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缠绕带的电线导出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用于缠绕带的电线导出部结构,即使当电线导出部形成为渐细状时或当电线导出部的电线支撑壁以倾斜形状向内弯曲以吸收电线的收纳量时,该电线导出部结构也使得带难以移位。解决问题的方案:用于缠绕带的电线导出部结构,包括:沟槽状或倒沟槽状的电线引导壁(6);以及与电线引导壁相对的板状的电线支撑壁(21)。在线引导方向上相互平行布置的用于防止带滑落的至少两个肋(12、23)设置在电线引导壁和电线支撑壁中的至少一个中。电线引导壁或电线支撑壁的前肋在电线径向上比电线引导壁或电线支撑壁的第二肋凸出得长。在电线导出方向上相互平行布置的用于防止带滑落的至少两个肋设置在电线引导壁和电线支撑壁上。电线引导壁(6)的肋(121、122)在电线径向上以相同高度凸出。电线支撑壁(21)的前肋(231)在电线径向上比电线支撑壁的第二肋(232)凸出得长。电线支撑壁(21)是柔性的。
【专利说明】用于缠绕带的电线导出部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缠绕带的电线导出部结构,其构造成利用缠绕的带固定从例如车辆的电接线盒等导出的线束。
【背景技术】
[0002]传统地,提出了用于利用缠绕的带将线束(多条电线)固定到电接线盒的电线导出部的各种用于缠绕带的电线导出部结构。
[0003]例如,在专利文献I (未示出)中,描述的是,电接线盒由下壳和上盖构成。上盖装接于下壳。诸如熔断器或继电器的电气元件所装接到的接线块插入到下壳内。在该电接线盒中,作为电线导出部,接线块具有倒沟槽状的上固定片。下壳具有沟槽状的下固定片。作为连接到接线块中的电气元件的线束的电线插入在上下固定片之间,并且利用缠绕的带固定到上下固定片。
[0004]作为除了上述之外的用于缠绕带的电线导出结构,存在图6中所示的用于缠绕带的电线导出结构。根据该结构,电接线盒包括:框架41,该框架41收纳未示出的接线块;下盖,该下盖装接于框架41 ;以及未示出的上盖。作为与接线块中的电气元件接续的线束的多条电线沿着框架41的倒沟槽形电线引导壁44并且沿着下盖42的板状电线支撑壁45导出。由电线引导壁44和电线支撑壁45构成的电线导出部46连同线束43 —起利用带47缠绕多次。
[0005]当对应于电线导出部46中的电线43a的收纳量的变化而缠绕带时,电线支撑壁45是上下(在厚度方向上)可弯曲的。电线引导壁44的外周壁和电线支撑壁45的下面(夕卜面)分别设置有用于防止带滑动的下面(外面)分别设置有用于防止带滑动的、在电线插入方向上相互平行布置的多个(在该实例中是各两个)的肋48、49。
[0006]引用列表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I
[0009]JP,A,2007-28806 (图 1、2 和 6)
【发明内容】
[0010]技术问题
[0011]然而,在图6所示的传统的用于缠绕带的电线导出部结构中,例如,当电线导出部46形成为渐细状时,如图6所示,缠绕的带是成渐细状,并且存在带容易移位(滑落)的问题。
[0012]此外,即使在电线导出部46不成渐细状的情况下,例如,当电线导出部46中的线的收纳量小时,电线支撑壁45向内(向上)弯曲并且倾斜,并且电线支撑壁45的用于防止带滑落的肋49与电线支撑壁45 —体地向上倾斜。从而,因为围绕电线导出部46和线束43缠绕的带47是成渐细状,所以存在带容易移位(滑落)的问题。[0013]当带移位时,线束43到电线导出部46的固定力减小,并且存在可能在线束43和电线导出部46之间产生摩擦,以及水可能经由通过带的移位产生的间隙进入电接线盒的内部的问题。该问题不仅可能发生在电接线盒的电线导出部46中,而且还可能发生在未示出的线束保护器的线引导出部46等中。
