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车辆装载物的空气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空气冷却装载在车厢顶棚可以拆装的所谓"敞蓬 车"的车辆的后部的装载物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在配备有独立于发动机的车辆驱动用的电动机的所谓"混合动力 车辆"中,例如,如下面所述的专利文献1中所揭示的那样,在车辆的 行李舱内装载上述电动机用的电池(电源)。另外,在下面所述的专利 文献l中,揭示了一种将冷却导管设置在将车室内部和行李舱分隔开 的后舱室饰板部(行李舱隔板部)的结构。冷却导管一端在车室内开 口,另外一端与行李舱连通。由冷却风扇从冷却导管的一端(车室内) 吸引的空气,通过冷却导管供应给行李舱内,利用供应给该行李舱的 空气冷却电池。
专利文献l:特开2005 - 88752号公才艮
发明内容
不过,在车厢顶棚(车顶)能够拆装的所谓"敞篷车"中,在卸下 车厢顶棚的状态下,通过吸入外部气体冷却4亍李抢内的电池,但是, 与在带有车厢顶棚的车辆中利用车室内的空气冷却电池的情况相比, 外部空气的温度高,特别是在夏季,难以获得尽可能充分冷却电池的 空气的吸入量(风量)。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情况,其目的是,获得能够吸入充分量的空气 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如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车辆装栽物空气冷却 结构,适用于这样的车辆,所述车辆的从上方覆盖乘坐空间的车顶部 是能够拆装的,并且,在前述乘坐空间的后方的车辆.内部设有用于设 置装载物的装载物设置空间,所述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用于空气
5冷却前述装载物,其中,所述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配备有吸气 部,所述吸气部的一端在沿着前述乘坐空间的后端设置的座席的后方 开口,同时,在另一端侧与前述装载物设置空间连通,空气能够从一 端侧向另一端侧流通;气流引导机构,所述气流引导机构设置在前述 吸气部的一端的车辆前方侧,使通过前述乘坐空间的上方之后、在车 辆的下方并且巻入到车辆前方侧的气流朝向前述吸气部的一端。
根据方案1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吸气部的 一端在沿着车辆的乘坐空间的后端设置的座席的后方开口,进而,在 该吸气部的一端的前方側设置气流引导机构。利用气流引导机构,将 在车辆行驶中通过乘坐空间上方之后、在车辆下方并且以向车辆前方 侧巻入的方式流动的气流引导向吸气部的一端,从吸气部的一端向另 一端侧,即,向装载物设置空间流入。利用这样流入的气流,空气冷 却设置在装载物设置空间内的车辆装载物。
这里,由于被气流引导机构引导的气流以对应于车辆行驶速度的 速度流动,通过吸气部,所以,可以吸入充足的量的空气,空气冷却 装载物。
另外,如方案2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装载物的空气冷却结构,在 方案l所述的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利用空气导流装置作为前述气 流引导机构,所述空气导流装置设置在沿着前述乘坐空间的后端设置 的座席的附近,限剩通过前述乘坐空间的上方之后、在车辆的下方并 且^f皮向车辆前方侧巻入的气流向前述乘坐空间侧流入,同时,使前述 气流朝向前述吸气部的一端。
根据方案2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装载物的空气冷却结构,在车辆 行驶过程中,气流通过乘坐空间的上方。进而,通过乘坐空间上方的 气流,在车辆下方并且以被向车辆前方侧巻入的方式流动,这样流动 的气流被空气导流装置限制,不向乘坐空间侧流入。借此,例如,抑 制朝向乘坐空间侧的气流扰乱乘坐空间内的乘坐人员的头发。
进而,被空气导流装置限制进入乘坐空间侧的气流,被空气导流 装置引向吸气部的一端。借此,气流从吸气部的一端经由吸气部的另一端侧向装载物设置空间流入。借助这样流入的气流,空气冷却设置 在装载物设置空间内的车辆装载物。
这样,由于空气导流装置介于乘坐空间与吸气部的一端之间,一 面限制气流流向乘坐空间侧, 一面使其流向吸气部的一端,所以,可 以抑制气流被吸入到吸气部时的噪音向乘坐空间侧传递,结果,可以 确保或者提高乘坐空间侧的安静性。
