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31663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作业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业车辆,该作业车辆包括左右一对的车辆框架,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前桥单元和发动机单元,其支承于上述一对的车辆框架;飞轮单元,其与上述发动机单元的后端相连结;左右一对的前轮,其能转向地支承于上述前桥单元;变速器,其自上述飞轮单元向后方与该飞轮单元分开地配置,且自上述发动机单元经由上述飞轮单元工作地输入旋转动力。
背景技术
有人提出了一种作业车辆,该作业车辆包括左右一对的车辆框架,其在板面沿大致铅垂的状态下彼此面对地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前桥单元,其位于上述一对车辆框架的下方,且两端部自上述一对的车辆框架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地,以沿车辆宽度方向的状态支承于上述一对的车辆框架;左右一对的前轮,其能转向地支承于上述前桥单元的两端部;发动机单元,其支承于上述一对的车辆框架;飞轮单元,其与上述发动机单元的后端面相连结;变速器,其自上述飞轮单元向后方与该飞轮单元分开地配置,且自上述发动机单元经由上述飞轮单元而工作地(日文作動的)输入旋转动力,上述一对车辆框架包括左右一对的前框架,其支承上述前桥单元;左右一对的主框架,其前端侧的内表面分别与上述一对的前框架的后端侧的外表面直接连结,且后端侧分别与上述变速器的变速器体的两侧面直接连结(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作业车辆在以下方面是有用的,S卩,将上述前桥单元和上述发动机单元配置在车辆前方,且自上述发动机单元向车辆后方与该发动机单元分开地配置上述变速器,从而能够良好地维持在前后方向上的重量平衡,但在以下方面还有改善的余地。S卩,为了不增大上述一对的前轮的左右方向的安装间距(上述一对的前轮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分开距离)地增大上述一对前轮能转向的最大转向角,需要尽可能地缩小用于支承上述前桥单元的上述一对前框架的彼此相对的分开宽度(车辆宽度方向的分开距离),该前桥单元将上述一对前轮设于两端部。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作业车辆中,支承上述前桥单元的上述一对前框架的后端侧的外表面与上述一对主框架的前端侧的内表面直接连结,上述一对主框架的后端侧分别与上述变速器的变速器体的两侧面直接连结。也就是说,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作业车辆中,上述一对主框架的分开宽度由上述变速器体的宽度(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划分,上述一对前框架的分开宽度依赖于上述一对主框架的分开宽度。因而,不能不考虑上述一对主框架的分开宽度地自由地缩小上述一对前框架的分开宽度,结果,存在不能增大上述一对前轮的最大转向角的问题。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作业车辆中,因下述理由也不能缩小上述一对前框架的分开宽度。
S卩,为了能够将配置在上述变速器的上方的驾驶席设置在下方,以及能够将上述作业车辆的重心放低设置,优选上述变速器尽可能地放低设置。并且,上述发动机单元和上述飞轮单元优选设置在下方,以使上述飞轮单元的输出轴与上述变速器的输入轴的上下位置尽可能一致。为了满足该要求,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作业车辆中,上述一对前框架沿宽度方向彼此分开如下距离,即,能够容许上述发动机单元和上述飞轮单元中的具有较大的宽度的飞轮单元的至少下部进入到该一对前框架之间的那样的距离。因而,无法缩小上述一对前框架的分开宽度,结果不能增加上述前车轮的最大转向角。另外,在借助防振支承机构将上述发动机单元支承于上述一对车辆框架的作业车辆中,需要具有对上述发动机单元相对于上述车辆框架向前方的相对移动量进行限制的安全机构。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6-10343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该以往技术做成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业车辆,该作业车辆包括左右一对的车辆框架,它们彼此面对地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前桥单元和发动机单元, 它们支承于上述一对的车辆框架;飞轮单元,其与上述发动机单元的后端面相连结;左右一对的前轮,其能转向地支承于上述前桥单元;变速器,其自上述发动机单元经由上述飞轮单元工作地输入旋转动力,上述一对的车辆框架包括左右一对的前框架,其支承上述前桥单元;左右一对的主框架,其后端侧分别与上述变速器的变速器体的两侧面直接或间接连结,该作业车辆能够不增大上述一对前轮的左右方向的安装间距地尽可能地增大上述前轮的最大转向角。