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用于防止滑动的轴向锁止系统的调整配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63093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带有用于防止滑动的轴向锁止系统的调整配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座椅的配件(10),包括:盘状的第一配件部件(11),在其处构造有空心齿圈(17);和可相对于第一配件部件(11)围绕配件(10)的轴向的纵轴线旋转的盘状的第二配件部件(12),在其处构造有正齿轮(15),该正齿轮在空心齿圈(17)处滚动,由此两个配件部件(11,12)彼此借助于用于确保空心齿圈(17)相对于正齿轮(15)的偏心的布置的楔形部段(24)处在传动连接中;以及作用到楔形部段(24)上的可转动地支承的由偏心驱动器件(14)驱动的带动件(20),其用于驱动正齿轮(15)和空心齿圈(17)的偏心的滚动运动,其中,在第二配件部件(12)的内半径(r25)与楔形部段(24)的外半径(ra24)之间布置有间隔元件(23),其至少在轴向方向上具有敞开的空隙(23A),其中,在至少一个空隙(23A)中在防止配件(10)滑动的锁定状态(I)中接合有锁止元件(29)的沿径向超过楔形部段(24)的外半径(ra24)引出的至少一个锁止扣(29A),其布置在集成到锁止元件(29)中的柔性区域(29F)处,由此,至少一个锁止扣(29A)借助于布置在带动件(20)处的带动件锁止凸起(20B)在锁止元件(29)的形成为回位力存储器的柔性区域(29F)变形的情况下在引起配件(10)的解锁状态(II)的情况下在轴向方向上从间隔元件(23)的至少一个空隙(23A)中移开。
【专利说明】带有用于防止滑动的轴向锁止系统的调整配件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尤其用于车辆座椅的调整配件。
【背景技术】
[0002]用于车辆座椅一尤其用于机动车座椅一的调整配件以各种各样的构造方案已知。其在经常重复的基本构造方案中大部分具有:盘状的第一配件部件,在其处构造有空心齿圈;和可相对于第一配件部件围绕调整配件的转动轴线旋转的盘状的第二配件部件,在其处构造有与空心齿圈相啮合的正齿轮,由此两个配件部件彼此处在传动连接中。此外,调整配件包括可转动地支承的、由带动件驱动的偏心器件以用于驱动正齿轮和空心齿圈的相对的滚动运动。
[0003]文献DE 20 2009 007 513 U1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座椅的这样的调整配件,带有:第一配件部件,在其处构造有齿圈;和第二配件部件,在其处构造有齿轮。齿轮啮合齿圈,由此两个配件部件彼此处在传动连接中。此外,配件包括可转动地支承的、由带动件驱动的环绕的偏心部以用于驱动齿轮和齿圈的相对的滚动装置,其中,两个配件部件在结构方面一起形成盘状单元。
[0004]在图1中显示了此类配件。图1在截面图示中横向于转动轴线/摆动轴线Y显示了配件一尤其靠背调节配件10 —的一种可能的结构。
[0005]布置在车辆的一个座椅纵向侧部或两个座椅纵向侧部上的且连接座椅部件与靠背的靠背调节配件10具有与座椅部件相连接的固定的第二配件部件12和与靠背相连接的、可相对于第二配件部件12调整的第一配件部件11,其借助于具有作为调节元件的偏心驱动器件14的套筒(Nabe) 21彼此相连接且布置在共同的摆动轴线Y上且是构造为传动装置的调整和固定装置的组成部分。
[0006]该传动装置包括例如通过铸造由第二配件部件12形成的正齿轮15,其带有外齿部16,该外齿部与第一配件部件11的例如同样通过铸造形成的空心齿圈17的内齿部18相
口四合。
[0007]外齿部16的齿顶圆的直径比内齿部18的齿根圆的直径小至少一个齿高。因此,齿部16和18具有相差至少一个齿的齿数,其中,内齿部18的齿数大于外齿部16的齿数。示出的组件如此来选择使得外齿部16可在内齿部18处滚动。
[0008]第一配件部件11同心于其内齿部18具有第一凸缘拉伸部(KragenZUg)19,在其处支承有例如构造为衬套的带动件20。优选由塑料形成的带动件20处在套筒21上,套筒以其外侧面可转动地支承在第一配件部件11的第一凸缘拉伸部19中,其中,带动件20具有局部搭接凸缘拉伸部19的且以关于套筒21有径向间隔的方式布置的带动件部段20A,其本身如同套筒21那样在靠背调节配件10的外侧处过渡到搭接传动区域的盖板30 (其仅在图2中才显示出)中。套筒21优选通过布置在第一凸缘拉伸部19中的第一滑动支承套13可平稳转动地来支承。靠背调节配件10的外侧的密封通过密封部22实现,该密封部同样仅在图2中才显示出(图2)。[0009]在搭接第一凸缘拉伸部19的带动件部段20A的平面中,两个楔形部段24以其内周向侧面支撑在第一凸缘拉伸部19处,楔形部段24以其外周向侧面在固定在第二配件部件12的正齿轮15中的支承环25 (其构造成第二凸缘拉伸部)处进行直接接触,或如在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在径向方向上来看的那样,在正齿轮15与楔形部段24之间布置有其他的第二滑动支承套28,其同样用于负责靠背调节配件10的灵活性。
[0010]当楔形部段24的狭窄的端侧以关于带动件部段20A的较小的间隔处在靠背调节配件10的固定位置中时,楔形部段24的较宽的端侧由环形弹簧26的弹簧支脚27在彼此张开的意义中加载。
