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体的制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33027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转动体的制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动结构的改进,该制动结构以对相对于基座能够转动地组合在一起的转动体的该转动赋予预定的制动 力的方式,应用于这种转动体与基座的组合部位。
背景技术
为了在可转动地支撑手柄的安装支撑部件上固定由内部旋转体和外部旋转体构成的阻尼器的该内部旋转体,有如下结构,即,在内部旋转体的两端部的一方设置了凸起,在另一方设置了肋。(参照专利文献I)在手柄上固定外部旋转体。在支撑部件的一对腿之间嵌入阻尼器。在这一对腿的一方形成与所述肋相对的缝隙,在这一对腿的另一方形成与所述凸起相对的安装孔,阻尼器的内侧旋转体构成为如下结构,即,将肋滑入该缝隙后,在该肋的一侧固定在支撑部件上,并且在将凸起嵌入该安装孔后,在该凸起的一侧支撑在支撑部件上。然而在该专利文献I的方法中,在阻尼器的组装时,只能使一对腿侧弹性变形后将凸起嵌入所述安装孔,很难顺利地将阻尼器嵌入一对腿之间。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特开2005 - 1388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该发明要解决的主要的问题点在于,在这种制动结构中要容易且适当地将旋转阻尼器装入转动体与基座的组合部位。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达到所述课题,在该发明中,根据第一观点,以如下的方式设置转动体的制动结构,即,是相对于基座能够转动地组合的转动体的制动结构,具备具有固定侧部分和可动侧部分并构成为使制动力作用于该可动侧部分的旋转的旋转阻尼器;使该旋转阻尼器的可动侧部分在其旋转中心相对于基座能够旋转地配合的配合机构;相对于转动体固定该可动侧部分的第一固定机构;以及相对于基座固定所述旋转阻尼器的固定侧部分的第二固定机构,所述配合机构由轴突起和接受部构成,所述轴突起设在可动侧部分及基座的任意一方侧,所述接受部设在所述可动侧部分及基座的另一方侧并从与所述旋转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接受该轴突起,与接受部连续的轴突起的导入路在接受该轴突起之际,通过弹性变形而向与所述旋转轴正交的方向扩展。该导入路最好形成在一对弹性配合片之间。在旋转阻尼器装入基座时,轴突起在使导入路弹性变形的同时到达接受部,并利用其位置上的弹性恢复而稳定地保持在该接受部。由此,能够使旋转阻尼器的可动侧部分相对于基座顺利地可旋转地组合并支撑。为了达到所述课题,在该发明中,根据第二观点,如下设置转动体的制动结构,gp,是相对于基座能够转动地组合的转动体的制动结构,具备具有固定侧部分和可动侧部分并构成为使制动力作用于该可动侧部分的旋转的旋转阻尼器;使该旋转阻尼器的可动侧部分在其旋转中心相对于基座能够旋转地配合的配合机构;相对于转动体固定该可动侧部分的第一固定机构;以及相对于基座固定所述旋转阻尼器的固定侧部分的第二固定机构,所述配合机构由轴突起和接受部构成,所述轴突起设在可动侧部分及基座的任意一方侧,所述接受部设在所述可动侧部分及基座的另一方侧并从沿着所述旋转的旋转轴的方向接受该轴突起,该轴突起侧及接受部侧的任意一方侧在接受部接受轴突起之际,通过弹性变形向沿着所述旋转轴的方向移动。在旋转阻尼器装入基座时,轴突起利用沿着所述旋转轴的方向的弹性变形到达接受部。若轴突起到达接受部,则容许弹性恢复,轴突起稳定地保持在接受部。由此,能够使旋转阻尼器的可动侧部分相对于基座顺利地可旋转地组合并支撑。