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轮胎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ー种在轮胎侧部具有装饰部的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广泛实施有在轮胎的侧部设置胎侧装饰带的技木,该胎侧装饰带通过并列地排列多个直线状或曲线状的脊而成。例如,在美国专利第5807446号说明书中,公开了在第I脊内形成第2脊来作为胎侧装饰带的例子。另外,在日本特开2008-273505号公报中,公开了形成胎侧装饰带的例子,该胎侧装饰带具有仅由第I脊构成的第I装饰要素、以及在第I脊内配置第2脊而成的第2装饰要素。在美国专利第5807446号说明书中,虽然能够获得使轮胎的侧部的凹凸不显眼的效果,但是由光的照射方式引起的轮廓变化欠缺,给观看者带来的视觉冲击较弱。另外,在日本特开2008-273505号公报中,虽然通过装饰要素A、B的组合使光的反射状态不同而能够获得使外观性提高的效果,但是因脊高度的变化导致明暗的强弱变化欠缺。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了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侧部的凹部不显眼、并且进一歩提高了侧部的外观性的轮胎。第I技术方案为ー种轮胎,在轮胎侧部具有装饰部,上述装饰部具有装饰要素和谷,该装饰要素具有脊,该谷通过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且将上述装饰要素分为两个以上的区域,而使上述脊在轮胎周向上不连续,上述脊具有第I脊、以及与上述第I脊相比高度及宽度中的至少ー者小的第2脊,上述第I脊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同时相互相邻,从而在相邻的上述第I脊之间形成有上述谷。轮胎通常是充气轮胎,但是也可以是未充入空气的实心轮胎。另外,也可以由第I 脊的一部分构成第I脊两侧的装饰要素。另外,装饰部只要是轮胎侧面就不限于轮胎侧部, 也可以配置至胎肩部、胎圈部。在第I技术方案的轮胎中,由于在轮胎侧部设有具有脊的装饰部,因此能够使设有该装饰部的轮胎部分的凹凸不显眼。而且,由于形成于该装饰部的脊具有第I脊和与第I 脊相比高度及宽度中的至少ー者小的第2脊,因此能够有效地显示出有无光反射、亮度(影子的浓淡)差,从而能够获得格外提高了轮胎侧面的外观性(设计性)的充气轮胎。另外,在第I技术方案的轮胎中,利用谷可靠地防止了用于构成装饰要素的脊在周向上连续的情況。因此,即使对轮胎侧部作用沿轮胎径向扩展的力,形成于轮胎侧部的装饰部也难以产生龟裂。另外,通过使多种脊中的上述第I脊相互相邻,而在它们之间形成有谷。因而,与未形成有脊的部位相比,不必降低谷的底部。由此,格外地提高了形成有谷的轮胎部分的强度。
第2技术方案的轮胎为,上述装饰要素具有第I装饰要素,其外缘部由上述第I 脊形成,且外缘部的内侧为平滑面;以及第2装饰要素,其外缘部由上述第I脊形成,且在外缘部的内侧排列有上述第2脊。在第2技术方案的轮胎中,由于第I装饰要素的外缘部的内侧为平滑面,因此即使附着一些土等污物,第I装饰要素的可视性也难以变差。另外,由于第I装饰要素的外缘部的内侧为平滑面,因此光的反射率较高而且反射角度均匀,在第2装饰要素中可有效地以目视确认到投影。第3技术方案的轮胎为,上述第2装饰要素由上述第2脊的方向互不相同的至少两种构成。由此,在第2装饰要素中,能够使第2脊的侧壁面作用下的光的反射方向成为至少两个方向,从而能够从至少两个方向以目视确认到投影。第4技术方案的轮胎为,上述轮胎形成有装饰要素列,该装饰要素列通过沿上述谷交替配置上述第I装饰要素与上述第2装饰要素而成,在相邻的上述装饰要素列之间,上述谷沿着上述装饰要素列连续。由此,与谷未连续的情况相比,谷的外观性较好。而且,即使形成有连续的谷,也难以在谷底产生龟裂。第5技术方案的轮胎为,上述谷的延伸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呈20° 90°范围的角度。上述角度也可以是相对于轮胎周向顺时针旋转侧的角度、逆时针旋转侧的角度中的任意角度。若该角度小于20°,则在沿轮胎径向扩展的力作用于轮胎侧部时在谷底、脊缘产生的拉伸应力容易增大。另外,出于抑制在沿轮胎径向扩展的力作用于轮胎侧部时在谷底、脊边缘产生的拉伸应力的观点,更优选的是,该角度为70°以下。第6技术方案的轮胎为,上述谷的底宽度为O. 2mm以上,并且为上述装饰要素的最大宽度以下。若谷底宽度窄于O. 2mm,则谷底容易产生龟裂。另外,若谷底宽度宽于装饰要素的最大宽度,则装饰部的外观性容易降低。第7技术方案的轮胎为,上述装饰要素的高度为O. Imm以上且不满O. 3mm。若低于O. 1mm,则装饰要素的可视性容易降低。另外,若为O. 3mm以上,则难以充分地防止装饰部的龟裂产生。第8技术方案为一种轮胎,其在轮胎侧部具有标帜部和装饰部,其中,利用多种装饰要素的组合构成上述装饰部,并且,上述多种装饰要素包括第I装饰要素,其仅由用于形成装饰要素轮廓的第I脊形成;以及第2装饰要素,其具有用于形成装饰要素轮廓的上述第I脊、以及配置在由上述第I脊划分而成的区域内且高度低于上述第I脊的高度的第2 脊。在第8技术方案的轮胎中,在装饰要素彼此相互相邻的情况下,装饰要素也可以共享第I脊的一部分。另外,装饰部只要是轮胎侧面就不限于轮胎侧部,也可以一直配置到胎肩部、胎圈部。另外,轮胎通常是充气轮胎,但是也可以是未充入空气的实心轮胎。
在第8技术方案的轮胎中,由于在轮胎侧部设有包含这种第I装饰要素与第2装饰要素而成的装饰部,因此能够使设有该装饰部的轮胎部分的凹凸不显眼。而且,由于在第 2装饰要素中配置有高度低于第I脊的高度的第2脊,因此能够有效地显示出有无光反射、 亮度(影子的浓淡)差,从而能够获得格外提高了轮胎侧面的外观性(设计性)的充气轮胎。第9技术方案的轮胎为,在上述第I装饰要素中,由上述第I脊围成的区域内为平滑面。由此,在用于构成第I装饰要素的第I脊内的区域中,光的反射率较高而且光的反射角度均匀,在第2装饰要素中可有效地以目视确认到投影。第10技术方案的轮胎为,在上述第I脊与上述第2脊之间,侧壁的倾斜角度互不相同。由此,由于反射方向在第I脊的斜面与第2脊的斜面之间不同,因此以目视确认到的第I脊与第2脊之间的区别变明确。第11技术方案的轮胎为,在上述装饰部上周期性配置有上述第I装饰要素和上述第2装饰要素。由此,能够进一步获得可目视确认均匀性、规律性的效果。第12技术方案的轮胎为,上述第I脊由方向为随机的多个直线状脊构成。由此,即使采用未周期性对齐第I装饰要素与第2装饰要素之间的配置位置的简单的结构,由于第I脊的高度高于第2脊的高度,因此也能够获得外观性格外提高了的充气轮胎。第13技术方案的轮胎为,上述第I装饰要素与上述第2装饰要素配置在上述标帜部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处。由此,标帜部的可视性提高,即标帜的可视性提高。第14技术方案的轮胎为,在上述标帜部中除标帜以外的周围区域排列有脊,上述标帜显示在平滑面上。由此,标帜的可视性进一步提高,并且给观看标帜的人带来的视觉冲击较大。另外,出于使可视性的重要度较高的标帜更显眼的观点,优选的是在轮胎侧部上形成两个以上的装饰部,且该装饰部配置在标帜部的轮胎周向两侧。第15技术方案为一种轮胎,在轮胎侧部具有装饰部,上述装饰部具有多个装饰要素,上述装饰要素包括第I装饰要素、第2装饰要素及第3装饰要素的组合,该第I装饰要素仅由用于形成装饰要素轮廓的第I脊形成,该第2装饰要素由上述第I脊和配置在上述第I脊内的第2脊构成,该第3装饰要素与上述第2装饰要素相比上述第2脊的配置不同。在第15技术方案的轮胎中,在第I装饰要素 第3装饰要素相互相邻的情况下, 即使在装饰要素彼此共享第I脊的一部分的情况下,也组合有多个第I装饰要素 第3装饰要素。在第15技术方案的轮胎中,由于在轮胎侧部设有组合多个这种第I装饰要素 第 3装饰要素而成的装饰部,因此能够使设有该装饰部的轮胎部分的凹凸不显眼。而且,由于在第2装饰要素与第3装饰要素之间第2脊的配置不同,因此能够有效地显示出由光(太阳光、环境光等)的反射方式的不同带来的阴影的差,从而能够获得格外提高了轮胎侧部的外观性(设计性)的轮胎。
