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85788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装饰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定在车辆上的装饰件,特别涉及一种透明装饰件,诸如散热器格栅,具有光亮的金属光泽。
背景技术
日本登记的实用新型No.30268686披露了一种白天发出金属光泽而夜晚发光的散热器格栅。此发光散热器格栅包括透明聚碳酸酯树脂制成的散热器格栅体。通过进行汽相淀积在散热器格栅的内表面上形成薄铝膜。在明亮的地方,散热器格栅由于铝膜所致而发出金属光泽。在黑暗的地方,进入散热器格栅侧面或者后表面的光,部分或者全部从散热器格栅表面射出。
日本专利公报No.61-98651披露了一种装饰性整饰部(ornamental finisher),包括合成树脂制成的灯玻璃和布置在灯玻璃后表面上的遮光部。该整饰部靠近车灯布置,并且具有布置在灯玻璃与遮光部之间的光亮装饰部。光亮装饰部具有与灯玻璃不同的折射率。这导致从外面看灯玻璃时发生双重折射。据此,该整饰部在灯玻璃的后表面上限定了一种棱镜,并且获得类似灯具的棱镜功能。这改善了装饰效果。
日本实用新型公开No.1-80561披露了一种散热器格栅结构,其中散热器格栅至少局部由透明树脂形成。在散热器格栅的后表面中,形成平行于车辆横向延伸的多个凸镜饰槽。在散热器格栅中,在凸镜饰槽之间所限定的凹进处整体方式形成肋部。这样,使光线在透明树脂部中以复杂的方式折射。这使得散热器格栅看起来明亮且具有立体感。
当在明亮的地方观看日本登记的实用新型No.30268686的发光散热器格栅时,由于散热器格栅体过于透明,不能充分地看到散热器格栅的金属光泽。此外,因为整个散热器格栅的透明度太高,所以,当存在大量环境光时,就能透过散热器格栅看到在散热器格栅体后面的结构。这些结构包括零部件,诸如喇叭,或者形成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散热器。当透过散热器格栅可以看到发动机舱中的结构时,降低了车辆的美感。
日本专利公报No.61-98651的装饰性整饰部具有布置在灯玻璃后表面上的遮光部。这样,不会使环境光透射到灯玻璃后侧。然而,该整饰部没有足够的透明度。此外,对于日本实用新型公开No.1-80561的散热器格栅而言,散热器格栅增加了亮度和立体感。然而,环境光的复杂折射也导致整饰部透明度不足。
据此,存在对具有适当透明度的装饰件的要求,在发出强烈金属光泽的同时,还要不易看到在装饰件后面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适当透明度的装饰件,发出强烈金属光泽,同时不易看到在装饰件后侧之后的结构。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一种装饰件,包括基材,其透射可见光并且由合成树脂制成;第一装饰层,涂敷基材的前表面;第二装饰层,涂敷基材的后表面。第一装饰层和第二装饰层各透射可见光,并且具有小于可见光波长的厚度。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进行详细描述,示例方式对本发明原理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和优点将更为明了。


本发明及其目的和优点,通过结合附图参照下列优选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够更好地理解,附图中图1A是图示车辆前侧的轴侧图;图1B是图1A中1B-1B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散热器格栅。
如图1A所示,散热器格栅11固定在车辆的前侧。散热器格栅11包括矩形外框12,在横向延伸;多个立杆13,连接外框12的上侧与下侧。如图1A和图1 B所示,位于散热器格栅11中部的立杆13包括凹进15,用于容纳标志14,其为椭圆板。标志14在图1B中未示出。
在散热器格栅11中,在外框12的两侧与立杆13之间限定了多个狭缝16。此外,散热器格栅11是流线型的,并且从车辆前保险杠17延伸到车辆发动机罩18。散热器格栅11的流线型形态使得车辆看起来极具动感且显豪华。在散热器格栅11四周的车辆前侧使车辆给人以深刻印象。换而言之,车辆前侧相当于人的脸面,而且是与其他车辆相区别的非常重要的部分。
参照图1B,散热器格栅11包括基材21,其由丙烯酸树脂制成。基材21按照散热器格栅11的外表面成型。基材21是注射成型的,并且由彩色或者无色透明的丙烯酸树脂制成,其透射可见光。基材21包括厚部,并且具有空心结构。丙烯酸树脂是具有突出的耐光性和耐候性并具有高折射率的材料。可见光通常指具有400nm至800nm波长的光,而可见光的透射则指具有400nm至800nm波长光的透射。
如图1B所示,散热器格栅11具有用第一装饰层22涂敷的前表面(装饰件表面)、以及用第二装饰层23涂敷的后表面。第一装饰层22和第二装饰层23各由公知的贴膜法或者汽相沉积法形成,并且均能透射可见光。
第一装饰层22和第二装饰层23各具有的厚度都小于可见光的波长,即小于800nm。优选地,第一装饰层22和第二装饰层23各具有50nm至200nm的厚度。当用可见光照射第一装饰层22和第二装饰层23时,可见光受到选自折射、反射、以及干涉的至少一种光学作用的影响。这赋予散热器格栅11以金属光泽。
