可以在支臂部件79的顶端79a与第1卡合部70A卡合的第1选择位置d、支臂部件79的顶端79a与第2卡合部70B卡合的第2选择位置e、以及支臂部件79与第3卡合部70C卡合的第3选择位置f上进行操作,并借助复位弹簧76的弹力使主变速杆71从第2选择位置e或第3选择位置f回复到第1选择位置d,在第1、第2或第3选择位置d、e、f中的任意一个位置上,通过在另一方向b摆动操作主变速杆71,实现对主变速装置41第1速~第6速中的任何一个进行变速。
在上述结构的操作机构72中,由于将选择部件74容纳在容纳室83内,可以将操作轴73的与选择部件74的卡合部分容纳在支撑孔78内,所以密封性良好,能防止漏油。如图5所示,副变速装置42具有高速齿轮系101、位于所述高速齿轮系10的后方的低速齿轮系102、在输出轴46的高速齿轮系101和低速齿轮系102之间整体自由旋转地外嵌配合(花键配合)的花键凸起103、以及与所述花键凸起103在轴线方向自由移动且整体自由旋转地外嵌配合(花键配合)的副变速用换挡装置104。
高速齿轮系101的输出侧齿轮由主变速装置41的第4速齿轮系52的输出侧齿轮52b构成,输出侧齿轮101b相对旋转自如地外嵌配合在输出轴46上。而且,低速齿轮系102的输入侧齿轮102a在中间轴45上的第5速齿轮系53和第6速齿轮系54的输出侧齿轮53b、54b之间一体形成,输出侧齿轮102b相对转动自如地外嵌配合在输出轴46。而且,在高速齿轮系101的输出侧齿轮101b的后部侧和低速齿轮系102的输出侧齿轮102b的前部侧,设置着与副变速用换挡装置104啮合的啮合部105、106。副变速用换挡装置104未与所述啮合部105、106啮合的状态形成非动力传动状态。副变速用换挡装置104从所述位置以轴线方向朝前方滑动,所述副变速用换挡装置104经过与花键凸起103和高速齿轮系101的输出侧齿轮101b的啮合部105相啮合,实现通过高速齿轮系101、副变速用换挡装置104和花键凸起103从中间轴45向输出轴46传递动力的副变速装置42的高速状态。副变速用换挡装置104从上述非动力传动位置以轴线方向向后滑动,所述副变速用换挡装置104经过与花键凸起103和低速齿轮系102的输出侧齿轮102b的啮合部106相啮合,通过低速齿轮102、副变速用换挡装置104和花键凸起103,实现将动力从中间轴45向输出轴46传递的副变速装置42的低速状态。
而且,低速齿轮系102的输出侧齿轮102b的啮合部106,比副变速用换挡装置104的轴向长度长(或大致相同的长度),使副变速用换挡装置104位于脱离花键凸起103的位置。所述副变速用换挡装置104在脱离花键凸起103的位置且在副变速装置42既不处于高速状态也不处于低速状态的位置,作为用于使蠕动变速装置43成为接通状态的蠕动变速切换位置C。通过使副变速用换挡装置104从该移动区域的前端侧位置向后(向轴线方向的一方)移动,在副变速装置42处于高速状态的高速位置H、副变速装置42处于低速状态的低速位置L以及副变速装置42既不是高速状态又不是低速状态的蠕动变速切换位置C之间,副变速用换挡装置104被自由地变换位置。
此外,借助制动机构,可将副变速用换挡装置104保持在高速位置H、低速位置L和蠕动变速切换位置C上。而且,也可以保持在高速位置H和低速位置L之间的空档位置C。向蠕动变速装置43输出动力的输出齿轮107整体形成在低速齿轮系102后部,在所述输出齿轮107的后方配置着输入经蠕动变速装置43后的动力的输入齿轮系108,所述输入齿轮108一体旋转自如地外嵌配合在输出轴46上。
此外,在上述输入齿轮108的后部侧,一体形成前轮动力输出齿轮系109的输入侧的齿轮109a,所述前轮动力输出齿轮109的输出侧齿轮109b相对旋转自如地外嵌配合在上述前轮推进轴14上,通过前后方向滑动自如地设置在所述前轮推进轴14上的离合器110的滑动操作,经过变速装置11后的动力能够被自由连通/切断地传递给前轮。蠕动变速装置43装配在上述压盖60上,通过将所述压盖60安装在离合器壳体1上,蠕动变速装置43能够自由卡合/分离地夹装在副变速装置42和后轮差动装置13之间的动力传动系统中,也可以在没有将蠕动变速装置43安装在压盖60上的无蠕动变速形式和在将蠕动变速装置43安装在压盖60上的有蠕动变速形式之间,简单地将变速装置11进行形式变化。可以采用螺栓和螺母、花键或可位移的销以及支承所述销的毂部等众所周知的方法,将蠕动变速装置43可拆卸地安装于压盖60上。
如图1、图2、图7、图8、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蠕动变速装置43具有左右一对传动轴111、112,所述传动轴111、112设置在压盖60内表面的前后支承壁67、68的下部之间,并可绕前后方向轴线旋转自如地被支撑。一侧的(左右方向外侧的)传动轴111作为输入侧传动轴,另一侧的(左右方向内侧的)传动轴112作为输出侧传动轴。而且,蠕动变速装置43具有与输出侧传动轴112的中途部相对回转自如地外嵌配合的且与上述输出齿轮107啮合的第1蠕动变速齿轮113、一体形成在所述第1蠕动变速齿轮113的后部的第2蠕动变速齿轮114、与所述第2蠕动变速齿轮114啮合且一体旋转自如地外嵌配合在输入侧传动轴111的第3蠕动变速齿轮115、配置在所述第3蠕动变速齿轮115的后侧且一体旋转自如地外嵌配合在输入侧传动轴111的第4蠕动变速齿轮116、与所述第4蠕动变速齿轮116啮合的第5蠕动变速齿轮117、相对旋转自如地外嵌配合在输出侧传动轴112的且整体旋转自如地外嵌配合在第5蠕动变速齿轮117的传动筒118、可在轴线方向上移动地且可一体旋转自如地外嵌配合在所述传动筒118的蠕动变速用换挡装置119、和配置在上述第2蠕动变速用齿轮114的后方且与上述输入齿轮108啮合并一体旋转自如地外嵌配合在输出侧传动轴112的第6蠕动变速齿轮120。
