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蓄电池支撑结构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29909发布日期:2021-12-11 12:07阅读:80来源:国知局
车辆蓄电池支撑结构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蓄电池支撑结构。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该车辆蓄电池支撑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2.蓄电池是车辆重要的组成部件,它的作用是把有限的电能储存起来,并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车辆提供能量。在车辆未启动时为其它系统供电,并能够启动发动机。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当遇到颠簸路况或是突发事故紧急刹车时,会给蓄电池带来较大的冲力,如果蓄电池安装不牢,则会使蓄电池脱离其安装位置,造成蓄电池或周边零部件损坏,甚至导致车辆发生故障。
3.蓄电池支撑结构用于支撑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蓄电池支撑结构需要承受车辆行驶中传递带来的振动,并会影响蓄电池。而蓄电池一般含有铅酸等物质,若蓄电池支撑结构设计不合理,则容易使蓄电池发生泄漏,并对周边零部件产生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辆蓄电池支撑结构,以具有较好的刚度,并利于减少振动激励向蓄电池的传递。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车辆蓄电池支撑结构,与机舱轮罩板连接,并包括设于所述机舱轮罩板上方的托板,以及设于所述机舱轮罩板上的支架,且所述支架延伸固连在所述托板的底部,其中,
7.所述支架包括多个分支架;
8.多个所述分支架沿着所述托板的周向依次拼接相连,并围构成内部中空的所述支架。
9.进一步的,所述支架包括三个分支架;其中两个所述分支架的横截面为l形。
10.进一步的,另一所述分支架的纵截面呈“>”形。
11.进一步的,各所述分支架的顶部均设有上翻边;各所述分支架经由所述上翻边连接在所述托板的底部。
12.进一步的,至少两所述分支架的底部设有下翻边;所述下翻边连接在所述机舱轮罩板上。
13.进一步的,所述机舱轮罩板的底部设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与所述支架上下对应布置;所述加强板沿所述机舱轮罩板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加强板与所述机舱轮罩板之间限定出空腔。
14.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板上设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沿所述机舱轮罩板的宽度方向延伸。
1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6.(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蓄电池支撑结构,通过支架和托板,可便于承托蓄电池,并通过多个分支架沿着托板的周向依次拼接相连,并围构成内部中空的支架,利于降低振动激励向蓄电池的传递,从而利于蓄电池的可靠性,并利于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17.(2)两个分支架的横截面为l形,不仅结构简单,而且还利于提高支架的刚度。
18.(3)分支架纵截面呈“>”形,利于在托板和机舱轮罩板之间布置实施,并利于进一步提高支架的刚度。
19.(4)上翻边的结构简单,便于在分支架上加工成型,同时还便于与托板相连。
20.(5)下翻边便于在分支架上加工成型,而具有使分支架与机舱轮罩板之间具有较好的连接效果。
21.(6)通过设置加强板,利于通过支架处的结构刚度,而可减少传递至支架的振动激励。
22.(7)加强部的设置,利于进一步提高支架的刚度。
23.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机舱轮罩板,所述车辆还包括蓄电池、压板以及连接组件,其中:所述机舱轮罩板上设有如上所述的车辆蓄电池支撑结构;所述蓄电池位于所述托板和所述压板之间;所述连接组件连接于所述压板和所述托板之间,并用于紧固所述压板和所述托板而夹持所述蓄电池。
24.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为分设于所述蓄电池两侧的两个;各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托板上,另一端穿经所述压板而与所述压板一侧的螺母相连。
25.进一步的,各所述连接杆的底部与所述托板勾挂相连。
2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27.(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通过在机舱轮罩板上设置如上所述的车辆蓄电池支撑结构,利于提高蓄电池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并通过压板和连接组件,便于将蓄电池固定在托板上。
28.(2)连接杆和螺母的结构简单,便于进行连接,且操作简单。
29.(3)连接杆与托板间勾挂相连,具有的连接方式简单,便于实施的优点。
附图说明
30.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辆蓄电池支撑结构在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辆蓄电池支撑结构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托板的结构示意图;
