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升降器及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37641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座椅升降器及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座椅升降器及具备该座椅升降器的座椅,该座椅升降器用于升降汽车等的座椅。
背景技术
自以往已知有具备使座椅升降的升降机构部的座椅升降器,作为这种座椅升降器,例如有日本实用新型专利公开公报实开昭60-164439号(以下称作“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座椅升降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座椅升降器包括左右连杆,可转动自如地将左右两基座部件与设置在各基座部件的上侧的左右两座椅框架分别连结,并且被轴(连结部件)相互连结;一个升降机构部,使右侧的座椅框架相对于右侧的基座部件升降。该升降机构部包括 扇形齿轮,转动自如地安装在右侧的座椅框架内侧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连结杆,将右侧的连杆与扇形齿轮连结;中心齿轮,与扇形齿轮啮合。所述座椅升降器通过转动上述中心齿轮而经由连结杆使右侧的连杆摆动,由此, 使右侧的座椅框架相对于右侧基座部件升降,并且伴随该右侧的座椅框架的升降而利用上述轴的端部向上侧上推或向下侧下压左侧的座椅框架来升降该左侧的座椅框架。然而,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座椅升降器中,由于包括扇形齿轮、连结杆及中心齿轮的升降机构部仅对右侧的座椅框架进行升降操作,左侧的座椅框架通过轴的端部上推或下压而升降,因此左侧的座椅框架难升降,其结果,存在难以使座椅顺畅地升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两座椅框架相对于基座部件顺畅地升降从而使座椅顺畅地升降的座椅升降器及具备该座椅升降器的座椅。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座椅升降器包括第一连杆,转动自如地与设置在座椅的左右其中一侧的第一基座部件及第一座椅框架分别连结于;第二连杆,转动自如地与设置在所述座椅的左右另一侧的第二基座部件及第二座椅框架分别连结,并且经由连结部件与所述第一连杆能够联动地连结;升降机构部,使所述第一座椅框架及所述第二座椅框架分别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座部件及所述第二基座部件升降;其中,所述升降机构部包括第一升降机构部,包括使所述第一座椅框架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座部件升降的第一太阳齿轮及第一行星齿轮组;第二升降机构部,与所述第一升降机构部联动并且包括使所述第二座椅框架相对于所述第二基座部件升降的第二太阳齿轮及第二行星齿轮组。另外,本发明的座椅包括所述座椅升降器。根据该结构,当通过包括第一太阳齿轮及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一升降机构部使第一座椅框架相对于第一基座部件升降时,能够与此联动地通过包括第二太阳齿轮及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二升降机构部而使第二座椅框架相对于第二基座部件升降。由此,可使第一及第二座椅框架分别相对于第一及第二基座部件顺畅地升降。


图1是组装有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汽车用座椅升降器的汽车用座椅的局部侧视图。图2是汽车用座椅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其中省略图示了图1中的基座部件。图3是第一连杆与第一座椅框架的第一连杆用连结部的连结状态的侧视图。图4A是从第一连杆侧观察到的、第一连杆与第一座椅框架的第一连杆用连结部的分解立体图;图4B是从第二连杆侧观察到的、第二连杆与第二座椅框架的第二连杆用连结部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图3的V-V线的剖视图。图6是行星齿轮操作部的分解立体图。图7A是保持滚轮的保持部件的侧视图,图7B是图7A的VII-VII线的剖视图,图 7C是图7B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图8是保持部件、手柄压靠弹簧及壳体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表示未对操作手柄进行操作的状态的离合器板、凸轮及滚轮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10是表示从图9的状态对操作手柄操作后的状态的离合器板、凸轮及滚轮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组装有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汽车用座椅升降器的汽车用座椅的局部侧视图,图2是汽车用座椅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其中省略图示了图1中的基座部件。