进而,如方案3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适用 于这样的车辆,所述车辆的从上方覆盖乘坐空间的车顶部是能够拆装 的,并且,在前述乘坐空间的后方的车辆内部设有用于设置装载物的 装载物设置空间,所述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用于空气冷却前述装 载物,其特征在于,紧接在空气导流装置之后配备有吸气部,所述空 气导流装置设置在沿着前述乘坐空间的后端设置的座席的近旁,限制 通过前述乘坐空间的上方之后、在车辆的下方并且向车辆前方侧巻入 的气流向前述乘坐空间侧流入,所述吸气部的一端开口,同时,在另 一端侧与前述装载物设置空间连通,空气能够从一端侧向另一端侧流 通。
根据方案3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在车辆行 驶中,气流通过乘坐空间的上方。进而,通过乘坐空间上方的气流在 车辆下方并且以被向车辆前方侧巻入的方式流动。这样,流动的气流 被空气导流装置限制,不向乘坐空间侧流入。
进而,紧接在空气导流装置之后,吸气部的一端开口,被限制向 乘坐空间流入的气流从吸气部的一端经由吸气部的另一端侧向装载物 设置空间流入。借助这样流入的气流,空气冷却设置在装载物设置空 间内的车辆装载物。
这里,由于被空气导流装置改变方向而从吸气部向装载物设置空 间流入的气流,以对应于车辆行l史速度的速度流动并通过吸气部,所 以,能够吸入充足量的空气,空气冷却装载物。
另外,如方案4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装栽物空气冷却结构,在方 案3所述的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沿着前述乘坐空间的后端,以沿
7车辆左右方向并列且能够就座的方式设置前述座席,同时,在前述车 辆左右方向左侧的就座位置与前述车辆左右方向右侧的就座位置之间 设置前述空气导流装置。
根据方案4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 一面限制 气流向乘坐空间侧流入 一 面使气流流向吸气部的 一 端的空气导流装 置,设置在沿着乘坐空间的后端、沿车辆左右方向并列且能够就座地 设置的座席的左侧就座位置与右侧就座位置之间。因此,能够防止或 者抑制气流在左側的就座位置和右侧的就座位置之间通过,同时,可 以有效地抑制气流流入吸气部时的噪音传递给在左右就座位置就座的 乘坐人员。
进而,如方案5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装栽物的空气冷却结构,在 方案1至方案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与前述吸 气部的一端侧相比,使其另一端侧相对于车辆前方側更向车辆下方侧 倾斜。
根据方案5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由于通过 乘坐空间的上方的气流,在车辆下方并且以向车辆前方侧巻入的方式 流动,所以,通过与吸气部的一端侧相比其另一端侧相对于车辆前方 侧而言向车辆下方侧倾斜,朝向吸气部的另一端侧的方向成为沿着气 流的方向。借此,气流从吸气部的一端侧向另一端側顺滑地流动,与 此相伴,也增加流过吸气部的气流。
另外,如方案6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在方 案1至方案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配备有强制 吸气机构,该强制吸气机构设置在前述吸气部的 一 端与另 一 端之间, 通过动作,吸入前述吸气部的一端侧的空气,送往另一端侧。
根据方案6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当强制吸 气机构动作时,从吸气部的一端吸入空气。进而,被吸入到强制吸气 机构中的空气,经由吸气部的另一端,被送往装载物设置空间。借此, 即使由于车辆行驶速度降低,气流速度下降,或者车辆停止不产生气' 流,也能够向装载物设置空间供应冷却用的空气,空气冷却装载物。进而,如方案7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在方 案6所述的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包括车顶检测机构,所述车顶 检测机构检测前述车顶部是否从上方将前述吸气部与前述乘坐空间一 起覆盖起来;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根据来自于前述车顶检测机构 的信号,控制前述强制吸气机构,在前述车顶部覆盖前述乘坐空间的 前述车顶部的安装状态下,使前述强制吸气机构动作。
根据方案7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当车顶检 测机构检测出变成车顶的安装状态时,根据从车顶检测机构输出的信 号,控制机构使强制吸气机构动作。借此,被车顶覆盖的空间(即, 车辆的室内空间)的空气被从吸气部吸入,送往装载物设置空间。
