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车辆用开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在形成于车身上的开口部上的开闭体的开闭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如专利文献I所公开地那样而已知一种将车窗部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在车身后部的开口上的玻璃尾窗(glass hatch)。专利文献I公开的车辆用车窗开闭装置具有:固定在车顶板附近的固定铰链部件、相对于该固定铰链部件以能够经由铰链销转动的方式安装的可动铰链部件、和上端部固定在该可动铰链部件上且与可动铰链部件一同转动的玻璃尾窗。玻璃尾窗是以车顶板附近为中心上下摆动的车窗部件的一种。当取放搭载在车辆中的物品时,玻璃尾窗保持在打开状态。一旦打开玻璃尾窗,贝1J玻璃尾窗会因自重而挠曲。尤其是,在与铰链相比车宽方向外侧的两侧边部附近,挠曲量很大。最好减轻对玻璃尾窗施加的负荷,并减少玻璃尾窗的挠曲量。期望提供一种挠曲量少的车辆用车窗开闭装置。而且,车辆用开闭体止挡装置是在开闭车辆的引擎盖或尾门等开闭体时进行开闭体的定位的装置,已知有各种类型(例如,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车辆用开闭体止挡装置,通过将插入到具有弹性的止挡件的凹部内的螺丝与在车身外板上所 具有的螺母紧固,而形成将止挡件安装到外板上的结构。该止挡件成为在打开设置在车辆的前部的引擎盖的情况下的定位件。通常,根据车身或开闭体的制作精度及安装精度,止挡件与开闭体的位置关系会有所不同。尤其是,在相对于一个开闭体而设置有多个止挡件的情况下,不限于开闭体会相对于所有的止挡件而相同地抵接。也就是说,由于开闭体相对于各止挡件的抵接情况不同,所以会发生抵接载荷的偏移。但是,专利文献2公开的车辆用开闭体止挡装置是将具有弹性的止挡件与车身的外板直接抵接而仅进行螺丝紧固的结构。因此,在恰当地设定止挡件的安装高度,即充分地进行安装高度的管理方面,还有改良的空间。而且,一般情况下,车辆在后门或侧门等开闭体上具有闩眼及各种树脂制部件(把手等附属品)。这种具备闩眼和树脂制部件双方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3所公开地那样已知。专利文献3公开的车辆用开闭装置在后门上设置有能够开闭的板状尾窗玻璃,并在该尾窗玻璃上具有闩眼及把手。把手安装在尾窗玻璃的车外侧的面上。闩眼安装在把手上,并且位于尾窗玻璃的车内侧的面上。若在后门关闭的状态下使车辆行驶,则振动等各种外力会从车身经由闩锁机构作用于闩眼。这种外力会从闩眼经由把手传递到尾窗玻璃。由此,为了确保把手相对于尾窗玻璃的安装强度,不能在尾窗玻璃上仅安装把手。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昭59-4230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414223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实公平5-172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窗部件的挠曲量少的车辆用开闭装置。本发明的第二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开闭体止挡装置,其相对于车身或开闭体,能够充分地进行具有弹性的止挡件的安装高度的管理。本发明的第三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安装在开闭体上的树脂制部件的安装强度的车辆用开闭装置。根据技术方案I所述的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用车窗开闭装置,其具备:用于开闭在车身上形成的开口部的能够透视的车窗部件;在所述车身上以能够在开闭方向上摆动的方式支承所述车窗部件的一对铰链;设置在所述一对铰链上的一对外装部件安装部;和架设在所述一对外装部件安装部上的外装部件,所述一对铰链的每一个均由固定在所述车身上的车身侧铰链部、和轴支承在该车身侧铰链部且固定在所述车窗部件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上的车窗侧铰链部构成,所述车窗侧铰链部具有与所述车窗部件的宽度方向的缘相比向外侧延伸的一对延长部,所述一对外装部件安装部分别与所述车窗部件的宽度方向的缘相比位于外侧,并设置在所述一对延长部上。如技术方案2所述,优选为,所述车窗部件是相对于所述车身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板状的部件,所述一对铰链以支承所述车窗部件的上端部的方式位于所述车身上,所述一对外装部件安装部与所述车窗部件的上端部相比位于下方。
如技术方案3所述,优选为,所述车窗部件具有通过使宽度方向两端的上端部的角部切缺而形成的一对切口部,所述一对切口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面形成为向宽度方向中央侧凹陷的曲线状,所述车身具有以从所述切口部分离开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部,所述一对外装部件安装部位于在所述弯曲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面与所述一对切口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面之间形成的一对间隙中。如技术方案4所述,优选为,一对所述车窗侧铰链部分别具有沿着所述车窗部件设置并且固定在所述车窗部件上的车窗部件安装面,相对于一对所述车窗部件安装面,所述一对外装部件安装部设置在大致同一平面上。如技术方案5所述,优选为,一对所述车窗侧铰链部除了所述一对外装部件安装部之外还另外分别具有用于安装所述外装部件的辅助安装部,一对所述车窗部件安装面分别具有用于固定在所述车窗部件上的固定点,所述固定点分别位于所述外装部件安装部与所述辅助安装部之间。如技术方案6所述,优选为,一对所述车窗侧铰链部分别具有从轴支承在所述车身侧铰链部上的部位延伸至所述车窗部件安装面的加强筋部。如技术方案7所述,优选为,一对所述辅助安装部位于一对所述加强筋部的部位上。如技术方案8所述,优选为,一对所述车窗部件安装面分别具有用于与所述固定点一同固定在所述车窗部件上的辅助固定点,所述加强筋部位于所述固定点与所述辅助固定点之间。根据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用开闭体止挡装置,其具备:用于开闭在车身上形成的开口部的开闭体;在将所述开闭体关闭时位于该开闭体与所述车身之间的、由弹性体构成的止挡件;设置在所述止挡件上的紧固部件;和应该与所述紧固部件紧固的设在所述车身及所述开闭体中的任意一方上的被紧固部件,所述止挡件具有从向着所述被紧固部件的底面向所述被紧固部件延伸的遮盖壁,所述紧固部件具有从所述底面露出且向着所述被紧固部件的紧固部件侧相对面,所述遮盖壁以在全周范围内将所述紧固部件侧相对面包围的方式形成,并与所述紧固部件侧相对面相比向所述被紧固部件侧延伸。
