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64727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作业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作业车,在顶盖部设有电源单元和用于冷却电源单元的冷却结构,通过将电源电源和冷却结构配置在合适的位置,尽量降低车体高度。在驾驶员搭乘的驾驶室的顶盖部(20)中,设有电源单元(51)、向该电源单元(51)供给驾驶室外空气的进气通路(61)和向顶盖部(20)外部排出供给到电源单元(51)的空气的排气通路(62),电源单元(51)配置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部位,进气通路(61)向电源单元(51)引导从设置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的进气口(63)吸入的空气,排气通路(62)形成为俯视时呈弯曲状,使供给到电源单元(51)的空气朝向设置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部的排气口(64)弯曲流通。
【专利说明】作业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作业车,该作业车向行驶传动系统传递利用来自电源单元的电力工作的电动机的驱动力。
【背景技术】
[0002]作为如上所述的作业车,有一种将收纳有电源单元的收纳箱安装在车体顶盖部的上表面上,并且为了防止雨水等侵入该收纳箱,设有覆盖收纳箱上部及横向侧部周围的防水罩的作业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对于收纳在收纳箱的电源单元,为了防止温度上升,要求其具有冷却结构。于是,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作业车中,在防水罩和顶盖部之间设有间隙,使防水罩外的空气通过该间隙进入防水罩内,使该空气通过进气管和进气口供给到收纳箱内以冷却电源单元。冷却电源单元的空气通过排气口和排气管向收纳箱外排出,通过防水罩和顶盖部之间的间隙向防水罩外排出。
[0003]专利文献:(日本)特开2009-154826号公报
[0004]在上述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作业车中,在顶盖部的上部,除了电源单元外,还设有为了冷却该电源单元而使空气流通的通路、风扇等冷却结构。因此,电源单元和冷却结构从顶盖部向上方侧突出,导致车体高度增高的问题。
[0005]于是,考虑将电源单元和冷却结构设置在顶盖部,但是,例如在顶盖部还设有其他部件。因此,在顶盖部的有限的空间内不得不将电源单元和冷却结构配置成避免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因此难以将电源单元和冷却结构设置在顶盖部上。
[0006]例如,有的牵引车等作业车为了调节供驾驶员乘坐的驾驶室内的空气而将空调装置设置在顶盖部。在该牵弓I车中,在顶盖部设有空调装置和电源单元时,要求将空调装置和电源单元双方尽量配置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部位。为了满足该要求,考虑例如沿着车体前后方向排列配置电源单元和空调装置。但是,在该情况下,由于设有对配置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部位的电源单元供给空气以冷却该电源单元的冷却结构,因此不得不将该冷却结构和空调装置配置成两者互不干涉,从而存在将冷却结构相对空调装置如何配置的问题。例如,如果在上下方向上重叠配置空调装置和冷却结构,则使车体高度增高的问题变得突出。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业车,其虽然在顶盖部设有电源单元和用于冷却该电源单元的冷却结构,但是通过将该电源单元和冷却结构配置在合适的位置,能够尽量降低车体高度。
[0008]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向行驶传动系统传递电动机的驱动力,该电动机利用来自电源单元的电力工作,
[0009]在驾驶员搭乘的驾驶室的顶盖部中,设有所述电源单元、向该电源单元供给所述驾驶室外的空气的进气通路和向所述顶盖部的外部排出供给到所述电源单元的空气的排气通路,
[0010]所述电源单元配置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部位,
