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供电线用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以非接触的方式向输送车等的移动体供给驱动电源的供电装置中 用于将供电线的端部彼此连接的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向洁净室中的输送车的供电为了不产生尘埃采用了非接触的供电装置。对 于这样的供电装置的概略构成,参照图10进行说明。非接触供电装置100具备沿着输送车 101的行进路线铺设为环状的供电线102,和经由接入线103将高频电流供给到该供电线 102的电源装置104。供电线102与行进路线的长度及形状相应地,通过连接装置106连接 多根而使用。
输送车101具有将供电线102从上下夹持而从供电线102受电的I对拾取线圈 105,通过向供电线102流动的高频电流,在该拾取线圈105产生感应电流,将该感应电流作 为驱动电源向箭头A方向行进。
虽然各供电线102被事先调制为适合于构成输送车101的行进路线的长度,但由 于输送中产生的卷曲等,存在铺设现场的连接作业中供电线102的端部不到达连接装置 106的规定位置、或相反供电线102的长度剩余的问题。
作为消除上述的不良情况的连接装置,已知有在供电线102的端部安装向端子台 的连接用的专用的连接端子而使供电线模块化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该连接装置 如图11所示,在供电线102的端部安装着帽状的连接端子107,在该连接端子107上开有长 孔107a。另一方面,在固定端子台108上设有多个螺栓孔109,供电线102按照其长度对固 定端子台108进行位置对准后,利用将螺栓110穿过长孔107a拧入规定的螺栓孔109而进 行固定。固定端子台108的螺栓孔109所设置的部分112由导体构成,电连接于2根供电 线 102。
然而,上述连接装置由于必须在供电线102上安装连接端子107、由螺栓110进行 螺栓固定,因此在作业中花费时间。
因此,本发明者们提出了一种能够容易地连接供电线的端部彼此的供电线用连接 装置。参照图12对该供电线用连接装置进行说明。供电线用连接装置201具有将相互离开 而对置的供电线202的各端部夹入并分别电连接的大致U字形状的2个连接用金属板203, 和将这些连接用金属板203间电连接的具有挠性的导线204。供电线202由铜线221和覆 盖物222形成,露出的铜线221被夹入连接用金属板203。导线204通过钎焊、熔接、嵌缝等 安装于连接用金属板203。连接用金属板203弯曲以使开口部203a附近夹入供电线202。 供电线202从连接用金属板203的开口部203a插入,通过被连接用金属板203夹入而安装 于供电线用连接装置201。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仅通过将供电线202插入连接用金属板 203的开口部203a来安装供电线202。
但是,在这样的供电线用连接装置201中,由于连接用金属板203通过具有挠性的 导线204连接,因此连接时连接用金属板203活动而位置不稳定,作业变得麻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 - 178800号公报
但是,在这样的供电线用连接装置201中,在将供电线202向连接用金属板203插 入时,存在供电线202被向连接用金属板203的大致U字形状的底部方向或供电线插通方 向(连接用金属板203的长度方向)过度地插入而偏离适当的连接位置、供电线202和连接 用金属板203间的通电不稳定的担心。并且在被过度插入的情况下,连接用金属板203夹 入供电线202的力变小,因此供电线202变得容易从连接装置201脱离。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用于消除上述问题的,其目的在提供一种供电线用连接装置,能够将供 电线容易地连接到连接用金属板的适当的连接位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I方面的非接触供电装置中使用的将供电线的对 置的端部间连接的供电线用连接装置中,具备将相互离开且对置的供电线的各端部夹入 并分别电连接的大致U字形状的连接用金属板;将这些连接用金属板间电连接的具有挠性 的导线;以及安装于这些连接用金属板上的壳体,上述壳体具有用于进行这些连接用金属 板相对于壳体的相对定位的销,上述连接用金属板具有上述销贯通的贯通孔,通过使上述 销贯通到该贯通孔中,从而上述连接用金属板被固定到上述壳体。
