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车顶的板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7692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活动车顶的板构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活动车顶的板构造,能够确认将板与内板接合的粘合剂的密封破坏的状态。具备:板(21);由钢板构成的内板(22),其沿板(21)的外周缘部(21a)配置于该板(21)的下方;挡风条(26),其沿板(21)的外周缘部(21a)安装于该板(21),具有夹持于板(21)的外周缘部(21a)以及内板(22)的外周缘部之间的被夹持部(26b)、以及能够与凸缘(12)弹性接触的密封部(26g);以及粘合剂(27),其以与被夹持部(26b)的末端接触的状态将板(21)的下表面以及内板(22)的上表面水密性接合,在内板(22),在粘合剂(27)所接触的被夹持部(26b)的末端的位置形成有切口(22c)。
【专利说明】活动车顶的板构造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对车辆车顶的开口进行开闭的活动车顶的板构造。

【背景技术】
[0002]以往,作为这种活动车顶的板构造公知有例如专利文献I记载的构造。如图8所示,该活动车顶的板构造具备:玻璃制的板91 ;经由粘合剂94而与该板91接合的内板92 ;以及挡风条93。内板92在周缘具有与板91的端面对置的凸缘92a。挡风条93具有:与内板92的凸缘92a紧贴的安装基部93a 体形成于该安装基部93a的外周侧的侧面的密封部93b ;—体形成于安装基部93a的内周侧的上部的唇状密封部93c ;以及能够弹性变形的卡定唇93d。并且,密封部93b与开口 90的内壁面弹性接触,唇状密封部93c压接于板91的上表面。卡定唇93d与板91的下表面抵接而在卡定唇93d与唇状密封部93c之间夹持板91的端部。
[0003]此外,粘合剂94例如以丁基橡胶为主要成分,兼备作为密封件的功能。粘合剂94被涂敷在用于确保其厚度的阻塞部件95与卡定唇93d的末端之间,并与该卡定唇93d的末端相接。由此,能够抑制雨水等从板91的下表面与卡定唇93d的末端的间隙浸入。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58392号公报
[0005]然而,在专利文献I的活动车顶的板构造中,若兼备作为密封件的功能的粘合剂94的涂敷范围的一部分成为密封破坏的状态,则可能导致允许上述雨水等的浸入。在该情况下,可能因浸入的雨水等而在凸缘92a等的表面产生锈。虽然也在内板92的表面涂装防锈用的涂层材料,但是在该情况下,尤其是在凸缘92a的末端也容易在涂层材料产生斑点,依然可能产生锈。
[0006]因此,期望能够在例如发货前的阶段事先确认上述粘合剂94的密封破坏的状
--τ O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确认将板与内板接合的粘合剂的密封破坏的状态的活动车顶的板构造。
[0008]解决上述课题的活动车顶的板构造具备:板,其将形成于车辆车顶的开口闭塞;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内板,其沿上述板的外周缘部配置于该板的下方;挡风条,其沿上述板的外周缘部安装于该板,具有夹持于上述板的外周缘部以及上述内板的外周缘部之间的被夹持部、以及能够与上述开口的内壁面弹性接触的密封部;以及粘合剂,其以与上述被夹持部的末端接触的状态将上述板的下表面以及上述内板的上表面水密性接合,在上述内板,在上述粘合剂所接触的上述被夹持部的末端位置形成切口。
[0009]根据该结构,在例如将上述粘合剂涂敷在上述板的下表面的状态下,使粘合剂与上述挡风条在上述内板的上表面重叠时,若上述粘合剂的涂敷量适当,则该粘合剂以与上述被夹持部的末端接触的状态将上述板的下表面以及上述内板的上表面水密性接合。尤其是在上述切口的形成位置能够通过该切口目视确认上述粘合剂的状态。并且,基于例如上述粘合剂未到达上述被夹持部的末端的状态等,能够确认上述粘合剂的密封破坏的状态。
[0010]关于上述活动车顶的板构造,优选,上述切口配置于上述内板的角部。
[0011]通常,在使用自动涂敷机来将上述粘合剂涂敷在例如上述板的下表面的情况下,在上述板的外周缘部的角部容易发生上述粘合剂的密封破坏的状态。这是由于在该角部对从自动涂敷机压出的上述粘合剂作用离心力而使涂敷量变得不稳定。根据该结构,通过将上述切口配置于上述内板的上述角部,能够提高发现上述粘合剂的密封破坏的状态的可能性。
[0012]关于上述活动车顶的板构造,优选,上述内板包括:在车辆宽度方向并列设置的一对侧框架;将上述两侧框架的前端彼此在车辆宽度方向连接的前框架;以及将上述两侧框架的后端彼此在车辆宽度方向连接的后框架,上述切口是在将上述两侧框架中的每一个与上述前框架以及上述后框架连接的4处上述角部形成于上述两侧框架中的每一个的末端与上述前框架以及上述后框架的末端之间的间隙。
[0013]根据该结构,能够使上述内板为由上述两侧框架、上述前框架以及上述后框架构成的4分割构造,并且使在4处上述角部形成于它们的末端之间的上述间隙为上述切口。
[0014]关于上述活动车顶的板构造,优选,上述两侧框架的每一个与上述前框架以及上述后框架在它们的连接位置沿上下方向重合,在上述两侧框架、上述前框架以及上述后框架中的、在上述连接位置配置于下方的框架即下侧框架,形成有覆盖上述切口的下方的罩盖部。