当车辆变成车顶部的安装状态、乘坐空间和吸气部被车顶部从上 方覆盖时,即使在车辆行驶中,气流也被车顶部遮挡,不会被吸入到 吸气部。但是,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中,即使通 过安装车顶部不能将气流引导到吸气部,也可以利用被车顶覆盖的空 间(即,车辆的室内的空间)的空气空气冷却装载物。
另外,如方案8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在方 案6或方案7所述的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包括速度检测机构, 该速度检测机构用于检测前述车辆的速度;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 根据来自于前述速度检测机构的信号,控制前述强制吸气机构,在前 述车辆的速度在不足规定值的状态下,使前述强制吸气机构动作。
' 根据方案8所述的本发明的车崧装载物的空气冷却结构,当车辆 行驶速度降低,或者车辆停止、速度检测机构检测出车辆的行驶速度 不足规定值时,根据来自于速度检测机构的信号,控制机构使强制吸 气机构动作。借此,将空气经由吸气部的另一端强制地送往装载物设 置空间。
当车辆行驶速度降低时,与此相伴,气流速度下降。另外,由于 气流是通过车辆行驶产生的,所以,如果车辆停止的话,则气流停止。 但是,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装栽物空气冷却结构中,即使车辆的行驶 速度降低或者车辆停止,不能将充足的气流引导到吸气部,也能够将空气送入装载物设置空间,对装载物进行空气冷却。
进而,如方案9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在方 案5至方案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异物 捕获孔,所述异物捕获孔的上端部在前述吸气部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 开口,使沿着前述吸气部的斜面滑落的异物落下。
根据方案9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由于吸气 部是倾斜的,所以,从吸气部的一端进入吸气部的水滴等异物沿着吸 气部的倾斜面滑落。这里,根据本发明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 由于异物捕获孔的上端在吸气部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开口,所以,沿 着吸气部的倾斜面滑落的异物,在到达吸气部的另一端之前,下落到 异物捕获孔中。
因此,异物不会到达吸气部的另一端,或者异物极少到达吸气部 的另一端。借此,例如,可以有效地防止从吸气部的一端进入吸气部 的水滴等润湿设置在装载物设置空间内的装载物等异物的影响。
另外,如方案IO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在方 案9所述的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将前述异物捕获孔的上端部设定 在前述吸气部的下倾斜面上,同时,将前述异物捕获孔的上端部设定 在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不与吸气部的一端部重合的位置上。
根据方案10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空气冷却结构,异物捕获孔的上 端部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不与吸气部的一端部重合。因此,通过吸 气部的一端部的异物在到达吸气部的下倾斜面之前与异物捕获孔的上 端部相比、更少位于吸气部的下端侧,能够可靠地利用异物捕获孔捕 获异物。
进而,如方案11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空气冷却结构,在方案1 至方案IO任何一项所述的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前述车顶部的安 装状态下,以前述吸气部的一端在被前述车顶部覆盖的前述乘坐空间 侧开口的方式设定前述吸气部。
根据方案11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在安装车 顶部以便乘坐空间被车顶部覆盖的状态下,吸气部的一端在乘坐空间侧开口。因此,在车顶部的安装状态下,可以从吸气部的一端吸入已 经被车辆用空调装置冷却的调整风。借此,即使在车顶部的安装状态 下,也能够有效地空气冷却设置在装载物设置空间内的车辆装载物。 进而,如到此前为止所说明的那样,在不安装车顶部的状态下, 可以从吸气部的 一 端吸入对应于车辆的行驶速度的气流,有效地空气 冷却设置在装载物设置空间内的车辆的装载物。这样,在根据本发明 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中,在车顶部的安装状态或者卸下状态任 何一种状态下,即使不特意冷却从吸气部的一端吸入的空气,也能够 有效地空气冷却车辆的装载物。因此,也可以不设置蒸发器等空气冷 却机构。