[0014]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用于缠绕带的电线导出部结构,即使当电线导出部形成为渐细状时或当电线导出部的电线支撑壁以坡状向内可弯曲以吸收电线的收纳量时,该用于缠绕带的电线导出部结构也使得带难以移位。
[0015]为了实现目的,根据在权利要求1中要求保护的本发明,提供了用于缠绕带的电线导出部,包括:
[0016]沟槽状或倒沟槽状的电线引导壁;以及
[0017]板状的电线支撑壁,该电线支撑壁与所述电线引导壁相对,
[0018]其中,在电线导出方向上相互平行布置的用于防止带滑动的至少两个肋设置在所述电线引导壁和所述电线支撑壁中的至少一个上,并且
[0019]其中,所述电线引导壁或者所述电线支撑壁的前肋在电线径向上比所述电线引导壁或者所述电线支撑壁的第二肋凸出得长。
[0020]根据上述结构,前肋,S卩,所述电线引导壁或所述电线支撑壁的尖端侧肋在电线径向方向上比第二肋凸出得长。因此,即使在所述电线支撑壁随着相对于所述电线引导壁朝着所述尖端延伸而以渐细状向内倾斜的情况下,当在由所述电线引导壁和所述电线支撑壁构成的所述电线导出部处利用带缠绕多条电线(线束)时,所述前肋防止所述带在前后方向(电线纵向方向)上移位。
[0021]例如,所述肋可以仅设置在所述电线引导壁上或仅设置在所述电线支撑壁上。所述肋可以设置在所述电线引导壁和所述电线支撑壁二者上。(在这种情况下,在所述电线引导壁和所述电线支撑壁的任意一个上的所述前肋或在其二者上的所述前肋可以凸出得更长。可选择地,仅一个肋设置在其任意一个上。)当两个肋设置在其二者上时,优选地,连接其二者的肋的尖端的虚拟线相互平行,或大致相互平行,或者随着它们朝着所述电线导出部的所述尖端延伸而成更宽的倒渐细状。然而,即使当所述虚拟线是朝着所述电线导出部的尖端成更窄的渐细状时,凸出得更长的所述前肋也防止所述带移位。优选地,所述电线支撑壁在厚度方向上是柔性的。
[0022]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缠绕带的电线导出部结构,包括:
[0023]沟槽状的或倒沟槽状的电线引导壁;以及
[0024]板状的电线支撑壁,该电线支撑壁与所述电线引导壁相对,
[0025]其中,在电线导出方向上相互平行布置的用于防止带滑动的至少两个肋设置在所述电线引导壁和所述电线支撑壁上,
[0026]其中,所述电线引导壁的所述肋在所述电线径向方向上以相同的高度凸出,
[0027]其中,所述电线支撑壁的前肋在电线径向方向上比所述电线支撑壁的第二肋凸出得长,并且
[0028]其中,在利用被缠绕的带将多条电线固定在所述电线引导壁和所述电线支撑壁之间的同时,沿着所述电线引导壁的所述肋的缠绕的带部和沿着所述电线支撑壁的所述肋的缠绕的带部相互平行或大致相互平行地定位。[0029]根据上述结构,所述前肋,S卩,所述电线支撑壁的所述尖端侧肋比第二肋凸出得长。因此,即使当所述电线支撑壁朝着相对于所述电线引导壁的所述尖端以渐细状向内倾斜时,连接所述电线支撑壁的所述前肋的凸出尖端和所述第二肋的凸出尖端的虚拟线与连接所述电线引导壁的所述肋的凸出尖端的虚拟线也相互平行,或大致相互平行。因此,当多条电线(线束)围绕由所述电线引导壁和所述电线支撑壁构成的所述电线导出部缠绕时,所述带部沿着所述电线引导壁的所述肋的所述凸出尖端(例如,上端)并沿着所述电线支撑壁的所述肋的所述凸出尖端(例如,下端)相互平行或大致相互平行地定位。从而,防止所述带在所述前后方向(所述电线纵向方向)上移位。
[0030]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如在第二方面中要求保护的所述用于缠绕带的电线导出部结构,