根据这样的构成,连接用金属板被定位于壳体而不活动,因此能够将供电线容易 地安装于供电线用连接装置。
并且,上述壳体由绝缘材料形成,可以设置由绝缘材料形成的罩,以便从该壳体的 上方覆盖上述连接用金属板和导线。
根据这样的构成,连接用金属板、导线与周围绝缘,因此防止漏电或触电等的事故 的发生,变得安全。
并且,可以在上述壳体设置有用于防止上述供电线向上述连接用金属板的大致U 字形状底部方向过度插入的部件。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防止供电线被向连接用金属板的底部方向过度插入,因此 供电线的安装位置变得适当,供电线和连接用金属板之间的通电稳定。并且,供电线变得难 以从供电线用连接装置脱离。
并且,可以在上述壳体或罩上设置用于防止上述供电线向上述连接用金属板的供 电线插通方向过度插入的部件。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防止供电线的向供电线插通方向的过度插入,因此供电线 的安装位置变得适当,供电线和连接用金属板之间的通电状态稳定。
并且,可以在上述连接用金属板的贯通孔的周围、除了其底部侧方向以外设置有 狭缝。
根据这样的构成,插入供电线时应力不会从连接用金属板施加到销,因此连接用 金属板容易打开,能够容易地插入供电线,并且销不会弯折。
在本发明的第2方面的非接触供电装置中使用的将供电线的对置的端部间连接 的供电线用连接装置中,具备将相互离开且对置的供电线的各端部夹入并与该供电线电 连接的一对大致U字形状的连接用金属板;以及将这些连接用金属板之间电连接的具有挠 性的导线,上述连接用金属板具有用于夹入上述供电线的弯曲部;和设置于比上述弯曲部靠近该连接用金属板的大致U字形状的底部侧的、用于防止上述供电线被向该底部方向 过度插入的肋。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防止供电线被向连接用金属板的底部方向过度插入,因此 能够将供电线容易地连接到连接用金属板的适当的连接位置,供电线和连接用金属板之间 的通电稳定。并且,供电线变得难以从供电线用连接装置脱离。
在本发明的第3方面的非接触供电装置中使用的将供电线的对置的端部间连接 的供电线用连接装置中,具备将相互离开且对置的供电线的各端部夹入并与该供电线电 连接的一对大致U字形状的连接用金属板;以及将这些连接用金属板之间电连接的具有挠 性的导线,上述连接用金属板具有防止上述供电线向该连接用金属板的供电线插通方向过 度插入的肋。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防止供电线的向供电线插通方向的过度插入,因此能够将 供电线容易地连接到连接用金属板的适当的连接位置,供电线和连接用金属板之间的通电 状态稳定。
并且,可以在上述供电线用连接装置具备安装于上述连接用金属板的壳体,上述 壳体具有用于进行这些连接用金属板对于壳体的相对定位的销,上述连接用金属板具有上 述销贯通的贯通孔,通过使上述销贯通到该贯通孔而固定到上述壳体。
并且,上述壳体由绝缘材料形成,可以设置有由绝缘材料形成的罩,以便从该壳体 的上方覆盖上述连接用金属板和导线。
图1 (a)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供电线用连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1 (b)是该供 电线用连接装置的立体图,图1 (c)是该供电线用连接装置的平面图,图1 (d)是图1 (b) 中的ID — ID线剖面图。
图2 Ca)是安装于该供电线用连接装置的罩的立体图,图2 (b)是将罩安装后的 供电线用连接装置的立体图。
图3 Ca)是在不具有第一变形例中设置的肋(rib)的供电线用连接装置中、供电 线被向连接用金属板的底部方向过度插入时的立体图,图3 (b)是该变形例中的供电线用 连接装置的立体图。
图4 Ca)是在不具有第二变形例中设置的肋的供电线用连接装置中、供电线被向 连接用金属板的供电线插通方向过度插入时的立体图,图4 (b)是该变形例中的供电线用 连接装置的立体图,图4 (c)是该供电线用连接装置的平面图。
