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汽车座椅的靠背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15467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汽车座椅的靠背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靠背结构。这种靠背结构具有形 成靠背的支承结构的靠背框架,所述靠背框架具有至少两个沿靠背纵向 方向延伸的纵支杆;设置在所述靠背框架的正面的用于支撑乘客的背部 区域的脊柱前凸支撑件,所述脊柱前凸支撑件具有借助于高度调节装置 能够沿所述纵支杆调节的横梁,支撑装置铰接在所述横梁上并且借助于 深度调节装置能够基本上垂直于所述横梁调节。
背景技术
从DE10 2007 003 642 Al中已知一种这样的靠背结构,其包括靠背 的靠背框架,所述靠背框架具有朝向乘客的背部的正面,在按规定使用 汽车座椅时,乘客的脊柱沿着所述正面并沿靠背纵向方向延伸。靠背框
架与两个沿靠背的纵向方向延伸的纵支杆或框架件连接,在所述纵支杆 或框架件上设置有具有支架板形式并可沿纵支杆的纵向方向调节的支 架元件,所述支架元件支撑设置在靠背框架上的用于支撑乘客的腰部脊 柱区域的脊柱前凸支撑件。
为了使脊柱前凸支撑件分别地适合乘客的背部,设有两个调节装 置,在所述两个调节装置中的高度调节装置,通过支架元件沿着纵支杆 移动,沿靠背的纵向方向,也就是说基本上沿汽车垂直轴线Z调节脊柱 前凸支撑件。深度调节装置用于沿汽车纵向轴线X,也就是说垂直于靠 背的延伸平面调节脊柱前凸支撑件的行程,以便调节靠背垫的拱形,所 述靠背垫设置在靠背框架和脊柱前凸支撑件的前面,并且通过该靠背垫 乘客的背部支撑在脊柱前凸支撑件上。
已知的脊柱前凸支撑件的支架元件基本上覆盖乘客的整个背部并 且在腰部脊柱区域内具有脊柱前凸支撑件的支撑垫。这一方面造成需要 相当大的结构空间来进行脊柱前凸支撑件的高度调节并且另一方面造 成通常由金属组成的脊柱前凸支撑件的高的重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开头所述类型的靠背结构的脊柱前 凸支撑件,所述脊柱前凸支撑件在保证其高度和深度调节装置的高的安 全标准和最佳的功能的情况下可简单地安装、占有最小的结构空间并且 具有轻的重量。
该目的通过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靠背结构得以
实现。这种靠背结构具有形成靠背的支承结构的靠背框架,所述靠背 框架具有至少两个沿靠背纵向方向延伸的纵支杆;设置在所述靠背框架 的正面的用于支撑乘客的背部区域的脊柱前凸支撑件,所述脊柱前凸支
撑件具有借助于高度调节装置能够沿所述纵支杆调节的横梁,支撑装置 铰接在所述横梁上并且借助于深度调节装置能够基本上垂直于所述横 梁调节,其特征在于,设有支撑所述横梁、基本上沿靠背纵向方向延伸 并且容纳所述高度调节装置的固定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提供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靠背结构的脊柱 前凸支撑件,所述脊柱前凸支撑件在简单地安装时满足最高的安全要 求、允许在乘客的背部最佳地调节脊柱前凸支撑件的高度和深度,并且 在此占有最小的结构空间以及具有轻的重量。在此,通过靠背和脊柱前 凸支撑件的刚性连接结构达到高的安全要求,然而通过减少脊柱前凸支 撑件的支承的元件的尺寸达到脊柱前凸支撑件的最小的空间结构和轻 的重量,但是所述支承的元件的成型和相互支撑的构造确保所需的刚性 连接并且因此满足高的安全要求。
在此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基于如下思想,脊柱前凸支撑件的大面 积的支架板通过适合相应的功能的支架元件和调节装置替代,并且相互 连接成使得因此达到协同效果。
在此支撑横梁、基本上沿靠背纵向方向延伸并且容纳高度调节装置 的固定装置使脊柱前凸支撑件固定在纵支杆之间并且同时保证高度调 节装置的功能元件的导向和支撑。因为不必提供用于高度调节装置的共 同移动的功能元件的相应的结构空间,所以保证脊柱前凸支撑件的简单 的结构并且由于高度调节装置的功能元件的位置固定的构造,脊柱前凸 支撑件占有最小的结构空间,与现有技术不同,所述高度调节装置的功能元件不必共同移动。
