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和自卸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20678发布日期:2022-08-05 20:18阅读:82来源:国知局
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和自卸车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自卸汽车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和自卸车。


背景技术:

2.现有自卸式汽车,货厢举升时存在左右晃动现象,为解决此问题,部分自卸式汽车采用在货厢中部增加液压油缸辅助货厢举升,从而提升在举升过程中的稳定性,但此技术方案成本较高,需增加两套液压系统来支撑此方案的实现,同时也存在油缸举升不同步现象,安装较为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和自卸车,其能够实现提升自卸车在举升过程中的稳定性,且结构简单。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所述自卸车包括副车架和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副车架的货厢,所述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上支架和所述下支架通过第一铰接轴铰接并且分别用于与所述货厢和所述副车架铰接,所述上支架和所述下支架之间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该第一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固设于所述上支架并且具有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一铰接轴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限位面配合的第一平面,所述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具有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在所述折叠位置和所述展开位置,所述第一限位面和所述第一平面面接触,所述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在所述折叠位置和所述展开位置之间切换时,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一平面之间具有夹角,并且所述第一限位面压向所述第一平面,以迫使所述第一铰接轴绕其中心轴线转动至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一限位面面接触。
5.可选地,所述上支架上固设有铰接座,所述第一铰接轴穿设于所述铰接座,所述第一限位件设置在所述铰接座上。
6.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件构造为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面向所述第一铰接轴的一侧形成有所述第一限位面。
7.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结构还包括第一开口销,所述第一铰接轴的端部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沿所述第一铰接轴的径向方向贯穿所述第一铰接轴,所述第一开口销穿设在所述第一通孔中。
8.可选地,所述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还包括上支座,所述上支座通过第二铰接轴与所述上支架铰接,所述上支架与所述上支座之间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固设于所述上支座并且具有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二铰接轴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限位面配合的第二平面,在所述折叠位置和所述展开位置,所述第二限位面和所述第二平面面接触,所述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在所述折叠位置和所述展开位置之间切换时,所述第二限位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具有夹角,并且所述第二限位
面压向所述第二平面,以迫使所述第二铰接轴绕其中心轴线转动至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面接触。
9.可选地,所述第二限位件构造为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面向所述第二铰接轴的一侧形成所述第二限位面。
10.可选地,所述第二限位结构还包括第二开口销,所述第二铰接轴的端部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沿所述第二铰接轴的径向方向贯穿所述第二铰接轴,所述第二开口销穿设在所述第二通孔中。
11.可选地,所述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还包括下支座,所述下支座通过第三铰接轴与所述下支架铰接,所述下支架与所述下支座之间设置有第三限位结构,所述第三限位结构包括第三限位件,所述第三限位件固设于所述下支座并且具有第三限位面,所述第三铰接轴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三限位面配合的第三平面,在所述折叠位置和所述展开位置,所述第三限位面和所述第三平面面接触,所述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在所述折叠位置和所述展开位置之间切换时,所述第三限位面与所述第三平面之间具有夹角,并且所述第三限位面压向所述第三平面,以迫使所述第三铰接轴绕其中心轴线转动至所述第三平面与所述第三限位面面接触。
12.可选地,所述第三限位件构造为第三限位块,所述第三限位块面向所述第三铰接轴的一侧形成所述第三限位面。
13.可选地,所述第三限位结构还包括第三开口销,所述第三铰接轴的端部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沿所述第三铰接轴的径向方向贯穿所述第三铰接轴,所述第三开口销穿设在所述第三通孔中。
14.可选地,所述下支座包括基座和下支座本体,所述基座沿所述副车架的宽度方向横跨在所述副车架的两根纵梁之间,且与所述副车架的两根纵梁连接,所述下支座本体设置在所述基座上,且与所述下支架铰接。