[0031]其中,所述电线支撑壁在厚度方向上是柔性的;并且
[0032]其中,在利用所述缠绕的带使所述电线支撑壁向内弯曲的同时,沿着所述电线引导壁的所述肋的所述缠绕的带部和沿着所述电线支撑壁的所述肋的所述缠绕的带部相互平行或大致相互平行地定位。
[0033]根据上述结构,在缠绕所述带时,所述电线支撑壁在所述电线径向方向上向内弯曲以吸收所述电线引导壁中的所述电线的收纳量,并且所述电线的外周壁紧密抵接在所述电线引导壁的内面和所述电线支撑壁的内面上。在这种情况下,使所述电线支撑壁的所述前肋的所述凸出尖端与所述第二肋的所述凸出尖端连接的虚拟线和连接所述电线引导壁的所述肋的所述凸出尖端的虚拟线相互平行或大致相互平行地定位。所述带部沿着所述电线引导壁的所述肋的所述凸出尖端(例如,上端)并沿着所述电线支撑壁的所述肋的所述凸出尖端(例如,下端)相互平行或大致相互平行地定位。从而,防止所述带在所述前后方向(所述电线纵向方向)上移位。
[0034]发明的有益效果
[0035]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例如,即使当由电线引导壁和电线支撑壁构成的电线导出部形成为渐细状,或利用缠绕的带倾斜成渐细状时,凸出得更长的前肋也防止带移位。从而,防止了由带的移位引起的线束的固定特性降低或水的浸入等。
[0036]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例如,即使当由电线引导壁和电线支撑壁构成的电线导出部形成为渐细状时,当带部不缠绕成渐细状而是沿着凸出得更长的电线支撑壁的前肋在电线径向方向上相互平行或大致相互平行地缠绕时,也防止带移位。从而,防止了由带的移位引起的线束的固定性能的降低或水的浸入等。
[0037]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即使在电线支撑壁以倾斜形状向内可弯曲以吸收电线的收纳量的情况下,当带部不缠绕成渐细状而是沿着凸出得更长的电线支撑壁的前肋在电线径向方向上相互平行或大致相互平行地缠绕时,也防止带移位。从而,防止了由带的移位引起的线束的固定性能的降低或水的浸入等。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8]图1是示出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用于缠绕带的电线导出部结构的实施例的电接线盒的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0039]图2是组装的图1的用于缠绕带的电线导出部结构的透视图。[0040]图3是图1的用于缠绕带的电线导出部结构的底视图。
[0041]图4是示出线束所插入到的用于缠绕带的电线导出部结构的侧视图。
[0042]图5是示出利用缠绕的带固定线束的状态的侧视图。
[0043]图6是示出传统的用于缠绕带的电线导出部结构的侧视图。
[0044]参考标记列表
[0045]6电线引导壁
[0046]12!、122 肋
[0047]23!前肋
[0048]232第二肋
[0049]26电线
[0050]27a、27b 缠绕的带部
[0051]27a倾斜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52]图1至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用于缠绕带的电线导出部结构的实施例。
[0053]如图1所示,用于缠绕带的电线导出部结构例如用在诸如熔断器块的电接线盒I中。电接线盒I包括:合成树脂制成的框架2 ;绝缘树脂制成的连接块3,该连接块3从框架2的下侧插入到框架2内;合成树脂制成的下盖4,该下盖4装接到框架2的下侧,以封闭下开口 ;以及未示出的合成树脂制成的上盖,该上盖装接到框架2的上侧,以封闭上开口。
