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侧反射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13155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侧反射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为确认车辆的侧方而在车辆上设置的车辆用侧反射镜。
背景技术
过去,车辆就设有车辆用侧反射镜,以便驾驶员等乘务员确认车辆的侧方。 作为这种侧反射镜的一例,有其结构为在安装于构成车辆的门的车身面板上的 反射镜座上,安装了保持反射镜主体的反射镜外壳的门反射镜。这种门反射镜 由于车箱中的人员能通过观察保持在反射镜外壳上的反射镜主体来观察车辆 的侧方,因而将反射镜外壳设置成从车辆(车身面板)向其侧方伸出。这样一 来,该反射镜外壳伴随着车辆的行驶将受到风吹(以下将其称为行驶风),而 且因受到该行驶风而产生伴随弯曲变形的微振动,所保持的反射镜主体因该微 振动而产生振动,有可能导致车中人员利用侧反射镜观察车辆侧方的能力降 低。
为此,就门反射镜而言,提出了例如通过采用在反射4竟座上安装托架,以 用反射镜外壳包围该托架的方式将该反射镜外壳固定在托架上的结构而充分 提高反射镜外壳的刚性,并防止反射镜主体振动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 l一日本特开平10-86761号公报)。
然而,就这种结构的门反射镜而言,由于是以用反射镜外壳包围该托架的 方式将该反射镜外壳固定在托架上的结构,因而可以使托架位于由保持于反射 镜外壳上的反射镜主体和该反射镜外壳形成的容纳空间中。在此,就门反射镜 而言,在该容纳空间中容纳了门反射镜自动收放用的电动收放机构,反射镜主 体的角度调整用的镜面调整机构,转弯灯及照相机底座、配线等。因此,若釆 用使托架位于容纳空间中的结构,则将导致容纳空间的结构复杂化,同时导致 将电动收放机构,镜面调整机构,转弯灯及照相机向托架或固定在托架上的反 射镜外壳的安装作业的复杂化。
另夕卜,就将反射镜外壳固定在托架上的结构的门反射镜而言,无法根据反射镜外壳所要求的刚性高低来设定托架的有无。这里,车辆的最高速度的限制 值按照地域(国家)进行不同的设定。该最高速度的差异由于直接关系到反射 镜外壳所能经受的行驶风的强度,因而在将同一种车在多个地域销售时,则对 于相同规格的门反射镜要求不同高低的刚性。这种情况下,则有对高端的要求 就必须有托架,另一方面,对低端的要求即使没有托架也能得到需要的刚性的 情况。然而,如上所述,就无法设定托架的有无的结构的门反射镜而言,对于 相同规格的门反射镜要求不同高低的刚性的情况,必须分别制造门反射镜,这 些门反射镜在满足高的刚性要求的门反射镜中是统一结构的门反射镜,或者尽 管是相同规格但根据所要求的刚性高低为不同结构的门反射镜。在前者的场 合,由于对低端的要求是具有必要以上的刚性的门反射镜,因而就需要必要以
上的成本;在后者的场合,尽管是相同的规格但由于分别制造不同结构的门反
射镜,因而导致成本的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导致结构的 复杂化,能够得到与所要求的刚性高低相应的反射镜外壳的侧反射镜。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方案1的车辆用侧反射镜,是将保持反射 镜主体的反射镜外壳用单臂保持在固定于车身面板上的反射镜座上的车辆用 侧反射镜,其特征是,上述反射镜外壳具有在车辆的后方側敞开的容器状的 外壳主体、以覆盖该外壳主体的前面的方式安装在上述外壳主体上的盖部件、 在该盖部件和上述外壳主体的上述前面之间以沿着该前面的方式安装在该前 面上的加强板;在上述外壳主体上安装有镜面调整机构和收放机构;该镜面调 整机构以上述反射镜主体位于其开放端的方式可倾动地保持该反射镜主体,该 收放机构为了使上述外壳主体相对上述反射镜座转动而固定在上述反射镜座 上;上述加强板以跨越上述外壳主体的安装了上述镜面调整机构的区域和安装 了上述收放机构的区域的方式固定在上述前面上并用紧固构件紧固在上述收 放机构上。
方案2的车辆用侧反射镜是在方案1的车辆用侧反射镜中,其特征是,上 述镜面调整机构和上述收放机构在上述外壳主体上从上述车辆的后方侧紧贴 规定上述前面的前壁部并安装在上述外壳主体上;上述加强板在上述前壁部的紧贴上述收放机构的区域其一端部从上述车辆的前方侧固定在上述前壁部,在 上述前壁部的紧贴上述镜面调整机构的区域其另一端部从上述车辆的前方侧
固定在上述前壁部;上述紧固构件用于中间夹着上述前壁部而将上述加强^1的
上述一端部紧固在上述收放机构上。
方案3的车辆用侧反射镜是在方案2的车辆用侧反射镜中,其特征是,在
上述前壁部的延伸方向看,将上述加强板的上述一端部延伸使其达到上述4t^文
才几构的转动轴的位置。