第一装饰层22是施加到基材21前表面上的硬涂层。第二装饰层23则是施加到基材21后表面上的硬涂层,或者是在基材21后表面上进行汽相沉积而形成的汽相沉积层。为了提高从前表面观看时散热器格栅11的透明度,最好散热器格栅11相对可见光具有低于第二装饰层23的光透射率。装饰层22和23都可以用单层或者多层形成。如有必要,硬涂层和汽相沉积可以在可透射可见光的范围内着色。
优选的是,第一装饰层22与第二装饰层23在材料、层数、厚度、可见光折射率、可见光反射率、可见光吸收率、以及可见光透射率中的至少一项为彼此不同。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装饰层22具有第一光学作用,而第二装饰层23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第一光学作用的第二光学作用。因此,当用可见光照射散热器格栅11前表面时,可见光受到第一装饰层22的第一光学作用和第二装饰层23的第二光学作用的影响。结果,散热器格栅11的前表面看起来就具有受不同类型光学作用影响的较强金属光泽。
硬涂层是通过施加公知的适用于塑料的表面处理剂形成的。表面处理剂的实例包括丙烯酸酯类、环氧类(oxetane)、硅树脂类(silicone)有机硬涂敷剂、无机硬涂敷剂、以及无机和有机混合硬涂敷剂。硬涂敷剂保护基材21的前表面免于损伤或者玷污。此外,硬涂敷剂改善耐光性和耐候性,并且使得基材21防水。
汽相沉积层的实例,包括通过进行分色汽相沉积(dichroic vapordeposition)形成的多层汽相沉积层,以及通过进行钛半透明反射膜汽相沉积和铝半透明反射膜沉积,形成半透明反射镜膜汽相沉积层。分色汽相沉积可进行多种金属薄膜汽相沉积,诸如氧化硅和氧化钛,以形成薄膜叠层。汽相沉积赋予基材21以包括彩虹色彩的金属光泽。半透明反射镜膜汽相沉积层透射一些可见光,并且反射其余的可见光。
下面讨论散热器格栅11的操作。
如图1A和图1B所示,散热器格栅11固定在发动机舱31的前面,也就是,在车辆的前端上。发动机舱31包括形成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散热器32、用于将散热器32支撑在车辆上的散热器支撑件(未示出)、以及布置在散热器32与散热器格栅11之间的喇叭33。
当在明亮的地方观看车辆前端时,本实施方式的散热器格栅11发出具有适当透明度的金属光泽。此外,难以透过散热器格栅11看到这样的结构,诸如散热器32和喇叭33。所以,与人脸面对应的车辆的重要部分就可以具有豪华的美感。施加于基材21前表面的第一装饰层22、以及施加于基材21后表面的第二装饰层23赋予散热器格栅11以适当透明度的金属光泽。
基材21与装饰层22和装饰层23各自透射可见光。这样,散热器格栅11透明如玻璃。此外,装饰层22和装饰层23各具有小于可见光波长的厚度。照射散热器格栅11前表面的可见光,在第一装饰层22与第二装饰层23中受折射、反射、以及干涉的光学作用中至少一项的影响。结果,当观看散热器格栅11前表面时,可以看到由于光学作用所致的光亮的(clear)金属光泽。此外,金属光泽在基材21前后表面上受到装饰层22和23的两种光学作用影响。这避免了透过散热器格栅11看到散热器格栅11后面的结构。据此,散热器格栅11发出具有适当透明度的金属光泽,并且使得不容易看到散热器格栅11后面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的散热器格栅11中,第一装饰层22的第一光学作用与第二装饰层23的第二光学作用并不完全相同。这样,照射散热器格栅11前表面的可见光,受到第一装饰层22的第一光学作用和第二装饰层23的第二光学作用的影响。结果,受到不同类型光学作用影响的光在散热器格栅11前表面上是可见的。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光学作用和第二光学作用的水平极低,并且各低于可见光的波长等级。这维持了散热器格栅11原始透明度。据此,在维持适当透明度的同时,立体且较强的金属光泽使得更加难以看到在散热器格栅11后面的结构。
参见下表1,本发明的发明人制造了用于实例1至实例6的散热器格栅11和用于比较例1的散热器格栅。对于各散热器格栅11在阳光下获得光的折射率和阿贝常数(Abbe constant)。阿贝常数是倒置的光色散比(光色散比倒数),并且表示由光色散产生的色彩像差度。这样,随着阿贝常数的减小,色彩像差增大,并且使得观看散热器格栅11前表面时,难以看到散热器格栅11后面的结构。在散热器格栅11的优选实施方式中,适宜的是阿贝常数是60或者更小,更好的是55或者更小,优选的是大约43。超过60的阿贝常数是不适宜的,因为散热器格栅11的透明度变得太高,并导致散热器格栅11后面的结构成为可见。
在实例1至实例6和比较例1中,基材21由相同的材料(无色且透明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制成,具有相同的形状。实例1的第二装饰层23是通过交替地叠加氧化钛(TiO2)层和氧化硅(SiO2)层达11层,将氧化硅层暴露于散热器格栅11后侧形成的。实例2的第二装饰层23,通过交替地叠加氧化钛层和氧化硅层达7层,将氧化硅层暴露于散热器格栅11后侧而形成。在实例1至实例4中,各第二装饰层23的厚度设定在50nm至200nm的范围内。


如表1中所示,散热器格栅11上的第一装饰层22和第二装饰层23的施加,使得阿贝常数能设定在适宜的范围内。此外,第二装饰层23为汽相沉积层明显优于硬涂层。
本发明具有下述优点。