[0054]框架2包括:垂直周壁5,该垂直周壁5具有上下贯通的内部空间(块收纳空间)2b ;以及倒沟槽状(倒U状垂直截面)的电线引导壁6,该电线引导壁6大致水平并且一体地从周壁5向前突出。
[0055]如图2所示,电线引导壁6由上弯曲壁7和左右垂直侧壁8构成,并且包括从弯曲壁7到两个侧壁8的上半部在电线插入方向上相互平行布置的用于防止带滑落的多个(在该实施例中是两个)肋12 (121和122)。作为用于允许稍后描述的下盖4的电线支撑壁21向上弯曲的空间的切口部11设置在电线引导壁6的两个侧壁8的前端的下侧上。
[0056]切口部11的上侧部Ila垂直地接续到电线引导壁6的尖端(前端)9。后侧部Ilb与侧壁8的水平短下侧部8a (图1)接续。下侧部8a与下倾斜侧部Sb接续。倾斜侧部Sb与后方的向下面对凸壁8c接续。凸壁Sc与后方的长下侧部8d接续。短下侧部8a和倾斜侧部8b构成用于与下盖4相接合的阶部13。
[0057]用于将框架2固定到车体的支架14设置在电线引导壁6的基端上。电线引导壁6中的空间(电线插入空间)经由未示出的周壁5的大致倒U状开口与周壁5中的空间2b连通。顺便提及,在该说明书中,为了方便说明,表示了诸如前、后、左、和右的方向性,并且不需要对应于电接线盒I的装接方向。
[0058]如图1所示,下盖4包括:底壁15 ;以及左右侧壁16,该左右侧壁16从底壁15垂直地延伸。作为锁定部件的相对于框架2的锁定片(锁定部)17的锁定框架片(收纳部)18设置在侧壁16上。底壁15在底壁的前侧处倾斜地延伸,以形成倾斜底壁19 (图2)。位于倾斜底壁19的一侧的侧壁16的上侧切口为凹状(切口部通过参考标记20表示)。矩形板状电线支撑壁21大致水平地从倾斜底壁19的上端向前(向外)突出。[0059]电线支撑壁21的后半部21b在左右侧具有型面低(low profile)的倾斜肋状侧壁22。电线支撑壁21的前半部21a形成为不具有侧壁的板状。电线支撑壁21的至少前半部21a在厚度方向(垂直方向)上是柔性的。
[0060]如图2所示,用于防止带滑动的多个(在该实施例中是三个)肋23 (23p232和233)在电线插入方向(纵向方向)上从电线支撑壁21的下面相互平行地凸出。通过与电线引导壁6的每个类12类似的树脂成型,使每个肋23都与电线支撑壁21 —体地形成。
[0061]如稍后在图4中所描述地,两个肋23p232 W置在图2的电线支撑壁21的前半部21a处,并且一个肋233布置在电线支撑壁21的后半部21b处。位于前半部21a处的前肋23!比其它肋232、233向下凸出得长。每个肋23都包括弧状的下端面23a。前肋23i在左右两侧包括短垂直侧面23b,该短垂直侧面23b与弧状的下端面23a接续。
[0062]如图2所示,下盖4的侧壁16的上端结合到框架2的侧壁5a的下端。倾斜底壁19结合到电线引导壁6的后半部(图1)的倾斜侧部Sb。凹壁Sc (图1)结合到位于倾斜底壁19的后侧的凹部20 (图1)。短水平底侧部8a (图1)结合到电线引导壁6的后半部6b的型面低的倾斜肋状侧壁22 (图1)。电线支撑壁21的前半部21b定位在切口部11的下侦U。电线导出部24由电线引导 壁6和电线支撑壁21构成。当电线引导壁6的后半部6b和倾斜底壁19在电线引导壁6的下侧抵接在阶部13上并且与阶部13 (图1)接合时,防止了电线引导壁6摇动和移位。
[0063]如图3 (底视图)所示,电线支撑壁21的前半部21a形成得比电线引导壁6的左右侧壁8的外宽度和内宽度(内壁通过参考标记8e表示)窄,并且在厚度方向(垂直方向)上是柔性的。电线支撑壁21的尖端(前端)21'布置在与电线引导壁6的尖端(前端)6a (图2)相同的垂直平面上。参考标记22表示位于后半部21b处的倾斜肋状侧壁。
