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两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15855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水陆两用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水上与陆地都可行驶的水陆两用车。
背景技术
目前水陆两用车采用如下二种技术方案,现有技术方案一绝大部分水陆两用车 利用车身在水中的浮力并通过水上推进装置在水中行驶,在陆地上采用车轮或履带行驶, 此技术方案在水上行驶与陆地行驶又细分为二种,一种就是车轮或履带通过收放装置可处 在水面之上,另一种是车轮与履带不收放,在水上行驶时一直处在水中,第一种由于车轮与 履带具有承受车船及载荷的重量、制动、转向等多种功能,一般只能用于轻载的小型车辆, 虽然在水中可以实现较高的速度行驶,但成本较高,可靠性较低;第二种由于车轮或履带浸 在水中,水阻力在高速状态下极大,虽然成本较低,这种车或船在水中的速度极低,否则,就 需要匹配极大的发动机,正由于以上原因,水陆两用车的使用受到较大的影响;现有技术方 案二有的水陆两用车在陆地上采用车轮或履带行驶,采用活动的或固定的专用浮筒或气 囊在水中产生浮力,车箱与车轮在水面之上,而专用浮筒或气囊在陆地上几乎没有作用,在 陆地上甚至会产生较大的空气阻力,影响车辆的稳定性与美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水面上实现低水阻的、高可靠的水陆两用车。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有底盘车架、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船形车厢,其特征在 于具有离合升降装置,离合升降装置与船形车厢相连,离合升降装置与底盘车架相连;其特征在于具有陆地行驶装置,陆地行驶装置与底盘车架相连,陆地行驶装置包 括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车轮,或陆地行驶装置包括有一套或一套以上履带,或陆地行驶装置 包括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车轮及一套或一套以上履带;其特征在于具有包括具有一套或一套以上水上推进装置,水上推进装置与船形车 厢相连,或水上推进装置与底盘车架相连,或一套或一套以上水上推进装置与底盘车架相 连且有一套或一套以上水上推进装置与船形车厢相连。离合升降装置与船形车厢相连的安装连接件在本文中为离合升降装置的附属部 分。所述离合升降装置的安装连接件包括有如下常用机构件中的一项或多项螺丝、螺母、 滑块、销、连杆、垫片、键、轴套、轴承、轴、轴承座、密封件、卡环、挡圈、垫圈、弹簧、胶,根据需 要选择装配。所述的离合升降装置根据需要选择如下方案中的一项或多项方案一所述的离合升降装置包括有一根或一根以上的液压油缸组成;液压油缸 的缸筒的一端通过安装连接件装配在船形车厢或底盘车架或本文中所述的其它离合升降 装置上;或液压油缸的活塞的一端通过安装连接件装配在船形车厢或底盘车架或本文中所 述的其它离合升降装置上;所述的液压油缸通过油管与油压动力装置驱动船形车厢与底盘 车架相对运动;液压油缸的运动驱动船形车厢与底盘车架相对的运动,或液压油缸的运动驱动本方案中其它离合升降装置的运动带动船形车厢与底盘车架相对的运动;方案二 所述的离合升降装置包括有一套或一套以上的螺杆及螺母组成;或螺杆 通过安装连接件装配在船形车厢或底盘车架或本文中所述的其它离合升降装置上;或螺母 通过安装连接件装配在船形车厢或底盘车架或本文中所述的其它离合升降装置上;所述的 螺杆与螺母配合带动船形车厢与底盘车架相对的运动,通过由常用的电马达或液压马达或 手柄等转动螺母带动螺杆的移动;或者螺杆通过由常用的电马达或液压马达或手柄等转动 带动螺母移动;螺杆与螺母的运动驱动船形车厢与底盘车架相对的运动;或螺杆与螺母的 