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副驾驶座位气囊及副驾驶座位气囊的折叠方法
副驾驶座位气囊及副驾驶座位气囊的折叠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副驾驶座位的气囊及副驾驶座位气囊的折叠方法,具体涉及一种 可确保展开安全性的副驾驶座位气囊及副驾驶座位气囊的折叠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副驾驶座位的气囊装置设置在汽车整理箱的上端,当遇到事故时,气体 流入,气囊膨胀,从而保护坐在副驾驶座位上的乘客。
所述副驾驶座位的气囊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增压泵;当所述增压泵产生的所 述气体流入时膨胀展开来保护所述乘客的所述气囊。
所述气囊被折叠好,安装于所述整理箱上侧的仪表盘内部,当所述增压泵产生的 所述气体流入时,会被展开;此时,所述气囊的展开压力应为可保护所述乘客的适当展开压 力,才能按原设计意图保护所述乘客。
决定所述气囊展开压力的因子有,所述增压泵的容量、所述气囊内部的体积、所述 气囊与所述乘客之间的距离,所述气囊被打开的速度等。
所述气囊根据折叠方法的不同,会对所述气囊的展开速度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需要有可用适当的展开压力保护所述乘客的所述气囊的折叠方法。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可保障展开安全性的副驾驶座位气囊及副驾驶座位气囊的折叠方法。
本发明提出的副驾驶座位气囊包括配置固位体并水平形成的水平部;由所述水 平部延长并垂直形成的垂直部;从所述垂直部的末端延伸并旋转后叠加在所述水平部上侧 的旋转部;从所述垂直部的末端延伸折叠后叠加在所述旋转部上的褶皱部。
本发明提出的副驾驶座位气囊的折叠方法,包括立起配置于气囊水平部上的固 位体的第一阶段;以所述固位体为基准,旋转一侧的所述气囊形成旋转部,将所述旋转部与 所述水平部叠加的第二阶段;以所述固位体为基准,将另一侧的所述气囊折叠后形成褶皱 部并将所述褶皱部所所述旋转部叠加在一起的第三阶段。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在于按照本发明中副驾驶座位气囊及副驾驶座位气囊的折叠方法折叠好的副驾驶座位气 囊,因折叠均匀,保障了展开安全性,因此具有防止乘客因气囊的过分展开压力而受伤的效 果O
本发明的效果并不仅仅局限于上面所提及的效果,未提及的其它效果,同领域其 他技术人员可通过权利要求范围的记述明确理解。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副驾驶座位气囊展开后状态的斜视图;图2至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副驾驶座位气囊的折叠过程的平面图及截面图;图9及图10为继图8之后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副驾驶座位气囊的折叠过程的平面图 及侧视图。
图中 10 :气囊12:主接触片 14 :两侧片 15a :陷入部11 :水平部 13 :垂直部 15 :旋转部 15b :第一陷入部15c :第二陷入部17 :褶皱部 20 :固位体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优点、特点及实现它们的方法,经后面的详细描述与结合附图的实施例 将会更加明确。但本发明并不仅仅限于下面所述的实施例,而可以以其他的形式来体现,只 是本实施例能够完整地展现本发明,向具有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一般性知识的人员完整 地阐明本发明的范畴而提供的。本发明仅由权利要求书的内容而定义。整个详细说明书中 的相同符号指代相同组成因素。
下面结合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副驾驶座位气囊及副驾驶座位气囊的折叠方法。
图1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副驾驶座位气囊展开后状态的斜视图。结合图1,依据本 发明实施例的副驾驶座位气囊10,当有气体流入时膨胀展开,保护坐在副驾驶座位上的乘客。
气囊10由三片制作而成,即气囊10包括膨胀展开与所述乘客接触的主接触片12、 在主接触片12的两侧通过缝纫结合在一起的两侧片14。
气囊10配备与气体发生器——增压泵(未图示)结合的固位体20,当汽车发生事 故时,由所述增压泵产生的气体流入便可膨胀展开。但是,气囊10膨胀时,如果乘客靠近副 驾驶座位的前方而坐或乘客将副驾驶座位拉向前方而坐时,由于副驾驶座位上的乘客与气 囊10之间的距离过近,乘客有可能会被过度的气囊10展开压力击伤。
为防止诸如此类乘客因过度的气囊10展开压力受到伤害的情况发生,在气囊10 的两侧片14上设计了排出流入气囊10内部的气体的通风孔16。但这样一来,当乘客处在 正常位置时,因气囊10在展开的过程中有过多的气体通过通风孔16流失,气囊10展开压 力变得过低,可能导致不能以适当地压力保护正常位置上的乘客。
因此,为了根据乘客的位置调节气囊10的气体排放量,本发明实施例的副驾驶座 位气囊装置的气囊上10还加配有通风管30、引导片40及拴绳50。
