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车辆进气构造的增压筒改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进气构造,尤指一种对于引擎燃烧过程,引进气体而 增强气压的车辆进气构造的增压筒改良。
背景技术:
引擎的油气混合燃烧必须凭借进气歧管提供的空气,该进气歧管位于节气门与 引擎进气门之间,乃是因为空气进入节气门后,经过进气歧管将空气分别导入各汽 缸中。此外,在煞车装置中,使用人力将煞车踏板下压的力量并无法得到相当好的 制动效能,因此许多车辆另外配置有真空煞车辅助器,其原理是当煞车踏板被采下 时,同时也利用进气歧管上的真空泵管线打开,利用进气歧管的真空吸力来增加煞 车的力量,而由于吸力也同时将煞车系统中的空气吸除。
而由前述的两种系统中可以发现,前述引擎的油气混合燃烧的问题,在于车辆 往往因为燃烧不够充分与完全,例如进气不足,导致所需要凭借空气作为燃烧的条 件不足,因此导致耗油与空气污染的问题。而前述的煞车制动所吸收的空气,虽然 也提供了进气歧管有相对应的空气,但是该煞车制动所吸收的空气,亦仍有不足。
已知者,虽有中国台湾的公告第553313号「汽机车进气构造改良」,其虽然 于一煞车辅助器至一空气集中盒之间设一增压筒,藉由该增压筒于引擎本体点火顺
序同时吸气进入滤网层滤清,再由进气管的进气孔流经气石至接合套管而流至空气 集中盒,虽然可以提供较多的空气辅助供应引擎本体燃烧完全。
但是实际上该引擎燃烧过程,仍然有燃烧不完全而有积碳产生的现象,该积碳 往往因为空燃不正确,按,汽油引擎的理论空燃比为14.65:1(也就是14.65份空 气l份汽油),而由于该积碳又造成节气阀门被卡住,导致松开油门时,节气阀就 无法完全关死,呈现一些开度,而导致怠速就升高。而由该先前技术观之,其仍然 未能充分解决该空燃不当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进气构造的增压筒改良,以解决习用技 术存在的缺陷,使得外部空气(助燃)、温度(燃点)与可燃的积碳(可燃物)有一个混 合且迟滞的燃烧时间,降低积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车辆进气构造的增压筒 改良,其特征在于,该增压筒包括
一筒体,该筒体的筒壁径向设有二个相互贯穿的第一孔道与第二孔道,该第一 孔道与一煞车辅助器的气体管路相通,该第二孔道与一进气歧管相通;且该筒体轴 向设有一通至外界的第三孔道;该第三孔道的路径设有一通管,且该通管的两端各 设有相对应的一第一滤件与第二滤件,且该二滤件各于外侧端面设有一网层,且该 网层具有数个轴向由外而内,内径逐渐收敛的孔道。
其中,该孔道由外而内形成数个由大而小的孔洞排列,以该堆叠的孔洞相通的 路径为孔道。
其中,该筒体一侧连接一仪表,且该仪表与该穿线孔道由仪表连接线连接。
其中,该筒体的底壁设有数个轴向相间的可供仪表连接线穿置的穿线孔道。
其中,该各穿线孔道于筒体底部下方设有与该底部对应且可合并的底盖,该底 盖设有凹槽,通过合并而形成孔道。
其中,该通管及该第一滤件与第二滤件纳设于一设有轴向贯穿孔道的涵套内, 且该涵套设于一周壁具有滤材的中空滤筒内部。
其中,该筒体设有一帽盖,且该帽盖设有数个与该第三孔道相通的透孔。
其中,该第一滤件与第二滤件的各网层各由铜料烧结。
其中,该筒体一侧设有一气压表。
因此,除了透过该增压筒本身可以提供外部空气的基本功能外,该第一滤件与 第二滤件各于外侧端面设有内径逐渐收敛的孔道,而形成内外二个「易进难出」的 逆止阀(CHECK VALVE)效应,必须特别强调者,本实用新型并非简易的数量增减, 而是必须藉由两个端部,使得外部的空气与内部的残留积碳的热气,有一个蓄积而 迟滞的时间,使得外部空气(助燃)、温度(燃点)与可燃的积碳(可燃物)有一个混合 且迟滞的燃烧时间,降低积碳。
以下藉由图式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特色以及实施例,使贵审査员对 于本实用新型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图l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2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平面剖视图2A本实用新型图2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2B本实用新型图2中B部的局部放大图3本实用新型的穿线孔道设置以及仪表设置的示意图4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4,配合图l、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车辆进气构造的增压 筒改良,该增压筒包括一筒体l,该筒体l由一例如铝制的良好导体,可提供较佳 的散热效果。该筒体1设有一帽盖10,且该帽盖10设有数个与该第三孔道13相 通的透孔101。该筒体1的筒壁径向设有二个相互贯穿的第一孔道11与第二孔道 12,该第一孔道11可供与一煞车辅助器(非直接关系本实用新型的标的,容图略) 的气体管路相通,该第二孔道12可供与一进气歧管(非直接关系本实用新型的标 的,容图略)相通,与该进气歧管相通之前,可经过一空气集中盒或节汽门,惟其 最后可与该进气歧管相通。且该筒体1轴向设有一可通至外界的第三孔道13,可 以提供一个更充分的外部进气,令该进气歧管与煞车辅助器的真空吸气管路,辅助 增压与辅助空气的来源。
本实用新型特别在该第三孔道13的路径设有一通管14,且该通管14的两端 各设有相对应的一第一滤件15与第二滤件16,且该二滤件15、 16各于外侧端面 设有一网层151、 161,该各网层151、 161为提升其高温的承受度,因此可以由铜 料烧结。且值得一提的是,该网层151、 161具有数个轴向由外而内,内径逐渐收 敛的孔道152、 162。该图2,配合图2A以及图2B所示的该孔道152、 162由外而 内形成数个由大而小的孔洞153、 163所堆叠排列,而以该数个堆叠的孔洞153、 163相通的路径为孔道。也可以为不堆叠,而由外而内贯穿而形成由外而内收敛为 喇叭体的孔道、梯形体的孔道或其他通过迂回路径而形成等效的孔道设计。