第16技术方案的轮胎为,在上述第I装饰要素中,上述第I脊内的区域为平滑面。由此,在用于构成第I装饰要素的第I脊内的区域中,光的反射率较高而且光的反射角度均匀,可在第2装饰要素及第3装饰要素中有效地以目视确认到投影。第17技术方案的轮胎为,在上述第2装饰要素B的上述第2脊的延伸方向与上述第3装饰要素的上述第2脊的延伸方向互不相同。由此,在第2装饰要素与第3装饰要素之间,能够有效地显示出由光的反射方向的不同引起的亮度(影子的浓淡)差。第18技术方案的轮胎为,在上述第2装饰要素的上述第2脊的间距与上述第3装饰要素的上述第2脊的间距互不相同。由此,在第2装饰要素与第3装饰要素之间,能够有效地显示出由间距差不同引起的阴影差。这在光向轮胎侧部入射的入射量较少时充分地以目视确认到第2装饰要素与第 3装饰要素之间的亮度差方面特别有效。第19技术方案的轮胎为,在上述装饰部上周期性配置有上述第I装饰要素、上述第2装饰要素及上述第3装饰要素。由此,装饰部呈现出均匀性、规律性,能够使形成有装饰部的部位的凹凸不显眼。第20技术方案的轮胎为,在上述轮胎侧面具有用于显示标帜的标帜部,上述装饰要素A与上述装饰要素B配置在上述标帜部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处。由此,标帜部的可视性提高,即标帜的可视性提高。第21技术方案的轮胎为,在上述标帜部中除上述标帜以外的周围区域排列有脊, 上述标帜显示在平滑面上。由此,标帜的可视性进一步提高,并且给观看标帜的人带来的视觉冲击较大。另外,出于使可视性的重要度较高的标帜更显眼的观点,优选的是形成两个以上的装饰部,且该装饰部配置在标帜部的轮胎周向两侧。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一种使侧部的凹凸不显眼、并且进一步提高了侧部的外观性的轮胎。
图I是第I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车辆外侧的侧视图。图2是第I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车辆内侧的侧视图。图3是第I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形成于侧部的装饰部的局部放大图。图4A是第I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形成于侧部的装饰部的局部放大图。图4B是第I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形成于侧部的装饰部的局部放大图,是表示朝外三角形的图。图4C是第I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形成于侧部的装饰部的局部放大图,是表示朝内三角形的图。图5是第I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形成于侧部的装饰部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用于构成侧部的装饰部的第I脊的剖视图。图7A是表示在用于制造第I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模具上形成与第I脊及第2脊相对应的凹部的一工序的说明图。图7B是表示在用于制造第I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模具上形成与第I脊及第2 脊相对应的凹部的一工序的说明图。图8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形成于侧部的装饰部的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图。图9是第2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侧视图。图10是第2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侧装饰带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11是在第2实施方式中配置第I装饰要素与第2装饰要素的概念的说明图。图12是从图10的箭头4-4看到的剖视图。图13是第3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侧装饰带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14A是第4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侧装饰带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14B是图14A的第I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14C是图14A的第2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15是在第4实施方式中配置第I装饰要素与第2装饰要素的概念的说明图。图16是第5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侧装饰带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17是在第5实施方式中配置第I装饰要素与第2装饰要素的概念的说明图。图18A是第6实施方式的充气子午轮胎的胎侧装饰带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18B是图18A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19是第6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侧装饰带的变形例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20是第7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侧装饰带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21是第8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侧视图。图22A是第8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侧部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22B是图22A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23是在第8实施方式中配置第I装饰要素与第2装饰要素的概念的说明图。图24是从图22B的箭头4-4看到的剖视图。图25是从图22B的箭头5_5看到的剖视图。图26是第9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侧装饰带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列举实施方式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I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的车辆外侧的侧视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的车辆内侧的侧视图。(充气轮胎的车辆外侧)如图I所示,在充气轮胎10的车辆外侧的侧部14处形成有两个圆弧状的胎侧装饰带16。胎侧装饰带16以隔着轮胎中心轴线C (参照图I)配置在对称位置处的方式形成有两个。在各个胎侧装饰带16上排列有相对于轮胎周向U倾斜的多个脊18。而且,在侧部14上,在一个胎侧装饰带16J与另一个胎侧装饰带16K之间形成有圆弧状的标帜部20。因而,标帜部20也以隔着轮胎中心轴线C配置在对称位置处的方式形成有两个。标帜22利用显示在平滑面上的例如“ABCDEFGH”的文字来表示。而且,在胎侧装饰带16与标帜部20之间形成有装饰部24。因而,装饰部24形成在四个位置。(装饰部24)装饰部24由在轮胎周向U上相互相邻的两个装饰半部24A、24B构成。装饰半部 24A、24B的外形均呈平行四边形,但是装饰半部24A位于稍靠轮胎外周侧的位置,装饰半部 24B位于稍靠轮胎内周侧的位置。如图3所示,在装饰半部24A、24B上均形成有第I脊26,其沿以大约45°的倾斜角Θ相对于轮胎周向U倾斜的方向延伸;第2脊28,其高度及宽度中的至少一者小于第I 脊26 ;以及谷32,其沿相对于轮胎周向U倾斜的方向延伸。该谷32形成在彼此相邻的第I 脊26之间。而且,谷32将用于形成装饰半部24A的装饰要素分为多个区域,装饰半部24B