方案4的车辆用侧反射镜是在方案2或3的车辆用侧反射镜中,其特征是, 上述加强板呈上述一端部靠近上述车辆且上述另一端部位于上述外壳主体的 自由端侧地延伸的长尺寸状;上述紧固构件用于将上述加强板的最靠近上述车 辆的位置紧固在上述收》文机构上。
方案5的车辆用侧反射镜是在方案1至方案4的任何一项的车辆用侧反射 镜中,其特征是,上述反射镜座由金属材料构成。
方案6的车辆用侧反射镜是在方案1至方案4的任何一项的车辆用侧反射 镜中,其特征是,上述收放机构是利用所输入的驱动信号驱动的电动收放机构。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本发明的车辆用侧反射镜由于是以沿着该前面的方式将加强板安装在外 壳主体的前面和安装在其上的盖部件之间,因而,可以简易地构成形成于外壳 主体和反射镜主体之间的容纳空间。
另外,加强板由于利用紧固构件紧固在收放机构上,而该收放机构又固定
在固定于车身面板上的反射镜座上,因而,可以使从车身经反射镜座和收放机 构到加强板之间具有高的刚性,可以防止加强板相对于车身面板的摇摆。这样, 由于利用防止相对于车身面板的摇摆的加强板而防止了外壳主体的挠曲变形, 因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反射镜外壳的刚性。
再有,由于加强板以跨越外壳主体的安装了收放机构的区域和安装了镜面 调整机构的区域的方式安装在外壳主体上,由于能有效地防止伴随着外壳主体 的挠曲变形产生的镜面调整机构的摇摆,因而,可以有效地防止被镜面调整机 构保持的反射镜主体的摇摆即反射镜主体产生振动。
接着,由于加强板安装在其与盖部件之间的外壳主体的前面,且以盖部件覆盖前面的方式安装在外壳主体上,因而,可以根据所要求的刚性的高低或者 安装或者不安装加强板。因此,对于相同规格的侧反射镜,可以防止成本增加 到必要以上,并可以适当地提供具有与要求相应的刚性的侧反射镜。
除了上述结构以外,如果采用以下结构即,上述镜面调整机构和上述Jli^文 机构在上述外壳主体上从上述车辆的后方侧紧贴规定上述前面的前壁部并安 装在上述外壳主体上;上述加强板在上述收^L机构紧贴上述前壁部的区域其一 端部从上述车辆的前方侧固定在上述前壁部,在上述镜面调整^/L构紧贴上述前 壁部的区域其另一端部从上述车辆的前方侧固定在上述前壁部;上述紧固构件 用于中间夹着上述前壁部而将上述加强板的上述一端部紧固在上述收放机构 上;由于利用加强板加强了以紧贴方式安装了收放机构和镜面调整机构的前壁 部,因而,可以有效地防止被镜面调整机构保持的反射镜主体的摇摆即反射镜 主体产生振动。
除了上述结构以外,如果在上述前壁部的延伸方向看,将上述加强板的上 述一端部延伸使其达到上述收放机构的转动轴的位置,由于可以利用紧固构件 提高加强板和^i文机构的紧固强度,因而,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反射镜外壳的刚 性。
除了上述结构以外,如果采用以下结构即,上述加强板呈上述一端部靠近 上述车辆且上述另一端部位于上述外壳主体的自由端侧地延伸的长尺寸状;上 述紧固构件用于将上述加强板的最靠近上述车辆的位置紧固在上述收放机构 上;若将加强板做成利用紧固构件就能将一端部紧固在收放机构上的长度尺寸 由于可以利用紧固构件得到将加强板紧固到纟i^文机构上的效果,因而,可以用 小的加强板有效地提高反射镜外壳的刚性。
除了上述结构以外,如果上述反射镜座由金属材料构成,则能更可靠地防 止加强板相对于车身面板的摇摆。
除了上述结构以外,如果上述收放机构是利用所输入的驱动信号驱动的电 动收放机构,由于内置有电动用的机构的电动收放机构具有更高的刚性,因而, 则能更可靠地防止加强板相对于车身面板的摇摆。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用侧反射镜的应用例子的立体图。图2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用侧反射镜的示意立体图。 图3是表示从图1所示的箭头Al所见到的外壳主体的俯视图,并省略表 示了盖部件。
图4是示意地表示从图1所示的箭头A2所见到的外壳主体的立体图,并
省略表示了盖部件。
图5是示意地表示从图2所示的箭头A3所见到的反射镜外壳的立体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加强板的说明图,图6 (a)是立体图,图6 (b)是表面图。
图7是分解地表示车辆用侧反射镜的组装状况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从图1所示的箭头Al所见到的安装了加强板的外壳主体的俯 视图。
图9是沿图8所示的I一I线得到的剖视图。
图IO是沿图8所示的II一II线得到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其它例子的车辆用侧反射镜的与图8同样的俯视图。
其中10—(作为车辆用侧反射镜的)车辆用门反射镜,11—反射镜座,
12—反射镜外壳,17—外壳主体,18—盖部件,19一反射镜主体,21—前壁,
21a—前面,23—开放端,31 —电动收放机构,32—镜面调整机构,35—加强