运动驱动本方案中其它离合升降装置的运动带动船形车厢与底盘车架相对的运动;方案三所述的离合升降装置包括有一条或一条以上以上的软索与卷扬装置组 成;所述的软索一端与卷扬装置相连相连;软索的另一端通过安装连接件装配在船形车厢 或底盘车架或本文中所述的其它离合升降装置上;则卷扬装置通过安装连接件装配在船形 车厢或底盘车架或本文中所述的其它离合升降装置上;船形车厢或底盘车架根据需要选择 装配滑轮,滑轮与软索配合,降低软索磨擦,提高软索的使用寿命;卷扬装置根据需要选择 液压马达或电动装置驱动带动软索的运动;软索的运动驱动船形车厢与底盘车架相对的运 动,或软索的运动驱动本方案中其它离合升降装置的运动带动船形车厢与底盘车架相对的 运动;方案四所述的离合升降装置包括有一条或一条以上以上的软索与动滑轮组成; 软索的两端通过安装连接件装配在船形车厢或底盘车架或本文中所述的其它离合升降装 置上;所述的动滑轮根据需要选择通过本文中所述的其它离合升降装置相连,软索装配在 动滑轮上;与动滑轮相连的离合升降装置的运动带动动滑轮移动,动滑轮移动带动软索的 移动,软索的移动驱动与它相连的船形车厢或底盘车架的运动,或软索的移动驱动本文中 所述的其它离合升降装置运动并带动与它相连的船形车厢或底盘车架的运动;方案五所述的离合升降装置包括有一套或一套以上的齿条与齿轮或滚柱滚轮组 成;或齿条通过安装连接件装配在船形车厢或底盘车架或本文中所述的其它离合升降装置 上;或齿轮或滚柱滚轮通过安装连接件装配在船形车厢或底盘车架或本文中所述的其它离 合升降装置上;或齿轮或滚柱滚轮在动力驱动下带动齿条的移动;或在动力驱动下带动齿 轮或滚柱滚轮在齿条上移动;或齿条的移动带动齿轮或滚柱滚轮的转动;所述的齿轮或滚 柱滚轮由电动装置或液压马达或手柄驱动;齿条或齿轮或滚柱滚轮的运动驱动船形车厢与 底盘车架相对的运动;或齿条或齿轮或滚柱滚轮的运动驱动本方案中其它离合升降装置的 运动带动船形车厢与底盘车架相对的运动;方案六所述的离合升降装置包括有一套或一套以上链条与链轮组成的离合升降 装置;或链轮通过安装连接件装配在船形车厢或底盘车架上;或链条通过安装连接件与船 形车厢或底盘车架相连;或链轮或链条根据需要选择通过本文中所述的其它离合升降装 置与船形车厢或底盘车架相连;链条装配在链轮上;所述的链轮由电动装置或液压马达驱 动,链轮驱动链条运动;链条的运动驱动船形车厢与底盘车架相对的运动,或链条的运动驱 动本方案中其它离合升降装置的运动带动船形车厢与底盘车架相对的运动;方案七所述的离合升降装置包括有一套或一套以上皮带与皮带轮或链轮组成; 所述的皮带包括有带齿的皮带或带孔的皮带,或带齿的皮带通过安装连接件装配在船形车 厢或底盘车架上;或皮带轮则对应通过安装连接件装配在船形车厢或底盘车架上;带齿的皮带装配在皮带轮上;或带孔的皮带通过安装连接件装配在船形车厢或底盘车架上;或链 轮通过安装连接件装配船形车厢或底盘车架上,带孔的皮带装配在链轮上;或链轮或皮带 轮或皮带根据需要选择通过本文中所述的其它离合升降装置与船形车厢或底盘车架相连; 所述的链轮或皮带轮由电动装置或液压马达或手柄驱动,链轮或皮带轮驱动皮带运动;皮 带的运动驱动船形车厢与底盘车架相对的运动,或皮带的运动驱动本方案中其它离合升降 装置的运动带动船形车厢与底盘车架相对的运动;方案八所述的离合升降装置包括有由三根或三根以上的平行连杆组成,平行连 杆的一端通过安装连接件装配在船形车厢上,平行连杆的的另一端通过安装连接件装配在 底盘车架上,所述平行连杆两端与船形车厢及底盘车架装配位为连接位,任意二根平行连 杆两端的连接位即四个连接位构成平行四边形;所述的平行连杆由液压油缸电动装置或液 压马达驱动;船形车厢与底盘车架之间根据需要置选择一套或多套离合升降装置,以实现船形 车厢与底盘车架之间的多方向的运动或保持运动的同步。船形车厢根据需要选择装配滑道,船形车厢上的滑道与底盘车架上的滑块配合用 于改善离合升降装置的受力,滑道上还可配置锁止装置,防止意外。底盘车架根据需要选择装配滑道,底盘车架上的滑道与船形车厢上的滑块配合用 于改善离合升降装置的受力,滑道上还可配置锁止装置,防止意外。陆地行驶装置根据需要选择采用如下常用方案中的一项或多项方案一包括由一个或一个以上车轮组成;方案二 包括一套或一套以上履带组成。