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全型机动车车身,特别涉及一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
背景技术:
汽车自1886年问世以来,给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因道路交通事 故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全世界死于汽车事故的累计人数已超过20世纪死 于战争的人数,到2006年为止全球因车祸死亡人数累计超过3200万人,同时导致数亿人受 伤或致残。目前全球正在行驶的汽车高达7. 2亿辆,尽管广泛采用了安全带、安全气囊等安 全技术,每年仍有70多万人死于车祸,1000 1500万人受伤或致残,全球每年因道路交通 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180亿美元。由于占人口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汽车总数在迅速增 加,全世界每年死于汽车事故的总人数还将增加,预计到2010年全球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 数每年将达100万人,伤残人数超过1500万,全球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将 超过7000亿美元。 究其原因是因为目前生产的汽车都只能通过50 55km/h完全正面碰撞的安全测 试,而实际汽车行驶速度远远高于这个速度,二级公路上汽车行驶速度为70km/h,而一级公 路或高速公路上汽车行驶速度为110km/h(相对追尾速度为90 100km/h),因此车祸产生 的根本的原因是车自身不安全。据清华清华大学黄世霖教授介绍,世界上任何一辆轿车都 无法承受70km/h的完全正面碰撞,其碰撞结果必然是车毁人亡;这一结论可用双排座轻型 卡车碰撞试验结果来佐证,中国某双排座轻型卡车在64km/h完全正面碰撞中,前排坐位、 后排坐位空间完全消失,车内人员没有任何生存的机会。 如何大幅度提高汽车的安全性是摆在全世界工程技术人员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
本发明采用逆向思维,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汽车防撞思路,将汽车碰撞过程的车身 压縮问题转换成了车身拉伸问题,这样在碰撞过程中可确保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这样可 以大大提高汽车安全性;并且多孔眼耗能器可以完全消耗汽车碰撞能量。
本项目的重大创新点 1)将汽车碰撞过程的压縮问题转换成了车身的拉伸问题,从而可确保驾乘空间不 变形。 2)将汽车碰撞的巨大能量完全通过多孔眼耗能器来消耗。
3)可以完全避免碰撞过程的车身摆尾。
4)可以完全避免碰撞过程的翻车。 5)可以完全避免发动机冲入驾乘空间,从而可确保驾驶员和副驾驶员的安全。
6)可以完全避免方向盘向后冲击驾驶员。
7)车身变形小,可以确保发动机不受损。 8)可使汽车在二级公路上以70公里时速碰撞基本上是安全的。 9)可确保汽车在高速公路上以100公里时速追尾或被追尾基本上是安全的。
10)本项目是汽车安全的一次重大突破和变革。
发明内容
目前的汽车在正面碰撞过程中或追尾碰撞过程中车身处于压縮状态,当发生正面 碰撞时,方向盘将发生猛烈后移,发动机也有可能冲入驾乘空间,如果汽车速度超过一定速 度,驾乘空间可能完全消失,驾乘人员没有任何生存的可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发明公 开了一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其包括承载导压管、A柱、B柱、C柱、多孔眼耗 能器、耗能液体、前防撞杆、前活塞顶杆、前活塞缸端盖、前活塞、前活塞缸、后活塞缸、后活 塞、后活塞缸端盖、后活塞顶杆、后防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A柱、B柱、C柱与承载导压管 相连;所述的承载导压管至少安装一个多孔眼耗能器;所述的耗能液体充满承载导压管、 前活塞缸、后活塞缸、多孔眼耗能器;所述的前活塞缸与承载导压管前端相连;所述的前活 塞安装在前活塞缸内;所述的前活塞顶杆2—端与前活塞4相连,另一端穿过前活塞缸端盖 3与前防撞杆1相连;所述的前活塞缸端盖3与前活塞缸5相连;所述的后活塞缸与承载导 压管后端相连;所述的后活塞安装在后活塞缸内;所述的后活塞顶杆10 —端与后活塞8相 连,另一端穿过后塞缸端盖9与后防撞杆11相连;所述的后活塞缸端盖9与后活塞缸7相 连。 所述的多孔眼耗能器一端固定安装在承载导压管上,另一端伸入B柱和/或A柱 和/或C柱内。 所述耗能液体只能通过多孔眼耗能器从承载导压管进入A柱和/或B柱和/或C 柱内。 所述A柱和/或B柱和/或C柱内是空心管;所述的A柱和/或B柱和/或C柱 的下部充满耗能液体,其上部充满气体。 所述的多孔眼耗能器由多孔眼耗能器母管和至少一个孔眼构成;所述的孔眼贯穿 于多孔眼耗能器母管。
所述的承载导压管可以是弯曲的,也可以是直的。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1)采用刚性管道作为承载导压管(相当于承载梁),将A柱、B柱及C柱与承载导 压管相连,在每个承载导压管上至少安装一个多孔眼耗能器,将多孔眼耗能器一端与承载 导压管相连,另一端伸入B柱中(此时B柱为空心管,作为碰撞过程中的流体缓冲室),如果 在A柱或C柱内安有多孔眼耗能器,则A柱或C柱也应该为空心管。 2)在管状承载导压管前部、后部分别安装活塞缸,前、后活塞缸内有可以活动的活 塞,前、后活塞的一端分别与前、后活塞顶杆相连、另一端与防撞杆相连。
3)前活塞缸、后活塞缸、管状承载导压管和多孔眼耗能器是相互连通的,并充满液 体。