板,38a— (作为紧固构件的)紧固螺钉,C—车辆。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实施例
图I是示意地表示作为本发明的车辆用侧反射镜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 门反射镜10的立体图,图2是放大表示图1的车辆用门反射镜10的示意立体 图。另外,图3是从图1的箭头Al所见到的车辆用门反射镜10的外壳主体 17的俯视图,图4是从图1的箭头A2所见到的车辆用门反射镜10的外壳主 体17的立体图,图5是从图2的箭头A3所见到的立体图。
本实施例中,本发明的车辆用侧反射镜设置在车辆C用于乘务员尤其是 驾驶员确认后侧方向,在这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是设置在车辆C的门 上的车辆用门反射镜IO。在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在车辆用门反射镜IO搭载在车辆c的状态下(参 照图1 ),将车辆用门反射镜10的高度方向用H表示,将厚度方向(与反射镜 正交的方向)用T表示,将宽度方向(从车辆C延伸出去的方向)用W表示。 该高度方向H在本实施例中,与车辆C的高度方向平行,厚度方向T和宽度 方向W位于包含车辆C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的面内。另外,设置在车辆C 的两侧的车辆用门反射镜10本实施例中由于除做成左右对称的结构外其余的 结构都相同,因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由乘务员观察(在车辆C的行进方 向观察)安装在左侧的车辆用门反射镜10进行说明,而其它说明省略。
车辆用门反射镜10的构成为将反射镜壳体12保持在安装于构成车辆C 的外形的车身面板的反射镜座11上。
反射镜座11本实施例中的构成为,以覆盖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反射镜座主 体lla的方式安装有由树脂材料构成的反射镜座盖lib (参照图2和图5 )。该 反射镜座ll如图2所示,具有安装在车身面板(参照图1)上的基部13和与 该基部13 —体成形的底座部14。基部13呈大致钝角三角形状。该基部13在 车辆C的前门Dr(参照图l)上,中间夹着密封垫15安装在反射镜安装部(未 图示)上,该反射镜安装部设置在该门主体Dra和沿车辆C的前柱P延伸的 门窗框部Drb(参照图1)的连接位置。本实施例中,由于反射镜座ll做成用 反射镜座盖llb覆盖反射镜座主体lla的结构,因而虽省略了图示,但用螺栓 将位于内侧的反射镜座主体lla固定在反射镜安装部上,并用密封垫15密封 位于外侧的反射镜座盖llb和反射镜安装部之间。
反射镜座11的底座部14从基部13向车辆C的侧方突出,承载反射镜外 壳12的一端并能以单臂可转动地保持该反射镜外壳12。下面,对于反射镜外 壳12 (后述的外壳主体17)将未保持在反射镜座11上的一端称为自由端。
该反射镜外壳12的构成为,在分别单独注射成形的外壳主体17上装有盖 部件18并形成一体的外形,(参照图5和图7),同时通过将一端放置在反射 镜座11的底座部14上而与该反射镜座11形成一体的外形。该外壳主体17和 盖部件18在本实施例中分别用ABS树脂制成。
外壳主体17如图5所示,在使用车辆用门反射镜10的状态下(参照图1 ), 将反射镜主体19保持成使镜面19a面对在车辆C的前后方向见到的后方一侧(厚度方向T的后方侧),在该反射镜主体19背面一侧(在车辆C的前后方 向见到的前方一侧)为形成容纳空间20的容器状(参照图4和图5 )。该外壳 主体17在厚度方向T的前方侧为凸状且将后方侧的一端敞开,并具有前壁21 和侧周壁22;该前壁21弯曲成在宽度方向W看随着从车辆C离开而朝向后 侧;该侧周壁22与该前壁21圆滑地连接的同时围成大致矩形(参照图3至图 5)。因此,由侧周壁22规定的外壳主体17的后方侧的一端整个敞开成矩形状
(开放端23 )。
在该前壁21的位于前侧的前面21a上如图3所示,设有安装口 25。该安 装口 25以切去反射镜外壳12的外表面的方式形成,其边缘部为盖部件18安 装用的突缘部分25a。该突缘部分25a可与盖部件18的周边部分面^^触的同 时,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可实现与盖部件18的多个固定爪的卡合。
另外,在外壳主体17的前面21a上设有与突缘部分25a连接的同时以封 闭安装开口 25的内方的曲面形成的安装面部26。在该安装面部26上设有外 壳加强筋27。外壳加强筋27向厚度方向T的前端一侧延伸,并呈相对高度方 向为大致45度的倾斜的格子状。
再有,在外壳主体17的前面21a上设有安装后述的加强板35用的多个安 装孔28。本实施例中,安装孔28还具有用于固定后述的电动收放机构31 (参 照图5和图7 )的3个机构兼用安装孔29及6个板用安装孔30。