15.可选地,所述上支架沿其长度方向铺设有第一加强板,和/或,所述下支架沿其长度方向铺设有第二加强板。
16.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自卸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具有货厢和副车架,所述货厢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副车架上,所述自卸车还包括前述的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所述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连接在所述货厢和所述副车架之间。
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设置在副车架和货厢之间,在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处于折叠位置(此时货厢处于未被举升的状态)和展开位置(此时货厢处于被举升的状态)时,第一限位件上的第一限位面与第一铰接轴上的第一平面面接触,以限制上支架与下支架发生相对转动,从而通过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以将货厢保持位置稳定,并且,在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处于折叠位置时,上支架与下支架能够折叠至最小体积,从而能够在副车架和货厢之间尽可能地占用较小空间;在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处于展开位置时,由于第一限位面与第一平面面接触能够使货厢的位置保持相对稳定,因而当举升过程中出现油缸失效时,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能够防止货厢立即下降,为维修人员留出宝贵的逃生时间。当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切换时,第一限位件的第一限位面始终压向第一铰接轴的第一平面,第一限位面与第一平面之间的夹角从0
°
开始逐渐增大至一定角度后又开始逐渐缩小至0
°
,一方面是为了提
升举升过程中货厢的稳定性,通过对举升过程中第一铰接轴的限制来防止举升过程中第一铰接轴沿横向窜动,进而防止货厢沿横向随意摆动,以最终实现提升举升过程中货厢的稳定性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第一限位面与第一平面之间相互作用限制第一铰接轴的旋转幅度,以防止第一铰接轴从上支架和下支架中脱出而引起的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失效。
18.另外,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9.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20.图1是本公开的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公开的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本公开的自卸车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未示出除货厢和副车架外的其他结构;
23.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图;
24.图5是图3中b处的放大图;
25.图6是图3中c处的放大图;
26.图7是图3中d处的放大图;
27.图8是图3中e处的放大图;
28.图9是图8中f处的放大图;
29.图10是本公开的自卸车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处于折叠位置;
30.图11是本公开的自卸车的再一结构示意图,其中,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处于展开位置。
31.附图标记说明
32.1-副车架;2-货厢;3-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0-上支架;301-铰接座;302-第一加强板;31-下支架;311-第二加强板;32-第一铰接轴;321-第一平面;322-第一通孔;33-第一限位结构;331-第一限位件;3311-第一限位块;3311a-第一限位面;332-第一开口销;34-上支座;35-第二铰接轴;351-第二平面;352-第二通孔;36-第二限位结构;361-第二限位件;3611-第二限位块;3611a-第二限位面;362-第二开口销;37-下支座;371-基座;372-下支座本体;38-第三铰接轴;381-第三平面;382-第三通孔;39-第三限位结构;391-第三限位件;3911-第三限位块;3911a-第三限位面;392-第三开口销。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34.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相应部件处于使用状态时在重力方向上的“上、下”。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所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另外,在参考附图的描述中,不同附图中的同一标记表示相同的要素。上述定义仅用于解释和说明本公开,不应
当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35.参照图1至图3、图6以及图7所示,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自卸车包括副车架1和转动地连接于副车架1的货厢2,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包括上支架30和下支架31,上支架30和下支架31通过第一铰接轴32铰接并且分别用于与货厢2和副车架1铰接,上支架30和下支架31之间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33,该第一限位结构33包括第一限位件331,第一限位件331固设于上支架30并且具有第一限位面3311a,第一铰接轴32设置有用于与第一限位面3311a配合的第一平面321,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具有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第一限位面3311a和第一平面321面接触,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切换时,第一限位面3311a与第一平面321之间具有夹角,并且第一限位面3311a压向第一平面321,以迫使第一铰接轴32绕其中心轴线转动至第一平面321与第一限位面3311a面接触。