以下,以图中的X方向为前侧、Y方向为后侧、Z方向为左侧、W方向为右侧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升降器1用于汽车的座椅,例如汽车的驾驶席、副驾驶席(本实施方式中为副驾驶席)。本实施方式的汽车座椅100包括第一基座部件2a及第二基座部件 2b、第一座椅框架3a及第二座椅框架3b、以及座椅升降器1。第一基座部件2a及第二基座部件2b相互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左右对称地设置(图1中,仅示出第一基座部件2a而未示出第二基座部件),且采用大致相同的结构。以下,对第一基座部件2a进行说明而省略第二基座部件的说明。第一基座部件2a包括长条状的下轨道11及上轨道12。下轨道11以长度方向沿车身前后方向的状态固定在车身地板面上。上轨道12包括长条状的上轨道主体13及固定在上轨道主体13上的支架14a、 14b。上轨道主体13沿长度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在下轨道11的上侧。另外,上轨道主体13与下轨道11通过未图示的锁定与解除锁定装置而适当地锁定,另外,可通过操作设置在座椅100前方下部的锁定解除操作部15解除锁定而使上轨道主体13相对于下轨道11沿前后方向移动。支架14a、14b为前支架14a及后支架14b。前支架14a的下部侧固定在上轨道主体13的前端部,前支架14a的上部侧具有连杆安装部14c。
后支架14b的下部侧固定在上轨道主体13的后端部,后支架14b的上部侧具有连杆安装部14d。第一座椅框架3a包括第一框架主体31,包含形成座椅框架的一部分的左下部座椅框架片,设置在第一基座部件2a的上侧;第一连杆用连结片32,作为第一连杆用连结部, 与后述的座椅升降器1的第一连杆部件4a连结。第一连杆用连结片32如图4、图5所示包括连结凸部33及第一框架内齿轮34。连结凸部33从第一连杆用连结片32的右侧面呈圆形状地向右侧突出设置指定量。第一框架内齿轮34设置在连结凸部33的直径内侧。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框架内齿轮34由齿数为38个的齿轮形成。而且,如图1所示,该第一连杆用连结片32的前后两端侧分别经由螺栓等固定部件固定在第一框架主体31上。如图2所示,第二座椅框架3b包括第二框架主体131,包含形成座椅框架的一部分的右下部座椅框架片,设置在第二基座部件2b的上侧;第二连杆用连结片132,作为第二连杆用连结部,具有与第二连杆部件4b连结的第二框架内齿轮134 (参照图4)。第二框架主体131由具有与上述第一座椅框架3的第一框架主体31呈左右对称的形状的部件形成,第二连杆用连结片132由具有与上述第一连杆用连结片32呈左右对称的形状的部件形成。座椅升降器1包括第一连杆部件4a 第4连杆部件4d ;连结部件6,连结第一连杆部件4a与第二连杆部件4b ;升降机构部,使第一座椅框架3a及第二座椅框架3b相对于第一基座部件2a及第二基座部件2b升降。如图2所示,连结部件6包括连结轴61 ;第一太阳齿轮62,固定地连结于连结轴 61的左端(第一端)(图示于图4A);第二太阳齿轮162,固定地连结于连结轴61的右端 (第二端)(参照图4B)。第一太阳齿轮62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齿数为16个的齿轮形成。而且,该第一太阳齿轮62如图4、图5所示转动自如地设置在第一框架内齿轮34的内侧。第二太阳齿轮162由与第一太阳齿轮62相同结构的齿轮构成,以与第一太阳齿轮 62联动而一起转动的方式设置在第二框架内齿轮134的内侧。如图1所示,第一连杆4a转动自如地与第一基座部件2a的后部及第一座椅框架 3a的后部分别连结,其包括第一连杆主体41,且安装有具有多个第一行星齿轮44的第一行星齿轮组40 (参照图4A、图5)及行星齿轮操作部5。第一连杆主体41的下端侧(第一端)转动自如地连结于第一基座部件2a的后支架14b的连杆安装部14d。此外,如图4、图5所示,第一连杆主体41在上端侧(第二端)安装有连结凹部 42,作为第一框架连结部,转动自如地连结于第一连杆用连结片32的连结凸部33 ;以及第一连杆内齿轮43,形成在该连结凹部42的内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杆内齿轮43由齿数为35个的齿轮形成。连结凹部42形成为从第一连杆主体41的左侧面以指定深度凹陷而呈上述连结凸部33可转动自如地嵌入的程度的大小的圆形状。而且,在该连结凹部42与连结凸部33连结的状态下,第一连杆内齿轮43与第一框架内齿轮34左右邻接地设置。第一行星齿轮44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采用相同结构的三个齿轮形成。