如后所述,电动收放机构31由于固定在反射镜座11的底座部14的同时 容纳并安装在外壳主体17的容纳空间20中,因而,机构兼用安装孔29设有 3个,即靠近车辆C的机构兼用安装孔29a和与之相比在距车辆C相等距离的 位置在高度方向并排的机构兼用安装孔29b、 29c。板用安装孔30在本实施例 中设有6个(30a—30f),使其沿高度方向H成对地位于在宽度方向W具有间 隔的3个位置。这6个板用安装孔30中,位于车辆C側的2个板用安装孔30a、 30b与3个机构兼用安装孔29中的从车辆C离开的机构兼用安装孔29b、 29c 相比位于靠车辆C 一侧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各安装孔28 (各机构兼用安装孔29和各板用安装孔30)设 置在设置于外壳加强筋27之间或外壳加强筋27上的突台上。
在该外壳主体17的前壁21的位于后侧的后面21b上,如图4所示,设有安装后述的电动^lti文机构31 (参照图5和图7)用的多个收》文机构固定孔32 (本实施例中为3个)和安装后述的镜面调整机构32用的多个调整机构安装 孔33 (本实施例中为3个)。这3个收放机构固定孔32以等间隔并排设置在 高度方向H,上方的一个与机构兼用安装孔29b (参照图3)连通,下方的一 个与机构兼用安装孔29c (参照图3 )连通。另外,3个调整机构安装孔33中, 位于最靠车辆C侧的孔如沿图8的II — II线得到的剖视图即图10所示,位于 在板用安装孔30中距车辆C侧最远的位置与并排在高度方向H的板用安装孔 30c和板用安装孔30d大致同一直线上。换言之,3个调整机构安装孔33中的 位于最靠车辆C侧的孔在宽度方向看设置在与板用安装孔30c和板用安装孔 30d距车辆C大致相等的位置。再有,在后面21b,车辆C侧的位置由机构兼 用安装孔29a开口 ,与之相比距车辆C远离的位置由板用安装孔30a和板用安 装孔30b开口 。
外壳主体17如上所述,侧周壁22的后端位于大致同一平面上并形成敞开 成矩形状的开放端23。外壳主体17如后所述,以使反射镜主体19的镜面19a 位于开放端23的附近的方式保持反射镜主体19。因此,外壳主体17中,在 从前壁21至开放端23之间即以前壁21和侧周壁22包围的方式形成了容纳空 间20。
在本实施例的车辆用门反射镜10中,如图5所示,容纳空间20中容纳有 电动收放机构31和镜面调整机构32。
电动收放机构31如图7和图9所示,具有设有转动轴31a的基座31b, 围绕转动轴31a并可滑动地旋转的筒状的转动部31c。电动收放机构31可以 利用省略了图示的所输入的驱动信号进行基座31b与转动部31c的绕转动轴 31a的相对的旋转驱动。在该基座31b上设有在高度方向H拉长的3个螺钉孔 31d(图9中只图示了一个,其余未图示)。另外,在转动部31c上设有在厚度 方向T ^:长的一个螺^T孔31e和3个通孔31f。
电动收放机构31在容纳于容纳空间20中的状态下,通过将3根螺栓33 (图9中只图示了一个,其余未图示)与基座31b的3个螺钉孔31d(图9中 只图示了一个,其余未图示)螺紋连接而固定在反射镜座11的底座部14上; 这3根螺栓33在高度方向H分别穿过在反射镜座11的底座部14上设置的3个通孔14a (图9中只图示了一个,其余未图示)。本实施例中,由于反射镜 座11的构成为用反射镜座盖llb覆盖反射镜座主体lla,因而,3个通孔14a (图9中只图示了一个,其余未图示)设置在位于内侧的反射镜座主体lla上, 电动收放机构31则固定在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反射镜座主体lla上。
另外,电动收放机构31在转动部31c以紧靠外壳主体17的前壁21的位 于后侧的后面21b的方式容纳于容纳空间20中的状态下,通过将穿过省略了 图示的3个通孔31f中的上下2个(除去正中的一个)的螺钉与在外壳主体17 的后面21b上设置的上下2个收放机构固定孔32 (与机构兼用安装孔29b或 机构兼用安装孔29c连通的孔)螺紋连接而固定在外壳主体17的前壁21上。 这3个通孔31f中的正中的那个孔作为将电动收^1机构31安装在外壳主体17 上的时的备用孔。再有,电动收放机构31通过将如后所述穿过机构兼用安装 孔29a的紧固螺钉38a与转动部31c的螺钉孔31e螺紋连接而固定在外壳主体 17的前壁21上。
因此,电动收放机构31利用所输入的驱动信号可以使外壳主体17绕转动 轴31a相对于反射4竟座11的底座部14转动,可以^使外壳主体17 (反射4竟主 体19)处于使用状态或收放状态。
容纳与容纳空间20中的镜面调整才几构32如图5所示,在驱动主体部32a 中用于可倾动地保持反射镜主体19,在驱动主体部32a上设有3个螺钉孔32b
(图IO中只图示了一个,其余未图示)该镜面调整机构32在驱动主体部32a 以紧靠外壳主体17的前壁21的后面21b的方式容纳于容纳空间20中的状态 下,通过将穿过3个螺钉孔32b的螺栓34 (图10中只图示了一个,其余未图 示)与在外壳主体17的后面21b上设置的3个调整机构安装孔33 (参照图4 ) 螺紋连接而固定在外壳主体17的前壁21上。这样,在安装于外壳主体17上 的状态下,镜面调整机构32以镜面19a朝向后侧并沿着外壳主体17敞开端面