另外,如方案12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在方 案1至方案ll任何一项所述的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配备有排气部, 所述排气部的一端与前述装载物设置空间连通,另一端在与朝向前述 吸气部的 一端的气流不同的沿车辆流动的气流通过的位置的附近开 O 。
根据方案12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从吸气部
引导到装载物设置空间的空气,冷却装载物设置空间,从排气部排出。
这里,排气部的另一端(即,与排气部装载物设置空间相反侧的端部), 在有别于朝向吸气部的一端的气流地沿着车辆流动的气流通过的位置
的附近开口。因此,排气部的另一端附近的空气被巻入到在该另一端 的附近流动的气流。这样,通过将排气部的空气巻入在排气部的另一 端附近流动的气流中,排气部处的排气效果提高。借此,进一步促进 在吸气部处的吸气,提高装载物的冷却效果。
如上所述,在根据方案1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 构中,通过将足够量的空气吸入到装载物设置空间内,可以空气冷却 设置在装载物设置空间内的装载物。
另外,在根据方案2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中, 即使在气流被吸入到吸气部时产生噪音,也可以抑制该噪音向乘坐空 间侧的传递,确保或者提高乘坐空间侧的安静性。进而,在根据方案3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中, 通过将足够量的空气吸入到装载物设置空间内,可以空气冷却设置在 装载物设置空间内的装载物。
另外,在根据方案4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中, 可以有效地抑制气流被吸入吸气部时的噪音传递给在左右就座位置上 就座的乘坐人员。
进而,在根据方案5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中, 由于可以使气流顺畅地从吸气部的 一端侧向另 一端侧流动,可以增大 在吸气部流动的气流,所以,可以更有效地空气冷却设置在装载物设 置空间内的装载物。
另外,在根据方案6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中, 当强制吸气机构动作时,空气从吸气部的一端被吸入。进而,被强制 吸气机构吸入的空气经由吸气部的另 一端被送往装载物设置空间。借 此,即使气流速度降低或者不产生气流,也能够向装栽物设置空间供 应冷却用空气,空气冷却装载物。
进而,在根据方案7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中, 即使由于安装车顶部而不能将气流引导到吸气部,也能够利用被车顶 覆盖的空间(即,车辆的室内的空间)的空气对装载物进行空气冷却。
另外,在根据方案8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中, 即使车辆的行驶速度降低或者车辆停止,不能将充足的气流引导到吸 气部,也能够将空气送往装载物设置空间,空气冷却装载物。
进而,在根据方案9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中, 可以防止或者有效地抑制从吸气部的一端侧进入的异物进入到装载物 设置空间内,可以防止或者有效地抑制异物对设置在装载物设置空间 内的装载物的影响。
另外,在根据方案10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装栽物空气冷却结构 中,可以进一步有效地防止或者抑制从吸气部的一端侧进入的异物进 入到装载物设置空间内。
进而,在根据方案11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中,不管是否安装有车顶部,由于即使不特意冷却从吸气部的一端吸 入的空气,也能够有效地空气冷却车辆的装载物,所以,也可以不设 置蒸发器等空气冷却机构。
另外,在根据方案12所述的本发明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 中,由于提高在排气部的排气效果,所以,进一步促进在吸气部处的 吸气,可以提高装载物的冷却效果。
图1是应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形式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 结构的车辆的简略的侧视剖视图。