[0011]楔形部段24与第一配件部件11的第一凸缘拉伸部19 一起在靠背调节配件10中产生偏心区段,正齿轮15通过该偏心区段以其外齿部16在偏心最高点的径向延长部中保持啮合到第一配件部件11的空心齿圈17的内齿部18中。
[0012]通过楔形部段24(和环形弹簧26)在靠背调节配件10中限定带有偏心区段的偏心部,其在偏心最高点的径向延长部中在形成偏心度的情况下将正齿轮15在如此限定的啮合部位处推压到空心齿轮17中。
[0013]在通过转动的偏心驱动器件14驱动时,转矩通过套筒21首先传递到带动件21上且借助于带动件部段20A传递到此时限定的偏心部上,其在正齿轮5在空心齿轮17中的啮合部位转移的情况下沿着第二滑动支承套28滑动,由此实现靠背调节配件10的摇摆运动。由此可在多个使用位置之间无级地调节靠背的倾斜。取决于靠背调节配件10的装配,由楔形部段24形成的偏心部如在图1中示出的那样由第一配件部件11支承,而其本身支承第二配件部件12,或情况恰恰相反,即偏心部由第二配件部件12支承且支撑在第一配件部件11处。
[0014]为了改善调整配件的动态工作特性,尤其滑动特性,文献DE 20 2009 007 513 U1在段落[0035]中提出设置有在文献DE 195 48 809 C1中公开的锁止环。
[0015]在文献DE 195 48 809 C1中说明了一种调整和固定装置,其除了一些区别之外在结构方面构造成几乎相同。用于车辆座椅的调整和固定装置包括第一配件部件和此外可借助于传动装置围绕转动轴线转动调整地设置的第二配件部件,其中,传动装置包括在第一配件部件处的第一齿部,且传动装置具有偏心于第一齿部布置的、在第二配件部件处的第二齿部,其中,此外又设置有两个楔形部段以用于确保第一齿部相对于第二齿部的偏心的布置。文献DE 195 48 809 C1的调整和固定装置的特点在于:为了防止与靠背相连接的第二配件部件的滑动,在以摇动和颠簸为特征的时段期间在动态的运行条件下将锁止环布置在转动调整装置的带动件与楔形部段之间的径向平面中,其中,锁止环在外周面处具有可接合到固定的配件部件的空的配对齿部中的至少一个锁止凸起(Sperrnase)。在此,锁止环由弹簧元件保持。锁止凸起可通过带动件的止挡在带动件从空的配对齿部中转动运动出时进行操控。由此在楔形部段处出现由形状配合形成的锁止位置,因此防止配件部件在行驶运行期间在机动车座椅处的摇动和颠簸的情况下且在碰撞事故中由于在车辆的动态运行时作用到调整和固定装置上的冲力的滑动。由此通过所形成的锁止位置来阻止靠背的由碰撞事故决定的且由摇动和颠簸引起的滑动。对此不利的是存在锁止凸起持久地接合到固定的配件部件的配对齿部中,其一方面引起不期望的噪音生成,而另一方面引起用于调整调整配件的额外的力消耗。[0016]由文献DE 10 2008 010 078 B4和文献EP 2 015 958 B1得悉用于防止调整配件
滑动的其他的解决方案。
[0017]文献DE 10 2008 010 078 B4教导了一种调整配件,其具有第一配件部件和此外可借助于传动装置围绕转动轴线转动调整地设置的第二配件部件,其中,传动装置包括在第一配件部件处的第一齿部,并且其中,传动装置包括偏心于第一齿部布置的、在第二配件部件处的第二齿部,其中,设置有两个楔形部段以用于确保第一齿部相对于第二齿部的偏心布置,其中,楔形部段沿径向外侧支承在具有衬套齿部的滑动衬套中,其中,调整配件具有制动元件,其中,制动元件在释放位置中布置在滑动衬套的半径中,并且其中,制动元件在闭锁位置中接合到衬套齿部中。制动元件保护调整配件在其闭锁位置中不受第一齿部相对第二齿部的不期望的滑动的影响。该文献指出衬套齿部可设置为与滑动衬套分开的齿部。
[0018]文献EP 2 015 958 B1公开了一种与文献DE 10 2008 010 078 B4不同的解决方
案,然而其同样具有制动元件。制动元件在径向方向上以调整配件的转动轴线为出发点具有与楔形部段的外半径相对应的扩展部。制动元件可被调节到闭锁位置和释放位置中,其中,制动元件包括第一闭锁元件,其中,第一闭锁元件在闭锁位置中设置成关于转动轴线沿径向接合到第一配件部件的第二闭锁元件中,其中,第二闭锁元件在径向方向上以转动轴线为出发点具有小于第二齿部且小于第一齿部的扩展部。

【发明内容】

[0019]现在,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调整配件的一种备选的设计方案,其以很小的力消耗实现调整配件的调整,其中,应构造有滑动防止部,其在调整配件的锁定状态(闭锁位置)中显示出很高的制动力矩且此外无噪声地工作。
[0020]出发点是一种配件,例如其已经结合图1进行了说明。这样的配件在其最普通的实施方案中包括:盘状的第一配件部件,在其处构造有空心齿圈;和可相对于第一配件部件围绕配件的轴向的纵轴线旋转的盘状的第二配件部件,在其处构造有正齿轮,该正齿轮在空心齿圈处滚动,由此两个配件部件彼此借助于用于确保空心齿圈相对于正齿轮的偏心布置的楔形部段处在传动连接中;以及作用到楔形部段上的可转动地支承的由偏心驱动器件驱动的带动件,其用于驱动正齿轮和空心齿圈的偏心的滚动运动。
[0021]结合专利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特征,该目的由此实现,即,以纵轴线为出发点在配件的径向方向上在第二配件部件的内半径与楔形部段的外半径之间布置有间隔元件,其至少在轴向方向上具有敞开的空隙,其中,在至少一个空隙中在防止配件滑动的锁定状态中接合锁止元件的至少一个沿径向超过楔形部段的外半径引出的锁止扣,其布置在集成到锁止元件中的柔性区域处,由此,至少一个锁止扣借助于布置在带动件处的带动件锁止凸起在锁止元件的形成为回位力存储器的柔性区域变形的情况下在引起配件的解锁状态的情况下在轴向方向上从间隔元件的至少一个空隙中移开。
