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座椅及乘客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27720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乘客座椅及乘客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乘客座椅和车辆,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客车乘客座椅和乘客 车辆。
背景技术
乘客座椅的作用是支承人体,使乘客乘坐舒适、安全。座椅由座位部、靠背部、扶 手、内衬和调节机构等部分组成。在客车上,座椅是将乘客与车身联系在一起的重要内饰部 件,它直接影响到整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座椅作为安全部件,是在被动保护中起决定性作 用的组成部分。扶手杆的作用是给站立的乘客提供抓握的支撑点,使其在乘车过程中保持身体平 衡,不会在急刹车、急转弯等突发情况下,身体失去平衡,与其它乘客或车内部件发生碰撞, 而造成身体伤害。扶手杆作为乘客车辆内饰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了站立乘客的乘车 安全,在乘客车辆行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有乘客车辆供乘客抓握的扶手杆安装在 车顶和车内地板之间,大多数设置在车内过道中。乘客车辆常采用每排左右两边均布置座 椅的方式,扶手杆设置在车内过道中座椅旁边的位置,占用了乘客站立和通过的空间。如图 1所示,传统的乘客车辆为了增加车内的座椅数量,常采用每排座椅左右两边均横向并排布 置两个座椅的方式,这样使得过道变得尤其狭窄,降低了过道的通过性,使得乘客活动的范 围变小,降低了乘客乘坐的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乘客座椅和乘客车辆,该乘客座椅和乘客车辆使得 车内过道变得宽敞,便于乘客通过,增大了乘客活动的空间,提高了乘客乘坐的舒适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乘客座椅,该乘客座椅包括座位部和靠 背部,其中,靠背部包括靠背主体和扶手杆支座,扶手杆支座连接于靠背主体。优选地,所述扶手杆支座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靠背主体的侧面。优选地,所述靠背主体包括靠背内衬,所述靠背内衬内置于所述靠背主体内。优选地,所述扶手杆支座的上端具有容纳部,下端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向下延 伸而与所述靠背主体相配合,并连接到所述靠背内衬。优选地,所述容纳部为金属管,所述连接部为金属板。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靠背内衬通过螺栓连接。 优选地,所述靠背内衬位于所述靠背主体的两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乘客车辆,该乘客车辆包括地板、乘客 座椅、车顶和扶手杆,乘客座椅安装在地板上,其中,所述乘客座椅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 乘客座椅,扶手杆安装在车顶与扶手杆支座之间。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乘客座椅和乘客车辆的靠背主体上安装有扶手 杆支座,使得扶手杆可以安装在扶手杆支座中,而不用安装在车内过道上,从而车内过道变得宽敞,便于乘客通过。扶手杆还可以不占用乘客站立和通过的空间,使得乘客车辆内部的 空间变得宽敞,不影响乘客的活动,提高了乘客乘坐的舒适性。扶手杆支座结构简单,既不 影响座椅本身的结构和功能,又能够方便地连接,使得整个乘客座椅和乘客车辆结构简单, 且容易制造和加工。另外,乘客车辆的扶手杆只从车顶延伸到乘客座椅靠背部上端,其长度 变短,节约了扶手杆的材料,使其材料得到充分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
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 的具体实施方式
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传统的乘客车辆的局部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的乘客座椅的示意图,a为主视图,b为侧 视图;图3为图2所示的乘客座椅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的乘客车辆的局部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座位部2靠背部 3靠背主体4扶手杆支座 5扶手杆 31靠背内衬41容纳部42连接部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 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的乘客座椅,该乘客座椅包括 座位部1和靠背部2,其中,靠背部2包括靠背主体3和扶手杆支座4,扶手杆支座4连接于 靠背主体3。该乘客座椅的靠背主体3上安装有扶手杆支座4,扶手杆5可以安装在扶手杆支 座4中,使得整个座椅便于扶手杆5的安装和拆卸,形成一种方便与扶手杆5配合的乘客座 椅。同时,扶手杆5设置在扶手杆支座4中,而不用单独设置在车内过道中,从而过道变得 宽敞,便于乘客通过。另外,还可以不占用乘客站立和通过的空间,使得车内空间变得宽敞, 不影响乘客的活动,提高了乘客乘坐的舒适性。扶手杆5仅从车顶延伸到靠背部上端,其长 度变短,节约了扶手杆5的材料,使其材料得到充分利用。优选地,扶手杆支座4可拆卸地连接于靠背主体3的侧面。既不影响座椅本身的结 构和功能,又能够方便地拆卸和安装,使得整个乘客座椅结构简单,且容易制造和加工。并 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安装或者拆卸扶手杆支座4,以满足乘客座椅的不同功能和用途。如图3所示,优选地,靠背主体3包括靠背内衬31,靠背内衬31内置于靠背主体3 内。