[0011]所述进气通路向所述电源单元引导从设置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的进气口吸入的空气,
[0012]所述排气通路形成为俯视时呈弯曲状,使供给到所述电源单元的空气朝向设置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部的排气口弯曲流通。
[0013]根据上述本发明第一方面,在顶盖部中能够将电源单元配置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部位,并且在顶盖部中也能够配置供给用于冷却该电源单元的空气的进气通路和排出向电源单元供给的空气的排气通路。而且,进气通路不仅能够从设置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的进气口向设置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部位的电源单元引导空气,而且能够简化其形状和结构。而且,排气通路由于从设置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部位的电源单元朝向设置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部的排气口弯曲流通空气,因此,能够在比弯曲的部位靠近后方侧的部位设置空闲空间。因此,能够在该空闲空间内配置顶盖部所具有的其他部件,不使其他部件和冷却结构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就能够配置冷却结构。这样,通过在顶盖部设置电源单元和用于冷却该电源单元的冷却结构以避免与其他部件之间发生干涉,并且将电源单元和冷却结构配置在合适的位置而能够尽量降低车体高度。
[0014]本发明第二方面的作业车优先为,所述顶盖部具有俯视时相比所述驾驶室向车体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部位,所述排气口在所述顶盖部的所述突出部位朝向下方侧排出空气。
[0015]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由于排气口在顶盖部的突出部位朝向下方侧排出空气,因此,能够防止雨水等通过排气口侵入排气通路。
[0016]本发明第三方面的作业车优先为,在所述顶盖部设有向所述驾驶室供给调节空气的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的比所述电源单元靠近后方侧的部位被配置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部位,所述排气通路被弯曲成俯视时从所述空调装置偏离。
[0017]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能够满足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部位配置电源单元和空调装置的要求,并且能够将排气通路设置成俯视时从空调装置偏离而弯曲。因此,排气通路和空调装置几乎不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部位,从而能够降低车体高度。
[0018]本发明第四方面的作业车优先为,在所述顶盖部中,将向所述驾驶室供给被所述空调装置调节的调节空气的调节空气供给通路设置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支撑体在其上部支撑所述电源单元,该支撑体被配置为俯视时在所述调节空气供给通路之间与所述调节空气供给通路的上端部相比位于下方侧。
[0019]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作为电源单元的配置位置,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俯视时的调节空气供给通路之间的空间,不仅能够避免电源单元与调节空气供给通路之间的干涉,而且能够合适地配置电源单元与调节空气供给通路。而且,由于在上部支撑电源单元的支撑体被配置为比调节空气供给通路的上端部位于下方侧,因此,能够尽量减小电源单元相对调节空气供给通路向上方侧突出的部位的高度,从而能够尽力相应地降低车体高度。
