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塑性支承的扶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50714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塑性支承的扶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根据权利要求I的前序部分,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设置在车辆中的座椅,相应的长排座椅处的扶手,其中,臂支撑部可以在两个位置之间旋转。
背景技术
从现有技术广泛地已知具有可旋转的臂支撑部的扶手,特别是,以集成在后排长座椅中的中央扶手的形式、或者以靠近驾驶员座椅的中央扶手的形式。然而,特别是在后座长椅中使用的情况中,会遇到可用组装空间小的问题。这方面与可能作用在臂支撑部上的大的潜在支承力相冲突,并且产生了对于在小的组装空间中相应的稳定设计的支承装置的 需求。为此,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选择如下布置其中,固定于靠背的支架元件由金属板制成,该金属板在其中具有压制的支承套筒。还可以可选地设置在臂支撑部的两侧处的连续支承螺栓被插入所述支承套筒内,使得能够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所述支承套筒中。所述支承螺栓通常又固定于臂支撑部的支撑结构。在任何情况下,支承组合都由相对于彼此设置的两个金属承重部件构成,虽然为了减少摩擦的目的,也可以使用塑料套筒。通常,在设计车辆部件时追寻的目标是将重点放在节省制造及组装成本、减少所有子组件的重量以及提高可再利用性上。然而,所述目标不能够利用现有技术已知的解决方案而以最佳方式实现,在现有技术已知的解决方案中,用于安装臂支撑部的子组件/部件由金属制成。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扶手,通过该扶手,特别是可以最大可能地实现上述目的。该目的通过根据权利要求I的本发明的扶手实现。本发明的有利实施方式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一般的扶手用于设置在车辆中的座椅或长排座椅处。此处,扶手包括支架元件以及臂支撑部,其中,所述扶手可以借助于连接在支架元件与臂支撑部之间的支承结构围绕旋转轴线在旋起的不工作位置与旋下的支撑位置之间旋转。此处,支架元件可以附连至座椅,相应的长排座椅。在本文中,附连的类型最初是无关紧要的。至少支架元件构成载荷传递件,该载荷传递件在臂支撑部旋转时保持在其位置中并且将作用在臂支撑部上的力传递至座椅结构。此处,臂支撑部可以一体地设计,或者一般地可以设计为子组件。至少臂支撑部具有支撑元件,该支撑元件实现了至支架元件的连接。该连接是借助于如下支承结构实现的即,该支承结构由至少两个滑动支承装置形成,所述至少两个滑动支承装置各自具有至少第一滑动支承部以及被分配的第二滑动支承部。在任何情况下,第二滑动支承部都设置在第一滑动支承部中,其中,第二滑动支承部相对于第一滑动支承部是可移动的。在该方面,是否能够实现围绕旋转轴线的旋转运动和/或在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平面内的平移运动是无关紧要的。在一般的构型中,滑动支承部是支架元件的一部分而另一个滑动支承部是支撑元件的一部分。因此,臂支撑部的旋转运动引起设置在支撑元件处的滑动支承部相对于设置在支架元件处的滑动支承部的滑动运动。显然,滑动支承部不应被认为是单独的部件,而是形成支撑元件,相应的支架元件的整体部分。在任何情况下,滑动支承装置应被认为是通过第一滑动支承部的滑动支承面与第二滑动支承部的滑动支承面滑动接触构成。因此,分开的第一滑动支承面和/或第二滑动支承面导致分开的滑动支承结构,即使例如在现有技术中,连续的直的支承螺栓在第一备选方案中具有沿着其整个长度的仅一个滑动支承面。其使得至少两个滑动支承装置朝向旋转轴线彼此间隔开设置。至少两个滑动支承装置的位置最初是无关紧要的。在现有技术中,两个滑动支承装置各自设置在扶手的两侧。此处,支承结构的旋转轴线可以具有空间固定的位置并且同样可以通过其本身的旋转运动在空间上位移。因此,当旋转轴线固定时,臂支撑部的旋转运动执行成圆周运动, 而当旋转轴线在空间上可位移时,臂支撑部通过旋转运动移动成弧形运动。 根据本发明,支架元件和支撑元件设置成由塑料材料制成。其意味着,具有设置在其上的滑动支承部的支架元件以及具有设置在其上的滑动支承部的支撑元件由塑料材料制成。因此,可以省去在现有技术中所采用的使用金属部件的结构设计,并且完全避免了使用金属经由支承结构进行载荷传递的需要。为了对用于传递出现在臂支撑部上的力所需的强度进行补偿,此处,支承结构由至少三个滑动支承装置形成。在本文中,所述三个滑动支承装置的设置在扶手的在不工作位置时面向支架元件的端部实现,其中,滑动支承装置被另外地设置成遍及整个范围分布。因此,这种布置偏离了通常由现有技术已知的、支承装置在扶手的两侧的布置,在现有技术中,支承装置通常不设置在扶手的整个宽度上。相反,根据本发明,滑动支承装置有意地设置成遍及扶手的宽度分布。滑动支承装置的分布配置不一定需要在相应的两个滑动支承装置之间的完全相等的距离。特别地,例如当使用多个滑动支承装置时,可以设想提供在相应的两个滑动支承装置之间具有变化的距离的配置。通过该新创造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有利地实现所追寻的目标。一方面,与使用金属部件相反,由于选择了塑料部件,因此降低了制造成本。此外,通常,与使用金属部件相反,选择塑料部件使得可以减少整个子组件的重量。由于在扶手中基本上一直使用塑料部件,因此,在臂支撑部与支架元件之间的支承结构中,省去了否则设置在支撑结构中的金属部件,从而使得因此能够显著地提高可再利用性。此处,如果支架元件和支撑元件是由热塑性材料制成的注塑模制部件,则是特别有利的。该实施方式使得可以实现具有最佳的成本效益和可再利用性的扶手的设计。