如包括由二个车轮与二套履带组成的陆地行驶装置;又如包括由四个车轮组成的 的陆地行驶装置;又如包括由二套履带组成的的陆地行驶装置。水上推进装置根据需要选择采用如下常用方案中的一项或多项方案一包括有一台或一台以上喷水泵组成;方案二 包括有一台或一台以上螺旋桨组成;方案三包括有一台或一台以上挂机组成;方案四包括有舵叶组成;方案五包括有一台或一台以上舷外机组成;方案六包括由液压油缸组成的升降摆动装置。底盘车架上根据需要配置驾驶台;船形车厢上根据需要配置驾驶台;底盘车架上根据需要配置动力源;船形车厢上根据需要配置动力源;船形车厢主要用于装载,根据需要配置乘员仓、货物仓。在陆地上时,水陆两用船可以通过底盘车架及其选配的陆地行驶装置、车上或船 上的驾驶装置等在陆地上行驶;入水时,通过离合升降装置及其相关的动力机构将船形车 厢及水上推进装置降下来,船形车厢产生浮力,底盘车架与陆地行驶装置一同可升到水面 上,水陆两用船可以通过船形车厢、水上推进装置、车上或船上的驾驶装置在水中行驶;出 水时,通过离合升降装置底盘车架与陆地行驶装置一起下降。
5
由于选配的陆地行驶装置与底盘车架一同升降,与陆地行驶装置相连的制动、转 向、悬挂、动力传动等装置都可以采用常用的陆地上行驶车辆的结构,成本低,可靠性高;而 与水面接触的船形车厢也可以是采用水上行驶的现有的各种流线船型,由于底盘车架及车 轮或履带在水线上方,阻力小,在水中也可以实现高速行驶。


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1所示的本发明所涉及水陆两用车在陆地上使用状态的实施例之一。附图2所示的实施例一在水中使用状态。附图3所示的本发明所涉及水陆两用车在陆地上使用状态的实施例之二。附图4所示的实施例二在水中使用状态。附图5所示的本发明所涉及水陆两用车在陆地上使用状态的实施例之三。附图6所示的实施例三在水中使用状态。附图7所示的本发明所涉及水陆两用车在水中使用状态的实施例之四。附图8所示的实施例四在陆地上使用状态。附图9所示的本发明所涉及水陆两用车在陆地上使用状态的实施例之五。附图10所示的实施例五在水中使用状态。附图11所示的本发明所涉及水陆两用车在陆地上使用状态的实施例之六。附图12所示的实施例六在水中使用状态。附图13所示的本发明所涉及水陆两用车在水中使用状态的实施例之七。附图14所示的本发明所涉及水陆两用车在陆地上使用状态的实施例之八。附图15所示的实施例八在水中使用状态。附图1与附图2中1、底盘车架;2、船形车厢;3、水上推进装置;4、离合升降装置; 5、陆地行驶装置;6、动力仓;7、滑道;8、驾驶台;9、舵叶。附图3与附图4中28,平行连杆;29、液压油缸;30、滑块;31、液压油缸;32、液压 油缸;33、履带;34、螺旋桨;35、船形车厢;36、平行连杆;37、平行连杆;38、动力舱,39、底 盘车架。附图5与附图6中40、底盘车架;41、船形车厢;42、软索;43、陆地行驶装置;44、 滑道;45、水上推进装置;46、卷扬装置;47、液压马达;48、液压油泵;50、变速装置;51、动 力源,52、卷扬装置;53、软索。附图7与附图8中70、船形车厢;71、液压油缸;72、螺母;73、电动装置;74、滑块; 75、水上行驶装置;76、水上推进装置;77、动力仓;78、履带;79、底盘车架;80、升降摆动装 置;81、螺杆。附图9与附图10中85、底盘车架;86、链轮;87、链条;88、船形车厢;89、连杆; 90、陆地行驶装置;91、水上推进装置;92、滑道。附图11与附图12中111、底盘车架;112、船形车厢;113、齿条;114、齿轮;115、液 压马达;116、陆地行驶装置;117、水上推进装置;118、滑道。附图13中130、船形车厢;131、液压油缸;132、滑块;133、齿条;134、滚柱滚轮; 135、液压马达;136、水上推进装置;137、履带;138、车轮;139、底盘车架。
附图14与附图15中150、底盘车架;151、动滑轮;152、软索;153、船形车厢;154、 滑块;155、陆地行驶装置;156、水上推进装置;157、滑道;158、固定端;159、运动端;160、 液压油缸;161、液压油缸。
