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座椅后背收纳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39021发布日期:2020-06-26 20:22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车用座椅后背收纳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用座椅后背收纳组件。



背景技术:

车用座椅后背可以安装收纳组件,以放置或收纳诸如饮料、文件、平板电脑等体积重量不大的物体。目前市场上已有的车用座椅后背收纳组件常常采用面料缝制,仅具有收纳物品或作为托盘的单一功能。而且,目前已有的车用座椅后背收纳组件不能防震,也不具备保温功能。

本实用新型期望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一套多功能的车用座椅后背收纳组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的车用座椅后背收纳组件,可以实现多种使用状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用座椅后背收纳组件,其中,第一收纳壳体具有第一内表面,所述第一内表面围成具有开放侧的第一收纳空间,所述第一收纳壳体还具有第一连接侧边;第二收纳壳体具有第二内表面,所述第二内表面围成具有开放侧的第二收纳空间,所述第二收纳壳体还具有第二连接侧边,所述第一收纳壳体的所述第一连接侧边连接所述第二收纳壳体的所述第二连接侧边,使得所述第二收纳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收纳壳体可展开和闭合,在完全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收纳空间和所述第二收纳空间并行设置且朝向相同侧开放,在完全闭合状态下,所述第一收纳空间和所述第二收纳空间的开放侧对合,从而形成一个收纳空间;闭锁元件设置成可锁定所述第一收纳壳体和所述第二收纳壳体的所述完全闭合状态,以使所述收纳组件可用作收纳包;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条带对和第二连接条带对,第一连接条带对包括两个第一条带,所述两个第一条带的底端均设置于所述第一收纳壳体,所述两个第一条带的末端设置成彼此可拆接,从而连接形成闭合的第一圈口来套住车用座椅的座椅头枕,使得所述收纳组件悬置于所述车用座椅的后背侧;第二连接条带对包括两个第二条带,所述两个第二条带的底端均设置于所述第一收纳壳体,所述两个第二条带的末端设置成分别对应地与所述两个第一条带的末端可拆接,从而连接形成闭合的两个第二圈口来套住行李箱的拉杆,使得所述收纳组件支撑于所述行李箱。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收纳壳体还具有第一外表面;所述两个第一条带的底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收纳壳体的所述第一外表面的远离所述第一连接侧边的开合侧,所述两个第二条带的底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收纳壳体的所述第一外表面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侧边的连接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收纳包包括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所述第一收纳壳体的所述第一连接侧边和所述第二收纳壳体的所述第二连接侧边均沿长度方向延伸;所述两个第一条带的底端的设置位点连接起来形成的直线平行于长度方向,所述两个第二条带的底端的设置位点连接起来形成的直线也平行于长度方向;每个第一条带与可拆接的对应第二条带的设置位点连接起来形成的直线平行于宽度方向。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两个第一条带的末端分别连接子母插扣中的子插扣和母插扣中的一个和另一个,从而彼此可拆接;并且第一条带与可拆接的对应第二条带的末端分别连接子母插扣中的子插扣和母插扣中的一个和另一个,从而彼此可拆接。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收纳壳体在所述第一收纳空间内设置有第一收纳袋,所述第一收纳袋的袋口的朝向背离所述第一连接侧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收纳壳体在所述第二收纳空间内设置有第二收纳袋,所述第二收纳袋的袋口朝向所述第二连接侧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收纳组件还包括收合组件,所述收合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收合条带对,所述收合条带对包括第三条带和第四条带,所述第三条带和所述第四条带的底端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收纳壳体的所述第一内表面和所述第二收纳壳体的所述第二内表面,所述第三条带和所述第四条带的末端设置成彼此可拆接,从而通过所述第三条带和所述第四条带的连接,所述第二收纳壳体在重力作用下相对于所述第一收纳壳体保持在半展开状态下,借此所述第二收纳壳体形成托盘。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合组件包括两个收合条带对,所述第一连接侧边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两个收合条带对分别位于第一方向上的两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条带和所述第四条带的末端分别连接子母插扣中的子插扣和母插扣中的一个和另一个,从而可拆接地连接;并且所述两个收合条带对中,一个收合条带对中的第三条带和另一收合条带对中的第三条带的末端分别连接子母插扣中的子插扣和母插扣中的一个和另一个,从而彼此可拆接。