(23)的方式保持镜面主体19。另外,镜面调整机构32利用所输入的驱动信 号可对所保持的镜面主体19的镜面19a的敞开端面(23 )调整上下方向和左 右方向的倾斜角度。
如上所述,通过将盖部件18 (参照图2和图7)安装在该外壳主体17上 而形成反射镜外壳12。盖部件18如图2和图7所示,其构成为整体呈弯曲成凹状的板状,并能以封闭安装开口 25 (参照图3和图8)的方式装在外壳主体 17上,当将其外壳主体17上时,则与该外壳主体17 —起形成一体的外形。 当安装该盖部件18时,在外壳主体17的前面21a,安装开口 25内边的安装 面部26完全^皮盖部件18覆盖。
本申请发明的车辆用门反射镜IO在反射镜外壳12中,在外壳主体17和 安装在其上的盖部件18之间可装有加强板35。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表示了 装有加强板35的车辆用门反射镜10。
加强板35在本实施例中,用金属材料通过压铸形成,如图6所示,从正 面看(参照图6 (b))总体上基本上是长方形,并且沿面的延伸方向是呈局部 凹凸的六角形状的板部件。加强板35在外壳主体17的安装面部26的安装位 置咳适当地沿着该安装面部26布置(参照图5和图7)。在以下的说明中,在 加强板35上,在图6 (b)中以从正面看的一侧为表面,以安装在外壳主体17 上时成为安装面部26侧的面为背面。
在该加强板35上,在正视看的6个角附近和风细2个内方位置共8处设 有通孔36。其中的7个通孔36 ( 36a—36g )具有与在外壳主体17的安装面部 26设置的安装孔28相对应的位置关系。详细地说,如图7所示,具有以下的 对应关系,即通孔36a与机构兼用安装孔29a对应,通孔36b与机构兼用安 装孔29b对应,通孔36c与机构兼用安装孔29c对应。另外,通孔36d与板用 安装孔30a对应,通孔36e与^1用安装孔30b对应,通孔36f与^1用安装孔30c 对应,通孔36g与板用安装孔30d对应。剩下的一个孔即通孔36h在本实施例 中虽未利用,但仍具有与在外壳主体17的安装面部26设置的安装孔(参照标 号28a)相对应的位置关系,并作为将加强板35安装在外壳主体17上时的备 用孔。
在该加强板35的表面如图6所示,设有板加强筋37。该板加强筋37除 了通孔36b和通孔36c之外具有将全部通孔36分别包围的圆形的板加强筋37a (与通孔36d和通孔36f对应的加强筋在圆弧的中间切开)。这些圆形的板加 强筋37a用沿着该加强板35的周边设置成直线状的板加强筋37b连接,从而 使其跨在6个角附近的通孔36a、通孔36c、通孔36g、通孔36f、通孔36d、 通孔36h之间。另外,圆形的板加强筋37a利用直线状的板加强筋37c从通孔
1336a经通孔36h与通孔36d连接,通孔36a和通孔36e利用直线状的板加强筋 37c连接,通孔36e和通孔36h利用直线状的板加强筋37c连接。再有,圆形 的板加强筋37利用直线状的板加强筋37c从通孔36d经通孔36e与周边的直 线状的板加强筋37b连接。
另外,板加强筋37具有一体地包围通孔36b和通孔36c的长圓状的板加 强筋37d。从该长圆状的板加强筋37d放射状地设有直线状的板加强筋37c, 从而使其跨在从通孔36b到通孔36d、通孔36e、通孔36g、通孔36f之间,以 及连接这些通孔的直线状的板加强筋37c的中间位置之间。另夕卜,从长圆状的 板加强筋37放射状地设有直线状的板加强筋37c,从而使其跨在从通孔36c 到通孔36e和通孔36g之间。再有,从该长圆状的板加强筋37d以连接通孔 36e和通孔36g的方式设有直线状的板加强筋37c。
在该加强板35的背面设有省略了图示的多个突起部。该突起部可以卡合 在外壳主体17的设有各安装孔28的突台或各板加强筋37上。为了使各通孔 36 (36a—36g)与分别对应的外壳主体17的安装面部26的安装孔28 —致, 当该加强板35处于与该安装面部26紧贴的状态时,通过将设置在背面的多个 突起部(未图示)向这些突台或外壳加强筋27的卡合,从而能将该加强板35 在防止了向沿外壳主体17的安装面部26的方向移动的状态下对该安装面部 26进行适当的定位。
该加强板35如图7所示,在以各通孔36 (36a—36g)与分别对应的外壳 主体17的安装面部26的安装孔28 —致地与该安装面部26紧贴的状态下,利 用紧固螺钉38 (38a—38g)而将其安装在外壳主体17的安装面部26上(参 照图8,其I — I线剖视图即图9和II一II线剖视图即图10)。
详细地说,紧固螺钉38a的尺寸做得比其的紧固螺钉38b—38g长得多。 该紧固螺钉38a通过通孔36a而穿过机构兼用安装孔29a,与容纳在容纳空间 20中并设置在固定于外壳主体17上的电动收放机构31的转动部31c的螺钉 孔31e螺紋连接。