如技术方案10所述,优选为,所述开闭体止挡装置还具有用于调整所述止挡件的安装高度的垫片,所述垫片是能够通过夹在所述紧固部件侧相对面与所述被紧固部件之间而调整所述止挡件的安装高度的部件。如技术方案11所述,优选为,在所述车身及所述开闭体中设置有所述被紧固部件的一方上,沿着所述车身或所述开闭体设置有板状的附属部件,所述附属部件夹在所述紧固部件侧相对面与所述被紧固部件之间,在所述附属部件与所述紧固部件侧相对面之间夹有垫圈,所述遮盖壁除了包围所述紧固部件侧相对面之外,还在全周范围内包围所述垫圈的周缘。如技术方案12所述,优选为,所述车身及所述开闭体中设置有所述被紧固部件的一方的外面通过金属制的外面板构成,所述被紧固部件位于所述外面板的内面侧,所述附属部件与所述外面板的外面重叠,并且,由具有用于使所述紧固部件与所述被紧固部件相互紧固的紧固用贯穿孔的树脂制品构成,所述垫圈由带层差垫圈构成,该带层差垫圈呈两层且一体地形成有直径较大的平板状的大径部、和与该大径部相比直径较小的平板状的小径部,所述大径部位于所述附属部件与所述紧固部件侧相对面之间,所述小径部从所述紧固用贯穿孔中贯穿并与所述外面板的外面接触。根据技术方案13所述的发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用开闭装置,其具备:用于开闭在车身上形成的开口部的开闭体;安装在所述开闭体的车外侧的面上的树脂制部件;和安装在所述开闭体的车内侧的面上并且能够与闩锁机构卡定的闩眼,所述树脂制部件与所述闩眼隔着所述开闭体相互相对,在所述树脂制部件与所述开闭体之间夹有金属制的夹持部件,在所述树脂制部件上嵌件成形有螺母,所述螺母具有用于与所述夹持部件接触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从所述树脂制部件向着所述夹持部件突出,通过所述螺母和从车内侧将所述闩眼及所述开闭体贯穿并紧固在所述螺母上的螺栓,而在所述开闭体上安装有所述树脂制部件及所述闩眼,并且,通过该闩眼和所述夹持部件将所述开闭体夹持。如技术方案14所述,优选为,所述开闭体是玻璃制或树脂制的能够透视的车窗部件,所述车窗部件具有为了嵌合轴环而贯穿的轴环嵌合孔,所述轴环由具有用于穿插所述螺栓的螺栓穿插孔的筒体构成,并且,与所述夹持部件抵接。如技术方案15所述,优选为,所述车辆用开闭装置还具有夹在所述开闭体与所述夹持部件之间的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与所述树脂制部件卡定。如技术方案16所述,优选为,所述轴环通过与所述弹性部件相比硬度较低的材料构成。
发明效果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发明中,外装部件安装部分别与车窗部件的宽度方向的缘相比位于外侧。由于外装部件安装部与车窗部件的缘相比位于外侧,所以能够将外装部件在车窗部件的宽度方向整体范围内安装。通过在宽度方向整体范围内安装,能够在宽度方向整体上支承车窗部件。通过支承车窗部件的宽度方向整体,能够减少车窗部件的挠曲量。此外,由于外装部件安装部与车窗部件的宽度方向的缘相比位于外侧,所以在进行外装部件的安装作业时,能够防止车窗部件的干扰。能够容易地实现外装部件安装部的安装,并能谋求缩短组装作业的工时。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中,铰链支承车窗部件的上端部,从此处延伸的外装部件安装部与车窗部件的上端部相比位于下方,且与宽度方向的缘相比位于外侧。即,在铰链的向车窗部件的安装位置的附近,设置外装部件安装部。根据车窗部件挠曲,支承车窗部件的铰链的部位也欲向相同方向挠曲。另一方面,根据车窗部件挠曲,外装部件相对地向防止车窗部件挠曲的方向施加力。向防止车窗部件挠曲的方向施加的力是向外装部件安装部施加的。即,根据车窗部件挠曲,会对铰链向车窗部件挠曲方向和防止其挠曲的方向的双方施加负荷。在铰链的向车窗部件的安装位置的附近,通过设置外装部件安装部,能够减少在铰链的弯曲方向上施加的负荷 。在对车窗部件施加了外力(车窗部件的自重或来自悬臂保持件的载荷等)的情况下,车窗侧铰链部有可能在车身侧铰链部与接合部(轴支承部)以及车窗部件的固定点之间挠曲,但是,通过使外装部件安装部与车窗部件的上端部相比位于下方,能够以不受到车窗侧铰链部的挠曲的影响的方式,由外装部件支承车窗部件的上端部。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中,外装部件安装部位于弯曲部与切口部之间的间隙中。使用钢板等的车身能够形成为任意形状。另一方面,使用玻璃等的车窗部件在材料的性质上很难使整体符合车身的形状。在车身的弯曲部位于车窗部件的切口部附近的情况下,必然在弯曲部与切口部之间形成间隙。通过使外装部件安装部向着必然形成的间隙延伸,能够谋求空间的有效利用。此外,由于外装部件安装部位于弯曲部与切口部之间的间隙中,所以能够以覆盖间隙的方式延伸外装部件。通过由外装部件覆盖间隙,能够保持较高的外观性。而且,无需在意形成在车窗部件与车身之间的间隙,增加了设计的自由度。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中,相对于车窗部件安装面,外装部件安装部设置在大致同一平面上。通过将外装部件安装部与车窗部件安装面设置在大致同一平面上,能够使外装部件靠近车窗部件设置。通过使外装部件靠近车窗部件,能够使外装部件、车窗部件及车窗侧铰链部靠近配置。通过靠近配置,能够进一步抑制车窗部件发生挠曲。尤其是,在车窗侧铰链部具有弯曲结构的情况下,在弯曲部发生挠曲的可能性很大,因此,通过设置在大致同一平面上,能够难以受到车窗侧铰链部的挠曲的影响。在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中,与外装部件安装部另外地设置有辅助安装部,在外装部件安装部与辅助安装部之间设置有用于固定在车窗部件上的固定点。以隔着固定点的方式设置外装部件安装部和辅助安装部。通过由外装部件安装部和辅助安装部夹着固定点,能够相对于车窗部件更牢固地安装车窗侧铰链部。在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中,在车窗部件安装面上具有加强筋部。由于具有加强筋部,所以能够提高车窗部件安装面的刚性。在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中,辅助安装部位于加强筋部的部位上。通过在加强筋部上设置辅助安装部,能够提高辅助安装部的强度。通过提高辅助安装部的强度,能够相对于外装部件更牢固地安装车窗侧铰链部。在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中,车窗部件安装面具有用于与固定点一同将车窗侧铰链部固定在车窗部件上的辅助固定点。通过用固定点和辅助固定点两点来相对于车窗部件安装车窗侧铰链部,而能够使车窗侧铰链部相对于车窗部件牢固地固定。此外,由固定点和辅助固定点夹着 加强筋部。由于是通过固定点和辅助固定点夹着加强筋部,所以能够将固定点和辅助固定点分别设置在强度较高的加强筋部的附近。通过在强度较高的加强筋部的附近设置固定点和辅助固定点,能够进一步提高强度。在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中,设置在止挡件上的紧固部件具有从止挡件的底面露出且向着被紧固部件的紧固部件侧相对面。由此,无需使由弹性体构成的止挡件夹在其间,就能使紧固部件紧固在被紧固部件上,因此,能够更准确地进行高度的管理。即,由于紧固部件是紧固在被紧固部件上的,所以与具有弹性的止挡件相比具有极其高的刚性,在通常的使用状态下不会变形。由此,紧固部件以稳定的状态安装在车身或开闭体上。其结果是,能够将具有弹性的止挡件以稳定的状态安装在车身或开闭体上,并且,还能恰当地设定相对于车身或开闭体的止挡件的安装高度,也就是说,能够充分地进行安装高度的管理。