也一样。若详细说明,在图3中,在装饰半部24A、24B上形成有从纸面右下方向纸面左上方(即,在侧视轮胎时从轮胎半径方向内侧朝向外侧并相对于轮胎周向U倾斜的方向)平行延伸三条的波浪状的三条型第I脊26P ;从纸面左下方向纸面右上方平行延伸两条的波浪状的两条型第I脊26Q。用于构成三条型第I脊26P及两条型第I脊26Q的各个脊均由第 I脊26构成。而且,利用三条型第I脊26P形成有两条相对于轮胎周向U倾斜延伸的波浪状的谷32P,利用两条型第I脊26Q形成有一条相对于轮胎周向U倾斜延伸的波浪状的谷 32Q。谷32P从装饰半部24A、24B的一端一直连续到另一端。三条型第I脊26P以等间隔排列有多条,两条型第I脊26Q也以等间隔排列有多条。而且,在相邻的三条型第I脊26P之间,沿着三条型第I脊26P (即沿着谷32P)形成有装饰要素列34P。在该装饰要素列34P中交替排列有第I装饰要素36和第2装饰要素38。第I装饰要素36是外缘部由第I脊26形成、外缘部的内侧由平滑面37形成的装饰要素。第2装饰要素38是外缘部由第I脊26形成、在外缘部的内侧相互平行排列有多条第2脊28而成的装饰要素。该第2脊28是呈直线状从纸面左下方向纸面右上方延伸的脊。另外,在相邻的两条型第I脊26Q之间,沿着两条型第I脊26Q (即沿着谷32Q)形成有装饰要素列34Q。而且,上述平滑面37及第2脊28的配置设定为交错状,以使得在该装饰要素列34Q中也交替排列有第I装饰要素36和第2装饰要素38。(优选的尺寸例)以下,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中第I脊26、第2脊28及它们的配置间隔等优选的具体例。图6是从图3的箭头6-6看到的剖视图。如图6所示,第I脊26呈截面梯形形状。用于形成第I脊26的顶部的平面26F 的宽度BI最大为O. 2mm。另外,第I脊26的斜面(侧壁)26S相对于侧部16的法线方向N 所呈的角度α为45°。第I脊26的高度hi为O. 2mm。相邻的第I脊的间隔(间距)P为
I.Omm,相邻的第I脊26的底宽Wl为O. 4mm。根据该设定,在考虑到用于形成第I脊26的后述第I凹部44的加工公差O. 05mm的情况下,即使是最小的底宽WS也有O. 3mm(另外,此时的第I脊26的最大高度hM为O. 25mm)。由于能够设为若底宽Wl为O. 2mm以上则谷32 的底部难以产生龟裂的构造,因此通过该尺寸例子能够充分防止该龟裂产生。第2脊28也呈截面梯形。第2脊28可以采用高度比第I脊26低、或者用于形成第2脊28的顶部的平面宽度比第I脊26窄的结构。而且,第2脊28可以采用高度比第I脊26低、并且用于形成第2脊28的顶部的平面宽度比第I脊26窄的结构。另外,第I装饰要素36及第2装饰要素38的优选尺寸范围是轮胎周向长度为 2mm IOmm的范围、轮胎半径方向长度为2mm IOmm的范围。另夕卜,出于防止在相邻的第 2脊28之间产生龟裂的观点,优选的是第2脊28的间距为O. 5mm以上,另外,出于外观性的观点,优选的是第2脊28的间距为I. 5mm以下。欲形成第I脊26、第2脊28,通过预先在用于硫化成形生胎的模具的内壁面上形成凹部,能够在硫化成形时形成第I脊26、第2脊28。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A、图7B所示,在用于形成第2装饰要素38的模具内壁部 48上,使用钻头形成用于形成第2脊28的第2凹部42 (参照图7A),而且,形成用于形成第 I脊26的第I凹部44 (参照图7B)。在此,在第2凹部42为不连续的部分、且第I凹部44形成于该不连续部分的情况下,一边对第I凹部预定形成部44Y进行切削一边使得用来形成第2脊26的钻头移动。例如,在利用钻头将一条第2凹部42M形成至端部之后,一边利用钻头对第I凹部预定形成部 44Y进行切削一边使钻头移动至相邻的第2凹部形成位置的端部位置,形成下一个第2凹部 42N。这样,在如一笔书写那样形成了第2凹部42之后,利用钻头形成第I凹部44。结果,如图7B所示,在第I凹部预定形成部44Y上形成第I凹部44,不会残留有利用用于形成第2凹部42的钻头对第I凹部预定形成部44Y进行切削后的痕迹。由此,能够以短时间如一笔书写那样形成第2凹部42。(充气轮胎的车辆内侧)如图2所示,与车辆外侧的侧部14相同,在充气轮胎10的车辆内侧的侧部54上形成有两个圆弧状的胎侧装饰带16和两个圆弧状的标帜部20。而且,在一个胎侧装饰带16与标帜部20之间形成有装饰部64。因而,装饰部64 分别形成在一个胎侧装饰带16的轮胎周向两端侧的两个位置。而且,在另一个胎侧装饰带16与标帜部20之间也形成有装饰部66。因而,装饰部 66分别形成在另一个胎侧装饰带16的轮胎周向两端侧这两个位置。(装饰部64)装饰部64由在轮胎周向U上相互相邻的两个装饰半部64A、64B构成。装饰半部 64A、64B的外形均呈平行四边形,但是装饰半部64A稍微位于轮胎外周侧,装饰半部64B稍微位于轮胎内周侧。如图4A所示,在装饰半部64A、64B上均形成有 第I脊76,其呈大致直线状沿相对于轮胎周向U倾斜的方向延伸;第2脊78,其高度及宽度中的至少一者小于第I脊76 ;以及谷82,其沿相对于轮胎周向U倾斜的方向延伸。该谷82形成于彼此相邻的第I脊76之间。而且,谷82将用于形成装饰半部64A的装饰要素分为多个区域,装饰半部64B也一样。若详细说明,第I脊76沿以大约60°的倾斜角δ相对于轮胎周向U倾斜的方向延伸。而且,在图4Α中,在装饰半部64Α、64Β上形成有两条从纸面左下方向纸面右上方平行延伸的两条型第I脊76Q,该两条型第I脊76Q由两条第I脊76构成。而且,在用于构成该两条型第I脊76Q的平行的第I脊76之间,形成有相对于轮胎周向U倾斜延伸的谷82。 谷82从装饰半部64Α、64Β的一端连续至另一端。
两条型第I脊76Q以等间隔排列有多条。而且,在相邻的两条型第I脊76Q之间, 沿着谷82形成有装饰要素列84。在该装饰要素列84中交替排列有第I装饰要素86和第 2装饰要素88。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第I装饰要素86与第2装饰要素88形成有向半径方向外侧凸出的正三角形92 (以下,称作朝外正三角形92)、或者向半径方向内侧凸出的正三角形 94 (以下,称作朝内正三角形94)。第I装饰要素86由第I脊76和等腰三角形形状的平滑面77形成,该第I脊76 用于形成中心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的外缘部,该平滑面77形成在第I脊76内。第2装饰要素88由第I脊76和第2脊78构成,该第I脊76用于形成中心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的外缘部,该第2脊78排列在第I脊76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脊78沿轮胎半径方向R延伸。朝外正三角形92 (参照图4B)由一个第2装饰要素88和两个相互相邻的第I装饰要素86构成。另外,该两个第I装饰要素86在相互相邻的部位共享第I脊76P,第I脊 76P构成两个第I装饰要素86。朝内正三角形94 (参照图4C)由两个第2装饰要素88和一个第I装饰要素86构成。