而且,在蠕动变速用换挡装置119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区域的后端侧,与蠕动变速用换挡装置119啮合的啮合部121可设置在输出侧传动轴112上。在上述结构的蠕动变速装置43中,如果蠕动变速用换挡装置119与啮合部121啮合,则变成蠕动变速装置43的接通状态(蠕动变速状态),在所述接通状态状态中,动力从中间轴45经过低速齿轮系102→输出齿轮107→第1蠕动变速齿轮113→第2蠕动变速齿轮114→第3蠕动变速齿轮115→输入侧传动轴111→第4蠕动变速齿轮116→第5蠕动变速齿轮117→传动筒118→蠕动变速用换挡装置119→啮合部121→输出侧传动轴112→第6蠕动变速齿轮120→输入齿轮108,并以超低速减速传递到输出轴46。如果蠕动变速用换挡装置119和啮合部121的啮合脱开,则变成动力不从输入侧传动轴111传递到输出侧传动轴112的蠕动变速装置43的断开状态。
用于前后移动操作副变速用换挡装置104的副变速用拨叉122和用于前后移动操作蠕动变速用换挡装置119的蠕动变速用拨叉123均装配在上述压盖60上,蠕动变速用拨叉123与副变速用拨叉122一体形成,可以用一支副变速杆(操作杆)同方向同时移动副变速用拨叉122和蠕动变速用拨叉123。第4拨叉杆以前后方向的轴线方向自由移动地设置在上述压盖60上的前后支撑壁68上,副变速用拨叉122和蠕动变速用拨叉123的底部安装在所述第4拨叉杆124上,通过使所述拨叉杆124在轴线方向移动,使副变速用拨叉122和蠕动变速用拨叉123前后方向自如移动,从而使副变速用换挡装置104和蠕动变速用换挡装置119同时向一个方向移动。
此外,副变速用换挡装置104和蠕动变速用换挡装置119分开形成,通过安装到同一拨叉杆上,也可以实现副变速用换挡装置104和蠕动变速用换挡装置的一体移动。而且,副变速用换挡装置104位于高速位置H和低速位置L时,形成上述蠕动变速用换挡装置119和啮合部121的啮合脱开状态,副变速用换挡装置104位于蠕动变速切换位置C时,上述蠕动变速用换挡装置119与啮合部121啮合。
因此,如图14(B)所示的操作模型,以支枢部126为支点,在一方向上对一支副变速杆125进行直线状的摆动操作,通过该副变速杆125在高速位置H、低速位置L、蠕动位置C的切换,形成副变速装置42的高速状态→副变速的低速状态→蠕动变速状态的依次切换。一方面,在压盖60的后下部设置具有通孔128的支撑部129,通孔128具有左右方向的轴线以及轴线方向的两端侧形成开口状,转动轴130插入并贯穿所述支撑部129的通孔128,并且所述转动轴130可绕左右方向的轴线旋转自如地支撑。
通过用螺栓固定在支撑部129的外面的防脱板131,可防止所述转动轴130左右方向向外脱出。所述转动轴130的内端侧从压盖60向离合器壳体1内突出,支臂部件132径向向外且向上突出地设置在所述转动轴130的内端侧上,所述支臂部件132的顶端侧(上端侧)132a与在副变速用拨叉122和蠕动变速用拨叉123的底部133内设置的卡合槽136卡合。
此外,所述转动轴130的左右方向外端侧从支撑部129向外突出,筒状部件134外嵌配合在所述突出部分并用销固定,杆件135径向向外且向后方突出地设置在所述筒状部分134上。所述杆件135的后端侧通过联动机构与副变速杆125联动连接。因此,通过对副变速杆125进行摆动操作,杆件135会上下摆动,转动轴130转动且支臂部件132前后摆动,从而借助第4拨叉124,副变速用拨叉122和蠕动变速用拨叉123就可以前后移动。
图15和图16示出了其它实施方式,示出了主变速装置41为第1~第4速的四级变速式的动力变速器7的变速装置11,在所述变速装置11的主变速装置41中,第2速齿轮系137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3速齿轮系51的变速比相当,第3速齿轮系138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4速齿轮系52的变速比相当,第4速齿轮系139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6速齿轮系54的变速比相当。因此,在此实施方式中,使主变速装置41形成这样的结构,即,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被拆除了第2速齿轮系50和第5速齿轮系53,而且还改变了齿轮系的配置。