3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设置在副车架1和货厢2之间,在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处于折叠位置(此时货厢2处于未被举升的状态)和展开位置(此时货厢2处于被举升的状态)时,第一限位件331上的第一限位面3311a与第一铰接轴32上的第一平面321面接触,以限制上支架30与下支架31发生相对转动,从而通过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以将货厢2保持位置稳定,并且,在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处于折叠位置时,上支架30与下支架31能够折叠至最小体积,从而能够在副车架1和货厢2之间尽可能地占用较小空间;在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处于展开位置时,由于第一限位面3311a与第一平面321面接触能够使货厢2的位置保持相对稳定,因而当举升过程中出现油缸失效时,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能够防止货厢2立即下降,为维修人员留出宝贵的逃生时间。当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切换时,第一限位件331的第一限位面3311a始终压向第一铰接轴32的第一平面321,第一限位面3311a与第一平面321之间的夹角从0
°
开始逐渐增大至一定角度后又开始逐渐缩小至0
°
,一方面是为了提升举升过程中货厢2的稳定性,通过对举升过程中第一铰接轴32的限制来防止举升过程中第一铰接轴32沿横向窜动,进而防止货厢2沿横向随意摆动,以最终实现提升举升过程中货厢2的稳定性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第一限位面3311a与第一平面321之间相互作用限制第一铰接轴32的旋转幅度,以防止第一铰接轴32从上支架30和下支架31中脱出而引起的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失效。
37.其中,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切换,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从折叠位置切换至展开位置的过程,第二种是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从展开位置切换至折叠位置的过程。以下对两种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38.在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从折叠位置切换至展开位置时,被举升油缸举升的货厢2首先带动上支架30运动进而通过上支架30带动下支架31运动,在该过程中,第一限位件331的第一限位面3311a始终压向第一铰接轴32的第一平面321,第一限位面3311a与第一平面321之间的夹角从0
°
开始逐渐增大至一定角度后又开始逐渐缩小至0
°
,一方面是为了提升举升过程中货厢2的稳定性,通过对举升过程中第一铰接轴32的限制来防止举升过程中第一铰接轴32沿横向窜动,进而防止货厢2沿横向随意摆动,以最终实现提升举升过程中货厢2的稳定性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第一限位面3311a与第一平面321之间相互作用限制第一铰接轴32的旋转幅度,以防止第一铰接轴32从上支架30和下支架31中脱出而引起的该
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失效。
39.在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从展开位置切换至折叠位置时,举升油缸带动货厢2下降,通过货厢2的运动带动上支架30与下支架31运动,在该过程中,第一限位件331的第一限位面3311a始终压向第一铰接轴32的第一平面321,二者之间的夹角从0
°
开始逐渐增大至一定角度后又开始逐渐缩小至0
°
,一方面是为了提升举升过程中货厢2的稳定性,通过对举升过程中第一铰接轴32的限制来防止举升过程中第一铰接轴32沿横向窜动,进而防止货厢2沿横向随意摆动,以最终实现提升举升过程中货厢2的稳定性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第一限位面3311a与第一平面321之间相互作用限制第一铰接轴32的旋转幅度,以防止第一铰接轴32从上支架30和下支架31中脱出而引起的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失效。
40.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横向”是以自卸车为基础进行定义的,定义自卸车车头所在方位为“前”,自卸车车尾所在方位“后”,横向对应自卸车的左、右方位。
41.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图6以及图7所示,上支架30上固设有铰接座301,第一铰接轴32穿设于铰接座301,第一限位件331设置在铰接座301上,这样设置是为了便于上支架30与下支架31之间的连接。其中,铰接座301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在本公开中,上支架30包括相互平行的两根支撑梁,两根支撑梁的端部均设置有铰接座301,在该实施例中,铰接座301可以构造为包括两个铰接板,两个铰接板相互平行地布置在支撑梁的两侧,第一铰接轴32穿过该两个铰接板与下支架31铰接。
42.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件331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可选择地,参照图7所示,第一限位件331可以构造为第一限位块3311,第一限位块3311面向第一铰接轴32的一侧形成有第一限位面3311a。此外,第一限位块3311还可以为固定设置在铰接座301的外侧的立方体、半圆柱以及u形柱等,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具体以能够实现本公开的发明目的为准。其中,每根支撑梁的一侧的铰接板上均可以设置有第一限位件331,以便对第一铰接轴32起到限制作用。
