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悬架控制回路、多轴车辆油气悬架系统及起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08273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油气悬架控制回路、多轴车辆油气悬架系统及起重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悬架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油气悬架控制回路、具有该回路的多轴车辆油气悬架系统以及采用该油气悬架系统的起重机。
背景技术
悬架系统把车架与车轴弹性地联系起来,用于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架之间的力和力矩,并且緩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或车身的冲击力,衰减由此引起的振动,以保证车辆能平顺地行驶。
公知的车辆悬架有板簧悬架和油气悬架两大类别。其中,板簧类悬架的弹性特性是线性的,无法满足较高的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的要求。而油气悬架则具有变刚度特性,既能提高车辆在一般路面上的行驶平顺性,又能防止在大起伏路面上行驶时出现悬架被击穿的情形。对于在道路条件和承载条件都很恶劣的情况下工作的工程车辆来说,采用油气悬架可以更加显著地緩和冲击、减少颠簸,从而改善驾驶员的劳动条件和提高平均车速。
现有的油气悬架结构主要由悬架油缸和蓄能器组成,悬架油缸连接车轴与车身,悬架油缸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分别与蓄能器连通,在油缸活塞的上、下运动过程中,蓄能器起到吸收沖击和衰减振动的作用。请参见


图1,
该图是现有油气悬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第一左蓄能器c和第二左
蓄能器D分别与左悬架油缸E的无杆腔和有杆腔连接,第一右蓄能器F和第二右蓄能器G分别与右悬架油缸H的无杆腔和有杆腔连接,其中,第一左蓄能器C和第一右蓄能器F用于吸收悬架油缸的振动,第二左蓄能器D和第二右蓄能器G用于为悬架油缸补充油液,能够有效的减弱地面对车身的沖击,具有变刚度特性。但是,现有油气悬架只有弹性悬架的功能,无法适用于需要刚性悬架系统的使用工况,例如工程起重机的吊重行驶工况;另外,采用现有油气悬架的车辆还存在这样的问题,车身高度是固定
的,无法进行升降调整;同时,现有油气悬架的侧倾刚度较小,车辆在弯道行驶时的安全性较低。
有鉴于此,亟待开发研制出能够适用各种工况的油气悬架,以确保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更加安全、稳定及可靠。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气悬架的控制回路,它可以实现悬架系统的刚性和柔性的转换。在正常行驶时,油气悬架系统处于柔性状态,以获得较高的行驶速度;在吊重行驶时,油气悬架系统处于刚性状态并降低行驶速度,以安全承载较大载荷。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油气悬架的整体侧倾刚度的油气悬架控制回路。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控制悬架油缸伸缩的油气悬架控制回路,实现车身的升降。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气悬架的控制回路,包括左悬架油缸、左蓄能器、
右悬架油缸和右蓄能器,所述左蓄能器的油口与左悬架油缸的无杆腔连通;
所述右蓄能器的油口与右悬架油缸的无杆腔连通;还包括左悬架油缸柔性刚性控制阀和右悬架油缸柔性刚性控制阀,所述左悬架油缸柔性刚性控制阀安装在左悬架油缸与左蓄能器之间的通if各中,所述右悬架油缸柔性刚性控制阀安装在右悬架油缸与右蓄能器之间的通路中;
其中,所述左悬架油缸柔性刚性控制阀和右悬架油缸柔性刚性控制阀均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所述左悬架油缸与左蓄能器之间的通路、右悬架油缸与右蓄能器之间的通^^非导通;在第二状态下,所述左悬架油缸与左蓄能器之间的通路、右悬架油缸与右蓄能器之间的通路导通。