通风管30通过缝纫结合在两侧片14的外侧,将流进气囊10内部的气体向外排 出。
另外,引导片40则在气囊10的内部位于与通风管30相应的位置。引导片40通 过缝纫结合于有通风管30结合的两侧片14的对面。引导片40上形成与通风管30相通的 连通孔45,将流进气囊10内部的气体通过连通孔45送向通风管30,使得流进气囊10内部 的气体可通过通风管30向外排出。
拴绳50 —端与通风管30的周围结合,另一端穿过引导片40与气囊10的主接触 片12结合。拴绳50在气囊10折叠状态下处于松弛状态,当因流进气囊10内部的气体气 囊10膨胀时,随气囊10移动变得紧绷。随之,拴绳50会随气囊10的膨胀变得紧绷,从而 拉住通风管30,由此,通风管30被拴绳50束紧直至关闭。这样一来,气囊10不再通过通风 管30将气体向外排出,只通过通风孔16将气体向外排出。为让拴绳50紧绷后系住通风管 30,拴绳50的一端可形成一个钩子,拴绳50的另一端从该钩子处伸出来穿过引导片40后 与气囊10相结合。
尤其,当通风管30被拴绳50系紧时,被挂在引导片40上,不会进到气囊10内部 而在气囊10的外部被关闭。与通风管30进入气囊10内部后被关闭的方式相比而言,这种 方式在气囊10的展开形状上没有变化,气囊10的内部体积也不发生变化,因此,气囊10可 以按原设计意图的展开压力正常展开。
通风管30包括从气囊10处突出形成的基底部32和形成于基底部32末端的拴绳 结合部34。拴绳50结合在拴绳结合部34的周围,使得只拴住通风管30的末端。通风管 30为中空的圆筒状,以将流进气囊10内部的气体向外排出;拴绳结合部34的基底部32呈 现末端折叠状,包住配置在外围处的拴绳50。
拴绳50随着气囊10膨胀,通过引导片40移动拉紧拴绳结合部34,从而拴绳结合 部34向引导片40移动。特别是,拴绳结合部34被穿过引导片40的拴绳50拉紧,按拴绳 结合部34周围的法线方向移动,因此可以防止由于拴绳50拉扯拴绳结合部34的拉力导致 通风管30附近的气囊10塌陷。
引导片40上形成有拴绳50穿过的贯通孔42,拴绳50可通过贯通孔42移动。尤 其是贯通孔42形成于引导片40的中心,可使通风管30在被拴绳50拉紧的同时被挂于引 导片40的中央部。
贯通孔42呈与拴绳50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即,如果拴绳50的截面为圆形,那么 贯通孔42也会是圆形;如果拴绳50的截面为四边形,那么贯通孔42也会呈四边形。形成 的拴绳50的直径比贯通孔42大,使得当随着气囊10的膨胀,拴绳50通过贯通孔42移动 时,可与引导片40发生磨擦。可调整拴绳50及贯通孔42的直径或粗细来调整拴绳50通 过贯通孔42移动时所发生的磨擦力,从而调节通风管30被关闭的速度。
气囊10有保护乘客头部的领域㈧和保护乘客胸部的领域⑶。即,当气囊10结 合于固位体20上的气体发生器——所述增压泵产生气体时膨胀展开,所述保护乘客头部的 领域(A)对应于所述乘客的头部,所述保护乘客胸部的领域(B)对应所述乘客的胸部。
图2至图8表示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副驾驶座位气囊的折叠过程的平面图及截面 图,图9及图10表示继图8之后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副驾驶座位气囊的折叠过程的平面图 及侧视图。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副驾驶座位气囊10如图2所示,将气囊10平放,如图8 所示折叠气囊10后,再如图10所示将气囊10的两侧折向中间而完成。
结合图8,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副驾驶座位气囊10被折叠包括水平部11、垂直部 13、旋转部15和褶皱部17。
水平部11水平形成,配备固位体20 ;而垂直部13由水平部11延伸并垂直形成。
旋转部15从垂直部13的末端延伸并旋转,叠加于水平部11的上面。在本实施例中,旋转部15以与固位体20的宽度相同的宽度折叠三次叠加于水平部11之上。
褶皱部17从垂直部13的末端延伸,被折叠后叠加于旋转部15之上。在本实施例 中,裙皱部17被折叠成半以至于宽度与旋转部15的宽度相同,最后被叠加于旋转部15之 上。从而,水平部11、旋转部15及褶皱部17的宽度变得相同。
水平部11、垂直部13及褶皱部17是气体发生器——所述增压泵所产生的气体初 期流入的领域。而且,当旋转部15展开后会对应乘客的头部及胸部,成为保护乘客头部的 领域(A)和保护乘客胸部的领域(B)。
下面来看一下折叠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副驾驶座位气囊10的过程。
首先,如图2所示,使固位体20位于气囊10的上侧,并用气囊10的一侧盖住固位 体20所在的水平部11上,使气囊10及固位体20大致变平。注意此时不让固位体20下面 有与气囊10相叠的部分。然后,如图3及图4所示,将盖住水平部11上面的气囊10 —侧 的另一侧拉向箭头A方向,形成以固位体20为基准,一侧的气囊10末端向内侧陷进去的陷 入部15a。在本实施例中,陷入部15a包括第一陷入部15b和第二陷入部15c。第二陷入部 15c的陷入部分比第一陷入部15b要长,从而位于第一陷入部15b之上。