而且,在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中,从止挡件的底面向被紧固部件延伸的遮盖壁以在全周范围内包围紧固部件侧相对面的方式形成为环状。而且,遮盖壁与紧固部件侧相对面相比向被紧固部件侧延伸。由此,即使是止挡件的底面多少从用于安装止挡件的安装面分离的情况下,也能通过遮盖壁充分地包围紧固部件侧相对面及其周围,因此,能够提高车辆的外观性。在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中,通过使垫片适当地夹在紧固部件侧相对面与被紧固部件之间,相对于用于安装止挡件的安装面,能够容易且准确地调整止挡件的安装高度。尤其是,在相对于一个开闭体设置有多个车辆用开闭体止挡装置的情况下,需要准确地调整各止挡件的安装高度。对此,在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中,通过多个车辆用开闭体止挡装置上的、仅使垫片适当地夹在紧固部件侧相对面与被紧固部件之间的作业,就能够在短时间内极其容易且准确地调整止挡件的安装高度。由此,提高了调整作业的作业性。而且,由于能够通过遮盖壁充分地包围位于紧固部件侧相对面上的垫片,所以能够提高车辆的外观性。在技术方案11所述的发明中,遮盖壁除了包围紧固部件侧相对面之外,还在全周范围内包围垫圈的周缘。由于垫圈由遮盖壁包围,所以在从止挡件的顶部观察被紧固部件的情况下,垫圈由遮盖壁隐藏,使外观提高。而且,在不使用垫片的情况和垫片的片数很少的情况下,遮盖壁位于附属部件附近。由于遮盖壁位于附属部件附近,所以在从侧方观察的情况下也能隐藏垫圈,能够而且提高外观。在技术方案12所述的发明中,垫圈是呈两层且一体地形成有大径部和小径部的带层差垫圈的结构,大径部位于树脂制的附属部件与紧固部件侧相对面之间,而小径部从紧固用贯穿孔中贯穿并与外面板的外面接触。即,树脂制的附属部件经由垫圈与紧固部件紧固。由于不使紧固部件直接抵接,并且由垫圈使载荷分散,所以能够防止对树脂制的附属部件施加过度的负荷。在技术方案13所述的发明中,在开闭体的车外侧的面上配置有树脂制部件,在开闭体的车内侧的面上配置有闩眼。在开闭体与树脂制部件之间,夹有金属制的夹持部件。在树脂制部件上嵌件成形的螺母具有以与夹持部件接触的方式从树脂制部件突出的突出部。通过将从车内侧贯穿闩眼及开闭体的螺栓紧固在螺母上,而使该螺母的突出部将夹持部件按压在开闭体上。其结果是,通过夹持部件和闩眼来夹持开闭体,从而使树脂制部件及闩眼安装在该开闭体上。这样,螺母的突出部从树脂制部件向夹持部件突出,而且,通过金属制的夹持部件和闩眼来夹持开闭体,因此,相对于开闭体,树脂制部件以不直接接触的方式安装。若在将开闭体关闭的状态下使车辆行驶的话,则振动等各种外力从车身经由闩锁机构作用于闩目艮。该外力从闩眼经由螺栓及螺母向金属制的夹持部件传递,并从夹持部件向周围分散。由此,向树脂制部件传递较小的外力。能够提高树脂制部件的安装强度。在技术方案14所述的发明中,在轴环嵌合孔上嵌合有轴环,轴环具有用于穿插螺栓的螺栓穿插孔。螺栓经由螺栓穿插孔嵌合在轴环嵌合孔中。对车身施加的振动会经由螺栓施加到车窗部件上。通过使螺栓不与车窗部件抵接,能够减少对车窗部件施加的负荷。此夕卜,通过使轴环与夹持部件 抵接,能够抑制轴环陷入而对螺栓穿插孔施加载荷。在技术方案15所述的发明中,具有夹在开闭体与夹持部件之间的弹性部件。通过具有弹性部件,能够减少对开闭体施加的负荷。此外,弹性部件卡定在树脂制部件上,能够防止弹性部件的位置偏移,并且,还能防止树脂制部件松动。在技术方案16所述的发明中,轴环通过与弹性部件相比硬度较低的材料构成。对轴环使用与弹性部件相比更柔软的素材,由此,能够进一步吸收对轴环嵌合孔附近施加的载荷。通过更容易地吸收强度较弱的、对轴环嵌合孔附近施加的载荷,能够进一步强化车窗部件的保护。
图I是从后方观察到的搭载有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用车窗开闭装置的车辆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施例的车窗部件、铰链及后扰流板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本实施例的铰链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用车窗开闭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表示铰链安装在车窗部件上的状态的图。图6是沿图5的6-6线的剖视图。图7是沿图5的7-7线的剖视图。图8是沿图5的8-8线的剖视图。图9是沿图I的9-9线的剖视图。图10是沿图I的10-10线的剖视图。图11是把手、车窗部件及闩眼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沿图I的12-12线的剖视图。图13是图11所示的把手、车窗部件及闩眼的分解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实施例如图I所示,车辆10的车身11的后部表面由左右的后侧面板12、12和车顶板13构成。在左右的后侧面板12、12的后端下部分别安装有后组合灯14、14。在这些后组合灯
14、14的下部设置有后保险杠外观件15。在车身的背面,形成有在内外贯穿的开口部17。也就是说,由后侧面板12、12的后端和车顶板13的后端形成开口部17,并安装有能够相对于该开口部17开闭的车窗部件(开闭体)20。车窗部件20的上部通过后扰流板21覆盖,而在下部,安装有用于进行开闭操作的把手143。车窗部件20是相对于车身11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玻璃制或树脂制的能够透视的开闭体。覆盖车窗部件20的上部的后扰流板21是以在车顶板13上表面流动的行驶风的整流为目的而设置的外装部件。为了吸收在将车窗部件20关闭时对车身11造成的冲击,以与关闭情况下的车窗部件20相对的方式,在车身11上安装有多个(本实施例中为四个)止挡件110。另外,打开保持件24的一端安装在车身11上,另一端安装在车窗部件20的右端。该打开保持件24在车窗部件20打开的情况下保持打开状态。根据以下附图具体说明用于以能够开闭的方式支承车窗部件20的车辆用车窗开闭装置。图2是表示车窗部件20、铰链25及后扰流板21的安装关系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铰链25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用车窗开闭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 图4所示,为了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板状的车窗部件20,而在车窗部件20上安装有左右的铰链25L、25R。左右的铰链25L、25R经由在车窗部件20的上端部26(上缘)与车窗部件20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27L、27R(侧缘)交叉的部位附近设置的铰链安装部件28L、28R而固定在车窗部件20上。而且,在铰链25L、25R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后扰流板21的后扰流板安装部31L、31R。后扰流板21以架设在这些后扰流板安装部31L、31R上的方式安装。