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及罐式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及罐式车辆,支座装置用于支撑所述罐式车辆的罐体,所述支座装置包括支座本体和位于所述支座本体的两端的两个环向支撑部,每一个所述环向支撑部包括外侧堵板和至少一个内侧堵板,所述外侧堵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支座本体的一端,所述外侧堵板的上缘具有适配于所述罐体的弧度,每一个所述内侧堵板设置在所述外侧堵板的内侧,并与所述外侧堵板间隔布置,每一个所述内侧堵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支座本体的一侧,每一个所述内侧堵板的上缘具有适配于罐体的弧度。
【专利说明】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及罐式车辆【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罐式车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及具有该支座装置的罐式车辆。
【背景技术】
[0002]罐式车辆的罐体是通过罐体下端焊接的两个支座与车辆的行走机构固定连接。两个支座分别为V形,沿着罐体的轴向布置。受轻量化需求影响,目前罐式车辆的罐体器壁越来越薄,在运输中,罐体作用压力于支座上,相对地,支座作用支座反力于罐体上。支座反力对罐体器壁影响明显,普通的V型支座两端沿罐体环向的应力分布变化急剧,容易引起该处罐体器壁的撕裂,无法确保罐体安全性能。
[0003]申请号为201020206578.X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提出一种新型的支座,其是在每个V型支座的两端加上两块沿着罐体的环向布置的前堵板和后堵板,降低了 V型支座两端与罐体连接处的局部应力。
[0004]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前堵板和后堵板的受力面积少,且对薄壁罐体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新型的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及罐式车辆,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支座装置具有较大的支撑面积,并针对薄壁罐体具有较好的效果,从而解决罐车器壁减薄后支座处受力分布变化急剧的技术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用于支撑所述罐式车辆的罐体,所述支座装置包括支座本体和位于所述支座本体的两端的两个环向支撑部,每一个所述环向支撑部包括外侧堵板和至少一个内侧堵板,所述外侧堵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支座本体的一端,所述外侧堵板的上缘具有适配于所述罐体的弧度,每一个所述内侧堵板设置在所述外侧堵板的内侧,并与所述外侧堵板间隔布置,每一个所述内侧堵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支座本体的一侧,每一个所述内侧堵板的上缘具有适配于罐体的弧度。
[0007]在本实用新型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的一实施例中,每一个所述环向支撑部包括一个或两个所述内侧堵板。
[0008]在本实用新型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的一实施例中,每一个所述环向支撑部还包括环向堵板,所述环向堵板为板体,其两侧分别固定连接于外侧堵板的下缘和所述内侧堵板的下缘。
[0009]在本实用新型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环向堵板的一端具有圆弧形状。
[0010]在本实用新型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的一实施例中,每一个所述环向支撑部还包括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外侧堵板和所述内侧堵板的端部侧面。
[0011]在本实用新型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的一实施例中,每一个所述环向支撑部还包括环向堵板,所述环向堵板为一端具有圆弧形状的板体,其两侧分别固定连接于外侧堵板的下缘和所述内侧堵板的下缘,其具有圆弧形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弧形板的下缘。
[0012]在本实用新型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弧形板的上缘具有适配于所述罐体的罐壁的形状。
[0013]在本实用新型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支座本体为V形或槽形。
[0014]在本实用新型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外侧堵板露出于所述支座本体一侧的形状与所述内侧堵板的形状相同。
[0015]在本实用新型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的一实施例中,每一个所述内侧堵板与相应的所述外侧堵板之间的间距为120mm至150mm之间。
[0016]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罐式车辆,包括车体、罐体和用于支撑所述罐体的两个支座装置,上述支座装置设置在罐体的下方。
[0017]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和罐式车辆,其增加了支座装置两端处结构与罐体相接部分受力面积,改善该处罐体器壁应力分布状况,预防因支座反力引起的器壁形变及损伤。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0019]图2所示为图1中的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安装在罐体下部的剖视示意图。
[0020]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0021]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0022]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所示为图1中的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安装在罐体下部的剖视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包括支座本体I和两个环向支撑部2。支座本体I 一般为V形或槽形,两个环向支撑部2位于支座本体I的沿长度方向两端,每个环向支撑部2包括外侧堵板21和内侧堵板22。
[0024]两个外侧堵板21焊接设置在支座本体I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外侧堵板21为大致呈钝角三角形的板体,其上缘211具有适配于罐体10的弧度。外侧堵板21的内侧与支座本体I通过优选为焊接的方式相互固定,用于封堵支座本体I沿长度方向两端的开口,并为罐体10提供环向支撑。此处的“内侧”是指每一个支座装置中的任一个外侧堵板21相对靠近同一支座装置中另一个外侧堵板的一侧。