各第一行星齿轮44包括齿轮部44a及设置在齿轮部44a两侧的轴部44b。齿轮部44a的轴方向的长度形成为与左右排列的上述第一连杆内齿轮43和第一框架内齿轮34可同时啮合的长度。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由齿数为10个的齿轮形成。而且,这些第一行星齿轮44以在第一连杆内齿轮43与第一太阳齿轮62之间、及第一框架内齿轮34与第一太阳齿轮62之间,沿圆周方向大致等间隔地排列的方式分别啮合于这些齿轮34、43、62。此外,该状态下,第一行星齿轮44的轴部44b由设置在第一连杆主体41与第一连杆用连结片32各自的两侧的支撑部件45a、45b支撑。详细而言,在第一连杆主体41的右侧(图4A中为左侧)转动自如地设置有圆板状的第一支撑部件45a,且在第一连杆用连结片32的左侧转动自如地设置有圆板状的第二支撑部件45b。此外,这些第一支撑部件45a与第二支撑部件45b分别包括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地排列设置的三个轴插入孔45c。而且,第一行星齿轮44各自的轴部44b的右端侧转动自如地插入第一支撑部件 45a的轴插入孔45c,该轴部44b的左端侧转动自如地插入第二支撑部件45b的轴插入孔 45c。此外,第一支撑部件45a与第二支撑部件45b在支撑第一行星齿轮44的轴部44b 的状态下,三个连结销45d设置在邻接的第一行星齿轮44之间而相互无法转动地连结着。行星齿轮操作部5如图6所示包括离合器装置51 55及操作手柄56。离合器装置包括圆板状的离合器板51、凸轮53、保持多个滚轮52的保持部件54、以及覆盖保持部件 54的壳体55。如图4、图5所示,离合器板51包括供各第一行星齿轮44的轴部44b转动自如地插入的三个轴插入孔51a,并且,在右侧面侧(图5中出现在左侧)具有第一连杆主体连结部 51b。第一连杆主体连结部51b从右侧面呈圆形状向右侧突出设置指定量。而且,第一行星齿轮44的轴部44b分别转动自如地插入三个轴插入孔51a中,并且第一连杆主体连结部51b转动自如地嵌入设置在第一连杆主体的第一连杆用连结片32的接收凹部35,由此, 离合器板51与第一行星齿轮44连结,并且可转动地连结于第一连杆用连结片32。此外,离合器板51在左侧面侧具有收纳凹部51c (图示于图4A)。收纳凹部51c从左侧面呈圆形状地凹陷指定深度。如图6、图7所示,保持部件54包括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制的圆板状部54a。本实施方式中,圆板状部54a整体上由尼龙(注册商标)形成。该圆板状部54a在与离合器板 51的收纳凹部51c相对的右侧面侧的离合器板相对面54b的中心部具有将凸轮53转动自如地予以保持的圆筒状的保持轴54c。此外,如图7所示,在上述离合器板相对面54b上的保持轴54c的外周侧具有上述滚轮52、及保持这些滚轮的六个滚轮夹持部54d(图示于图7)。本实施方式中,滚轮52包含六个,分别呈圆柱状。滚轮夹持部54d沿着圆周方向等间隔地设置,各滚轮夹持部54d包括从离合器板
7相对面54b向离合器板51侧突出设置的一对夹持片54e。一对夹持片54e相互隔开滚轮 52的大致直径量的间隔地设置。各夹持片54e的相互相对的相对面形成为与滚轮52的外周大致相同大小的圆弧面。而且,滚轮夹持部54d将滚轮52转动自如地夹持于这些相对面。此外,保持部件54如图6、图8所示包括具有从圆板状部54a向右侧突出设置的第一弹簧卡止部54g的突片54f。壳体55如图6所示包括固定在第一座椅框架3a上的作为框架固定部的固定用孔 55a。本实施方式中,固定用孔55a以与上述第一连杆用连结片32的固定用孔42a重合连通的方式形成。而且,如图1所示,在壳体55的固定用孔55a与第一连杆用连结片32的固定用孔 42a连通的状态下,穿过螺栓等固定部件使该固定部件固定在第一座椅框架3a上,由此第一连杆用连结片32及壳体55固定地安装在第一座椅框架3a上。此外,如图6、图8所示在该壳体55上设置有第二弹簧卡止部55b。而且,该壳体 55的中心部与上述保持部件54的中心部经由卡止轴59而转动自如地被安装。此外,在该安装状态下,图8所示的手柄压靠用弹簧55d的两端部分别卡止于保持部件54的第一弹簧卡止部54g与壳体55的第二弹簧卡止部55b。由此,即便保持部件54相对于壳体55向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的任一方向转动,手柄压靠用弹簧55d也会积蓄压靠力并借助该积蓄的压靠力而相对于壳体55返回至指定位置。凸轮53如图6、图9所示由外周形状呈大致六边形状的金属制的板状体形成。凸轮53外周的六个边分别形成划分壁53a,由该划分壁53a与离合器板51的收纳凹部51c的内周壁51d划分形成供收纳滚轮52的滚轮收纳部52a。这样划分的滚轮收纳部52a以各划分壁53a的中央与收纳凹部51c的内周壁51d 之间的距离最大,且从各划分壁53a的中央向侧面间隔逐渐变狭的方式形成,各划分壁53a 的中央部形成不挤压滚轮52的非挤压部53d,非挤压部53d的两侧部分别形成挤压滚轮52 的第一滚轮挤压部53b及第二滚轮挤压部53f。