由于过该增压筒本身可以提供外部空气的基本功能外,该第一滤件15与第二 滤件16各于外侧端面设有内径逐渐收敛的孔道152、 162。而形成内外二个「易进 难出」的逆止阀(CHECK VALVE)效应,使得外部的空气与内部的残留积碳的热气, 有一个蓄积而迟滞的时间,使得外部空气(助燃)、温度(燃点)与可燃的积碳(可燃 物)有一个混合且迟滞的燃烧时间,降低积碳。
又,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该通管14以及该第一滤件15与第二滤件16 纳设于一设有轴向贯穿孔道181的涵套18内,且该涵套18设于一周壁具有滤材 191的中空滤筒19内部。主要使得该第一滤件15与第二滤件16在过滤之前,业 已经过多层过滤,而降低外部空气的杂质。
请参阅图l,配合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功能上,也可以在该筒 体1的底壁17设有至少一个或数个轴向相间的穿线孔道171,可供一或数个的仪 表连接线2穿置。该筒体1一侧连接一仪表3,而提供与该穿线孔道171,可由仪 表连接线2连接。该仪表3可以为电力显示的表具,亦可以为其他表具。该仪表连 接线2的外部乃可耐高温的电线,为三条时,可以于三条的同端,有二端连接于该 电力显示的表具, 一端为引擎本体。另一同端的三条则分别连接于电瓶、发电机以及作为接地。令本实用新型在装设时,能够提供一个该仪表3正面显示的状态,同
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支持与空间,节省该仪表连接线2冗占的空间以及对于该仪表 连接线2的繁琐有一整合收束的效果。
至于前述的该各穿线孔道171,除了可以在该筒体l底部直接开设外,较佳的 实施例如图4所示,系于筒体1底部下方设有与该底部对应且可合并的底盖173, 该底盖173设有凹槽172,藉由合并而形成孔道。该筒体l一侧也可以设有一气压 表4,提供观察内部的压力。
惟,上述所陈,为本实用新型产业上一较佳实施例,举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 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皆属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之列。
权利要求1.一种车辆进气构造的增压筒改良,其特征在于,该增压筒包括一筒体,该筒体的筒壁径向设有二个相互贯穿的第一孔道与第二孔道,该第一孔道与一煞车辅助器的气体管路相通,该第二孔道与一进气歧管相通;且该筒体轴向设有一通至外界的第三孔道;该第三孔道的路径设有一通管,且该通管的两端各设有相对应的一第一滤件与第二滤件,且该二滤件各于外侧端面设有一网层,且该网层具有数个轴向由外而内,内径逐渐收敛的孔道。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进气构造的增压筒改良,其特征在于,该孔道由外 而内形成数个由大而小的孔洞排列,以该堆叠的孔洞相通的路径为孔道。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进气构造的增压筒改良,其特征在于,该筒体一侧 连接一仪表,且该仪表与该穿线孔道由仪表连接线连接。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车辆进气构造的增压筒改良,其特征在于,该筒体的底 壁设有数个轴向相间的可供仪表连接线穿置的穿线孔道。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进气构造的增压筒改良,其特征在于,该各穿线孔 道于筒体底部下方设有与该底部对应且可合并的底盖,该底盖设有凹槽,通过合并 而形成孔道。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进气构造的增压筒改良,其特征在于,该通管及该 第一滤件与第二滤件纳设于一设有轴向贯穿孔道的涵套内,且该涵套设于一周壁具 有滤材的中空滤筒内部。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进气构造的增压筒改良,其特征在于,该筒体设有 一帽盖,且该帽盖设有数个与该第三孔道相通的透孔。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进气构造的增压筒改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滤件 与第二滤件的各网层各由铜料烧结。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进气构造的增压筒改良,其特征在于,该筒体一侧 设有一气压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车辆进气构造的增压筒改良,该增压筒包括一筒体,该筒体的筒壁径向设有二个相互贯穿的第一孔道与第二孔道,该第一孔道可供与一煞车辅助器的气体管路相通,该第二孔道可供与一进气歧管相通;且该筒体轴向设有一可通至外界的第三孔道;该第三孔道的路径设有一通管,且该通管的两端各设有相对应的一第一滤件与第二滤件,且该二滤件各于外侧端面设有一网层,且该网层具有数个轴向由外而内,内径逐渐收敛的孔道。而形成内外二个易进难出的逆止阀效应,使得外部的空气与内部的残留积碳的热气,有一个蓄积而迟滞的时间,使得外部空气(助燃)、温度(燃点)与可燃的积碳(可燃物)有一个混合且迟滞的燃烧时间,降低积碳。
文档编号B60K13/02GK201347818SQ20092000097
公开日2009年11月18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20日
发明者陈树国 申请人:陈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