具体实施例方式附图1与2中所示的是一种动力仓后置的轮式水陆两用船。在本实施例中,陆地行驶装置5由包括4个车轮组成,车架底盘1采用后置发动机 与后轮驱动模式;离合升降装置4包括由液压油缸组成,液压油缸4的活塞一端装配在船形 车厢2相连,液压油缸4的缸筒一端装配在底盘车架1上;水上推进装置3为螺旋桨,螺旋 桨装配在船形车厢2上;船形车厢2上具有滑道7,本实施例中水上推进装置3通过船形车 厢2内的动力装置驱动,在陆地上时,船形车厢2通过离合升降装置4收到车轮5的中上方, 水陆两用车通过车轮5驱动行驶;在水中时,船形车厢2通过离合升降装置4下降,船形车 厢2浮在水中,离合升降装置4将陆地行驶装置5升到水线的上方,水陆两用车通过水上推 进装置3驱动行驶。本实施例中采用车上、船上多站式驾驶台,本实施例中的驾驶台配置有方向盘、制 动操控杆、动力源操控杆、照明开关、离合升降装置开关、空调开关、音响,本实施例中的驾 驶台设备根据需要选择配置离合器操纵杆或雨刮开关或安全气囊或IC识别装置或指纹识 别装置或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或对讲装置。本实施例中动力仓内发动机根据需要可通过链条或皮带或轴驱动后轮。本实施例中根据需要还可选配如下安全装置中一项或多项车用安全气囊、安全 带、卷扬牵引装置、浮力气囊、快速充气阀等。附图3与4所示的是一种履带式水陆两用车。在本实施例中,陆地行驶装置由包括2套履带33组成,履带33装配在底盘车架39 上,履带33由安装在动力仓38内的动力装置驱动,履带的制动装置都装配在动力仓38内; 水上行驶装置包括由4套螺旋桨34组成,两侧的船形车厢35上各装配有2套螺旋桨34,螺 旋桨34由船形车厢35内的动力装置驱动;离合升降装置包括由平行连杆观、液压油缸四、 滑块30、液压油缸31、液压油缸32、平行连杆36、平行连杆37组成,液压油缸31的缸筒的 一端通过安装连接件与滑块30相连,液压油缸31的活塞的一端通过安装连接件与平行连 杆37相连,平行连杆观、平行连杆36、平行连杆37相互平行且形状相同,平行连杆观处于 船形车厢35的前部,液压油缸32的活塞一端与滑块30相连,液压油缸32的缸筒的一端与 底盘车架39相连。两侧的滑块30为框架结构,滑块30通过液压油缸32驱动在底盘车架39上平移, 带动两侧的船形车厢35平移,液压油缸四与液压油缸31驱动平行连杆37摆动带动平行 连杆机构运动,驱动两侧的船形车厢35相对底盘车架39作圆弧运动。在陆地上行驶,两侧的船形车厢35通过离合升降装置收到底盘车架39上,由履带 33驱动行驶。在水中行驶时,两侧的船形车厢35通过离合升降装置降到底盘车架39两侧的下 方,由螺旋桨34驱动行驶。附图5与6所示的是一种由多个车轮驱动的水陆两用车。
在本实施例中,陆地行驶装置43由包括4个车轮组成;本实施例中具有二套离合 升降装置,其中一套离合升降装置包括软索42与卷扬装置46组成,软索42的一端装配在 船形车厢41上,卷扬装置46装配在底盘车架40上,另一套离合升降装置包括软索53与卷 扬装置52组成,卷扬装置52装配在船形车厢41上,软索53的另一端固定在底盘车架40 上;水上推进装置45为喷水泵,装配在船形车厢41,水上推进装置45由装配在船形车厢41 上的液压马达驱动。卷扬装置46由液压马达47驱动,液压马达47上包括有制动器;卷扬 装置52也由液压马达驱动,图中未标识出来。入水时,松开液压马达47上的制动器,并同时起动卷扬装置52,将软索53收起,船 形车厢41在重力作用下沿滑道44向下移动,动力源51带动液压油泵48工作,通过液压油 泵48驱动水上推进装置45工作,在水中,船形车厢41浮在水中,软索53将底盘车架40向 上收起,底盘车架40由软索53承载。上岸时,液压油泵48驱动液压马达47转动,船形车厢41在软索42的拉动下沿滑 道44向上移动,同时,软索53放松,底盘车架40着地,船形车厢41由软索42支撑,动力源 51驱动变速装置50工作,带动陆地行驶装置43在地面上行驶。所述的变速装置50为齿轮箱或自动变速箱或液力变矩器,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本实施例可根据需要选配如下常用的动力源一台或一台以上的燃油发动机、一 台或一台以上的燃气发动机、电池组与电机。