另外,滚轮收纳部52a中的滚轮52在设置在离合器板51的收纳凹部51c的内周壁51d与非挤压部53d之间的状态下,实际上在两者间形成有稍许间隙,图9中,为便于说明而未表示间隙。此外,在凸轮53的中心部设置有保持用孔53c。而且,保持部件54的保持轴54c 转动自如地插入该保持用孔53c,由此,凸轮53由保持部件54转动自如地保持着。而且,在该保持状态下,凸轮53由压靠弹簧50压靠以相对于保持部件54而设置在指定位置。详细而言,如图6、图7所示,在保持部件54设置有弹簧卡止孔54j,环状压靠弹簧 50的一端卡止于该弹簧卡止孔54j。此外,在凸轮53的非挤压部53d与由保持部件54保持的滚轮52位置对准的图9所示的状态下,压靠弹簧50的另一端卡止于设置在凸轮53上的弹簧卡止孔53e。当从该状态起相对于保持部件54向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转动操作凸轮53 时,压靠弹簧50会积蓄压靠力,当除去施加于该凸轮53的转动操作力时,借助该积蓄的压靠力而返回至非挤压部53d与滚轮52位置对准的图9所示的状态。操作手柄56如图6所示包括手柄主体57及固定地安装在手柄主体57上的手柄连结片58。手柄主体57包括供就座人员等操作人员握持的握持部57a。手柄连结片58包括两个卡止用突起58a。这些卡止用突起58a在穿过设置在壳体55上的圆弧状的第一滑动嵌合槽55i之后,穿过设置在保持部件54上的第二滑动嵌合槽54j,进而从该第二滑动嵌合槽54j卡止于设置在凸轮53上的手柄卡止用孔53j。该第二滑动嵌合槽54j的长度短于第一滑动嵌合槽55i,且长于手柄连结片58,手柄连结片58可在第二滑动嵌合槽54 j内轻微移动。而且,在手柄连结片58卡止于凸轮53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手柄主体57的握持部57a成为大致水平状态。另外,图1中,为便于说明,以一点划线表示手柄主体57。下面,参照图4B对第二连杆4b进行说明。第二连杆4b转动自如地与第二基座部件2b的后部(参照图2)及第二座椅框架3b的后部分别连结,且与上述第一连杆4a相同地,在第二连杆主体141上以联动连结的状态设置有具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第二行星齿轮144的第二行星齿轮组。但在该第二连杆4b上未设置相当于与上述第一连杆 4a联动的行星齿轮操作部5的部分。第二连杆主体141采用与第一连杆4a的第一连杆主体41相同的结构,第二行星齿轮144采用与第一连杆4a的第一行星齿轮44相同的结构。详细而言,第二连杆主体141的下端侧(第一端)转动自如地连结于第二基座部件3b的后支架,且在上端侧(第二端)具有连结凹部142及第二连杆内齿轮143 (参照图 4B)。各第二行星齿轮144以在第二连杆内齿轮143与第二太阳齿轮162之间、及第二框架内齿轮134与第二太阳齿轮162之间,沿圆周方向大致等间隔排列的方式分别啮合于这些齿轮134、143、162 (参照图4B、图5)。这样,第二连杆4b经由连结部件6而与第一连杆4a联动连结。更详细而言,第二连杆4b经由第二连杆内齿轮143、第二行星齿轮组140、第二太阳齿轮162、连结轴61、第一太阳齿轮62、第一行星齿轮组40及第一连杆内齿轮43而可与第一连杆4a联动地连结。第3连杆4c如图1所示由板状的部件形成,转动自如地与第一基座部件2a的前部及第一座椅框架3的前部分别连结,由第3连杆4c、第一连杆4a、第一基座部件2a及第一座椅框架3形成平行连杆机构。此外,第4连杆4d由与第3连杆4c呈左右对称的形状的部件形成,转动自如地与第二基座部件2b的前部及第二座椅框架3b的前部分别连结,由第4连杆4d、第二连杆4b、 第二基座部件2b及第二座椅框架3b形成平行连杆机构。下面,对升降机构部进行说明。升降机构部包括第一升降机构部,进行使第一座椅框架3a相对于第一基座部件2a的升降操作;第二升降机构部,进行使第二座椅框架3b 相对于第二基座部件2b的升降操作。第一升降机构部包括上述第一太阳齿轮62、第一连杆主体41、第一行星齿轮组40 及行星齿轮操作部5 (离合器装置51 55、操作手柄56)等部件而形成。另一方面,第二升降机构部包括上述第二太阳齿轮162、第二连杆主体141及第二行星齿轮组等部件而形成。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升降器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向图1的顺时针方向对处于设定基准位置的水平状态的手柄主体57的握持部57a进行转动操作。由此,如图10所示,凸轮53相对于壳体55及离合器板51而轻微地转动,通过该转动,滚轮52受到凸轮53的第一滚轮挤压部53b与离合器板51的内周壁51d 夹持,从而凸轮53相对于离合器板51为锁定状态。这里,重复上述说明,因固定在操作手柄56上的手柄连结片58的卡止用突起58a卡止于形成在凸轮53上的手柄卡止用孔53j, 所以凸轮53与该操作手柄56的转动联动地转动。在该状态下,当进一部向相同方向对手柄主体57进行转动操作时,离合器板51向相同方向转动,伴随该离合器板51的转动,由于第一行星齿轮44的轴部44b被压入离合器板轴插入孔51a中,因此第一行星齿轮44分别与第一太阳齿轮62、第一连杆内齿轮43及第一框架内齿轮34各自的齿轮啮合,第一行星齿轮44分别绕第一太阳齿轮62、第一连杆内齿轮43及第一框架内齿轮34转动。