[0022]在本发明的优选的设计方案中,间隔元件压入到第二配件部件的第二凸缘拉伸部中。通过压入以有利的方式实现间隔元件快速且可靠地抗扭地布置在第二配件部件中。
[0023]在本发明的其他的有利的设计方案中,至少一个锁止元件在锁定状态中处在关于楔形部段的相邻的径向平面中。锁止元件在楔形部段的内半径与间隔元件的外半径之间延伸。锁止元件的内半径与楔形部段的内半径一致。在此,锁止元件在其由锁止扣形成的最大的径向扩展部中具有几乎与间隔元件的外半径相对应的外半径。
[0024]锁止元件的刚性区域和柔性区域以其锁止扣在锁定状态中完全布置在间隔元件的径向平面中,而在解锁状态中并未完全布置在间隔元件的径向平面中,因为锁止元件的柔性区域以其锁止扣在解锁状态中从间隔元件的径向平面中在轴向方向上移开。
[0025]锁止扣的柔性区域在轴向方向上的移开在根据本发明的配件中以相对现有技术备选的方式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即,使锁止元件的柔性区域以布置在该柔性区域处的至少一个锁止扣相对刚性区域以某一摆动角从锁定状态在轴向方向上可逆地运动到解锁状态中。
[0026]优选地,设置成锁止元件的至少一个锁止扣具有U形轮廓,其在配件的轴向方向上伸出,其中,U形轮廓在配件的径向方向上在朝摆动轴线的方向上敞开。如还要阐述的那样,U形轮廓有利地为用于带动件锁止凸起的特别可靠的容纳部。
[0027]在本发明的优选的设计方案中,带动件锁止凸起在水平方向上横向于配件的轴向的纵向方向取向且在解锁状态中通过斜面接合到锁止元件的锁止扣的u形轮廓中。
[0028]由此,锁止扣在解锁状态中借助于斜面在轴向方向上从间隔元件的至少一个空隙中压出。
[0029]在配件的设有第二滑动支承套的优选的设计方案中,如其通常设置的那样,间隔元件以其内半径与第二滑动支承套的外半径一致。间隔元件相对第二滑动支承套在轴向方向上突出且相对第二滑动支承套形成环绕的边缘,从而使得锁止元件可接合到间隔元件中。
[0030]在其他的优选的设计方案中,带动件在贴靠区域中构造有贴靠面,其在锁止元件的刚性区域中与在贴靠区域中的贴靠面沿轴向相对而置,由此,锁止元件的刚性区域相对锁止元件的柔性区域在轴向上被固定。
[0031 ] 本发明提出不同实施方式的锁止元件。
[0032]优选的是锁止元件在锁止元件的柔性区域中具有基本上与空隙的形状对应的一个或多个锁止扣。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此,两个锁止扣合并成U形轮廓且同时为此构造成在锁定状态中接合到间隔元件的两个空隙中。
[0033]本发明的其他的优选的设计方案由在从属权利要求中提及的其余特征得出。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4]下面根据实施例借助于附图阐述本发明。其中:
图1显示了一种根据现有技术的靠背调节配件;
图2以分解图示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靠背调节配件;
图3A根据图2显示了靠背调节配件在靠背调节配件的配件部件的第一凸缘拉伸部与第二凸缘拉伸部之间的结构的放大的透视视图;
图3B显示了锁止元件(第一实施方式)在其用于防止靠背调节配件滑动的锁定状态中的放大的透视图示;
图3C显示了锁止元件(第一实施方式)在其解锁状态中的放大的透视图示;
图3D显示了穿过根据图3C的锁止元件的截面;图4A显示了靠背调节配件在其根据图3A的锁定状态中的、带有弹簧元件的放大的视
图;
图4B显示了靠背调节配件在其根据图3A的锁定状态中的、仅带有暗示的弹簧元件的放大的俯视图;
图5A、5B相应显示了靠背调节配件在其锁定状态中的锁定和解锁区域的透视视图(图5A)和俯视图(图5B);
图6A、6B相应显示了靠背调节配件在其解锁状态中的锁定和解锁区域的透视视图(图6A)和俯视图(图6B);
图6C以处在靠背调节配件的纵向方向上的截平面显示了在锁止元件的区域中的放大的截面图示,其中,相应示出了处在锁定和解锁状态中的锁止元件;
图7A、7B相应显示了另一锁止元件(第二实施方式)相应在其锁定状态中的放大的透视图示,以及
图8A、8B相应显示了另一锁止元件(第三实施方式)相应在其锁定状态中的放大的透视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以在图1中显示的配件为出发点(在该设计方案中作为靠背调节配件10),借助上面所提及的附图阐述根据本发明的靠背调节配件10。对于根据本发明的靠背调节配件10的已由现有技术已知的构件将再次进行探讨,只要其对于新的靠背调节配件10的说明而言是重要的。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构件的参考标号继续使用在本发明的说明中。
[0036]图2以分解图示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靠背调节配件10。通过分解图示说明了:作为对于本发明而言重要的构件中的其中一个,靠背调节配件10具有间隔元件23。间隔元件23在第二配件部件12中压入在第二凸缘拉伸部25中且由此与第二配件部件12固定地相连接。