优选地,所述左悬架油缸的有杆腔与所述右蓄能器的油口连通,所述右悬架油缸的有杆腔与所述左蓄能器的油口连通。优选地,还包括左悬架油缸伸出控制阀、右悬架油缸伸出控制阀、左悬架油缸收回控制阀和右悬架油缸收回控制阀,所述左悬架油缸伸出控制阀安装在左悬架油缸无杆腔与压力油路之间的通路中,所述右悬架油缸伸出控制阀安装在右悬架油缸无杆腔与压力油路之间的通路中,所述左悬架油缸收回控制阀安装在左悬架油缸无杆腔与回油油i 各之间的通路中,所述右悬架油缸收回控制阀安装在右悬架油缸无杆腔与回油油路之间的通路中;
其中,所述左悬架油缸伸出控制阀和右悬架油缸伸出控制阀均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压力油路与所述左、右悬架油缸无杆腔
之间的通路非导通;在第二状态下,压力油路至所述左、右悬架油缸无杆腔之间的通路单向导通,所述左、右悬架油缸的缸杆伸出;
其中,所述左悬架油缸收回控制阀和右悬架油缸收回控制阀均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回油油路与所述左、右悬架油缸无杆腔之间的通路非导通;在第二状态下,回油油路与所述左、右悬架油缸无杆腔之间的通路导通,所述左右悬架油缸的缸杆收回。
优选地,所述左悬架油缸和右悬架油缸分别为两个且同侧的悬架油缸并联设置。即,同侧悬架油缸的无杆腔连通,同侧悬架油缸的有杆腔连通,一个控制信号控制两个执行油缸的动作。
车辆行驶速度与悬架系统的减振能力是一对相互制约的因素,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气悬架控制回路可以实现悬架柔性刚性的转换,柔性状态时可以获得正常行驶速度,刚性状态可以实现吊重低速行驶,进而提高了车辆的机动灵活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设置有悬架油缸柔性刚性控制阀,设置在油缸与蓄能器之间,控制悬架油缸柔性刚性控制岡可实现油缸与蓄能器之间连接油路的通、断;由于油液压缩性较小,当切断油缸
与蓄能器之间的连接油路时,可使油气悬架处于刚性状态,车辆即可承受较大载荷并能緩慢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中,所述左悬架油缸的有杆腔与所述右蓄能
8器的油口连通,所述右悬架油缸的有杆腔与所述左蓄能器的油口连通。如此设计可以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得到较大的侧倾刚度,从而提高车辆在弯道行驶时的安全性。
在本明的又一优选方案中,增设有控制悬架油缸伸缩的控制阀,当所述左悬架油缸伸出控制阀和右悬架油缸伸出控制阀处于第二状态时,压力油就可以进入悬架油缸的无杆腔,油缸向外伸出,使得车身升高以提高车辆的最小离地间隙;当所述左悬架油缸收回控制阀和右悬架油缸收回控制阀处于第二状态时,悬架油缸无杆腔内的油液向外流出,油缸向内收回,使得车身降低以降低车身的高度,可确保车辆安全通过桥梁或涵洞等特殊道路交通条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气悬架的控制回路设计合理、可靠,悬架系统具有较高综合性能,适用于多轴车辆,特别对于多轴工程起重机来说更具有优势。
本明还提供了两种多轴车辆油气悬架系统技术方案,基本构思是包括多个前述油气悬架控制回路,所述多个油气悬架控制回路分别与 一个或两个车轴对应设置,其中,每个所述悬架油缸的两端分别与车架和车轴铰接。当油气悬架控制回路与两个车轴对应时,这两个车轴同侧的悬架油缸无杆腔连通,两个车轴同侧的悬架油缸有杆腔连通。
作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第一种多轴车辆油气悬架系统,包括两个如前所述的油气悬架控制回路,其中,每个所述悬架油缸的两端分别与车架和车轴铰接。
作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第二种多轴车辆油气悬架系统,本方案与前述方案的区别点是包括多个油气悬架控制回路,前轴油气悬架控制回路和后轴油气悬架控制回路均釆用前述具有悬架油缸伸、缩控制阀的油气悬
架控制回路;所述前、后轴油气悬架控制回路之间的每个油气悬架控制回路釆用前述不具有悬架油缸伸缩控制阀的油气悬架控制回路,其中,每个所述悬架油缸的两端分别与车架和车轴4交接;所述前、后轴油气悬架控制回路之间的每个油气悬架控制回路与所述前或后轴油气悬架控制回路为 一个升降控制组,该控制组中的所有左侧悬