为了达到所述课题,在该发明中,根据第三观点,如下设置转动体的制动结构,SP,是相对于基座能够转动地组合的转动体的制动结构,具备具有固定侧部分和可动侧部分并构成为使制动力作用于该可动侧部分的旋转的旋转阻尼器;使该旋转阻尼器的可动侧部 分在其旋转中心相对于基座能够旋转地配合的配合机构;相对于转动体固定该可动侧部分的第一固定机构;以及相对于基座固定所述旋转阻尼器的固定侧部分的第二固定机构,所述配合机构由轴突起和接受部构成,所述轴突起设在可动侧部分及基座的任意一方侧,所述接受部设在所述可动侧部分及基座的另一方侧并从沿着所述旋转的旋转轴的方向接受该轴突起,该轴突起侧及接受部侧的任意一方侧在接受部接受轴突起之际,抵抗加力机构的加力而向沿着所述旋转轴的方向移动。在旋转阻尼器装入基座时,轴突起通过与加力机构的加力相抵抗的所述移动而到达接受部。若轴突起到达接受部,则轴突起通过所述加力而稳定地保持在接受部。由此,能够使旋转阻尼器的可动侧部分相对于基座顺利地可旋转地组合并支撑。发明效果根据该发明,能够容易地将旋转阻尼器装入转动体与基座的组合部位,并且,能够使其制动力适当地作用于该转动体的转动。


图I是应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制动结构而构成的拉手装置的立体结构图。图2是在图I的A — A线位置剖开而表示图I所示的拉手装置的使用状态的剖面结构图。图3是拉手的立体结构图。图4是表示在组合在拉手上的基座上装入旋转阻尼器之前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立体结构图。图5是表示在组合在拉手上的基座上装入旋转阻尼器之前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立体结构图。图6是装入了旋转阻尼器的基座的主视图。图7是在图6的B — B线位置上的剖面结构图,旋转阻尼器的内部结构省略表示。图8是在图6的C 一 C线位置上的剖面结构图。
图9是在图6的D — D线位置上的剖面结构图。图10是旋转阻尼器的立体图。图11是旋转阻尼器的主视图。图12是在图11的E — E线位置上的剖面结构图。图13是旋转阻尼器的左视图。图14是旋转阻尼器的右视图。图15是配合机构的结构的第一变更例的旋转阻尼器的立体结构图。图16是配合机构的结构的第二变更例的旋转阻尼器的立体结构图。图17是配合机构的结构的第三变更例的旋转阻尼器的剖面结构图,图17 (b)表示从图17 Ca)的状态使旋转阻尼器的固定侧部分的一部分弹性变形的状态。图18是配合机构的结构的第四变更例的旋转阻尼器的剖面结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图f图18说明该发明的典型的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的转动体2的制动结构是以对相对于基座I能够转动地组合在一起的转动体2的该转动赋予预定的制动力的方式,应用于这种转动体2与基座I的组合部位。在该实施方式中,表示在作为所述转动体2的拉手装置上应用了该制动结构的例子,所述拉手装置作为汽车的内装品而设置在汽车的室内。该制动结构是能够将后述的旋转阻尼器3容易且适当地装入这种转动体2与基座I的组合部位的结构,该制动结构尤其适用于对这样强烈要求组装容易性的汽车的内装品等赋予制动力的情况。当然该制动结构可以用于各种转动体2的制动,其用途并不限于汽车的内装品。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座I作为用于将作为所述转动体2的拉手2安装在汽车的车身侧P上的安装部件而构成。在图示的例子中,利用两个基座1、1将拉手2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汽车的室内。只在这两个基座1、1的一方装入后述的旋转阻尼器3,利用该旋转阻尼器3对拉手2的转动赋予预定的制动力。该基座I具备主体部10和旋转阻尼器3的装入部11。插入腿IOa从主体部10的背面突出,基座I以将该插入腿IOa插入到形成于汽车的车身侧P上的未图示的安装孔内的状态被固定在该车身侧P上。在图示的例子中,所述装入部11以与该主体部10成为一体的方式形成在主体部10的下侧部。该装入部11由从主体部10的下侧部向下方突出的左右一对支撑壁部IlaUla构成。在这一对支撑壁部IlaUla之间嵌入后述的旋转阻尼器3。另外,在这一对支撑壁部IlaUla的外侧分别形成有轴部11c,该轴部Ilc组合在形成于拉手2的后述的臂部21上的轴孔Ic内。