另外,紧固螺钉38b通过对应的通孔36b与机构兼用安装孔29b螺紋连接, 紧固螺钉38c通过对应的通孔36c与机构兼用安装孔29c螺紋连接。并且,如 上所述,在机构兼用安装孔29b和机构兼用安装孔29c上虽然从后面21b螺紋连接有用于将电动收放机构31固定在外壳主体17上螺钉(未图示),但该螺 钉和紧固螺钉38b和紧固螺钉38c的长度尺寸在机构兼用安装孔29b和机构兼 用安装孔29c内不会相互干涉,不会成为问题。
再有,紧固螺钉38d—38g通过分别对应的通孔36d—36g与分别对应的板 用安装孔30 ( 30a—30d )螺紋连接。
这样,加强板35在利用紧固螺钉38b—38g固定在外壳主体17的前壁21 的前面21a的同时,利用紧固螺钉38a隔着外壳主体17的前壁21紧固在电动 收放机构31上。在此,电动收放机构31通过经由机构兼用安装孔29a与电动 收放机构31的转动部31c的螺钉孔31e螺紋连接的紧固螺钉38a和与机构兼 用安装孔29b机构兼用安装孔29c螺紋连接的螺钉(未图示)而安装在外壳主 体17的前壁21上,因此,加强板35的位于车辆C侧的一端部在外壳主体17 的前壁21安装了电动收放机构31的区域便固定在该前壁21上。另外,镜面 调整机构32利用设置在外壳主体17的后面21b上的3个与调整机构安装孔 33螺紋连接的螺栓34 (参照图10 )安装在外壳主体17的前壁21上,该各调 整机构安装孔33中位于最靠车辆C侧的孔在宽度方向看设置在与板用安装孔 30c和板用安装孔30d距车辆C大致相等的位置,因而,加强板35的远离车 辆C侧的另一端在外壳主体17的前壁21上安装了镜面调整机构32的区域边 固定在该前壁21上。
在安装了该加强板35的外壳主体17上通过安装盖部件18而形成反射镜 外壳12。此外,该加强板35由于从外壳主体17的镜面21a侧安装在安装面 部26上,因而即使在安装了设置于外壳主体17的容纳空间20中的各机构(本 实施例中为电动收放机构31和镜面调整机构32)之后也可以安装在外壳主体 17上。
该加强板35如上所述,在安装于外壳主体17上的状态下,设置在背面的 多个突起部(未图示)通过卡合在安装面部26的突台或各外壳加强筋27上而 能防止向沿着外壳主体17的安装面部26的方向移动,因而可防止安装在该安 装面部26上时的晃动。
之所以做成这样的加强板35的安装构造的理由如下。 车辆用门反射镜10的反射镜外壳12的外壳主体17如上所述,由于将外壳加强筋27设置在前壁21的前面21a的安装面部26上,因而即使未安装加强板 35也具有极高的刚性。实际上,在车辆用门反射镜10中,在外壳主体17上 安装了盖部件18的状态下,通过实验可以确定在车辆C以140km/h的速度行 驶时具有超过了所要求的刚性。因此,在例如最高速度限制为100km/h的日本, 虽然要求具有即使有车辆C以140km/h的速度行驶时产生的行驶风力也不会 出现问题的刚性,但就车辆用门反射镜10的反射镜外壳12而言,实际上,在 外壳主体17上安装了盖部件18的状态下,能充分地满足该基准。
然而,在一般地区(国家),在最高速度没有限制或者虽有限制但也极高 的情况下,就上述的车辆用门反射镜10的反射镜外壳12而言,在外壳主体 17上安装了盖部件18的状态下,要满足例如对车辆C以200km/h的速度行驶 时产生的行驶风力的基准仍是困难的。因此,例如即使是车辆C以200km/h 的速度行驶时产生的行驶风力,为了使其具有不产生刚性也需要加强板35。 在此, 一般来说,将同一车种在不同地区销售是当然的,因而对相同规格的门 反射镜(侧反射镜)要求不同高低的刚性。这种场合,就本发明的车辆用门反 射镜10而言,由于除是否安装加强板35而外可以为相同的结构,因而只通过 适当地选择是否安装加强板35,就可以分别适当的制作满足高端要求的反射 镜外壳12,以及使其不具有必要以上的刚性的满足低端要求的反射镜外壳12。 因此,就本发明的车辆用门反射镜10而言,对这两方面的要求都能在不导致 成本增加地予以适当处理。
就车辆用门反射镜10而言,由于通过将穿过机构兼用安装孔29a的紧固 螺钉38a与电动收放机构31的转动轴31c的螺钉孔31e螺紋连接而将加强板 35的一端部紧固在电动收放机构31上,由于从车身面板的反射镜安装部(未 图示)经安装在其上的反射镜座11和固定在该底座部14上的电动收放机构 31直到加强板35之间的刚性提高,因而可以利用加强板35防止伴随着外壳 主体17的挠曲变形而产生微振动。其理由如下。就车辆用门反射镜10而言, 外壳主体17的自由端伴随着向车辆C的后方侧移位并挠曲变形而产生微振 动。这时,设有未将一端部固定在电动收放机构31上的加强板的场合,该加 强板虽不会挠曲变形,但因外壳主体17的挠曲变形而有可能使加强板本身相 对外壳主体17晃动。然而,就车辆用门反射镜10而言,由于加强板35的一端部固定在电动收放机构31上,因而可以防止加强板35本身晃动。由此,可以利用加强板35防止伴随着外壳主体17的挠曲变形而产生微振动。因此,就车辆用门反射镜10而言,可以防止反射镜主体19产生振动,可以使乘务员的观察性能良好。尤其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反射镜座11上将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反射镜座主体lla安装在车身面板的反射镜安装部(未图示)上,在该反射镜座主体lla上利用3个螺对全34 (参照图10)固定有电动收放机构31,由于从车身面板的反射镜安装部(未图示)经反射镜座11和电动收放机构31直到加强板35之间为金属材料彼此之间的结合,因而其刚性提高。除此之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加强板35的一端部紧固在电动收》i^几构31上的位置在宽度方向W看达到电动4ti文机构31的转动轴31a的位置,因而,可进一步提高电动收放机构31和加强板35的安装性刚。这是因为即使在紧固在电动收放机构31上的场合,随着从在宽度方向W看到的端部考绩转动轴31a其安装刚性提高。