一对的铰链25L、25R形成为互相左右对称的形状,但其是由左右均同样的结构构成的部件。在图3及图4中,表示在从后方观察车辆的情况下的车宽方向左侧的铰链25L,但右侧的铰链25R也与左侧的铰链25L相同。以下仅记载为“铰链25”等。如图3及图4所示,铰链25由固定在车顶板13上的车身侧铰链部32、支承在该车身侧铰链部32上的铰链轴部件33、和支承在该铰链轴部件33上并安装在车窗部件20上的车窗侧铰链部34构成。车身侧铰链部32由与车顶板13抵接的基部35、设置在该基部35中央的第一螺栓37、从基部35的两侧方立起的立起部38、38、和在这些立起部38、38的上端附近开设并穿插有铰链轴部件33的轴穿插孔39、39构成。铰链轴部件33由穿插在轴穿插孔39、39中的铰链销41、和嵌入在该铰链销41的槽部41a内并防止铰链销41从轴穿插孔39、39中脱落的防脱部件42构成。车窗侧铰链部34在大致矩形的主体部44的中央形成有加强筋部45,并从形成在主体部44侧方的辅助加强筋部46向着车宽方向外侧延伸有延长部47。在该延长部47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后扰流板21的后扰流板安装部31。该延长部47内的使后扰流板21安装的面被称为后扰流板安装面(外装部件安装面)48。形成在主体部44上并安装在车窗部件20上的车窗部件安装面49与后扰流板安装面48的背面51大致形成在同一面上。车窗部件安装面49沿着车窗部件20配置。在主体部44的中央范围内延伸的加强筋部45上,设置有与后扰流板安装部31 —同安装在后扰流板21上的辅助安装部52。相对于主体部44 (车窗部件安装面49),后扰流板安装部31 (背面51)设置在大致同一平面上。通过将后扰流板安装部31与主体部44设置在大致同一平面上,能够使后扰流板21靠近车窗部件20设置。通过使后扰流板21靠近车窗部件20,能够使后扰流板21、车窗部件20及车窗侧铰链部34靠近配置。通过靠近配置,能够进一步抑制车窗部件20发生挠曲。尤其是,在车窗侧铰链部34具有折曲构造的情况下,在折曲部挠曲的可能性很大,因此,能够通过设置在大致同一平面上而难以受到车窗侧铰链部34的挠曲的影响。在车窗侧铰链部34上,相对于设置在同一面上的主体部44及延长部47,以凹凸状形成有作为加强部的加强筋部45、辅助加强筋部46及折曲形状部58。在车身侧铰链部32上从主体部44延伸有轴支承车窗侧铰链部34的轴支承部53、53。在轴支承部53、53上,开设有用于穿插铰链销41的销穿插孔54、54。在加强筋部45的侧方开设的两个孔内的、在延长部47侧(车宽方向外侧)开设的孔,是为了在车窗部件20上固定车窗侧铰链部34而设置的固定点56。在加强筋部45的侧方开设的两个孔内的、以与固定点56隔着加强筋部45的方式开设的孔(车宽方向内侧),是为了在车窗部件20上固定车窗侧铰链部34而设置的辅助固定点57。在车窗侧铰链部34的与加强筋部45大致正交的方向的缘上,从主体部44向延长部47而在车宽方向范围内形成有向着车窗部件20侧折曲的折曲形状部58。通过形成折曲形状部58,能够相对于在弯曲方向上施加的力而提高车窗侧铰链部34的强度。车窗侧铰链部34经由衬套59、59而能够旋转地支承在铰链轴部件33上。衬套59,59 一体形成有小径部61、61和与该小径部61、61相比外径较大的大径部62、62。在车窗侧铰链部34的销穿插孔54、54中穿插有小径部61、61,大径部62、62与小径部61、61相比位于车身侧铰链部32的立起部38侧。大径部62、62起到车身侧铰链部32与车窗侧铰链部34之间的间隔件的作用,并且,通过在销穿插孔54、54中穿插小径部61、61,能够使车窗侧铰链部34顺畅地摆动。将第一螺栓37从上方穿过在车顶板13的端部开设的车身侧铰链固定孔63,并使第一螺母64从下方与该第一螺栓37螺合,由此使车身侧铰链部32固定。在将第二螺栓66从下方穿过铰链安装部件28及固定点56的基础上,将第二螺母67从上方螺合,并且在将第三螺栓68穿过铰链安装部件28及辅助固定点57的基础上,将第三螺母69螺合, 由此使车窗侧铰链部34固定在车窗部件20上。而且,在将安装在后扰流板21上的第四螺栓71穿过后扰流板安装部31的基础上,与第四螺母72螺合,并且在将安装在后扰流板21上的第五螺栓73穿过辅助安装部52的基础上与第五螺母74螺合,由此将车窗侧铰链部34固定在后扰流板21上。车辆用车窗开闭装置30由安装有铰链安装部件28的车窗部件20、具有后扰流板安装部31的铰链25、和作为外装部件的后扰流板21构成。车顶板13及车身侧铰链部32不能摆动,车窗侧铰链部34、车窗部件20及后扰流板21可以摆动。与后扰流板安装部31另外地设置有辅助安装部52,在后扰流板安装部31与辅助安装部52之间设置有用于固定在车窗部件20上的固定点56。以隔着固定点56的方式设置后扰流板安装部31和辅助安装部52。通过由后扰流板安装部31和辅助安装部52夹着固定点56,而能够相对于车窗部件20更牢固地安装车窗侧铰链部34。车窗部件安装面49具有加强筋部45。因此,使车窗部件安装面49的刚性提高。而且,辅助安装部52位于加强筋部45的部位上。通过在加强筋部45上设置辅助安装部52,能够提高辅助安装部52的强度。通过提高辅助安装部52的强度,能够相对于后扰流板21更牢固地安装车窗侧铰链部34。车窗部件安装面49具有用于与固定点56 —同将车窗侧铰链部34固定在车窗部件20上的辅助固定点57。通过用固定点56和辅助固定点57两点来将车窗侧铰链部34相对于车窗部件20安装,而使车窗侧铰链部34相对于车窗部件20牢固地固定。而且,固定点56和辅助固定点57位于隔着加强筋部45的位置上。通过由固定点56和辅助固定点57夹着加强筋部45,而能够将固定点56和辅助固定点57分别设置在强度较高的加强筋部45的附近。通过在强度较高的加强筋部45的附近设置固定点56和辅助固定点57,能够进一步提高强度。关于车辆用车窗开闭装置30,根据以下附图对其组装后的状态进行具体说明。 图5是从车辆后部透视安装有车窗侧铰链部34的车窗部件20的图。车窗部件20在宽度方向的端部27 (侧缘)与上端部26 (上缘)交叉的角部上具有呈切口形状的切口部76。切口部76形成为向着车窗部件20的宽度方向中央侧凹陷的曲线状。后侧面板12具有以从切口部76离开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部77。向着在该弯曲部77与切口部76之间形成的间隙78,而延伸有车窗侧铰链部34的延长部47。形成在延长部47上的后扰流板安装部31与端部27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外侧,与上端部26相比位于下方。后扰流板安装部31位于弯曲部77与切口部76之间的间隙78中。使用钢板等的后侧面板12能够形成为任意形状。使用玻璃等的车窗部件20在材料的性质上很难使整体符合后侧面板12的形状。在后侧面板12的弯曲部77位于车窗部件20的切口部76附近的情况下,必然在弯曲部77与切口部76之间形成间隙78。通过使延长部47向着必然形成的间隙78延伸,并设置后扰流板安装部31,而能够谋求空间的有效利用。而且,参照图I及图2,可以说为以下的情况。后扰流板安装部31与车窗部件20的宽度方向的缘相比位于外侧。由于后扰流板安装部31与车窗部件20的宽度方向的缘相比位于外侧,所以能够将后扰流板21在车窗部件20的宽度方向整体范围内安装。通过在宽度方向整体范围内安装,能够在宽度方向整体上支承车窗部件20。通过支承车窗部件20的宽度方向整体,能够减少车窗部件20的挠曲量。通过减少挠曲量,而无需将打开保持件24设置在车窗部件20的两端。由于安装一个打开保持件24即足够,所以能够减少零件数。