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达到上述一目的,并且能够将上述发动机单元和上述飞轮单元尽可能地放低设置的作业车辆。此外,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业车辆,该作业车辆在上述发动机单元防振支承于上述车辆框架的情况下,能够达到上述一目的,并且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实现对上述发动机单元相对于上述车辆框架向前方的相对移动量进行限制的安全机构。本发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作业车辆,该作业车辆包括左右一对车辆框架,它们以板面大致铅垂的状态彼此面对地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前桥单元,其位于上述一对车辆框架的下方,且两端部自上述一对车辆框架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地以沿车辆宽度方向的状态支承于上述一对车辆框架;左右一对前轮,它们能转向地支承于上述前桥单元的两端部;发动机单元,其支承于上述一对车辆框架;飞轮单元,其与上述发动机单元的后端面相连结;变速器,其自上述飞轮单元向后方与该飞轮单元分开地配置,且自上述发动机单元经由上述飞轮单元工作地输入旋转动力,上述一对车辆框架包括左右一对前框架, 它们支承上述前桥单元;左右一对主框架,它们的后端侧分别与上述变速器的变速器体的两侧面直接或间接连结,该作业车辆的上述一对前框架的后端侧的外表面隔着隔离件与对应的上述主框架的前端侧的内表面相连结。采用本发明的作业车辆,通过改变上述隔离件的厚度,能够不用考虑依赖于上述变速器体的宽度(沿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的上述一对主框架的分开宽度地,尽可能地缩小上述一对前框架的分开宽度。因而,能够不增大一对前轮的左右方向的安装间距地尽可能地增大上述前轮的最大转向角。在上述发动机单元包括发动机主体、自上述发动机主体向后方延伸的输出轴、和自上述发动机主体的后端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安装凸缘,且上述飞轮单元包括与上述输出轴相连结的飞轮主体、和包围上述飞轮主体地与上述安装凸缘相连结的飞轮盖的情况下,优选上述一对前框架的后端面中的至少上方区域位于上述安装凸缘的前方侧地配置,上述发动机单元和上述飞轮单元能够在侧视时至少下方部分与上述一对的车辆框架重叠、且正面看时上述安装凸缘与上述前框架的上述后端面的上述上方区域重叠的状态下支承于上述一对车辆框架。采用该结构,能够将与上述发动机单元和上述安装凸缘相连结的飞轮单元放低设置。在上述发动机单元借助防振支承机构支承于上述车辆框架的情况下,优选能以下述方式划分上述上方区域与上述安装凸缘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距离,即,在上述发动机单元相对于上述车辆框架向前方进行规定距离的相对移动时,上述安装凸缘与上述一对前框架的上述后端面处的上述上方区域抵接。采用该结构,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实现对上述发动机单元相对于上述车辆框架向前方的相对移动量进行限制的安全机构。更优选上述一对前框架的上述后端面具有自上述上方区域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延伸区域,在从上方看的俯视时,上述安装凸缘与上述后方延伸区域重叠。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一实施方式的拖拉机的立体图。
图2是上述作业车辆的车身部分的前侧立体图。
图3是上述作业车辆的车身部分的侧视图。
图4是从后方观察上述作业车辆中的发动机单元的近旁的上方立体图。
图5是从前方观察上述作业车辆中的前桥单元的下方立体图。
图6是从后方观察上述前部单元的下方立体图。
图7是上述发动机单元的近旁的横剖俯视图。
图8是上述作业车辆中的前侧防振支承机构的近旁的立体图。
图9是上述作业车辆中的变速器的近旁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10是上述作业车辆的局部侧视图。
图11是上述作业车辆中的前框架与主框架相连结的连结部的近旁的后方立体