[0037]间隔元件23的结构和技术上的功能在下面还将作进一步阐述。间隔元件23的外周向侧面在靠背调节配件10的组装状态中邻接到构造为正齿轮15的第二配件部件12的第二凸缘拉伸部25的内表面处,第二配件部件12在该实施例中通过第二适配板12A与座椅部件固定地相连接。
[003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间隔元件23的内周向侧面支撑在楔形部段24的外周向侧面上,楔形部段24本身支撑在构造为空心齿圈17的第一配件部件11的第一凸缘拉伸部19上,第一配件部件11在该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适配板11A与靠背可摆动地相连接。
[0039]然而,如已阐述的那样,通常布置有滑动支承套28,其被称为第二滑动支承套。为了保证靠背调节配件10的灵活性,第二滑动支承套28处在第二配件部件12的轴向开口内。
[0040]因此,在径向方向上从内向外看,间隔元件23处在滑动支承套28与正齿轮15的第二凸缘拉伸部25之间。
[0041]因此在该设计方案中得出不同的情况。在带有第二滑动支承套28的一种设计方案中,间隔元件23的内周向侧面支撑在第二滑动支承套28的外周向侧面上,第二滑动支承套28本身支撑在楔形部段24上,楔形部段24又支撑在构造为空心齿圈17的第一配件部件11的第一凸缘拉伸部19上,第一配件部件11在该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适配板11A与靠背可摆动地相连接。
[0042]此外,靠背调节配件10附加地具有对于本发明而言重要的另一锁止元件29。锁止元件29是半圆形的,其中,锁止元件29的外半径ra29在考虑到在半圆上在径向方向上延伸的锁止扣29A的情况下最大延伸直至间隔元件23的外半径ra23。在该实施例中,锁止元件29的外半径ra29略小于间隔元件23的外半径ra23(ra23〈ra29)。锁止元件29的内半径ri29基本上与楔形部段24的内半径一致(同时参见图2、图6C)。
[0043]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锁止元件29具有唯一的锁止扣29A,其在径向方向上从锁止元件29的半圆形的面突出,换而言之,锁止扣29A在径向方向上高出锁止元件的半圆形的面。
[0044]在图2中示出的带动件20本身是已知的,然而其根据本发明作为相对现有技术的其他的主要变化在带动件20的沿径向突出的区段处具有相对而置的带动件锁止凸起20B。相对而置的带动件锁止凸起20B在水平方向上横向于靠背调节配件10的轴向的纵向方向取向。
[0045]在图2中示出的其他构件已经结合图1的说明进行了阐述。
[0046]图3A根据图2显示了靠背调节配件10在锁定状态I中在靠背调节配件10的配件部件11、12的第一凸缘拉伸部19与第二凸缘拉伸部25之间的结构的放大的透视视图。
[0047]该透视视图显示了锁止元件29,其在处成横向于轴向的纵轴线的平面中布置在处在其后的平面中的楔形部段24之前。楔形部段24基本上处在与第二滑动支承套28相同的径向平面中,因为第二滑动支承套28沿径向支撑在楔形部段24上(同样参见图6C)。
[0048]间隔元件23的空隙23A在间隔元件的沿轴向突出的边缘23B中处在沿径向取向的锁止元件29的平面中。在该实施例中,间隔元件23在空隙23A之外在径向方向上支撑在第二滑动支承套28上。如果并未实施第二滑动支承套28,间隔元件23相应地直接(非间接地通过滑动支承套28)支撑在楔形部段24上,其中,空隙23A在轴向方向上超出楔形部段24,以便锁止元件29如已经阐述的那样可在径向方向上接合到间隔元件23的空隙23A中。
[0049]在图3A中未示出带动件20、滑动支承套13以及带有盖板30的套筒21和所属的密封部22。弹簧元件26和弹簧支脚27仅暗示地(用虚线)示出。因此,指向带动件20的此处定义为锁止元件23的前侧的面变得可见。
[0050]锁止元件29具有凹口 29C (图3C),环形弹簧26的弹簧支脚27在轴向方向上引导穿过该凹口 29C,从而使得弹簧支脚27可接合到为此设置在楔形部段24中的容纳部中。
[0051]已提及的锁止扣29A在径向方向上从锁止元件29突出且在靠背调节配件10的锁定状态I中接合到间隔元件23中。锁止扣29A接合在为此维持在间隔元件23中的至少一个空隙23A中,空隙23A构造为在径向方向上构造的凹处,其宽度至少与锁止扣29A的宽度相对应。
[0052]间隔元件23为间隔环,其由于在整个周缘上在轴向方向上在单侧构造的凹处(空隙23A)而被称为间隔冠状部。锁止元件29在贴靠区域29D中具有贴靠面,其意义在下面还将作进一步阐述。
[0053]图3B、3C和3D用于进一步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锁止元件29的设计方案。[0054]图3B显示了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锁止元件29在其锁定状态I中的放大的透视图示,在锁定状态I中,靠背调节配件10被固定以防滑动。锁止元件29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具有仅仅唯一的锁止扣29A。
[0055]通过放大的图示可更好地看出锁止元件29具有半圆形的凹槽29E,其以凹口 29C为出发点将锁止元件29分成两个半圆形的区域29F、29S,然而两个半圆形的区域29F、29S相应在端侧彼此相连接。下部的半圆形的区域被称为刚性区域29S,而上部的半圆形的区域被称为柔性区域29F,对此之后将作详细地探讨。在刚性区域29S中存在锁止元件29的贴靠区域29D的贴靠面。