(1)散热器格栅11包括透射可见光的合成树脂基材21。基材21的前后表面上分别涂敷第一装饰层22和第二装饰层23。在这种情况下,基材21与两个装饰层22和23各透射可见光。因此,散热器格栅11具有透明度。此外,第一装饰层22与第二装饰层23各具有小于可见光波长的厚度。因此,由于装饰层22和23,照射散热器格栅11前表面的可见光,受到折射、反射、以及干涉中至少一种光学作用的影响。结果,当观看用可见光照射的散热器格栅11前表面时,散热器格栅11具有由光学作用产生的光亮的(clear)的金属光泽。此外,金属光泽受到涂敷在基材21前后表面上的两个装饰层22和23的两种光学作用的影响。这就避免了透过散热器格栅11看到散热器格栅11后面的结构。据此,当从前表面(装饰件表面)观看散热器格栅11时,散热器格栅11发出具有适当透明度的金属光泽,并且使得难以看到散热器格栅11后面的结构。
(2)第一装饰层22和第二装饰层23在材料、层数、厚度、可见光折射率、可见光反射率、可见光吸收率、以及可见光透射率中的至少一个方面彼此是不同的。因此,第一装饰层22的第一光学作用与第二装饰层23的第二光学作用全然不同。此外,当用可见光照射散热器11的前表面时,可见光受到第一装饰层22的第一光学作用和第二装饰层23的第二光学作用的影响。结果,散热器格栅11的前表面看起来具有受不同光学作用影响的强烈金属光泽。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光学作用和第二光学作用的水平(level)各低于可见光波长水平(level)。这维持了散热器格栅11的原有透明度。因此,在维持散热器格栅11适当透明度的同时,立体且强烈的金属光泽使得难以看到散热器格栅11后面的结构。
(3)结构,诸如喇叭33和形成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散热器32,布置在散热器格栅11的后面。散热器格栅11具有改善其美感的透明度。这会导致从车辆外侧能看到结构的担心,并且降低车辆的美感。然而,本实施方式的散热器格栅11,由于金属光泽所致,使得难以透过散热器格栅11看到散热器格栅11后面的结构。此外,具有适当透明度的金属光泽极大改善了车辆的美感。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发明可以用许多特定形式实施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围。尤其是,应当理解本发明可以用以下形式实施。
为了提高基材21与硬涂层或者汽相沉积层的附着力,在基材21与硬涂层或者汽相沉积层之间可以布置透射可见光的内涂层。
通过叠加汽相沉积层和硬涂层,可以形成第一装饰层22。在这种情况下,适宜的是,使硬涂层暴露在散热器格栅11的前表面上。按相同的方式,通过叠加汽相沉积层和硬涂层,也可以形成第二装饰层23。
除了散热器格栅11之外,装饰件可以是固定在车辆外侧的任意一种部件,诸如后门装饰件、侧保护条、顶盖扰流器、车盖、挡泥板、前扰流器、后保险杠扰流器、侧挡泥板、或者外侧把手等。装饰件也可以是布置在车内的部件。
本实例和实施方式应当认为是说明性而非限制性的,以及,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处给出的细节,而是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及其等效置换内进行修改。
权利要求
1.一种装饰件,包括基材,透射可见光并且由合成树脂制成;第一装饰层,涂敷所述基材的前表面;第二装饰层,涂敷所述基材的后表面,所述装饰件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饰层和所述第二装饰层各透射可见光,并且具有小于所述可见光波长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饰层与所述第二装饰层在材料、层数、厚度、可见光的折射率、可见光的反射率、可见光的吸收率、以及可见光的透射率中的至少一项上彼此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件是散热器格栅。
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装饰层是通过进行分色汽相沉积或者半透明反射镜膜汽相沉积而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饰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见光在所述第一装饰层中受到选自折射、反射、以及干涉中的至少一种作用的影响,以及,在所述第二装饰层中受到选自折射、反射、以及干涉中的至少一种作用的影响。
全文摘要
一种散热器格栅或者装饰件,包括基材,其透射可见光并且由丙烯酸树脂制成;第一装饰层,涂敷基材的前表面;以及第二装饰层,涂敷基材的后表面。第一装饰层和第二装饰层各透射可见光,并且具有小于可见光波长的厚度。优选地,第一装饰层与第二装饰层在材料、层数、厚度、可见光折射率、可见光反射率、可见光吸收率、以及可见光透射率中的至少一项上彼此不同。第一装饰层是硬涂层,而第二装饰层是硬涂层或者汽相沉积层。
文档编号B60R19/52GK1962317SQ20061013840
公开日2007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10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10日
发明者大庭达也, 藤井哲也, 户谷千春 申请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