固定装置最好与纵支杆连接并且沿调节方向引导或支撑容纳用于 行程调节的支撑装置的横梁。
通过固定装置与纵支杆的连接,纵支杆不仅用于在高度调节时引导 横梁,而且还用作固定装置的支承的元件。
在优选的实施形式中,固定装置由具有紧靠在横梁上的中心支臂和 从中心支臂分开的侧支臂的成型固定板组成,所述侧支臂与纵支杆或横 支杆连接,所述横支杆由纵支杆折弯并且/或者与纵支杆相互连接。
固定装置的这种成型一方面允许与纵支杆固定地连接并且因此与 靠背的支承的结构也固定地连接,并且另 一方面允许在纵支杆之间延伸 的横梁最佳地支撑在中间区域内,使得避免横梁的弯曲。
在优选的形成中,通过T形、Y形、双T形或双Y形的固定板达 到由中心支臂和从中心支臂分开的侧支臂组成固定装置。
在作为双T形或双Y形的固定板的固定装置的构造中,达到固定板 的双侧支撑并且因此达到固定装置的双侧支撑,然而在作为T形或Y 形的固定板的固定装置的构造中,固定装置的中心支臂只是在一侧支撑 在纵支杆或横支杆上。
因为这些元件被位置固定地设置,所以脊柱前凸支撑件的在容纳高
度调节装置的固定装置和容纳深度调节装置的横梁中的功能划分允许
高度调节装置由下列元件组装而成支撑在中心支臂上的螺杆;与横梁 连接且与螺杆接合的螺杆螺母;以及高度调节装置的与固定板、纵支杆
或横支杆或者靠背框架连接的螺杆驱动装置,其中螺杆和螺杆螺母集成 在固定装置或横梁内并且只是螺杆驱动装置需要通过其结构尺寸确定 的结构空间,然而不需要用于共同移动的螺杆驱动装置所需的、用于不 阻塞调节行程的结构空间。
由于横梁的通过固定装置的支撑能够使用在纵支杆之间延伸的窄 的支架板作为横梁,所述支架板形状接合地在纵支杆上被引导用于脊柱 前凸支撑件的高度调节。与横梁连接的支撑装置最好具有两个垂直于靠背纵向方向延伸的 支架,所述支架围绕沿靠背纵向方向延伸的轴线可转动地铰接在横梁上 并且借助于深度调节装置可朝着横梁或离开横梁转动。支撑装置的这个构造确保脊柱前凸支撑件的最小的结构深度并且因此确保脊柱前凸支撑件的在预先确定靠背的结构深度的情况下的最 小的靠背厚度或最大的行程调节。用于脊柱前凸支撑件的行程调节的深度调节装置最好由用于转动 支架的螺杆传动装置或杠杆传动装置组成,其中横梁包括导轨,在所述 导轨上引导两个滑架,所述两个滑架可沿相互反向设置的方向移动并且 通过在滑架和/或在支架上构成的斜面部分使支架偏斜,其中滑架与螺 杆螺母连接,所述螺杆螺母与深度调节装置的螺杆的两段螺紋段接合, 所述螺紋段具有带有相互反向设置的螺距的螺紋。由驱动马达和传动装 置组成的与横梁连接的螺杆驱动装置用于驱动螺杆。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的这个另外的构造允许脊柱前凸支撑件的 深度调节装置和行程调节的特别平整的结构,其中使用滑架用于与靠背 框架的延伸平面垂直地调节脊柱前凸支撑件,所述滑架基本上沿着靠背 框架的延伸平面移动或者为此略微倾斜地移动,并且在这种情况下通过 斜面与支架配合,使得所述支架的位置连同脊柱前凸支撑件本身横向于 滑架的移动方向被调节。用于节省重量而不影响尤其适用于汽车中的空调舒适座椅的脊柱 前凸支撑件的功能和稳定性的另一个可能性在于,在横梁的支架板和/ 或固定装置的中心支臂和/或侧支臂中的至少一个槽。这个延续的解决方案导致由于更少的材料投入进一步优化成本和 重量以及导致改善用于汽车座椅的空气调节的通风单元的气流的流动 特性,因为在调节横梁高度时,在至少在确定的位置上具有一个或多个 安装在座椅靠背中的通风单元的空调舒适座椅中的脊柱前凸支撑件移 动到通风单元的气流前,并且因此显著地影响了汽车座椅的空气调节功 能。最好在支架板的中间存在至少一个由沿支架板的纵向方向定向的 椭圆形或多边形的穿孔形成的槽。在支架板上的中间的穿孔确保在脊柱前凸支撑件的高度调节中,在 调节支架板时在确定的位置上的用于汽车座椅的空气调节的通风单元 的气流能够基本上无阻碍地达到座椅靠背的前面,使得确保改善气流的 流动特性并且因此不影响汽车座椅的空气调节功能。为此补充的是,在穿孔的两侧分别设置两个重叠的椭圆形的孔,所 述椭圆形的孔的长轴线平行于支架板的纵向延伸定向。为了提高尤其是在非常薄的支架板中的强度结构,在支架板中的穿 孔和/或孔设有边缘巻边或折边,所述边缘巻边或折边在考虑到固定板 的稳定功能的情况下防止支架板的弯曲。作为用于通过少的材料投入优化成本和重量以及用于改善通风单 元的气流的流动特性的其它措施在于,在固定装置的中心支臂中设有沿 中心支臂的纵向方向延伸的槽。