[0020]本发明第五方面的作业车优先为,所述顶盖部具有内顶盖和外顶盖,在所述内顶盖的上部载置覆盖该上部的所述外顶盖,在所述外顶盖和所述内顶盖之间自由地形成所述电源单元的收容空间,所述外顶盖具有所述进气口和所述排气口,所述进气通路具有设置在所述内顶盖侧的内侧通路部位和设置在所述外顶盖侧的外侧通路部位,所述排气通路具有设置在所述内顶盖侧的内侧通路部位和设置在所述外顶盖侧的外侧通路部位,所述进气通路和所述排气通路中的所述内侧通路部位和所述外侧通路部位的连接是通过载置覆盖所述内顶盖的所述外顶盖来进行的。
[0021]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仅通过载置覆盖内顶盖的上部的外顶盖,能够在外顶盖和内顶盖之间形成电源单元的收容空间。而且,由于安装有覆盖内顶盖的上部的外顶盖,在进行该安装时连接进气通路和排气通路中的内侧通路部位和外侧通路部位的连接作业时,需要暂时将外顶盖向上方侧抬起并进行连接作业等,导致该连接作业导致耗时耗力。于是,在本发明第五方面,进气通路和排气通路中的内侧通路部位和外侧通路部位的连接仅通过载置覆盖内顶盖的上部的外顶盖来进行,由此能够谋求简化用于连接进气通路和排气通路中的内侧通路部位和外侧通路部位的连接作业,并且能够谋求顶盖部的组装作业的简化和该组装作业所需的时间的缩短。
[0022]本发明第六方面的作业车优先为,所述进气通路和所述排气通路中的所述内侧通路部位和所述外侧通路部位的连接部形成为相对于在所述内顶盖的上部载置所述外顶盖的载置方向倾斜的倾斜状。
[0023]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在连接进气通路和排气通路中的内侧通路部位和外侧通路部位时,即使内侧通路部位和外侧通路部位发生了位置偏移,能够通过倾斜状的连接部引导到合适的位置而进行连接。因此,不仅能够谋求简化该连接作业,并且能够合适地进行该连接作业。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牵引车的整体侧视图;
[0025]图2是牵引车的控制框图;
[0026]图3是顶盖部的纵剖侧视图;
[0027]图4是顶盖部的俯视图;
[0028]图5是顶盖部在车体前后方向的中央侧部位的纵剖后视图;
[0029]图6是顶盖部在车体前后方向的后方侧部位的纵剖后视图;
[0030]图7是拆卸了顶盖部的外顶盖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0031]图8是表示车体前后方向的后方侧部位中的密封结构的立体图;
[0032]图9是表示车体前后方向的后方侧部位中的密封结构的剖视图。
[0033]附图标记说明
[0034]6发电电动机(电动机)
[0035]8变速器壳(行驶传动系统)
[0036]11驾驶室
[0037]20顶盖部
[0038]21内顶盖
[0039]22外顶盖
[0040]25突出部位
[0041]40空调装置[0042]46调节空气通路
[0043]51电源单元
[0044]61进气通路
[0045]62排气通路
[0046]63进气口
[0047]64排气口
[0048]73进气侧连接部
[0049]74排气侧连接部
[0050]K2收纳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0051 ] 下面,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52]〔整体构成〕
[0053]如图1所示, 本发明的作业车是例如混合动力型牵引车。该牵引车包括行驶机体
3、柴油发动机5及发电电动机(电机的一例),该行驶机体3具有转向操作(操舵)自如的左右一对前车轮I和左右一对后车轮2,该柴油发动机5配置在该行驶机体3前部的发动机罩4内部,该发电电动机6配置在该柴油发动机5的后面侧。发电电动机6收容在传动外壳7内,在该传动外壳7的后面连接有变速器壳8。为了在行驶机体3的后部覆盖左右后车轮2的上方,以从行驶机体3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有左右后部挡泥板9,在该左后后部挡泥板9之间设置有驾驶座10。另外,该牵引车具有驾驶室11,该驾驶室11形成收容驾驶座10的驾驶空间。
[0054]在行驶机体3后部(变速器壳8的后端侧),设置有作为升降用致动器的升降液压缸12和通过该升降液压缸12的动作而上下摆动的左右一对提升臂13,在变速器壳8的后端设置有能够向外部取出驱动力的动力取出轴14。由此,能够通过利用左右一对提升臂13升降自如的三点连杆机构(未图示)连接旋转耕耘装置、犁等对地作业装置,能够通过向旋转耕耘装置等驱动型对地作业装置传递来自动力取出轴14的驱动力以进行耕地作业。
