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带有加强筋的无内胎车轮轮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内胎车轮轮辋,特别是涉及一种带有加强筋的无内胎车轮轮辋。
背景技术:
车轮是居于车桥与轮胎之间用来传递旋转负荷及支撑负荷的重要部件,一般由轮辋及轮辐构成,其中,轮辐起与车桥相连接的作用,轮辋起装配轮胎的作用。车轮按配用轮胎的种类分为有内胎车轮与无内胎车轮两大类。无内胎车轮具有重量轻、节能环保及安全性能好等特点,因而已逐渐取代有内胎车轮。卡、客车辆无内胎车轮在欧洲的使用率已达 100%,在美国达到90%以上,在日本也已达到85%以上。最近两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速公路的增加,以及节能减排任务的日趋重大,我国无内胎车轮的使用每年在以30% 的速度增长,预计再经过5-7年的时间我国卡、客车的无内胎化将达到85%以上。由于车轮轮辋制造工艺及结构特殊的因素,使得轮辋上的两端胎圈座15°部位受轮胎的拉应力及压应力两项应力,是轮辋上受力较大的部位。在使用过程中距离安装轮辐较近的一端胎圈座承载较好,不易变形,而距离轮辐较远的另一端胎圈座由于距离轮辐较远,没有轮辐的支撑,其强度不能较好的满足使用要求,极易变形。此外,在车辆转弯时距离轮辐较远的胎圈座还要承受侧向力,因此该胎圈座的受力更大,损坏现象更加严重,而胎圈座变形后会引起轮胎失压、脱胎等现象,从而容易造成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带有加强筋的无内胎车轮轮辋,它能够增强胎圈座抗弯矩的能力,使距离轮辐较远的胎圈座具有能够承受较大载荷的能力,从而保障行车安全。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有加强筋的无内胎车轮轮辋,包括两轮缘部、距离车轮轮辐较近的第一胎圈座、距离车轮轮辐较远的第二胎圈座和深槽部,第一胎圈座和第二胎圈座的各一端分别与深槽部的两端相连接,第一胎圈座和第二胎圈座的各另一端分别与两轮缘部的各一端相连接;在深槽部中与第二胎圈座相近邻的槽壁上设有相对于深槽部的该槽壁内壁面呈凹入或凸出的第一加强筋。所述深槽部中与所述第二胎圈座相近邻的槽壁与所述第二胎圈座之间呈圆弧过渡,所述深槽部中与所述第二胎圈座相近邻的槽壁与所述深槽部的槽底之间呈圆弧过渡; 所述第一加强筋由所述深槽部中与第二胎圈座相近邻的槽壁顶端的圆弧处向所述深槽部的槽壁底端的圆弧处延伸。所述第一加强筋为多个,该多个第一加强筋分别相对于所述深槽部的槽壁内壁面呈凸出结构,该多个第一加强筋沿所述深槽部的槽壁周向呈均勻或非均勻分布。所述第一加强筋为多个,该多个第一加强筋分别相对于所述深槽部的槽壁内壁面呈凹入结构,该多个第一加强筋沿所述深槽部的槽壁周向呈均勻或非均勻分布。
3[0008]所述第一加强筋为多个,部分第一加强筋分别相对于所述深槽部的槽壁内壁面呈凸出结构,其余的第一加强筋分别相对于所述深槽部的槽壁内壁面呈凹入结构,该多个第一加强筋沿所述深槽部的槽壁周向呈均勻或非均勻分布。所述深槽部中与所述第一胎圈座相近邻的槽壁为环形斜面或环形曲面结构。所述深槽部中与所述第一胎圈座相近邻的槽壁上设有相对于深槽部的该槽壁内壁面呈凹入或凸出的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胎圈座和第二胎圈座相对所述深槽部的轴线呈对称分布;所述两轮缘部相对所述深槽部的轴线呈对称分布。所述第一胎圈座和第二胎圈座相对所述深槽部的轴线呈非对称分布;在所述第一胎圈座和所述深槽部之间还连接有一过渡段。所述过渡段与所述深槽部的槽底相互平行。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深槽部的近邻第二胎圈座的槽壁上设有相对该槽壁的内壁面呈凹入或凸出的第一加强筋,使得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的车轮轮辋相比, 具有如下优点其一,在第二胎圈座承受周向压力时,第一加强筋能够把第二胎圈座和深槽部拉在一起,有效增强第二胎圈座与深槽部的受力,并有效抵御第二胎圈座承受的弯矩,防止第二胎圈座变形;其二,第一加强筋的设计使深槽部和第二胎圈座之间由低到高逐渐过渡,从而方便将轮胎从深槽部安装到第二胎圈座上。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有加强筋的无内胎车轮轮辋不局限于实施例。
