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及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77964阅读:5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囊及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碰撞时等保护乘员的气囊及气囊装置,特别涉 及具有分别在乘员前方的左侧及右侧膨胀的左室及右室并在上述左室 与右室之间沿上下方向形成凹条的气囊及具有该气囊的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在车辆碰撞时等保护乘员的气囊,在日本特开2004-244006 号公报中记载了如下构成的气囊具有分别在乘员前方的左侧及右侧 膨胀的左半侧气囊及右半侧气囊,并且上述左半侧气囊及右半侧气囊 通过共用的充气机进行膨胀。
这种气囊,被折叠后收容在壳体内,并由罩体或者仪表板覆盖。 当充气机(气体发生器)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进行气体喷出动作时, 气囊推开罩体或仪表板而向乘员前方膨胀。
在膨胀的气囊的乘员相对面上,凹条在左室与右室之间从气囊的 上表面一直延伸至下表面。
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2004-244006号公报
在上述日本特开2004-244006号公报的气囊中,由于凹条的深度 为280 480mm左右,所以气囊的表面积增大,构成气囊的面板(布) 的所需量增多,材料成本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减少以凹条沿上下方向在左室与右室之间延伸的方式膨胀的气囊的面板使用量。
第1方面的气囊,具有前室,由充气机向其供给气体;和分别 与所述前室相连并从所述前室内导入气体而在乘员前方的左侧膨胀的 左室及在乘员前方的右侧膨胀的右室;在膨胀状态下,在所述左室与 右室之间形成从气囊的上面部连续地延伸至下面部的凹条;其特征在 于,在所述气囊内,设置用于将所述凹条的最深部的至少一部分引入 所述气囊内的系绳带。
所述系绳带可以与所述凹条的最深部中、上下方向的中间附近或 上部相连。
通过膨胀的气囊的最靠近乘员侧的水平剖面处的凹条的深度可以 为10 280mm。
第2方面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l方面的气囊;和 用于使所述气囊膨胀的充气机。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座用气囊的膨胀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2是沿图i的ii-n线的剖面图。
图3是图1的气囊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构成图1的气囊的面板的平面图。 图5是构成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的面板的平面图。 图6a是图5的气囊的俯视图,图6b是沿图6a的VIb-VIb线的剖 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本发明中,膨胀的气囊的左室阻挡住乘员的左胸,右室阻挡住乘员的右胸,膨胀的气囊的凹条与乘员胸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及头 部相对。在本发明中,由于左室与右室之间的凹条的至少一部分被系绳带 引入到气囊内部,所以即使以凹条变浅的方式设置气囊,也能够增大 凹条深度。在本发明中,通过使凹条变浅,可以减小气囊的表面积,减少了 面板的所需量。通过将凹条的上部或中间部附近引入到气囊内部,可以增大与乘 员头部或胸部中央部相对的凹条深度。在本发明中,通过膨胀的气囊的最靠近乘员的一侧的水平剖面处的凹条的深度优选为10 280mm,特别优选为50 200mm。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副驾驶座用气囊的膨胀状态下的立体 图,图2是沿图1的II-II线的剖面图,图3是该气囊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构成图1的气囊的面板的平面图。该气囊l,具有从乘员方向观察位置最靠前的前室2、与该前室2 相连且在乘员前方的左侧进行膨胀的左室3和在乘员前方的右侧进行 膨胀的右室4。在前室2的底面部设有充气机的安装口 5。如图1所示,在该气囊l膨胀的状态下,左室3与右室4的前端 部彼此之间不存在连接面板等跨接部件,在左室3与右室4的前端部 之间形成的凹条6朝向乘员敞开,并从气囊1的上部连续地延伸至下 部。凹条6的最深部,以其上下方向的中途部朝向乘员突出的方式弯曲。