在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应该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并且表明用于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的可能性。附图示出图l示出具有带有高度和深度调节装置的根据本发明的脊柱前凸支撑件的汽车座椅的靠背结构的立体的正视图;图2示出根据图1的具有高度和深度调节装置的脊柱前凸支撑件的 前视图;图3示出具有才艮据图2的脊柱前凸支撑件的高度调节装置的固定装 置的前视图;图4示出根据图3的固定和高度调节装置的立体图;图5和6示出构成为双T形或双Y形固定板的固定装置的不同的立 体图;图7示出具有带有T形或Y形固定板的固定装置和高度和深度调节装置的脊柱前凸支撑件的立体的正视图;图8和9示出在横梁的中间的位置上的脊柱前凸支撑件的立体的后 视图;图10示出在横梁的下面的位置上的脊柱前凸支撑件的立体的正视 图;以及图11示出具有空气调节装置的通风单元的构造的示意图的在横梁 的上面的位置上的脊柱前凸支撑件的立体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汽车座椅的靠背的靠背框架1,所述靠背通过调节轴11和 护板12与汽车座椅的座位部分连接并且用于支撑乘客的背部。可围绕 调节轴11转动的靠背框架1在直立的位置上基本上沿汽车垂直轴线或Z 轴线定向,并且由靠背框架1撑开的平面在汽车垂直轴线或Z轴线和汽 车横向轴线或Y轴线构成的平面内延伸。靠背框架1与两个相互平行定 向的纵支杆21、 22连接,所述纵支杆21、 22容纳脊柱前凸支撑件10。为了清楚地说明靠背框架1和脊柱前凸支撑件10的定向,示出了 坐标系,所述坐标系包含汽车垂直轴线或Z轴线、汽车横向轴线或Y 轴线和从标记平面指出或指向标记平面内的汽车纵向轴线或X轴线。在图l至6中的第一实施例中完全地或部分地示出的脊柱前凸支撑 件10具有固定装置3,所述固定装置3具有高度调节装置5以及带有深 度调节装置6的横梁4。固定装置3具有带有在纵支杆21、 22之间中心地且平行地延伸的 中心支臂30的窄的固定板,在所述中心支臂的正面的端部连接有侧支 臂31至34,所述侧支臂31至34连同中心支臂30形成双Y形。侧支 臂31至34借助于折边310、 320、 330、 340与横支杆23至26连接, 所述横支杆由纵支杆21、 22折弯并且相互或者与靠背框架1连接。中心支臂30具有沿纵向方向延伸的槽35,高度调节装置5的螺杆 51设置在所述槽中。螺杆51由高度调节装置5的电动的螺杆驱动装置 50驱动,所述螺杆驱动装置50铰接在法兰36上,所述法兰36在中心 支臂30的下端垂直于中心支臂30的纵向延伸突起。螺杆螺母52与螺杆51啮合,所述螺杆螺母52与横梁4抗扭地连 接,使得在螺杆51借助于螺杆驱动装置50沿一定的方向转动时,横梁 4沿着中心支臂30,也就是说相对于靠背框架1上下运动。螺杆51在 端侧安装在固定装置3的中心支臂30上。横梁4由成型的、窄的支架板40组成,所述支架板40在纵支杆21 、 22之间延伸并且通过形状接合的导向元件43、44与纵支杆21、22连接, 通过高度调节装置5驱动的横梁4能够沿着所述纵支杆21、 22滑动。在此横梁4沿着水平的横向轴线Y,也就是说垂直于靠背纵向方向 或汽车的垂直轴线Z从一个纵支杆21延伸至另一个纵支杆22,并且与 深度调节装置6连接,借助所述深度调节装置6能够垂直于由靠背框架 l撑开的平面,也就是"^兌在靠背垂直竖立时沿汽车的X方向调节脊柱前 凸支撑件10。深度调节装置6包含两个可转动地铰接在转动轴承81、 82上的支架71、 72,所述转动轴承在中间与横梁4的支架板40连接。 两个支架71、 72中的每一个分别从其可转动地分别铰接在转动轴承81 或82上的两端延伸至横梁4的两个侧边缘中的一个。基本上U形的支架71、 72的弯曲的端部分用作支架71、 72的支承 部分,所述支架不是平面地构成,而是相反地具有曲率,使得它们分别 限定具有变化的曲率的斜面,所述斜面与深度调节装置6的滑动构造的 相关联的滑架62、 63配合。两个滑架62、 63在分别在横梁4的支架板40上设置或构成的导轨 41、 42上沿U形支架71、 72的支腿的延伸方向被引导。在此它们向下 接合在两个支架71、 72的弯曲的部分上并且按照斜楔原理与所述弯曲 部分斜面状地配合。