43.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照图6所示,第一限位结构33还包括第一开口销332,第一铰接轴32的端部设置有第一通孔322,第一通孔322沿第一铰接轴32的径向方向贯穿第一铰接轴32,第一开口销332穿设在第一通孔322中。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进一步限制举升过程中货厢2沿横向的窜动,从而保证举升过程中货厢2的稳定性,此外,还可以进一步防止第一铰接轴32从上支架30和下支架31中脱出,避免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失效。
44.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照图5所示,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还包括上支座34,上支座34通过第二铰接轴35与上支架30铰接,上支架30与上支座34之间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36,第二限位结构36包括第二限位件361,第二限位件361固设于上支座34并且具有第二限位面3611a,第二铰接轴35设置有用于与第二限位面3611a配合的第二平面351,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第二限位面3611a和第二平面351面接触,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切换时,第二限位面3611a与第二平面351之间具有夹角,并且第二限位面3611a压向第二平面351,以迫使第二铰接轴35绕其中心轴线转动至第二平面351与第二限位面3611a面接触。
4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设置在副车架1和货厢2之间,并且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通过上支座34与货厢2底部连接。当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处于折叠位置(此时货厢2处于未被举升的状态)和展开位置(此时货厢2处于被
举升的状态)时,第二限位面3611a与第二平面351面接触,以限制上支座34与上支架30发生相对转动,从而进一步实现通过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使货厢2稳定保持在该位置的目的。并且,在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处于折叠位置时,上支座34和上支架30能够折叠至最小体积,从而能够在货厢2和副车架1之间尽可能地占用较小空间;在副车架1处于展开位置时,由于第二限位面3611a与第二平面351面接触能够使货厢2在该位置保持相对稳定,因而当举升过程中出现油缸失效时,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能够通过这样的设置进一步防止货厢2立即下降,为维修人员留出宝贵的逃生时间。当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切换时,第二限位件361的第二限位面3611a始终压向第二铰接轴35的第二平面351,第二限位面3611a与第二平面351之间的夹角从0
°
开始逐渐增大至一定角度后又开始逐渐缩小至0
°
,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提升举升过程中货厢2的稳定性,通过对举升过程中第二铰接轴35的限制来防止举升过程中第二铰接轴35沿横向窜动,进而防止货厢2沿横向随意摆动,以最终实现进一步提升举升过程中货厢2的稳定性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第二限位面3611a与第二平面351之间相互作用限制第二铰接轴35的旋转幅度,以防止第二铰接轴35从上支架30和上支座34中脱出而引起的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失效。
46.其中,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切换,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从折叠位置切换至展开位置的过程,第二种是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从展开位置切换至折叠位置的过程。以下对两种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47.在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从折叠位置切换至展开位置时,被举升油缸举升的货厢2首先通过带动上支架30运动进而带动下支架31运动,又由于上支架30通过上支座34固定在货厢2的底部,且上支架30与上支座34之间通过第二铰接轴35铰接,因而上支座34也随之运动,在该过程中,第二限位件361的第二限位面3611a始终压向第二铰接轴35的第二平面351,第二限位面3611a与第二平面351之间的夹角从0
°
开始逐渐增大至一定角度后又开始逐渐缩小至0
°
,一方面是为了提升举升过程中货厢2的稳定性,通过对举升过程中第二铰接轴35的限制来防止举升过程中第二铰接轴35沿横向窜动,进而防止货厢2沿横向随意摆动,以最终实现提升举升过程中货厢2的稳定性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第二限位面3611a与第二平面351之间相互作用限制第二铰接轴35的旋转幅度,以防止第二铰接轴35从上支架30和上支座34中脱出而引起的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失效。
48.在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从展开位置切换至折叠位置时,举升油缸带动货厢2下降,通过货厢2的运动带动上支架30与下支架31运动,又由于上支架30通过上支座34固定在货厢2的底部,且上支架30与上支座34之间通过第二铰接轴35铰接,因而上支座34也随之运动,在该过程中,第二限位件361的第二限位面3611a始终压向第二铰接轴35的第二平面351,二者之间的夹角从0
°
开始逐渐增大至一定角度后又开始逐渐缩小至0
°
,一方面是为了提升举升过程中货厢2的稳定性,通过对举升过程中第二铰接轴35的限制来防止举升过程中第二铰接轴35沿横向窜动,进而防止货厢2沿横向随意摆动,以最终实现提升举升过程中货厢2的稳定性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第二限位面3611a与第二平面351之间相互作用限制第二铰接轴35的旋转幅度,以防止第二铰接轴35从上支架30和上支座34中脱出而引起的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失效。