图5 (a)是该供电线用连接装置的罩的立体图,图5 (b)是该罩的平面图,图5 (c) 是图5 (b)中的VC — VC线剖面图。
图6 (a)是在不具有第三变形例中设置的狭缝的供电线用连接装置中将盖取下时 的主视图,图6 (b)是图6 (a)中的VIB — VIB线剖面图,图6 (c)是销贯通的部位的连接 用金属板的部分剖面图。
图7 Ca)是在该变形例的供电线用连接装置中将盖取下时的主视图,图7 (b)是 销贯通的部位的连接用金属板的部分剖面图。
图8 Ca)是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供电线用连接装置和供电线的立体图,图8 (b)是连接了供电线的该供电线用连接装置的立体图,图8 (c)是连接了供电线的该供电线用 连接装置的平面图,图8 Cd)是在该供电线用连接装置中夹入供电线后的连接用金属板的 侧面图,图8 Ce)是在以往的供电线用连接装置的连接用金属板中将供电线向底部方向过 度插入时的侧面图。
图9 Ca)是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供电线用连接装置的立体图,图9 (b)是连接了 供电线的该供电线用连接装置的立体图,图9 (c)是连接了供电线的该供电线用连接装置 的平面图。
图10是具备以往的供电线用连接装置的非接触供电装置的构成图。
图11是以往的供电线用连接装置的立体图。
图12 (a)是本发明者们以前提出的供电线用连接装置的立体图,图12 (b)是该 供电线用连接装置的平面图,图12 (c)是图12 Ca)中的X II C — X II C线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 (a) 图1 (d),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供电线用连接装置 (以下,记为连接装置)。连接装置I具备将相互离开而对置的供电线2的各端部夹入并分 别电连接的大致U字形状的2个连接用金属板3、将这些连接用金属板3间电连接的具有 挠性的导线4、及安装于这些连接用金属板3的壳体5。供电线2由铜线21和覆盖物22形 成,露出的铜线21被夹入连接用金属板3中。连接用金属板3以使开口部3a附近夹入供 电线2的方式弯曲,在两侧面具有贯通孔31。
壳体5具有壳体主体52、盖53和螺栓54。壳体主体52具有用于进行这些连接 用金属板3相对于壳体5的相对定位的销51,盖53将连接用金属板3保持在壳体主体52 内,螺栓54将盖53安装于壳体主体52。壳体主体52和盖53是绝缘材料,例如由树脂材料 构成。销51在图中呈圆柱形状,但不限于圆柱形状,也可以是三角柱形状或四角柱形状等 多角柱形状。
对在上述构成的连接装置I中安装供电线2的作业顺序进行说明。首先,使壳体主 体52的销51贯通连接用金属板3的贯通孔31,将连接用金属板3收纳于壳体主体52内。 接着,通过螺栓54将盖53安装于壳体主体52,使连接用金属板3不从壳体主体52脱离。 由此,连接用金属板3对壳体5的相对的位置被固定。接着,将供电线2从连接用金属板3 的开口部3a插入,通过连接用金属板3被夹入,将供电线2安装于连接装置I。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连接装置1,连接用金属板3被定位于壳体5而不会活动,因此 能够将供电线2容易地安装于连接装置I。
也可以在上述构成的连接装置I中安装图2 Ca)所示的罩6。罩6例如由树脂材 料等的绝缘材料形成。罩6以从壳体5的上方覆盖连接用金属板3和导线4的方式设置, 通过例如螺栓(未图示)安装于壳体5。这样,通过作成带罩6的连接装置1,铜线21、连接 用金属板3、导线4被与周围绝缘,因此防止漏电或触电等的事故发生而变得安全。
(第一变形例)
以下,参照
本实施方式的各种变形例。