在绕该第一连杆内齿轮43与第一框架内齿轮34转动时,由于第一连杆内齿轮43 的齿数少于第一框架内齿轮34的齿数,因此第一连杆主体41的连结凹部42向逆时针方向绕第一连杆用连结片32的连结凸部33转动。由此,第一连杆主体41以下端为轴心向逆时针方向摆动。此外,在上述第一行星齿轮44分别绕第一太阳齿轮62转动时,第一太阳齿轮62 转动(自转),伴随此,与连结部件6的另一端6B卡合的第二太阳齿轮162也转动(参照图 4B)。而且,在该第二太阳齿轮162转动时,各第二行星齿轮144转动,并绕第二连杆内齿轮 143及第二框架内齿轮134转动。而且,在该转动时,同样地由于第二连杆内齿轮143的齿数少于第二框架内齿轮 134的齿数,因而第二连杆主体141的连结凹部142与第一连杆主体41联动地向相同方向绕第二连杆用连结片132的连结凸部133转动。此外,通过该第一连杆主体41与第二连杆主体141的摆动,第3连杆部件4c与第 4连杆部件4d联动地摆动。由此,第一及第二座椅框架3a、3b相对于第一及第二基座部件 2a、2b上升指定量的程度。当使第一及第二座椅框架3a、3b进一步上升时,暂时从转动操作的手柄主体57松开手。由此,经由保持部件54并借助手柄压靠用弹簧55d的压靠力而向图10的逆时针方向压靠凸轮53。当凸轮53借助该压靠力开始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时,由凸轮53的第一滚轮挤压部 53b与离合器板51的内周壁51d夹持的滚轮52成为锁定解除状态。由此,离合器板51不与凸轮53—起转动,仅凸轮53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在从滚轮52被锁定在离合器板51与凸轮53的挤压部53b之间的锁定状态至该滚轮52处于离合器板51与凸轮53的非挤压部53d之间的锁定解除状态的有限范围内,离合器板51、凸轮53及滚轮52形成单向(一方向)离合器,离合器板51不转动,此外,第一行星齿轮44、 第一连杆主体41也无法运作,从而第一及第二座椅框架3a、3b不会相对于第一及第二基座部件2a、2b移动。另一方面,凸轮53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卡止于凸轮53的手柄主体57 —起向相同方向转动,握持部57a返回至水平状态的图1的初始状态。从该状态起再次如上述那样向图1的顺时针方向对手柄主体57进行转动操作。由此,可使第一及第二座椅框架3a、3b相对于第一及第二基座部件2a、2b进一步上升指定量。此外,在使第一及第二座椅框架3a、3b相对于第一及第二基座部件2a、2b进一步上升指定量时,可通过重复上述操作而进行。即便在该上升状态下从外部对第一及第二座椅框架3a、3b施加有负重时,也不会因该力而导致各第一行星齿轮44沿指定方向转动,从而不会导致第一及第二座椅框架3a、 3b下降。另一方面,在使上升的第一及第二座椅框架3a、3b下降时,与上述的上升时相反地通过向图1的逆时针方向对水平状态的手柄主体57的握持部57a进行转动操作。更详细而言,通过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手柄主体57,从而凸轮53相对于壳体55及离合器板51而轻微地向相同方向转动,通过该转动,滚轮52受到凸轮53的第二滚轮挤压部 53f与离合器板51的内周壁51d夹持,从而凸轮53相对于离合器板51为锁定状态(参照图9)。在该状态下,当进一部向相同方向对手柄主体57进行转动操作时,离合器板51也向相同方向转动,伴随该离合器板51的转动,各第一行星齿轮44绕第一太阳齿轮62、第一连杆内齿轮43及第一框架内齿轮34向与上述的上升时相反的方向转动。由此,与上述相同地,第一连杆主体41以下端为轴心向顺时针方向摆动,此外,在各上述第一行星齿轮44绕第一太阳齿轮62转动时,第一太阳齿轮62转动(自转),伴随此,第二太阳齿轮162也转动。而且,在该第二太阳齿轮162转动时各第二行星齿轮144转动,并绕第二连杆内齿轮143及第二框架内齿轮134向与上述的上升时相反的方向转动。而且,在该转动时,相同地与第一连杆主体41联动地向相同方向转动。此外,通过该第一连杆主体41与第二连杆主体141的摆动,第3连杆部件4c与第4连杆部件4d联动地摆动。由此,可使第一及第二座椅框架3a、3b相对于第一及第二基座部件2a、2b下降指定量。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将摆动操作第一连杆的第一行星齿轮及第一太阳齿轮等部件设置在第一连杆主体的第二端,无须如先前那样在座椅框架内侧设置扇形齿轮、连结杆及中心齿轮等即可,从而可简化座椅框架,并且可易于进行组装作业。此外,可通过与伴随第一连杆的摆动操作的第一太阳齿轮的转动联动地转动的第二太阳齿轮自身的转动而对第二行星齿轮组进行转动操作,从而使第二连杆摆动。因此,可使第二连杆对应于第一连杆的运作而运作,从而可使第一及第二座椅框架相对于第一及第二基座部件顺畅地升降。此外,由于可通过与第一太阳齿轮联动的第二太阳齿轮的转动而使第二连杆摆动,因此可将连结第一太阳齿轮与第二太阳齿轮的连结轴构成为只要能传递转动力即可的部件,可将连结轴构成为剖面积较小者即可的部件。因此,可实现座椅升降器整体的轻量化。此外,可形成为设置面积较小的部件,例如在将该座椅升降器应用于驾驶席或副驾驶席时,就坐在其后排席上的就座人员的脚难以碰到连结轴。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连结部件6包括第二太阳齿轮162,第二连杆4b包括具有第二行星齿轮144的第二行星齿轮组140,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其可加以适