该两个第2装饰要素88在相互相邻的部位共享第I脊76P,第I脊76P构成两个第2 装饰要素88。另外,朝外正三角形92及朝内正三角形94沿着谷82交替排列。(装饰部66)装饰部66由在轮胎周向U上相互相邻的两个装饰半部66A、66B构成。装饰半部 66A、66B的外形均呈平行四边形,但是装饰半部66A稍微位于轮胎外周侧,装饰半部66B稍微位于轮胎内周侧。如图5所示,在装饰半部66A、66B上,均利用从纸面右下方向纸面左上方延伸的脊和从纸面左下方向纸面右上方延伸的脊形成有格子状脊98。如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具有脊的装饰部24、64设置在轮胎侧部,因此能够使设有该装饰部的轮胎部分的凹凸不显眼。而且,形成于装饰部64的脊具有第I脊 26和高度及宽度中的至少一者比第I脊26小的第2脊28。另外,形成于装饰部64的脊具有第I脊76和高度及宽度中的至少一者比第I脊76小的第2脊78。因而,能够有效地显示出有无光反射、亮度(影子的浓淡)差,从而能够获得格外提高了轮胎侧面的外观性(设计性)的充气轮胎。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车辆外侧的侧部14的装饰部24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U倾斜的多条谷32 (32P、32Q)、以及形成在谷32两侧的第I装饰要素36及第2装饰要素38。 因而,利用谷32可靠地防止用于构成第I装饰要素36、第2装饰要素38的第I脊26及第 2脊28在轮胎周向U上连续。由此,即使对侧部14作用沿轮胎半径方向(轮胎径向)R扩展的力,装饰部24也难以产生龟裂。这在利用帘布层的折回端等在侧部14的背面侧产生台阶、并在横跨该台阶差的位置处配置有装饰部24的情况下,能够获得特别显著的效果。另外,第I脊26相对于轮胎周向U倾斜并且相互相邻,从而在相邻的第I脊26之间形成有谷32。因而,不必使谷32的底比平滑面37等平坦部低。由此,形成有谷32的轮胎部分的强度足够高。
而且,由于第I装饰要素36的外缘部的内侧为平滑面37,因此即使附着有一些土等污物,第I装饰要素36的可视性也难以变差。另外,在平滑面37的作用下,光的反射率较高且反射角度均匀,在第2装饰要素38中可有效地以目视确认到投影。而且,与在第I 装饰要素36的内侧形成脊的情况相比,采用平滑面37能够减少模具等的加工工时。另外,在装饰部24上形成有装饰要素列34P、34Q。装饰要素列34P通过沿谷32P 交替配置第I装饰要素36与第2装饰要素38而成,装饰要素列34Q通过沿谷32Q交替配置第I装饰要素36与第2装饰要素38而成。而且,谷32 (32P、32Q)以从装饰要素列的端部一直连续到端部的方式延伸。由此,与谷未连续的情况相比,谷32的外观性较好。而且, 即使形成有连续的谷32,谷底也难以产生龟裂。另外,由于谷32相对于轮胎周向U呈大约45°的角度Θ,因此即使对侧部14作用沿轮胎半径方向R扩展的力、沿轮胎周向U扩展的力,也能够充分地防止在谷32的底部、 脊底缘(特别是第I脊26的脊底缘)产生的拉伸应力增大。在此,并不限于45°,通过将该角度Θ形成为20° 90°范围的角度,能够有效地降低在沿轮胎半径方向R扩展的力作用于侧部14时、在谷32的底部、脊边缘产生的拉伸应力。另外,出于在沿轮胎周向U扩展的力作用于侧部14时能够抑制在谷32的底部、脊底缘产生拉伸应力的观点,更优选的是该角度为70°以下。关于车辆内侧的侧部54的装饰部64,也形成有相对于轮胎周向U倾斜的多条谷 82,在相邻的谷82之间形成有第I装饰要素86及第2装饰要素88,可起到与车辆内侧的侧部54的装饰部24相同的效果。另外,优选的是,谷32的底宽为O. 2mm以上、并且为第I装饰要素36及第2装饰要素38的最大宽度以下。由此,能够不降低装饰部24的外观性地设为在谷32的底部难以产生龟裂的构造。关于谷82也一样。而且,优选的是,第I装饰要素36及第2装饰要素38的高度、即第I脊26、76、第 2脊28、78的高度为O. Imm以上且不满O. 3mm。由此,能够不降低第I装饰要素36及第2 装饰要素38的可视性地充分地防止装饰部24产生龟裂。关于第I装饰要素86及第2装饰要素88也一样。另外,也可以取代平滑面37、77而利用脊等来形成花纹。例如,如图8所示,也可以取代平滑面37 (参照图3)而排列有第2脊79。在该情况下,以该第2脊79的方向与第 2脊28的方向相差约90°的方式进行排列。由此,光在第2脊28与第2脊79上的反射方向相差约90°。因而,由可视方向的不同引起的影子的浓淡有规律地变化,因此轮胎侧面的外观性(设计性)进一步提高。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车辆外侧的侧部14的四个位置形成有装饰部24、在车辆内侧的侧部54上并在一个胎侧装饰带16的轮胎周向两端侧分别形成有装饰部64、以及在另一个胎侧装饰带16的轮胎周向两端侧分别形成有装饰部66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车辆外侧的侧部14配置有装饰部24与装饰部64,而且,装饰部的数量可以是多于四个的数量或少于四个的数量。(第2实施方式)接着,说明第2实施方式。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0的侧视图。如图9、 图10所示,在充气轮胎100的侧部114上,形成有组合多个第I装饰要素120与第2装饰要素122而成的圆弧状的胎侧装饰带116 (参照图9、图10)。第I装饰要素120仅由第I 脊126形成,该第I脊126用于形成为设定形状的平滑面区域124的轮廓。第2装饰要素 122由用于形成轮廓的第I脊126、以及排列在第I脊126内且高度比第I脊126低的第2 脊128构成。另外,相互相邻的第I装饰要素120与第2装饰要素122共享第I脊126。胎侧装饰带116以配置在隔着轮胎中心轴线C (参照图9)对称位置的方式形成有两个。而且,圆弧状的标帜部130以两端部分别与一个胎侧装饰带116和另一个胎侧装饰带116相邻的方式形成于侧部114。因而,标帜部130也以配置在隔着轮胎中心轴线C对称位置的方式形成有两个。标帜132由显示在平滑面上的例如“AB⑶EF”的文字进行表示。 而且,在标帜部130中除标帜132以外的周围区域136排列有多个脊134。如图10所示,在胎侧装饰带116上周期性配置有第I装饰要素120与第2装饰要素122。若详细说明,在胎侧装饰带116上,第I装饰要素120与第2装饰要素122沿轮胎周向U及轮胎半径方向R交替(呈交错格状)配置。另外,在图11中说明如此交替配置第I 装饰要素120与第2装饰要素122的概念。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错开配置第I 装饰要素120与第2装饰要素122的配置位置。由第I装饰要素120的第I脊126围成的平滑面区域124由细长部124L和延伸部124T构成,该细长部124L在轮胎周向U上呈细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该延伸部124T呈从细长部124L的轮胎周向中央部朝向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的大致正方形形状。由于第I 脊126形成了该平滑面区域124的轮廓,因此第I装饰要素120成为表示朝向轮胎半径方向内侧的“凸”形状。第2装饰要素122成为表示朝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的“凸”形状。用于构成第2装饰要素122的第2脊128是在轮胎半径方向R上延伸的脊。如上所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轮胎周向U及轮胎半径方向R上交替配置有第I 装饰要素120与第2装饰要素122而成的胎侧装饰带116形成于侧部114。而且,第I装饰要素120仅由用于形成平滑面区域124的轮廓的第I脊126形成。第2装饰要素122通过排列高度比第I脊126低的第2脊128的要素而构成,第I脊126发挥作为装饰花纹的外框的作用,第2脊128发挥使可视性提高的作用。