架油缸无杆腔连通、所有右侧悬架油缸无杆腔连通;所述升降控制组还包
括左侧悬架油缸同步控制阀和右侧悬架油缸同步控制阀,所述左侧悬架油缸同步控制阀安装在所述升降控制组中的后轴左侧悬架油缸无杆腔和与其
相邻的同侧悬架油缸无杆腔之间的通路中;所述右侧悬架油缸同步控制阀安装在所述升降控制组中的后轴右侧悬架油缸无杆腔和与其相邻的同侧悬架油缸无杆腔之间的通路中;其中,所述左侧悬架油缸同步控制阀和右侧悬架油缸同步控制阀为电^f兹阀,并均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同侧悬架油缸无杆腔之间的通路非导通;在第二状态下,同侧悬架油缸无杆腔之间的通路导通,同侧的悬架油缸同步动作。
优选地,所述前、后轴油气悬架控制回路之间的每个油气悬架控制回路还分别包括左提升控制阀和右提升控制阀,所述左提升控制阀安装在该轴左悬架油缸无杆腔与回油油路的通路中;所述右提升控制阀安装在该轴右悬架油缸无杆腔与回油油路的通路中;其中,所述左提升控制阀和右提升控制阀为电磁阀,并均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该轴左、右悬架油缸无杆腔与回油油路之间的通路非导通;在第二状态下,该轴左、右悬架油缸无杆腔与回油油路之间的通路导通,所述至少一个油气悬架控制回路悬架油缸的缸杆分别收回。如此设计,所述提升控制阀得电,前、后轴之间所有中间轴的控制回路中的悬架油缸无杆腔回油,蓄能器压力油
作用于悬架油缸的有杆腔佳:得悬架油缸回缩,此时所有中间非转向轴提升,为车辆的蟹行行走提供条件。
优选地,所述前、后轴油气悬架控制回路之间的每个油气悬架控制回路还分别包括左溢流阀和右溢流阀,所述左溢流阀与所述左提升控制阀并联安装在该轴左悬架油缸无杆腔与回油油路之间的通路中;所述右溢流阀与所述右提升控制阀并联安装在该轴右悬架油缸无杆腔与回油油路之间的通路中。在中间轴控制回路中增设的溢流阀可防止中间轴过载,预先设定溢流阀的预定压力,当中间轴轴荷过大时,即可泄油。
第二种方案中,所述多轴车辆油气悬架系统实现了其中间轴的升降控 制与后轴同步进行,即,对前轴进行独立的升降控制,对中间轴与后轴同
时进行升降控制,如此设计以完成车辆的调平控制;另外,所有中间轴与
后轴之间的同侧悬架油缸的无杆腔连通的方式,可实现后部轴间轴荷的均 衡分配。
作为前述方案的改进,对第一种方案中每个油气悬架控制回路中和第 二种方案中前、后轴悬架控制回路中的悬架油缸进行了改进设计,上述控 制回路中的悬架油缸上均设置有油缸位置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的检测 信号输出至相应油气悬架控制回路的左、右悬架油缸伸出控制阀或左、右 悬架油缸收回控制阀,控制所述左、右悬架油缸缸杆的伸缩。
优选地,所述悬架油缸包括缸体、活塞杆和保护套,所述缸体由缸筒
和缸底组成,所述活塞杆由活塞、缸杆和缸头组成;所述缸底上设置有与 车轴铰接的第一关节轴承;所述活塞和缸头分别固设在所述缸杆的两端, 所述活塞置于所述缸体内且活塞将缸体分隔成无杆腔和有杆腔;所述缸头 上具有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 ,所述活塞杆内部设有第一内部通^各和第二内 部通路,其中,第一内部通路连通所述缸头上的第一油口和无杆腔,第二 内部通路连通所述釭头上的第二油口和有杆腔,所述缸头上设置有与车架 4交接的第二关节轴承;所述保护套套装在所述缸体的外侧且其一端与所述 缸头固定连接;
所述油缸位置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检测装置和第二检测装置,所述活塞 处于中位状态,所述第一检测装置和第二检测装置沿油缸的轴向对称设置 在所述缸筒上端面的两侧的保护套上。当悬架不在中位时,若装在悬架油 缸上的检测装置检测到悬架油缸在高位,则输出信号至相应的悬架油缸收 回控制阀,该阀得电悬架油缸无杆腔内的油液外流,油缸回缩到中位后停 止;反之亦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起重机,该起重机采用如前所述的多轴车辆油气悬架系统。 附困说明
图1是现有油气悬架的结构示意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气悬架控制回路的原理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种油气悬架控制回路的原理图4是本实用新型多轴车辆油气悬架系统的原理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悬架油缸柔性刚性控制阀、悬架油缸