图1为本发明
图2为本发明
图3为本发明
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剖面图。
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外观示意图。
-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的多孔眼耗能器的正剖视
图4为本发明一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的多孔眼耗能器的侧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的多孔眼耗能器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一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第二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7为本发明一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第三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8为本发明一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第四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9为本发明一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第五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10为本发明一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第六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11为本发明一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第七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其中附图标记如下 前防撞杆1、前活塞顶杆2、前活塞缸端盖3、前活塞4、前活塞缸5、第一承载导压管6、后活塞缸7、后活塞8、后活塞缸端盖9、后活塞顶杆10、后防撞杆11、A柱12、B柱13、C柱14、第一多孔眼耗能器15、第二承载导压管16、第二多孔眼耗能器17、第三多孔眼耗能器18。多孔眼耗能器母管1500、第一孔眼1501、第二孔眼1502、第三孔眼1503、第四孔眼1504、第五孔眼1505、第六孔眼1506、第七孔眼1507、第八孔眼1508、第九孔眼1509、第十孔眼1510、第十一孔眼1511、第十二孔眼1512、第十三孔眼1513,耗能液体。
具体实施例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一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剖面图;图2为本发明一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外观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一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的多孔眼耗能器的正剖视图;图4为本发明一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的多孔眼耗能器的侧剖视图;图5为本发明一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的多孔眼耗能器的俯视图。 为了描述简便,本申请只描述一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左侧部分,其右侧部分与左侧部分对称。为了简明,略去对其右侧部分的详细描述。
如图1 图5所示,本发明一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包括前防撞杆1、前活塞顶杆2、前活塞缸端盖3、前活塞4、前活塞缸5、第一承载导压管6、后活塞缸7、后活塞8、后活塞缸端盖9、后活塞顶杆10、后防撞杆11、A柱12、B柱13、C柱14、第一多孔眼耗能器15、第二承载导压管16。所述的第一承载导压管6、第二承载导压管16都是刚性管道,承载导压管既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曲的;所述的A柱12、B柱13、C柱14与第一承载导压管6相连;所述的第一多孔眼耗能器15 —端固定在第一承载导压管6上,另一端伸入B柱中;所述的耗能液体充满第一承载导压管6、前活塞缸5、后活塞缸7、第一多孔眼耗能器15,所述的B柱的下部充满了耗能液体,上部为气体。所述的前活塞缸5与第一承载导压管6的前端相连;所述的前活塞4安装在前活塞缸5内;所述的前活塞顶杆2 —端与前活塞4相连,另一端穿过前活塞缸端盖3与前防撞杆1相连;所述的前活塞缸端盖3与前活塞缸5相连;所述的后活塞缸7与第一承载导压管6后端相连;所述的后活塞8安装在后活塞缸7内;所述的后活塞顶杆10—端与后活塞8相连,另一端穿过后塞缸端盖9与后防撞杆11相连;所述的后活塞缸端盖9与后活塞缸7相连。 当机动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前防撞杆1 、前活塞顶杆2与前活塞4整体后坐,前活塞4挤压耗能液体,从而压縮的耗能液体从前活塞缸5流向第一承载导压管6。