[0025]内侧堵板22设置在外侧堵板21的内侧,每一个内侧堵板22与相应的外侧堵板21之间间隔布置,即与相应的外侧堵板21具有一定距离,该距离优选在120?150mm之间。每个内侧堵板22的一端通过例如焊接等方式固定于支座本体I的一侧。每个内侧堵板22的上缘221具有适配于罐体10的弧度。内侧堵板22的形状与外侧堵板21露出于支座本体I 一侧的部分形状相同。由于相比于现有技术增设了内侧堵板22,本实用新型的支座装置与罐体的下部的接触面积得到了增加,因此降低了接触应力。
[0026]如图1所示,为了减轻支座装置的重量并减小焊接加工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在本实施例中是以两个内侧堵板22为例进行说明,两个内侧堵板22固定连接在支座本体I的同一侧。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如果需要进一步增加支座装置与罐体10的接触面积并进一步降低应力,可以再增加两个固定连接在支座本体I的另一侧的内侧堵板22,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0027]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外侧堵板21和与其相邻的内侧堵板22是通过环向堵板23连接在一起。环向堵板23为板体,其两侧分别连接于外侧堵板21的下缘和内侧堵板22的下缘,且连接方式优选为焊接。
[0028]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环向支撑部2还包括弧形板24,弧形板24可以看作是弯成弧状的板材,其两自由端分别固定于外侧堵板21和内侧堵板22的端部侧面。
[0029]在再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环向支撑部2同时包括环向堵板23和弧形板24,环向堵板23的一端具有圆弧形状,弧形板24的下缘固定于环向堵板23的具有圆弧形状的一端,且弧形板24的下缘与环向堵板23的圆弧形状的边缘通过优选为焊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弧形板24的上缘具有适配于罐体10的形状。由此,弧形板24的上缘也与罐体10的底部接触,能够进一步增大支座装置与罐体的接触面积,降低接触应力,优化应力分布状况。
[0030]当支座本体I的每一端具有两个内侧堵板22,即每一个支座本体I共具有四个内侧堵板22,则可以相应于每一个内侧堵板22在内侧堵板22和外侧堵板21之间配套设置环向堵板23和弧形板24,设置的方式与前述相同,在此不以为限。
[003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罐式车辆,其具有车体、罐体10和上述的支座装置,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支座装置为两个,以如图2所示的方式相邻布置在罐体10的底部。另,在图2中,从受力角度考虑,当两个支座装置安装在罐体10下部之后,两个支座装置的两个相邻的外侧堵板21与罐体10相交的两端点所夹弧长对应角度a可以在90°到
11。之间,并优选为100。。
[0032]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和罐式车辆,其增加了支座装置两端处结构与罐体相接部分受力面积,改善该处罐体器壁应力分布状况,预防因支座反力引起的器壁形变及损伤。
[0033]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所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权利要求】
1.一种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用于支撑所述罐式车辆的罐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装置包括支座本体(I)和位于所述支座本体(I)的两端的两个环向支撑部(2 ),每一个所述环向支撑部(2)包括外侧堵板(21)和至少一个内侧堵板(22),所述外侧堵板(21)固定连接于所述支座本体(I)的一端,所述外侧堵板(21)的上缘(211)具有适配于所述罐体(10)的弧度,每一个所述内侧堵板(22)设置在所述外侧堵板(21)的内侧,并与所述外侧堵板(21)间隔布置,每一个所述内侧堵板(22)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支座本体(I)的一侧,每一个所述内侧堵板(22)的上缘(221)具有适配于罐体(10)的弧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环向支撑部(2)包括一个或两个所述内侧堵板(2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环向支撑部(2)还包括环向堵板(23),所述环向堵板(23)为板体,其两侧分别固定连接于外侧堵板(21)的下缘和所述内侧堵板(22)的下缘。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向堵板(23)的一端具有圆弧形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环向支撑部(2)还包括弧形板(24),所述弧形板(24)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外侧堵板(21)和所述内侧堵板(22)的端部侧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环向支撑部(2)还包括环向堵板(23),所述环向堵板(23)为一端具有圆弧形状的板体,其两侧分别固定连接于外侧堵板(21)的下缘和所述内侧堵板(22)的下缘,其具有圆弧形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弧形板(24)的下缘。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板(24)的上缘具有适配于所述罐体(10)的罐壁的形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本体(I)为V形或槽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堵板(21)露出于所述支座本体(I) 一侧的形状与所述内侧堵板(22 )的形状相同。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罐式车辆的支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内侧堵板(22)与相应的所述外侧堵板(21)之间的间距为120mm至150mm之间。
11.一种罐式车辆,包括车体、罐体(10)和用于支撑所述罐体(10)的两个支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装置设置在所述罐体(10)的下方,所述支座装置为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支座装置。
【文档编号】B60P3/22GK203543781SQ201320645489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1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18日
【发明者】周森, 李陆飞, 肖学文 申请人:荆门宏图特种飞行器制造有限公司,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集安瑞科投资控股(深圳)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