图1是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的立体构造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二本实用新型的横断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三本实用新型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请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有加强筋的无内胎车轮轮辋,包括两轮缘部1、5、距离车轮轮辐较近的第一胎圈座4、距离车轮轮辐较远的第二胎圈座2和深槽部3,第一胎圈座4和第二胎圈座2的各一端分别与深槽部3的两端相连接,第一胎圈座4和第二胎圈座2的各另一端分别与两轮缘部1、5的各一端相连接,且第一胎圈座4和第二胎圈座2相对深槽部3的轴线呈对称分布,两轮缘部1、5相对深槽部3的轴线呈对称分布,即深槽部3的中心线与整个轮辋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相重合;在深槽部3中与第二胎圈座2相近邻的槽壁上设有第一加强筋6。其中,深槽部3的一端槽壁与第一胎圈座4之间呈圆弧过渡,深槽部3的另一端槽壁与第二胎圈座2之间呈圆弧过渡,深槽部3的两端槽壁分别与其槽底呈圆弧过度;第一加强筋 6由深槽部另一端的槽壁顶端的圆弧处向深槽部的该槽壁底端的圆弧处延伸,深槽部3中近邻第一胎圈座4的槽壁为环形曲面结构(当然,也可以是环形斜面结构);上述第一加强筋6为多个,该多个第一加强筋6分别相对于深槽部3的槽壁内壁面呈凸出结构(当然,也可以使该多个第一加强筋分别相对于深槽部的槽壁内壁面呈凹入结构,或使该多个第一加强筋部分相对于深槽部的槽壁内壁面呈凸出结构,其余则相对于深槽部的槽壁内壁面呈凹入结构),且该多个第一加强筋6沿深槽部3的槽壁周向呈均勻分布(当然,也可以使该多个第一加强筋沿深槽部的槽壁周向呈非均勻分布)。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有加强筋的无内胎车轮轮辋,为一圆筒状整体结构,其轮廓外形符合GB3487的无内胎轮辋断面轮廓的相关标准要求,保证了与轮胎的配合。在深槽部 3中近邻第二胎圈座2的槽壁上设计的第一加强筋6,可以有任意的几何形状,且其宽度和高度尺寸不受限制,它可以在第二胎圈座2承受周向压力时,将第二胎圈座2与深槽部3拉在一起,有效增强第二胎圈座2与深槽部3的受力,并有效抵御第二胎圈座2承受的弯矩, 防止距离轮辐较远的第二胎圈座2变形。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有加强筋的无内胎车轮轮辋,其加工工艺为将一钢板裁成一定尺寸的条料后(或直接采用定尺的钢带经开平后),经卷圆、焊接、扩张,用与轮廓相同的模具滚压成型,再经过扩张定径、冲气门嘴孔、压第一加强筋等工序,制造成深槽部中近邻第二胎圈座的槽壁带有若干凸起或凹入的第一加强筋的无内胎车轮轮辋。实施例二,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有加强筋的无内胎车轮轮辋,请参见图2所示,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一胎圈座4和第二胎圈座2相对深槽部3的轴线呈非对称分布, 即深槽部3的中心线与整个轮辋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不重合;在第一胎圈座4和深槽部3之间还连接有一过渡段7,且该过渡段7与深槽部3的槽底相互平行,该过渡段7的一端与深槽部3的槽壁之间呈圆弧过渡,该过渡段7的另一端与第一胎圈座4之间呈平滑过渡,该过渡段7分别与第一胎圈座4和深槽部3呈一体式结构。该实施例二中,在深槽部3中近邻第二胎圈座2的槽壁上同样设有相对深槽部的该端槽壁内壁面呈凸出的第一加强筋6,且该第一加强筋6由深槽部该端的槽壁顶端的圆弧处31向深槽部的该槽壁底端的圆弧处32 延伸。实施例三,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有加强筋的无内胎车轮轮辋,请参见图3所示,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除了在深槽部3中与第二胎圈座2相近邻的槽壁上设有相对于深槽部3的该端槽壁内壁面呈凸出的第一加强筋6外,在深槽部3中与第一胎圈座4相近邻的槽壁上还设有相对于深槽部3的该槽壁内壁面呈凸出的多个第二加强筋8,且该多个第二加强筋8沿深槽部3的该槽壁周向呈均勻分布,各个第二加强筋8分别与近邻的第一加强筋6相对应,使得深槽部3的中心线与整个轮辋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相重合。该第二加强筋8的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一胎圈座4承受较大载荷的能力,避免第一胎圈座4受力变形。