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电部件的支撑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车用电部件的支撑装置。设置在发动机舱侧部的纵梁前端部装配有向上延伸的侧支柱。支撑动力单元的固定装置装配到纵梁的后侧部。电部件设置在侧支柱和固定装置之间。固定装置包括具有固定橡胶的固定构件和将固定构件紧固到纵梁的固定支架。固定支架形成有前端部比后端部高的倾斜表面。支撑装置包括将电部件支撑于车体的支撑构件。支撑构件包括第一和第二支撑构件。第一支撑构件在倾斜表面前方横跨固定支架延伸,外端部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到纵梁。第二支撑构件从第一支撑构件向前延伸,前端部连接到侧支柱。当第二支撑构件被外力向后推动时,第一支撑构件的外端部脱离纵梁在倾斜表面上向后移动,第二支撑构件使发动机罩在固定装置的附近向上突起。
【专利说明】车用电部件的支撑装置【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车用电部件的支撑装置,尤其涉及能够保护安装于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的电部件不受施加到车辆前部的外力作用的电部件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在车辆中,当外力施加到车辆前部时,为了保护乘客不受外力作用,确保车辆前部的长度足够并且车体有效变形以吸收冲击是很重要的。然而,考虑到车辆布局,需要将车辆前部的发动机舱设计为具有用来将部件容纳在其中的最小尺寸,从而进一步扩大车辆内部空间。特别地,在电动车辆或者混合动力车辆中,需要设置更多的部件,并且当外力施加时,这些部件可能严重地相互干扰。
[0003]作为防止施加到车辆前部的外力引起的部件干扰的技术,专利文献I公开一种用于将作为电部件的逆变器设置在车辆前部的发动机舱中的结构,其中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连接到纵梁的前侧横梁和后侧横梁以及悬架支撑罩设置在发动机舱的车辆前侧和后侧,并且逆变器支撑在前侧横梁和后侧横梁上,从而提高车辆前部的车体刚性并且稳定地支撑逆变器。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00852号公报
[0005]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技术提供了提高车辆前部的车体刚性,从而稳定地支撑逆变器的结构。然而,当外力施加到车辆前部并且逆变器因此向后移动时,逆变器会严重干扰设置在逆变器后方的部件。
【发明内容】
[0006]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当外力施加到车辆前部时也能够保护安装于车辆的逆变器等电部件的电部件支撑装置。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车用电部件的支撑装置,其中:在被发动机罩覆盖的发动机舱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侧部设置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纵梁;所述纵梁的前端部装配有从所述纵梁向上延伸的侧支柱;在所述发动机舱中设置有具有电动机的动力单元;支撑所述动力单元的固定装置装配到所述纵梁中的比所述侧支柱靠后侧的部分;所述电部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设置在所述侧支柱和所述固定装置之间;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具有固定橡胶的固定构件和用于将所述固定构件紧固到所述纵梁的固定支架;并且所述固定支架形成有倾斜表面,该倾斜表面倾斜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其前端部高于其后端部,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构件,该支撑构件将所述电部件支撑于所述车体并且包括:第一支撑构件,其在所述倾斜表面前方横跨所述固定支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到所述纵梁的外端部;以及第二支撑构件,其从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向前延伸,并且具有连接到所述侧支柱的前端部,其中所述支撑装置被配置为使得当所述第二支撑构件被外力向后推动时,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的外端部脱离所述纵梁并且在所述倾斜表面上向后移动,并且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使所述发动机罩变形为在所述固定装置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附近向上突起的形状。