[0055]在该牵引车中,作为发电电动机6,使用兼有通过发动机5的驱动力进行发电的三相交流发电机的功能和利用从外部供给到的电力进行旋转动作的三相交流电动机的功能的装置。如图1及图2所示,在驾驶室11的顶盖部20的内部设有电源单元51,该电源单元51包括锂离子型、镍氢型等二次电池52 (蓄电池)和电池管理系统53。将来自该电源单元51的直流电转换为三相交流电并向发电电动机6供给的第一电力控制单兀55和驱动液压系统的第二电力控制单元56分散配置在左右后部挡泥板9上。另外,在驾驶座10下侧配置有主控制系统,该主控制系统进行将发电电动机6所发电的三相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进行升压供给到电源单元51的控制和针对第一及第二电力控制单元55,56的控制。
[0056]〔主控制系统〕
[0057]如图2所示,主控制系统包括主控制单元101、发动机控制单元102、混合动力控制单元103、马达控制单元104和整流升压单元105,这些单元构成E⑶。该主控制系统作为充放电机构发挥作用,当作用于行驶传动系统的负荷小时,选择将来自发电电动机6的发电电力向电源单元51的二次电池52充电的充电模式,而当作用于行驶传动系统的负荷超过阈值时,选择将来自电源单元51的电力在第一电流控制单元55中转换为三相交流并向发电电动机6供给的驱动模式。在该驱动模式中,通过向行驶传动系统传递发电电动机6的驱动力,以辅助发动机旋转而进行不导致动力不足或发动机停止的行驶。需要说明的是,行驶传动系统是具备将发动机5的驱动力传递给前车轮I和后车轮2的功能的变速器壳8等传动机构。
[0058]〔驾驶室〕
[0059]如图1所示,驾驶室11包括:在前部呈支柱状的左右一对前柱31、在前后方向的中间呈支柱状的左右一对中柱32、在后部呈支柱状的左右一对后柱33、与这些柱的上部连接的顶部框架34和配置在覆盖该顶部框架34的位置的顶盖部20。在驾驶室11的前部位置中被左右前柱31夹着的位置设有前玻璃35,在两侧部的前柱31和中柱32之间开闭自如地设有玻璃制成的门36,在该门36的后方位置的中柱32和后柱33之间设有侧玻璃37,在后部位直的被左右后柱33夹着的位直设有后玻璃38。左右一对如柱31、左右一对中柱32和左右一对后柱33采用截面形状呈口形的钢材,在这些柱的上端通过焊接固定有顶部框架34。
[0060]在驾驶室11内部的驾驶座10的前部位置,配置有对前车轮I进行转向操作的方向盘15,虽省略图示,但在方向盘15的右侧和左侧的下方,左右分散配置有离合器踏板、制动踏板、加速踏板等各种踏板。另外,虽省略图示,但在驾驶座10的侧部,配置有对变速器壳8进行变速的主变速操纵杆、控制升降液压缸12的升降操纵杆等各种操纵杆。
[0061]该驾驶室11具有阻止外部的尘埃、噪音等侵入驾驶空间内的气密结构。如图1和图3所示,在顶盖部20的中央侧部位设有电源单元51,在顶盖部20的后部设有对驾驶室11内部进行制冷制热的空调装置40。
[0062]〔顶盖部的构成〕
[0063]如图3所示,顶盖部20包括下方侧的内顶盖21和上方侧外顶盖22。内顶盖21支撑于顶部框架34,构成驾驶室11内的天花板壁。俯视时,内顶盖21的中央部形成为向上方侧鼓出的形状,尽量扩大驾驶室11内的室内空间。外顶盖22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具有下壁部23和上壁部24,具有在下壁部23和上壁部24之间形成有中空空间Kl的双重结构。如图3和图7所示,外顶盖22形成为其中央部向上方侧凹入的凹状,俯视时具有比驾驶室11更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位25。该突出部位25在车体宽度方向的两侧和车体前后方向的两侧比驾驶室11更突出。
[0064]为了在顶盖部20上设置空调装置40和电源单元51,在顶盖部20的内部形成有收纳电源单元51的收纳空间K2和收纳空调装置40的空调用收纳空间K3。如图7所示,为了覆盖内顶盖21的整个上部,在顶部框架34的上部放置外顶盖22,由此在内顶盖21和外顶盖22之间形成收纳空间K2。而且,还包括设置在内顶盖21的后端部的下部罩43,在内顶盖21、外顶盖22和下部罩43之间形成空调用收纳空间K3。收纳空间K2形成在车体前后方向的中央侧部位,空调用收纳空间K3形成在车体前后方向的后方侧部位。
[0065]〔驾驶室的空调构成〕
[0066]如图3所示,在顶盖部20的后端位置的比后柱33更向后方突出的位置设有空调装置40。横向框架41以比左右一对后柱33的上端低的配置高度跨设在左右一对后柱33上(参照图8),在该横向框架41的上部设有向后方侧延伸的支撑支架42。空调装置40支撑于该支撑支架42。下部罩43跨设在横向框架41和外顶盖22的后端部上,该下部罩43覆盖空调装置40的后下部。由此,由内顶盖21的后端部、外顶盖22的后方侧部位和下部罩43形成收纳空调装置40的空调用收纳空间K3。