在该凹条6的最深部的上部与气囊1的底部之间跨接系绳带7,由此将凹条6的上部引入气囊1内。左室3及右室4通过通气孔8与 气囊1外部连通。如图3、图4所示,该气囊1由主面板10及两块内部侧面板20 构成。如图4所示,主面板10,具有通过前室底面构成部12彼此相连 的左右半部11。在该主面板10的乘员侧,形成从乘员侧切入的形状大 致呈U字形的弯入部13,并且在与乘员相反的一侧形成方形的切口部 14。将该切口部14的内边部4a与左右的侧边部14b、 14b缝合。将其 中一侧的半部11的前室2—侧的侧边lla与另一侧的半部11的前室2 一侧的侧边lla缝合时,主面板10形成半开壳体状,由此构成气囊1 的左室3及右室4的朝外面和前室2的外表面。各内部侧面板20,为具有长弧边21和短弧边22的大致弓形。通 过将各内部侧面板20的长弧边21缝合在各半部11、 11的外侧边lib 上,并将各内部侧面板20的短弧边22、 22彼此缝合,构成气囊1的 乘员相对面。主面板10的弯入部13,具有最内部13a和与该最内部相 连的一对侧部13b、 13b。将上述侧部13b、 13b彼此缝合。如图3所示,系绳带7的一端缝合在内部侧面板20、 20的上部的 短弧边22之间的缝合部上,系绳带7的另一端缝合在弯入部13的最 内部13a附近的侧部13b、 13b上。因此,系绳带7的另一端与气囊1 的底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相连。气囊装置由以下部分构成上述气囊1、用于使该气囊1膨胀的 充气机、用于收容气囊1的壳体以及覆盖该壳体的罩体或仪表板。这 种气囊装置以气囊位于仪表板后侧的方式设置在汽车中。当充气机工作时,气囊1如图1所示地膨胀。乘员的左胸被左室 3阻挡,乘员的右胸被右室4阻挡,头部陷入凹条6而被阻挡。在这种气囊1中,在膨胀的状态下,包含最靠近乘员侧的前端部的水平剖面处的凹条6的深度(基本相当于图2中的D)优选为10 280mm,特别优选为50 200mm左右。由于这种气囊1的凹条6比较浅,因此气囊1的表面积较小,面 板IO、 20、 20的总面积较小。因此,面板材料的成本低廉。而且,缝 合长度也较小即可。在这种气囊1中,虽然凹条6较浅,但是凹条6 的上部被系绳带7引入到气囊1内,因而形成了适于阻挡住乘员头部 的形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利用系绳带7将凹条6的最深部(内部 侧面板20、 20的短弧边22之间的缝合部)的上部引入到气囊1内, 但是也可以改变系绳带7的连接位置,以将凹条6的上下方向的中间 附近或下部引入气囊1内(例如也可以将系绳带7的上述另一端侧连 接到充气机安装口 5附近)。而且,也可以利用系绳带将凹条6的上 下方向的多个部位引入到气囊1内。图5是构成另一实施方式的气囊的面板的平面图,图6a是图5的 气囊的俯视图,图6b是沿图6a的VIb-VIb线的剖面图。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由气囊1的左室3及右室4的朝外面和 前室2的外表面构成一块主面板10,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A中, 上述部分分别由各自的面板构成。以下对上述气囊1A的面板结构进行说明。这种气囊1A由两块外部面板30、 一块中心面板40、两块侧面板 50以及一根系绳带7构成。各外部面板30,实际上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主面板10的左 右各半部11;中心面板40实际上相当于前室底面构成部12。在该中 心面板40上设置充气机安装口 5',使其位于缝制后的气囊1A的前 '室2'的底面部上。各外部面板30中、构成前室2的左右侧面的区域的周边部(从图 5中的边A到A,),分别缝合在中心面板40的左右侧边Bt、 Br上。 由此,面板30、 40、 30形成图3的主面板10所示的半开壳体状的连 续体,构成气囊1A的左室3及右室4的朝外面以及前室2的外表面。各内部侧面板50,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内部侧面板20相同,为 具有长弧边C及短弧边E的大致弓形。在该短弧边E的一端侧及另一 端侧,设置分别用于安装系绳带7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的耳状的安装 片Fa、 Fb。各内部侧面板50的长弧边C缝合在各外部面板30的外缘边G上, 各内部侧面板50的短弧边E、 E彼此缝合。而且,各内部侧面板50的 上端边缝合在中心面板40的上端边J上,并且各内部侧面板50的下端 边I缝合在中心面板40的下端边K上。由此,构成气囊1A的乘员相 对面。如图6a所示,该乘员相对面构成朝向乘员侧敞开的凹条6。如图6b所示,系绳带7的一端侧(图5的端部L)缝在各内部侧 面板50的上端侧的安装片Fa上,另一端侧(图5的端部M)缝在各 内部侧面板50的下端侧的安装片Fb上。