[0008]利用该配置,当外力从车辆前方施加到车辆前部并且由此将负荷传送到侧支柱时,该负荷通过侧支柱传送到第二支撑构件,并且该负荷从第二支撑构件传送到第一支撑构件,从而具有第一支撑构件和第二支撑构件的支撑构件将向后移动。此时,由于第一支撑构件可以通过外力脱离纵梁,所以第一支撑构件脱离纵梁,使得具有第一支撑构件和第二支撑构件的支撑构件向后移动。之后,沿着固定支架的倾斜表面向后并向上引导支撑构件的第一支撑构件。结果,可以使装配到支撑构件的电部件向后并向上移动,以将电部件引导到发动机罩下面加大的空间部中。因此,可以防止电部件与前围板或其他外围部件严重干扰,从而保护电部件。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在附图中:
[0010]图1是车辆前部的俯视图(根据实施例);
[0011]图2是车辆前部的侧视图(根据实施例);
[0012]图3是施加外力的情况下的车辆前部的俯视图(根据实施例);
[0013]图4是施加外力的情况下的车辆前部的侧视图(根据实施例);
[0014]图5是车用电部件的支撑装置的立体图;以及
[0015]图6是固定支架的侧视图(根据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参照附图描述实施例。
[0017]图1至图6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图1和图2中,车辆I包括车体2。车体2包括前格栅3、右侧面板4、左侧面板、前围板6和发动机罩7,它们形成前围板6前方的发动机舱8和前围板6后方的车辆内部。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纵梁10、11设置在被发动机罩7覆盖的发动机舱8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侧部。从纵梁10、11向上延伸的侧支柱12、13装配到右纵梁10和左纵梁11的前端部。侧支柱12、13通过上横梁14相连。此外,发动机舱8在布置于后侧的前围板6附近设置有滑柱支座15、16。
[0018]在发动机舱8中,设置有动力单元18,动力单元18具有用于驱动的电动机17。动力单元18将变速器20连接到横向设置的发动机19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侧,并且其中嵌入有电动机17。车辆I是利用电动机17和发动机19作为驱动源来驱动的混合动力车辆。
[0019]动力单元18通过固定装置支持于车体2。在本实施例中,示出并描述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侧的固定装置21。支撑动力单元18的固定装置21装配到左纵梁11中的比前端部的侧支柱13靠后侧的部分。固定装置21包括具有固定橡胶22的固定构件23和用于将固定构件23紧固到纵梁11的固定支架24。固定装置21利用紧固螺栓25经由固定橡胶22将固定构件23紧固到变速器20,并且利用紧固螺栓30经由间隔件27、28将利用紧固螺栓26装配于固定构件23的固定支架24紧固到纵梁11的上壁29,从而将动力单元18支撑在车体2上。
[0020]在车辆I中,作为电动机17的电部件的逆变器31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设置在左侧支柱13和固定装置21之间。逆变器31通过支撑装置32的支撑构件33支撑于车体2。支撑装置32在固定装置21的固定支架24上形成有倾斜表面34,倾斜表面34倾斜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其后端部高于其前端部。
[0021]如图6中所示固定支架24包括与纵梁11的上壁29平行地向后延伸的前侧部35、从前侧部35的后端向后并向上延伸的倾斜部36、与纵梁11的上壁29平行地从倾斜部36的后端向后延伸的中部37、从中部37的后端向后并向下延伸的倾斜部38以及与纵梁11的上壁29平行地从倾斜部38的后端向后延伸的后侧部39。在固定支架24中,前侧部35和后侧部39经由间隔件27、28紧固到纵梁11的上壁29,中部37装配到固定构件23,并且在前倾斜部36上形成倾斜表面34。
[0022]如图1和图2中所示,支撑构件33包括第一支撑构件40和第二支撑构件41。第一支撑构件40在固定支架24前方横跨倾斜表面34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第一支撑构件40的外端部42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到纵梁1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构件40的外端部42经由间隔件27和稍后描述的爪部48间接连接到纵梁11的上壁29。第二支撑构件41向前延伸,其后端部43连接到第一支撑构件40,其延伸的前端部44的抬起部通过紧固螺栓46经由支架45连接到侧支柱13。第二支撑构件41向前倾斜为其前端部44低于其后端部43。
[0023]如图5中所示,在支撑装置32中,第一支撑构件40经由固定支架24可拆卸地连接到第二支撑构件41。在支撑装置32中,第一支撑构件40和固定支架24相互连接之处的连接部被配置为第一连接部47。第一连接部47包括C形爪部48和第一支撑构件40的外端部42,C形爪部48连接到固定支架24并且向后张开,第一支撑构件40的外端部42装配到爪部48的内侧的装配部49。
[0024]如图3和图4中所示,支撑装置32被配置为使得当第二支撑构件41被外力F向后推动时,第二支撑构件41使发动机罩7变形为在固定装置2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附近向上突起的形状(山形状)。此外,如图6中所示,经由第一连接部47连接到纵梁11的第一支撑构件40的外端部42脱离纵梁11并且在固定支架24的倾斜表面34上向后移动。