如果包括所有的部件和部分的整个扶手基本上完全特别地由热塑性材料构成,则可以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可再利用性。因此,适当情况下,可以对扶手作为完整的子组件进行回收并且可以仅切碎所述子组件,以便为另外的用途提供颗粒状的材料。此外,如果支撑元件同时一体地形成臂支撑部的加强支撑结构,则是特别有利的。通过该结构设计,作用于臂支撑部上的力直接被支撑元件吸收并且同时分布在支撑元件中。通过设置在支撑元件处的滑动支承部,载荷因此通过支承结构传递至支架元件,并因此传递至座椅结构,而不需要任何不必要的连接。因此,不需要在臂支撑部内连接任何其他支撑部件。其增强了力的流动并且同时节省了制造及组装成本。由于新选择的由塑料材料制成的支架元件的实施方式,首次可以将支架元件设计成使得其同时覆盖臂支撑部下方的相对于座椅,相应地长排座椅的面向车辆内部的一部分的区域。因此,支架元件具有如下造型即,该造型从在臂支撑部所需的组装空间后方的支架元件处的滑动支承部引导,并且在臂支撑部下方被向前拉至周围座椅,相应地长排座椅的水平高度,从而具有平面外观。由于具有支承结构的臂支撑部通常定位在靠背的下部区域中,因此该实施方式使得可以覆盖靠背的在扶手下方的表面直到就坐表面的一短部分。该实施方式之所以能够实现,特别是因为就坐在车辆座椅上的人不与臂支撑部下方的靠背区域接触。因此,在该区域中,不需要缓冲垫。由于省去了在臂支撑部下方的缓冲垫,因此,所述实施方式可以实现进一步的成本节约。支架元件到座椅,相应的长排座椅的附连可以以多种方式实现。然而,如果支架元件借助于形成配合的连接部件附连至座椅,相应的长排座椅,则是特别有利的。因此,不需 要作为载荷传递部件的连接元件,例如螺钉、铆钉等。
此处,下述情况是特别有利的即,如果支架元件具有用于将支架元件组装到座椅,相应的长排座椅处的上保持部,并且如果座椅,相应的长排座椅具有上容置部,其中,上保持部可以被插入和/或旋转到上容置部内。在本文中,如果支架元件的下保持部同样可以被插入和/或旋转到座椅,相应的长排座椅的下容置部内,则更是特别有利的。 因此,在实现所述实施方式时,许多选项是可用的,其中,根据第一选项,可以设置成使得支架元件与上保持部和下保持部同时地在旋转轴线的方向上插入座椅处的容置部内。显然,其需要保持部,相应的容置部的大致平行对齐。然而,如果可以以下述方式实现组装,则是特别有利的。首先,上保持部被插入上容置部内,其中,支架元件旋转了小角度进入端部位置,并且下保持部设置在下容置部的前面。在完全插入之后,支架元件则被旋转成使得下保持部停在下容置部上方。之后,具有下保持部的支架元件可以被插入下容置部内,其中,在上容置部内的上保持部被往回推压了相应的插入长度而进入下容置部内。该实施方式特别适于如下效果即,由于臂支撑部的使用类型以及所出现的力,在使用期间,通过支架元件中的主要沿竖直方向向下作用的力,因此导致了下保持部的支撑力作用在下容置部上。相比之下,实际上不会出现在第一组装方向上相对向上指向的作用力。下述情况是特别有利的即,如果闩锁元件防止支架元件从座椅,相应的长排座椅拆卸,其中,特别地,闩锁元件是支架元件的整体部分。通过该措施,可以在下保持部插入下容置部内时实现端部位置中的锁定接合,而不需要任何其他的辅助装置。出于同样的原因,当然,同样也可以设想借助于销钉、铆钉等来紧固支架元件在座椅,相应的长排座椅处的定位。在实现支承结构时,如果第一滑动支承部设置在悬臂的端部处,并且如果第二滑动支承部设置在悬臂梁的端部处,则是有利的。根据第一滑动支承部以及第二滑动支承部的分配,此处,第一滑动支承部由支架元件或支撑元件形成,而第二滑动支承部由支撑元件或支架元件形成。对应于多个滑动支承装置,同样设置有多个悬臂和悬臂梁,这些悬臂和悬臂梁设置成遍及扶手的宽度分布。
对于实施滑动支承装置而言,多个备选方案是可用的,其中,在第一支承装置备选方案中,第一滑动支承部是支承套筒并且第二滑动支承部是轴部。通过所述第一有利备选方案,实现了滑动支承装置的非常稳定同时简单的构型。因此,轴部围绕旋转轴线在支承套筒内滑动。显然,第一支承装置备选方案需要臂支撑部在端部位置中的支撑。其可以通过将臂支撑部抵接在设置在座椅中的、用于臂支撑部的接收器中以简单的方式,在作为车辆靠背的部件的使用中,相对于上部不工作位置来实现。因此,处于上部不工作位置的支承结构不一定需要端部止挡装置等。如果在下部支撑位置中,臂支撑部抵接在位于臂支撑部下方的载荷支承部件上,则在支承结构的区域内也不需要对臂支撑部的支撑。然而,通常,情况不是这样的。因此,在缺少在臂支撑部下方的直接支撑装置的情况下,必须在支承结构的区域中设置止挡装置,在止挡装置处,支撑元件被支承靠在支架元件上,并且其防止臂支撑部的进一步旋转。为此,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许多方案是可用的,其中,在最简单的实施方式中,支撑元件具有止挡装置,该止挡装置在滑动支承装置的外部设置在距旋转轴线 一定距离处并且在支撑位置抵靠支架元件处的相应的止挡装置。在第二支承装置备选方案中,如果第一滑动支承部是相对于旋转轴线同轴地设置的环形段凹槽,以及如果第二滑动支承部是能够围绕旋转轴线旋转的环形段辐材,则是有利的。因此,实现了环形段辐材在环形段凹槽内的旋转运动。由于环形段凹槽的同轴定位和设计,臂支撑部因此同样执行圆周运动,正如在第一支承装置备选方案中一样。在该实施方式中,特别有利的是,不需要用于确定端部位置以及用于支撑臂支撑部的附加止挡装置。相反,如果环形段辐材的弧角被选择成比环形段凹槽的弧角小了臂支撑部的旋转角度,则到达端部位置。因此,环形段辐材利用其端部抵靠环形段凹槽的相应端部。如果由于扶手的组装不需要由支承结构提供的止挡装置,则环形段凹槽在不需要止挡装置的一侧处的角度因此可以被选择成较大。用于环形段辐材的必要弧角进一步由将被传递的载荷来确定。当然,如果设置附加的止挡装置,则所述载荷可以在处于端部位置、特别是支撑位置中的滑动支承装置中减小,并因此实现了能够与第一支承装置备选方案相当的情况。如果不仅需要臂支撑部的圆周运动的旋转运动,而且臂支撑部实际上应当以弧形运动被引导,则在第三支承装置备选方案中,有利地设置了滑块引导装置。此处,需要设置有各自形成滑动支承装置的至少三个上滑块弓I导装置以及三个下滑块弓I导装置。每个滑块引导装置在此处的特征在于作为第一滑动支承部的弧形、特别是扇形的滑动引导凹槽和作为第二滑动支承部的滑动元件。