接着,如图4所示,将固位体20向箭头B方向旋转90度使其立起来。此时,要使 气囊10突出不超过立起来的固位体20上侧5mm以上,立起来的固位体20下侧则不应有气 囊10的叠加。
以立起来的固位体20为基准,一侧是构成旋转部15的部分。因此,陷入部15a由 旋转部15的末端向内侧陷入而形成。当气囊10展开时,旋转部15位于与所述乘客的头部 及胸部对应的位置,而气囊10展开时,陷入部15a是最后被打开的部分,当气囊10展开时 陷入部15a对应所述乘客的胸部位置。另外,以立起来的固位体20为基准,另一侧是构成 褶皱部17的部分。
之后,如图5至图8所示,以固位体20为基准将一侧的气囊10卷起形成旋转部15 并将旋转部15与水平部11叠加,折叠以固位体20为基准的另一侧气囊10形成褶皱部17, 并将褶皱部17与旋转部15叠加。
首先如图5及图6所示,以固位体20为基准,将一侧的气囊10以与固位体20相 同的宽度卷曲三次形成旋转部15,再将立起来的固位体20倾向旋转部15上侧,将水平部 11叠加于旋转部15之上。
之后如图7及图8所示,将气囊10翻转过来使固位体20朝向地面,再将以固位体 20为基准的另一侧气囊10折叠成半,使之成为与旋转部15相同的宽度形成褶皱部17,并 将褶皱部17叠加于旋转部15之上。
接着,如图9及图10所示,将气囊10的两侧分别折叠至固位体20的中心,完成依 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副驾驶座位气囊10的折叠。
查看所述方式折叠的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副驾驶座位气囊10展开的过程如下。
首先,在与图10相同的状态下,由气体发生器——所述增压泵产生气体,产生的气 体从气囊10的水平部11处开始流入,经过垂直部13到达褶皱部17及旋转部15。此时,褶 皱部17因来自旋转部15的展开气压,气囊10的两侧分别被打开,气囊10成如图8中的状 态。
在图8的状态下,褶皱部17及旋转部15开始被打开,而在旋转部15被展开的途中,褶皱部17首先完全被打开。
接着,旋转部15被打开后相应位于所述乘客的头部,而后,旋转部15的陷入部15a 被展开对应位于所述乘客的胸部,从而实现由旋转部15保护所述乘客的头部及胸部。
依据本发明的副驾驶座位气囊10及副驾驶座位气囊10的折叠方法折叠的副驾驶 座位气囊10,旋转部15被折叠成与固位体20相同的宽度,均匀地折叠在水平部11之上,褶 皱部17被折叠成与旋转部15相同的宽度,均匀地折叠于旋转部15之上,从而保障了气囊 10展开安全性,因此可防止乘客因过度的气囊10展开压力受伤的情况。
如具有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内一般性知识的人就能理解本发明,不经其技术思想 或必需的特点也能以其它具体的形式实施。因此,上面所描述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都属例 示,而非限定性的。本发明的范围,比起所述的详细说明更多地以权利要求范围而定,而权 利要求范围的意思及范围以及由与其相等概念导出的所有变化或变形形式,都应解释为包 括于本发明的范畴之中。
权利要求
1.一种副驾驶座位气囊,其特征在于,包括配置固位体并水平形成的水平部;由所述水平部延长并垂直形成的垂直部;从所述垂直部的末端延伸并旋转后叠加在所述水平部上侧的旋转部;以及从所述垂直部的末端延伸折叠后叠加在所述旋转部上的褶皱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驾驶座位气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旋转部的末端形成有向内侧陷进去的陷入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驾驶座位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陷入部包括第一陷入部以及比所述第一陷入部陷入更长的第二陷入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驾驶座位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与所述固位体以相同的宽度被卷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副驾驶座位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褶皱部与所述旋转部以相同的宽度被折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副驾驶座位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褶皱部折叠成一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副驾驶座位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的末端形成有向内侧陷进去的陷入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副驾驶座位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陷入部包括第一陷入部以及比所述第一陷入部陷入更长的第二陷入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驾驶座位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对应乘客的头部及胸部。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驾驶座位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对应于乘客的头部及胸部,所述陷入部对应于所述乘客的胸部。