而且,由于后扰流板安装部31与车窗部件20的宽度方向的缘相比位于外侧,所以在进行后扰流板21的安装作业时,能够防止车窗部件20的干扰,能够容易地实现后扰流板安装部31的安装,并能谋求缩短组装作业的工时。后扰流板安装部31位于弯曲部77与切口部76之间的间隙78中,由此能够以覆盖间隙78的方式延伸后扰流板21。通过由后扰流板21覆盖间隙78,能够保持较高的外观性。因此,无需在意形成在车窗部件20与后侧面板12之间的间隙78,增加了设计的自由度。在对车窗部件20施加了外力(车窗部件的自重或来自悬臂保持件的载荷等)的情况下,车窗侧铰链部34有可能在车身侧铰链部32与轴支承部53以及车窗部件20的固定点56之间挠曲,但是,通过使后扰流板安装部31与车窗部件20的上端部26相比位于下方,能够以不会受到车 窗侧铰链部34的挠曲的影响的方式,由后扰流板21支承车窗部件20的上端部26。穿插有第二螺栓66的固定点56(图3)位于加强筋部45的轴线45a、与平行于该轴线45a且从后扰流板安装部31的中心穿过的安装部中心线31a之间。后扰流板安装部31与从轴支承部53向着固定点56延伸的线53a相比位于车宽方向外侧。后扰流板安装部31位于从在辅助安装部52与固定点56之间车窗侧铰链部34有可能挠曲的部位离开的位置上。关于车辆用车窗开闭装置30,根据以下附图进一步具体说明。图6是对车顶板13、铰链25、车窗部件20及后扰流板21的安装状态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图7是对车窗侧铰链部34向车窗部件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图8是对用于将铰链25固定在车窗部件20上的铰链安装部件28进行具体说明的剖视图。如图6 8所示,车顶板13使车顶板外部件13b重合在车顶板内部件13a上而形成闭合截面部81,并且,形成有从该闭合截面部81向车辆后方延伸的车顶板延长部82。第一螺栓37以隔着车顶板延长部82的方式嵌合在第一螺母64中。车身侧铰链部32通过第一螺栓37和第一螺母64而固定在车顶板13上。在车顶板延长部82的顶端,安装有密封部件84。后扰流板21使后扰流板外部件21b重合在后扰流板内部件21a上而呈闭合截面形状。在后扰流板内部件21a的顶端部附近开设有孔部87。向着与孔部87相对的部位,粘合有遮蔽板88。车窗侧铰链部34通过第二螺栓66和第二螺母67、以及第三螺栓68和第三螺母69而固定在车窗部件20上。在从侧方观察车身11的情况(图7)下,第二螺栓66的顶端与孔部87重叠。通过开设孔部87,能够防止后扰流板21相对于第二螺栓66进行干扰。通过仅在第二螺栓66能接触到的部位上设置孔部87,能够作为后扰流板21整体而靠近车窗部件20安装。通过将后扰流板21设置在车窗部件20的近处,能够获得较高的外观性。在这样安装的车辆用车窗开闭装置30中,第一螺栓37、第一螺母64及车身侧铰链部32固定在车顶板13上,并且不会摆动。车窗侧铰链部34、车窗部件20及后扰流板21以铰链销41为中心摆动。
以覆盖在孔部87上的方式粘合有遮蔽板88。通过将遮蔽板88覆盖在孔部87上,即使车窗部件20摆动而形成为将车窗部件20打开的状态,也无法从车窗部件20的下方侧窥视到后扰流板21的内部。由此,能够使后扰流板21靠近车窗部件20,同时确保较高的外观性。由于车窗部件20挠曲,则铰链25的支承车窗部件20的部位(参照图7中的第三螺栓68)也欲向相同方向挠曲。另一方面,由于车窗部件20挠曲,后扰流板21相对地向防止车窗部件20挠曲的方向施加力。向防止车窗部件20挠曲的方向施加的力是向后扰流板安装部(参照图6中的辅助安装部52)施加的。S卩,由于车窗部件20挠曲,则会对铰链25向车窗部件20挠曲方向和防止其挠曲的方向双方施加负荷。在铰链25向车窗部件20的安装位置的附近,设置后扰流板安装部及辅助安装部52,由此能够减少向铰链25的弯曲方向施加的负荷。在车窗部件20上,开设有用于将第二螺栓66及第三螺栓68穿过且将车窗侧铰链部34(铰链25)固定的车窗侧铰链固定孔91、91。在车窗侧铰链固定孔91、91中,插入有用于缓和冲击的第一轴环92、92。第一轴环92是在轴方向的两端部上具有凸缘的中空状的部件。在中空状的内周部上,形成有向第一轴环92的轴93突出的轴环突起部94。轴环突起部94由从内周部的一般面95向轴93逐渐接近的锥形部96、从该锥形部96的顶端与轴93平行地延伸的平行部97、和从该平行部97的顶端向一般面95垂直延伸的垂直部98构成。螺栓66、68从锥形部96侧插入。在插入螺栓66、68时,锥形部96发挥引导的作用。而且插入后,螺栓66、68与平行部97接触。通过螺栓66、68与平行部97接触而使螺栓66、68定位。通过作为缓冲材料的第一轴环92,能够将螺栓66、68引导至正确的安装位置上。与轴环突起部94的内径相比,使螺栓66、68的外径增大。即,通过重叠设定,能够由第一轴环92 (轴环部件)来保持螺栓66、68,并能使车窗部件20与螺栓66、68以及第一轴环92、缓冲板103等一体化。在轴方向的两端部向着圆周方向延伸的两个凸缘,由附图上方的第一凸缘部101和与该第一凸缘部101相比外径较小的第二凸缘部102构成。在将第一轴环92插入到车窗侧铰链固定孔91中的情况下,以从第二凸缘部102压入的方式插入。通过使第二凸缘部102的外径与第一凸缘部101的外径相比缩小,而使插入变得容易。以包围第二凸缘部102的方式,在车窗部件20的表面上进一步设置有具有弹性的缓冲板103。并设置有与这些第二凸缘部102及缓冲板103接触且使载荷分散的板部件104。
根据以下附图具体说明在关闭车窗部件20(开闭体)时用于防止车窗部件20的过度移动的止挡件110。图9表示具有止挡件110的车辆用开闭体止挡装置100。如图I及图9所示,车辆用开闭体止挡装置100在后侧面板12的外面板12a上开设有螺栓穿插孔113,在开设有该螺栓穿插孔113的部位上,通过焊接而固定有作为被紧固部件的第六螺母114。将外面板12a的面中的现于外观的面作为外面(附图上侧的面),在该情况下,第六螺母114固定在与外面为相反侧的内面侧。沿着外面板12a的外面配置有后组合灯14的罩部件14a。在罩部件14a内,在与螺栓穿插孔113重叠的部位上形成有用于穿插螺栓的紧固用贯穿孔115。罩部件14a为树脂制部件,是沿着外面板12a设置的附属部件。在罩部件14a的紧固用贯穿孔115上配置有垫圈117。垫圈117由沿着紧固用贯穿孔115的内周配置且顶端与外面板12a接触的小径部118、和与该小径部118 —体形成且沿着罩部件14a的表面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大径部119构成。S卩,垫圈117是带层差垫圈,该带层差垫圈呈两层且一体地形成有直径较大的平板状的大径部119和与该大径部119相比直径较小的平板状的小径部118。以与大径部119的罩部件14a侧的面为相反侧的面(附图上部)接触的方式,设置有两个垫片121、121。这些垫片121、121呈C环形,是用于调整止挡件110的安装高度h的部件。通过作为紧固部件的第六螺栓122将这些垫片121、121和垫圈117以及外面板12a压紧紧固。在止挡件110上嵌件成形的第六螺栓122由螺合在第六螺母114上且穿插在垫圈117中的普通部123、一体形成在该普通部123的端部且与普通部123相比直径较大的头部124、和处于该头部124的上部并通过与头部124相比使直径增大而防止从止挡件110上脱落的脱落防止部125构成。通过与普通部123相比使头部124具有较大的直径,而在头部124与普通部123的边界处形成层差。以与第六螺母114相对的方式形成的层差被称为紧固部件侧相对面127。