上述实施例仅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有加强筋的无内胎车轮轮辋, 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实施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带有加强筋的无内胎车轮轮辋,包括两轮缘部、距离车轮轮辐较近的第一胎圈座、距离车轮轮辐较远的第二胎圈座和深槽部,第一胎圈座和第二胎圈座的各一端分别与深槽部的两端相连接,第一胎圈座和第二胎圈座的各另一端分别与两轮缘部的各一端相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深槽部中与第二胎圈座相近邻的槽壁上设有相对于深槽部的该槽壁内壁面呈凹入或凸出的第一加强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加强筋的无内胎车轮轮辋,其特征在于所述深槽部中与所述第二胎圈座相近邻的槽壁与所述第二胎圈座之间呈圆弧过渡,所述深槽部中与所述第二胎圈座相近邻的槽壁与所述深槽部的槽底之间呈圆弧过渡;所述第一加强筋由所述深槽部中与第二胎圈座相近邻的槽壁顶端的圆弧处向所述深槽部的槽壁底端的圆弧处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有加强筋的无内胎车轮轮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为多个,该多个第一加强筋分别相对于所述深槽部的槽壁内壁面呈凸出结构,该多个第一加强筋沿所述深槽部的槽壁周向呈均勻或非均勻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有加强筋的无内胎车轮轮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为多个,该多个第一加强筋分别相对于所述深槽部的槽壁内壁面呈凹入结构,该多个第一加强筋沿所述深槽部的槽壁周向呈均勻或非均勻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有加强筋的无内胎车轮轮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为多个,部分第一加强筋分别相对于所述深槽部的槽壁内壁面呈凸出结构,其余的第一加强筋分别相对于所述深槽部的槽壁内壁面呈凹入结构,该多个第一加强筋沿所述深槽部的槽壁周向呈均勻或非均勻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加强筋的无内胎车轮轮辋,其特征在于所述深槽部中与所述第一胎圈座相近邻的槽壁为环形斜面或环形曲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加强筋的无内胎车轮轮辋,其特征在于所述深槽部中与所述第一胎圈座相近邻的槽壁上设有相对于深槽部的该槽壁内壁面呈凹入或凸出的第二加强筋。
8.根据权利要求1或6或7所述的带有加强筋的无内胎车轮轮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胎圈座和第二胎圈座相对所述深槽部的轴线呈对称分布;所述两轮缘部相对所述深槽部的轴线呈对称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1或6或7所述的带有加强筋的无内胎车轮轮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胎圈座和第二胎圈座相对所述深槽部的轴线呈非对称分布;在所述第一胎圈座和所述深槽部之间还连接有一过渡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有加强筋的无内胎车轮轮辋,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段与所述深槽部的槽底相互平行。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有加强筋的无内胎车轮轮辋,包括两轮缘部、距离车轮轮辐较近的第一胎圈座、距离车轮轮辐较远的第二胎圈座和深槽部,第一胎圈座和第二胎圈座的各一端分别与深槽部的两端相连接,第一胎圈座和第二胎圈座的各另一端分别与两轮缘部的各一端相连接;在深槽部中与第二胎圈座相近邻的槽壁上设有相对于深槽部的该槽壁内壁面呈凹入或凸出的第一加强筋。该第一加强筋的设计有利于加强第二胎圈座,并在第二胎圈座受周向压力时,将第二胎圈座和深槽部拉在一起,从而有效增强第二胎圈座与深槽部的受力,避免距离车轮轮辐较远的第二胎圈座受力变形。
文档编号B60B21/10GK202016371SQ20112011136
公开日2011年10月26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3日
发明者赖建辉 申请人:正兴车轮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