图2是在车顶部设置状态的、对应于图l的车辆的简略的侧视剖 视图。
图3是应用根据本发明的第 一种实施形式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 结构的车辆的从斜后方观察时的简略的透视图。
图4是应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形式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 结构的车辆的从斜前方观察时的简略的透视图。
图5是简略地表示用于控制鼓风机马达的结构的框图。
图6是应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形式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 结构的车辆的简略的放大的侧视剖视图。
符号说明
10 车辆
12 乘坐空间
14 座席
20 空气导流装置(气流引导机构)
28 车顶(车顶部)
30 限位开关(车顶检测机构)
32 电池容纳部(装载物设置空间)
34 电池(装载物)
36 吸气部
42 吸气鼓风机(强制吸气机构)
150 ECU (控制才几构)
52 车速传感器(速度检测机构)
54 排气部
卯车辆
92捕集排泄管(异物捕获孔)
Wl 气流
W2 气流
W3 气流
W4 气流
具体实施例方式
<第一种实施形式的结构>
在图1中,用侧视剖视图表示应用作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形式 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的车载电池冷却结构的车辆(敞篷车)10 的结构的概况。如该图所示,在车辆10的乘坐空间12中,沿着乘坐 空间12的后端部设置有座席14。如果车辆IO是所谓的"双座"车辆的 话,则该座席14是驾驶员座或者副驾驶员座,如果在驾驶员座和副驾 驶员座的后方设置座席14的话,则座席14变成后部座席。如图l所 示,在构成该座席14的座椅靠背16的上侧设置有头枕18。
如图3所示,头枕18分别沿着车辆10的宽度方向设置在左右。 在左右并列的头枕18之间,在本实施形式中,设置有构成气流引导机 构且沿着车辆10的前后方向成为厚度方向的平板状的空气导流装置 20。如图4所示,在车辆10的行驶中,流动有通过车辆10的下方的 气流W1、沿着车辆10的侧面的气流W2、从车辆10的发动机罩22 上经由风窗玻璃24的表面上朝向车辆10的侧方的气流W3、以及从 发动机罩22上经由风窗玻璃24的表面上通过车辆10的上方的气流 W4。
在这些气流W1 W4中,气流W3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以在乘坐 空间12的后方、在车辆10的前方侧、并且向车辆10的宽度方向内方 巻入的方式流动。另外,气流W4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以在乘坐空间12的后方、在车辆10的前方側、并且向下方巻入的方式流动。这样的气 流W3、 W4,通过如上所述以巻入的方式流动,朝向乘坐空间12侧。 这样,由于气流W3、气流W4朝向乘坐空间12侧,有可能弄乱乘坐 空间12内的乘坐人员的头发或者给予乘坐人员不快感。通过在车辆 10的宽度方向左側的头枕18和右侧的头枕18之间设置空气导流装置 20,限制上述气流W3、 W4从车辆10的宽度方向左侧的头枕18与右 侧的头枕18之间巻入乘坐空间12的内侧。
另外,在车辆10的宽度方向左侧的头枕18和右侧的头枕18之间, 在比头枕18更靠下侧,设置有容纳空气导流装置20的导流装置容纳 部(图中省略),空气导流装置20可以利用马达等驱动机构的驱动力 从容纳在导流装置容纳部内的状态(图中未示出导流装置容纳部,但 是,该状态是图2所示那样的状态)到空气导流装置20位于车辆10
另一方面,在比车辆10的乘坐空间12更靠后方处,设置有行李 舱26,在图1所示的打开状态,作为车顶部的折叠车顶28(参照图2) 被以折叠状态收藏起来(在图1中,省略了折叠车顶28的图示)。行 李舱26可以借助马达等驱动机构的驱动力开闭,同时,折叠车顶28 可以利用与开闭行李舱26的马达相同的马达或者另外的马达等进行 折叠收藏以及展开设置。如图2所示,当以覆盖乘坐空间12的上方的 方式设置折叠车顶28时,作为图5所示的车顶检测机构的限位开关 30从断开状态切换到接通状态。
另外,如图1所示,在乘坐空间12与行李舱26之间,设置有作 为装载物设置空间的电池容纳部32,在该电池容纳部32内,容纳(设 置)有别于发动机的用于使驱动车辆IO用的电动机驱动的作为装载物 的电池34。在容纳有该电池34的电池34的上部,吸气部36的下端 (另一端)开口 。吸气部36的上端(一端)在比下端更靠后方处,而 且,在设置在乘坐空间12的后方的后座椅靠背上装饰物38中,在紧 接车辆10的宽度方向左侧的头枕18与右侧的头枕18之间的空气导流 装置20的后方(即,在空气导流装置20的后方,并且在空气导流装置20的近旁)的位置处开口。