根据对上滑块引导装置和下滑块引导装置的引导路径的选择,可以相应地实现臂支撑部的弧形旋转运动,其中,在旋转运动期间,实现了旋转轴线的位移。此处,上滑块引导装置和下滑块引导装置的位置起初是任意的。因此,不需要空间隔离就可实现上滑块引导装置设置在下滑块引导装置上方。相反,在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平面内,滑块引导装置要设置成彼此偏移。此处,滑动元件可以可选地设计成短的扇段部,或者在最简单的情况下,可以是螺栓状设计。至少上滑块引导装置和下滑块引导装置的滑动元件定位成彼此间隔预定的距离,并且滑块引导装置因此需要被设计成使得考虑由滑动元件在旋转运动中限定的距离。为了更好的理解,可进一步参照附图中描绘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特别地,第三支承装置备选方案使得能够实现臂支撑部的旋转运动。以此方式,与支承结构的区域中的支撑位置相比,例如臂支撑部可以在不工作位置中占据较低的位置。出于同样的原因,支架元件因此可以在空间上设置在与具有固定的旋转轴线的情况相比较低的水平高度处。其意味着臂支撑部的面向支架元件的端部不仅围绕旋转轴线旋转,也在旋转的同时被提升。根据滑块引导装置的位置,可以在支撑位置实现扶手进入到进一步突出到乘客舱中的位置的位移。因此,可以使用长度较短的臂支撑部,该臂支撑部被提供向前的移动而不损失用于支承手臂和/或用作杯架的舒适度。对于将支撑元件组装在支架元件处以及支承结构的形成而言,各种组装备选方案是可用的,其中,在第一组装备选方案中,在组装过程期间发生弹性变形,其中,在完全组装好的状态下,变形在很大程度上或者完全地恢复。在该有利的第一组装备选方案中,在悬臂梁的设置有第二滑动支承部的端部处,悬臂梁能够在旋转轴线的方向上弹性变形。因此,尽管第一滑动支承部与第二滑动支承部在空间上交迭,但仍能够实现垂直于旋转轴线的组装运动。因此,组装运动引起弹性变形,其中,在组装运动中,第一滑动支承部的前面沿着第二滑动支承部的前面滑动。因此,在悬臂梁弹性变形的同时滑动支承部彼此滑过。一旦到达第一滑动支承部定位成与第二滑动支承部的位置重合的位置时,第二滑动支承部就插入第一滑动支承部内并且形成滑动支承装置,其中悬臂梁恢复。其特别适用于支承结构的所有类似的滑动支承装置。因此,在该第一组装备选方案中,借助于支承结构的夹钳式卡扣连接因此实现将支撑元件组装在支架元件处。此处,如果具有相应的第二滑动支承部的至少两个悬臂梁彼此相对地对称地设置,则是有利的。由于因弹性变形而在组装过程中出现的力,下述情况是有利的即,相应的悬臂梁对称地设置,使得在支撑元件内,相应的支架元件内产生的力因此被补偿并且由此均匀地分布在所有的悬臂梁上。此外,特别有利的是,在第一组装备选方案中的第一支承装置备选方案的设计中,作为第一滑动支承部的每个支承套筒设置有两个对称地相对的、作为第二滑动支承部的轴部。因此,每个支承套筒同时形成两个滑动支承装置,其中,至少三个支承套筒被分布设置,并因此提供了六个滑动支承装置。借助于悬臂梁在组装期间发生的变形实现的第二滑动支承部在第一滑动支承部上的夹钳式组装导致了特别简单且直观的组装类型。尽管夹钳式第一组装备选方案防止了支撑元件从支架元件的直接拆卸,但是如果锁定机构被至少插入在两个悬臂梁之间,使得基本上防止了悬臂梁的变形,则是特别有利的。因此,在支撑元件与支架元件之间相对出现的较高的力,例如张紧力不会导致支承位置的弹性-塑性变形,并且因此不会导致滑动支承部的不允许的滑动分离及因此的悬臂梁的变形。如果为了组装的目的,悬臂梁的变形是不能被允许的,或者不能充分地实现,则特别有利的是选择第二组装备选方案。在该情况下,当设计支撑元件以及支架元件时,需要靠近第一滑动支承部的前面设置组装空间。因此,支承结构的第一滑动支承部各自设置在悬臂的第一侧。与扶手的两个外部面间隔开的组装空间由从悬臂的第一滑动支承部的前面到随后的悬臂的距离来确定。为此,在悬臂梁处的第二滑动支承部需要相应地在第一侧设置在悬臂梁的端部处,其中,在悬臂处的第一滑动支承部与在悬臂梁处的第二滑动支承部彼、此相对。组装空间因此应当被选择成使得具有悬臂梁的第二滑动支承部可以被插入组装空间,以致偏移并且不变形。因此,在悬臂梁处的第二滑动支承部可以以梳状方式朝向悬臂处的第一滑动支承部被引导。当第一滑动支承部设置成与第二滑动支承部的位置重合时,第二滑动支承部能够被插入第一滑动支承部内,同时形成滑动支承装置。该第二组装备选方案特别有利地实现可以采用多个(至少三个)滑动支承部,而同时仍能够实现无变形的简单组装。因此,与第一组装备选方案形成对比,所述第二组装备选方案仅需要将第二滑动支承部插入第一滑动支承部内以便形成滑动支撑装置,如果防止了滑动支承部的 不良滑动分离,则显然是特别有利的。此处,其可以借助于锁定机构来实现,其中,为了组装而设置的并且由此是拆卸所需要的组装空间被锁定,并且因此防止了拆卸。如果至少一个闩锁螺栓被用来实现锁定机构,则在实施中是特别有利并且简单的。在将扶手组装在支架元件处之前,所述闩锁螺栓为此可以被预先组装在悬臂或悬臂梁处。此处,闩锁螺栓需要被设置成在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相对于组装位置可位移,其中,处于预先组装状态的闩锁螺栓肯定不能阻止将具有悬臂梁的第二滑动支承部插入组装空间内。用于实现锁定机构的闩锁螺栓的有效定位例如可以执行成使得在将第二滑动支承部插入第一滑动支承部内、相应地悬臂梁朝向悬臂沿旋转轴线方向相对位移的同时,闩锁螺栓位移。因此,闩锁螺栓连同相应的其他部件一起位移,其中,在已经组装的端部位置,锁定螺栓被自动地锁定并且防止了向后的滑动。因此,锁定螺栓防止了支撑元件相对于支架元件沿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的运动,并且因此防止了拆卸。作为对前两个组装备选方案的替代方案,在特别有利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利用第三组装备选方案,其中,支承套筒借助于注塑模制工艺连接至轴部。由于借助于所述注塑模制工艺而将两个部件进行相互组装,所以可以在第一注塑模制过程中用第一材料制造支承套筒,并且在第二注塑模制过程中用第二材料直接在支承套筒中制造轴部。