[0025]一般来说,如图3和图4中所示,当车辆I接收来自车辆前方的外力F时,设置在车辆前部的侧支柱13和纵梁11的前端部变形并且向后移动。此外,当车辆I接收来自车辆前方的外力F时,发动机罩7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部向上弯曲成山形状,并且在发动机罩7下面形成加大的空间部50。
[0026]支撑装置32被配置为使得当第二支撑构件41被外力F向后推动时,第二支撑构件41使发动机罩7变形为在固定装置2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附近向上突起的形状,并且第一支撑构件40的外端部42脱离纵梁11并且在固定支架24的倾斜表面34上向后移动。结果,当车辆前部接收来自车辆前方的外力F并且因此负荷传送到侧支柱13时,该负荷通过侧支柱13传送到第二支撑构件41,并且该负荷从第二支撑构件41传送到第一支撑构件40,从而具有第一支撑构件40和第二支撑构件41的支撑构件33将向后移动。
[0027]此时,由于第一支撑构件40可以通过外力F脱离纵梁11,所以第一支撑构件40脱离纵梁11,从而具有第一支撑构件40和第二支撑构件41的支撑构件33向后移动。之后,沿着固定支架24的倾斜表面34向后并向上引导支撑构件33的第一支撑构件40。
[0028]因此,如图3和图4中所示,支撑装置32可以使安装于支撑构件33的逆变器31如箭头A所示向后并向上移动,并且将逆变器31引导到发动机罩7下面加大的空间部50中。结果,可以防止逆变器31与前围板6或其他电部件严重干扰,从而保护逆变器31。
[0029]在支撑装置32中,第一支撑构件40与固定支架24相互连接之处的连接部被配置为第一连接部47,第一连接部47包括连接到固定支架24并且向后张开的爪部48和装配到爪部48的内侧的第一支撑构件40的外端部42。因此,第一支撑构件40经由固定支架24可拆卸地连接到纵梁11。从而,当外力F施加到车辆前部时,第一支撑构件40被第二支撑构件41推动并且将向后移动。
[0030]此时,如图6中所示,第一连接部47的爪部48向后张开(由箭头示出),并且第一支撑构件40的外端部42脱离爪部48的张开部,使得具有第一支撑构件40和第二支撑构件41的支撑构件33脱离固定支架24,从而可移动,并且支撑构件33可以向后滑动。
[0031]此外,支撑装置32被配置为第二支撑构件41向前倾斜,使得其前端部44低于其后端部43。从而当外力F施加到车辆前部并且侧支柱13向后移动时,支撑构件33被侧支柱13可靠地斜向上推动,从而逆变器31向上移动,并且被引导到发动机罩7下面加大的空间部50中。
[0032]如图1和图2中所示,除了第一支撑构件40和第二支撑构件41以外,支撑构件33还具有第三支撑构件51。第三支撑构件51从第一支撑构件40的与第一连接部47相反的内端部5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延伸,并且利用连接螺栓55经由支架54连接到纵梁11的侧壁53的在固定支架24和侧支柱13之间的区域。
[0033]利用该结构,当外力F施加到车辆前部并且因此负荷传送到第二支撑构件41时,即使第一支撑构件40和第二支撑构件41将要大地转动,支撑装置32也可以利用第三支撑构件51抑制支撑构件33转动。
[0034]从而,支撑装置32可以使支撑构件33可靠地向后移动,并且将第一支撑构件40引导到固定支架24的倾斜表面34。
[0035]此外,如图5中所示,在支撑装置32中,第一支撑构件40和固定支架24相互连接之处的连接部被配置为第一连接部47,第一支撑构件40和第二支撑构件41相互连接之处的连接部被配置为第二连接部56,并且第一支撑构件40和第三支撑构件51相互连接之处的连接部被配置为第三连接部57。第二连接部56位于第一连接部47和第三连接部57之间的中心。
[0036]利用该结构,在支撑装置32中,第二连接部56可以位于第二连接部56到第一连接部47的距离等于第二连接部56到第三连接部57的距离的位置处。因此,从第二支撑构件41传送到第二连接部56的负荷可以基本相等地传送到第一连接部47和第三连接部57。
[0037]因此,防止该负荷被很不对称地输入到第一连接部47和第三连接部57中的任一个。从而可以防止支持构件33大地转动,并且可以使支撑构件33可靠地向后滑动。
[0038]此外,如图1和图2中所示,支撑装置32在第一支撑构件40的第三连接部37的一侧设置有向后延伸的引导构件58。在引导构件58后方,前围板6上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引导构件58重叠的位置处设置有作为车载部件之一的制动单元59。在支撑装置32中,引导构件58被设置为使得引导构件58从第一支撑构件40朝着制动单元59向上倾斜,并且引导构件58的后端部60闻于制动单兀59的如端部61。
[0039]利用该结构,在支撑装置32中,当设置在支撑构件33中的引导构件58向后移动时,引导构件58骑在制动单元59上,从而可靠地向上推动支撑构件33。因此,可以使作为装配到支撑构件33的电部件的逆变器31移动到发动机罩7下面加大的空间部50中,并且可靠地保护逆变器31。
[0040]此外,可以防止作为电部件的逆变器31与设置在逆变器31后方的作为车载部件的制动单元59严重地干扰,由此保护制动单元59。
[0041]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作为混合动力车辆用的电部件的逆变器31。然而,本发明还可以应用于电动车辆用的逆变器。
[0042]本发明提供当外力施加到电动车辆或者混合动力车辆的车辆前部并且还可能施加到设置在发动机舱中的全部重要部件时能够保护电部件的技术。例如,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各种部件,如电池、适用于CNG车辆的双燃料副箱、适用于柴油机车辆的SCR箱等。