[0056]在柔性区域29F处布置有锁止扣29A,其具有U形轮廓29A-1。U形轮廓29A-1在靠背调节配件10的轴向方向上伸出且在端侧在靠背调节配件10的径向方向上又在径向方向上朝靠背调节配件10的纵轴线Y弯曲,从而使得构造有指向靠背调节配件10的纵轴线Y的敞开的U形。
[0057]图3C显示了同样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锁止元件29在其解锁状态II中的放大的透视图示。在在靠背调节配件10的调整期间存在的解锁状态II中,柔性区域29F相对刚性区域29S在轴向方向上移位。因此,刚性区域29S和柔性区域29F在解锁状态II中不再处在一个平面中。
[0058]如图3D在通过锁止元件29的截面中显示的那样,柔性区域29F可相对刚性区域29S移位锁止元件摆动角α。
[0059]然而,仅当操纵靠背调节配件10时才发生锁止元件29的柔性区域29F的移位。如果未操纵靠背调节配件10,锁止扣29Α保持在间隔冠状部23的空隙23Α中的其中一个内且保护靠背调节配件10不受不期望的滑动的影响。
[0060]在图4Α和4Β中以放大的俯视图说明了相应在靠背调节配件10的锁定状态II中的靠背调节配件10。图4Α与图4Β的区别在于:呈环形弹簧26的形式的弹簧元件在此还仅以虚线的形式示出,以便保证锁止元件29的更好的可见度。
[0061]首先可在图4Α和4Β中识别出:构件的位置已经关于在靠背调节配件10内的空间要求而彼此进行了优化,其中,该布置方案部分地同样在技术上受到限制。下面的实施方案同样可在图6C中实行。在考虑带有滑动支承套28的靠背调节配件10的设计方案的情况下来进行说明。
[0062]出发点是第一凸缘拉伸部19的外半径ral9。第一凸缘拉伸部19的外半径ral9与楔形部段24的内半径ri24相对应。在楔形部段24的外半径ra24处联接有带有其内半径ri28的第二滑动支承套28。第二滑动支承套28的外半径ra28与间隔冠状部23的内半径ra23 —致。在轴向方向上(参见图6C),间隔冠状部23相对第二滑动支承套28形成在轴向方向上环绕的突出的边缘23B。
[0063]第二凸缘拉伸部25具有外半径ra25。第二滑动支承套28具有外半径ra28,其与间隔冠状部23的中间的开口的内半径ri28相对应。具有外半径ra29的锁止元件29的锁止扣29A几乎伸延直至间隔冠状部23的外半径匕23。锁止元件29的内半径ri29基本上与楔形部段24的内半径ri24相对应。带有锁止扣29A的锁止元件29在第一凸缘拉伸部19的外半径ral9几乎直至间隔冠状部23的外半径ra23之间延伸。使锁止元件29的锁止扣29A在轴向方向上移位,以便从锁定状态I (29,29A, 29A-1; I)到达到解锁状态II (29,29A, 29A-1;II)中。
[0064]因此,靠背调节配件10尤其明显不同于文献DE 10 2007 010 078 B4。在此,制动元件(其在释放位置中相应于锁止元件29,在该释放位置中释放调整配件)布置在滑动支承套的半径内。此外,在文献EP 2 015 958 BI中说明的制动元件同样仅扩展直至楔形部段的外半径。添加的是:根据本发明的锁止元件29具有柔性区域29F和刚性区域29S,即用于将锁止元件29回调到锁定位置I中的弹簧效果通过集成到锁止元件29自身中的构件一更确切地讲通过可沿轴向运动的柔性区域29F —实现,锁止扣29A布置在该柔性区域处。不同于在文献DE 195 48 809 Cl中说明的是布置有锁止元件29接合到其中的间隔元件23。在文献DE 195 48 809 Cl中,不同于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锁止环的锁止凸起直接接合到第一配件部件的配对齿部中。
[0065]总地来说,靠背调节配件10相对已知的配件的主要区别在于:靠背调节配件10在其锁定状态中具有至少一个沿径向在楔形部段24的外半径ra24上或者在带有第二滑动支承套28的设计方案的情况下在楔形部段24的外半径ra24和滑动支承套28的外半径ra28上引导的带有锁止扣29A的锁止元件29,该锁止扣布置在锁止元件29的集成到锁止元件29中的柔性区域29F处。为了引起靠背调节配件10的解锁状态11,锁止扣29A可在轴向方向上从间隔元件23的空隙23A中移开。在锁止元件29的柔性区域29F处的锁止扣29A接合到间隔元件23中从径向方向上来进行。用于引起解锁状态II的锁止元件29的柔性区域29F和因此锁止扣29A的调整运动在轴向方向上来进行。
[0066]示例地提及的关于现有技术的区别和在说明书中说明的其他区别通过该布置方案且通过根据本发明的靠背调节配件10的锁止元件29的与现有技术不同的几何构造得出。
[0067]此外,通过附图变得明显的是:用作储能器的环形弹簧26以其弹簧支脚27穿过锁止元件29的处在锁止元件19的刚性区域29S中的凹口 29C接合到楔形部段24的容纳部中,且在此将楔形部段24彼此压开。
[0068]图4A显示了楔形部段24和环形弹簧26的弹簧支脚27在原始位置中的位置。在锁止元件29固定在间隔冠状部23中期间,环形弹簧26的弹簧支脚27首先尚未贴靠在凹口 29C的侧部的侧面处。由于摇动和出现的振动(其由于从车辆座椅侧传递到靠背调节配件10上的行驶频率而出现到靠背调节配件10上),楔形部段24在一个方向上或在另一方向上移动,其中,楔形部段24从原始位置中的转动运动仅允许直至在图4B中显示的锁止位置。