在图示的例子中,该轴部Ilc的一方由从一对支撑壁部IlaUla的一方的外面部沿着拉手2的转动中心线X—体地突出的突起Ild形成。另外,该轴部Ilc的另一方由插通并嵌装在贯通孔Ilb内的轴Ile之中向另一方的支撑壁部Ila的外侧突出的部位形成,所述贯通孔Ilb沿着所述转动中心线X形成在一对支撑壁部IlaUla的另一方。再者,在图示的例子中,这一对支撑壁部IlaUla之间在基座I的前面侧由罩部12覆盖。该罩部12具备仿照从背面侧装入 到装入部11的后述旋转阻尼器3的外周面的弧状的内外表面。另外,在该罩部12的左右方向大致中间的位置上形成有缺口 12a,构成后述第一固定机构5的旋转阻尼器3的可动侧部分31的爪部50通过该缺口 12a嵌入拉手2的臂部21的槽51内。
另一方面,在图示的例子中,作为所述转动体2的拉手2在呈棒状的把持部20的左右两端,分别一体地具备臂部21,该臂部21向相对于该把持部20的中心轴正交的方向突出。在该臂部21上分别形成有从其背面侧凹入的所述基座I的容纳凹处21a。在形成该容纳凹处21a的左右壁部21b、21b的位于臂部21的下端侧的部位上,分别形成有沿着拉手2的转动中心线X的轴孔21c。并且,在图示的例子中,通过在将基座I的作为所述突起Ild而构成的轴部Uc插入到形成在形成容纳凹处21a的左右壁部21b、21b之中位于拉手2的外轮廓侧的壁部21b上的轴孔21c之后,将所述轴Ile通过基座I的所述贯通孔Ilb插通到形成在位于拉手2的内轮廓侧的壁部21b上的轴孔21c内,从而在拉手2的左右两端分别安装基座I。该拉手2通过如此安装的两个基座1、1,能够在倒伏位置(图2的位置)和起立位置之间转动地设在汽车的车身侧P上,其中所述倒伏位置是使所述把持部20位于上方的位置,所述起立位置是使所述臂部21位于横向的位置。典型的是,该拉手2构成为如下,即,对抗收纳在左右的基座1、1之中没有装入旋转阻尼器3的一侧的基座I的装入部11内
的受扭螺旋弹簧7的加力,从所述倒伏位置向起立位置进行转动操作,在起立位置把持把持部20而利用,若解除该把持,则通过该加力而强制地转动到倒伏位置,利用后述旋转阻尼器3的制动力使该拉手2的强制的转动变得缓慢。该实施方式的制动结构具备旋转阻尼器3、配合机构4、第一固定机构5、第二固定机构6。旋转阻尼器3具有固定侧部分30和可动侧部分31,并构成为使制动力作用于该可动侧部分31的旋转。在该实施方式中,该旋转阻尼器3使该可动侧部分31的旋转中心线y和拉手2的转动中心线X大致相一致后装入所述装入部11。该旋转阻尼器3的可动侧部分31具备外侧筒状部31a和内侧轴状部31b。外侧筒状部31a将筒一端封闭并且将筒另一端打开。内侧轴状部31b将轴基部一体地连接在外侧筒状部31a的封闭的筒一端的内表面部上,并沿着该外侧筒状部31a的筒轴向筒另一端侧延伸,使轴前端位于与该筒一端大致相同的位置。在图示的例子中,该可动侧部分31的内侧轴状部31b将从其轴基部到长度方向大致中间的位置为止的部分设置成粗径,并且,将从该中间的位置到轴前端为止的部分设置成比它细的细径,在该中间的位置上具备朝向外侧筒状部31a的筒另一端侧的回转阶梯面31c。另外,内侧轴状部31b的粗径的部分是中空的,与该粗径的部分的内部连通的开口 31d形成在旋转阻尼器3的配合机构4的形成端部(图12的右侧)上。另外,在该可动侧部分31的外侧筒状部31a的外表面部形成有爪部50,该爪部50形成为沿着该可动侧部分31的旋转中心线y方向长的突起状,并构成所述第一固定机构5。另外,该旋转阻尼器3的固定侧部分30构成为将筒一端封闭并且将筒另一端打开的筒状。该固定侧部分30的外径与可动侧部分31的外侧筒状部31a的内径大致相等,另夕卜,可动侧部分31的内侧轴状部31b以少的间隙收纳在该固定侧部分30的内侧。在图示的例子中,固定侧部分30的内部形状是相对于可动侧部分31的内侧轴状部31b的互补的形状。并且,在图示的例子中,该旋转阻尼器3的固定侧部分30在使其筒一端侧从可动侧部分31的外侧筒状部31a的筒另一端向外侧稍微突出的状态下,将其剩余的部位收纳在可动侧部分31的外侧筒状部31a和内侧轴状部31b之间,通过轴支撑在如此组合的固定侧部分30上,可动侧部分31能够旋转或相对旋转。在该固定侧部分30的封闭的筒一端的外表面部形成有构成所述第二固定机构6的突条部60。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所述可动侧部分31的内部封入硅油等未图示的粘性流体,由此使得制动力作用于可动侧部件的旋转。