这种与第六螺栓122 —同成形的止挡件110是弹性体的部件,该弹性体的部件由用于将第六螺栓122的压紧工具插入的工具插入孔128、与工具插入孔128的上端形成在同一面上且与车窗部件20抵接的抵接面129、从该抵接面129的圆周方向端部向着下方一边扩大直径一边降低的侧面131、在该侧面131的下端与第六螺母114相对的底面132、和从该底面132向下方延伸且将垫片121、121和垫圈117在全周范围内无接缝连续地包围的遮盖壁133而构成。第六螺栓122的头部 124的一部分与止挡件110的底面132相比向着下方突出。由于头部124突出,所以紧固部件侧相对面127向着第六螺母114露出。止挡件110的遮盖壁133与紧固部件侧相对面127相比向着下方延伸,并将紧固部件侧相对面127在全周范围内包围。车辆用开闭体止挡装置100由作为车身11的一部分的外面板12a、焊接在该外面板12a上的作为被紧固部件的第六螺母114、沿着外面板12a的外面设置的作为附属零件的罩部件14a、沿着罩部件14a的内周及外面设置的垫圈117、设置在该垫圈117的外面侧的垫片121、121、将这些垫片121、121和垫圈117以及外面板12a—体紧固的作为紧固部件的第六螺栓122、和嵌件成形有该第六螺栓122的止挡件110而构成。止挡件110的安装作业中,首先使罩部件14a贴着焊接有第六螺母114的外面板12a的外面。在使罩部件14a贴紧之后,将垫圈117插入至罩部件14a的紧固用贯穿孔115中。在将垫圈117插入后,使第六螺栓122前进,直到使第六螺栓122的紧固部件侧相对面127与垫圈117的外面侧的面接触。在使第六螺栓122与第六螺母114紧固后,测量从罩部件14a到止挡件110的抵接面129的高度。若该高度为规定的高度h,则结束安装作业。若安装高度与规定的高度相比较低的话,则放松第六螺栓122,并在紧固部件侧相对面127与垫圈117之间开设间隙。在开设的间隙中插入垫片121。因为垫片121呈C字形,所以即使不将第六螺栓122从第六螺母114上拆下来也能插入。在插入垫片121之后,使第六螺栓122前进,直到紧固部件侧相对面127与垫片121的外面侧的面接触。紧固后,测量从罩部件14a到止挡件110的抵接面129的高度,并重复该作业直到安装高度达到规定的高度。根据车辆用车窗开闭装置100,可以说为以下的情况。设置在止挡件110上的第六螺栓122具有从止挡件110的底面132露出且向着第六螺母114的紧固部件侧相对面127。由此,无需使由弹性体构成的止挡件110夹在其间,就能使第六螺栓122紧固在第六螺母114上,因此,能够更准确地进行高度的管理。即,因为第六螺栓122紧固在第六螺母114上,所以与具有弹性的止挡件110相比具有极其高的刚性,在通常的使用状态下不会变形。由此,第六螺栓122以稳定的状态安装在车身11上。其结果是,能够将具有弹性的止挡件110以稳定的状态安装在车身11上,并且,还能恰当地设定相对于车身11的止挡件110的安装高度h,也就是说,能够充分地进行
安装高度h的管理。而且,从止挡件110的底面132向第六螺母114延伸的遮盖壁133以在全周范围内包围紧固部件侧相对面127的周缘的方式形成为环状。而且,遮盖壁133与紧固部件侧相对面127相比向第六螺母 114侧延伸。由此,即使在止挡件110的底面132多少从用于安装止挡件110的安装面离开的情况下,也能通过遮盖壁133充分地包围紧固部件侧相对面127及其周围,因此,能够提高车辆的外观性。而且,通过使垫片121适当地夹在紧固部件侧相对面127与第六螺母114之间,相对于用于安装止挡件110的安装面,能够容易且准确地调整止挡件110的安装高度h。尤其是,在相对于一个车窗部件20设置有多个车辆用开闭体止挡装置100的情况下,需要准确地调整各止挡件110的安装高度h。相对于此,通过多个车辆用开闭体止挡装置100中的、仅使垫片121适当地夹在紧固部件侧相对面127与第六螺母114之间的作业,能够在短时间内极其容易且准确地调整止挡件110的安装高度h。由此,使调整作业的作业性提高。而且,由于能够通过遮盖壁133充分地包围位于紧固部件侧相对面127上的垫片121,所以能够提高车辆的外观性。而且,遮盖壁133除了包围紧固部件侧相对面127外,还在全周范围内包围垫圈117的周缘。由于垫圈117由遮盖壁133包围,所以在从止挡件110的抵接面129侧观察第六螺母114的情况下,垫圈117由遮盖壁133隐藏,使外观提高。而且,在不使用垫片121的情况和垫片121的片数很少的情况下,遮盖壁133位于罩部件14a附近。通过使遮盖壁133位于罩部件14a附近,在从侧方观察的情况下也能隐藏垫圈117,能够而且提高外观。此外,垫圈117是呈两层且一体地形成有大径部119和小径部118的带层差垫圈的结构,大径部119位于树脂制的罩部件14a与紧固部件侧相对面127之间,而小径部118从紧固用贯穿孔115中贯穿并与外面板12a的外面接触。即,树脂制的罩部件14a经由垫圈117紧固在第六螺栓122上。不使第六螺栓122直接抵接,并且由垫圈117使载荷分散,由此能够防止对树脂制的罩部件14a施加过度的负荷。根据以下附图对车辆用开闭装置140进行具体说明。
图10是从侧方观察车辆的状态下的车辆用开闭装置140的剖视图,图11是对车辆用开闭装置140的组装作业进行说明的立体图,图12是从上方向下方观察车辆的情况下的车辆用开闭装置的剖视图,图13是车辆用开闭装置140的分解图。如图I及图10 图13所示,车辆用开闭装置140使闩眼142拆装自由地卡定在由虚拟线表示的闩锁机构141上,在与该闩眼142相对的部位上隔着车窗部件20配置有树脂制的把手143,通过第七螺栓144、144将闩眼142和把手143 —体安装。车窗部件20相对于车身11的开口部17(图I)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在进行车窗部件20的开闭作业时,作业者将手放在安装于车窗部件20的外面上的把手143上,使车窗部件20摆动。以在使车窗部件20向打开方向摆动时容易地将手指搭挂在把手143上的方式,在把手143的底面设置有手提凹部146 (图10)。从手提凹部146的附近向着车窗部件20延伸有腿部147。该腿部147在把手143的全周范围内设置。而且,在把手143上,向着车窗部件20延伸有多根(例如三根)销部148 (图12及图13),并且,形成有将在把手143上嵌件成形的第七螺母149、149固定的螺母固定部151、151。第七螺母149、149由外面被螺母固定部151、151覆盖的主体部152、152、和从螺母固定部151、151向着车窗部件20侧突出并且也向圆周方向突出的突出部153、153构成。突出部153、153由在第七螺母149、149的轴方向上延伸的轴方向突出部153a、153a、和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圆周方向突出部153b、153b构成。以至少与圆周方向突出部153b、153b接触的方式设置有金属制的夹持部件154。在板状的夹持部件154上,开设有使轴方向突出部153a、153a穿插的螺母穿插孔155、155,并且,开设有使把手143的销部148穿插的销穿插孔156。以与夹持部件154的车内侧的面接触的方式,在车窗部件20上开设的轴环嵌合孔158,158中嵌合有第二轴环159、159。第二轴环159是在两端具有用于与轴环嵌合孔158的缘钩挂的凸缘161、162的、具有弹性的带凸缘的筒体。该带凸缘的筒体具有用于将第七螺栓144穿插的螺栓穿插孔163。第一弹性部件165与第二轴环159的凸缘161—同,与夹持部件154接触。第一弹性部件165具有使把手143的销部148插入的销插入孔166、和以包围第二轴环159、159的凸缘161、161的方式开设的孔部167、167。通过将销部148插入至销插入孔166中,而将第一弹性部件165卡定在把手143上。在车窗部件20的车内侧的面上,接触有第二轴环159的凸缘162,并且接触有第二弹性部件169。在第二弹性部件169上,以包围凸缘162的方式开设有孔部171、171,并且,以收纳闩眼142的基板172的周缘的方式,在缘部上形成有收纳部173。第二轴环159通过与第一及第二弹性部件165、169相比硬度较低的材料构成。对于第二轴环159使用与第一及第二弹性部件165、169相比更柔软的素材,由此,能够进一步吸收对轴环嵌合孔158附近施加的载荷。通过更容易地吸收强度较弱的、对轴环嵌合孔158附近施加的载荷,能够进一步强化车窗部件20的保护。