[0069]在图4B中,楔形部段24例如向左移动,据此环形弹簧26的左侧的弹簧支脚27在凹口 29C的左边的侧面处阻止楔形部段24的进一步的移动。由此通过锁止元件29可靠地阻止配件部件11、12相对彼此的不期望的滑动。
[0070]因此,为了调整靠背调节配件10,必须对锁止元件29解锁,从而使得靠背调节配件10转变到解锁状态I中。楔形部段24从原始位置到锁止位置中的所说明的允许的最小调整运动在靠背调节配件10的解锁的情况下用于可发生由带动件20的带动件部段20A引起的解锁(如下面阐述的那样)。
[0071]为了锁定,锁止元件29具有带有U形轮廓29A-1的已说明的锁止扣29A。为了可实现解锁状态I,带动件20除了用于带动楔形部段24的带动件部段20A之外具有两个带动件锁止凸起20B。
[0072]通过目前的说明已经变得明显的是:根据本发明的靠背调节配件10与已知的靠背调节配件10的不同之处在于间隔元件23、锁止元件29和经修改的带动件20。间隔元件
23、锁止元件29以及经修改的带动件20 —起为所谓的集成到靠背调节配件10中的轴向锁止系统。
[0073]下面借助轴向锁止系统说明靠背调节配件10的解锁的功能和操作方法。为了阐述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图5A和5B显示了仍在其锁定状态I中的靠背调节配件10的锁定和解锁区域的透视视图(图5A)和俯视图(图5B)。
[0074]在图5A中,间隔冠状部23由于从上方倾斜于靠背调节配件10的截段指向的视角不可见,因为间隔冠状部23坐落在第二配件部件12的由第二凸缘拉伸部25形成的凸缘中。
[0075]在根据图5B的俯视图的在不带有第二凸缘拉伸部25的情况下显示的截段中变得可见的是:锁止扣29A-1在锁定状态II中坐落在间隔冠状部23的空隙23A中的其中一个中。
[0076]为了锁止扣29A-1可从间隔冠状部23的空隙23A中运动出来,使用水平地横向于靠背调节配件10的纵轴线Y相对而置地布置在带动件20处的带动件锁止凸起20B。
[0077]透视视图(图6A)和俯视图(图6B)显示了靠背调节配件10在其解锁状态II中的锁定和解锁区域。
[0078]以原始位置为出发点,楔形部段24相对于锁止元件29的凹口 29C直至锁止位置具有很小的运动游隙以用于朝一个或另一方向上调整靠背调节配件10。在调整靠背调节配件10时,例如在顺时针方向上向右调整时,可由此使带动件20在所提及的运动游隙的范围中向右运动,而锁止元件29在顺时针方向上并未阻止带动件20和因此首先右边的楔形部段24的容易的运动。
[0079]在此时刻中,带动件锁止臂20B(参见图5A至图6A)在带动件20在顺时针方向上运动之后接合到锁止扣29A的U形轮廓29A-1中。
[0080]两个带动件锁止凸起20B具有呈起动斜面(Anlaufschrjige)的形式的斜面20B-1。
[0081]起动斜面在轴向方向上倾斜地延伸,从而使得锁止元件29的柔性区域29F可在轴向方向上移位。如果带动件锁止凸起20B以其斜面20B-1驶入到U形轮廓29A-1中,锁止元件29的柔性区域29F因此在轴向方向上以摆动角α (图3D)摆动。
[0082]斜面20Β-1接合在锁止扣29Α-1的在端侧在靠背调节配件10的径向方向上在径向方向上朝靠背调节配件10的纵轴线Y弯曲的区域的内侧处,且在轴向方向上使锁止扣29Α移位,由此带动锁止元件29的柔性区域29F。在调整时导入到锁止扣29Α-1中的力在解锁状态II中一在此柔性区域29F在锁止元件29的锁止扣29Α的轴向移位之后相对锁止元件29的刚性区域29S弯曲一存储在锁止元件29的柔性区域29F中。
[0083]因此,用于使锁止扣29Α的柔性区域29F在轴向方向上移位的力通过操纵靠背调节配件10来施加且从偏心驱动器件14传递到带动件20上,带动件将操纵力通过相应的带动件锁止凸起20 (在关于半圆形的锁止元件29的切向方向上看)通过斜面20Β-1引入到锁止扣29Α的U形轮廓29Α-1中。所引入的力作为锁止元件29的回位力被存储在锁止元件29的柔性区域29F中。因为锁止元件29的柔性区域29F在轴向方向上摆动且可锁止靠背调节配件10,所以所说明的系统被称为轴向锁止系统。
[0084]刚性区域29S通过带动件20的贴靠区域20C的贴靠面来固定。带动件20在其朝锁止元件29 —尤其锁止元件29的下部区域一指向的侧部构造成在为此设置的贴靠区域20C中的贴靠面。锁止元件29的在锁止元件29中与带动件20的贴靠区域20C相对而置的贴靠区域29D已经进行了阐述。因此,在靠背调节配件10的组装状态中,带动件20防止在操纵靠背调节配件10期间锁止元件29的刚性区域29S变形。
[0085]在根据图6B的俯视图中,相对图5B可容易地识别出带动件锁止凸起20B如何以其斜面20B-1驶入到锁止扣29A的U形轮廓29A-1中。根据图6B,锁止扣29A不再与间隔冠状部23的空隙23A处在接合中,从而使得可对靠背调节配件10以原始位置为出发点如期望的那样越过锁止位置(也就是说在克服锁止位置的情况下)在一个方向上或在另一方向上进行调整。在图6B中,借助参考标号20C和29D表示在带动件20与锁止元件29的刚性部件29S之间的贴靠区域。靠背调节配件10的进一步的调整并未在锁止扣29处在接合中的情况下进行,由此以有利的方式实现靠背调节配件10的特别低噪音的调整。
[0086]图6C在处在靠背调节配件10的纵向方向上的截平面中以锁止元件29在其锁定状态I和解锁状态II中的图示显示了在锁止元件的区域中的放大的截面图示。
[0087]锁定状态I (锁止元件29的实线):
在锁定位置29A-1中;1锁止元件29的U形轮廓29A — I的布置在柔性区域29F处的间隔冠状部侧的径向区域处在间隔冠状部23的空隙23A中。锁止元件29处在接合中。