[0015]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上述罩盖部覆盖从上述切口露出的上述粘合剂的下方,从而抑制美观的恶化。
[0016]关于上述活动车顶的板构造,优选,在上述被夹持部设置唇部,该唇部以与上述粘合剂对置的状态沿上述板的外周缘部与该板的下表面弹性接触。
[0017]根据该结构,当通过上述粘合剂将上述板的下表面以及上述内板的上表面接合时,能够通过上述唇部来抑制在它们之间扩散的涂敷状态的上述粘合剂从上述被夹持部以及上述板的下表面的间隙浸入。
[0018]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确认将板与内板接合的粘合剂的密封破坏的状态的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0020]图2是沿着图1的2-2线的剖视图。
[0021]图3是沿着图1的3-3线的剖视图。
[0022]图4是示出内板的俯视图。
[0023]图5(a)、图5(b)分别是示出图4的范围5A、5B的放大图。
[0024]图6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变形方式的剖视图。
[0025]图7是示出上述变形方式的内板的立体图。
[0026]图8是示出现有方式的剖视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Cl、C2...间隙;10...车辆车顶;11...开口 ;12...凸缘(内壁面);21...板;21a...外周缘部;22...内板;22b...角部;22c...切口 ;22d...外周缘部;23...侧框架;24...前框架;25...后框架;26...挡风条;26b...被夹持部;26e...唇部;26g...密封部;27...粘合剂;31...罩盖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对活动车顶的板构造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汽车等的车辆车顶10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开口 11,并且设置有能够对该开口 11进行开闭的大致四边形的车辆用板20。此外,以下,在车辆用板20的扩散的面上,将趋向外周侧的方向称为“外方向”,将趋向中心侧的方向称为“内方向”。
[0030]如图2所示,开口 11的内壁面形成有遍及其整周而向下方延伸的大致四角筒形状的凸缘12。另一方面,车辆用板20具备与凸缘12配合成形的大致四角板状的玻璃制的板21。另外,车辆用板20具备由钢板构成的大致四角框状的内板22,该内板22沿着板21的外周缘部21a配置于板21的下方。该内板22用于将板21 (车辆用板20)连结于与板的开闭动作相关的功能托架(省略图示)。
[0031]在内板22,在板21的外周缘部21a的下方遍及其大致整周形成有卡定凹部22a。利用卡定凹部22a来扩大内板22与板21的间隙。内板22的比卡定凹部22a靠外方向的部位以与板21大致平行的方式延伸,并且内板22的末端相比板21的末端位于外方向。
[0032]如图4所示,内板22具有由如下部件构成的4分割构造:在车辆宽度方向并列设置的一对侧框架23 ;将两侧框架23的前端彼此在车辆宽度方向连接的前框架24 ;以及将两侧框架23的后端彼此在车辆宽度方向连接的后框架25。并且,如图5(a)中放大所示那样,在前框架24的末端从上方与侧框架23的前端重叠的状态下,侧框架23通过多处点焊W与前框架24接合。另外,如图5(b)中放大所示那样,在后框架25的末端从下方与侧框架23的后端重叠的状态下,侧框架23通过多处点焊W与后框架25接合。
[0033]此外,在侧框架23的前端以及前框架24的末端之间,在它们的外方向的端部形成有间隙Cl。同样地,在侧框架23的后端以及后框架25的末端之间,在它们的外方向的端部形成有间隙C2。也就是说,内板22在将两侧框架23的每一个与前框架24以及后框架25连接的4处角部22b,形成有朝外方向开口的切口 22c。各切口 22c向内方向延伸直至穿过卡定凹部22a为止,因此,卡定凹部22a被切口 22c在4处位置切断。
[0034]如图2所示,车辆用板20具备安装于板21的外周缘部21a的挡风条26。该挡风条26成形为遍及板21的整周延伸的大致四角环状。挡风条26具有围绕板21的外周缘部21a的带状的主体部26a,并且具有从该主体部26a沿外周缘部21a的下表面向内方向延伸的被夹持部26b,还具有从主体部26a沿外周缘部21a的上表面向内方向延伸的覆盖部26c。挡风条26以遍及其整周由被夹持部26b以及覆盖部26c夹持板21的外周缘部21a的状态安装及固定于该外周缘部21a。此时,被挟待部26b夹持于板21的外周缘部21a以及内板22的外周缘部22d之间。
[0035]此外,对于被夹持部26b的末端部下部而言,在整周范围上形成有截面呈大致钩爪状的卡定凸部26d。通过卡定凸部26d嵌入卡定凹部22a来限制挡风条26相对于板21向外方向的移动。另一方面,被夹持部26b的末端部上部遍及其整周形成有在内方向与板21对置的唇部26e。如图2中双点划线所描绘那样,在挡风条26处于单体的状态时该唇部26e呈立起状,并沿着板21的外周缘部21a与该板21的下表面弹性接触。在唇部26e的内方向,形成有用于收纳被按倒于板21的下表面的唇部26e的凹部26h。