49.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限位件361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可选择地,参照图5所示,第二限位件361构造为第二限位块3611,第二限位块3611面向第二铰
接轴35的一侧形成第二限位面3611a。此处,第二限位块3611可以为固定设置在上支座34外侧的立方体、半圆柱以及u形柱等,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具体以能够实现本公开的发明目的为准。
50.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照图4所示,第二限位结构36还可以包括第二开口销362,第二铰接轴35的端部设置有第二通孔352,第二通孔352沿第二铰接轴35的径向方向贯穿第二铰接轴35,第二开口销362穿设在第二通孔352中。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进一步限制举升过程中货厢2沿横向的任意窜动,从而保证举升过程中货厢2的稳定性,此外,还可以进一步防止第二铰接轴35从上支座34和上支架30中脱出,避免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失效。
51.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照图8和图9所示,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还可以包括下支座37,下支座37通过第三铰接轴38与下支架31铰接,下支架31与下支座37之间设置有第三限位结构39,第三限位结构39包括第三限位件391,第三限位件391固设于下支座37并且具有第三限位面3911a,第三铰接轴38设置有用于与第三限位面3911a配合的第三平面381,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第三限位面3911a和第三平面381面接触,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切换时,第三限位面3911a与第三平面381之间具有夹角,并且第三限位面3911a压向第三平面381,以迫使第三铰接轴38绕其中心轴线转动至第三平面381与第三限位面3911a面接触。
5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设置在副车架1和货厢2之间,并且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通过下支座37与副车架1连接。当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处于折叠位置(此时货厢2处于未被举升的状态)和展开位置(此时货厢2处于被举升的状态)时,第三限位面3911a和第三平面381面接触,以限制下支架31与下支座37发生相对转动,从而进一步实现通过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使货厢2稳定保持在该位置的目的。并且,在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处于折叠位置时,下支架31和下支座37能够折叠至最小体积,从而能够在货厢2和副车架1之间尽可能地占用较小空间;在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处于展开位置时,由于第三限位面3911a和第三平面381面接触能够使货厢2在该位置保持相对稳定,因而当举升过程中出现油缸失效时,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能够通过这样的设置进一步防止货厢2立即下降,为维修人员留出宝贵的逃生时间。当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切换时,第三限位件391的第三限位面3911a始终压向第三铰接轴38的第三平面381,第三限位面3911a与第三平面381之间的夹角从0
°
开始逐渐增大至一定角度后又开始逐渐缩小至0
°
,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提升举升过程中货厢2的稳定性,通过对举升过程中第三铰接轴38的限制来防止举升过程中第三铰接轴38沿横向窜动,进而防止货厢2沿横向随意摆动,以最终实现进一步提升举升过程中货厢2的稳定性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第三限位面3911a与第三平面381之间相互作用限制第三铰接轴38的旋转幅度,以防止第三铰接轴38从下支架31和下支座37中脱出而引起的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失效。
53.其中,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切换,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从折叠位置切换至展开位置的过程,第二种是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从展开位置切换至折叠位置的过程。以下对两种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54.在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从折叠位置切换至展开位置时,被举升油缸举升的
货厢2首先带动上支架30运动,进而通过上支架30带动下支架31运动,又由于下支架31通过第三铰接轴38与下支座37铰接,因而下支座37也随之运动,在该过程中,第三限位件391的第三限位面3911a始终压向第三铰接轴38的第三平面381,第三限位面3911a与第三平面381之间的夹角从0
°
开始逐渐增大至一定角度后又开始逐渐缩小至0
°
,一方面是为了提升举升过程中货厢2的稳定性,通过对举升过程中第三铰接轴38的限制来防止举升过程中第三铰接轴38沿横向窜动,进而防止货厢2沿横向随意摆动,以最终实现提升举升过程中货厢2的稳定性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第三限位面3911a与第三平面381之间相互作用限制第三铰接轴38的旋转幅度,以防止第三铰接轴38从下支架31和下支座37中脱出而引起的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失效。
55.在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从展开位置切换至折叠位置时,举升油缸带动货厢2下降,通过货厢2的运动带动上支架30与下支架31运动,又由于下支架31通过第三铰接轴38与下支座37铰接,因而下支座37也随之运动,在该过程中,第三限位件391的第三限位面3911a始终压向第三铰接轴38的第三平面381,二者之间的夹角从0