当变更。
例如,也可使连结部件6不具有第二太阳齿轮162,并且第二连杆4b不具有第二行星齿轮144,而使第二连杆4b的上端与连结轴61的第二端转动自如地连结,使第二连杆4b 的上端与连结轴61的伴随第一端的运作的第二端的运作联动地运作。但如果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连结部件6包括第二太阳齿轮162,且第二连杆4b包括具有第二行星齿轮144的第二行星齿轮组,则可使第二连杆4b以与第一连杆4a相同的速度切实地运作,从而可使第一座椅框架与第二座椅框架以相同时期、相同速度切实地运作,并且可使连结轴61成为具有传递转动的功能的部件,从这一点看,较为理想的是形成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此外,本发明的座椅升降器并不限定于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用于汽车座椅的实施方式,例如可适当地加以变更而用于飞机、电气列车等车辆的座椅。此外,也可用于电动座椅。本发明一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座椅升降器(1)包括第一连杆,转动自如地与设置在座椅的左右其中一侧的第一基座部件及第一座椅框架分别连结;第二连杆,转动自如地与设置在所述座椅的左右其中另一侧的第二基座部件及第二座椅框架分别连结,并且经由连结部件与所述第一连杆能够联动地连结;升降机构部,使所述第一座椅框架及所述第二座椅框架分别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座部件及所述第二基座部件升降;其中,所述升降机构部包括第一升降机构部,包括使所述第一座椅框架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座部件升降的第一太阳齿轮及第一行星齿轮组;第二升降机构部,与所述第一升降机构部联动并且包括使所述第二座椅框架相对于所述第二基座部件升降的第二太阳齿轮及第二行星齿轮组。根据该结构,当通过包括第一太阳齿轮及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一升降机构部使第一座椅框架相对于第一基座部件升降时,能够与此联动地通过包括第二太阳齿轮及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二升降机构部而使第二座椅框架相对于第二基座部件升降。由此,可使第一及第二座椅框架分别相对于第一及第二基座部件顺畅地升降。作为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在所述座椅升降器中,所述第一太阳齿轮设置于所述连结部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具有与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啮合的多个第一行星齿轮,所述第一连杆具有第一连杆主体,所述座椅升降器还包括行星齿轮操作部,操作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以使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绕所述第一太阳齿轮转动;其中,所述第一连杆主体的第一端连结于所述第一基座部件,该第一连杆主体的第二端连结于所述第一座椅框架并且包括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为啮合状态的第一连杆内齿轮,所述第一连杆内齿轮构成为在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伴随所述行星齿轮操作部的操作而绕所述第一太阳齿轮转动时,使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同时绕该第一连杆内齿轮转动,使得所述第一连杆主体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第一座椅框架转动且使所述第一连杆主体的第一端绕该第一端的转动轴摆动。根据该结构,可将摆动操作第一连杆的第一行星齿轮组及第一太阳齿轮等部件设置在第一连杆主体的第二端,从而可简化座椅框架,并且可易于进行组装作业。