通过内置的靠背内衬31,增强了靠背主体3的结构稳定性和牢固性,易于靠背主体3的 成形,使得座椅的强度增大,承受力更大。如图3所示,优选地,扶手杆支座4的上端具有容纳部41,下端具有连接部42,连接部42向下延伸而与靠背主体3相配合,并连接到靠背内衬31。位于扶手杆支座4上端的 容纳部41用于容纳扶手杆5,使得扶手杆支座4与扶手杆5的连接简单易行,并且结构稳 固。位于扶手杆支座4下端的连接部42用于将扶手杆支座4可拆卸地连接到乘客座椅的 侧面,连接部42与靠背主体3卡紧并连接到靠背内衬31,使得扶手杆支座4与靠背主体3 的连接稳固,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优选地,容纳部41为金属管,连接部42为金属板。金属管和金属板易于制造、加 工,重量较轻,强度相对较大,适合于扶手杆支座4的制造和连接。金属管形状的容纳部41 具有中空部,扶手杆5可以直接插入其中空部,使得连接和拆卸简单方便。金属板形状的连 接部42能够与乘客座椅的靠背主体3的侧面更加连接紧密、稳固。如图3所示,优选地,连接部42与靠背内衬31通过螺栓连接。连接方式简单、易 行,且安装、拆卸方便。如图3所示,优选地,靠背内衬31位于靠背主体3的两侧。使得靠背主体3结构 对称,易于成形和强度可靠,保证了连接的稳固性。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的乘客车辆,该乘客车辆包括 地板、乘客座椅、车顶和扶手杆5,乘客座椅安装在地板上,其中,所述乘客座椅为本实用新 型所公开的乘客座椅,扶手杆5安装在车顶与扶手杆支座4之间。该乘客车辆相比于传统的乘客车辆,扶手杆5不占用车内空间,从而车内提供给 乘客活动和通过的空间较大。特别是在乘客车辆左右两边分别并排布置两个座椅时,它们 中间的过道相对来说比较宽敞,便于乘客通过和站立。同时,车内地板上不再设置较多的扶 手杆5,使得乘客在移动或者通过时,避免绕行扶手杆5或者碰撞到扶手杆5,使乘客的活动 不方便,并且容易伤害乘客。使得车内部件简单,节省空间,乘客乘坐舒适。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 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 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 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 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 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权利要求1.一种乘客座椅,该乘客座椅包括座位部(1)和靠背部O),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部 (2)包括靠背主体C3)和扶手杆支座G),所述扶手杆支座(4)连接于所述靠背主体(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杆支座(4)可拆卸地连接于 所述靠背主体(3)的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主体C3)包括靠背内衬 (31),所述靠背内衬(31)内置于所述靠背主体(3)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乘客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杆支座(4)的上端具有容纳 部(41),下端具有连接部(42),所述连接部0 向下延伸而与所述靠背主体C3)相配合, 并连接到所述靠背内衬(3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乘客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部为金属管,所述连接 部(42)为金属板。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乘客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0 与所述靠背内衬 (31)通过螺栓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乘客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内衬(31)位于所述靠 背主体⑶的两侧。
8.一种乘客车辆,该乘客车辆包括地板、乘客座椅、车顶和扶手杆(5),所述乘客座椅 安装在地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客座椅为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乘客座 椅,所述扶手杆( 安装在所述车顶与所述扶手杆支座(4)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乘客座椅,该乘客座椅包括座位部(1)和靠背部(2),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部(2)包括靠背主体(3)和扶手杆支座(4),所述扶手杆支座(4)连接于所述靠背主体(3)。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乘客车辆,该乘客车辆包括地板、乘客座椅、车顶和扶手杆(5),所述乘客座椅安装在地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客座椅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乘客座椅,所述扶手杆(5)安装在所述车顶与所述扶手杆支座(4)之间。该乘客座椅和乘客车辆使得车内过道变得宽敞,便于乘客通过,增大了乘客活动的空间,提高了乘客乘坐的舒适性。
文档编号B60N2/44GK201824908SQ20102054798
公开日2011年5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28日
发明者秦志东, 赵子俊, 陆云龙 申请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