如图3 5所示,所述的多孔眼耗能器15包括多孔眼耗能器母管1500、第一孔眼1501、第二孔眼1502、第三孔眼1503、第四孔眼1504、第五孔眼1505、第六孔眼1506、第七孔眼1507、第八孔眼1508、第九孔眼1509、第十孔眼1510、第i^一孔眼1511、第十二孔眼1512、第十三孔眼1513。所有孔眼都贯穿于多孔眼耗能器母管1500。其中多孔眼耗能器母管1500与上述的第一承载导压管6相通,当车辆发生前和/或后碰撞时,承受碰撞压力的耗能液体从第一承载导压管6流向所述的多孔眼耗能器15,依次进入多孔眼耗能器母管1500和孔眼(1501、1502、1503、1504、1505、1506、1507、1508、1509、1510、1511、1512、1513),高压耗能液体经孔眼(1501、1502、1503、1504、1505、1506、1507、1508、1509、1510、
1511、 1512、1513)高速喷向B柱中,流经孔眼时将产生很大的局部损失,并且耗能液体也能获得很大的动能,从而可完全吸收汽车的碰撞能量。 当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时, 一旦正面撞击无法避免时,被撞物体首先接触前防撞杆1及前活塞顶杆2,前活塞顶杆2立即将撞击力传给前活塞4,前活塞4将在前活塞缸5内移动,从而将撞击力传给第一承载导压管6内的耗能液体,导致压力迅速上升,压力同步传到后活塞8的底面,因为后活塞8在试图后退的过程中将遇到与后活塞缸7固定连接的后活塞缸端盖9的阻拦,而后活塞缸7与第一承载导压管6固定连接,这样前部碰撞过程中的撞击力就会传到第一承载导压管6的后部,此时车身将处于拉伸状态,从而可以有效地保证机动车在前部碰撞过程中不被挤压变形。 当正面撞击开始后,承载导压管6内的流体压力迅速上升,高压耗能液体将通过多孔眼耗能器15的孔眼(1501、1502、1503、1504、1505、1506、1507、1508、1509、1510、1511、
1512、 1513)高速喷出,从而达到消耗撞击能量的目的。 当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时, 一般很难及时发现将有追尾的情况发生, 一旦后部撞击无法避免时,主动追尾车首先接触后防撞杆ll,后活塞顶杆io立即将撞击力传给后活塞8,后活塞8将在后活塞缸7内前进,从而将力传给第一承载导压管6内的耗能液体,导致压力上升,压力同步传到前活塞4的底面,因为前活塞4在试图前进的过程中将遇到与前活塞缸5固定连接的前活塞缸端盖3的阻拦,而前活塞缸端盖3与第一承载导压管6固定连接,这样后部碰撞过程中的撞击力就会传到第一承载导压管6的前部,此时车身将处于拉伸状态,从而可以有效地保证机动车在追尾碰撞过程中不被挤压变形。 承载导压管6内的流体压力迅速上升,高压耗能液体将通过多孔眼耗能器15的孔眼(1501、1502、1503、1504、1505、1506、1507、1508、1509、1510、1511、1512、1513),高速喷出,从而达到消耗撞击能量的目的。
第二实施方式 图6为本发明一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第二实施方式的示意图。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上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多孔眼耗能器移动到了 A柱处,此时第二多孔眼耗能器17的上端伸入A柱内,而其下端与第一承载导压管6固定相连。
第三实施方式 图7为本发明一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第三实施方式的示意图。第
6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上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多孔眼耗能器移动到了 C柱处,此 时第三多孔眼耗能器18的上端伸入C柱内,而其下端与第一承载导压管6固定相连。
第四实施方式 图8为本发明一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第四实施方式的示意图。第 四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上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在A柱处增加了一个多孔眼耗能 器。 第五实施方式 图9为本发明一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第五实施方式的示意图。第 五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上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在C柱处增加了一个多孔眼耗能 器。 第六实施方式 图10为本发明一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第六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第六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基本上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在C柱处增加了一个多孔眼耗能 器。 第七实施方式 图11为本发明一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第七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第七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上相同,不同的是在A柱和C柱处各增加了一个多孔眼 耗能器。 