伸出控制阀和悬架油缸收回控制阀所集成的阀组外形图6是本实用新型悬架油缸的主视剖面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悬架油
缸的俯视图8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起重机的多轴车辆油气悬架系统与车架和车身 之间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2—图8中
左悬架油缸l、 1' 1" 、 11、 12、 13,左蓄能器2、 21、 22、 23,右悬 架油缸3、 3' 、 3" 、 31、 32、 33,右蓄能器4、 41、 42、 43,左悬架油缸 柔性刚性控制阀5、 51、 52、 53,右悬架油缸柔性刚性控制阀6、 61、 62、 63,左悬架油缸伸出控制阀7、 7' 、 7",右悬架油缸伸出控制阀8、 8'、 8",左悬架油缸收回控制阀9、 9' 、 9",右悬架油缸收回控制阀10、 10 '、10",左侧悬架油缸同步控制阀20,右侧悬架油缸同步控制阀30,左 提升控制阀40,右提升控制阀50,左溢流阀60,右溢流阀70,缸体81, 缸筒811,釭筒上端面8111,釭底812,活塞杆82,活塞821,缸杆822, 缸头823,第一内部通路824,第二内部通路825,保护套83,第一关节轴 承84,第二关节轴承85,第一油口A,第二油口B,第一检测装置91, 第二检测装置9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
请参见图2,该图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油气悬架控制回路的原理图。如该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气悬架的控制回路包括左悬架油缸
1、左蓄能器2、右悬架油缸3、右蓄能器4、左悬架油缸柔性刚性控制阀5 和右悬架油缸柔性刚性控制阀6,所述左蓄能器2的油口与左悬架油缸1 的无杆腔连通;所述右蓄能器4的油口与右悬架油缸3的无杆腔连通;所 述左悬架油缸柔性刚性控制阀5安装在左悬架油缸1与左蓄能器2之间的 通路中,所述右悬架油缸柔性刚性控制阀6安装在右悬架油缸3与右蓄能 器4之间的通路中;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所述左悬架油缸柔性刚性 控制阀5和右悬架油缸柔性刚性控制阀6为二位二通气动阀且常态均为非 导通状态。
在正常行驶工况,左悬架油缸柔性刚性控制阀5和右悬架油缸柔性刚 性控制阀得电(第二状态),即左悬架油缸1和右悬架油缸3与蓄能器2、 4之间的通路导通,利用蓄能器2、 4的吸能、释能的特性实现抑制车架的 振动目的,具有很好的减振性。在吊重行驶工况,左、右悬架油缸柔性刚 性控制阀5、 6失电(第一状态),即悬架油缸l、 3与蓄能器2、 4之间的 通路非导通,此时,悬架油缸l、 3无杆腔内的油液完全封闭在缸内,此时 悬架为刚性,确保吊重行驶安全、可靠。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左悬架油缸l的有杆腔与所述右蓄能器 4的油口连通,所述右悬架油缸3的有杆腔与所述左蓄能器2的油口连通。 在左弯道行驶时,车轴左侧承载随之增加,左悬架油缸1的活塞下移且左 悬架油缸1无杆腔与左蓄能器2之间的油压就会升高,该油压同时作用于 右悬架油缸3的有杆腔,进而减小车辆的侧倾角度;反之亦然。如此设计, 可以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得到较大的侧倾刚度,从而提高车辆在弯道行驶 时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所述油气悬架控制回路还包括左悬架油缸伸出控 制阀7、右悬架油缸伸出控制岡8、左悬架油缸收回控制阀9和右悬架油缸 收回控制阀10,所述左悬架油缸伸出控制阀IO安装在左悬架油缸1无杆 腔与压力油路P之间的通路中,所述右悬架油缸伸出控制阀8安装在右悬架油缸3无杆腔与压力油路P之间的通路中,所述左悬架油缸收回控制阀
9安装在左悬架油缸1无杆腔与回油油路T之间的通路中,所述右悬架油 缸收回控制阀10安装在右悬架油缸3无杆腔与回油油路T之间的通路中。