[0043]2013年I月2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009297号公开的全部内容,包括说明书、附图和权利要求书,通过引用包含在本申请中。
【权利要求】
1.一种车用电部件的支撑装置,其中: 在被发动机罩覆盖的发动机舱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侧部设置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纵梁; 所述纵梁的前端部装配有从所述纵梁向上延伸的侧支柱; 在所述发动机舱中设置有具有电动机的动力单元; 支撑所述动力单元的固定装置装配到所述纵梁中的比所述侧支柱靠后侧的部分; 所述电部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设置在所述侧支柱和所述固定装置之间; 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具有固定橡胶的固定构件和用于将所述固定构件紧固到所述纵梁的固定支架;并且 所述固定支架形成有倾斜表面,该倾斜表面倾斜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其前端部高于其后端部, 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构件,该支撑构件将所述电部件支撑于所述车体并且包括:第一支撑构件,其在所述倾斜表面前方横跨所述固定支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到所述纵梁的外端部;以及 第二支撑构件,其从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向前延伸,并且具有连接到所述侧支柱的前端部, 其中所述支撑装置被配置为使得当所述第二支撑构件被外力向后推动时,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的外端部脱离所述纵梁并且在所述倾斜表面上向后移动,并且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使所述发动机罩变形为在所述固定装置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附近向上突起的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构件通过所述固定支架可拆卸地连接到所述纵梁,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和所述固定支架相互连接之处的连接部作为第一连接部,并且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连接到所述固定支架并且向后张开的爪部和装配到所述爪部中的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的外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构件向前倾斜,其前端部低于其后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中所述支撑构件进一步包括第三支撑构件,所述第三支撑构件从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的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反的内端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延伸,并且连接到所述纵梁的侧壁的在所述固定支架和所述侧支柱之间的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和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相互连接之处的连接部作为第二连接部,并且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和所述第三支撑构件相互连接之处的连接部作为第三连接部,并且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之间的中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装置, 其中在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的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一侧设置有向后延伸的引导构件, 其中在所述引导构件后方,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引导构件重叠的位置处设置有车载部件,并且 其中所述引导构件从所述第一支撑构件朝着所述车载部件向上倾斜,并且所述引导构件的后端部高于所述车载部件的前端部。
【文档编号】B60K1/00GK103935405SQ201410018421
【公开日】2014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2日
【发明者】市川裕司 申请人:铃木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