在第二弹性部件169上收纳有基板172的闩眼142,在基板172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向闩锁机构141(图12)突出的凸部174,并且,在该凸部174的中央,安装有与闩锁机构141卡合的闩眼部175。在基板172上,开设有用于使第七螺栓144穿插的基板孔部176。对于将闩眼142与把手143紧固的第七螺栓144,使用带凸缘的六角螺栓,螺栓凸缘部177与基板172的车内侧的面接触。在组装车辆用开闭装置140中,首先进行临时组装,获得三个临时组装体。S卩,获得使第二轴环159与车窗部件20的轴环嵌合孔158嵌合的第一临时组装体181 (参照图11)、在使把手143的销部148及第七螺母149的轴方向突出部153a穿插在夹持部件154上之后使第一弹性部件165与销部148卡定的第二临时组装体182、和将闩眼142的基板172收纳在第二弹性部件169的收纳部173中的第三临时组装体183。在进行临时组装而获得了三个部件之后,接着进行正式组装。将第七螺母149的轴方向突出部153a插入至应该在第一临时组装体181上安装第二临时组装体182的、第二轴环159的螺栓穿插孔163中。接着,使设置在闩眼142的基板172上的基板孔部176与第二轴环159的螺栓穿插孔163对合,然后使第七螺栓144紧固在第七螺母149上,由此,组装车辆用开闭装置140。使第一弹性部件165卡定在把手143上,并使闩眼142的基板172收纳在第二弹性部件169的收纳部173内,由此,使这些部件的安装变得容易。由于安装容易,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组装车辆用开闭装置140。在车窗部件20的车外侧的面上配置有把手143,在车窗部件20的车内侧的面上配置有闩眼142。在车窗部件20与把手143之间,夹有金属制的夹持部件154。在把手143上嵌件成形的第七螺母149具有以与夹持部件154接触的方式从把手143突出的突出部153。将从车内侧将闩眼142及车窗部件20贯穿的第七螺栓144与第七螺母149紧固,由此,该第七螺母149的突出部153将夹持部件154按压在车窗部件20上。其结果是,通过夹持部件154和闩眼142来夹持车窗部件20,从而在该车窗部件20上安装把手143及闩眼142。
这样,第七螺母149的突出部153从把手143向着夹持部件154突出,而且,通过金属制的夹持部件154和闩眼142来夹持车窗部件20,因此,相对于车窗部件20,把手143以不直接接触的方式安装。若在车窗部件20关闭的状态下使车辆行驶的话,则振动等各种外力从车身11经由闩锁机构141作用于闩眼142。该外力从闩眼142经由第七螺栓144及第七螺母149向金属制的夹持部件154传递,并从夹持部件154向周围分散。由此,在把手143上传递有较小的外力,能够提高把手143的安装强度。而且,在轴环嵌合孔158上嵌合有第二轴环159,第二轴环159具有用于将第七螺栓144穿插的螺栓穿插孔163。第七螺栓144经由螺栓穿插孔163嵌合在轴环嵌合孔158中。对车身11施加的振动会经由第七螺栓144施加到车窗部件20上。通过不使第七螺栓144与车窗部件20抵接,能够减少对车窗部件20施加的负荷。此外,通过使第二轴环159与夹持部件154抵接,能够抑制第二轴环159陷入而对螺栓穿插孔163施加载荷。而且,第一弹性部件165夹在车窗部件20与夹持部件154之间。具有第一弹性部件165,由此能够减少对车窗部件20施加的负荷。而且,第一弹性部件165与把手143卡定,能够防止第一弹性部件165的位置偏移,并且,还能防止把手143松动。本发明的车辆用车窗开闭装置除了玻璃制的开闭体之外,还能适用于树脂制的开闭体,且并不限于这些。不仅适用于沿上下方向摆动的后门,还能适用于沿水平方向摆动的后门或侧门,且并不限于这些。
而且,止挡件能够设置在发动机罩等开闭体上,还可以为形成在止挡件侧设置螺母、在车身或开闭体侧设置螺栓的结构。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本发明的车辆用车窗开闭装置适用于玻璃制车窗部件。附图标记说明10 车辆11 车身12a外面板14a罩部件(附属部件)17 开口部20车窗部件(开闭体)21后扰流板(外装部件)25 铰链26上端部
27 端部30车辆用车窗开闭装置31后扰流板(外装部件)安装部32车身侧铰链部34车窗侧铰链部45加强筋部47延长部49车窗部件安装面52辅助安装部53轴支承部56固定点57辅助固定点76 切口部77弯曲部78 间隙100车辆用开闭体止挡装置110止挡件114第六螺母(被紧固部件)115紧固用贯穿孔117 垫圈118小径部119大径部121 垫片122第六螺栓(紧固部件)127紧固部件侧相对面
132底面133遮盖壁140车辆用开闭装置141闩锁机构142闩眼143把手(树脂成型部件)144第七螺栓(螺栓)149第七螺母(螺母)153突出部154夹持部件158轴环嵌合孔159第二轴环(轴环)161、162 凸缘163螺栓穿插孔
165第一弹性部件(弹性部件)。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车窗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备: 用于将在车身上形成的开口部开闭的能够透视的车窗部件; 在所述车身上以能够在开闭方向上摆动的方式支承所述车窗部件的一对铰链; 设置在所述一对铰链上的一对外装部件安装部;和 架设在所述一对外装部件安装部上的外装部件, 所述一对铰链的每一个均由固定在所述车身上的车身侧铰链部、和轴支承在该车身侧铰链部且固定在所述车窗部件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上的车窗侧铰链部构成, 所述车窗侧铰链部具有与所述车窗部件的宽度方向的缘相比向外侧延伸的一对延长部, 所述一对外装部件安装部分别与所述车窗部件的宽度方向的缘相比位于外侧,并设置在所述一对延长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窗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窗部件是相对于所述车身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板状的部件, 所述一对铰链以支承所述车窗部件的上端部的方式位于所述车身上, 所述一对外装部件安装部与所述车窗部件的上端部相比位于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窗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窗部件具有通过使宽度方向两端的上端部的角部切缺而形成的一对切口部, 所述一对切口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面形成为向宽度方向中央侧凹陷的曲线状, 