作为本发明的又一技术方案,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第一座椅框架包括具有第一框架内齿轮的第一连杆用连结部,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还与所述第一框架用内齿轮啮合而绕该第一框架用内齿轮转动,所述第一连杆主体的第二端转动自如地与所述第一连杆用连结部连结,以便在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绕所述第一框架用内齿轮转动时该第一连杆主体的第二端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杆用连结部转动,所述第一太阳齿轮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座椅框架转动,以便在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绕该第一太阳齿轮转动时该第一太阳齿轮能够自转,所述第二太阳齿轮以与所述第一太阳齿轮的转动联动且能够一起转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连结部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座椅框架包括具有第二框架内齿轮的第二连杆用连结部, 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包括与所述第二太阳齿轮及所述第二框架内齿轮分别啮合的多个第二行星齿轮,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连结于所述第二基座部件,该第二连杆的第二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啮合的第二连杆内齿轮,所述第二连杆连结于所述第二连杆用连结部,以便在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绕所述第二连杆内齿轮及所述第二框架内齿轮转动时该第二连杆的第二端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杆用连结部转动,所述第二连杆内齿轮构成为 在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伴随所述第二太阳齿轮的转动而转动时,使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绕所述第二框架内齿轮及该第二连杆内齿轮转动,使得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绕该第一端的转动轴摆动。根据该结构,通过与伴随第一连杆的摆动操作的第一太阳齿轮的转动联动地转动的第二太阳齿轮自身的转动而使第二行星齿轮组转动,通过该转动而可使第二连杆摆动。 因此,可使第二连杆对应于第一连杆的运作而顺畅地运作,从而可使第一及第二座椅框架相对于第一及第二基座部件顺畅地升降。此外,由于可通过与第一太阳齿轮联动的第二太阳齿轮的转动而使第二连杆摆动,因此可将连结第一太阳齿轮与第二太阳齿轮的连结轴构成为只要能传递转动力即可的部件,可将连结轴构成为剖面积较小者即可的部件。因此,可实现座椅升降器整体重量的轻量化,例如在将该座椅升降器应用于驾驶席或副驾驶席时,可减小设置面积,因此,就坐在其后排席上的就座人员的脚难以碰到连结轴。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包括以上述技术方案的座椅升降器为结构要素的座椅。根据该结构,当通过包括第一太阳齿轮及第一行星齿轮组的第一升降机构部使第一座椅框架相对于第一基座部件升降时,能够与此联动地通过包括第二太阳齿轮及第二行星齿轮组的第二升降机构部而使第二座椅框架相对于第二基座部件升降。由此,可使第一及第二座椅框架分别相对于第一及第二基座部件顺畅地升降,从而可使座椅整体顺畅地升降。
1权利要求
1.一种座椅升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杆,转动自如地与设置在座椅的左右其中一侧的第一基座部件及第一座椅框架分别连结;第二连杆,转动自如地与设置在所述座椅的左右其中另一侧的第二基座部件及第二座椅框架分别连结,并且经由连结部件与所述第一连杆能够联动地连结;升降机构部,使所述第一座椅框架及所述第二座椅框架分别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座部件及所述第二基座部件升降;其中, 所述升降机构部包括第一升降机构部,包括使所述第一座椅框架相对于所述第一基座部件升降的第一太阳齿轮及第一行星齿轮组;第二升降机构部,与所述第一升降机构部联动并且包括使所述第二座椅框架相对于所述第二基座部件升降的第二太阳齿轮及第二行星齿轮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升降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太阳齿轮设置于所述连结部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具有与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啮合的多个第一行星齿轮, 