再有,就车辆用门反射镜10而言,由于将相对于车身面板的反射镜安装部(未图示)具有高的刚性的加强板35固定在该前壁21上,从而使其在外壳主体17的前壁21上跨越安装了电动收放机构31的区域和安装了镜面调整机构32的区域,因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在外壳主体17的前壁21的安装了镜面调整机构32的区域产生伴随着外壳主体17的挠曲变形而产生微振动。反射镜主体19由于设置在镜面调整机构32上,因而,就车辆用门反射镜10而言,可以用加强板35有效地防止反射镜主体19振动,可以使乘务员具有良好的观察性能。
就车辆用门反射镜10而言,由于加强板35在外壳主体17的前面21a(的安装面部26)和盖部件28之间安装在外壳主体17的前面21a上,因而,在容纳空间20中,不必考虑与所设置的其它机构(本实施例中为电动收放机构31和镜面调整机构32)的安装构造、配置位置等的协调,可以使容纳空间20即外壳主体17的构造简化。
就车辆用门反射镜10而言,加强板35在外壳主体17的前面21a (的安装面部26)和盖部件28之间安装在外壳主体17的前面21a上,由于从外壳主体17的前面21a侧安装在安装面部26上,因而,即使在安装了设置在外壳
17主体17的容纳空间20中各机构(本实施例中为电动收放机构31和镜面调整机构32)之后也可以安装在外壳主体17上。因此,其组装性优良。
就车辆用门反射镜10而言,加强板35由于是通过使设置在背面的多个突起部(未图示)卡合在安装面部26的突台或各外壳加强筋27上来进行定位并防止晃动的结构,因而可以使外壳主体17的安装面部26结构进一步简化,并具有高的组装精度。
就车辆用门反射镜10而言,加强板35由于用金属材料通过压铸形成,因而可以更有效地加强用ABS树脂形成的外壳主体17。
因此,就本发明的车辆用侧反射镜(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为车辆用门反射镜10)而言,可以不会导致结构的复杂化地得到与所要求的刚性高低相应的反射镜外壳12。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加强板35虽做成以长方形为基本的六边形的板状部件,但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只要能有效地加强外壳主体17,在外壳主体17的前壁21上以跨越安装了电动收放机构31的区域和安装了镜面调整机构32的区域的方式固定在该前壁21上,且利用紧固构件(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为紧固螺钉38a)紧固在电动收放机构31上即可。例如,如图11所示,可以做成使用了比加强板35的长度更长的加强板35'的构成的车辆用门反射镜10'。该加强板35'通过在设置于外壳主体17上的安装孔28中,在上述的车辆用门反射镜10中未被利用的板用安装孔30e和板用安装孔30f (参照图3)中也拧进紧固螺钉38h和紧固螺钉38i而安装在外壳主体17上。另夕卜,在图11的加强板35'中,由于没有设置与外壳主体17的机构兼用安装孔29c(参照图3)相对应的通孔,因而不使用紧固螺钉38c (参照图7和图8)。在车辆用门反射镜10'中,由于加强板35'增大,与车辆用门反射镜10比较虽能提高刚性,但由于导致重量的增大和成本大增加,因而可以根据所要求的刚性的高低适当设定。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加强板35虽然仅通过柠进穿过机构兼用安装孔29a的紧固螺钉38a就固定在电动收放机构31上,但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也可以是利用多个紧固构件紧固的结构。例如,在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用门反射镜10中,由于能通过使尺寸较长的紧固螺钉穿过机构兼用安装孔29b和机构兼用安装孔29c而与电动收放机构31的转动部31c的通孔31f螺紋连接,因而不用改变设计就能增加电动收放机构31与加强板35的紧固位置。
