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牵引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原动部的发动机机軍的车身后方桐设置有驾驭室的 牵引牟.背景技术作为这种牵引车,在现有技术中例如示出在特开2001 — 122165号 中.该文献中所示的牵引车具备机軍、驾驭室、设置在后端板上的 延长部和在该延长部上螺栓连接的隔壁板.后端板的延长部和隔壁板划分出发动机室和运转部以抑制噪音向运转部传递.此外还具备后端 板的延长部,该延长部以通到发动机室的状态划分出发动机室和运转 部,进行运转部的防音.在采用上述现有技术的情况下,为了使驾驭室具有优异的防音效 果,需要高精度地进行发动机机軍内和驾驭室的划分以及噪音传递的 抑制.于是,为了使隔壁板和驾驭室具有优异的密封性能以及隔音性 能,而导致隔壁板和驾驭室的制作较难.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牵引车,使逸转部的防音效杲较高而 且在制作等方面有利.利用本发明的牵引车包括数个车轮;车身框架,通过上述数个 车轮支承;发动机,通过上述车身框架支承;发动机机革,袭盖上述 发动机;驾驭室,配置在上述发动机机革的后方倒;发动机机軍支承 框架,支承上迷发动机机革,在上述发动机机軍和上迷驾驭室之间形 成有间昧,在上迷发动机机軍支承框架和上述驾驭室之间形成有间 隙;发动机側隔音壁,关闭上述发动机机革的向后开口;驾驭室側隔 音壁,在与上迷发动机倒隔音壁相对里地设置在驾取室上,在上述发 动机側隔音和上迷驾馭重铜隔音壁之问,以南着上迷驾驭室外的空间 开放的状态设置有间隙,
附困说明困l是牵引车整体的倒視困,困2是原动部的后部和驾驭室前部的纵截倒枧困, 困3是原动部的后部和驾权室酋部的橫我俯視田, 困4是原动部的隔音板配置部的后視困, 图5是后发动机机軍支承框架和隔音板的立体困.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振附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困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牵引车整体的倒梘围.如困所示, 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牵引车包括自行车身,具有左右一对的操纵 操作以及駆动自如的前车轮l、 1和左右一对的驱动自如的后车轮2、 2;原动部IO,具有在该自行车身的车身框架3的前部所设里的发动机 机軍11;运转部,具有在上述发动机机革11的车身后方倒所设置的驾 驭室20;升降臂5,设置在构成上述车身框架3的后部的变速箱4的 上部的两橫側;动力取出轴6,设置在上述变速箱4的后部.该牵引车按如下方式构成,通过利用了上述左右一对的升降臂"5的连杆机构,将旋转耕耘装置升降操作自如地连接在车身后部,从上 述动力取出轴6向旋转耕耘装置传递动力,构成乘用型耕耘机等的、 以在车身后部升降採作以及驱动自如地连接各种作业装置的方式构成 各种作业机.车身框架3包括发动机12;传动箱7,连接在该发动机12的后 部;上述变速箱4,连接在该传动箱7的后部;前轮框架8,从上述发 动机12的下部向着车身前方延伸.原动部10除了具备上述发动机机軍11之外,还包括上述发动 机12,位于该发动机机革11的内部;用于发动机的燃料容器13,在 上述发动机机革11的内部,配置在上述发动机12的后部上方.发动 机机軍11包括左右一对的下机軍lla、 lla、 一个前机革lib和一 个上机軍llc.上述左右的下机軍lla跨越下端部连接在上述传动箱7 上的后发动机机軍支承框架14 (参考困2、 5)和设里在上述前轮框架 8的前部的前支承框架15 (参考田1),装拆由如地得到支承.如困2 所示,上述上机軍llc的后端倒的上部转动自如地连接在支承部16 上,该支承部16位于上述后发动机机革支承框架14的上端部,上机 革llc绕上述支承部16具备的车身橫向的轴心上下摆动开闭.如图5 所示,后发动机机軍支承框架14包括左右一对的车身上下朝向的纵 框架部14a,其下端部连接在传动箱7上;车身橫向的橫框架部14b, 连接上述左右一对的纵框架郜14a、 14a的上端部,沿车身前后方向观 察成为门形.驾驶室包括前壁21、左右一对的横壁22、 22、后壁23和顶板 24.前壁21具备运转面板25,该运转面板25在前壁21的内面側配 里并设里在前壁下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前壁21以及后壁23具备 构成前壁21和后壁23的大部分的透明板.左右的橫壁22具备乘降口 门26和弯曲下缘郜27.弯曲下缘部27为了使橫壁22位于后轮挡泥板 9的上方而成为沿着后轮挡泥板9的弯曲形状.乘降口门26绕位于乘 降口门26的后端部的车身上下朝向的轴心摆动开闭.如困1所示,驾驭室20通过前连接部28和后连接部29而被连接 在车身框架3上,所述前连接部28配置成位于上述传动箱7的两橫外 側,所迷后连接部29配置成位于上迷变速箱4的后部的两橫側.左右 一对的前连接部28、 28以及左右一对的后连接部29、 29具备緩冲橡 胶30,该緩冲橡胶30位于设置在传动箱7和变速箱4上的车身锎的驾 驭室安装部件与设置在驾驭室20上的驾驭室側的驾驭室连接部件之 间,以緩和了从车身框架3朝向驾驭室20的振动传递的状态,将驾驭 室20连接在车身框架3上.闺2是驾驭室20的前部和原动部10的后部的纵截倒视困.