[0067]如图4所示,空调装置40包括内部具有蒸发器(未图示)和电加热器的空调单元44和向该空调单元44输送空气的送风风扇45。空调单元44配置在车体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送风风扇45配置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与空调单元44邻接的左侧侧部。通过向空调装置40供给驾驶室11内的空气或者驾驶室11内的空气和驾驶室11外的外部气体的混合空气,在空调装置40中对该空气进行调节,在空调装置40中被调节的调节空气经由调节空气供气通路46 (空调管)向驾驶室11内供给。
[0068]如图3所示,为了向空调装置40供给驾驶室11内的空气,在内顶盖21中向斜下方侧延伸的后方侧部位设有内部气体供给口 47。经由该内部气体供给口 47连通驾驶室11内部和空调用收纳空间K3,驾驶室11内的空气经由内部气体供给口 47供给到空调用收纳空间K3。
[0069]如图4和图6所示,为了向空调装置40供给驾驶室11外的外部气体,在外顶盖222中向后方左侧突出的突出部位25设有外部气体供给口 48。经由该外部气体供给口 48连通驾驶室11外部和外顶盖22中的中空空间Kl,驾驶室11外的外部气体经由外部气体供给口 48供给到中空空间K1。外部气体供给口 48的开口朝向下方侧,从而防止雨水等侵入中空空间K1。如图3所示,在顶盖部20的后方侧部位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连通管49,经由该连通管49连通外顶盖22中的中空空间Kl与空调用收纳空间K3。由此,驾驶室11外的外部气体经由外部气体供给口 48供给到外顶盖22中的中空空间K1,再经由连通管49从中空空间Kl向空调用收纳空间K3供给。
[0070]当向空调装置40供给驾驶室11内的空气时,由于设有上下摆动式百叶窗50,因此自由切换为仅供给驾驶室11内的空气的状态和供给驾驶室11内的空气和驾驶室11外的外部气体混合的空气的状态。连通管49被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其下方侧开口与内部气体供给口 47对置。百叶窗50通过上下摆动开将连通管49的下方侧开口开闭自如。如图3中的虚线所示,通过用百叶窗50封堵连通管49的下方侧开口,切换为仅使驾驶室11内的空气供给到空调装置40的状态。如图3中实线所示,切换百叶窗50而使连通管49的下方侧开口敞开,切换为向空调装置40供给向驾驶室11内的空气中混合驾驶室11外的外部气体后的空气的状态。
[0071]如图4所示,调节空气供给通路46用于向驾驶室11内供给在空调单元44中被调节的调节空气,分别配置在车体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调节空气供给通路46从车体前后方向的后方侧向前方侧延伸,从在车体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的多个排出口 16向驾驶室11内供给调节空气。
[0072]〔电源单元的收纳构成〕
[0073]电源单元51的二次电池52是将作为电池发挥功能的多个单元电连接而构成的,在车体宽度方向及车体前后方向上配置在顶盖部20的中央侧部位。电池管理系统52配置在二次电池52的前方附近位置。如上所述,为了覆盖内顶盖21的整个上部而载置了外顶盖22,由此在内顶盖21和外顶盖22之间形成了收纳电源单元51的收纳空间K2。在该收纳空间K2中设有收纳电源单元51的收纳壳54。[0074]如图5所75,电源单兀51支撑于向车体宽度方向延伸的板状第一壳支撑体57(相当于支撑体)的上部。第一壳支撑体57跨设在与左右顶部框架34连接的第二壳支撑体58上,支撑电源单元51的第一壳支撑体57的支撑面被配置为相比车体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所具有的调节空气供给通路46的上端部位于下方侧。这样,如图4所示,收纳在收纳壳54内的电源单元51充分有效地利用俯视时调节空气供给通路46之间的空间而被配置,如图5所示,尽量降低比调节空气供给通路46更向电源单元51的上方侧突出的部位的高度。
[0075]〔电源单元的冷却构成〕
[0076]为了抑制二次电池52的温度上升,电源单元51具有吸入驾驶室11外的空气作为冷却空气供给到二次电池52和电池管理系统53的冷却结构。该冷却结构设置在顶盖部20上。