图中,用符号32表示的是嵌装在固定侧部件的外侧的密封环,该密封环用于阻止该粘性流体从固定侧部分30的筒一端侧的外周部和可动侧部分31的外侧筒状部31a的内周部之间泄漏。所述第一固定机构5是相对于转动体2固定旋转阻尼器3的可动侧部分31的机构。在图示的例子中,该第一固定机构5由形成在旋转阻尼器3的可动侧部分31上的所述爪部50和拉手2的臂部21的槽51构成。该槽51形成在拉手2的所述容纳凹处21a 内。并且,在图示的例子中,若在拉手2位于倒伏位置的状态下利用第二固定机构6和配合机构4将旋转阻尼器3完全装入所述两个基座I、I的一方的容纳凹处21a内,则该爪部50嵌入槽51内,由此拉手2和旋转阻尼器3的可动侧部分31成为一体化。(图2)由于旋转阻尼器3的固定侧部分30由第二固定机构6固定在基座I侧,因此若转动拉手2,则只有旋转阻尼器3的可动侧部分31随之转动,利用所述粘性流体的阻力使基于该阻力的制动力作用于该转动。所述第二固定机构6是相对于基座I固定旋转阻尼器3的固定侧部分30的机构。在图示的例子中,该第二固定机构6由形成在旋转阻尼器3的固定侧部分30上的所述突条部60和形成在构成基座I的装入部11的所述一对支撑壁部lla、lla的一方的内表面部上的槽部61构成。该突条部60在固定侧部分30的筒一端的外表面部,以通过其中心位置而遍及固定侧部分30的直径方向的方式形成。突条部60的宽度和槽部61的宽度大致一致。槽部61在背面侧打开槽口而向前面侧连续。另外,旋转阻尼器3的全长与构成基座I的装入部11的所述一对支撑壁部IlaUla之间的距离大致一致。由此,若在使突条部60的一端与该槽部61的槽口对齐的状态下将旋转阻尼器3从背面侧向前面侧推入装入部11,则突条部60嵌入槽部61内,由此旋转阻尼器3的固定侧部分30被固定在基座I侧。再者,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突条部60的成为旋转阻尼器3的可动侧部分31的旋转中心的位置上形成有圆形的突起60a,并且在槽部61内形成有收纳该突起60a的圆形的凹坑61a和将突起导引至该凹坑61a内的导引槽61b。所述配合机构4是使所述旋转阻尼器3的可动侧部分31在其旋转中心相对于基座I能够旋转地配合的机构。在图示的例子中,该配合机构4的一方是轴突起40。在图I 图14所示的例子、图15所示的例子、图16所示的例子以及图17 (a) (b)所示的例子中,该轴突起40由插通并嵌装在所述贯通孔Ilb内的轴lie之中向该另一方的支撑壁部Ila的内侧突出的部位形成,所述贯通孔Ilb形成在构成基座I的装入部11的所述一对支撑壁部IlaUla的另一方上。另外,在图I 图14所示的例子、图15所示的例子、图16所示的例子以及图17 (a) (b)所示的例子中,该配合机构4的另一方是随着旋转阻尼器3装入基座I的装入部11而接受该轴突起40的接受部41。在图示的例子中,将该接受部41形成在旋转阻尼器3的可动侧部分31上。另一方面,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在可动侧部分31上形成轴突起40,在基座I侧形成接受该轴突起40的接受部41。在图I 图14所示的例子中,如下构成该接受部41,S卩,随着旋转阻尼器3装入基座I的装入部11而从与所述可动侧部分31的旋转轴(所述旋转中心线y)正交的方向接受所述轴突起40,并且,与该接受部41连续的轴突起40的导入路41a在接受该轴突起40之际通过弹性变形而向与所述旋转轴正交的方向扩展。具体地说,在一对弹性配合片41b、41b之间形成有该导入路41。在该例中,旋转阻尼器3之中与所述第二固定机构6的形成端部相反的端部成为配合机构4的形成端部。即,该配合机构4的形成端部成为可动侧部分31的一端部。在该例中,在可动侧部分31的该一端部上形成有接受部41,该接受部41在该可动侧部分31的旋转中心成为与轴突起40的外径大致相等大小的孔状。在该接受部41和可动侧部分31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呈槽状的导入路41a。该导入路41a以随着靠近接受部41逐渐变窄的方式形成,在与接受部41的连通部位的导入路41a的宽度比轴突起40的直径稍窄。另外,位于隔着该导入路41a的两侧的可动侧部分31的构成部分,利用缺口 41c分别作为弹性配合片41b起作用,所述缺口 41c是向与可动侧部分31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从该可动侧部分31的外周面向中心侧形成的。在将旋转阻尼器3装入基座I的装入部11时,轴突起40在使导入路41a弹性变形的同时到达接受部41,并利用其位置上的弹性恢复而稳定地保持在该接受部41。由此,能够使旋转阻尼器3的可动侧部分31相对于基座I顺利地可旋转地组合并支撑。再者,图15表示构成所述导入路41a的弹性配合片41b的形状的变更例。