图3 (a)表示不采用下述的第一变形例的连接装置1,图3 (b)表示采用第一变形例的连接装置I。本变形例如图3 (b)所示设有防止供电线2向连接用金属板3的大致U字形状的底部方向过度插入的肋(部件)71,但是,这里在说明本变形例之前,使用图3 (a)来说明不具有本变形例的肋71的连接装置I。在该连接装置I中,若将供电线2向比被连接用金属板3夹入的位置更靠底部方向按压,则连接用金属板3向D方向打开,供电线2向底部方向过度插入。如此,则供电线2和连接用金属板3的接触变得不充分,供电线2和连接用金属板3之间的通电变得不稳定。并且,由于连接用金属板3夹入供电线2的力变小,因此供电线2容易从连接装置I脱离。与此相对地,在本变形例中如图3 (b)所示,在连接装置I上在壳体主体52的端部上侧设有肋71,肋71的上表面的高度形成为供电线2夹入连接用金属板3时的供电线2的下侧的面的高度。通过设为这样的构成,即使供电线2被向连接用金属板3的底部方向强力地按压,也与肋71抵接,能防止过度插入。由此,供电线2的安装位置适当,供电线2和连接用金属板3之间的通电稳定,并且,供电线2难以从连接装置I脱离。(第二变形例)图4 (a)表示不采用下述的第二变形例的连接装置1,图4 (b)以及图4 (C)表示采用第二变形例的连接装置I。本变形例如图4 (b)以及图4 (c)所示,设有防止供电线2向连接用金属板3的供电线插通方向(壳体5的长度方向)过度插入的肋(部件)72,但是,这里在说明本变形例之前,使用图4 (a)来说明不具有本变形例的肋72的连接装置I。在该连接装置I中,若过度插入供电线2,则供电线2与对方侧的连接用金属板3接触,电流短路。如此,则供电线2间的通电状态变动,在连接装置I的周围形成的磁场的状态变动,因此在输送车等的电流供给目的地产生的感应电流不稳定。与此相对地,在本变形例中,如图4 (b)以及图4 (C)所示,在连接装置I上,在壳体主体52以及盖53上设有肋72,并使其位于供电线2的前端。通过设为这样的构成,即使想要供电线2向连接用金属板3的供电线插通方向过度地插入,也由于供电线2的前端与肋72抵接,因此能防止过度插入。并且,能够防止连接装置I的设置后由于振动等使供电线2向供电线插通方向移动。由此,供电线2的安装位置适当,供电线2和连接用金属板3之间的通电状态稳定。用于防止过度插入的肋72也可以如图5 (a) 图5 (C)所示设置于罩6。即使在没有设置肋72的壳体5中,也能够通过在罩6上设置肋72来防止供电线2的过度插入。(第三变形例)图6 (a) 图6 (C)表示不采用下述的第三变形例的连接装置1,图7 (a)以及图7 (b)表示采用了第三变形例的连接装置I。本变形例如图7 (a)所示,在连接用金属板3的贯通孔31的周围设置了防止从连接用金属板3向销51施加应力的狭缝34,但是,这里在说明本变形例之前,使用图6 (a) (c)来说明不具有本变形例的狭缝34的连接装置I。在该连接装置I中,若供电线2被插入连接用金属板3,则使连接用金属板3打开,但由于销51与贯通孔31接触,因此连接用金属板3难以打开,并且担心由于将连接用金属板3打开的应力而销51弯折。与此相对地,在本变形例中,如图7 (a)所示,在贯通孔31的周围除了连接用金属板3的底部方向以外设有狭缝34。通过设为这样的构成,即使将供电线2插入,由于比狭缝34靠外侧的连接用金属板3打开而贯通孔31的周围的连接用金属板3不打开,因此应力也不会从连接用金属板3施加到销51上。如此,则连接用金属板3容易打开,因此能够将供电线2容易地插入连接用金属板3,并且销51不会弯折。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种实施方式的构成,在不改变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的变形。例如,在实施方式中,I个连接用金属板3通过I根销51进行了定位,但也可以通过多根销51进行定位。并且,也可以将销51不设置在壳体主体52而设置于盖53,也可以设置在壳体主体52和盖53两者上。(第二实施方式)参照图8 (a) 图8 (e)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供电线用连接装置。连接装置10具备将相互离开而对置的供电线2的各端部夹入并与供电线2电连接的一对的大致U字形状的连接用金属板3,和将这些连接用金属板3间电连接的具有挠性的导线4。供电线2由铜线21和覆盖物22形成,露出的铜线21被夹入到连接用金属板3中。连接用金属板3具有用于夹入供电线2的弯曲部3b,和防止上述供电线被向大致U字形状的底部方向过度插入的肋33。弯曲部3b设置在连接用金属板3的大致U字形状的开口部3a的附近,与供电线2的形状相应地弯曲。肋33设置在比弯曲部3b靠近连接用金属板3的大致U字形状的底部侧,是从连接用金属板3的边缘向大致U字形状的内侧突出的形状,设置在连接用金属板3中的、供电线2的伸长方向的两端的至少一方上。肋33可以使连接用金属板3弯曲而形成,也可以通过将其他的部件粘接等方式进行安装而形成。