[0088]解锁状态II (锁止元件29的虚线):
在解锁位置29A-1中;II锁止元件29的U形轮廓29A — I的布置在柔性区域29F处的间隔冠状部侧的径向区域从间隔冠状部23的空隙23A中运动出来。锁止元件29不再处在接合中。
[0089]在此期间维持解锁状态II,只要进行靠背调节配件10的调整。在力通过带动件20引入到锁止元件29上期间,带动件锁止凸起20B的斜面20B-1将锁止元件29的U形轮廓29A-1从间隔冠状部23的空隙23A中压出。
[0090]一旦不再施加力,锁止元件29的柔性区域29F施展在柔性区域29F变形时存储的回位力。锁止元件29的U形轮廓29A-1在相比原有的调整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在带动件锁止凸起20B的斜面20B-1上滑动,且锁止扣29A、29A-1又接合到至少一个空隙23A中。
[0091]如果锁止扣29A并未直接接合到空隙23A中,锁止扣29A在空隙23A旁边贴靠到间隔冠状部23的凸起部上且在配件部件11、12相对彼此的很小的调整运动之后不知不觉地移动到其在锁定状态I中存在的锁定位置中,因为锁止元件29的锁止扣29A在这样的调整运动中通过楔形部段24和弹簧元件26在一个方向或另一方向上被带动。
[0092]图7A和7B相应显示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另一锁止元件29相应在其锁定状态I中的放大的透视图示。图7A显示了锁止元件29的背侧,而图7B显示了锁止元件29的此处限定的前侧。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构造有两个锁止扣29A,其一起合并成U形轮廓29A-1。在锁定状态I中,各个锁止扣29A接合到间隔元件23的各个空隙23A中。结果是提高的安全性,因为可承受更大的力。
[0093]图8A和8B相应显示了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另一锁止元件29相应在其锁定状态I中的放大的透视图示。图8A又显示了锁止元件29的背侧,而图SB又显示了锁止元件29的前侧。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构造有三个锁止扣29A,其中,中间的锁止扣29A具有应说明的U形轮廓29A-1。在锁定状态I中,各个锁止扣29A接合到间隔元件23的各个空隙23A中。结果是还要进一步提高的安全性,因为可承受更大的力。
[0094]因此,由于附加的锁止扣29A,可通过第二和第三实施方式的锁止元件29将更高的锁定力引入到间隔冠状部23中,因为可实现构造的两个或三个锁止扣29A接合到间隔冠状部23的空隙23A中。此外,锁止元件29的柔性区域29F的稳定性得到改善。尤其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正面地影响两个彼此相连接的锁止扣29A的稳定性。
[0095]附图标记列表
10配件,靠背调节配件 11第一配件部件 IlA第一适配板 12第二配件部件 12A第二适配板 13第一滑动支承套 14偏心驱动器件 15正齿轮 16外齿部 17空心齿圈 18内齿部
19第一凸缘拉伸部(11)
ral9第一凸缘拉伸部的外半径
20带动件
20A带动件部段
20B带动件锁止凸起
20B-1斜面
20C贴靠区域
21套筒
22密封部
23间隔元件(带有冠状部/间隔冠状部的间隔环)
23A空隙 23B边缘
ri23间隔元件的内半径 ra23间隔元件的外半径 24楔形部段 ri24楔形部段的内半径 ra24楔形部段的外半径 25第二凸缘拉伸部(12) r125第二凸缘拉伸部的内半径 ra25第二凸缘拉伸部的外半径26环形弹簧
27弹簧支脚
28第二滑动支承套
ri28第二滑动支承套的内半径
ra28第二滑动支承套的外半径
29锁止元件
29F柔性区域
29S刚性区域
29A锁止扣
ra29锁止扣的外半径
ri29锁止扣的外半径
29A-1 U形轮廓
29B锁止扣臂
29C 凹口
29D贴靠区域
29E凹槽
30盖板
Y靠背调节配件的摆动轴线(纵轴线)α锁止元件摆动角I锁定状态II解锁状态。
【权利要求】
1.一种配件(10),尤其用于车辆座椅的靠背调节配件,包括:盘状的第一配件部件(11),在其处构造有空心齿圈(17);和可相对于所述第一配件部件(11)围绕所述配件(10)的轴向的纵轴线(Y)旋转的盘状的第二配件部件(12),在其处构造有正齿轮(15),该正齿轮在所述空心齿圈(17)处滚动,由此两个配件部件(11,12)彼此借助于用于确保所述空心齿圈(17)相对于所述正齿轮(15)的偏心的布置的楔形部段(24)处在传动连接中;以及作用到所述楔形部段(24)上的可转动地支承的由偏心驱动器件(14)驱动的带动件(20),其用于驱动正齿轮(15)和空心齿圈(17)的偏心的滚动运动,其特征在于,以纵轴线(Y)为出发点在所述配件(10)的径向方向上在所述第二配件部件(12)的内半径(ri25)与所述楔形部段(24)的外半径(ra24)之间布置有间隔元件(23),其至少在轴向方向上具有敞开的空隙(23A),其中,在至少一个空隙(23A)中在防止所述配件(10)滑动的锁定状态(I)中接合有锁止元件(29)的沿径向超过所述楔形部段(24)的外半径(ra24)引出的至少一个锁止扣(29A),其布置在集成到所述锁止元件(29)中的柔性区域(29F)处,由此,所述至少一个锁止扣(29)借助于布置在所述带动件(20)处的带动件锁止凸起(20B)在所述锁止元件(29)的形成为回位力存储器的柔性区域(29F)变形的情况下在引起所述配件(10)的解锁状态 (II)的情况下在轴向方向上从所述间隔元件(23)的至少一个空隙(23A)中移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元件(23)压入到所述第二配件部件(12)的第二凸缘拉伸部(25)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锁止元件(29)以其内半径(ri29)在处成关于所述楔形部段(24)相邻的径向平面中在所述楔形部段(24)的内半径(ri24)与所述间隔元件(23)的外半径(ra23)之间延伸,其中,所述锁止元件(29)在其通过所述锁止元件(29)的锁止扣(29A)形成的最大的径向扩展部中具有外半径(ra29),其几乎相应于所述间隔元件(23)的外半径(ra23),其中,所述间隔元件(23)的空隙(23A)相对所述楔形部段(24)形成环绕的边缘(23B),其在所述配件(10)的轴向方向上超出所述楔形部段(24)。
4.根据权利要求1和3所述的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元件(29)的刚性区域和柔性区域(29F,29S)以其锁止扣(29A)在锁定状态(I)中完全处在相邻于所述楔形部段(24)的径向平面中,而在解锁状态(II)中仅部分地处在所述间隔元件(23)的相邻于所述楔形部段(24)的径向平面中,因为所述柔性区域(29F)在解锁状态(II)中以其布置在该柔性区域处的锁止扣(29A)沿轴向从径向平面中移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元件(29)的柔性区域(29F)可利用布置在该柔性区域处的至少一个锁止扣(29A)相对于所述刚性区域(29S)以摆动角(α)从锁定状态⑴在轴向方向上可逆地运动到解锁状态(II)中。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元件(29)的至少一个锁止扣(29Α)具有U形轮廓(29Α-1),其在所述配件(10)的轴向方向上伸出,其中,所述U形轮廓(29Α-1)在所述配件(10)的径向方向上朝所述配件(10)的纵轴线(Υ)敞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动件(20)的带动件锁止凸起(20Β)在水平方向上横向于所述配件(10)的轴向的纵向方向⑴取向,且在解锁状态(II)中关于所述锁止元件(29)的圆形的柔性区域(29F)从切线方向接近地、经由斜面(20Β-1)接合到所述锁止元件(29)的锁止扣(29Α)的U形轮廓(29Α-1)中,由此,所述锁止扣(29Α)借助于所述斜面(20B-1)在轴向方向上从所述间隔元件(23)的空隙(23A)中移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动件(20)在贴靠区域(20C)中构造有贴靠面,其在所述锁止元件(29)的刚性区域(29S)中与在贴靠区域(29D)中的贴靠面沿轴向相对而置,由此所述锁止元件(29)的刚性区域(29S)相对于所述锁止元件(29)的柔性区域(29F)在轴向上被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元件(29)在所述锁止元件(29)的柔性区域(29F)中具有基本上与所述空隙(23A)的形状相对应的一个或多个锁止扣(29A-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配件,其特征在于,两个锁止扣(29A)合并成U形轮廓(29A-1)。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件,其特征在于,在径向方向上来看,在所述间隔元件(23)与所述楔形部段(24)之间布置有滑动支承套(28),该间隔元件(23)的内半径(ri23)于是与所述第二滑动支承套(28)的外半径(ra28) —致,而该滑动支承套(28)的内半径(ri28)于是与所述楔形部段(24)的外半径(ra24) —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锁止元件(29)以其内半径(ri29)在处成关于所述滑动支承套(28)和所述楔形部段(24)的相邻的径向平面中在所述楔形部段(24)的内半径(ri24)与所述间隔元件(23)的外半径(ra23)之间延伸,其中,所述锁止元件(29)在其通过所述锁止元件(29)的锁止扣(29A)形成的最大的径向扩展部中具有外半径(ra29),其几乎与所述间隔元件(23)的外半径(ra23)相对应,其中,所述间隔元件(23)的空隙(23A)相对于所述滑动支承套(28)和所述楔形部段(24)形成环绕的边缘(23B),其在所述配件(10)的轴向方向上超出所述滑动支承套(28)和所述楔形部段(24)。
【文档编号】B60N2/225GK103747978SQ201280041915
【公开日】2014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3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7日
【发明者】T.巴科夫, B.斯朱姆兰斯基 申请人:西德科汽车座椅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