图,是去掉了左侧的上述主框架的状态的后方立体图。 图12是前框架与主框架相连结的连结部的近旁的侧部立体图,是去掉了左侧的隔离件和左侧的上述主框架的状态的侧部立体图。
图13是图3中的XIII-XIII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所添加的

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优选实施方式。图1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1的拖拉机的立体图。另外,图2和图3分别表示上述作业车辆1的车身部分的前侧立体图和局部侧视图。如图1 图3所示,上述作业车辆1包括左右一对的车辆框架10 ;左右一对的前轮21和左右一对的后轮22,它们分别配置在车辆前方和后方;前桥单元30,其支承于上述一对车辆框架10 ;发动机单元40,其支承于上述一对车辆框架10 ;飞轮单元50,其与上述发动机单元40的后端面相连结;变速器60,其自上述发动机单元40经由上述飞轮单元50 工作地输入旋转动力。上述一对车辆框架10如图2和图3所示,以板面大致铅垂的状态彼此面对地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详细而言,上述一对车辆框架10包括左右一对的前框架11,其支承上述前桥单元30地位于车辆前方,且俯视看呈大致直线状地延伸;左右一对的主框架12,其位于上述一对前框架11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且以侧视时前端侧与对应的上述前框架11重叠的状态呈俯视看为大致直线状地向后方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作业车辆1还具有加强上述一对车辆框架10的加强构件。图4表示从后方观察上述发动机单元40的近旁的俯视立体图。如图2 图4所示,上述加强构件包括第1加强构件25,其将上述一对前框架11 的前侧彼此连结起来;第2加强构件沈,其将上述一对前框架11的支承上述前桥单元30的部分连结起来;第3加强构件27,其在上述飞轮单元50的后方侧将上述一对主框架12之间连结起来。上述前桥单元30位于上述一对车辆框架10的下方,且在两端部自上述一对车辆框架10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状态下,沿车辆宽度方向地支承于上述一对前框架11。图5和图6表示分别从前方和后方观察上述前桥单元30的下方立体图。另外,在图5和图6中,为了理解的容易化,去掉上述发动机单元40、上述飞轮单元50和上述变速器 60。如图5和图6所示,上述前桥单元30能够绕沿车辆前后方向的转动轴摆动地支承于前侧支承框架35和后侧支承框架36,该前侧支承框架35和后侧支承框架36直接或间接地设于上述一对前框架11。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前侧支承框架35和上述后侧支承框架36安装在上述第2 加强构件26上。上述一对前轮21能够转向地与上述前桥单元30的两端部相连结。上述一对后轮22与左右一对的后桥单元(未图示)的车辆宽度方向外端部相连结,该后桥单元分别与上述变速器60中的变速器体61的两侧壁相连结。图7表示上述发动机单元40的近旁的横剖俯视图。上述发动机单元40如图2 图4和图7所示,包括发动机主体41 ;输出轴42,其自上述发动机主体41向后方延伸;安装凸缘43,其自上述发动机主体41的后端向径向外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发动机单元40在前后左右的4处借助防振支承机构70支承于上述车辆框架10。详细而言,上述防振支承机构70如图2 图4所示,包括左右一对的前侧防振支承机构70F和左右一对的后侧防振支承机构70R。上述发动机单元40的前侧借助上述一对的前侧防振支承机构70F支承于上述一对的前框架11,且后侧借助上述一对的后侧防振支承机构70R间接地支承于上述一对的主框架12。图8表示左侧的上述前侧防振支承机构70F的近旁的立体图。如图4和图8所示,上述前侧防振支承机构70F和后侧防振支承机构70R分别包括弹性构件71,其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第1基座构件72,其下表面固定安装于上述弹性构件71的上表面;第2基座构件73,其上表面固定安装于上述弹性构件71的下表面;第1 螺栓轴74,其固定安装于上述第1基座构件72的上表面;第2螺栓轴(未图示),其固定安装于上述第2基座构件73的下表面。上述前侧防振支承机构70F如图8所示,夹插在设于上述发动机单元40的侧面的发动机前侧安装支柱45与设于上述前框架11的前框架前侧安装支柱IlF之间。S卩,在形成于上述发动机前侧安装支柱45的安装孔中贯穿上述第1螺栓轴74且在形成于上述前框架前侧安装支柱的安装孔中贯穿上述第2螺栓轴的状态下,将螺母紧固在上述第1螺栓轴和第2螺栓轴上。