°
开始逐渐增大至一定角度后又开始逐渐缩小至0
°
,一方面是为了提升举升过程中货厢2的稳定性,通过对举升过程中第三铰接轴38的限制来防止举升过程中第三铰接轴38沿横向窜动,进而防止货厢2沿横向随意摆动,以最终实现提升举升过程中货厢2的稳定性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第三限位面3911a与第三平面381之间相互作用限制第三铰接轴38的旋转幅度,以防止第三铰接轴38从下支架31和下支座37中脱出而引起的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失效。
56.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三限位件391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可选择地,参照图9所示,第三限位件391构造为第三限位块3911,第三限位块3911面向第三铰接轴38的一侧形成第三限位面3911a。此处,第三限位块3911可以为固定设置在下支座37外侧的立方体、半圆柱以及u形柱等,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具体以能够实现本公开的发明目的为准。
57.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照图8所示,第三限位结构39还可以包括第三开口销392,第三铰接轴38的端部设置有第三通孔382,第三通孔382沿第三铰接轴38的径向方向贯穿第三铰接轴38,第三开口销392穿设在第三通孔382中。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进一步限制举升过程中货厢2沿横向的任意窜动,从而保证举升过程中货厢2的稳定性,此外,还可以进一步防止第三铰接轴38从下支座37和下支架31中脱出,避免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失效。
58.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下支座37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可选择地,下支座37包括基座371和下支座37本体,基座371沿副车架1的宽度方向横跨在副车架1的两根纵梁之间,且与副车架1的两根纵梁连接,下支座37本体设置在基座371上,且与下支架31铰接。这样设置时由于下支座37本体横跨在副车架1的两根纵梁之间,且与副车架1的两根纵梁连接,因而下支架31在通过下支座37与副车架1连接时,不会受限于副车架1中已有横梁的设置位置,而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设置位置。
59.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照图3所示,上支架30沿其长度方向可以铺设有第一加强板302,这样设置是为了更好地提升上支架30的结构强度。其中,第一加强板302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示例性地,第一加强板302可以是铺设在上支架30表面的不锈钢板。
60.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照图3所示,下支架31沿其长度方向可以铺设有第二加强板311,这样设置是为了更好地提升下支架31的结构强度。其中,第二加强板311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示例性地,第二加强板311可以是铺设在下支架31表面的不锈钢板。
61.在本公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照图3所示,上支架30沿其长度方向铺设有第一加强板302,且下支架31沿其长度方向铺设有第二加强板311,这样设置是为了更好地提升上支架30和下支架31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的整体结构强度。其中,第一加强板302和第二加强板311的设置方式已经在前述内容中做了描述,因而在此不再赘述。
62.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自卸车,参照图10和图11,包括车体,车体具有货厢2和副车架1,货厢2可转动地设置在副车架1上,自卸车还包括前述的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该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连接在货厢2和副车架1之间。
63.参照图1至图11,使用时,首先,通过举升油缸对货厢2进行举升,随着货厢2的起升,设置在货厢2和副车架1之间的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也随之从折叠位置开始向展开位置切换,当货厢2被举升到达卸料位置时,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也切换到了展开位置,此时,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的下支架31与副车架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接近90
°
,并且,第一限位件331的第一限位面3311a与第一铰接轴32的第一平面321面接触,第二限位件361的第二限位面3611a与第二铰接轴35的第二平面351面接触,第三限位件391的第三限位面3911a与第三铰接轴38的第三平面381面接触,也即,此时的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在该展开位置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货厢2平稳卸货,待货厢2上的货物卸载完毕后,再次操作举升油缸使其下降,随着货厢2的下降,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也从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切换,至举升油缸下降至初始状态,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也切换到了折叠位置,此时,用于自卸车的保护装置3便被收纳在了货厢2和副车架1之间。
64.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65.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66.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