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碰撞吸能装置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结构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交通工具,然而,随着汽车的普及,汽车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确保汽车的行驶的安全性,是汽车设计和制造中的重要课题。其中,汽车防碰撞性能是汽车安全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即汽车在碰撞时,可承受的碰撞力越大,汽车的防碰撞性能就会越好,汽车的安全性也就越高,反之,汽车的 防碰撞性能就会越低,汽车的安全性也就较低。目前,汽车一般是通过在车架上增加碰撞吸能结构,来提高汽车承受的碰撞力,以便在汽车碰撞时,利用碰撞吸能结构来提高汽车的防碰撞性倉泛。但是,现有汽车的碰撞吸能结构一般是通过增加在汽车上的防碰撞部件,例如可变性的加强部件等,然而这些碰撞吸能结构的力承受能力仍旧较差,使得汽车的防碰撞性能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汽车,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具有大的力承受能力,可有效提高汽车的防碰撞性能。本发明提供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包括外盒体,所述外盒体包括底板、盖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底板和盖板之间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底板、盖板组合形成所述外盒体的空腔;所述底板和盖板之间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板间隔设置的第二连接板。上述的碰撞吸能装置中,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底板组成与所述外盒体形状一致的至少一个内盒体。上述的碰撞吸能装置中,所述内盒体的棱线处开设有开孔。上述的碰撞吸能装置中,所述第二连接板为L型连接板,所述内盒体由两个所述L型连接板对接形成。上述的碰撞吸能装置中,所述内盒体的数量为2个。上述的碰撞吸能装置中,所述外盒体的棱线处开设有开孔。上述的碰撞吸能装置中,所述第一连接板为L型连接板,所述外盒体由所述L型连接板对接形成。上述的碰撞吸能装置中,所述第二连接板也为U型连接板,所述U型连接板的数量为2个,对称设置在所述底板和盖板之间。或者,上述的碰撞吸能装置中,所述第二连接板也为折弯处呈弧形的折弯连接板,所述折弯连接板的数量为4个,相互对称设置,且所述4个折弯连接板的折弯处围成一空间。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本发明提供的碰撞吸能装置,所述碰撞吸能装置通过其上的底板安装在汽车的车架上。本发明提供的碰撞吸能装置及汽车,通过在外盒体内设置第二连接板,从而可利用形成外盒体的第一连接板,以及第二连接板自身的变形,来提高碰撞吸能装置的力承受能力,可有效提高整个碰撞吸能装置的力承受能力,提高安装该碰撞吸能装置的防碰撞性能,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图IA为本发明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一的主视图;图IB为本发明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一的俯视图;图2A为本发明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二的主视图;
图2B为图2A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A为本发明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三中L型连接板主视图;图3B为图3A的俯视图;图3C图为图3A的侧视图;图4A为本发明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四的主视图;;图4B为图4A的仰视图;图5A为本发明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五的主视图;图5B为图5A的俯视图;图6为本发明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图7A为本发明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七的主视图;图7B为图7A的俯视图;图8A为本发明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八的主视图;图8B为图8A的俯视图;图9A为本发明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九的主视图;图9B为图9A的俯视图;图IOA为本发明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十的主视图;图IOB为图IOA的俯视图;图IlA为本发明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i^一的主视图;图IlB为图IlA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具有较大的力承受能力,可安装在汽车的车架上,提高汽车的防碰撞性能。具体地,本发明提供的碰撞吸能装置可包括外盒体,该外盒体包括底板、盖板以及设置在底板和盖板之间的第一连接板,该第一连接板与底板、盖板组合形成所述外盒体的空腔;该底板和盖板之间还设置有与第一连接板间隔设置的第二连接板,该第二连接板可将外盒体的空腔分割成多个空间。本发明提供的碰撞吸能装置可以在碰撞时,利用组成外盒体的第一连接板,以及设置在外盒体内的第二连接板的变形来提高力承受能力,使得安装该碰撞吸能装置的汽车具有较高的防碰撞性能。下面将以具体的实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图IA为本发明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一的主视图;图IB为本发明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一的俯视图。