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所述左、右悬架油缸伸出控制阀7、 8均为 二位二通电磁阀且常态为非导通状态(第一状态)。当左、右悬架油缸伸出 控制阀7、 8得电(第二状态),压力油路至所述左、右悬架油缸7、 8无杆 腔之间的通路单向导通,压力油进入悬架油缸无杆腔,油缸向外伸出,此 时车身升高,进而调整车辆的最小离地间隙。
同样地,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所述左、右悬架油缸收回控制阀 9、 IO均为二位二通电磁阀且常态为非导通状态(第一状态)。当左、右悬 架油缸收回控制阀9、 IO得电(第二状态),所述左、右悬架油缸7、 8无 杆腔中的油液流出,油缸向内收回,此时车身降低,进而车辆高度降低以 利于车辆通过桥梁或涵洞。
实际上,所述悬架油缸可以同时或单独调节,以实现车身的上下升降、 前后升降或左右升降,以适应不同的使用工况,改善车辆的通过性能和行 驶性能。
请参见图3,该图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种油气悬架控制回路的原 理图。
所述左悬架油缸为两个和右悬架油缸均分别为两个,且在该回路中,
同侧的悬架油缸并联i殳置,即,如图中所示,左侧悬架油缸r和r的无
杆腔连通、有杆腔连通,右侧悬架油缸3'和3"的的无杆腔连通、有杆腔
连通, 一个控制信号控制两个执行油缸的动作。
请参见图4,该图是本实用新型的多轴车辆油气悬架系统的原理图。 图中所示,在车辆需要调平时,中轴与后轴组成一个控制组,即,沿
前后方向,悬架设置为两组。为清楚描述本实施例,以三轴悬架系统为例
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4所示,本方案中的前轴油气悬架控制回路和后轴油气悬架控制回路均采用前述具有柔性刚性转换功能、升降功能且具有较大侧倾刚度的 油气悬架控制回路;所述前、后轴油气悬架控制回路之间的中轴油气悬架 控制回路采用前述仅具有柔性刚性转换功能且具有较大侧倾刚度的油气悬 架控制回路,也就是说,中轴油气悬架控制回路自身没有升降功能,通过 相应控制阀的配合中轴的升降与后轴同步进行,此部分内容将在后面进行
详细描述;其中,各元件的结构及其之间的连接关系在前述油气悬架控制
回路中已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4所示,中轴油气悬架控制回路与所述后轴油气悬架控制回路为 一个升降控制组,该控制组中的左侧悬架油缸12、 13无杆腔连通、右侧悬 架油缸32、 33无杆腔连通;所述升降控制组还包括左侧悬架油缸同步控制 阀20和右侧悬架油缸同步控制阀30,所述左侧悬架油缸同步控制阀20安 装在所述升降控制组中的后轴左侧悬架油缸13无杆腔和与其相邻的同侧 的中轴左侧悬架油缸12无杆腔之间的通路中;所述右侧悬架油缸同步控制 阀30安装在所述升降控制组中的后轴右侧悬架油缸33无杆腔和与其相邻 的同侧的中轴右侧悬架油缸32无杆腔之间的通路中;其中,具有第一状态 和第二状态的所述左侧悬架油缸同步控制阀20和右侧悬架油缸同步控制 阀30为电磁阀且常态为非导通状态。车辆调平的操作过程为左侧悬架油 缸同步控制阀20和右侧悬架油缸同步控制阀30得电,所述中轴左侧悬架 油缸12与后轴左侧悬架油缸13的无杆腔之间连通、所述中轴右侧悬架油 缸32与后轴右侧悬架油缸33的无杆腔之间连通,此时中轴和后轴合为一 组,操作后轴的左悬架油缸伸出控制阀7"、右悬架油缸伸出控制阀8"、 左悬架油缸收回控制阀9"或右悬架油缸收回控制阀10",即可实现中轴 和后轴同步升降,进而完成车辆的调平操作。
若为四轴车辆,则前两轴组成升降控制组,后两轴组成升降控制组, 若为五轴车辆,则前两轴组成升降控制组,后三轴组成升降控制组,若为 六轴车辆,则前两轴组成升降控制组,后四轴组成升降控制组;以此类推。 实际上,根据实际需要中间轴也可以与前轴或后轴组成升降控制组,只要
15按照前、后方向分为两组均可实现本方案。
进一步地,非转向中轴油气悬架控制回路还包括左提升控制阀40和右 提升控制阀50,所述左提升控制阀40安装在该轴左悬架油缸无杆腔12与 回油油路的通路中;所述右提升控制阀50安装在该轴右悬架油缸无杆腔 32与回油油路的通路中;其中,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所述左提升控 制阀40和右提升控制阀50均为电磁阀且常态为非导通状态。当需要中轴 提升时,所述左提升控制阀40和右提升控制阀50得电,中轴控制回路中 的悬架油缸12、 32无杆腔回油,蓄能器22、 42压力油作用于悬架油缸12、 32的有杆腔使得悬架油缸12、 32回缩,此时中间轴提升,为车辆的蟹行 行走提供条件。