上述车用座椅后背收纳组件不仅可以悬置于车用座椅的后背侧,用于车用座椅后背收纳,方便后座乘客使用;还可以形成收纳包,从而可以起到防震作用,更好地收纳物品,并且可以对其中的物品起到保温作用;又可以从车用座椅后背拆除下来配合行李箱使用,可以方便地支撑于行李箱。

在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车用座椅后背收纳组件还可以形成托盘,进一步方便后座乘客使用。

上述车用座椅后背收纳组件可以实现多种使用状态,具备多功能的优点,并且经济实用。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得更加明显。

图1至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

图1是示出收纳组件安装于车用座椅后背处于完全展开状态的示意图。图2是示出收纳组件安装于车用座椅后背处于完全闭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3a是示出收纳组件处于完全展开状态的内部示意图。

图3b是示出收纳组件处于半展开状态的内部示意图。

图4a是示出收纳组件处于完全闭合状态的后视图。

图4b是示出收纳组件处于完全闭合状态的侧视图。

图5a是示出收纳组件的连接组件中的各条带全部拆解开时的示意图。

图5b是示出收纳组件的连接组件中的各条带的连接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收纳组件的连接组件与车用座椅配合时的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收纳组件的连接组件与行李箱配合时的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8a至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

图8a是收纳组件处于完全展开状态的内部示意图。

图8b是示出收纳组件处于半展开状态的内部示意图。

图9是示出收纳组件安装于车用座椅后背处于半展开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在以下的描述中阐述了更多的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显然能够以多种不同于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作类似推广、演绎,因此不应以此具体实施方式的内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例如,在说明书中随后记载的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方或者上面形成,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直接联系的方式形成的实施方式,也可包括在第一和第二特征之间形成附加特征的实施方式,从而第一和第二特征之间可以不直接联系。进一步地,当第一元件是用与第二元件相连或结合的方式描述的,该说明包括第一和第二元件直接相连或彼此结合的实施方式,也包括采用一个或多个其他介入元件加入使第一和第二元件间接地相连或彼此结合。

第一实施例

图1至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车用座椅后背收纳组件10(后面简称为收纳组件10)的示例构造。

图1和图2分别示出了收纳组件10与车用座椅20配合构成车用座椅组件300时的不同状态,其中,收纳组件10悬置于车用座椅20的后背侧,图1示出了收纳组件10处于完全展开状态,图2示出了收纳组件10处于完全闭合状态。需要理解,附图均仅作为示例,并非是按照等比例的条件绘制的,不应以此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实际要求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此外,文中以图1中位于车用座椅20后背的后座乘客(未示出)的视角,使用空间关系词语诸如“左”、“右”、“前”、“后”、“上”、“下”等来描述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其他元件或特征的关系。需要理解,这种空间关系词语仅为了便于描述,并不限制收纳组件10的使用状态。这些空间关系词语可以包含元件或特征的、除了附图中描绘的方向之外的其他方向。例如,如果翻转附图中的组件,则描述为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下”的元件的方向将改为在所述其他元件或特征“上”,因此,应相应地解释文中使用的空间关系描述词。

收纳组件10包括第一收纳壳体1和第二收纳壳体2。第一收纳壳体1具有第一连接侧边13,第二收纳壳体2具有第二连接侧边23,第一收纳壳体1的第一连接侧边13连接第二收纳壳体2的第二连接侧边23,使得第二收纳壳体2相对于第一收纳壳体1可展开和闭合。第一收纳壳体1的第一连接侧边13可以通过铰接的方式(诸如采用铰链)或者通过柔性连接的方式(诸如采用可重复折合的材料,如布料)连接第二收纳壳体2的第二连接侧边23,从而第一收纳壳体21和第二收纳壳体2彼此之间可展开和闭合。