此处,首先制造具有支承套筒的部件,并且在随后的注塑模制过程中,制造具有轴部的部件,其中,该制造通过直接在支承套筒处设置来实现。由于不同材料的选择以及随后的工艺步骤,防止了支承套筒和轴部的两种材料之间的直接材料结合。因此,还提供了滑动支承装置,其中,轴部可旋转地设置在支承套筒中。然而,在第三组装备选方案中,有利的是使反过来设置,首先在注塑模制组装过程中用第一材料制造轴部,并且在随后的第二注塑模制过程中用第二材料直接在轴部上制造支承套筒。通过注塑模制组装工艺,在塑料部件的注塑模制之后,热注塑模制部件由于冷却过程而根据相应的材料特性发生收缩。由于随后将支承套筒注塑模制到轴部上,因此可以形成无游隙的滑动支承,其中,小的压缩力作用在支承套筒与轴部之间。该方面适合下述情形,即,由于表面压缩导致的与工艺相关的滑动摩擦防止了,相应地至少减少了臂支撑部的自由旋转运动以及因此的扶手的意外落下。由于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滑动支承装置被分布地设置,在之前描述的利用注塑模制组装工艺进行制造的第三组装备选方案中,如果支承结构的多个轴部形成被支撑元件的悬臂梁、相应的支架元件中断的中空轴,则是特别有利的。因此,在支撑元件,相应的支架元件中的支承结构是借助于多个悬臂梁而保持的中空轴。中空轴特别有利的情形是,因此可以选择较大的支承装置的直径,而不会导致在中空轴的区域中产生过大的材料厚度。


为了更好地理解,在以下附图中示例性示出了各种滑动支承装置备选方案以及不同的组装备选方案。
在附图中图I示出了第一示例性支承装置备选方案以及第一组装备选方案中的本发明扶手01的不意图;图2示出了作为示意图的图I的实施方式的支承装置的截面图;图3示出了悬臂梁16在根据图I的实施方式的组装期间的变形;图4示出了扶手151的第三组装备选方案的示意图;图5示出了具有在第二支承装置备选方案以及第二组装备选方案中的扶手51的长排座椅52的一部分;图6示出了根据图5的扶手51 ;图7以又一立体图示出了扶手51 ;图8示出了处于不工作位置的扶手51的滑动支承装置60的截面图;图9示出了处于支撑位置的扶手51的滑动支承装置60的截面图;图10示出了根据图5的实施方式的支撑元件55 ;图11示出了根据图5的实施方式的支架元件56 ;图12示出了根据图5的实施方式的支承结构58的示意图;图13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图5的扶手51的组装;图14示出了具有第三支承装置备选方案以及第二组装备选方案中的扶手101的长排座椅102的一部分;图15示出了根据图14的实施方式的扶手101 ;图16示出了根据图14的实施方式的支承结构108 ;图17示出了根据图14的扶手的支撑元件105 ;图18以另一立体图示出了支撑元件105 ;图19示出了根据图14的实施方式的支架元件106 ;图20示出了支架元件106的又一立体图;图21示出了处于支撑位置的扶手101的支承结构108的截面图;图22示出了处于不工作位置的扶手101的支承结构108的截面图;图23示出了与扶手101 —起使用的锁定机构125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图24示出了用于根据图23的锁定机构的闩锁元件125。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I示例性示出了用于本发明扶手01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此处,扶手101首先具有臂支撑部04,臂支撑部04借助于支撑元件05 (未示出)连接于支架元件06。支承结构08设置在所述两个元件05、06之间,所述两个元件05、06能够实现臂支撑部04在示出的旋下的支撑位置以及旋起的不工作位置之间的旋转运动。
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01,必要的是支承结构08具有多个滑动支承装置10,所述多个滑动支承装置10设置在臂支撑部04的面向支架元件06的端部。此外,必要的是,滑动支承装置10设置成遍及臂支撑部04的宽度分布。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可行的第一支承装置备选方案以及可行的第一组装备选方案的示例。在所述第一支承示例中,扶手01的支承结构08包括六个滑动支承装置IOa到IOf0所述滑动支承装置每个均由作为第一滑动支承部的支承套筒13以及作为第二滑动支承部的轴部17形成。如在所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明显的,三个支承套筒13ab、13cd、13ef均设置在支架元件06处的悬臂12ab、12cd以及12ef处。在所述支承套筒13内,分别设置有两个滑动支承装置IOa和10b、两个滑动支承装置IOc和10d、以及两个滑动支承装置IOe和IOf,两个滑动支承装置IOa和10b、IOc和IOd以及IOe和IOf分别地各自具有以相对地插入的轴部17a和17b、轴部17c和17d、轴部17e和17f。轴部17每个又连接至悬臂梁16。该构型特别有利地实现不需要用于确保支承结构08的一致性的任何另外的措施,并 且自动地防止了支撑元件05从支架元件06拆卸。对应于滑动支承装置10的圆柱形设计,旋转轴线09设置在滑动支承装置10的轴向中心处。即使通常不可以拆卸,并且应当确保滑动支承装置10的紧固定位,但仍能通过插入的锁定机构22防止悬臂梁16的不容许的变形以及轴部17滑出相应的支承套筒13。此处,所述锁定机构22同时可有利地由上盖部形成,在将支撑元件05组装在支架元件06处之后,该上盖部被夹紧到或滑动到支撑元件05上。在图3中示意性示出了将在第一组装备选方案中实现的组装。而且,扶手01具有设置在左手侧的支撑元件05以及设置在右手侧的支架元件06。此处,仅示出了上半部分,其中,下半部分被以对称的方式相应地构造。当支撑元件05滑动到支架元件06上时,首先悬臂梁16弹性变形并且呈现所示意出的变形的悬臂梁21d到21f的形状。此处,引起变形的作用类型最初是不相关的。例如,可以在悬臂12处,相应的支承套筒13处设置插入斜角,并且另一方面,在悬臂梁16处,相应的轴部17处设置插入斜角。