在吸气部36的上端与下端之间形成有鼓风机容纳部40,在该鼓 风机容纳部40的内侧容纳有作为强制吸气机构的吸气鼓风机42。吸 气鼓风机42借助图5所示的鼓风机马达44的驱动力而旋转,通过旋 转,将空气从吸气部36的一端侧吸入,送往另一端侧。如图5所示, 鼓风机马达44经由驱动器46电连接到装备用电池48上,同时,被电 连接到作为控制机构的ECU50上,根据从ECU50输出的鼓风机驱动 信号,控制驱动器46对鼓风机马达44的供电。
另外,ECU50被电连接到上述限位开关30上,根据限位开关30 的状态,能够判断折叠车顶28是否设置在乘坐空间12的上側,同时, 被电连接到作为速度检测机构的车辆10的车速传感器52上,将对应 于车辆10的行驶速度的电平的电信号输入到ECU50内。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在上述电池容纳部32处,排气部54的 一端开口。排气部54的另一端,例如,在行李舱26、车辆10的车身 侧面或者车身下部等的车辆10的规定位置处开口,可以将从吸气部 36送到电池容纳部32内的空气向电池容纳部32的外部排出。
<第一种实施形式的作用、效果>
在上述结构的本实施形式中,如已经描述过的那样,在卸下折叠 车顶28的状态下的车辆10的行驶过程中,上述气流W1、 W2、 W3、 W4沿着,车辆10的车身流动。在这些气流W1 W4中,气流W3的 一部分或者全部在乘坐空间12的后方、在车辆10的前方侧、并且以 向车辆10的宽度方向内方巻入的方式流动。另外,气流W4的一部分 或者全部在乘坐空间12的后方、在车辆10的前方侧、并且以向下方 巻入的方式流动。这样的气流W3、 W4通过以如上所述地巻入的方式 流动,朝向乘坐空间12侧。
这里,将空气导流装置20从导流装置容纳部拉出,通过在车辆 10的宽度方向左侧的头枕18和右侧的头枕18之间设置空气导流装置 20,气流W3、 W4被空气导流装置20干扰。借此,限制气流W3、 W4从车辆10的宽度方向左侧的头枕18和右侧的头枕18之间进入乘坐空间12。这样,通过空气导流装置20限制气流W3、 W4进入乘坐 空间12,可以抑制无意中扰乱乘坐空间12内的乘坐人员的头发。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受到空气导流装置20的限制从而不朝向乘 坐空间12側的气流W4,由于被空气导流装置20干扰,朝向车辆IO 的下方。由于吸气部36的上端紧接在空气导流装置20之后(后方) 开口,所以,朝向车辆10的下方的气流W4从吸气部36的上端进入 吸气部36的内部,通过吸气部36的内部,净皮送到电池容纳部32内。 这样,通过将气流W4送到电池容纳部32内,在电池容纳部32内流 动,对电池34进行空气冷却。
这里,如上所述,由于气流W4是外部气体,所以,与利用装载 在车辆上的空调装置调整过的调整风相比,大多数情况下温度高(特 别是夏季的外部气体)。从而,按理说,与这种调整风相比,利用外部 气体冷却电池34的效果小,但是,在车辆10行驶的状态下,由于气 流W4以对应于车辆10的4亍驶速度的速度流动,所以,被吸气部36 吸入的气流W4与调整风相比,风量足够多,另外,速度也快。因此, 可以利用流入电池容纳部32内的气流W4充分冷却电池34。
另外,如上所述,以向乘坐空间12侧巻入的方式流动的气流W4, 本来在车辆10的前方并且向下方侧流动。这里,由于吸气部36,以 其上端比下端位于更靠后方的方式倾斜,所以,变成吸气部36的倾斜 顺着被空气导流装置20干扰的气流W4的方向的状态。因此,从吸气 部36的上端部流入到吸气部36内的气流W4,不与吸气部36的内壁 产生大的干扰,顺畅地流动。从而,可以将大量的气流W4迅速地送 到电池容纳部32内,可以提高由气流W4产生的电池34的冷却效果。
进而,每当空气导流装置20将气流W4向吸气部36的上端部引 导时,空气导流装置20被设置在车辆10的宽度方向左侧的头枕18 与右侧的头枕18之间。这样,通过设置空气导流装置20,可以抑制 在将气流W4吸入吸气部36时的噪音向乘坐空间12侧的传播。借此, 可以确保或者提高乘坐空间12侧的安静性。
另一方面,当车辆10的行驶速度不足规定值,或者在车辆10停
17止时,根据来自于这种状态下的车速传感器52的电信号,ECU50输 出驱动信号。根据该驱动信号,ECU50开始对鼓风机马达44供电, 借此,驱动鼓风机马达44。
另外,当以覆盖乘坐空间12的上方的方式设置折叠车顶28时, 将限位开关30从断开状态切换到接通状态。根据来自于这种状态的限 位开关30的电信号,ECU50输出驱动信号。根据该驱动信号,ECU50 开始对鼓风机马达44供电,借此,驱动鼓风机马达44。
这样,当驱动鼓风机马达44时,吸气鼓风机42旋转,借此,从 吸气部36的上端吸入空气,强制性地将空气送往电池容纳部32。从 而,即使由于车辆10的行驶速度降低使得气流W4的速度下降,或者 由于车辆10停止或设置折叠车顶28而不产生气流W4,也能够向电 池容纳部32供应冷却用的空气,能够冷却电池34。