所述车身具有以从所述切口部分离开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部, 所述一对外装部件安装部位于在所述弯曲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面与所述一对切口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面之间形成的一对间隙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窗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车窗侧铰链部分别具有沿着所述车窗部件设置并且固定在所述车窗部件上的车窗部件安装面, 相对于一对所述车窗部件安装面,所述一对外装部件安装部设置在大致同一平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车窗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车窗侧铰链部除了所述一对外装部件安装部之外还另外分别具有用于安装所述外装部件的辅助安装部, 一对所述车窗部件安装面分别具有用于固定在所述车窗部件上的固定点, 所述固定点分别位于所述外装部件安装部与所述辅助安装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车辆用车窗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车窗侧铰链部分别具有从轴支承在所述车身侧铰链部上的部位延伸至所述车窗部件安装面的加强筋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车窗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辅助安装部位于一对所述加强筋部的部位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车辆用车窗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车窗部件安装面分别具有用于与所述固定点一同固定在所述车窗部件上的辅助固定点, 所述加强筋部位于所述固定点与所述辅助固定点之间。
9.一种车辆用开闭体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备: 用于开闭在车身上形成的开口部的开闭体; 在将所述开闭体关闭时位于该开闭体与 所述车身之间的、由弹性体构成的止挡件;设置在所述止挡件上的紧固部件;和 应该与所述紧固部件紧固的设在所述车身及所述开闭体中的任意一方上的被紧固部件, 所述止挡件具有从向着所述被紧固部件的底面向所述被紧固部件延伸的遮盖壁, 所述紧固部件具有从所述底面露出且向着所述被紧固部件的紧固部件侧相对面,所述遮盖壁以在全周范围内将所述紧固部件侧相对面包围的方式形成,并与所述紧固部件侧相对面相比向所述被紧固部件侧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开闭体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体止挡装置还具有用于调整所述止挡件的安装高度的垫片, 所述垫片是能够通过夹在所述紧固部件侧相对面与所述被紧固部件之间而调整所述止挡件的安装高度的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车辆用开闭体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身及所述开闭体中设置有所述被紧固部件的一方上,沿着所述车身或所述开闭体设置有板状的附属部件, 所述附属部件夹在所述紧固部件侧相对面与所述被紧固部件之间, 在所述附属部件与所述紧固部件侧相对面之间夹有垫圈, 所述遮盖壁除了包围所述紧固部件侧相对面之外,还在全周范围内包围所述垫圈的周缘。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用开闭体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及所述开闭体中设置有所述被紧固部件的一方的外面通过金属制的外面板构成, 所述被紧固部件位于所述外面板的内面侧, 所述附属部件与所述外面板的外面重叠,并且,由具有用于使所述紧固部件与所述被紧固部件相互紧固的紧固用贯穿孔的树脂制品构成, 所述垫圈由带层差垫圈构成,该带层差垫圈呈两层且一体地形成有直径较大的平板状的大径部、和与该大径部相比直径较小的平板状的小径部, 所述大径部位于所述附属部件与所述紧固部件侧相对面之间, 所述小径部从所述紧固用贯穿孔中贯穿并与所述外面板的外面接触。
13.—种车辆用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备: 用于开闭在车身上形成的开口部的开闭体; 安装在所述开闭体的车外侧的面上的树脂制部件;和 安装在所述开闭体的车内侧的面上并且能够与闩锁机构卡定的闩眼, 所述树脂制部件与所述闩眼隔着所述开闭体相互相对, 在所述树脂制部件与所述开闭体之间夹有金属制的夹持部件, 在所述树脂制部件上嵌件成形有螺母, 所述螺母具有用于与所述夹持部件接触的突出部, 所述突出部从所述树脂制部件向着所述夹持部件突出, 通过所述螺母、和从 车内侧将所述闩眼及所述开闭体贯穿并紧固在所述螺母上的螺栓,而在所述开闭体上安装有所述树脂制部件及所述闩眼,并且,通过该闩眼和所述夹持部件将所述开闭体夹持。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车辆用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闭体是玻璃制或树脂制的能够透视的车窗部件, 所述车窗部件具有为了嵌合轴环而贯穿的轴环嵌合孔, 所述轴环由具有用于穿插所述螺栓的螺栓穿插孔的筒体构成,并且,与所述夹持部件抵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车辆用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开闭装置还具有夹在所述开闭体与所述夹持部件之间的弹性部件, 所述弹性部件与所述树脂制部件卡定。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车辆用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环通过与所述弹性部件相比硬度 较低的材料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窗部件的挠曲量少的车辆用车窗开闭装置。左右铰链(25)的每一个包括固定在车身(11)上的车身侧铰链部(32)、和轴支承在车身侧铰链部(32)并固定在车窗部件(20)的宽度方向的端部(27)上的车窗侧铰链部(34)。车窗侧铰链部(34)具有与车窗部件(20)的宽度方向的缘相比向外侧延伸的延长部(47)。后扰流板安装部(31)与车窗部件(20)的宽度方向的缘相比位于外侧,并设置在延长部(47)上。
文档编号B60J1/18GK103228472SQ201180056888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29日
发明者三宅良典, 朽木聪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