出于相同的原因,能够设想借助于组装装置强制地起动相应的变形。至少,在变形的悬臂梁21中设置成在组装期间,首先支承套筒13的前面14沿着轴部17的前面18滑动。如所示出的,一旦已经到达旋转轴线09的重合位置,变形的悬臂梁21就自动地恢复到其原始形状并且轴部17插入相应的支承套筒13内。如果在第三组装备选方案中,采用了注塑模制组装工艺,则可以实现支承结构158在功能方面特别可靠且稳定的实施方式。为此,图4示意性示出了与第一支承装置备选方案类似的第三组装备选方案中的扶手151的示例。此处,支撑元件155具有通过多个悬臂梁166连接的基本上连续的中空轴177。各个滑动支承装置160的轴部167在相应的悬臂梁166之间设置在中空轴上。此处,配对件还是借助于悬臂162 —体地连接至支架元件156的相应支承套筒163。此处,可以以下述方式实现制造首先,连同具有不同的悬臂梁166的中空轴177以及轴部167 —起制造支撑元件155。在后续的注塑模制工艺中,支架元件156直接制造在支撑元件155上,并且轴部167被插入模制以形成支承套筒163。因此,可以产生在支撑元件155与支架元件156之间的无游隙支承。在图5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处于后座长排座椅52的一部分中的本发明扶手51的另一示例。此处,在第二支承装置备选方案中,扶手51同样借助于支承结构58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其中,示出了臂支撑部54的支撑位置。能够明显地看到,臂支撑部54如何能够旋转到长排座椅52的靠背中的接收部89内,以便旋转到不工作位置。明显的是,在用作靠背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处于旋起位置的臂支撑部54形成靠背的一部分并因此需要加缓冲垫。相比之下,靠背的处于扶手51下方的部分88不需要缓冲垫。这是由于,坐在相应的后座上的人不与靠背的下部区域接触。图6示意性示出了根据图5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扶手51。示出了臂支撑部54,其中,外亮形成缓冲垫87。在支承结构58的区域中,相比之下,示出了扶手51的支撑元件55。所述支撑元件55借助于支承结构58连接至支架元件56,所述支架元件又连接至座椅52,相应的长排座椅。其可以通过将上保持部81和下保持部83插入到上容置部82和下容置部84中来有利地实现。图7以又一立体图示出了扶手51,此处没有缓冲垫。部分地示出了借助于滑动支 承装置60的支承结构58的本发明实施方式,在该情形中,为八个滑动支承装置。此处,在第二支承装置备选方案中以及第二组装备选方案中,支承结构58同时将支撑元件55与支架元件56相连。在该视图中,还示出了上保持部81和下保持部83。图6和图7组合的视图示出了在有利的实施方式中将实现的支架元件56在座椅结构52处的组装。首先,上保持部81需要被插入到上容置部82内,其中,首先下保持部83被设置在下容置部84的前面。在完全插入之后,具有扶手51的支架元件56然后可以略微地向下旋转,使得下保持部83停止在下容置部84上方。之后,具有扶手51的支架元件56可以向下位移,并且下保持部83装配到下容置部84内。借助于闩锁元件85能够有利地实现端部位置的紧固,为此,该闩锁元件85有利地直接连接至支架元件56。在图8的示意图中特别有利地示出了第二支承装置备选方案,该图示出了处于不工作位置的扶手51的配置。首先,具有支撑元件55及其缓冲垫87的臂支撑部54的构造是明显的。在每个滑动支承装置60中,支撑元件55的一部分形成悬臂62,悬臂62具有附连至其上的环形段凹槽63形式的第一滑动支承部。此处,同样明显的是,环形段凹槽63关于旋转轴线59同轴布置。环形段辐材67作为第二滑动支承部设置在环形段凹槽63内,所述环形段辐材被固定至相应的一个悬臂梁66,悬臂梁66又是支架元件56的一部分。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支架元件56在座椅结构处的有利组装同样是明显的。能够明显的看到,上保持部81首先如何被插入上容置部82内,以在之后通过将下保持部83插入下容置部84内而被向下推压。靠背88的不需要被加缓冲垫的部分设置在扶手51的下方。与图8相比较,在图9中特别清楚地示出了第二支承装置备选方案的机能。此外,示出了具有处于支撑位置的臂支撑部54的扶手51。具有支撑元件55以及上缓冲垫87a和下缓冲垫87b的臂支撑部54的结构是明显的。用于每个滑动支承装置60的支撑元件55的端部由悬臂62形成,悬臂62具有作为第一滑动支承部的环形段凹槽63。所述环形段凹槽63围绕作为第二滑动支承部的环形段辐材67以滑动地移动。图10示出了根据图5的实施方式的支撑元件55。具有多个悬臂62a至62h的结构是明显的,在这些悬臂62a至62h处,第一滑动支承部以环形段凹槽63a至63h的形式分别在第一侧附连。此外,明显的是,支撑元件55同时形成臂支撑部54的支撑结构并且包括支承结构58的第一滑动支承部63。此外,明显的是,在环形段凹槽63与随后的悬臂62之间分别设置有组装空间74。在第二组装备选方案中,需要该组装空间以能够将支撑元件55组装在支架元件56处。为此,图11示出了根据图5的实施方式的支架元件56。此外,具有上保持部81和下保持部83的支架元件56的结构是明显的。多个悬臂梁66a至66h从支架元件56的基板延伸。相应的第二滑动支承部以环形段辐材67a至67h的形式设置在所述悬臂梁中的每一个处。对应于第一滑动支承部对第二滑动支承部的分配,环形段辐材67因此设置在悬臂梁66的一侧处。在图12中示意性示出了支架元件56在支撑元件55处的分配,其中,仅示意性示出了扶手51的一部分。支撑元件55设置在左手侧,而支架元件56设置在右手侧。环形段凹槽63设置在支撑元件55的相应悬臂62处。环形段辐材67设置成可滑动地安装在环形 段凹槽63中,并且设置在相应的悬臂梁66处。因此,形成了多个滑动支承装置60a至60h。应当指出的是,与根据图2的支承结构08相比,在该情形中,旋转轴线59不延伸通过图12中的实际支承位置的中心,而是由于环形段形状居中设置成相对于支承位置偏移。