优选地,所述前、后轴油气悬架控制回^各之间的中轴油气悬架控制回 ^各还分别包括左溢流阀60和右溢流阀70,所述左溢流阀60与所述左^^是升 控制阀40并联安装在该轴左悬架油缸13无杆腔与回油油^各之间的通^各中; 所述右溢流阀70与所述右提升控制阀50并联安装在该轴右悬架油缸33 无杆腔与回油油路之间的通路中。在中间轴控制回路中增设的溢流阀可防 止中间轴过载,预先调定溢流阀的预定压力,当中间轴轴荷过大、中间轴 悬架油缸无杆腔压力增大时,溢流阀开启^f吏油液流回回油油if各,保i正中间 轴悬架油缸无杆腔的压力。
特别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多轴车辆油气悬架系统中的同侧的 控制阀可集成为一个组合阀,比如说同侧的悬架油缸柔性刚性控制阀、 悬架油缸伸出控制阀和悬架油缸收回控制阀可集成为一体,同侧的悬架油
缸同步控制闹、提升控制阀和溢流闹也中以集成为一体。如图4所示,在 悬架油缸柔性刚性控制阀、悬架油缸伸出控制阀和悬架油缸收回控制阀的 集成阀组内,悬架油缸无杆腔与回油油路之间的通路上设置有阻尼孔,确 保车身平衡下降。如图5所示,该图示出了悬架油缸柔性刚性控制阀、悬 架油缸伸出控制阀和悬架油缸收回控制阀集成为阀组的外形图,可以理解故该阀组的内部结构在此不予赘述。
请参见图6,图6是本实用新型悬架油缸的主视剖面图;图7是本实 用新型悬架油缸的俯^f见图。
如图6所示,所述悬架油缸包括缸体81、活塞杆82和保护套83,所 述缸体81由缸筒811和缸底812组成,所述活塞杆82由活塞821、缸杆 822和缸头823组成;所述缸底812上设置有与车轴铰接的第一关节轴承 84;所述活塞821和缸头823分别固设在所述缸杆822的两端,所述活塞 821置于所述缸体81内且活塞将缸体分隔成无杆腔和有杆腔;所述缸头上 具有第一油口 A和第二油口 B,所述活塞杆82内部设有第一内部通路824 和第二内部通路825,其中,第一内部通路824连通所述缸头上的第一油 口 A和无杆腔,第二内部通路825连通所述缸头上的第二油口 B和有杆腔, 所述缸头823上设置有与车架铰接的第二关节轴承85;所述保护套83套 装在所述缸体81的外側且其一端与所述缸头823固定连接;还包括第一检 测装置91和第二检测装置92,所述活塞821处于中位状态,所述第一检 测装置91和第二检测装置92沿油缸的轴向对称设置在所述缸筒上端面 8111两側的保护套83上。其中,各件之间的密封连接关系与现有技术完 全相同,在此不予赘述。当悬架不在中位时,若装在悬架油缸上的检测装 置检测到悬架油缸在高位,则输出信号至相应的悬架油缸收回控制阀,该 阀得电悬架油缸无杆腔内的油液外流,油缸回缩到中位后停止;反之亦然。
图6中所示油缸的第一内部通路824和第二内部通路825是通过内外 嵌套的圆筒状活塞杆和芯管形成的,该芯管内腔即为第一内部通路824, 圆筒状活塞杆和芯管之间的径向间隙及圆筒状活塞杆侧壁上的径向油孔形 成第二内部通路825。实际上,所述第一内部通路824和第二内部通路825 也可以通过切削加工制成。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仅基于三轴车辆进行方案的描述,对于四轴 以上的车辆来说,基本原理完全相同,只要满足使用需要均在本专利的保 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起重机,该起重机采用如前所述的多轴车辆 油气悬架系统。请参见图8,该图是所述多轴车辆油气悬架系统与起重机 车架和车身之间的装配关系示意图。其中,多轴车辆油气悬架系统中设置
在车架与车身之间,其中,各控制回路中的悬架油缸分别铰接于相应车轴 的左、右两侧。