[0064]在电线支撑壁21的前半部21a处用于防止带滑落的前肋ZS1在纵向方向上形成得比其它肋232、233厚。前肋23i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度与其它肋232、233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度相同,并且与电线支撑壁21的前半部21a在水平方向上的宽度相同。前肋ZS1W置得比电线支撑壁21的前端21a,稍微向后。中间(第二)肋232布置在电线支撑壁21的前半部21a和后半部21b之间的边界上。第三肋233布置在电线支撑壁21的后半部21b的后端的附近。每个肋23都在纵向方向上以恒定间距布置。
[0065]如图1所示,接线块3包括:可熔体装接部28、连接器装接部29、未示出的继电器装接部、熔断器装接部等。连接到这些未示出的诸如可熔体、继电器,以及熔断器的电气元件的电线和作为线束25 (图4)的从连接器导出的电线向下导出,并且在由下盖4保护的同时从电线导出部24导出。
[0066]如图4所示,电线支撑壁21的前半部21a的前肋23i的向下凸出长度Hl比其它两个肋232、233的向下凸出长度H2、H3长。根据图4所示的实施例,在带未缠绕的自由状态下,电线支撑壁21朝着尖端(前端)21a'逐渐向上倾斜。前肋23i的下端23a比第二肋232的下端23a低(前肋23i的下端23a比第二肋232的下端23a向下凸出得长)。
[0067]因为第三肋233布置在电线支撑壁21的后半部21b的下基端侧,所以前肋23i的下端23a的高度与第三肋233的下端23a大致相同。优选地,前肋23i的下端23a低于第三肋233的下端23a (前肋23i的下端23a比第三肋233的下端23a向下凸出得长)。如图5所示,第三肋233是辅助的,并且可以不被带缠绕。[0068]框架2的电线引导壁6的肋12pl22的向上凸出高度(长度)H4相同。电线引导壁6的上壁7的顶部是水平的,并且两个肋12pl22的上端12a定位在虚拟水平线LI上。下前肋23i定位在上前肋U1的下侧(在大致同一垂直线上)。下第二肋232定位在上后肋122的稍后下侧处。
[0069]连接前肋ZS1的下端23a和第二肋232的下端23a的未示出的虚拟线在前面稍向上倾斜。连接前肋23i的下端23a和第三肋233的下端23a的虚拟线L2大致水平地定位。在自由状态下,电线支撑壁21的上面(内面)21c和下面(外面)在前面稍向上倾斜。因此,电线支撑壁21的下面的延伸线L3在前面稍向上倾斜。连接电线引导壁6的两个上肋121、122的上端12a的虚拟线L1以及连接下前肋23i和第三肋233的下端23a虚拟线L2相互平行或大致相互平行地定位。
[0070]在图4中,为了方便起见,线束25短地示出,并且实际上,线束25延伸得长并且连接到未示出的车辆中的电气元件(负载侧)等。构成线束25的电线26以多条线从一侧到另一侧上下布置(在水平方向上的后侧电线通过参考标记26i来表示)。
[0071 ] 如图5所示,合成树脂制成的一侧粘合带27围绕由电线引导壁6和电线支撑壁21构成的线导出部24的外周壁以及线束25的外周壁成排多次缠绕,使得线束25固定到电线导出部24,并且消除在电线导出部24和线束25之间的间隙,以使其防水。
[0072]当紧紧缠绕带27时,电线支撑壁21的前半部21a向上弯曲,并且紧密抵接在线束25的下端面上。此时,用于防止带滑动的前肋23i的下端23a与第二肋232的下端23a在高度上大致相同,并且在虚拟水平线上。此外,缠绕的带27的上端27a和下端27b相互平行(水平),或大致相互平行。即,沿着电线引导壁6的肋12的缠绕部27a和沿着电线支撑壁21的肋23的缠绕部27b相互平行,或大致相互平行,并且不是成如传统那样的渐细状。从而,防止带27在纵向方向上移位或滑落。