此处,认为支撑元件55在支架元件56处的组装以示例性方式在图13中示出。此夕卜,处于组装状态的扶手51的一部分是明显的。组装空间74相应地形成在环形段凹槽63与随后的悬臂62之间。所述组装空间需要选择成使得支架元件55的具有所连接的环形段辐材67的悬臂梁66可以被插入组装空间74内。因此,实现了支撑元件55与支架元件56的梳状连接。此处,第一滑动支承部,相应的环形段63的前表面64,同样能够沿着第二滑动支承部,相应的环形段辐材67的前表面68被引导。如果达到了环形段辐材67相对于环形段凹槽63的重合定位,则可将环形段辐材67插入环形段凹槽63内,同时形成滑动支承装置60,相应的支承结构58。图14示意性示出了第三支承装置备选方案,其中,扶手01还是后座102的一部分。示出在支撑位置的臂支撑部104的可旋转配置是明显的。此外,作为臂支撑部104的部件的支撑元件105可旋转地连接至支架元件106。根据本发明,多个滑动支承装置110设置在臂支撑部104的面向支架元件106的端部。在本文中,图15还示意性示出了扶手101,同时省去臂支撑部104的缓冲垫,其中,支撑元件105作为臂支撑部104的支撑部件的整体结构是明显的。通过将滑动元件117接合到滑动引导凹槽113内来实现支承结构108。此处,均形成第一滑动支承部的滑动引导凹槽113a至113h在相应的第一侧设置在悬臂112a到112h处。所述悬臂112还是支架元件106的一部分,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支架元件106同样设置有上保持部131以及下保持部133。闩锁元件135同样明显地作为支架元件106的整体部分。在图16中还清晰地示出了支承结构108。此外,呈现了具有第一滑动支承凹槽113连同相应的悬臂112以及滑动元件117的分配的结构,滑动元件117均附连至悬臂梁116。在所述第三支承装置备选方案中,能够实现臂支撑部104的旋转运动。所述旋转运动基于滑动引导凹槽113a、113c、113e和113g相对于滑动引导凹槽113b、113d、113f和113h连同安装在其中的滑动元件117的相应偏移配置。此处,滑动引导凹槽113a、113c、113e和113g设置成相对于滑动引导凹槽113b、113d、113f和113h的位置偏移及升高。图17示意性示出了根据图14的实施方式的支撑元件105。此外,呈现了具有多个悬臂梁116a到116h的结构,在所述多个悬臂梁116a到116h处,相应的一个滑动元件117作为第二滑动支承部被附连。此外,显然,滑动元件117a、117c、117e、117g和滑动元件117b、117d、117f、117h设置成交替地偏移。此处,滑动元件117b、117d、117f和117h设置在下排而滑动元件117a、117c、117e和117g设置在上排。图18又以另一立体图示出了支撑元件105。图19示出了根据图14的实施方式的支架元件106。呈现了滑动引导凹槽113a、113c、113e、113g相对于滑动引导凹槽113b、113d、113f、113h的偏移结构,滑动引导凹槽113a至113h均在第一侧附连于对应的悬臂112a至112h。因此,能够明显的看到设置成在支撑元件105处偏移的滑动元件117如何能够在支架元件106的滑动引导凹槽113中滑动。图20又以另一立体图示意性示出了支架元件106。在图21中以支承结构108的局部截面图示意性示出了第三支承装置备选方案的机能。呈现了扶手101具有支撑元件105以及支架元件106的结构。滑动引导凹槽113分别借助于悬臂112连接至支架元件106。此处,滑动引导凹槽113设置成以两个不同的队列彼此偏移。下滑动引导凹槽113b、113d、113f和113h以及上滑动引导凹槽113a、113c、113e和113g的定位是明显的。滑动元件117分别安装在滑动引导凹槽113中。对应于滑动引导凹槽113的偏移配置,滑动元件117等同地设置在两个不同的位置中,即,下部位置117b、117d、117f和117h以及上部位置117a、117c、117e和117g。此处,滑动元件117均连接至支撑元件105的对应的悬臂梁116。除了图21之外,图22也示意性示出了扶手101的处于臂支撑部104的不工作位置的支承结构108。能够明显的看到,滑动元件117此时设置在相应的滑动引导凹槽113的下端处。此外,在图21与图22组合的视图中,示出了臂支撑部104的有利旋转运动。因此,当臂支撑部104从在图22中示出的不工作位置开始旋转到在图21中示出的支撑位置时,除了臂支撑部104的旋转运动之外,同时还发生臂支撑部104进入乘客舱的提升及向前位移。从设置成偏移的两个滑动元件117之间的距离开始,显然,在旋转运动的实施及因此的滑动引导凹槽113的实施中,需要考虑所述距离。图23示意性示出了用于防止拆卸的闩锁螺栓125的示例。此处,闩锁螺栓125在悬臂梁116的区域中被预先组装在支撑元件105处。所述闩锁螺栓首先设置成插入悬臂梁116内。通过随后的借助于第二组装备选方案将支架元件106组装在支撑元件105处,闩锁螺栓125同时位移到在图23中示出的位置内。显然,对于悬臂112h连同其滑动引导凹槽113h安装在悬臂梁116g处的闩锁螺栓125与随后的悬臂梁116h连同其滑动元件117h之间,防止了拆卸运动。在本文中,图24示例性示出了闩锁螺栓125。以示例性方式示出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支承装置备选方案以及连同第一、第二和第三支承装置备选方案示出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组装备选方案提供了进一步明显可行的组合。因此,第一支承装置备选方案同样可以通过第二组装备选方案来实现,或者第二支承装置备选方案,相应的第三支承装置备选方案同样可以通过第一组装备选方案来实现。出于同样的原因,显然,具有第一滑动支承部的悬臂以及具有第二滑动支承部的、悬臂梁对支撑元件或支架元件的分配同样可以在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交 换。