导线4通过钎焊、熔接、嵌缝等在连接用金属板3上进行安装。说明将供电线2安装于连接装置10的作业顺序。将供电线2从连接用金属板3的开口部3a向大致U字形状的底部方向插入,通过连接用金属板3的弯曲部3b夹入,安装于连接装置10。此时,即使将供电线2向连接用金属板3的大致U字形状的底部方向强力地插入,也由于如图8 (d)所示供电线2与肋33抵接,因此供电线2不会插入到比肋33的位置靠近底部侧。在不具有上述的肋33的情况下,如图8 Ce)所示,若将供电线2向比被连接用金属板3夹入的位置更靠近底部方向按压,则连接用金属板3向B方向打开,供电线2被向底部方向过度插入。如此,则供电线2和连接用金属板3的接触变得不充分,供电线2和连接用金属板3之间的通电变得不稳定。并且,由于连接用金属板3夹入供电线2的力变小,因此供电线2变得容易从连接装置10脱离。但是,通过本实施方式这样的构成,即使供电线2被向连接用金属板3的底部方向强力地按压,也由于与肋33抵接,因此能够防止过度插入。如此,则供电线2的连接位置适当,供电线2和连接用金属板3之间的通电稳定,并且供电线2变得难以从连接装置10脱离。(第三实施方式)参照图9 (a) 图9 (C)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装置10。对于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装置10相同的构成省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装置10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在连接用金属板3上具有防止供电线2被向连接用金属板3的供电线插通方向过度插入的肋34。肋34设置为位于供电线2的前端,可以使连接用金属板3弯曲而形成,也可以通过将其他的部件粘接等方式进行安装而形成。
在该连接装置10中,将供电线2向连接用金属板3插入时,如图2 (b)所示即使供电线2被向供电线插通方向强力地插入,也由于供电线2的前端与肋34抵接,因此不会进一步向电线插通方向插入。在不具有该肋34的情况下,若供电线2被向供电线插通方向过度地插入,则供电线2与对方侧的连接用金属板3接触,电流短路。如此,则供电线2间的通电状态变动,在连接装置10的周围形成的磁场的状态变动,因此在输送车等的电流供给目的地产生的感应电流不稳定。通过将连接装置10设为本实施方式这样的构成,即使想要将供电线2向连接用金属板3的供电线插通方向过度地插入,也由于供电线2的前端与肋34抵接,因此能够防止过度插入。并且,能够防止在连接装置10的设置后由于振动等使供电线2向供电线插通方向移动。由此,能够将供电线2容易地连接到连接用金属板3的适当的连接位置,供电线2和连接用金属板3之间的通电状态稳定。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种实施方式的构成,在不改变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肋33也可以设置在连接用金属板3的端部以外的金属板内侧。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可以进行适当的结合。例如,在连接用金属板上设置了肋的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的供电线用连接装置中,能够设置第I实施方式的供电线用连接装置的壳体和/或罩等。以上,以本发明的特定的实施例为中心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的主旨以及附加的权利要求中,多种的变形、变更或修改在该技术领域中也是可能的,因此上述的说明以及附图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只解释为对本发明进行例示。
权利要求