3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一分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6.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二分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7.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第三分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8.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机舱轮罩板的结构示意图;
39.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蓄电池在安装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41.附图标记说明:
42.1、机舱轮罩板;2、蓄电池;3、托板;4、第三分支架;5、第二分支架;6、第一分支架;7、压板;8、加强板;
43.301、凸起;302、连接板;
44.401、连接翻边;402、第三上翻边;403、第五部分;404、第六部分;
45.501、第三部分;502、第四部分;503、第二上翻边;504、第二下翻边;
46.601、第一上翻边;602、第一下翻边;603、第一部分;604、第二部分;
47.701、螺母;702、连接杆;703、挂钩;
48.801、加强部;802、侧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4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5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至“第六”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51.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2.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53.实施例一
54.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蓄电池支撑结构,与机舱轮罩板连接,包括设于机舱轮罩板上方的托板,以及设于机舱轮罩板上的支架,支架延伸固连在托板的底部。该支架包括多个分支架,多个分支架沿着托板的周向依次拼接相连,并围构成内部中空的所述支架。
55.基于如上整体介绍,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车辆蓄电池支撑结构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和图2中所示。其中,机舱轮罩板1采用现有技术中车辆上的机舱轮罩板1。此处的车辆可为非承载式车辆或承载式车辆,只要在满足支架布置的需要即可。
56.为便于描述,以下将机舱轮罩板1的朝向车辆内部设置的一侧称为内侧,并将朝向车辆外部设置的一侧称为外侧。
57.为提高机舱轮罩板1的使用效果,本实施例中,机舱轮罩板1的内侧向下翻折设置。机舱轮罩板1整体呈拱形,以为车轮的安装提供空间。上述的支架设于机舱轮罩板1的内侧,
且托板3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部分投影轮廓线,位于机舱轮罩板1在车辆高度方向上投影轮廓线的内侧。
58.如图1和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中托板3以水平的姿态保持在机舱轮罩板1的上方,以便于承托蓄电池2。该托板3整体呈长方形,其结构简单,且便于对长方体状的蓄电池2进行承托。另外,托板3的边缘上翻设置,以具有较好的结构刚度。当然,托板3的形状还可采用除长方形外的其他多边形,只要能够对蓄电池2进行承托即可。
59.结合图1和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托板3由机舱轮罩板1上表面的中部向车辆的后方延伸,且因机舱轮罩板1拱形的设置,使得托板3与机舱轮罩板1上表面之间的间距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由前至后渐大设置。本实施例中的支架包括三个分支架,在托板3的俯视状态下,以图3中的视角为基准,并沿着顺时针方向,将三个分支架分别称为第一分支架6、第二分支架5和第三分支架4。其中,第一分支架6和第二分支架5的横截面均呈l形,以利于提高支架的结构刚度。
60.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横截面是由与水平面平行的横向截面剖切而成。而纵截面是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由与横向截面垂直正交的纵向截面剖切而成。
61.具体结构上,如图1、图4和图5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分支架6具有连接在托板3前端和机舱轮罩板1之间的第一部分603,以及连接在托板3底面的外侧和机舱轮罩板1之间的第二部分604。第一部分603和第二部分604连接成l形。其中,第一部分603的长度小于托板3的宽度,第二部分604沿着托板3的长度方向延伸至托板3的中部。
62.作为优选的,在第一分支架6的顶部形成有第一上翻边601,在第一分支架6的底部形成有第一下翻边602。第一分支架6具体通过第一上翻边601与托板3焊接相连,并通过第一下翻边602与机舱轮罩板1焊接相连。
63.结合图1、图4及图6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分支架5具有连接在托板3的外侧和机舱轮罩板1之间的第三部分501,以及连接在托板3的后端和机舱轮罩板1之间的第四部分502。第三部分501和第四部分502连接成l形。其中,第三部分501搭接在第二部分604外,两者于托板3的中部焊接固连。
64.具体实施时,在第二分支架5的顶部形成有第二上翻边503,在第二分支架5的底部形成有第二下翻边504。第二分支架5通过第二上翻边503与托板3焊接相连,并通过第二下翻边504与机舱轮罩板1焊接相连。
65.本实施例中,因第三部分501和第二部分604的连接,使得支架的外侧面呈三角形。此处,利用三角形具有较好稳定性的效果,而提高第一分支架6和第二分支架5对托板3支撑的稳定性。同时,本实施例中,第一上翻边601、第二上翻边503、第一下翻边602以及第二下翻边504的结构简单,便于在第一分支架6和第二分支架5上加工成型,且与托板3和机舱轮罩板1之间的连接面积大,而利于提高连接效果。