图3a和图3b分别示出了收纳组件10处于完全展开状态和半展开状态时的内部示意图。图4a和图4b分别示出了收纳组件10处于完全闭合状态时的后视图和侧视图。

结合图3a至图4b,第一收纳壳体1具有第一内表面11,第一内表面11围成具有开放侧的第一收纳空间s1。

第二收纳壳体2具有第二内表面21,第二内表面21围成具有开放侧的第二收纳空间s2。

图1和图2中还示出了第一收纳壳体1具有的第一外表面12以及第二收纳壳体2具有的第二外表面22,悬置于车用座椅20的后背侧时,第一收纳壳体1的第一外表面12和/或(收纳组件10处于完全展开状态时)第二收纳壳体2的第二外表面22可以部分贴靠车用座椅20的后背表面201,如图1和图2所示。

在图1示出的完全展开状态下,第一收纳空间s1和第二收纳空间s2并行设置且朝向相同侧开放。图1中,第一收纳空间s1位于上方,第二收纳空间s2位于下方,均朝向后侧开放,或者,第一收纳空间s1和第二收纳空间s2的开放侧均位于后侧。

在图2示出的完全闭合状态下,第一收纳空间s1和第二收纳空间s2(均未示出)的开放侧对合,从而形成一个收纳空间。收纳组件10还包括闭锁元件3。闭锁元件3可以锁定第一收纳壳体1和第二收纳壳体2的上述完全闭合状态,从而使得收纳组件10可以用作收纳包100。闭锁元件3例如可以是图示实施方式中的拉链。收纳组件10处于完全闭合状态用作收纳包100时,可以对放置在第一收纳空间s1和第二收纳空间s2对合形成的收纳空间中的物品诸如饮料等起到保温作用。收纳组件10还可以从车用座椅20拆除,用于非车用用途。例如,单独使用为手提包,图1至图4b中,收纳组件10还设置有提手15。具体地,例如,参见图3a,第一收纳壳体1还具有与第一连接侧边13相对的第一开合侧边14,第一开合侧边14设置有提手15,这样可以方便在非车用时随身携带。

收纳组件10还包括连接组件5,连接组件5至少可以将收纳组件10连接到车用座椅20。图5a和图5b示出了收纳组件10的连接组件5。图6和图7分别示出了通过收纳组件10的连接组件5的不同变化形态而形成的两种使用状态。

连接组件5包括第一连接条带对50a,第一连接条带对50a包括两个第一条带51,第一条带51a和第一条带51b,不作区分描述时,统称为第一条带51。两个第一条带51的底端511均设置于第一收纳壳体1。两个第一条带51的末端512设置成彼此可拆接,从而可以参见图6,连接形成闭合的第一圈口c1来套住车用座椅20的座椅头枕201,使得如图1和图2所示,收纳组件10悬置于车用座椅20的后背侧。

连接组件5还包括第二连接条带对50b,第二连接条带对50b包括两个第二条带52,第二条带52a和第二条带52b,不作区分描述时,统称为第二条带52。两个第二条带52的底端521均设置于第一收纳壳体1。

第二连接条带对50b中,两个第二条带52的末端522设置成分别对应地与两个第一条带51的末端512可拆接,从而如图5b和图7所示,连接形成闭合的两个第二圈口c21、c22来套住行李箱30的拉杆301,使得收纳组件10可以支撑于行李箱30。具体地,如图5b和图7所示,第一连接条带对50a的第一条带51a和第二连接条带对50b的第二条带52a连接,形成第二圈口c21;第一连接条带对50a的第一条带51b和第二连接条带对50b的第二条带52b连接,形成第二圈口c22。行李箱30的拉杆301穿过第二圈口c21和c22,并且行李箱30的上侧表面302对收纳组件10进行支撑,这样收纳组件10可以稳定地放置于行李箱30,可以方便旅行携带。