在胎侧装饰带116上,由于第I装饰要素 120与第2装饰要素122交替连续地形成,因此能够使形成有胎侧装饰带116的部位的凹凸不显眼,而且,能够利用第2脊花纹有效地显示出有无光反射、亮度(影子的浓淡),并且由于反射方向在平滑面区域124为同一方向,因此光泽的浓淡能够给人以鲜明的高级感,从而提高外观性(设计性)。这在对胎侧装饰带16涂敷有蜡时特别明显。而且,由于第I脊126 的高度高于第2脊128的高度,因此与高度相同的情况相比,该外观性格外提高。另外,欲使第I脊126与第2脊128的尺寸不同,通过在利用工具加工、蚀刻处理等形成脊时使加工深度不同来实现。另外,由于第I装饰要素120与第2装饰要素122除了朝向相反以外形状相同,因此在胎侧装饰带116上呈现出均匀性、规律性,在使胎侧装饰带116的凹凸不显眼方面,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另外,在胎侧装饰带116上周期性配置(呈交错格状配置)有第I装饰要素120与第2装饰要素122。因而,外观性(设计性)优异。以第I脊126所形成的轮廓为界明确地产生由有无第2脊128带来的明暗差,使由第I装饰要素120与第2装饰要素122形成的胎侧装饰带116的可视性进一步提高。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充气轮胎100在轮胎侧面具有标帜部130,该标帜部130用于显示标帜132,并且在两端分别与第I装饰要素120、第2装饰要素122相邻。因而,标帜部130的可视性提高,即标帜132的可视性提高。而且,标帜132显示在平滑面上,在标帜部130中除标帜132以外的周围区域136 排列有脊134 (例如直线状、曲线状的脊)。由此,标帜132的可视性进一步提高,并且给观看标帜132的人带来的视觉冲击较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第2脊128的延伸方向为轮胎半径方向R,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与轮胎半径方向R交叉的方向。以下,示出第I脊126、第2脊128、它们的配置间隔等的优选具体例子。图12是从图10的箭头4-4看到的剖视图。如图12所示,第I脊126呈截面梯形。用于形成第I 脊126的顶部的平面126F的宽度BlO最大为O. 2mm。另外,第I脊126的斜面(侧壁)126S 相对于胎侧装饰带116的法线方向N所呈的角度α I为45°。第I脊126的高度hlO为 O. 2mm。另外,沿轮胎半径方向R延伸并用于分隔胎侧装饰带116与标帜部130的分隔脊 138的高度h30为O. 4mm。第2脊128也呈截面梯形。用于形成第2脊128的顶部的平面28F的宽度B20最大也为O. 2mm。另外,第2脊128的斜面128S相对于胎侧装饰带116的法线方向N所呈的角度α 2为35°。第2脊128的高度h20为O. 15mm。另外,相邻的第2脊128的间隔d20 为 O. 6mm。如此,在第I脊126的斜面126S与第2脊128的斜面28S之间倾斜角度不同(α I 与α 2不同),从而能够进一步明确地使第I脊126发挥作为装饰花纹的外框的作用、使第 2脊128发挥提高花纹的可视性的作用。而且,通过设为满足hl0>h20、α1> α2的关系,使这种效果更加明显。另外,只要第I脊126的高度hlO高于第2脊128的高度h20,使这些尺寸处于在此所例示的值的±50%的范围内、优选±30%的范围内,就能够在可视性、耐久性等方面发挥充分的效果。(第3实施方式)接着,说明第3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在图9所示的充气轮胎 100的侧部114的胎侧装饰带116上,分别隔离配置有第I装饰要素150及第2装饰要素 152。与第2实施方式所说明的第I装饰要素120相比,第I装饰要素150在纸面上下方向 (轮胎半径方向R)上的朝向相反,截面尺寸与第I脊126相同的第I脊156形成在平滑面区域154的周围。与第2实施方式所说明的第2装饰要素122相比,第2装饰要素152的截面尺寸与第I脊126相同的第I脊158形成在周围。第2脊128排列在第I脊156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第I脊156、158发挥作为装饰花纹的外框的作用,第2脊128发挥使可视性提高的作用。而且,能够利用第2脊花纹有效地显示出有无光反射、亮度(影子的浓淡),并且由于反射方向在平滑面区域154为同一方向,因此能够提高外观性(设计性)。(第4实施方式)接着,说明第4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A所示,在图9所示的充气轮胎100的侧部114上,形成有组合多个第I装饰要素170及第2装饰要素172 (后述的第2 装饰要素172AU72B)而成的圆弧状的胎侧装饰带166。胎侧装饰带166以配置在隔着轮胎中心轴线对称位置的方式形成有两个。而且,与第I实施方式一样,圆弧状的标帜部130 (参照图9)形成于侧部。如图14A 图14C、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第I装饰要素与第2装饰要素形成向半径方向外侧凸出的正三角形162 (以下,称作朝外正三角形162)、或者向半径方向内侧凸出的正三角形164 (以下,称作朝内正三角形164)。第I装饰要素170仅由第I脊176形成,该第I脊176用于形成中心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形状的平滑面区域174的轮廓。第2装饰要素172A由用于形成轮廓的第I脊 176、以及排列在第I脊176内且高度比第I脊176低的第2脊178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脊178沿轮胎半径方向R延伸。朝外正三角形162 (参照图14B)由两个相互相邻的第I装饰要素170和一个第2 装饰要素172A构成。在该朝外正三角形162中,第2装饰要素172A形成在朝外正三角形 162中除第I装饰要素170以外的区域。因而,第2装饰要素172A的形状是与第I装饰要素170相同尺寸的等腰三角形。另外,该两个第I装饰要素170在相互相邻的部位共享第 I脊部分176P,第I脊部分176P构成两个第I装饰要素170。朝内正三角形164 (参照图14C)由一个第I装饰要素170和一个第2装饰要素 172B构成。在该朝内正三角形164中,第2装饰要素172B也形成在朝内正三角形164中除第I装饰要素170以外的区域。在第2装饰要素172B中排列有高度比第I脊176低的第2脊178。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装饰要素172B中形成有划分脊186,该划分脊 186从朝内正三角形164的中心(B卩,第I装饰要素170所形成的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呈直线状延伸,并用于将形成有第2脊178的区域划分为两部分。划分脊186的截面尺寸与第 I脊176相同。因而,第2装饰要素172B在外观上能够以目视确认为用于构成朝外正三角形162的两个第2装饰要素172A相互相邻。在此,朝外正三角形162及朝内正三角形164以在轮胎半径方向R及轮胎周向U 上成为锯齿配置的方式排列。即,朝外正三角形162与朝内正三角形164在轮胎周向U上交替配置并且在轮胎半径方向R上也交替配置。另外,在图15中说明如此交替配置朝外正三角形162与朝内正三角形164的概念。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错开配置朝外正三角形162与朝内正三角形164的配置位置。利用这种结构,在胎侧装饰带116上周期性配置有第I装饰要素170及第2装饰要素 172A、172B。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发挥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第5实施方式)接着,说明第5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在图9所示的充气轮胎 100的侧部114上,形成有组合多个第I装饰要素200及第2装饰要素202而成的圆弧状的胎侧装饰带205。