[0036]另外,挡风条26在被夹持部26b的下方具有从主体部26a向内方向伸出的支承片26fo该支承片26f遍及主体部26a的整周延伸,在该支承片26f与被夹持部26b之间夹持内板22的外周缘部22d。进而,挡风条26具有与主体部26a的上端缘以及下端缘连接且向外方向突出的截面呈大致圆弧状的密封部26g。该密封部26g遍及主体部26a的整周延伸,并与车辆车顶10的对置的凸缘12弹性接触。
[0037]此外,挡风条26的密封部26g由例如聚氨酯树脂的海绵材料成形,挡风条26的除此之外的部位(主体部26a等)由例如聚氨酯树脂的实心材料成形。也就是说,挡风条26由聚氨酯树脂的海绵材料以及聚氨酯树脂的实心材料双色成形。
[0038]板21的下表面以及内板22的上表面在比被夹持部26b靠内方向的位置被夹装于它们之间的粘合剂27接合。该粘合剂27由例如聚氨酯树脂构成,以与被夹持部26b的末端接触的状态将板21的下表面以及内板22的上表面水密性接合。换言之,设定粘合剂27的涂敷量使得当粘合剂27以涂敷状态在板21的下表面以及内板22的上表面之间扩散时,成为与被夹持部26b的末端接触的状态。由此,能够通过粘合剂27来抑制从板21的外周缘部21a以及覆盖部26c的间隙浸入的雨水等穿过外周缘部21a以及被夹持部26b的间隙向内方向浸入,与此相随也能够抑制内板22的锈的产生。
[0039]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0040]当通过粘合剂27将板21的下表面以及内板22的上表面接合时,首先使用自动涂敷机沿着板21的外周缘部21a将粘合剂27涂敷在板21的下表面。另外,将内板22的外周缘部22d夹入挡风条26的被夹持部26b以及支承片26f之间,而将挡风条26预先组装在该内板22。此时,挡风条26通过将其卡定凸部26d嵌入内板22的卡定凹部22a而相对于内板22被定位。
[0041]接着,若使组装有挡风条26的状态的内板22与板21重叠,则涂敷状态的粘合剂27在板21的下表面以及内板22的上表面之间扩散。此时,如果粘合剂27的涂敷量适当,则该粘合剂27以与被夹持部26b的末端接触的状态将板21的下表面以及内板22的上表面水密性接合。载置板21的被夹持部26b作为经由粘合剂27与内板22接合的板21的间隔件发挥功能。
[0042]此外,在使内板22与板21重叠时,挡风条26的覆盖部26c被按压于板21的下表面而沿着主体部26a倾倒。由此,外周缘部21a被覆盖部26c向内方向均匀施力,从而使板21被相对于内板22等准确定位。以沿着主体部26a的方式倾倒的覆盖部26c通过使用合适的夹具被拉回使得主体部26a沿着板21的上表面。由此,板21的外周缘部21a上表面被覆盖部26c覆盖。
[0043]另一方面,当使内板22与板21重叠时,挡风条26的唇部26e以被板21的下表面压倒的状态与板21弹性接触。并且,以与粘合剂27对置的状态与板21的下表面弹性接触的唇部26e抑制如上所述那样扩散的涂敷状态的粘合剂27从被夹持部26b以及板21的下表面的间隙浸入。
[0044]另外,如图3所示,在内板22的切口 22c的位置,涂敷状态的粘合剂27被释放,由此该粘合剂27形成以与被夹持部26b的末端接触的状态从切口 22c鼓出的鼓出部27a。该鼓出部27a显然与内板22的各切口 22c的配置配合而形成于四处位置。并且,夹装于板21的下表面以及内板22的上表面之间的粘合剂27的状态能够通过各切口 22c被目视确认。
[0045]此外,在内板22的切口 22c的位置,粘合剂27也处于与被夹持部26b的末端接触的状态,由此能够同样地通过粘合剂27抑制从板21的外周缘部21a以及覆盖部26c的间隙浸入的雨水等穿过外周缘部21a以及被夹持部26b的间隙向内方向浸入。
[0046]如上详述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所示的效果。
[0047](I)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切口 22c的形成位置,通过该切口 22c目视确认粘合剂27的状态。并且,基于例如粘合剂27未达到被夹持部26b的末端的状态等,能够确认兼备作为密封件的功能的粘合剂27的密封破坏的状态。
[0048](2)通常,在使用自动涂敷机来将粘合剂27涂敷于板21的下表面的情况下,在板21的外周缘部21a的角部容易产生粘合剂27的密封破坏的状态。这是由于在该角部对从自动涂敷机压出的粘合剂27作用离心力而使涂敷量变得不稳定。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切口 22c配置于内板22的角部22b,能够提高发现粘合剂27的密封破坏的状态的可能性。
[0049](3)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内板22为由两侧框架23、前框架24以及后框架25构成的4分割构造,并且使在4处角部22b形成于它们的末端之间的间隙C1、C2为切口 22c。另外,由于无需由一张钢板通过冲压等切开而形成内板22,因此能够提高成品率。
[0050](4)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通过粘合剂27将板21的下表面以及内板22的上表面接合时,能够通过唇部26e来抑制在他们之间扩散的涂敷状态的粘合剂27从被夹持部26b以及板21的下表面的间隙浸入。