两个滑架62、63在水平的横向方向Y上沿着分别相关联的导轨41、 42可借助于由驱动装置60驱动的螺杆61相互相对地移动,所述螺杆与 定心元件连接,所述定心元件具有带有反向设置的螺距的两段螺紋段, 即具有向左升高的螺紋的螺紋段和具有向右升高的螺紋的螺紋段。两段 螺紋段中的每段与在两个滑架62、 63中的相关联的内螺紋配合,其中 相应的内螺紋也能够有选择地分别通过螺杆螺母形成,所述螺杆螺母设 置在两个滑架62、 63中的每一个内,尤其是压入每个滑架内。可替代地,螺杆螺母能够由相应的滑架62、 63—体地成型。由于螺杆61的两段螺紋段的不同的螺距,在螺杆61按照螺杆驱动 装置60的转动方向转动时,两个滑架62、 63沿相互反向设置的方向彼 此相向运动,也就是说朝固定装置3运动,或者彼此远离,也就是说朝 支架板40的一侧的边缘或朝纵支杆21、 22运动。由于滑架62、 63与一个或另一个支架71、 72的分别相关联的弯曲 的、斜面状的部分的配合,在滑架62、 63彼此相向移动时,也就是i兌 朝固定装置3的中心支臂30移动时,支架71、 72围绕其相应的转动轴 承81、 82转动,使得支架的端部彼此相向运动。因此脊柱前凸支撑件 10沿着垂直于通过靠背纵向方向Z和水平的横向方向Y撑开的平面的 汽车纵向轴线X从支架板40移开,其中脊柱前凸支撑件10的位置沿着 汽车纵向方向X变化并且/或者脊柱前凸支撑件10沿这个方向弯曲,脊 柱前凸支撑件10的在靠背框架1上的安装是否允许脊柱前凸支撑件10 沿着X方向移动或者只是弯曲,需要视情况而定。相反地,如果两个滑架62、 63沿相对设置的方向分别朝两侧的纵 支杆21、 22中的一个运动,那么支架71、 72朝支架板40的方向倾倒, 使得脊柱前凸支撑件10的拱形变小或者脊柱前凸支撑件10重新更近地 靠近支架板40或靠背的平面。因此通过支架62、 63借助于支架71、 72沿着平行于靠背框架1的 延伸平面的方向Y移动,能够沿垂直于靠背框架1的延伸平面(Y-Z平 面)的汽车纵向轴线X调节脊柱前凸支撑件10的行程或拱形。这归因 于滑架62、 63按照斜楔原理与支架71、 72的相应的弯曲部分配合,使 得滑架62、63的沿着Y方向并且因此平行于靠背框架1的延伸平面(Y-Z 平面)的移动转换为支架71、 72的运动,即转换为支架71、 72的围绕 转动轴承81、 82的转动运动,所述转动运动在垂直于靠背框架1的延 伸平面的汽车纵向方向X上具有分量。在此通过两个支架71、 72和相关联的滑架62、 63的相对于沿靠背 纵向方向Z延伸的对称轴线的对称构造,保证了脊柱前凸支撑件10的 对称的、均匀的拱形或调节。在图7中以立体的正视图并且在图8和9中以立体的后视图示出根第二实施例。
在该第二实施例中,与在图l至6中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不同,固定 装置3,不是构成为双T形或双Y形的固定板,而是构成为具有中心支 臂30,和两个相对于中心支臂30,对称地设置的侧支臂31,、 32,的简单的 T形或Y形的固定板,所述侧支臂31,、 32,的端部包围横支杆的相对于 纵支杆21、 22平行且偏移延伸的部分。横梁4以及高度和深度调节装 置5或6的构造相当于在图1至6中所示的第一实施形式。
在这个尤其节省重量的实施形式中,通过如下方式达到脊柱前凸支 撑件IO,的稳定性和连接刚度,通过与横梁4连接的并且与高度调节装 置5的螺杆51接合的螺杆螺母52以及将螺杆51安装到固定装置3,的 固定板内,产生在固定装置3,的中心支臂30,和横梁4的支架板40之间 的相互的支撑。
在这个成本优化和重量优化的脊柱前凸支撑件的第二实施形式中, 为了进一步节省重量以及降低或保持空调舒适座椅的空气调节功能,在 横梁4的支架板40以及固定装置3,的中心支臂30,内设置有槽35和45 至49。槽35和45至49防止了按照空气调节装置的通风单元L(图11) 的构造,在横梁4的确定的高度调节中,脊柱前凸支撑件移动到借助通 风单元产生的气流前并且因此显著地影响了汽车座椅的空气调节功能。
卵形的或多边形的穿孔45作为槽设置在横梁4的中间,以及为此 两个卵形或椭圆形的孔46、 47或48、 49在穿孔45的两侧对称的i更置 在横梁4的支架板40内。为了保持或改善横梁4的支架板40的稳定性, 穿孔45或者孔46或49的边缘设有边缘巻边或折边450、 460。
根据图7和8的图示得知,中间的穿孔45为大的孔,在所述孔的 前面或后面基本上只有深度调节装置6的螺杆61和高度调节装置5的 螺杆51以及中心支臂30,。对称地设置在穿孔45的两侧的槽46至49 也是用于由空气调节装置的通风单元L产生的气流的大面积的通道。这 些槽可附加地通过沿固定装置3,的中心支臂30,延伸的槽35来补充。