胎侧装饰带205以配置在隔着轮胎中心轴线对称位置的方式形成有两个。而且,与第2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一样,圆弧状的标帜部130 (参照图9)形成于侧部。第I装饰要素200仅由第I脊206形成,该第I脊206用于形成平滑面区域204的轮廓。在本实施方式中,第I脊206由方向随机的多个直线状脊构成。第2装饰要素202由用于形成轮廓的第I脊206、以及排列在第I脊206内且高度比第I脊206低的第2脊208构成。第2脊208全部沿轮胎半径方向R延伸。在图17中说明如此形成第I装饰要素200及第2装饰要素202的概念。如图17 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没有特别错开用于构成第I装饰要素200的第I脊206与用于构成第2装饰要素202的第2脊208之间的配置位置这样的概念,通过以形成第I装饰要素200的方式配置第I脊206,可形成用于构成胎侧装饰带205的胎侧装饰带单元205U。通过在轮胎周向U上连续地配置该胎侧装饰带单元205U,形成了胎侧装饰带205。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采用未周期性对齐第I装饰要素200与第2装饰要素202 之间的配置位置的简单结构,由于第I脊206的高度高于第2脊208的高度,因此与高度相同的情况相比,也与第2实施方式一样,该外观性格外提高。另外,由于第I装饰要素200与第2装饰要素202之间在一个胎侧装饰带单元205U 上的配置位置没有周期性,因此在轮胎周向U上连续地配置该胎侧装饰带单元205U而成的、即在轮胎周向U上周期性配置胎侧装饰带单元205U而成的胎侧装饰带205能够以目视确认为未呈周期性地配置有随机形状的第I装饰要素200及第2装饰要素202。因而,与未形成胎侧装饰带单元205U而在整个胎侧装饰带上随机配置装饰要素的情况相比,能够明显容易地制造以目视确认为没有周期性的胎侧装饰带205。(第6实施方式)接着,说明第6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A、图18B所示,在图9所示的充气轮胎100的侧部114上,形成有组合多个第I装饰要素220及第2装饰要素222而成的圆弧状的胎侧装饰带216。胎侧装饰带216以配置在隔着轮胎中心轴线对称位置的方式形成有两个。而且,与第2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一样,圆弧状的标帜部130 (参照图9) 形成于侧部。另外,在胎侧装饰带216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及内侧的各个周缘部形成有周缘脊224。第I装饰要素220由用于划分区域的第I脊246、以及排列在第I脊246内的第2 脊248构成。第I脊246稍微呈细长状,由外脊250和以向内侧离开外脊250均匀间隔的方式形成的内脊252构成。外脊250由外侧凸部250T和外侧凹部250D构成,该外侧凸部250T分别形成在长度方向两侧且呈朝向外侧凸出的弯曲凸状,该外侧凹部250D分别形成在宽度方向两侧且呈朝向内侧凸出的弯曲凸状、即呈相对于外侧为弯曲凹状。内脊252也由内侧凸部252T和内侧凹部252D构成,该内侧凸部252T分别形成在长度方向两侧且呈朝向外侧凸出的弯曲凸状,该内侧凹部252D分别形成在宽度方向两侧且呈相对于外侧为弯曲凹状。 第2脊248是沿第I装饰要素220的长度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脊。第2装饰要素222以与第I装饰要素220的第I脊246相同的形状配置为朝向与第I装饰要素220的朝向相互相差90°,且未形成有第2脊248。以下,对第2装饰要素 222的构成要素(第I脊246及第2脊248)标注与第I装饰要素220的构成要素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说明。在胎侧装饰带216上周期性配置有第I装饰要素220与第2装饰要素222。若详细说明,在胎侧装饰带216上,第I装饰要素220与第2装饰要素222沿轮胎周向U及轮胎半径方向R交替(呈交错格状)配置。而且,预先设定外侧凸部250T、外侧凹部250D的尺寸, 以使第I装饰要素220的外脊250与第2装饰要素222的外脊250未形成角部的方式相连 (例如,在外侧凸部250T、外侧凹部250D呈圆弧状的情况下,预先设定外侧凸部250T、外侧凹部250D的曲率半径、圆弧长度)。如上所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轮胎周向及轮胎半径方向R上交替配置有第I装饰要素220与第2装饰要素222而成的胎侧装饰带216形成于侧部114。而且,第I装饰要素220由用于划分区域的曲线形状的第I脊246、以及排列在第I脊246内的直线状的第2 脊248构成。第2装饰要素222是与第I装饰要素220的第I脊246相同的形状,且朝向相差90° ο第I脊246发挥作为装饰花纹的外框的作用,第2脊248发挥使可视性提高的作用。在胎侧装饰带216上,由于第I装饰要素220与第2装饰要素222交替连续地周期性配置,因此胎侧装饰带216呈现出均匀性、规律性,能够使形成有胎侧装饰带216的部位的凹凸不显眼。而且,由于第I脊246呈曲线状,因此该效果更加显著。另外,由于第I装饰要素220的外脊250与第2装饰要素222的外脊250以未形成角部的方式相连续,因此能够进一步获得以目视确认到均匀性、规律性的效果。另外,由于第I装饰要素220与第2装饰要素222之间的朝向相差90°,因此第I 脊246的延伸中心方向相差90°,并且第2脊248的延伸方向也相差90°,轮胎侧面的外观性(设计性)进一步提高。另外,第I装饰要素220及第2装饰要素222的各个第I脊246呈曲线状。由此, 能够使从一个方向入射的光在广角范围内反射,从而能够进一步使轮胎部分的凹凸更不显眼。另外,如图19所示,即使形成与本实施方式相比使第I装饰要素、第2装饰要素向纸面顺时针方向旋转45°而成的要素作为胎侧装饰带266,也能够起到相同的效果。另外, 如图19所示,也可以将外脊仅配置在第I装饰要素、第2装饰要素的相互相对的两侧,形成能够看起来是沿着一个方向呈波浪状延伸的外脊268。(第7实施方式)接着,说明第7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0所示,在图9所示的充气轮胎 100的侧部114上形成有胎侧装饰带276。与第4实施方式相比,在胎侧装饰带276上,在相邻的装饰要素之间形成有相对于轮胎半径方向向纸面顺时针方向倾斜了 30°而成的带状平滑面280。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第4实施方式所起到的效果以外,也能够起到由带状平滑面280带来外观性提高的效果。(第8实施方式)接着,说明第8实施方式。图2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300的侧视图。如图21、 图22k所示,在充气轮胎300的侧部314上,形成有组合多个第I装饰要素Al、第2装饰要素BI及第3装饰要素Cl而成的圆弧状的胎侧装饰带316 (参照图21、图22A)。胎侧装饰带316以配置在隔着轮胎中心轴线CE (参照图21)对称位置的方式形成有两个。而且,圆弧状的标帜部330以两端部与一个胎侧装饰带316及另一个胎侧装饰带 316分别相邻的方式形成于侧部314。因而,标帜部330也以配置在隔着轮胎中心轴线CE对称位置的方式形成有两个。标帜332由显示在平滑面上的、例如“AB⑶EFGH”的文字表示。 而且,在标帜部330中除标帜332以外的周围区域336排列有多个脊334。如图22A所示,在胎侧装饰带316上周期性组合有多个第I装饰要素Al、第2装饰要素BI及第3装饰要素Cl。该胎侧装饰带316以配置在隔着轮胎中心轴线对称位置的方式形成有两个。