特别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起重机的车架装置、行走装置、巻扬 装置和吊臂装置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所在,故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详细描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 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i兑,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 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油气悬架控制回路,包括左悬架油缸;左蓄能器,其油口与左悬架油缸的无杆腔连通;右悬架油缸;和右蓄能器,其油口与右悬架油缸的无杆腔连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悬架油缸柔性刚性控制阀,安装在左悬架油缸与左蓄能器之间的通路中;和右悬架油缸柔性刚性控制阀,安装在右悬架油缸与右蓄能器之间的通路中;其中,所述左悬架油缸柔性刚性控制阀和右悬架油缸柔性刚性控制阀均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所述左悬架油缸与左蓄能器之间的通路、右悬架油缸与右蓄能器之间的通路非导通;在第二状态下,所述左悬架油缸与左蓄能器之间的通路、右悬架油缸与右蓄能器之间的通路导通。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悬架控制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悬 架油缸的有杆腔与所述右蓄能器的油口连通,所述右悬架油缸的有杆腔与所述左蓄能器的油口连通。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气悬架控制回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悬架油缸伸出控制阀,安装在左悬架油缸无杆腔与压力油路之间的通 路中;右悬架油缸伸出控制阀,安装在右悬架油缸无杆腔与压力油路之间的通 路中;左悬架油缸收回控制阀,安装在左悬架油缸无杆腔与回油油路之间的通 路中;和右悬架油缸收回控制阀,安装在右悬架油缸无杆腔与回油油路之间的通 路中;其中,所述左悬架油缸伸出控制阀和右悬架油缸伸出控制阀均有第 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压力油路与所述左、右悬架油缸无杆腔之间的通路非导通;在第二状态下,压力油路至所述左、右悬架油缸无杆腔之间的通路单向导通,所述左、右悬架油缸的缸杆伸出;其中,所述左悬架油缸收回控制阀和右悬架油缸收回控制阀均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回油油3各与所述左、右悬架油缸无杆腔之间的通路非导通;在第二状态下,回油油路与所述左、右悬架油缸无杆腔之间的通路导通,所述左右悬架油缸的缸杆收回。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气悬架控制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悬架油缸和右悬架油缸分别为两个且同侧的悬架油缸并联设置。
5、 多轴车辆油气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如权利要求l、 2、 3或4中所述的油气悬架控制回路,其中,每个所述悬架油缸的两端分别与车架和车轴铰接。
6、 多轴车辆油气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油气悬架控制回路中的前轴油气悬架控制回路和后轴油气悬架控制回路均釆用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气悬架控制回路;所述前、后轴油气悬架控制回路之间的每个油气悬架控制回路采用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油气悬架控制回路,其中,每个所述悬架油缸的两端分别与车架和车轴4交接;所述前、后轴油气悬架控制回路之间的每个油气悬架控制回路与所述前或后轴油气悬架控制回路为一个升降控制组,该控制组中的所有左侧悬架油缸无杆腔连通、所有右侧悬架油缸无杆腔连通;所述升降控制组还包括左侧悬架油缸同步控制阀,安装在所述升降控制组中的后轴左侧悬架油缸无杆腔和与其相邻的同侧悬架油缸无杆腔之间的通路中;和右侧悬架油缸同步控制阀,安装在所述升降控制组中的后轴右侧悬架油缸无杆腔和与其相邻的同侧悬架油缸无杆腔之间的通路中;所述左侧悬架油缸同步控制阀和右侧悬架油缸同步控制阀均有第 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同侧悬架油缸无杆腔之间的通路非导通;在3第二状态下,同侧悬架油缸无杆腔之间的通路导通,同侧的悬架油缸同步动 作。