[0073]例如,如传统的方式(图6)那样,即使当电线支撑壁21的下端面相对于电线引导壁6的上端面形成为渐细状时,如图4所示,电线支撑壁21的前肋23i的凸出长度H1也设计成比第二肋232的凸出长度H2凸出得长。在电线支撑壁21的自由状态下(未缠绕带),或在如5所示的带缠绕的情况下,连接前肋23i和第二肋232的下端23a的虚拟线L2以及连接肋12的上端12a的虚拟线LI设计成相互平行,或大致相互平行。从而,缠绕的带27的上端27a和下端27b相互平行或大致相互平行地定位。即,沿着电线引导壁6的肋12的缠绕部27a和沿着电线支撑壁21的肋23的缠绕部27b相互平行,或大致相互平行。因此,同样地,防止带27在纵向方向上移位或滑落。
[0074]在图4中,连接上肋12的上端12a的虚拟线LI以及连接前肋231和第二肋232的下端23a的虚拟线L2在由带缠绕之后不必要水平,并且可以相互平行地倾斜(应该仅相互平行)。带27粘合到肋12、23的凸出尖端12a、23a以及肋12、23之间的面(电线引导壁6的外面和电线支撑壁21的下面)。带27的缠绕方向可以从电线引导壁6侧开始并且停止在线束25侧,反之亦然。
[0075]在图5中,第三(后端侧)肋233可以利用带从上后侧肋122向后倾斜地缠绕。因为存在支架14,所以第三肋不设置在上侧(电线引导壁6)。如果第三肋以与其它上肋12相同的高度设置在上侧,来代替支架14,则优选地,电线支撑壁21的第三肋233与第二肋232凸出相同的高度,或比第二肋232凸出得短,使得缠绕的带27的上端27a和下端27b相互平行,或大致相互平行。
[0076]顺便提及,在上述实施例中,当例如电接线盒I安置在车辆的发动机室上时,倒沟槽状的电线引导壁6设置在上侧,并且板状电线支撑壁21设置在下侧,以提高对于来自上方的清洁水的防水性能。然而,当电接线盒安置在没有应用清洁水的地方时,沟槽状(U状)的电线引导壁6设置在下盖4上,并且上电线支撑壁21设置在框架2上是可能的。
[0077]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框架2和下盖4单独地设置,并且电线引导壁6和电线支撑壁21单独地形成。然而,例如,在电线引导壁6和电线支撑壁21上下一体地设置在接线盒主体中的情况下或在框架2和下盖4 一体地设置的情况下,具有不同的凸出长度的用于防止带滑动的多个肋23设置在电线支撑壁21上,并且具有相同的凸出长度的用于防止带滑动的多个肋23设置在电线引导壁6上也是有效的。电线引导壁6的形状可以是其上壁7不弯曲而是平面的沟槽状。
[0078]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电线引导壁6和电线支撑壁21设置在接线盒主体(框架2和下盖4)上的实例。然而,例如,本发明的用于缠绕带的电线导出部结构不仅用于电接线盒I中,而且还用于在未示出的用于插入和保护线束的合成树脂制成的线束保护器中。
[0079]在这种情况下,例如,线束保护器由利用锁定件(锁定部和收纳部)相互固定的下侧的沟槽状保护器主体和具有倒U截面形状(第二保护器主体)的上盖构成。沟槽状(U状)的电线引导壁6—体地设置在保护器主体的端部。具有相同的凸出长度的用于防止带滑动的多个肋12设置在电线引导壁6上。板状的电线支撑壁21—体地设置在盖上。朝着尖端21a'而具有更高的凸出长度的用于防止带滑落的多个肋23设置在电线支撑壁21上。电接线盒主体和保护器主体一般地称为中空结构。