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设置在车辆中的座椅(52,102)或长排座椅处的扶手(01,51,101,151),所述挟手包括支架元件(06,56,106,156),所述支架元件(06,56,106,156)能够附连至所述座椅(52,102)或所述长排座椅;臂支撑部(04,54,104),所述臂支撑部(04,54,104)包括支撑元件(05,55,105,155);以及支承结构(08,58,108,158),所述支承结构(08,58,108,158)包括至少两个滑动支承装置(10,60,110,160),所述至少两个滑动支承装置(10,60,110,160)各自具有第一滑动支承部(13,63,113,163)和被分配的第二滑动支承部(17,67,117,167),其中,所述臂支撑部(04,54,104)能够围绕旋转轴线(09,59,159)在旋起的不工作位置与旋下的支撑位置之间旋转,并且所述支架元件(06,56,106,156)包括一个所述滑动支承部(13,63,113,163),所述支撑元件(05,55,105,155)包括另一个所述滑动支承部(13,63,113,163),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元件(06,56,106,156)和所述支撑元件(05,55,105,155)由塑性材料制成,其中,所述支承结构(08,58,108,158)由至少三个滑动支承装置(10,60,110,160)形成,所述至少三个滑动支承装置(10,60,110,160)设置成分布在所述扶手(01,51,101,151)的在所述支撑位置中面向所述支架元件(06,56,106,156)的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扶手(01,51,101,151),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元件(06,56,106,156)和所述支撑元件(05,55,105,155)是由热塑性材料制成的注塑模制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扶手(01,51,101,151), 其特征在于, 所述扶手(01,51,101,151)基本上完全由塑性材料,特别是由热塑性材料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I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扶手(01,51,101,151),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元件(05,55,105,155)同时一体地形成所述臂支撑部(04,54,104)的加强支撑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扶手,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臂支撑部下方的区域中,所述支架元件同时形成所述座椅的、相应的所述长排座椅的面向所述车辆的内部的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I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扶手(51,101),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元件(56,106)能够借助于形成配合的组装部(81,83,131,133)附连至所述座椅(52,102)、相应的所述长排座椅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扶手(51,101), 其特征在于, 为了组装,所述支架元件(56,106)的上保持部(81,131)能够被插入和/或旋转到所述座椅(52,102)、相应的所述长排座椅的上容置部(82)内,并且所述支架元件(56,106)的下保持部(83,133)能够被插入和/或旋转到所述座椅(52,102)、相应的所述长排座椅的下容置部(84)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扶手(51,101), 其特征在于, 闩锁元件(85,135)防止所述支架元件(56,106)从所述座椅(52,102)、相应的所述长排座椅上拆卸,其中,特别地,所述闩锁元件(85,135)是所述支架元件(56,106)的整体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I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扶手(01,51,101,151),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滑动支承部(13,63,113,163)设置在由所述支架元件(06,106,156)或所述支撑元件(55)形成的悬臂(12,62,112,162)的端部处,所述第二滑动支承部(17,67,117,167)设置在由所述支撑兀件(55)、相应的所述支架兀件(56)形成的悬臂梁(16,66,116,166)的端部处。
10.根据权利要求I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扶手(01,151),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滑动支承部是支承套筒(13,163),并且所述第二滑动支承部是轴部(17,167)。
11.根据权利要求I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扶手(01,51,101,151),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滑动支承部是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同轴设置的环形段凹槽¢3),并且所述第二滑动支承部是能够围绕所述旋转轴线(59)在所述环形段凹槽¢3)中旋转的环形段辐材(67),其中,所述环形段辐材¢7)的弧角比所述环形段凹槽¢3)的弧角小至少所述臂支撑部(54)的旋转角度。