因为用于汽车座椅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至少一个通风单元设置在脊 柱前凸支撑件的尤其对汽车座椅的空气调节起作用的区域内,所以在固 定装置3,的中心支臂30,以及尤其在横梁4的支架板40内的槽35在横梁4的所有的高度调节中表明是起作用的,在所述所有的高度调节中, 在图10中示出横梁4的下面的位置并且在图11中示出横梁4的上面的 位置。
此外图11示意地示出空气调节装置的通风单元L的构造并且可清 楚地看出,尤其是在横梁4的支架板40内的中间的穿孔45是用于由通 风单元L产生的气流的大的穿通孔,所述气流在没有穿孔45的情况下 由于横梁4的固定板40几乎被遮挡了 一半。
显而易见,在应用在图l至6中示出的根据本发明的脊柱前凸支撑 件的第一实施例时,前面提到的借助于图7至11示出的进一步的成本 和重量优化以及汽车座椅的空气调节功能的优化也适用。参考标记清单 1靠背框架
3固定装置 4横梁
5高度调节装置
6深度调节装置
10、 10,脊柱前凸支撑件
11调节轴
12 护板
21、 22 纵支杆
23至26横支杆
30、 30, 中心支臂
31至34 侧支臂
35槽
36 法兰
40 支架板
41、 42 导轨
43、 44 导向元件
45 穿孔
46至49 孔
50 螺杆驱动装置51 螺杆
52 螺杆螺母
60 螺杆驱动装置
61 螺杆
62、 63 滑架
71、 72 U形支架
81、 82 转动轴承
310、 320、 330、 340 折边或套管
450、 460折边
X汽车纵向轴线
Y汽车横向轴线
Z汽车垂直轴线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靠背结构,具有形成靠背的支承结构的靠背框架,所述靠背框架具有至少两个沿靠背纵向方向延伸的纵支杆;设置在所述靠背框架的正面的用于支撑乘客的背部区域的脊柱前凸支撑件,所述脊柱前凸支撑件具有借助于高度调节装置能够沿所述纵支杆调节的横梁,支撑装置铰接在所述横梁上并且借助于深度调节装置能够基本上垂直于所述横梁调节,其特征在于,设有支撑所述横梁(4)、基本上沿靠背纵向方向延伸并且容纳所述高度调节装置(5)的固定装置(3)。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3) 与所述纵支杆(21、 22)连接并且沿调节方向引导所述横梁(4)。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3) 具有紧靠在所述横梁(4)上的中心支臂(30、 30,)和从所述中心支臂(30、 30,)分开的侧支臂(31至34),所述侧支臂(31至34)与所述 纵支杆(21、 22)连接。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3) 具有紧靠在所述横梁(4)上的中心支臂(30、 30,)和从所述中心支臂(30、 30,)分开的侧支臂(31至34),所述侧支臂(31至34)与所述 横支杆(23至26)连接,所述横支杆(23至26)由所述纵支杆(21、 22)折弯和/或与所述纵支杆(21、 22)相互连接。
5. 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 置(3)构成为T形、Y形、双T形或双Y形的固定板。
6.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的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度调节装置(5)具有支撑在所述中心支臂(30、 30,)上的螺杆(51 ),所述螺杆(51)与同所述横梁(4 )连接的螺杆螺母(52 )啮合 并且能够借助于所述高度调节装置(5)的螺杆驱动装置(50)驱动, 所述螺杆驱动装置(50 )与所述固定装置(3 )、所述纵支杆或横支杆(21 、 22; 23至26 )和/或所述靠背框架(1)连接。
7.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的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梁(4)由在所述纵支杆(21、 22)之间延伸的窄的支架板(40) 组成,所述支架板(40)形状接合地在所述纵支杆(21、 22)上被引导。