进而,如图2所示,在折叠车顶28覆盖乘坐空间12的上方的状 态下,吸气部36的上端在被折叠车顶28覆盖的空间(即,乘坐空间 12)中开口。在这种状态下,通过使装载在车辆IO上的空调装置动作, 基本上,比外部气体的温度低的调整风在乘坐空间12内流动,该调整 风从吸气部36的上端部被吸入,以供电池34的冷却。因此,即使调 整风的速度比气流W4的速度慢,也能够充分冷却电池34。
<第二种实施形式〉
其次,对于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形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本 实施形式时,对于与前述第一种实施形式基本上相同的部位,赋予相 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图6中,利用侧视剖视图表示应用作为根据本实施形式的车辆 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的车载电池冷却结构的车辆(敞篷车)90的结构 的概况。
如该图所示,在车辆90上,设置有作为异物捕获孔的捕集排泄管 92。捕集排泄管92的上端部在吸气部36的上端部与下端部之间的吸 气部36的下倾斜面上开口。另外,捕集排泄管92的下端部在电池容 纳部32、行李舱26之外的部位,例如,在车身侧部、车身下部开口。在折叠车顶28被容纳在行李艙26内的状态下,等同于吸气部36 的上端部在车辆10的室外开口。因此,雨滴等异物有可能从吸气部 36的上端部进入。这里,因为吸气部36倾斜,所以,从吸气部36的 上端部进入的异物,下落到吸气部36的下倾斜面上,以在吸气部36 的下倾斜面上滑落的状态进一步下落。这样,当在吸气部36的下倾斜 面上滑落的异物来到捕集排泄管92的上端部时,异物不能进一步在吸 气部36的下倾斜面上滑落,在捕集排泄管92的内部向下方落下。
因此,在本实施形式中,异物到达电池容纳部32的可能性极低。 因此,例如,即使在将折叠车顶28容纳到行李艙26内的敞开的状态 下意外下雨,雨水附着在电池34上的可能性也非常低,防止或者有效 地抑制由于电池34浸湿引起的电池34的质量降低。另外,在将上述 捕集排泄管92的上端部设置在比鼓风机容纳部40更靠吸气部36的上 端侧的情况下,可以防止由于雨水引起的鼓风机42、鼓风机马达44 的故障。
另外,只要上述捕集排泄管92的上端部在吸气部36的下倾斜面 上开口即可,对于其形成位置没有特定的限制,但是,可以说,若以 沿着车辆10的上下方向将吸气部36的上端部和捕集排泄管92的上端 部不重合的方式形成捕集排泄管92的话,在通过吸气部36的上端部 的雨水等异物在到达吸气部36的下倾斜面之前位于比捕集排泄管92 的上端部更靠吸气部36的下端侧的位置的情况更少,能够可靠地利用 插集排泄管92捕获异物。
另外,在上述各个实施形式中,对于排气部54的另一端部的位置 没有特别进行说明,但是,例如,当使排气部54的另一端部在上述气 流W1、气流W2通过的位置附近开口时,由于排气部54的另一端部 附近的空气被巻入气流Wl、气流W2,所以,排气部54处的排气效 果提高。这样,通过提高排气部54处的排气效果,进一步促进吸气部 36处的吸气,提高电池34的冷却效果。
进而,在上述各个实施形式中,是将本发明应用于电池34的冷却 的结构,但是,只要是装载在车辆10、 90上、并且是需要冷却的装载物即可,则本发明的冷却对象并不局限于电池34。
另外,在上述实施形式中,将作为装载物设置空间的电池容纳部 32独立于行李舱26设置,但是,也可以不独立于行李舱26地设置装 载物设置空间(即,也可以将行李舱26作为装载物设置空间)。即, 由于设置电池34等需要冷却的装载物的空间是装载物设置空间,所 以,如果将电池34等装载物设置在行李舱26内的话,则行李舱26 成为装载物设置空间。
权利要求
1. 一种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适用于这样的车辆,所述车辆的从上方覆盖乘坐空间的车顶部是能够拆装的,并且,在前述乘坐空间的后方的车辆内部设有用于设置装载物的装载物设置空间,所述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用于空气冷却前述装载物,其中,所述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配备有吸气部,所述吸气部的一端在沿着前述乘坐空间的后端设置的座席的后方开口,同时,在另一端侧与前述装载物设置空间连通,空气能够从一端侧向另一端侧流通;气流引导机构,所述气流引导机构设置在前述吸气部的一端的车辆前方侧,使通过前述乘坐空间的上方之后、在车辆的下方并且卷入到车辆前方侧的气流朝向前述吸气部的一端。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利用空气导流装置作为前述气流引导机构,所述空气导流装置设置在 沿着前述乘坐空间的后端设置的座席的附近,限制通过前述乘坐空间 的上方之后、在车辆的下方并且被向车辆前方侧巻入的气流向前述乘 坐空间侧流入,同时,使前述气流朝向前述吸气部的一端。