12.根据权利要求I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扶手(101), 其特征在于, 至少三个上滑块引导装置和三个下滑块引导装置被设置为滑动支承装置(110),所述滑动支承装置(110)各自包括作为第一滑动支承部的弧形的、特别是扇形的滑动引导凹槽(113);以及作为第二滑动支承部的滑动元件(117),其中,所述滑块引导装置(110)能够通过所述旋转轴线的位移实现所述臂支撑部(104)的弧形旋转运动。
13.根据权利要求I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扶手(01), 其特征在于, 所述悬臂梁(16)在组装期间能够弹性变形,能够实现垂直于所述旋转轴线(09)的组装运动,其中,所述第一滑动支承部(13)的前表面(14)沿着所述第二滑动支承部(17)的前表面(18)滑动,当所述滑动支承部(13,17)在它们的位置中重合时,所述悬臂梁(16)恢复到其原始形状,并且所述第二滑动支承部(17)插入到所述第一滑动支承部(13)内,形成所述滑动支承装置(10)。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扶手(01), 其特征在于, 具有相应的第二滑动支承部(17)的至少两个悬臂梁(16a和16b,16b和16c,等等)彼此相对地对称地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扶手(Ol), 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第一滑动支承部的每个支承套筒(13ab, 13cd, 13ef)设置有作为第二滑动支承部的两个对称地相对的轴部(17a和17b,17c和17d,He和17f)。
16.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扶手(01), 其特征在于, 在至少两个悬臂梁(16b和16c,16d和16e)之间插入有锁定机构(22),其中,基本上防止了所述悬臂梁(16)的变形。
17.根据权利要求I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扶手(51,101), 其特征在于, 靠近所述第一滑动支承部¢3,113)的前表面¢4,114)设置有组装空间(74),其中,所述第二滑动支承部¢7,117)在第一侧相应地设置在所述悬臂梁¢6,116)的端部处,具有所述第二滑动支承部¢7,117)的所述悬臂梁¢6,116)能够被插入到所述组装空间(74)内,以偏移但不变形,并且设置在所述组装空间(74)中的所述第二滑动支承部¢7,117)能够被插入到所述第一滑动支承部¢3,113)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扶手(51,101), 其特征在于, 借助于锁定机构(125)防止了所述第二滑动支承部(67,117)滑出所述第一滑动支承部(63,113)。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扶手(51,101), 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机构通过至少一个闩锁螺栓(125)被致动,在所述臂支撑部(54,104)被组装在所述支架元件(56,106)处之前,所述至少一个闩锁螺栓(125)被预先组装在所述悬臂(62,112)处或所述悬臂梁¢6,116)处,并且当所述第二滑动支承部¢7,117)插入到所述第一滑动支承部¢3,113)内时,所述至少一个闩锁螺栓(125)移动到所述锁定位置内。
20.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扶手(151),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套筒(163)借助于注塑模制组装方法连接至所述轴部(167),其中,所述支承套筒(163)或所述轴部(167)在第一注塑模制过程中由第一材料制成,并且所述轴部(167)在第二注塑模制过程中由第二材料直接制成在所述支承套筒(163)中,或者,所述支承套筒(163)在所述第二注塑模制过程中由第二材料直接制成在所述轴部(167)上。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扶手(151),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结构(158)的所述轴部(167)形成由所述支撑元件的、相应的所述支架元件(56)的所述悬臂梁(166)中断的中空轴(177)。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座椅,相应的长排座椅的扶手(01),包括附连至支架元件(06)的臂支撑部(04),其中,支承结构(08)能够实现臂支撑部(04)在臂支撑部(04)的支撑元件与支架元件(06)之间的旋转运动。通常的支承结构(08)包括在臂支撑部(04)的两个外部面处的两个滑动支承装置,它们均具有在支撑元件处的滑动支承部及分配的在支架元件(06)处的滑动支承部。根据本发明,支承结构由至少三个滑动支承装置形成,它们设置成遍及扶手(01)的宽度分布,并且其又通过由塑性材料制成的支架元件(06)和支撑元件(05)形成。
文档编号B60N2/46GK102745109SQ201210113198
公开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7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9日
发明者埃伯哈德·冯·罗特基希·翁德·潘滕, 托马斯·黑斯德费尔 申请人:费拉尔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