11.一种副驾驶座位气囊的折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立起配置于气囊水平部上的固位体的第一阶段;以所述固位体为基准,卷曲一侧的所述气囊形成旋转部,将所述旋转部与所述水平部叠加的第二阶段;以及以所述固位体为基准,将另一侧的所述气囊折叠后形成褶皱部并将所述褶皱部与所述旋转部叠加在一起的第三阶段。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副驾驶座位气囊的折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第一阶段之前,平放所述气囊及固位体,拉住配置于所述水平部之上的所述气囊,以所述固位体为基准,形成一侧的所述气囊末端向内侧陷进去的陷入部的阶段。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副驾驶座位气囊的折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第三阶段之后,将所述气囊的两侧分别折至所述固位体中心的阶段。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副驾驶座位气囊的折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陷入部包括第一陷入部以及比所述第一陷入部陷入更长的第二陷入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副驾驶座位气囊的折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被卷曲成与所述固位体相同的宽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副驾驶座位气囊的折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褶皱部被折叠成与所述旋转部相同的宽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副驾驶座位气囊的折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三阶段,以所述固位体为基准,将另一侧的所述气囊折叠成半,形成所述褶皱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副驾驶座位气囊的折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第一阶段之前,平放所述气囊及固位体,拉住配置于所述水平部之上的所述气囊,以所述固位体为基准,形成一侧的所述气囊末端向内侧陷进去的陷入部的阶段。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副驾驶座位气囊的折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陷入部包括第一陷入部以及比所述第一陷入部陷入更长的第二陷入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副驾驶座位气囊的折叠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气囊展开,所述旋转部对应乘客的头部及胸部。
21.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副驾驶座位气囊的折叠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气囊展开,所述陷入部对应所述乘客的胸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可确保展开安全性的副驾驶座位气囊及副驾驶座位气囊的折叠方法。本发明的副驾驶座位气囊包括配置固位体并水平形成的水平部;由所述水平部延长并垂直形成的垂直部;从所述垂直部的末端延伸并旋转后叠加在所述水平部上侧的旋转部;从所述垂直部的末端延伸折叠后叠加在所述旋转部上的褶皱部。本发明的副驾驶座位气囊的折叠方法,包括立起配置于气囊水平部上的固位体的第一阶段;以所述固位体为基准,旋转一侧的所述气囊形成旋转部,将所述旋转部与所述水平部叠加的第二阶段;以所述固位体为基准,将另一侧的所述气囊折叠后形成褶皱部并将所述褶皱部所述旋转部叠加在一起的第三阶段。
文档编号B60R21/237GK103029674SQ20121032301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0日
发明者权海旭 申请人: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