图示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条带对50a和第二连接条带对50b中的各条带(包括第一条带51和第二条带52)例如穿出于第一收纳壳体1的第一外表面12而底端固定设置于第一收纳壳体1的第一外表面12。各条带(包括第一条带51和第二条带52)例如可以采用织带,例如可以设置成长度可调节的形式,从而例如可以方便适应不同的车用座椅尺寸。

图示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一条带51的末端通过子母插扣的形式而彼此可拆接,换言之,两个第一条带51的末端512分别连接子母插扣中的子插扣和母插扣中的一个和另一个,从而彼此可拆接。通过子插扣和母插扣对插,第一条带51a和第一条带51b的末端512可以连接在一起,通过子插扣从母插扣脱卸,第一条带51a和第一条带51b的末端512可以拆解开来。

第一条带51和对应第二条带52的末端512、522也通过子母插扣的形式而彼此可拆接,换言之,第一条带51的末端512和可拆接的对应第二条带52的末端522分别连接子母插扣中的子插扣和母插扣中的一个和另一个,从而彼此可拆接。

例如,图示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条带对50a的第一条带51a的末端512连接有子插扣81a,而第一连接条带对50a的第一条带51b的末端512连接有母插扣82a,因此,第一连接条带对50a中的第一条带51a、51b彼此之间可拆接,从而可以形成第一圈口c1,如图6所示,使得收纳组件10可以套挂于车用座椅20。同时,第二连接条带对50b的第二条带52a的末端522连接有母插扣82b,位于上侧的(第一连接条带对50a的)第一条带51a的子插扣81a可以与位于下侧的(第二连接条带对50b的)第二条带52a的母插扣82b配合对插,同样地,第一连接条带对50a的第一条带51b的母插扣82a可以与第二连接条带对50b的第二条带52b的子插扣81b配合对插,从而形成如图5b所示的连接状态。也即,以第一连接条带对50a的第一条带51a为例,对于第一连接条带对50a的第一条带51a,第一条带51a可以选择与同属第一连接条带对50a的第一条带51b连接,此时可以用于悬吊于车用座椅20,如图1和图2所示;也可以选择与另属第二连接条带对50b的第二条带52a连接,如图5b所示,从而可以将各连接条带对整齐地收纳在收纳组件10的第一外表面12,还可以如图7所示,配合行李箱30使用携带。

图5a和图5b中,收纳包100包括彼此垂直的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第一收纳壳体1的第一连接侧边13和第二收纳壳体2的第二连接侧边13均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两个第一条带51的底端511的设置位点连接起来形成的直线大致平行于第一方向d1,两个第二条带52的底端521的设置位点连接起来形成的直线也大致平行于第一方向d1。此外,每个第一条带51与可拆接的对应第二条带52的设置位点连接起来形成的直线大致平行于第二方向d2,也即,第一条带51a与对应的第二条带52a的设置位点连接起来形成的直线大致平行于第二方向d2,第一条带51b与对应的第二条带52b的设置位点连接起来形成的直线也大致平行于第二方向d2。图中,收纳包100的长度方向作为第一方向d1,收纳包100的宽度方向作为第二方向d2。这样,两个第一条带51通过子母插扣插接时,可以使得悬置于车用座椅20的后背侧时,收纳包100的长度方向大体水平延伸,而收纳包100的宽度方向大体竖直延伸,摆放方正,如图1和图2所示;每个第一条带51与对应的第二条带52通过子母插扣插接而由行李箱30支撑时,行李箱30的上侧表面302可以对收纳包100的宽边侧进行支撑,如图7所示。