1.一种供电线用连接装置,将非接触供电装置中使用的供电线的对置的端部之间连接,其特征在于,具备 将相互离开且对置的供电线的各端部夹入并分别电连接的大致U字形状的连接用金属板; 将这些连接用金属板之间电连接的具有挠性的导线;以及 安装于这些连接用金属板上的壳体, 上述壳体具有销,该销用于进行这些连接用金属板相对于壳体的相对定位, 上述连接用金属板具有上述销贯通的贯通孔,通过使上述销贯通到该贯通孔中,从而上述连接用金属板被固定于上述壳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线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由绝缘材料形成,设置有由绝缘材料形成的罩,以便从该壳体的上方覆盖上述连接用金属板和导线。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供电线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壳体设置有用于防止上述供电线向上述连接用金属板的大致U字形状底部方向过度插入的部件。
4.如权利要求广3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电线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壳体或罩上设置有用于防止上述供电线向上述连接用金属板的供电线插通方向过度插入的部件。
5.如权利要求广4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电线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连接用金属板的贯通孔的周围,除了其底部侧方向以外设置有狭缝。
6.一种供电线用连接装置,将非接触供电装置中使用的供电线的对置的端部之间连接,其特征在于,具备 将相互离开且对置的供电线的各端部夹入并与该供电线电连接的一对大致U字形状的连接用金属板;以及 将这些连接用金属板之间电连接的具有挠性的导线, 上述连接用金属板具有弯曲部,用于夹入上述供电线;和肋,设置于比上述弯曲部靠近该连接用金属板的大致U字形状的底部侧,用于防止上述供电线向该底部方向过度插入。
7.一种供电线用连接装置,将非接触供电装置中使用的供电线的对置的端部之间连接,其特征在于,具备 将相互离开且对置的供电线的各端部夹入并与该供电线电连接的一对大致U字形状的连接用金属板;以及 将这些连接用金属板之间电连接的具有挠性的导线, 上述连接用金属板具有防止上述供电线向该连接用金属板的供电线插通方向过度插入的肋。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供电线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安装于上述连接用金属板的壳体, 上述壳体具有销,该销用于进行这些连接用金属板相对于壳体的相对定位, 上述连接用金属板具有上述销贯通的贯通孔,通过使上述销贯通到该贯通孔中,从而上述连接用金属板被固定于上述壳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供电线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由绝缘材料形成,设置有由绝缘材料形成的罩,以便从该壳体的上方覆盖上述连接用金属板和导线。
全文摘要
在供电线用连接装置中,能够将供电线容易地连接到供电线用连接装置。供电线用连接装置(1)具备将相互离开且对置的供电线(2)的各端部夹入并分别电连接的大致U字形状的2个连接用金属板(3);将这些连接用金属板(3)之间电连接的具有挠性的导线(4);以及安装于这些连接用金属板(3)的壳体(5)。连接用金属板(3)在两侧面具有贯通孔(31)。壳体(5)具有用于贯通到贯通孔(31)而进行连接用金属板(3)的定位的销(51)。在将壳体(5)的销(51)贯通到连接用金属板(3)的贯通孔(31)后,将供电线(2)从连接用金属板(3)的开口部(3a)插入,将供电线(2)安装于供电线用连接装置(1)。连接用金属板(3)被定位于壳体(5)而不活动,因此能够将供电线(2)容易地安装于供电线用连接装置(1)。
文档编号B60M7/00GK103025566SQ201080068178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8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8日
发明者二畠康, 前田裕史, 寺裹浩一, 远藤洋治, 松信幸博, 土岐政人, 原信次, 堀宏展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