船形车厢内根据需要可以选择配置车或船上一些常用设施如通讯、雷达、信号灯、 空调、沙发、家具、家电、床、厨具、马桶、洁具、淡水箱、污水箱、钓鱼杆、水密舱门、照明、岸电 插座、岸电充电装置等设施。附图7与8所示的是一种履带式水陆两用车。本实施例中,陆地行驶装置由二套履带78组成,履带78装配在底盘车架79上,由 动力仓77内的动力源驱动;2套水上推进装置75为挂机,分别与两侧的船形车厢70相连, 2套水上推进装置76为舷外机,2套水上推进装置76及其升降摆动装置80装配在底盘车 架79上,由动力仓77内的动力源驱动;离合升降装置由液压油缸71、螺母72、螺杆81、滑 块74组成,液压油缸71带动船形车厢70平移运动,螺母72由电动装置73驱动带动船形 车厢70上下移动,从而实现船形车厢70与底盘车架79在陆地与水中行驶所需变换。
本实施例中,车辆上根据需要还可选配如下常用的作业装置如装卸起吊装置、舟 桥装置、清淤装置、发电装置、推土装置、挖掘装置、抢救装置、消防灭火装置等设施。本实施如作为警务或军事上使用的车辆,根据需要选择配置导弹或激光等的发射 装置、枪、炮,相关零部件根据需要选择隐形材料材料。附图9与附图10中所示的是一种轮式水陆两用车。本实施例中,陆地行驶装置90由4个车轮组成,装配在底盘车架85上;2套水上 推进装置91为螺旋桨,装配在船形车厢88上;离合升降装置由两套链轮86、链条87组成, 链轮86装配在底盘车架85上,两侧的链条通过连杆89相连并与船形车厢相连,链轮86由 带有制动装置的液压马达驱动,入水时,松开制动装置,船形车厢88沿滑道92向下移动,入 水后,链轮86由带有制动装置的液压马达顺时钟驱动,底盘车架85上升直至陆地行驶装置 90脱出水面,液压马达停止。登陆时,链轮88在液压马达的驱动下逆时钟转动,另一侧的链 轮则为顺时钟转动,驱动链条87的运动,链条87的运动则带动底盘车架85下降着陆后,继续带动船形车厢88及连杆89向上移动,从而实现船形车厢88与底盘车架88在陆地与水 中行驶所需变换。本实施例中,链条87可以为带孔的皮带,皮带通过安装连接件与船形车厢88相 连。本实施例中,链轮86还可为带齿的皮带轮,链条87替换为带齿的皮带。附图11与附图12中所示的是一种轮式水陆两用车。本实施例中,陆地行驶装置116由4个车轮组成,装配在底盘车架111上;2套水 上推进装置117为螺旋桨,装配在船形车厢112上;离合升降装置由两套齿轮114、齿条113 组成,齿轮114装配在船形车厢112上,齿条113装配在底盘车架111上,齿轮114由的转 轴由液压马达115驱动,液压马达115带有制动装置,入水时,松开制动装置,船形车厢115 沿滑道118向下移动至水中,液压马达115顺时钟转动,带动底盘车架111向上运动直到车 轮脱离水面;登陆时,齿轮114在液压马达115的驱动下逆时钟转动,船形车厢112的另一 侧齿轮则顺时钟转动,带动船形车厢112向上移动,从而实现船形车厢112与底盘车架111 在陆地与水中行驶所需变换。附图13中所示的是一种前轮后履带式水陆两用车。本实施例中,陆地行驶装置由2个车轮138与2套履带137组成,车轮138装配在 底盘车架111的前悬挂上,2套履带137装配在底盘车架111后部;4套水上推进装置136 为螺旋桨,装配在船形车厢136上;离合升降装置由液压油缸131、滑块132、齿条133、滚柱 滚轮134组成,液压油缸131带动船形车厢130平移运动,滚柱滚轮134由液压马达135驱 动,液压马达135带有制动装置,松开制动装置,船形车厢130沿齿条133向下移动,齿轮 134在液压马达135的驱动下逆时钟转动,则带动船形车厢130向上移动,从而实现船形车 厢130与底盘车架139在陆地与水中行驶所需变换。本实施例中采用四驱动,前轮与后履带通过分动箱控制,或后履带采用机械传动, 前轮采用液压马达驱动;水上推进装置136采用液压马达驱动,在水中行驶时,液压系统可 利用车外的水进行冷却。附图14与附图15中所示的是一种轮式水陆两用车。