图3a和图3b分别示出了收纳组件10处于完全展开状态和半展开状态的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2以及图3a和图3b,特别地,参见图3a,第一收纳壳体1可以在第一收纳空间s1内设置有第一收纳袋16,第一收纳袋16的袋口161的朝向背离第一连接侧边13,图3a中,袋口161朝上。或者,对于第一收纳壳体1和第二收纳壳体2,可以定义靠近第一连接侧边13或第二连接侧边23的一侧为连接侧sc,在连接侧sc,第一收纳壳体1的第一连接侧边13和第二收纳壳体2的第二连接侧边23始终连接在一起,而远离第一连接侧边13或第二连接侧边23的一侧为开合侧so,第一收纳壳体1和第二收纳壳体2在开合侧so可开合,开合角度可以从0度(图2)变化到180度(图1),甚至180度以上)。袋口161朝向开合侧so,从而无论是在图1的完全展开状态还是图2的完全闭合状态,第一收纳袋16都可以用于收纳物品诸如车内杂物。可以通过在第一收纳壳体1的第一内表面11加放网袋160,网袋160和第一内表面11共同围成第一收纳袋16。

继续参见图3a,第二收纳壳体2在第二收纳空间s2内可以设置有第二收纳袋26,第二收纳袋26的袋口261可以朝向第二连接侧边23,也即,袋口261朝向第二收纳壳体2的连接侧sc,图中,袋口261朝上。这样,在图1示出的完全展开状态下,第二收纳壳体2的第二收纳袋26也可以用于收纳物品。第二收纳袋26也可以通过在第二收纳壳体2的第二内表面21加放网袋260来围成。

收纳袋16、26可以分别可拆接地设置于第一收纳空间s1和第二收纳空间s2内。例如,构成收纳袋16、26的网袋160、260可以设置成可拆接的形式,例如通过钩挂或粘贴的形式。

第一收纳壳体1和第二收纳壳体2可以采用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制作,例如通过eva模压成型,这种材料立体成型容易,而且可以起到防震、防摔、保温的效果,尤其是相对于收纳组件常常使用的普通涤纶布和普通塑料而言更是如此。

参见图5a,两个第一连接条带对50a的第一条带51的底端511设置于第一收纳壳体1的第一外表面12的远离第一连接侧边13的开合侧so,第二连接条带对50b的两个第二条带52的底端521设置于第一收纳壳体1的第一外表面12的靠近第一连接侧边13的连接侧sc。图中,第一条带51a和第一条带51b的底端511分别位于第一方向d1(图中,收纳包10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第二条带52a和第二条带52b的底端521分别位于第一方向d1上的两侧。这样,用户使用位于开合侧so的第一条带51a和第一条带51b形成圈口c1来悬挂于车用座椅20时,可以使得收纳组件10的悬挂点位于较高的位置。

第二实施例

图8a至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收纳组件10a,本实施例沿用前述第一实施例的元件标号与部分内容,其中采用相同或近似的标号来表示相同或近似的元件,并且选择性地省略了相同技术内容的说明。关于省略部分的说明可以参照前述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不再重复赘述。

图8a和图8b分别示出了收纳组件10a处于完全展开状态和半展开状态时的内部示意图,而图9示出了收纳组件10a处于半展开状态时与车用座椅20配合的示意图。

第二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点有,收纳组件10a还包括收合组件4。收合组件4包括至少一个收合条带对40。图示实施方式中,收合组件4可以包括两个收合条带对40a、40b,不作区分描述时,可以统称为收合条带对40。

收合条带对40包括第三条带41和第四条带42。各条带(包括第三条带41和第四条带42)例如可以采用织带,例如可以设置成长度可调节的形式,从而可以通过调节条带41或42的长度,来适应不同座椅倾斜角度。可以理解,虽然图中在半展开状态时,第一收纳壳体1和第二收纳壳体2之间的开合角度在90度左右,但是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在半展开状态时,第一收纳壳体1和第二收纳壳体2之间的开合角度可以根据座椅倾斜角度而相应地调整成小于90度或大于90度。