因此,在此实施方式中,在第3速齿轮系138和第4速齿轮系139的输入侧齿轮138a、139a之间,设置着能够配置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5速齿轮系53、第6速齿轮系54和第3主变速切换机构57的空间140,轴套141配置在所述空间140中,并整体旋转自如地外嵌配合在输出轴44上。而且,在此实施方式中,由于第3速齿轮系138相当于上述实施方案中的第4速齿轮系52,因此,此实施方式中副变速装置42的高速齿轮系101的输出侧齿轮101b与第3速齿轮系138的输出侧齿轮138b相啮合,轴套142以外嵌配合在输出轴46上的方式设置在高速齿轮系101的输出侧齿轮101b前方空置的空间中。
而且,第5蠕动变速齿轮117与蠕动变速用换档装置119整体形成,蠕动变速齿轮117在传动筒118上沿轴线方向可自由地移动。它的其它结构与上述图1~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因此,在所述图15和图1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通过齿轮重新组合等,可以形成上述实施方式的主变速6级变速式的变速箱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牵引车的变速器,其包括传动箱(5),其具有向所述传动箱外部敞开的开口部(59);变速装置(11),容纳在上述传动箱(5)内,将来自上述牵引车发动机的动力变速并传递给驱动轮,所述变速装置(11)具有对来自上述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多级变速的主变速装置(41);对上述主变速装置(41)进行变速切换操作的主变速用换挡装置(55b、56b、57b);对来自上述主变速装置(41)的动力进行进一步变速的副变速装置(42);对上述副变速装置(42)进行变速切换操作的副变速用换挡装置(104);为了封闭上述开口部(59)而自由装卸地安装在上述传动箱(5)上的压盖(60),上述压盖可以安装具有超低速位置的蠕动变速装置(43);支撑在上述压盖(60)上的且与上述主变速用换挡装置(55b、56b、57b)卡合以便使其移动的主变速用拨叉(61~63);支撑在上述压盖(60)上的且与上述副变速用换挡装置(104)卡合以便使其移动的副变速用拨叉(12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牵引车的变速器,进一步包括可拆卸地安装在上述压盖(60)上的且具有超低速位置的蠕动变速装置(43);以及操作上述蠕动变速装置(43)的蠕动变速用换挡装置(119)。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牵引车的变速器,进一步包括安装在上述压盖(60)上的与上述蠕动变速用换挡装置卡合以便使其移动的蠕动变速用拨叉(123)。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牵引车的变速器,上述蠕动变速转置(43)可以通过上述开口部(59)与副变速装置(42)和驱动轮之间的动力传递系统相卡合。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牵引车的变速器,上述蠕动变速用拨叉(123)以可以与上述副变速用拨叉(122)整体移动的方式安装在上述副变速用拨叉(122)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牵引车的变速器,进一步包括对上述蠕动变速用拨叉(123)和上述副变速用拨叉(122)二者进行操作的一个操作杆(125),因而通过上述操作杆(125)使副变速用换挡装置(104)和蠕动变速用换挡装置(119)在同方向上同时移动,从而能够在副变速装置(42)的高速位置、副变速装置(42)的低速位置和上述超低速位置之间进行选择。
全文摘要
用于牵引车的变速器包括具有开口部的传动箱和容纳在传动箱内将来自上述牵引车发动机的动力变速并传递给驱动轮的变速装置。所述变速装置具有对来自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多级变速的主变速装置、对主变速装置进行变速切换操作的主变速用换挡装置、对来自主变速装置的动力进行进一步变速的副变速装置,以及对副变速装置进行变速切换操作的副变速用换挡装置。变速器进一步具有用于封闭开口部而自由拆卸地安装在传动箱上的压盖、支撑在压盖上的且与主变速用换挡装置卡合以便使其移动的主变速用拨叉、以及支撑在压盖上的且与副变速用换挡装置卡合以便使其移动的副变速用拨叉。压盖可以安装具有超低速位置的蠕动变速装置。
文档编号B60K17/06GK1831387SQ20061007116
公开日2006年9月13日 申请日期2006年2月22日 优先权日2005年2月22日
发明者辻贤一朗, 矢崎利光, 大和田利信 申请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