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轴车辆油气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前、后轴油气悬架控制回路之间的每个油气悬架控制回路还分别包括左提升控制阀,安装在该轴左悬架油缸无杆腔与回油油路的通路中;和 右提升控制阀,安装在该轴右悬架油缸无杆腔与回油油路的通路中; 其中,所述左提升控制阀和右提升控制阀均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 第一状态下,该轴左、右悬架油缸无杆腔与回油油路之间的通3各非导通;在 第二状态下,该轴左、右悬架油缸无杆腔与回油油路之间的通路导通,所述 至少一个油气悬架控制回路悬架油缸的缸杆分别收回。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轴车辆油气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前轴油气悬架控制回路和后轴油气悬架控制回路中,每个所述悬架油缸上均 设置有油缸位置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的检测信号输出至相应油气悬架控 制回路的左、右悬架油缸伸出控制阀或左、右悬架油缸收回控制阀,控制所 述左、右悬架油缸缸杆的伸缩。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轴车辆油气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悬架油缸包4舌由缸筒和缸底组成的缸体,其缸底上设置有与车轴铰接的第 一关节轴承;由活塞、缸杆和缸头组成活塞杆,所述活塞和缸头分别固"&在所述缸杆 的两端,所述活塞端置于所述缸体内且活塞将缸体分隔成无杆腔和有杆腔; 所述缸头上具有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 ,所述活塞杆内部设有第一内部通路和 第二内部通路,其中,第一内部通路连通所述缸头上的第一油口和无杆腔, 第二内部通路连通所述缸头上的第二油口和有杆腔,所述缸头上设置有与车 架铰接的第二关节轴承;保护套,套装在所述缸体的外侧且其一端与所述缸头固定连接; 所述油缸位置检测装置包括第一检测装置和第二检测装置,所述活塞处于中位状态,所述第一^r测装置和第二检测装置对称设置在所述缸筒上端面的两侧的保护套上。
10、起重机,包括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系统采用如权利要求4至9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多轴车辆油气悬架系统。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油气悬架控制回路,它的设计要点在于采用二位二通阀控制同侧悬架油缸无杆腔与蓄能器连通关系,以实现悬架系统的刚性柔性转换;每个悬架油缸有杆腔与其相对侧的蓄能器连通,以获得较大的侧倾刚度;采用二位二通阀控制压力油路和回油油路分别与悬架油缸无杆腔之间的连通关系,以实现车身的升降控制;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轴车辆油气悬架系统中,所有中部车轴油气悬架控制回路与后轴油气悬架控制回路为一个升降控制组,以实现车身的调平操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气悬架的控制回路设计合理、可靠,悬架系统具有较高综合性能,适用于多轴车辆,特别多轴工程起重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采用该油气悬架控制回路的起重机。
文档编号B60G17/00GK201272219SQ200820117378
公开日2009年7月15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30日
发明者丁宏刚, 刘东宏, 史先信, 曹培雷, 朱长建, 贾宏飞, 斌 赵, 陈卫东 申请人: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