如图IA和图IB所示,本实施例碰撞吸能装置包括外盒体I和内盒体2,其中,外盒体I包括底板11、盖板12和第一连接板13,第一连接板13设置在底板11和盖板12之间,第一连接板13、底板11和盖板12共同组成外盒体I,第一连接板13、底板11和盖板12组合形成的空间即为外盒体I的空腔;底板11和盖板12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板21,第二连接板21 —端固定在底板11上,另一端悬空,该第二连接板21与底板11共同组成内盒体2,该内盒体2的空腔形状与外盒体I的空腔的形状一致,且位于外盒体I的空腔内。本实施例碰撞吸能装置在承受外力冲击时,组成外盒体I、内盒体2的第一连接板13和第二连接板21会发生变形,由于第一连接板13和第二连接板21之间有空间,第一连接板13和第二连接板21会具有较大的变形量,使得整个碰撞吸能装置可具有较大的力承 受能力,从而提高安装该碰撞吸能装置的汽车的防碰撞性能。本实施例中,如图IA和图IB所示,外盒体I和内盒体2可均为筒状结构,且外盒体I和内盒体2的棱线处均开设有开孔5,从而可利用开孔5来增大外盒体I和内盒体2的变形,提高碰撞吸能装置的力承受能力。可以看出,本实施例提供的碰撞吸能装置包括外盒体和内盒体,使得形成外盒体和内盒体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可利用自身的变形,来提高碰撞吸能装置的力承受能力;同时,通过在外盒体和内盒体上开设开孔,可进一步地提高整个碰撞吸能装置的力承受能力,可有效提高安装该碰撞吸能装置的防碰撞性能,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图2A为本发明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二的主视图;图2B为图2A中A-A向的剖面结构不意图。在上述图IA和图IB所不实施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如图2A和图2B所不,本实施例中的形成外盒体I的第一连接板13可以为L型连接板,且该L型连接板的数量为两个,从而可对接焊接在一起,与底板和盖板组合形成外盒体I。其中,L型连接板与底板和盖板之间均可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通过焊接连接,可有效提高整个盒体的强度,从而提闻力承受:能力。如图2A和图2B所示,形成内盒体2的第二连接板21也为L型连接板,且两个L型连接板对接焊接后,与底板一起组合形成内盒体2。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L型连接板,可有效提高碰撞吸能装置组装的便利性,可简化碰撞吸能装置组装工艺,降低成本,具体地,L型连接板具体可以采用L型钢板,以提高整个碰撞吸能装置的强度,进而提高整个碰撞吸能装置的力承受能力。实际应用中,组成上述外盒体或内盒体的连接板的形状可以为其它形状,例如圆弧形板,连接板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从而可依靠多个连接板组合得到外盒体或内盒体。图3A为本发明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三中L型连接板主视图;图3B为图3A的俯视图;图3C图为图3A的侧视图。在上述图2A、图2B所示实施例基础上,可在L型连接板的边沿开设开槽,使得L型连接板组合得到的外盒体或内盒体在棱线处形成开孔。通过在L型连接板的边沿上开孔的方式,使得形成的外盒体或内盒体的棱线处形成有开孔,从而可利用开孔来提高连接板的变形量,进而提高整个碰撞吸能装置的力承受能力。图4A为本发明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四的主视图;图4B为图4A的仰视图。与上述图IA和图IB所不实施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如图4A和图4B所不,本实施例中,可在底板11上固定有加强板3,从而可利用该加强板3将碰撞吸能装置整体安装在汽车的车架上,具体地,可通过采用焊接的方式将加强板3焊接在汽车的车架上,以提高碰撞吸能装置安装的牢固性和稳定性,同时也可提高整个碰撞吸能装置的力承受能力。图5A为本发明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五的主视图;图5B为图5A的俯视图。与上述图2A和图2B所示实施例技术方案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形成外盒体I的第一连接板为折弯形连接板,且外盒体I由首尾相连的两个折弯形连接板对接而成,从而使得形成的外盒体I为一个矩形筒状盒体;类似地,形成内盒体2的第二连接板也为折弯形连接板,内盒体I也有首尾相连的两个折弯形连接板对接而成,使得形成的内盒体2为一个矩形筒状盒体。上述图IA 图5A所示的各实施例中,形成内盒体2的第二连接板的一端是与底板直接固定连接,另一端是悬空设置,这样,有外力从底板施加到碰撞吸能装置时,第一连 接板可先变形,并在第一连接板变形达到一定程度、第二连接板与盖板接触时,第二连接板才会发生变形,这样,可有效提高碰撞吸能装置防碰撞性能。此外,在上述图IA 图5A所示实施例基础上,为进一步地提高整个碰撞吸能装置的力承受能力,还可设置多个内盒体,例如2个,使得多个内盒体一起将外盒体的空间分隔成多层结构,提高整个碰撞吸能装置的防碰撞性能。图6为本发明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与上述图IA和图IB所示实施例技术方案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碰撞吸能装置中,形成内盒体的第二连接板21的分别与底板11和盖板12固定连接,从而使得整个内盒体结构具有较强的结构稳定性。图7A为本发明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七的主视图;图7B为图7A的俯视图。与上述图6所示实施例技术方案不同的是,如图7A和图7B所示,在外盒体I内形成有两个内盒体,这样,有外力施加在碰撞吸能装置时,两个内盒体和外盒体I可共同承受施加的力,使得整个碰撞吸能装置的防碰撞性能得到提高。图8A为本发明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八的主视图;图8B为图8A的俯视图。与上述图6所示实施例技术方案不同的是,如图8A和图8B所示,本实施例碰撞吸能装置中,第二连接板为U型连接板14,且该两个U型连接板14对称设置在底板11和盖板12之间。具体地,如图8A和图8B所示,两个U型连接板14的开口朝外设置,这样,可利用U型连接板14的相对边依靠在一起,来提高两个U型连接板14的整体强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也可将两个U型连接板14相对设置,利用相对设置的U型连接板14形成一个空间,得到一个内盒体的结构。图9A为本发明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九的主视图;图9B为图9A的俯视图。与上述图8A和图8B所示实施例技术方案不同的是,如图9A和图9B所示,本实施碰撞吸能装置中,第二连接板为折弯连接板15,且折弯连接板15的折弯处呈弧形结构,该折弯连接板15的数量为4个,相互对称设置,使得该4个折弯连接板的折弯处可围成一空间16。本实施例中,如图9A和图9B所示,在外盒体I棱线处,以及折弯连接板上均开设有开孔,通过开设的开孔可有效提高外盒体I以及折弯连接板的变形量,提高整个碰撞吸能装置的力承受能力。