所述第一连杆具有第一连杆主体, 所述座椅升降器还包括行星齿轮操作部,操作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以使该第一行星齿轮组绕所述第一太阳齿轮转动;其中,所述第一连杆主体的第一端连结于所述第一基座部件,该第一连杆主体的第二端连结于所述第一座椅框架并且包括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为啮合状态的第一连杆内齿轮,所述第一连杆内齿轮构成为在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伴随所述行星齿轮操作部的操作而绕所述第一太阳齿轮转动时,使该第一行星齿轮组同时绕该第一连杆内齿轮转动,使得所述第一连杆主体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第一座椅框架转动且使所述第一连杆主体的第一端绕该第一端的转动轴摆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升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座椅框架包括具有第一框架内齿轮的第一连杆用连结部,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还与所述第一框架用内齿轮啮合而绕该第一框架用内齿轮转动, 所述第一连杆主体的第二端转动自如地与所述第一连杆用连结部连结,以便在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绕所述第一框架用内齿轮转动时该第一连杆主体的第二端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杆用连结部转动,所述第一太阳齿轮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座椅框架转动,以便在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绕该第一太阳齿轮转动时该第一太阳齿轮能够自转,所述第二太阳齿轮以与所述第一太阳齿轮的转动联动且能够一起转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连结部件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座椅框架包括具有第二框架内齿轮的第二连杆用连结部, 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包括与所述第二太阳齿轮及所述第二框架内齿轮分别啮合的多个第二行星齿轮,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连结于所述第二基座部件,该第二连杆的第二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啮合的第二连杆内齿轮,所述第二连杆连结于所述第二连杆用连结部,以便在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绕所述第二连杆内齿轮及所述第二框架内齿轮转动时该第二连杆的第二端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杆用连结部转动,所述第二连杆内齿轮构成为在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伴随所述第二太阳齿轮的转动而转动时,使该第二行星齿轮组绕所述第二框架内齿轮及该第二连杆内齿轮转动,使得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绕该第一端的转动轴摆动。
4. 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升降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座椅升降器及具备该座椅升降器的座椅,其中,座椅升降器(1)包括第一连杆部件(4a)至第4连杆部件(4d);连结部件(6),具有将第一连杆部件(4a)与第二连杆部件(4b)连结的第一太阳齿轮(62)及第二太阳齿轮(162)。第一连杆部件(4a)包括第一连杆主体(41),并且与具有多个第一行星齿轮(44)的第一行星齿轮组(40)一起,与行星齿轮操作部(5)联动连结。另外,第二连杆部件(4b)包括第二连杆主体(141),并且与具有多个第二行星齿轮(144)的第二行星齿轮组(140)联动连结。由此,能够使两座椅框架相对于基座部件顺畅地升降从而使座椅顺畅地升降。
文档编号B60N2/16GK102381214SQ20111025188
公开日2012年3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日
发明者冲靖和, 福田顺, 藤原胜 申请人:德鱼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