[0051]此外,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如下变更。
[0052].如图6所示,可以在作为下侧框架的侧框架23形成有覆盖切口 22c的下方的罩盖部31,该侧框架23是在侧框架23的前端与前框架24的末端在上下方向重合的它们的连接位置配置于下方的框架。即,如图7所示,该罩盖部31使侧框架23的前端的外方向的端部伸出直至到达前框架24的末端的外方向的端部的下方。趋向前框架24的末端的罩盖部31的伸出长度基于即使处于涂敷状态的粘合剂27扩散而从切口 22c露出也不从罩盖部31的末端露出的距离来设定。通过这样变更,能够利用罩盖部31覆盖从切口 22c露出的粘合剂27的下方,从而抑制美观的恶化。另外,在该情况下,也能够从内板22等的外方向目视确认粘合剂27的状态。
[0053]此外,可以在作为下侧框架的后框架25形成有覆盖切口 22c的下方的相同的罩盖部(31),该后框架25是在侧框架23的后端与后框架25的末端在上下方向重合的它们的连接位置配置于下方的框架。
[005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切口 22c只要处于内板22的4处角部22b的至少I处即可。
[005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为处于内板22的角部22b以外的任意的位置的切口。也就是说,可以为不利用内板22的4分割构造的切口。
[005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可以为由一张钢板切出的单独构造的内板。并且,切口可以处于内板的角部,也可以处于角部以外的任意位置。
[005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可以为由铝合金等轻金属材料构成的内板。
[005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为舍弃唇部26e的挡风条26。
[005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板21可以由合成树脂(例如半透明性的聚碳酸酯树脂等)成形。
[006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粘合剂27只要兼备作为密封件的功能则可以为聚氨酯树脂以外的合成树脂制。
[006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车辆用板20可以相对于车辆车顶10被固定而无法开闭开口
Ilo
【权利要求】
1.一种活动车顶的板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板,其将形成于车辆车顶的开口闭塞; 内板,其沿上述板的外周缘部配置于该板的下方并由金属材料构成; 挡风条,其沿上述板的外周缘部安装于该板,具有夹持于上述板的外周缘部和上述内板的外周缘部之间的被夹持部、以及能够与上述开口的内壁面弹性接触的密封部;以及粘合剂,其以与上述被夹持部的末端接触的状态将上述板的下表面和上述内板的上表面水密性接合, 在上述内板中,在上述被夹持部的上述粘合剂所接触的末端位置形成有切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动车顶的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切口配置于上述内板的角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动车顶的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板包括: 在车辆宽度方向并列设置的一对侧框架; 将上述两侧框架的前端彼此在车辆宽度方向连接的前框架;以及 将上述两侧框架的后端彼此在车辆宽度方向连接的后框架, 上述切口是在将上述两侧框架中的每一个与上述前框架以及上述后框架连接的4处上述角部形成于上述两侧框架中的每一个的末端与上述前框架以及上述后框架的末端之间的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活动车顶的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两侧框架中的每一个与上述前框架以及上述后框架在它们的连接位置处沿上下方向重合, 在上述两侧框架、上述前框架以及上述后框架中的、在上述连接位置配置于下方的框架亦即下侧框架,形成有覆盖上述切口的下方的罩盖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活动车顶的板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被夹持部设置有唇部,该唇部以与上述粘合剂对置的状态沿上述板的外周缘部与该板的下表面弹性接触。
【文档编号】B60J7/00GK204263900SQ201420406388
【公开日】2015年4月15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2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4日
【发明者】本村将太, 山田真人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