上述后侧防振支承机构70R如图4所示,夹插在发动机安装托架观与设于上述发动机单元40的后端面的发动机后侧安装支柱46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发动机安装托架观立设在将上述一对主框架12之间连结起来的上述第3加强构件27上。上述飞轮单元50如图3、图4和图7所示,包括飞轮主体51,其与上述发动机单元40的上述输出轴42同心地相连结;飞轮盖52,其包围上述飞轮主体51地与上述安装凸缘43相连结。此外,上述作业车辆1具有用于使上述发动机单元40起动的起动器单元55。上述起动器单元55如图3、图4和图8所示,包括起动器主体56和工作连结上述起动器主体56的起动器驱动轴(未图示)及上述飞轮主体51的齿轮系(未图示)。上述齿轮系收容在与上述飞轮盖52 —体形成的齿轮盖57内。S卩,上述飞轮盖52—体地包括飞轮盖主体52a,其包围上述飞轮主体51 ;齿轮盖 57,其自上述飞轮盖主体52a向径向外侧鼓出而收容上述齿轮列。图9表示上述变速器体61的近旁的局部分解立体图。上述变速器60如图1、图2和图9所示,在自上述飞轮单元50向后方分开的状态下与上述一对主框架12的后端侧相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一对主框架12的后端侧借助销65与上述变速器60的变速器体61的两侧壁相连结。如图9所示,在上述变速器体61的左右侧面分别形成有上侧安装孔66U和下侧安装孔66D这两个安装孔。并且,上述一对主框架12的后端侧借助上述销65与上述2个安装孔66U、66R相连结。采用该结构,能够使上述一对主框架12与上述变速器体61的连结作业效率化。图10表示拆下了上述前桥单元30的状态的上述一对车辆框架10的侧视图。如图2和图10所示,上述一对前框架11具有划分出上述前桥单元30的摆动端的停止部lis。S卩,如上所述,上述前桥单元30在上述一对前框架11的下方位置,以两端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状态,能绕沿车辆前后方向的转动轴摆动地直接或间接地支承于上述一对前框架11。在上述一对前框架11的与上述前桥单元30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向下方敞口的缺口,上述缺口作为划分出上述前桥单元30的绕转动轴的摆动端的上述停止部IlS而发挥作用。优选如图10所示,能够使上述停止部IlS的上下位置、和上述上侧安装孔66U与上述下侧安装孔66D之间的上下中间位置大致一致。采用该结构,能够相对于在上述前桥单元30绕上述转动轴摆动而与上述停止部 lis抵接时施加于上述车辆框架10的扭转负荷,提高上述车辆框架10的强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4、图7和图8所示,上述一对主框架12在配置于上述一对前框架11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状态下,前端侧隔着隔离件13与上述一对前框架11 的后端侧相连结。图11表示上述前框架11与上述主框架12相连结的连结部的近旁的后方立体图, 是去掉了左侧的上述主框架12的状态的后方立体图。另外,图12是上述连结部的近旁的侧部立体图,表示去掉了左侧的上述隔离件13 和左侧的上述主框架12的状态的侧部立体图。此外,图13表示图3中的XIII-XIII线剖视图。另外,在图11 图13中,为了理解的容易化,去掉了上述第3加强构件27和上述发动机安装托架28。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一对前框架11的后端侧的外表面隔着上述隔离件13与对应的上述主框架12的前端侧的内表面相连结。采用该结构,能够不用考虑上述一对主框架12的左右方向的分开宽度地,尽可能地缩小支承上述前桥单元30的上述一对前框架11的左右方向的分开宽度,也能够不会增大可转向地支承于上述前桥单元30的上述一对前轮21的左右方向的安装间距地,尽可能地增大上述前轮21的最大转向角。S卩,上述前轮21设于被上述一对前框架11支承的上述前桥单元30的两端部,能够在不干涉上述一对前框架11的范围内转弯。因而,为了增大上述前轮21能转向的最大转向角,需要缩小上述一对前框架11的左右分开宽度,或增大上述一对前轮21的左右方向的安装间距(左右分开宽度)。但是,在前框架的后端侧与主框架的前端侧直接连结的以往的作业车辆中,不能缩小上述一对前框架的左右分开宽度。S卩,上述一对主框架12的左右分开宽度依赖于上述飞轮单元50的左右宽度和上述变速器体61的左右宽度。因而,如果在像以往技术那样地上述一对前框架11和上述一对主框架12直接连结的情况下,上述一对前框架11的左右分开宽度也依赖于上述飞轮单元50的左右宽度和上述变速器体61的左右宽度,结果不能自由地缩小上述一对前框架11 的左右分开宽度。另外,上述一对前轮21的左右方向的安装间距(左右分开宽度)依据作业车辆1 的规格而决定,在上述作业车辆1的小型化的这一观点上,最好尽可能地缩小该安装间距。 因而,通过扩大上述一对前轮21的左右方向的安装间距来防止转弯时的上述前轮21与向上述前框架11干涉的这一做法是不理想的。