图IOA为本发明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十的主视图;图IOB为图IOA的俯视图。与上述图9A和图9B所示实施例技术方案不同的是,如图IOA和图IOB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折弯连接板15在折弯处可具有更大半径的弧形结构,使得围成的空间16更大,且仅在折弯连接板15上开设有开孔,且开孔的直径更加,从而可利用折弯连接板15上较大的开孔来提高整个碰撞吸能装置的力承受能力,提高碰撞吸能装置的防碰撞性能。本实施例中,外盒体I上未开设开孔,仅在折弯连接板上开设有开孔,这样,在外力撞击碰撞吸能装置时,由于碰撞瞬间外盒体承受的力最大,此时,未开设开孔的外盒体具有较大的机械强度,随着形成外盒体的第一连接板的变形,开设有开孔的第二连接板也会在碰撞力的作用下开始变形,从而可利用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变形来吸收碰撞力。由于在碰撞瞬间,外盒体上的第一连接板可承受较大的力,而后在利用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变形来吸收碰撞力,从而使得整个碰撞吸能装置可具有更好的力承受能力,进而提高整个碰撞吸能装置的防碰撞性能。图IlA为本发明碰撞吸能装置实施例^^一的主视图;图IlB为图IlA的俯视图。在上述图9A和图9B所示实施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如图IlA和图IlB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折 弯形连接板在折弯处也可具有较大的折弯空间,且在折弯板上开设更多具有较小直径的开孔,从而可利用多个开设的小孔来提高连接板的变形,以满足碰撞吸能装置的防碰撞能力。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并不对第二连接板的形状进行特别限定,只要可以在外盒体内部设置一定数量的第二连接板,并在连接板的边沿或其它位置开设一定数量的开孔即可。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碰撞吸能装置,且该碰撞吸能装置可安装在汽车的车架上,使得汽车碰撞时,可利用该碰撞吸能装置来提高汽车的防碰撞性能,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盒体(I),所述外盒体包括底板(11)、盖板(12)以及设置在所述底板(11)和盖板(12)之间的第一连接板(13),所述第一连接板(13)与底板(11)、盖板(12)组合形成所述外盒体(I)的空腔; 所述底板(11)和盖板(12)之间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板(11)间隔设置的第二连接板(21)。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21)与所述底板(11)组成与所述外盒体(I)的空腔形状一致的至少一个内盒体(2)的空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盒体(2)的棱线处开设有开孔(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21)为L型连接板,所述内盒体(2)由两个所述L型连接板对接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盒体(2)的数量为2个。
6.根据权利要求I 5任一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盒体(I)的棱线处开设有开孔。
7.根据权利要求I 5任一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13)为L型连接板,所述外盒体由所述L型连接板对接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21)为U型连接板,所述U型连接板的数量为2个,对称设置在所述底板(11)和盖板(12)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21)为折弯处呈弧形的折弯连接板,所述折弯连接板的数量为4个,相互对称设置,且所述4个折弯连接板的折弯处围成一空间。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I 9任一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所述碰撞吸能装置通过其上的底板安装在汽车的车架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汽车。该碰撞吸能装置包括外盒体,所述外盒体包括底板、盖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底板和盖板之间的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底板、盖板组合形成所述外盒体的空腔;所述底板和盖板之间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板间隔设置的第二连接板。本发明提供的碰撞吸能装置可具有较强的力承受能力,可有效提高碰撞吸能装置的防碰撞性能,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文档编号B60R19/34GK102795181SQ20111013769
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25日
发明者郑银辉, 许国兴, 石丽华, 司丽 申请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