66.为进一步提高第一分支架6和第二分支架5的使用效果,本实施例中,第一部分603和第二部分604的连接处,以及第三部分501和第四部分502的连接处均倒圆角设置。同时,第一上翻边601、第二上翻边503、第一下翻边602以及第二下翻边504上对应于该连接处均断开设置。
67.本实施例中,l形的第一分支架6和第二分支架5,在机舱轮罩板1上的振动激励传递至第一分支架6和第二分支架5时,可以通过对振动激励在不同的传力路径上进行传递,
从而防止因振动激励集中而导致的蓄电池2可靠性差的问题。
68.如图4和图7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三分支架4包括与机舱轮罩板1的内侧焊接相连,并沿托板3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五部分403,以及连接在托板3的内侧,并与第五部分403相连的第六部分404。其中,第五部分403和第六部分404连接而成的第三分支架4的纵截面呈“>”形,以利于实现第三分支架4与托板3内侧边缘的连接,从而实现支架对托板3的支撑。
69.另外,在第六部分404的顶部形成有第三上翻边402,第三分支架4通过第三上翻边402与托板3焊接相连。对应于托板3的后端,在第五部分403设有向托板3后端翻折的连接翻边401,第四部分502的一端搭接在连接翻边401外,并与第五部分403焊接固连。
70.本实施例中,连接翻边401与第五部分403的连接处也倒圆角设置,且对应于该连接处,第五部分403上设于缺口,以提高支架的抗变形能力,而利于减少振动激励向托板3的传递。
71.参照图4中所示,因第三分支架4形状的设置,使得第三分支架4和第二分支架5之间的间距,沿着车辆的高度方向由下至少渐大设置。这样,当机舱轮罩板1向支架传递振动激励时,振动激励沿着外扩的传力路径传递至托板3上,利于在托板3上分散振动激励,从而利于提高支架的使用稳定性。
72.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分支架6的第一部分603与第三分支架4在托板3的前端间隔设置,也就是说三个分支架在托板3的周向上并未形成封闭腔。这样,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利于降低成本。不过在第一分支架6和第三分支架4间的间隔处再设置另一个分支架,以在周向上封闭支架的方案也是可行的。但相较而言,再多设置一个分支架,不仅成本更高,而且装配的难度更大。
73.为进一步提高支架的使用效果,如图8和图9中所示,在机舱轮罩板1的底部设有加强板8。该加强板8与支架上下对应布置在机舱轮罩板1底部的内侧,并沿机舱轮罩板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加强板8与机舱轮罩板1之间限定出空腔。此处,通过加强板8和机舱轮罩板1之间限定出的空腔,利于提高机舱轮罩板1和支架的抗变形能力,从而能够提高支架的刚度。
74.具体来讲,本实施例中,在加强板8的两侧分别设有侧翻边802,加强板8具体通过侧翻边802在机舱轮罩板1上的焊接而固定在机舱轮罩板1上。该侧翻边802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且连接效果好。
75.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加强板8上设有加强部801,加强部801沿机舱轮罩板1的宽度方向延伸。具体结构上,本实施例中的加强部801设置在靠外侧设置的侧翻边802上。加强部801通过焊接的方式固连在机舱轮罩板1上,能够增大加强板8与机舱轮罩板1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两者的连接效果,并有利于减少传递至支架的振动激励。
76.本实施例所述的车辆蓄电池支撑结构,通过支架和托板3,可便于承托蓄电池2,并通过多个分支架沿着托板3的周向依次拼接相连,并围构成内部中空的支架,利于提高支架的抗变形能力,降低振动激励向蓄电池2的传递,从而利于蓄电池2的可靠性,并利于延长蓄电池2的使用寿命。
77.实施例二
78.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包括机舱轮罩板1,还包括蓄电池2、压板7以及连接组件。
其中,机舱轮罩板1上设有如上所述的车辆蓄电池支撑结构。蓄电池2位于托板3和压板7之间。连接组件连接于压板7和托板3之间,并用于紧固压板7和托板3而夹持蓄电池2。
79.机舱轮罩板1上设有如上所述的车辆蓄电池支撑结构。其中,本实施例中的车辆具体采用现有技术中的非承载式车辆或者承载式车辆,其上机舱轮罩板1和蓄电池2均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成熟结构,在此不再对其进行赘述。
80.参照图10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压板7沿蓄电池2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在蓄电池2上表面上。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杆702,连接杆702为分设于蓄电池2两侧的两个。各连接杆702的一端连接于托板3上,另一端穿经压板7而与压板7一侧的螺母701相连。
81.本实施例中,压板7沿蓄电池2的宽度方向布置,其两端均伸出蓄电池2外具有安装孔,各连接杆702的底部与托板3勾挂相连。作为优选的,托板3上设有分置于蓄电池2两侧的连接孔,各连接杆702的底部设有勾挂于连接孔内的挂钩703。
82.如图3和图10中所示,在托板3的两侧设有向上延伸设置的凸起301。对应于凸起301,在托板3和第二上翻边503以及第三上翻边402之间固定设有l形的连接板302,各连接板302的竖直部分与凸起301焊接固连,连接孔具体设于各连接板302上。连接杆702的底部构造有挂钩703在对应连接孔内的挂钩703。
83.本实施例所述的车辆,通过在机舱轮罩板1上设置如上所述的车辆蓄电池支撑结构,利于提高蓄电池2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并通过压板7和连接组件,便于将蓄电池2固定在托板3上。
8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