[0077]如图3和图4所示,作为冷却结构,在顶盖部20上设有向电源单元51供给驾驶室11外的空气的进气通路61和将供给到电源单元51的空气排出到顶盖部20的外部的排气通路62。进气通路61形成为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形状,以向电源单元51供给从车体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所具有的进气口 63吸入的空气。排气通路62形成为俯视时呈弯曲形状,以向车体宽度方向的一端部(右侧端部)所具有的排气口 64引导来自电源单元51的空气。驾驶室11外的空气经由进气口 63供给到进气通路61,通过该进气通路61使流通方向朝向后方侧而在顶盖部20内流通,并作为冷却空气供给到收纳壳54内。然后,供给到收纳壳54内的空气从收纳壳54的后端部供给到排气通路62,通过该排气通路62将俯视时的流通方向朝向斜右后方侧而在顶盖部20内流通,并且通过排气口 64排出到顶盖部20的外部。
[0078]在外顶盖22的前面部中,进气口 63设置在车体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进气口 63的开口形成为朝向前方侧的横向较长形状。进气通路61从空气流通方向的上游侧开始以俯视时与进气口 63的开口宽度相同的通路宽度向后方侧延伸之后,依次具有将通路宽度在车体宽度方向的中央侧缩小的第一通路部位65、前部风扇66和俯视时越靠近后方侧通路宽度越变宽的第二通路部位67。在第一通路部位65设有空气过滤器68,该空气过滤器68的后端部与前部风扇66的吸入部连接。第二通路部位67的前端部与前部风扇66的排出部连接,第二通路部位67的后端部与收纳壳54的前面部连接。
[0079]如图3所示,在进气通路61中空气流通方向的上游侧端部,设有将空气的流通方向从下方侧折返到上方侧的弯曲通路部位69。该弯曲通路部位69防止雨水等侵入进气通路61。虽省略图示,但在弯曲通路部位69中将空气的流通方向从下方侧折返到上方侧的折返部,设有用于将滞留的雨水等向该折返部的下部排出的孔部。
[0080]排气通路62从空气的流通方向的上游侧开始,以与俯视时的收纳壳54的宽度相同的通路宽度向后方侧延伸之后,依次具有将空气的流通方向朝向斜右后方侧的俯视时呈倾斜状的第三通路部位70、后部风扇71和向排气口 64引导来自该后部风扇71的空气的第四通路部位72。在车体前后方向的后方侧且在车体宽度方向上比驾驶室11更向右外侧突出的外顶盖22的突出部位25设有排气口 64,该排气口 64的开口形成为朝向下方侧,从而防止雨水等侵入排气通路62。
[0081]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前部风扇66,采用绕左右轴心旋转驱动的多翼片送风机,而作为后部风扇71,采用绕前后轴心旋转驱动的轴流送风机。另外,作为冷却结构中的风扇,可以仅设置前部风扇66和后部风扇71中的任一个。
[0082]如上所述,在顶盖部20中,将空调装置40和电源单元51双方设置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部位,同时除了空调装置40以外,还具有用来冷却电源单元51的包括进气通路61和排气通路62的冷却结构。由于排气通路62被弯曲俯视时为从空调装置40偏离,因此,几乎不存在空调装置40和冷却结构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部位,从而能够尽量降低车体高度。另外,将用于在空调装置40和驾驶室11内部之间使空调所使用的空气循环的通路和用于冷却电源单元51的包括进气通路61和排气通路62的供空气流通的通路划分设置在顶盖部20中。由此,冷却电源单元51的空气不会供给到空调装置40,相反被空调装置40调节的调节空气也不会供给到电源单元51,因此,作为各通路的设置空间充分有效地利用顶盖部20,并且能够合适地进行驾驶室11的空气调节和电源单元51的冷却。而且,如上所述,支撑电源单元51的第一壳支撑体57的支撑面被配置成比调节空气供给通路46的上端部位于下方侧,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车体高度。
[0083]〔进气通路和排气通路的连接构成〕
[0084]进气通路61自由分离为内顶盖21侧所具有的内侧通路部位和外顶盖22侧所具有的外侧通路部位。排气通路62也与进气通路61同样,自由分离为内顶盖21侧所具有的内侧通路部位和外顶盖22侧所具有的外侧通路部位。
[0085]如图3和图7所示,在进气通路61中,第一通路部位65 (相当于外侧通路部位)设置在外顶盖22侧与进气口 63连通,前部风扇66和第二通路部位67(相当于内侧通路部位)构成为在内顶盖21侧使前部风扇66的排出口与第二通路部位67连通,并且第二通路部位67与收纳壳54连通。如图6和图7所示,在排气通路62中,第三通路部位70和后部风扇
71(相当于内侧通路部位)构成为在内顶盖21侧使第三通路部位70和后部风扇71的吸入部连通,第四通路部位72 (相当于外侧通路部位)在外顶盖22侧与排气口 64连通。