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上述作业车辆1中,如上所述,上述一对前框架11的后端侧的外表面隔着上述隔离件13地与对应的上述主框架12的前端侧的内表面相连结。采用该结构,通过改变上述隔离件13的厚度,能够不用考虑上述一对主框架12的分开宽度地,尽可能地缩小上述一对前框架11的分开宽度,能够不增大可转向地支承于上述前桥单元30的上述一对前轮21的左右方向的安装间距地,尽可能地增大上述前轮21的最大转向角。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不扩大上述一对前框架11的分开宽度地,将上述发动机单元40和上述飞轮单元50尽可能地放低设置,具有下述结构。S卩,如图11和图12所示,上述一对前框架11的后端面110中的至少上方区域111 位于上述安装凸缘43的前方。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上述一对前框架11的上述后端面 110除了具有上述上方区域111,还包括自上述上方区域111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延伸区域112、和自上述后方延伸区域112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的下方区域113。上述隔离件13如图11和图12所示,具有与对应的上述前框架11的后端面110 形成为相同形状的后端面130。详细而言,上述隔离件13的上述后端面130包括位于上述安装凸缘43的前方的上方区域131、自上述上方区域131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延伸区域132、和自上述后方延伸区域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的下方区域133。上述隔离件13在上述后端面130与对应的上述前框架11的后端面110处于同一面的状态下,夹插在上述前框架11的后端侧外表面与上述主框架12的前端侧内表面之间。并且,如图10 图13所示,上述发动机单元40和上述飞轮单元50在下述状态下支承于上述一对车辆框架10,S卩,侧视时,至少下方部分与上述一对车辆框架10重叠,且正面看时,上述安装凸缘43与上述前框架11的上述后端面110的上述上方区域111重叠的状态。采用具有该结构的上述作业车辆1,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S卩,从将设置在上述变速器60的上方的驾驶席放低设置以及将上述作业车辆1重心放低设置的观点出发,优选将上述变速器60在可能的范围内放低设置。并且,当将上述变速器60放低设置时,借助传动轴75与上述变速器60工作连结的上述飞轮单元50最好也放低设置。通过将上述飞轮单元75与上述变速器60相匹配地放低设置,能够使上述传动轴75尽可能地处于水平状态,由此能够提高上述传动轴75的传动效率以及能够减小噪声,并且能够使配置在上述传动轴75的上方的底板构件完全平坦化。此外,通过将上述发动机单元40和上述飞轮单元50放低设置,能够使上述作业车辆1的重心进一步位于下方。关于该点,在本实施方式的上述作业车辆1中,在上述前框架11的外表面隔着上述隔离件13与上述主框架12的内表面相连结的状态下,上述前框架11的上述后端面110 中的至少上述上方区域111位于上述安装凸缘43的前方侧,此外上述发动机单元40和上述飞轮单元50以下述状态支承于上述一对车辆框架10,S卩,侧视时,至少下方部分与上述一对车辆框架10重叠,且正面看时,上述安装凸缘43与上述前框架11的上述后端面110 的上述上方区域111重叠的状态。采用该结构,能够与上述飞轮单元50的左右宽度和上述变速器体60的左右宽度相对应地决定上述一对主框架12的左右分开宽度,并且不扩大上述前框架11的分开宽度且不会使上述发动机单元40和上述飞轮单元50与上述车辆框架10干涉地,能够将上述发动机单元40和上述飞轮单元50尽可能地放低设置。在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地将上述发动机单元40借助上述防振支承机构70支承于上述车辆框架10的情况下,优选能够以下述方式设定上述上方区域111与上述安装凸缘43 在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即,在上述发动机单元40相对于上述车辆框架10向前方进行规定距离的相对移动时,上述安装凸缘43与上述一对前框架11的上述后端面110中的上述上方区域111抵接。采用该结构,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实现对上述发动机单元40相对于上述车辆框架 10向前方的相对移动量进行限制的安全机构。即,在上述发动机单元40借助上述防振支承机构70防振支承于上述车辆框架10 的情况下,在上述车辆1向前方行驶的状态下,在使上述车辆1制动工作时、从停止状态向后方起步时,上述发动机单元40相对于上述车辆框架10向前方相对性地移动。