其它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多孔眼耗能器可以以不同数量组合方式应用于本发明一种 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中,来构成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前、后防撞导压总成也可以择一地应用于本发明一种驾乘空 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中,即仅只选择前防撞导压总成,或仅只选择后防撞导压总成, 从而组合成不同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但适合正面撞击和后部撞击,还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防止侧面撞击上。 应该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仅为示例性的,本
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发明的精神实质,做出各种等同的修改和替换及不同组合,而
得到不同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有如下效果 1)首次提出利用一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将前撞击力传到车身的 后部,将后撞击力传到车身的前部,使车身在撞击过程中处于拉伸状态。当机动车发生前部 碰撞时,通过活塞和耗能液体把撞击力传到机动车后部,机动车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将继续 前行,而撞击力传到机动车后部后将试图阻止机动车继续前行,此时车身将处于拉伸状态; 而在机动车发生后部撞击时,通过活塞和耗能液体把撞击力传到机动车前部,机动车在惯 性力的作用下将试图保持原来的速度,而撞击力传到机动车前部后将使机动车试图加速前 行,此时车身将处于拉伸状态。 3)首次提出利用多孔眼耗能器来释放导压管内高压耗能液体的能量,极大地降低 了机动车的撞击力量。 4)可以有效地保护车内人员的安全,可以有效地保护机动车。
5)当发生一般撞击时,机动车及车内人员将不受任何损害,可以避免小事故也要
报警、导致交通瘫痪的局面出现。 6)可以大大降低高速撞车时出现的危险。 7)本发明推广应用后,可大大缓解因交通事故导致的交通拥挤或瘫痪状况,将给
日益拥挤的交通带来福音并将大幅度降低交通事故率、交通事故伤亡率。 8)本发明推广应用后,必将大大降低保险公司的赔付金额。
8
权利要求
一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其包括承载导压管、A柱、B柱、C柱、多孔眼耗能器、耗能液体、前防撞杆、前活塞顶杆、前活塞缸端盖、前活塞、前活塞缸、后活塞缸、后活塞、后活塞缸端盖、后活塞顶杆、后防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A柱、B柱、C柱与承载导压管相连;所述的承载导压管至少安装一个多孔眼耗能器;所述的耗能液体充满承载导压管、前活塞缸、后活塞缸、多孔眼耗能器;所述的前活塞缸与承载导压管前端相连;所述的前活塞安装在前活塞缸内;所述的前活塞顶杆一端与前活塞相连,另一端穿过前活塞缸端盖与前防撞杆相连;所述的前活塞缸端盖与前活塞缸相连;所述的后活塞缸与承载导压管后端相连;所述的后活塞安装在后活塞缸内;所述的后活塞顶杆一端与后活塞相连,另一端穿过后塞缸端盖与后防撞杆相连;所述的后活塞缸端盖与后活塞缸相连。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多孔眼耗能器一端固定安装在承载导压管上,另一端伸入B柱和/或A柱和/或C柱内。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耗 能液体只能通过多孔眼耗能器从承载导压管进入A柱和/或B柱和/或C柱内。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A 柱和/或B柱和/或C柱内是空心管;所述的A柱和/或B柱和/或C柱的下部充满耗能 液体,其上部充满气体。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多孔眼耗能器由多孔眼耗能器母管和至少二个孔眼构成;所述的孔眼贯穿于多孔眼耗能器 母管。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承载导压管可以是弯曲或直的。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机动车是乘用车、商用车中的任意一种。
全文摘要
一种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的机动车车身,其包括承载导压管、A柱、B柱、C柱、多孔眼耗能器、耗能液体、前防撞杆、前活塞顶杆、前活塞缸端盖、前活塞、前活塞缸;后活塞缸、后活塞、后活塞缸端盖、后活塞顶杆、后防撞杆;所述的A柱、B柱、C柱与承载导压管相连;所述的承载导压管至少安装一个多孔眼耗能器,多孔眼耗能器一端固定安装在承载导压管上,另一端伸入B和/或A柱和/或C柱内;所述的耗能液体充满承载导压管、前活塞缸、后活塞缸、多孔眼耗能器;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或追尾时,承载导压管处于拉伸状态,驾乘空间不会被挤压,且机动车撞击能量可被多孔眼耗能器完全吸收并消耗。
文档编号B60R19/02GK101746331SQ200810179840
公开日2010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1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1日
发明者凌建军, 黄鹂 申请人:凌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