图3 是驾驭室20的前部和原动部IO的后部的橫截側枧困.如这些困所示, 在原动部IO和驾取室20之间设里间隙40,在原动部IO的后部设置原 动部側隔音壁41,在驾驭室20的前壁21上,与上述原动部側隔音壁 41相对置地设置驾驭室側隔音壁42,在原动部側隔音壁41和驾驭室 側隔音壁42之间设置间咪43,从而可实现驾驭室20的防音,抑制从 原动部IO朝向驾权室20的噪音传递.即间味40是设置在发动机机軍11以及后发动机机軍支承框架 n与驾馭室20之间的间味,抑制从发动机机軍11朝向驾驭室20的振 动传递,抑制从后发动机机軍支承框架14朝向驾驭室20的振动传递.原动部10的原动部側隔音壁41通过如下铁板构成,该铁板由连 接螺钉45连接在上下一对的撑条44、 44 (参考困2、 5),所述撑条 44、 44设置在上述后发动机机軍支承框架14的左右一对的纵框架部 14a上。该原动部倒隔音壁41,除了铁之外还可使用其它金属或树脂.如困4、 5所示,原动郜側隔音壁41具备安装在原动郜側隔音壁 41的周蟓郜上的密封材46,通过密封材46对原动部側稱音壁41与上 机軍llc以及下机軍lla之间进行密封.即原动部側隔音壁41关闭 发动机机軍11的向后开口 lld,抑制从发动机机革11的向后开口 lld 朝向外部的噪音传递.原动部倒隔音壁41具备膨胀部41a,该膨胀部 41a在该原动部倒隔音壁41的车身橫向处的中央部以朝向车身后方突 出的方式形成设置,通过膨胀部41a避免从上述燃料容器13的后发动 机机軍支承框架14朝向车身后方倒突出的部分13a和原动部側隔音壁 41的干涉.如田4、 5所示,原动部側隔音壁41具备从原动部倒隔音 壁41的下端部朝向车身下方延伸的延长板41b.延长板41b袭盖下机 革lla和传动箱7之间.原动部側隔音壁41和驾驭室倒隔音壁42的间隙43设置在原动部 倒隔音壁41的整个面上.该间咪41在发动机机軍11的整个周闺上向 驾驭室20的外部开放,即间咪43实现了从原动部倒隔音壁41向驾 驭室20传递的噪音的袭减以及緩和.驾驭室20的驾驭室側隔音壁42包括连接在前壁21的框体21a 上的作为笫l板的铁板47;设里在面向该铁板47的外面倒、即上述原 动部倒隔音壁41 一倒的作为笫2板的橡胶板48;设置在橡胶板48和 铁板47之间的间味49.间味49借助垫件50形成且形成在橡胶板48 的整个面上,其中所述垫件50安装在将橡胶板48固定安装于铁板47 上的连接螺钉上.即驾驭室倒隔音壁42通过利用铁板47、橡胶板48、 间咪49引起的噪音的衰减以及传遂援和,以抑制噪音向驾驭室20传 遂.笫1板也可由铁以外的其它金属或树脂构成,作为笫2板的橡胶 板48也可由铁板、其它金属或树脂构成.
权利要求
1.一种牵引车,包括数个车轮;车身框架,通过上述数个车轮支承;发动机,通过上述车身框架支承;发动机机罩,覆盖上述发动机;驾驭室,配置在上述发动机机罩的后方侧;发动机机罩支承框架,支承上述发动机机罩;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发动机机罩和上述驾驭室之间形成有间隙,在上述发动机机罩支承框架和上述驾驭室之间形成有间隙,设置有关闭上述发动机机罩的向后开口的发动机侧隔音壁和与上述发动机侧隔音壁相对置地设置在驾驭室上的驾驭室侧隔音壁,在上述发动机侧隔音和上述驾驭室侧隔音壁之间,以向着上述驾驭室外的空间开放的状态设置有间隙。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牟,其特征在于,上迷驾驶室倒隔音 壁具备沿它的厚度方向排列的笫1板和笫2板,在上迷笫1板和第2 板之间形成有间味.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牵引车,其特征在于,上述笫l隔音板和 第2隔音板之间的间昧与上述驾驶室外的空间连通.
4.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牵引车,其特征在于,在上述 发动机倒隔音壁的周田设置有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对上述发动机机軍和上述发动机倒隔音壁的间隙进行密封.
5.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牵引牟,其特征在于,上述发 动机倒隔音壁具有燃料容器用的凹部,上述驾驶室倒隔音壁具有如下 凹部,该凹部具有与所迷发动机側隔音壁的凹部对应的形状.
全文摘要
一种牵引车,包括数个车轮;车身框架,通过数个车轮支承;发动机,通过车身框架支承;发动机机罩,覆盖发动机;驾驭室,配置在发动机机罩的后方侧;发动机机罩支承框架,支承发动机机罩,在发动机机罩和驾驭室之间形成有间隙,在上述发动机机罩支承框架和上述驾驭室之间形成有间隙;设置有关闭发动机机罩的向后开口的发动机侧隔音壁和与发动机侧隔音壁相对置地设置在驾驭室上的驾驭室侧隔音壁,在发动机侧隔音和上述驾驭室侧隔音壁之间,以向着上述驾驭室外的空间开放的状态设置有间隙。
文档编号B60R13/08GK101152854SQ20071008551
公开日2008年4月2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7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29日
发明者北野丰, 福永智章, 青山健一 申请人:株式会社久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