当发生上述这样的上述发动机单元40相对于上述车辆框架10的相对移动时,过度的负荷施加于上述防振支承机构70,有时导致上述防振支承机构70受损。关于该点,采用上述结构,能够以利用了上述安装凸缘43和上述前框架11的简单的构造来限制上述发动机单元40的相对移动量。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一对前框架11的上述后端面110具有自上述上方区域111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的上述后方延伸区域112。在该结构中,优选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从上方看的俯视时,上述安装凸缘43与上述后方延伸区域112重叠地使上述后方延伸区域112跨过上述安装凸缘43地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采用该结构,能够利用上述后方延伸区域112防止上述发动机单元40相对于上述车辆框架10向下方超过规定量地进行相对移动,能够有效地防止上述防振支承机构70受损。附图标记说明1、作业车辆;10、车辆框架;11、前框架;110、后端面;111、上方区域;12、主框架; 13、隔离件;21、前轮;30、前桥单元;40、发动机单元;41、发动机主体;42、输出轴;43、安装凸缘;50、飞轮单元;51、飞轮主体;52、飞轮盖;60、变速器;70、防振支承机构。
权利要求
1.一种作业车辆,该作业车辆包括左右一对车辆框架,它们以板面大致铅垂的状态彼此面对地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前桥单元,其位于所述一对车辆框架的下方,且两端部自所述一对车辆框架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地以沿车辆宽度方向的状态支承于所述一对车辆框架; 左右一对前轮,它们能转向地支承于所述前桥单元的两端部; 发动机单元,其支承于所述一对车辆框架; 飞轮单元,其与所述发动机单元的后端面相连结;变速器,其自所述飞轮单元向后方与该飞轮单元分开地配置,且自所述发动机单元经由所述飞轮单元工作地输入旋转动力, 所述一对车辆框架包括 左右一对前框架,它们支承所述前桥单元;左右一对主框架,它们的后端侧分别与所述变速器的变速器体的两侧面直接或间接连结,该作业车辆的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前框架的后端侧的外表面隔着隔离件与对应的所述主框架的前端侧的内表面相连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单元包括发动机主体;输出轴,其自所述发动机主体向后方延伸;安装凸缘,其自所述发动机主体的后端向径向外侧延伸;所述飞轮单元包括飞轮主体,其与所述输出轴相连结;飞轮盖,其包围所述飞轮主体地与所述安装凸缘相连结;所述一对前框架的后端面中的至少上方区域位于所述安装凸缘的前方侧; 所述发动机单元和所述飞轮单元以在侧视时至少下方部分与所述一对车辆框架重叠、 且正面看时所述安装凸缘与所述前框架的所述后端面的所述上方区域重叠的状态,支承于所述一对车辆框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单元借助防振支承机构支承于所述车辆框架;以下述方式划分所述上方区域与所述安装凸缘在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上述方式是在所述发动机单元相对于所述车辆框架向前方进行规定距离的相对移动时,所述安装凸缘与所述一对前框架的所述后端面处的所述上方区域抵接的方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前框架的所述后端面具有自所述上方区域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延伸区域;在从上方看的俯视时,所述安装凸缘与所述后方延伸区域重叠。
全文摘要
一对前框架的后端侧的外表面隔着隔离件与对应的主框架的前端侧的内表面相连结。因而,能够不依赖于一对主框架的分开宽度地,自由地设定一对前框架的分开宽度,能够不增大一对前轮的左右方向的安装间距地,尽可能地增大最大转向角。优选一对前框架的后端面中的至少上方区域位于安装凸缘的前方,该安装凸缘设于发动机单元的后端侧,发动机单元和飞轮单元以侧视时至少下方部分与车辆框架重叠、且正面看时安装凸缘与前框架的后端面的上方区域重叠的状态支承于车辆框架。
文档编号B60K5/12GK102300735SQ20108000623
公开日2011年12月28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22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2日
发明者伊部敏彦, 日高茂实 申请人:洋马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