本实施例中,陆地行驶装置155由4个车轮组成,装配在底盘车架150上;2套水 上推进装置156为螺旋桨,装配在船形车厢153上;离合升降装置由两套动滑轮151、软索 152、液压油缸160、液压油缸161、滑块IM组成,一套动滑轮151相连的液压油缸161装配 在底盘车架150上,相连的软索152通过运动端159装配在船形车厢153上,另一套动滑轮 151相连的液压油缸160装配在船形车厢153上,相连的软索的运动端装配在底盘车架150 上,动滑轮151通过滑块巧4装配在底盘车架150的滑道上,动滑轮151由液压油缸160与 液压油缸161驱动,液压油缸160与液压油缸161的运动从而实现船形车厢153与底盘车 架150在陆地与水中行驶所需变换。本实施例中,软索152可以为皮带或钢绳或绳索;软索152可以为链条,动滑轮 151则为链轮。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离合升降装置控制船形车厢与底盘车架在陆地与水中行驶 所需的位置相对变换,在水中行驶时,底盘车架及陆地行驶装置在水面之上,由于船形车厢 采用流线船型,降低了车在水中的行驶阻力,在水中行驶时,与现有的船没有较大的区别;
9在陆地行驶时,由于陆地行驶装置上的转向装置、动力传动装置、制动装置、悬挂装置与底 盘车架一起运动,与现有的普通车辆的结构没有较大的差别,因此,本发明成本低、使用可 靠,本发明可广泛用于家用车辆、客运车辆、货运车辆、旅游车辆、娱乐车辆、工程车辆、军用 车辆、儿童玩具上,有效减少湖泊、河流、道路、桥梁、海湾、码头对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的 影响,有利于提高交通道路的运行效率,并减少桥梁的负荷。
权利要求
1.本发明涉及一种水陆两用车,它包括有底盘车架、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船形车厢,其 特征在于具有离合升降装置,离合升降装置与船形车厢相连,离合升降装置与底盘车架相 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陆两用车,其特征在于具有陆地行驶装置,陆地行驶 装置与底盘车架相连,陆地行驶装置包括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车轮,或陆地行驶装置包括有 一套或一套以上履带,或陆地行驶装置包括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车轮及一套或一套以上履 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陆两用车,其特征在于具有包括具有一套或一套以上 水上推进装置,水上推进装置与船形车厢相连,或水上推进装置与底盘车架相连,或一套或 一套以上水上推进装置与底盘车架相连且有一套或一套以上水上推进装置与船形车厢相 连。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陆两用车,它包括有底盘车架、船形车厢、离合升降装置、陆地行驶装置、水上推进装置,通过离合升降装置控制底盘车架与船形车厢的位置变换,在陆地上时,船形车厢在底盘车架上方或具有一定的离地间隙,水陆两用车通过底盘车架及陆地行驶装置在陆地上行驶;入水时,船形车厢通过离合升降装置降下来,船形车厢在水中产生浮力,底盘车架及陆地行驶装置完全在水面上,水陆两用车通过水上推进装置等在水中行驶,由于船形车厢采用流线船型,水中阻力小,与现有的船一样在水中行驶;由于陆地行驶装置与底盘车架一起升降,陆地行驶所需制动装置、转向装置、悬挂装置、传动装置都采用常用车辆的结构,成本低,可靠性高。
文档编号B60F3/00GK102069690SQ20091018950
公开日2011年5月25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24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24日
发明者周星果 申请人:周星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