8.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的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装置具有两个垂直于靠背纵向方向延伸的支架(71、 72),所 述支架(71、 72)围绕沿靠背纵向方向延伸的轴线能够转动地铰接在所 述横梁(4)上并且借助于所述深度调节装置(6)能够朝所述横梁(4) 或离开所述横梁(4)转动。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深度调节装 置(6)由用于转动所述支架(71、 72)的螺杆传动装置或杠杆传动装 置组成。
10.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的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梁(4)具有导轨(41、 42),在所述导轨上(41、 42)引导两个 滑架(62、 63),所述两个滑架(62、 63)能够沿相互反向设置的方向 移动并且通过在所述滑架(62、 63)和/或在所述支架(71、 72)上构成 的斜面部分使所述支架(71、 72)偏斜。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架(62、 63)与螺杆螺母连接,所述螺杆螺母与所述深度调节装置(6)的所述 螺杆(61)的两段螺紋段接合,所述两段螺紋段包含具有相互反向设置 的螺距的螺紋。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驱动 装置(6)的所述螺杆(61)借助于与所述横梁(4)连接的螺杆驱动装 置(60)驱动。
13. 如前述权利要求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的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在 所述横梁(4)的所述支架板(40)和/或所述固定装置(3)的所述中 心支臂(30)和/或所述侧支臂(31至34)中的至少一个槽(35; 45至 49)。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 槽由在所述支架板(40)的中间椭圆形或多边形的穿孔(45)形成,所 述穿孔(50)沿所述支架板(40)的纵向方向定向。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穿孔(45) 的两侧分别i殳置两个重叠的椭圆形的孔(46、 47; 48、 49),所述椭圆 形的孔(46、 47; 48、 49)的长轴线平行于所述支架板(40)的纵向延 伸定向。
16. 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 (45)和/或所述孔(46至49)设有边缘巻边或折边(450、 460)。
17. 如前述权利要求13至15中至少一项所述的靠背结构,其特征 在于,所述固定装置(3)的所述中心支臂(30)具有沿所述中心支臂(30)的纵向方向延伸的槽(35)。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靠背结构,其具有形成靠背的支承结构的靠背框架,所述靠背框架具有至少两个沿靠背纵向方向延伸的纵支杆(21、22);设置在所述靠背框架的正面的用于支撑乘客的背部区域的脊柱前凸支撑件(10),所述脊柱前凸支撑件(10)具有借助于高度调节装置(5)能够沿所述纵支杆(21、22)调节的横梁(4),支撑装置(71、72)铰接在所述横梁(4)上并且借助于深度调节装置(6)可基本上垂直于所述横梁(4)调节。为了提供结构简单、节省空间的轻型脊柱前凸支撑件(10),所述横梁(4)通过窄的固定装置(3)支撑,所述固定装置(3)容纳高度调节装置(5)并与纵支杆(21、22)连接。
文档编号B60N2/66GK101670802SQ20091017055
公开日2010年3月17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10日
发明者吉多·诺伊曼, 塞巴斯蒂安·施魏策尔, 科妮莉亚·布鲁克纳, 韦拉·沃尔尼恰克 申请人:布罗泽汽车部件制造科堡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