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如下构成所述接受部41,即,随着旋转阻尼器3装入基座I的装入部11,从沿着所述可动侧部分31的旋转轴的方向接受所述轴突起40。与此同时,该接受部41的形成侧在该接受部41接受轴突起40之际,通过弹性变形而向沿着所述旋转轴的方向移动。在该例中,接受部41在可动侧部分31的一端部,作为形成在该可动侧部分31的旋转中心的与轴突起40的外径大致相同大小的孔而构成。另外,在该例中,该接受部41使片两端分别一体地连接在可动侧部分31的一端部的外周缘部,并且以在片中央部和可动侧部分31的一端部之间形成变形间隙41e的方式形成在设置于该一端部的外侧上的架桥片41d的片中央部上。(图16)在旋转阻尼器3装入基座I的装入部11时,轴突起40与架桥片41d接触并使该架桥片41d弹性变形,从而缩小所述间隙41e并到达接受部41。如轴突起40到达接受部41,则容许架桥片41d的弹性恢复,所述间隙41e扩展到所需的大小,轴突起40稳定地保持在接受部41。由此,能够使旋转阻尼器3的可动侧部分31相对于基座I顺利地可旋转地组合并支撑。在图17 (a) (b)所示的例子中,如下构成所述接受部41,S卩,随着旋转阻尼器3装入基座I的装入部11,从沿着所述可动侧部分31的旋转轴的方向接受所述轴突起40。与此同时,该接受部41的形成侧在该接受部41接受轴突起40之际,通过弹性变形而向沿着所述旋转轴的方向移动。在该例中,接受部41在可动侧部分31的一端部,作为形成在该可动侧部分31的旋转中心的、与轴突起40的外径大致相同大小的孔而构成。另外,在该例中,固定侧部分30的打开的筒另一端41f以能够弹性变形的方式构成,并且在不使该筒另一端41f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在固定侧部分30的打开的筒一端的内表面部和可动侧部分31的内侧轴状部31b的轴前端之间形成间隙41g。(图17 (a))在旋转阻尼器3装入基座I的装入部11时,轴突起40与可动侧部分31的一端部接触而使固定侧部分30的打开的筒另一端41f弹性变形,缩小所述间隙41g并到达接受部41。(图17 (b))若轴突起40到达接受部41,则容许固定侧部分30的打开的筒另一端41f的弹性恢复,所述间隙41g扩展到所需的大小,轴突起40稳定地保持在接受部41。由此,能够使旋转阻尼器3的可动侧部分31相对于基座I顺利地可旋转地组合并支撑。
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如下构成相当于所述接受部41的未图示的接受部,即,随着旋转阻尼器3装入基座I的装入部11,从沿着所述可动侧部分31的旋转轴的方向接受相当于所述轴突起40的轴突起,并且该轴突起侧在该接受部接受轴突起之际,抵抗加力机构的加力而向沿着所述旋转轴的方向移动。在该例中,由轴突起结构体41h构成该轴突起,所述轴突起结构体41h将一部分收纳在形成在可动侧部分31的所述内侧轴状部31b的中空部位内并从所述开ロ向外方突出。在该中空部位内收纳有作为所述加力机构的螺旋弹簧41 i,由于该弹簧41 i,轴突起结构体41h的突出端和旋转阻尼器3的第二固定机构6的形成端部之间的距离比构成装入部11的一对支撑壁部IlaUla之间的距离稍大。图中符号41 j是限制该轴突起结构体41h的突出量的限制部。在旋转阻尼器3装入基座I的装入部11时,轴突起结构体41h与支撑壁的内表面部接触而在使所述弹簧41i弹性变形的同时后退并到达未图示的接受部。若轴突起结构体41h到达未图示的接受部,则容许所述弹簧41i的弹性恢复,轴突起结构体41h前进从而稳定地保持在该未图示的接受部内。由此,能够使旋转阻尼器3的可动侧部分31相对于基座I顺利地可旋转地组合并支撑。