[0080]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两个肋12设置在电线引导壁6上。然而,可能的是,肋12不设置在电线引导壁6上,或仅一个肋12设置在电线引导壁6上(优选地,肋12设置在电线引导壁6的尖端侧上),至少两个肋23设置在电线支撑壁21上,并且前肋23i比其它肋23凸出得长。此外,还可能至少两个肋12、23设置在电线引导壁6和电线支撑壁21中的每一个上,并且两个肋12、23的前肋U1JS1比其它肋12、23凸出得长。
[0081]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电线支撑壁21的前肋231比其它肋23凸出得长。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电线引导壁6而不是电线支撑壁21的至少两个肋12的前肋U1比其它肋12凸出得长。电线支撑壁21的至少两个肋23具有相同的凸出高度,或者肋23可以不设置在电线支撑壁21上。优选地,电线支撑壁21是柔性的,但是电线支撑壁21可以不是柔性的。即使由电线引导壁6和电线支撑壁21构成的电线导出部24形成为渐细状,或利用缠绕的带倾斜成渐细状,电线引导壁6的具有长凸出长度的前肋U1也防止带移位。在带缠绕的同时,优选地,电线引导壁6和电线支撑壁21相互平行、大致相互平行、或是成倒渐细状。
[0082]工业实用性
[0083]根据本发明的用于缠绕带的电线导出部能够用于:即使当电接线盒的电线导出部形成为渐细状时,或即使当电线导出部的电线支撑壁以倾斜形状向内可弯曲以吸收线束的收纳量时,通过使带难以移位并且通过提高线束到电线导出部的固定性能,也防止水等进入安装在例如车辆上的电接线盒。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缠绕带的电线导出部结构,包括: 沟槽状或倒沟槽状的电线引导壁;以及 板状的电线支撑壁,该电线支撑壁与所述电线引导壁相对, 其中,在所述电线引导壁和所述电线支撑壁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用于防止带滑动的至少两个肋,该至少两个肋在电线导出方向上相互平行布置,并且 其中,所述电线引导壁或者所述电线支撑壁的前肋在电线径向方向上比所述电线引导壁或者所述电线支撑壁的第二肋凸出得长。
2.一种用于缠绕带的电线导出部结构,包括: 沟槽状的或倒沟槽状的电线引导壁;以及 板状的电线支撑壁,该电线支撑壁与所述电线引导壁相对, 其中,在所述电线引导壁和所述电线支撑壁上设置用于防止带滑动的至少两个肋,该至少两个肋在电线导出方向上相互平行布置, 其中,所述电线引导壁的所述肋在所述电线径向上以相同的高度凸出, 其中,所述电线支撑壁的前肋在电线径向上比所述电线支撑壁的第二肋凸出得长,并且 其中,在利用缠绕的带将多条电线固定在所述电线引导壁与所述电线支撑壁之间的同时,沿着所述电线引导壁的所述肋的缠绕的带部与沿着所述电线支撑壁的所述肋的缠绕的带部相互平行或大致相互平行地定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缠绕带的电线导出部结构, 其中,所述电线支撑壁在厚度方向上是柔性的;并且 其中,在利用所述缠绕的带使所述电线支撑壁向内弯曲的同时,沿着所述电线引导壁的所述肋的所述缠绕的带部与沿着所述电线支撑壁的所述肋的所述缠绕的带部相互平行或大致相互平行地定位。
【文档编号】B60R16/023GK103534890SQ201280017518
【公开日】2014年1月22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3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4日
【发明者】竹内邦彦, 小野田健 申请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