[0086]进气通路61和排气通路62通过使内侧通路部位和外侧通路部位连接以形成其通路。进气通路61和排气通路62中内侧通路部位和外侧通路部位的连接是将外顶盖22载置于顶部框架34的上部以覆盖内顶盖21的整个上部来进行的。即,仅通过载置外顶盖22而覆盖内顶盖21的上部,连接进气通路61的第一通路部位65 (外侧通路部位)和前部风扇66 (内侧通路部位),并且连接排气通路62的后部风扇71 (内侧通路部位)和第四通路部位
72(外侧通路部位)。
[0087]如图3和图7所示,进气通路61的第一通路部位65 (外侧通路部位)和前部风扇66 (内侧通路部位)的进气侧连接部73形成为相对为了覆盖内顶盖21的整个上部而载置外顶盖22的载置方向即上下方向倾斜的倾斜状。如图6和图7所示,排气通路62的后部风扇71 (内侧通路部位)和第四通路部位72 (外侧通路部位)的排气侧连接部74也行成为相对上下方向倾斜的倾斜状。由此,在将外顶盖22载置于内顶盖21的上部时,即使进气通路61的第一通路部位65 (外侧通路部位)和前部风扇66 (内侧通路部位)存在位置偏移,通过进气侧连接部73的倾斜被引导到合适的位置,从而能够合适地进行第一通路部位65(外侧通路部位)和前部风扇66 (内侧通路部位)的连接。而且,排气通路62的后部风扇71(内侧通路部位)和第四通路部位72 (外侧通路部位)的连接也通过排气侧连接部74的倾斜被引导到合适的位置进行合适的连接。
[0088]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分别在进气侧连接部73和排气侧连接部74提高密封性,也可以在进气通路61和排气通过62的外侧通路部位和内侧通路部位之间安装密封部件而连接外侧通路部位和内侧通路部位。
[0089]〔密封构造〕
[0090]如上所述,为了覆盖内顶盖21的整个上部而载置外顶盖,由此在内顶盖21、下部罩43及外顶盖22之间形成有收纳空间K2和空调用收纳空间K3。为了防止雨水等侵入该收纳空间K2和空调用收纳空间K3,在外顶盖22与顶部框架34之间以及外顶盖22与下部罩43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结构80。
[0091]如图3和图7所示,该第一密封结构80包括设置在顶部框架34和下部罩43侧的下方侧密封面部81、设置在外顶盖22侧的上方侧密封面部82和配置在该下方侧密封面部81与上方侧密封面部82之间的密封部件83。下方侧密封面部81在顶部框架34的上端部形成为横跨车体前后方向的前端部中沿车体宽度方向延伸的部位和车体宽度方向的两端部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部位以同一高度连续连接的平面状。在外顶盖22中形成有以同一高度连续连接的沟槽部,该沟槽部向上方侧凹陷且包围中央侧部位的周围,该沟槽部的底部构成为上方侧密封面部82。另外,密封部件83以嵌入形成其上方侧密封面部82的沟槽部的状态被设置为沿着上方侧密封面部82的长度方向连续连接。
[0092]如图8和图9所示,形成空调用收纳空间K3的横向框架41和下部罩43之间也设有第二密封结构84。横向框架41在侧视时呈-形,与其后方侧相对的后方侧壁部41a形成为越靠近上方侧越位于前方侧的倾斜状。下部罩43通过使其前端侧部位与横向框架41的上表面部重叠并利用螺栓等连接而与横向框架41连接。而且,下部罩43以弯曲状形成为在其前端侧部位设置有与横向框架41的后方侧壁部41a相对,并且与后方侧壁部41a同样倾斜的相对壁43a。在第二密封结构84中,横向框架41的后方侧壁部41a构成前方侧密封面部,下部罩43的相对壁43a构成后方侧密封面部,在其后方侧壁部41a和相对壁43a之间设有密封部件85。而且,由于后方侧壁部41a和相对壁43a形成为倾斜状,因此防止连接横向框架41和下部罩43时的位置偏移。
[0093]〔其他实施方式〕
[0094](I)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俯视时排气通路62向右斜后方弯曲,但是,也可以相反地俯视时使排气通路62向左斜后方弯曲。在该情况下,外顶盖22所具有的外部气体供给口48和排气口 64被设置在左右相反侧。
[0095](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比电源单元51位于车体前后方向上的后方侧,将空调装置40配置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部位,但是,也可以将除空调装置40以外的其他部件配置在比电源单元51位于车体前后方向上的后方侧的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部位。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使排气通路62弯曲成俯视时从其他部件偏离。