3. —种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适用于这样的车辆,所述车辆 的从上方覆盖乘坐空间的车顶部是能够拆装的,并且,在前述乘坐空 间的后方的车辆内部设有用于设置装载物的装载物设置空间,所述车 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用于空气冷却前述装载物,其中,紧接在空气导流装置之后配备有吸气部,所述空气导流装置设置 在沿着前述乘坐空间的后端设置的座席的近旁,限制通过前述乘坐空 间的上方之后、在车辆的下方并且向车辆前方侧巻入的气流向前述乘 坐空间侧流入,所述吸气部的一端开口,同时,在另一端侧与前述装 载物设置空间连通,空气能够从 一 端侧向另 一 端侧流通。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装栽物空气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沿着前述乘坐空间的后端,以沿车辆左右方向并列且能够就座的方式设置前述座席,同时,在前述车辆左右方向左侧的就座位置与前述车 辆左右方向右侧的就座位置之间设置前述空气导流装置。
5. 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 其特征在于,与前述吸气部的一端侧相比,使其另一端侧相对于车辆 前方侧更向车辆下方侧倾斜。
6. 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 其特征在于,配备有强制吸气机构,该强制吸气机构设置在前述吸气 部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通过动作,吸入前述吸气部的一端侧的空气, 送往另一端侧。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车顶检测机构,所述车顶检测机构检测前述车顶部是否从上方将 前述吸气部与前述乘坐空间 一起覆盖起来;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根据来自于前述车顶检测机构的信号, 控制前述强制吸气机构,在前述车顶部覆盖前述乘坐空间的前述车顶 部的安装状态下,使前述强制吸气机构动作。
8. 如权利要求6或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 其特征在于,包括速度检测机构,该速度检测机构用于检测前述车辆的速度;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根据来自于前述速度检测机构的信号,控制前述强制吸气机构,在前述车辆的速度在不足规定值的状态下,使前述强制吸气机构动作。
9. 如权利要求5至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 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异物捕获孔,所述异物捕获孔的上端部在前述吸 气部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开口 ,使沿着前述吸气部的斜面滑落的异物 落下。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 将前述异物捕获孔的上端部设定在前述吸气部的下倾斜面上,同时, 将前述异物捕获孔的上端部设定在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不与吸气部的一端部重合的位置上。
11. 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前述车顶部的安装状态下,以前述吸气部的一端 在被前述车顶部覆盖的前述乘坐空间侧开口的方式设定前述吸气部。
12. 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 构,其特征在于,配备有排气部,所述排气部的一端与前述装载物设 置空间连通,另一端在与朝向前述吸气部的一端的气流不同的沿车辆 流动的气流通过的位置的附近开口。
全文摘要
获得能够吸入充分的量的空气的车辆装载物空气冷却结构。空气导流装置(20)的后方在极为靠近空气导流装置(20)的附近,使吸气部(36)的上端开口。借此,被空气导流装置(20)限制指向乘坐空间(12)侧的气流(W4),朝向吸气部(36)的上端,流入吸气部(36)的内部。这样,通过对应于车辆(10)的行驶速度的快速的气流W4流入吸气部(36)的内部,与气流(W4)是外部气体无关,可以有效地空气冷却电池容纳部(32)内的电池(34)。
文档编号B60H1/22GK101511620SQ20078003316
公开日2009年8月19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5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6日
发明者根本敦记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