第三条带41和第四条带42的底端分别设置于第一收纳壳体1的第一内表面11和第二收纳壳体2的第二内表面21,也即,第三条带41的底端411设置于第一收纳壳体1的第一内表面11,第四条带42的底端421设置于第二收纳壳体2的第二内表面21。第三条带41和第四条带42的末端设置成彼此可拆接,也即,第三条带41的末端412可拆接地连接到第四条带42的末端422。例如,图示实施方式中,第三条带41和第四条带42的末端通过子母插扣的形式可拆接地连接,换言之,第三条带41的末端412和第四条带42的末端422分别连接有子母插扣中的子插扣和母插扣中的一个和另一个,通过子插扣和母插扣对插,第三条带41和第四条带42的末端可以连接在一起。

通过第三条带41和第四条带42连接,例如,通过图示实施方式中第三条带41和第四条带42的末端的子插扣和母插扣对插连接,第二收纳壳体2在重力作用下相对于第一收纳壳体1保持在图8b和图9中的半展开状态下,借此第二收纳壳体2形成托盘。因此,后座乘客可以在第二收纳壳体2构成的托盘上放置食物诸如汉堡、饮料等,从而方便用餐;也可以放置ipad、书、文具等,进行办公等。

参见图8b,第一连接侧边13沿第一方向d1延伸,图中,依然以收纳包的长度方向作为第一方向d1。两个收合条带对40a、40b分别位于第一方向d1上的两侧。换言之,收合条带对40a中的第三条带41和收合条带对40b中的第三条带41的底端(图中仅标注了收合条带对40a中的第三条带41的底端)分别设置于第一收纳壳体1的第一内表面11的第一方向d1上的两侧,对于后座乘客而言,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收合条带对40a中的第四条带42和收合条带对40b中的第四条带42的底端(图中仅标注了收合条带对40a中的第四条带42的底端421)也分别设置于第二收纳壳体2的第二内表面21的第一方向d1上的两侧,对于后座乘客而言,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第三条带41的末端412和第四条带42的末端422可以分别连接有子母插扣中的子插扣和母插扣中的一个和另一个,从而可拆接地连接。

结合图8a和图8b,两个收合条带对40a、40b中,收合条带对40a(作为“一个收合条带对”的示例)中的第三条带41和收合条带对40b(作为“另一收合条带对”的示例)中的第三条带41的末端也分别连接子母插扣中的子插扣和母插扣中的一个和另一个,从而彼此可拆接。与前述连接条带对类似地,以收合条带对40a的第三条带41为例,对于收合条带对40a的第三条带41,第三条带41可以选择与同属收合条带对40a的第四条带42连接,从而实现图8b和图9所示的半展开状态;也可以选择与另属收合条带对40b的第三条带41连接,如图8a所示,从而例如可以在图8a所示的完全展开状态收纳整齐,还可以对放置第一容纳空间s1的物品进一步起到保护、固定、防止掉落的作用。

第二收纳壳体2可以不设置第二收纳袋,如在第二实施例中。或者,第二收纳壳体2上设置的第二收纳袋可以如前所述,采用可拆接的形式,从而可以从第二收纳壳体2拆解下来。这样,第二收纳壳体2构成的托盘的承托表面可以更整洁。

此外,可以理解,收合条带对40或者连接条带对50a、50b可以可拆接地设置于收纳组件10中,例如通过螺钉连接。

收纳组件10特别是第一收纳壳体1和第二收纳壳体2可以配置有隔热膜附件,从而进一步增强保温效果。

图示实施方式中,收纳组件10的第一收纳壳体1和第二收纳壳体2基本呈长方壳体的形式。以第一收纳壳体1为例,参见图3b,第一收纳壳体1包括大致长方形的底壳101和从底壳101的内表面沿厚度方向t1凸伸并且围出第一收纳空间s1的圈围壳102,圈围壳102包括沿宽度方向w1延伸的两个短边壁102a和沿长度方向l1延伸的两个长边壁102b。但是,需要理解,收纳组件10的第一收纳壳体1和第二收纳壳体2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诸如方形、圆形等。

需要理解,上述的各种变型和变换可以彼此组合,形成又一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