[0096](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气口 64构成为使空气向下方侧排出,但是,例如也可以在外顶盖22的横侧部设置排气口,从该排气口沿车体宽度方向排出空气。
[0097](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作业车以牵引车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其他各种作业车。
[0098]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向行驶传动系统传递利用来自电源单元的电力工作的电动机的驱动力,并且在顶盖部设置有电源单元和用于冷却该电源单元的冷却结构,将该电源单元和冷却结构配置在合适位置而尽量降低车体高度的各种作业车辆。
【权利要求】
1.一种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向行驶传动系统传递电动机的驱动力,该电动机利用来自电源单元的电力工作, 在驾驶员搭乘的驾驶室的顶盖部中,设有所述电源单元、向该电源单元供给所述驾驶室外的空气的进气通路和向所述顶盖部的外部排出供给到所述电源单元的空气的排气通路, 所述电源单元配置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部位, 所述进气通路向所述电源单元引导从设置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的进气口吸入的空气, 所述排气通路形成为俯视时呈弯曲状,使供给到所述电源单元的空气朝向设置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部的排气口弯曲流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盖部具有俯视时相比所述驾驶室向车体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部位,所述排气口在所述顶盖部的所述突出部位朝向下方侧排出空气。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顶盖部设有向所述驾驶室供给调节空气的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的比所述电源单元靠近后方侧的部位被配置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部位,所述排气通路被弯曲成俯视时从所述空调装置偏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顶盖部中,将向所述驾驶室供给被所述空调装置调节的调节空气的调节空气供给通路设置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支撑体在其上部支撑所述电源单元,该支撑体被配置为俯视时在所述调节空气供给通路之间比所述调节空气供给通路的上端部位于下方侧。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盖部具有内顶盖和外顶盖,在所述内顶盖的上部载置覆盖该上部的所述外顶盖,在所述外顶盖和所述内顶盖之间自由地形成所述电源单元的收容空间,所述外顶盖具有所述进气口和所述排气口,所述进气通路具有设置在所述内顶盖侧的内侧通路部位和设置在所述外顶盖侧的外侧通路部位,所述排气通路具有设置在所述内顶盖侧的内侧通路部位和设置在所述外顶盖侧的外侧通路部位,所述进气通路与所述排气通路中的所述内侧通路部位和所述外侧通路部位的连接是通过在所述内顶盖的上部载置覆盖所述内顶盖的所述外顶盖来进行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作业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通路和所述排气通路中的所述内侧通路部位和所述外侧通路部位的连接部形成为相对在所述内顶盖的上部载置所述外顶盖的载置方向倾斜的倾斜状。
【文档编号】B60K1/04GK103692893SQ201310091004
【公开日】2014年4月2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7日
【发明者】福永智章, 西启四郎, 藤本宽央 申请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