第I装饰要素Al仅由第I脊346形成,该第I脊346用于形成长度方向为轮胎周向U的菱形的平滑面区域344的轮廓。另外,作为在平滑面区域344上的反射光,光从平滑面区域344的法线方向入射时的反射光最亮且易于以目视确认。第2装饰要素BI由第I脊346和第2脊349构成,该第I脊346用于形成纸面左升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区域的轮廓,该第2脊349以向纸面左上方向延伸的方式排列在第 I脊346内。另外,作为在第2脊349的表面上的反射光,光从该表面的法线方向入射时的反射光最売且易于以目视确认。第3装饰要素Cl由第I脊346和第2脊349构成,该第I脊346用于形成纸面右升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区域的轮廓,该第2脊349以向纸面右上方向延伸的方式排列在第 I脊346内。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装饰要素BI与第3装饰要素Cl之间,第2脊 349的延伸方向相差90°。第I装饰要素Al 第3装饰要素Cl成为相互共享重叠的部分的构造。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脊349的高度低于第I脊346的高度。第I装饰要素Al并列排列在轮胎周向U上。第2装饰要素BI及第2装饰要素Cl 交替排列在轮胎周向U上。而且,在轮胎周向U上排列有第I装饰要素Al的第I装饰要素列354、以及在轮胎周向U上排列有第2装饰要素BI及第3装饰要素Cl的第2装饰要素列 356在轮胎半径方向R上交替排列。另外,从轮胎半径方向两侧夹着第2装饰要素列356的第I装饰要素列354彼此配置为在轮胎周向U上相互错开装饰要素Al在轮胎周向上的长度一半的量。而且,从轮胎半径方向两侧夹着第I装饰要素列354的第2装饰要素列356 彼此配置为在轮胎周向U上相互错开第2装饰要素BI、第3装饰要素Cl在轮胎周向上的长度的量。另外,在图23中说明如此配置第I装饰要素Al、第2装饰要素BI及第3装饰要素 Cl的概念。如图2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I装饰要素Al 第3装饰要素Cl形成为利用三个装饰要素分别构成正六边形的相同形状的菱形形状。因而,第I装饰要素Al 第3 装饰要素Cl是钝角为120°、锐角为60°的菱形。另外,以在第I装饰要素Al中在第I脊346内形成有平滑面区域344、在第2装饰要素BI中排列有第2脊内349、在第3装饰要素Cl中也排列有第2脊349 (其中,第3装饰要素Cl的第2脊349排列成延伸方向与第2装饰要素BI的第2脊349的延伸方向相差 90° )的方式,预先设定第I脊346、第2脊349及平滑面区域344的配置位置,组合第I脊 346、第2脊349及平滑面区域344。根据这种结构,在胎侧装饰带316上周期性配置有第I装饰要素Al、第2装饰要素 BI及第3装饰要素Cl。如上所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胎侧装饰带316形成于侧部114。在该胎侧装饰带 316上沿轮胎周向U及轮胎半径方向R周期性配置有第I装饰要素Al、第2装饰要素BI及第3装饰要素Cl。而且,第I装饰要素Al的第I脊346内成为平滑面区域344,在第2装饰要素BI的第I脊346内排列有第2脊349,在第3装饰要素Cl中排列有与第2装饰要素 BI的第2脊349呈90°角度的第2脊349。因而,在胎侧装饰带316上可以目视确认到三种互不相同的灰度(gradation)。由此,在第I装饰要素Al 第3装饰要素Cl中,能够有效地显示出由光的反射方向的不同带来的亮度(影子的浓淡)差。而且,在平滑面区域344 中,反射率较高且反射方向为同一方向。因而,光泽的浓淡明显而且能够给人以高级感,从而能够获得外观性(设计性)提高了的充气轮胎100。这在对胎侧装饰带316涂敷有蜡时特别显著。而且,第I脊346的高度高于第2脊349的高度。因而,第I脊346发挥作为装饰花纹的外框的作用,第2脊349发挥使可视性提高的作用,因此外观性进一步提高。另外, 欲如此使脊尺寸不同,通过在利用工具加工、蚀刻处理等形成脊时使加工深度不同来实现。另外,由于在胎侧装饰带316上周期性连续地形成有第I装饰要素Al、第2装饰要素BI及第3装饰要素Cl,由此能够使形成有胎侧装饰带316的部位的凹凸不显眼。而且,形成第I装饰要素Al 第3装饰要素Cl的各个外缘的第I脊346呈相互相同的形状,脊高度也相互相同。由此,胎侧装饰带316明显呈现出均匀性、规律性,在使胎侧装饰带316的凹凸不显眼方面,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另外,在光的入射角度短时间内发生变化的情况(特别是轮胎旋转的情况)下,能够每隔一定时间连续地以目视确认来第I装饰要素Al、第2装饰要素BI及第3装饰要素Cl反射的反射光,强烈地以目视确认到胎侧装饰部的均匀性、规律性。另外,在第2装饰要素BI与第3装饰要素Cl之间,第2脊349的延伸方向相差 90°。因而,在充气轮胎100以能够目视确认第I装饰要素Al 第3装饰要素Cl程度的转速旋转时,影子的浓淡有规律地发生变化,因此侧部114的外观性(设计性)进一步提高。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充气轮胎100在侧部114上具有标帜部130,该标帜部130 用于显示标帜132,并且在两端分别与第I装饰要素Al、第2装饰要素BI相邻。因而,标帜部130的可视性提高,即标帜132的可视性提高。而且,标帜132显示在平滑面上,在标帜部130中除标帜132以外的周围区域136 排列有脊134 (例如直线状、曲线状的脊)。由此,标帜132的可视性进一步提高,并且给观看标帜132的人带来的视觉冲击较大。而且,由于形成有两个胎侧装饰带316,且该胎侧装饰带316配置在标帜部130的轮胎周向两侧,因此能够使可视性的重要度较高的标帜132
更显著。以下,示出了第I脊346、第2脊349及其配置间隔等的优选具体例子。图24是从图22B的箭头4_4看到的剖视图。如图24所示,用于构成第I装饰要素BI的第I脊346呈截面梯形。用于形成第I脊346的顶部的平面346F的宽度B12最大为O. 2mm。另外,第I脊346的斜面(侧壁)36S相对于胎侧装饰带316的法线方向N所呈的角度α 10为45°。第I脊346的高度hl2为O. 2mm (另夕卜,优选的是,hl2处于O. 15mm O. 35mm的范围内)。另外,沿轮胎半径方向R延伸并用于分隔胎侧装饰带316与标帜部330 的分隔脊338 (参照图2)的高度为O. 4mm。第2脊349也呈截面梯形。用于形成第2脊349的顶部的平面349F的宽度B22也最大为O. 2mm。另外,第2脊349的斜面349S相对于胎侧装饰带316的法线方向N所呈的角度α 20为35°。第2脊349的高度h22为O. 15mm (另夕卜,优选的是,h22处于O. Imm
O.3mm的范围内)。另外,相邻的第2脊349彼此的间隔d22为O. 6mm。图25是从图22B的箭头5_5看到的剖视图。如图25所示,用于构成第3装饰要素Cl的第I脊346、第2脊349的截面尺寸分别与用于构成第2装饰要素BI的第I脊346 及第2脊349的截面尺寸相同。但是,相邻的第2脊349彼此的间隔d32为O. 8mm。如此,倾斜角度在第I脊346的斜面346S与第2脊348的斜面348S之间不同(α 10 与α 20不同),从而能够进一步明确地使第I脊346发挥作为装饰花纹的外框的作用、使第 2脊349发挥提高花纹的可视性的作用。而且,通过设为满足hl2 > h22、α 10 > α 20的关系,使这种效果更加明显。另外,排列在第3装饰要素Cl上的第2脊349的间距(相邻的第2脊349彼此的间隔d32)比排列在第2装饰要素BI上的第2脊349的间距(相邻的第2脊349彼此的间隔d22)宽。因而,第2装饰要素BI与第3装饰要素Cl相比,第2脊349以较高的密度排列。由此,在第2装饰要素BI与第3装饰要素Cl之间,能够有效地显示出由间距差不同带来的阴影差。这在光向轮胎侧面入射的入射量较少时、充分地以目视确认到第2装饰要素 BI与第3装饰要素Cl之间的亮度差方面特别有效。