另外,在以上说明的各制动结构中,由于旋转阻尼器3的可动侧部分31和基座I只是在其配合部分以所述弾性配合片41b等的弹カ而互相接合,因此不会由于所述ー对支撑壁部IlaUla而使过剩的夹持力等作用于装入基座I的装入部11的旋转阻尼器3,能够使旋转阻尼器3以所需的动作适当地起作用。再者,在此引用了 2009年11月1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9 — 263188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以及说明书摘要的全部内容,并作为本发明的说明书的公开内容而采用。
权利要求
1.一种转动体的制动结构,是相对于基座能够转动地组合的转动体的制动结构,其特征在干, 具备具有固定侧部分和可动侧部分并构成为使制动力作用于该可动侧部分的旋转的旋转阻尼器; 使该旋转阻尼器的可动侧部分在其旋转中心相对于基座能够旋转地配合的配合机构; 相对于转动体固定该可动侧部分的第一固定机构;以及 相对于基座固定所述旋转阻尼器的固定侧部分的第二固定机构, 所述配合机构由轴突起和接受部构成,所述轴突起设在可动侧部分及基座的任意一方侦れ所述接受部设在所述可动侧部分及基座的另一方侧并从与所述旋转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接受该轴突起, 与接受部连续的轴突起的导入路在接受该轴突起之际,通过弹性变形而向与所述旋转轴正交的方向扩展。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转动体的制动结构,其特征在干, 导入路形成在一对弹性配合片之间。
3.一种转动体的制动结构,是相对于基座能够转动地组合的转动体的制动结构,其特征在干, 具备具有固定侧部分和可动侧部分并构成为使制动力作用于该可动侧部分的旋转的旋转阻尼器; 使该旋转阻尼器的可动侧部分在其旋转中心相对于基座能够旋转地配合的配合机构; 相对于转动体固定该可动侧部分的第一固定机构;以及 相对于基座固定所述旋转阻尼器的固定侧部分的第二固定机构, 所述配合机构由轴突起和接受部构成,所述轴突起设在可动侧部分及基座的任意一方侦れ所述接受部设在所述可动侧部分及基座的另一方侧并从沿着所述旋转的旋转轴的方向接受该轴突起, 该轴突起侧及接受部侧的任意一方侧在接受部接受轴突起之际,通过弹性变形向沿着所述旋转轴的方向移动。
4.一种转动体的制动结构,是相对于基座能够转动地组合的转动体的制动结构,其特征在干, 具备具有固定侧部分和可动侧部分并构成为使制动力作用于该可动侧部分的旋转的旋转阻尼器; 使该旋转阻尼器的可动侧部分在其旋转中心相对于基座能够旋转地配合的配合机构; 相对于转动体固定该可动侧部分的第一固定机构;以及 相对于基座固定所述旋转阻尼器的固定侧部分的第二固定机构, 所述配合机构由轴突起和接受部构成,所述轴突起设在可动侧部分及基座的任意一方侦れ所述接受部设在所述可动侧部分及基座的另一方侧并从沿着所述旋转的旋转轴的方向接受该轴突起,该轴突起侧及 接受部侧的任意一方侧在接受部接受轴突起之际,抵抗加力机构的加力而向沿着所述旋转轴的方向移动。
全文摘要
具备使旋转阻尼器的可动侧部分在其旋转中心相对于基座能够旋转地配合的配合机构;相对于转动体固定可动侧部分的第一固定机构;以及相对于基座固定旋转阻尼器的固定侧部分的第二固定机构。配合机构由轴突起和接受部构成,所述轴突起设在可动侧部分及基座的任意一方侧,所述接受部设在所述可动侧部分及基座的另一方侧并从与所述旋转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接受该轴突起,与接受部连续的轴突起的导入路在接受该轴突起之际,通过弹性变形而向与所述旋转轴正交的方向扩展。
文档编号B60N3/02GK102667222SQ20108005202
公开日2012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18日
发明者山口惠二, 濑户正虎, 由田修一 申请人:株式会社利富高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