再有,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然加强板35除了利用与电动收放机构31的螺钉孔31e螺紋连接的紧固螺钉38a外,还利用紧固螺钉38b—38e将其一端部固定在外壳主体17的前壁21上的安装了电动Jlti文机构31的区域,但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例如,也可以只用紧固螺钉38a进行一端部的向外壳主体17的前壁21的固定。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加强板35用金属材料通过压铸形成,外壳主体17用ABS树脂制成,但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加强板35也可以用比外壳主体17更硬的材料制成。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作为收放机构虽使用电动收放才几构31,但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只要是能使外壳主体17相对于反射镜座11转动而固定在反射镜座ll上,也可以是例如通过手动进行收放的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侧反射镜,将保持反射镜主体的反射镜外壳用单臂保持在固定于车身面板上的反射镜座上,其特征在于,上述反射镜外壳具有在车辆的后方侧敞开的容器状的外壳主体、以覆盖该外壳主体的前面的方式安装在上述外壳主体上的盖部件、在该盖部件和上述外壳主体的上述前面之间以沿着该前面的方式安装在该前面上的加强板;在上述外壳主体上安装有镜面调整机构和收放机构;该镜面调整机构以上述反射镜主体位于其开放端的方式可倾动地保持该反射镜主体,该收放机构为了使上述外壳主体相对上述反射镜座转动而固定在上述反射镜座上;上述加强板以跨越上述外壳主体的安装了上述镜面调整机构的区域和安装了上述收放机构的区域的方式固定在上述前面上并用紧固构件紧固在上述收放机构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侧反射镜,其特征在于,上述镜面调整面的前壁部并安装在上述外壳主体上;上述加强板在上述前壁部的紧贴上述收放机构的区域其一端部从上述车 辆的前方侧固定在上述前壁部,在上述前壁部的紧贴上述lfe面调整机构的区域 其另一端部从上述车辆的前方侧固定在上述前壁部;上述紧固构件用于中间夹着上述前壁部而将上述加强板的上述一端部紧 固在上述4ti文机构上。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侧反射镜,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前壁部 的延伸方向看,将上述加强板的上述一端部延伸使其达到上述收放机构的转动 轴的位置。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用侧反射镜,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强 板呈上述一端部靠近上述车辆且上述另一端部位于上述外壳主体的自由端侧 地延伸的长尺寸状;上述紧固构件用于将上述加强板的最靠近上述车辆的位置紧固在上述收 》文才几构上。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反射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反射镜座由金属材料构成。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反射镜,其特征在于,上述收放机构是利用所输入的驱动信号驱动的电动收放机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会导致结构的复杂化,能够得到与所要求的刚性高低相应的反射镜外壳的侧反射镜。这是将反射镜外壳(12)用单臂保持在固定于车身面板上的反射镜座(11)上的车辆用侧反射镜(10)。反射镜外壳(12)具有外壳主体(17),覆盖其前面(21a)的盖部件(18),在盖部件和外壳主体的前面之间以沿着该前面(21a)的方式安装在该前面上的加强板(35)。在外壳主体上安装有镜面调整机构(32)和电动收放机构(31),加强板(35)通过以跨越外壳主体(17)的安装了镜面调整机构的区域和安装了电动收放机构的区域的方式固定在前面上并用紧固构件(38a)紧固在电动收放机构上,从而被安装在外壳主体。
文档编号B60R1/062GK101524982SQ20091000808
公开日2009年9月9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3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4日
发明者菊池章人 申请人:市光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