另外,只要这些尺寸处于在此所例示的值的±50%的范围内、优选的是±30%的范围内,就能够在可视性、耐久性等方面发挥充分的效果。(第9实施方式)接着,说明第9实施方式。如图26所示,与第8实施方式相比,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侧部上,取代第3装饰要素Cl (参照图22B)而形成有配置有第3装饰要素C2而成的胎侧装饰带366。在第3装饰要素C2中,与第8实施方式所说明的第3装饰要素Cl相比,第2脊 349的延伸方向成为与第2装饰要素BI的第2脊349相同的方向。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胎侧装饰带366上也能够以目视确认到三种互不相同的灰度 (gradation),能够获得与第8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以上,列举实施方式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一个例子,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变并实施。而且,当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
1.一种轮胎,在轮胎侧部具有装饰部, 上述装饰部具有装饰要素和谷,该装饰要素具有脊,该谷通过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且将上述装饰要素分为两个以上的区域,而使上述脊在轮胎周向上不连续, 上述脊具有第I脊、以及与上述第I脊相比高度及宽度中的至少一者小的第2脊,上述第I脊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同时相互相邻,从而在相邻的上述第I脊之间形成有上述谷。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轮胎,其中, 上述装饰要素具有 第I装饰要素,其外缘部由上述第I脊形成,且外缘部的内侧为平滑面;以及 第2装饰要素,其外缘部由上述第I脊形成,且在外缘部的内侧排列有上述第2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其中, 上述第2装饰要素由上述第2脊的方向互不相同的至少两种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轮胎,其中, 上述轮胎形成有装饰要素列,该装饰要素列通过沿上述谷交替配置上述第I装饰要素与上述第2装饰要素而成, 在相邻的上述装饰要素列之间,上述谷沿着上述装饰要素列连续。
5.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上述谷的延伸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呈20° 90°范围的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I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上述谷的底宽度为O. 2mm以上,并且为上述装饰要素的最大宽度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I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上述装饰要素的高度为O. Imm以上且不满O. 3mm。
8.一种轮胎,其在轮胎侧部具有标帜部和装饰部,其中, 利用多种装饰要素的组合构成上述装饰部,并且, 上述多种装饰要素包括 第I装饰要素,其仅由用于形成装饰要素轮廓的第I脊形成;以及第2装饰要素,其具有用于形成装饰要素轮廓的上述第I脊、以及配置在由上述第I脊划分而成的区域内且高度低于上述第I脊的高度的第2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轮胎,其中, 在上述第I装饰要素中,由上述第I脊围成的区域内为平滑面。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轮胎,其中, 在上述第I脊与上述第2脊之间,侧壁的倾斜角度互不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在上述装饰部上周期性配置有上述第I装饰要素和上述第2装饰要素。
12.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上述第I脊由方向为随机的多个直线状脊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8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上述第I装饰要素与上述第2装饰要素配置在上述标帜部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轮胎,其中,在上述标帜部中除标帜以外的周围区域排列有脊,上述标帜显示在平滑面上。
15.—种轮胎,在轮胎侧部具有装饰部,上述装饰部具有多个装饰要素,上述装饰要素包括第I装饰要素、第2装饰要素及第3装饰要素的组合,该第I装饰要素仅由用于形成装饰要素轮廓的第I脊形成,该第2装饰要素由上述第I脊和配置在上述第I脊内的第2脊构成,该第3装饰要素与上述第2装饰要素相比上述第2脊的配置不同。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轮胎,其中,在上述第I装饰要素中,上述第I脊内的区域为平滑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轮胎,其中,在上述第2装饰要素的上述第2脊的延伸方向与上述第3装饰要素的上述第2脊的延伸方向互不相同。
18.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在上述第2装饰要素的上述第2脊的间距与上述第3装饰要素的上述第2脊的间距互不相同。
19.根据权利要求15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在上述装饰部上周期性配置有上述第I装饰要素、上述第2装饰要素及上述第3装饰要素。
20.根据权利要求15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在上述轮胎侧面具有用于显示标帜的标帜部,上述装饰要素A与上述装饰要素B配置在上述标帜部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处。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轮胎,其中,在上述标帜部中除上述标帜以外的周围区域排列有脊,上述标帜显示在平滑面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轮胎。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轮胎侧部具有装饰部,装饰部具有装饰要素和谷,该装饰要素具有脊,该谷通过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且将装饰要素划分为两个以上的区域而使脊在轮胎周向上不连续,脊具有第1脊和与第1脊相比高度及宽度中的至少一者小的第2脊,至少一部分第1脊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同时相互相邻,从而在相邻的第1脊之间形成有谷。
文档编号B60C13/00GK102612440SQ20108005130
公开日2012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19日
发明者岩渕聪太郎 申请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