另外,各内部侧面板50的上端侧的安装片Fa的位置比下端侧的安装片Fb靠近前室2的内侧、即 位于远离乘员的一侧,各内部侧面板50的下端侧(凹条6的下端侧的 最内部)被系绳带7向该前室2的内侧、即与乘员相反的一侧拉伸。同样地,在这种气囊1A中,在膨胀的状态下,包含最靠近乘员侧 的前端部的水平剖面处的凹条6的深度(基本相当于图2中的D)优 选为10 280mm,特别优选为50 200mm左右。这种气囊1A及具有该气囊1A的气囊装置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 方式相同,在图5、图6a、图6b中与'图1 图4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 的部分。上述气囊1A的作用效果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气囊1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构成气囊1A的面板分割得较细,所以例 '如能够由一块基布以填补其空白部分的方式高效制成多块面板,由此, 能够进一步抑制用于气囊1A的材料成本。上述各实施方式均只是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 各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设置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系绳带,以限制膨胀的气囊 1、 1A的左右宽度。本发明的气囊的面板结构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面板结构。另外,本申请基于2005年11月1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 2005-326324)及2005年12月2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 2005-368280),其全部内容被援引于此。
权利要求
1.一种气囊,具有前室,由充气机向其供给气体;和分别与所述前室相连并从所述前室内导入气体而在乘员前方的左侧膨胀的左室及在乘员前方的右侧膨胀的右室;在膨胀状态下,在所述左室与右室之间形成从气囊的上面部连续地延伸至下面部的凹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气囊内,设置用于将所述凹条的最深部的至少一部分引入所述气囊内的系绳带。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气囊,其中,所述系绳带的一端与所述凹 条的最深部中、上下方向的中间附近及上部中的至少一方相连。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其中,所述系绳带的另一端与气囊 底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相连。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囊,其中,所述系绳带的所述一端与气 囊上部的所述凹条的最深部相连。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囊,其中,所述系绳带的所述另一端配 置在比其所述一端远离乘员的一侧。
6.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气囊,其中,通过膨胀的气囊的最靠近乘 员侧的水平剖面处的凹条的深度为10 280mm。
7. —种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l所述的气囊;和 用于使所述气囊膨胀的充气机。
全文摘要
减少了以凹条沿上下方向在左室与右室之间延伸的方式膨胀的气囊的面板使用量。气囊(1),具有从乘员方向观察位置最靠前的前室(2)、与该前室(2)相连且在乘员前方的左侧进行膨胀的左室(3)和在乘员前方的右侧进行膨胀的右室(4)。在气囊(1)膨胀的状态下,左室(3)与右室(4)的前端部彼此之间不存在连接面板等跨接部件,在左室(3)与右室(4)的前端部之间形成的凹条(6)朝向乘员敞开,并从气囊(1)的上部连续地延伸至下部。在凹条(6)的最深部的上部与气囊(1)的底部之间跨接系绳带(7),由此将凹条(6)的上部引入气囊(1)内。
文档编号B60R21/16GK101223057SQ20068002589
公开日2008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8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10日
发明者托比亚斯·保施, 辻本庆, 长谷部雅广 申请人:高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