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后置后驱动微型机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1453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动机后置后驱动微型机动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般车辆,尤其为一种发动机后置后驱动的微型三轮或四轮机动车。
目前,社会上使用的三轮或四轮微型机动车,其发动机是中置后驱动,即把发动机设置在座位下面,采用链条或传动轴的传动形式把发动机的动力传至后面的整体式后桥。一般微型机动车设有车架,车身和车架连成一体,这种机动车工作时的不足之处一是车内噪音较大,二是,虽然车架和后桥之间采用钢板弹簧连接,但一般道路上行驶时,车跳动、振动仍较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避免以上已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车内噪音小,行驶中振动小的微型三轮或四轮机动车。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完成的设置了“中央脊椎梁式整体承载车身”,驾驶室和车身上的脊椎梁(处)连在一起,货箱和车身后部直接连在一起。采用发动机后置后驱动的布置方式,即发动机和离合器、变速箱、差速器连成一体,横置在车身后部。后桥采用斜置单臂式独立悬架(前悬挂装置),还设置了“单位质量储能大、材料利用系数高,隔音性能好的橡胶弹簧作为非线性悬架(后悬挂装置)。连接车身与后轮的是摆叉装置。这种微型机动车若制成三轮式的采用单臂转向和前轮轴连接,控制转向(机构)可为方向把式,亦可为方向盘式;若制成四轮式的,则转向控制(机构)为方向盘式的。
本实用新型将结合附图中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图1为发动机后置后驱动(方向把式)微型三轮机动车主视图,图2为发动机后置后驱动(方向把式)微型三轮机动车俯视图,图3为发动机后置后驱动(方向盘式)微型三轮机动车主视图,图4为发动机后置后驱动(方向盘式)微型三轮机动车俯视图,图5为发动机后置后驱动(方向盘式)微型四轮机动车主视图,图6为发动机后置后驱动(方向盘式)微型四轮机动车俯视图,图7为发动机后置后驱动(方向盘式)微型轿车式四轮机动车主视图,图8为发动机后置后驱动(方向盘式)微型轿车式四轮机动车俯视图,图9为该机动车中央脊椎梁式整体承载车身的主视图,
图10为该机动车身的A-A剖面图,
图11为
图10所示机动车车身(总成)的俯视图,
图12为该机动车的斜置单臂式独立悬架(前悬挂装置)主视图,
图13为12的左视图,
图14为
图13的A-A剖面图,
图15为该机动车的摆叉(装置)与车身、后轮连接的主视图,
图16为
图15的俯视图,
图17为该机动车橡胶弹簧的安装位置图,
图18为
图17的A向视图,附图中零部件序号1、前轮,2、前悬架,3、前装饰板,4、车身(中央脊椎梁式整体承担载车身--总成),5、仪表盘,6、方向把(盘),7、换挡杆,8、坐椅,9、货箱,10、尾灯,11、橡胶弹簧,12、后轮,13、操纵踏板,14、半轴总成,15、摆叉(装置),16、发动机、离合器、变速箱、差速器总成,17、后减振器,18、后减振器上支座,19、后减振器下支座,20、螺母,21、弹簧垫圈,22、螺栓,23、螺母,24、弹簧垫圈,25、前悬挂套管,26、立柱,27、纵梁,28、货箱后支架,29、货箱前支承板,30、前轮罩,31、前横架、32、左门框,33、左底板,34、摆叉前支架,35、摆叉后支架,36、后围底板,37、右底板,38、右门框,39、后轮挡板,40、螺栓,41、螺母,42、弹簧垫圈,43、摆叉外臂,44、摆叉内臂,45、螺栓,46、螺母,47、弹簧垫圈,48、螺母,49、弹簧垫圈,50、平垫圈,51、橡胶圈,52、减振器座,53、弹簧,54、减振器,55、弹簧底托,56、螺母,57、垫圈,58、后轮轴,59、减振器接头,60、前挡,61、挡盖,62、密封垫,63、滚针轴承、64、橡胶垫,65、接头,66、轴,67、转向柱。
这种发动机后置后驱动微型机动车,主要由车身、货算、发动机、离合器、变速箱、差速器总成、前悬架、前后轮、方向把(盘)、驾驶室、座椅构成,其特征在于该机上设置有(1)中央脊椎梁式整体承载车身(总成)4,该车身由驾驶室总成和底梁总成两大部分焊合而成,其中底梁总成由前横架31,前悬挂套管25,立柱26、纵梁27、摆叉前支架34、摆叉后支架35、货箱后支架28焊接为一体,而驾驶室总成通过左底板33、右底板37、后围底板36、前轮罩30、左门框32、右门框38与底梁总成焊接成整体,货箱9与货箱前支承板29、货箱后支架28通过螺栓、热圈、螺母联接在一起,(2)斜置单臂独立式悬架(前悬挂装置),该装置由减振器54、弹簧53、减振器座52、转向柱67等件构成,减振器座52锒铸在转向柱67上,弹簧53套在减振器54上,下端由弹簧底托55定位,上端卡入减振器座52内,减振器54上端通过弹簧48、垫圈49、平垫圈50、橡胶圈51与减振器座52联接,下端通过减振器接头54、后轮轴58、螺母56、垫圈57与前挡60联接,减振器接头59与减振器54焊接在一起,转向柱67通过接头65、轴66、滚针轴承63、橡胶垫64、挡盖61与前挡60铰接式联接在一起,(3)后悬挂装置,该装置主要由橡胶弹黄11、后减振器17、后减振器上支座18、下支座19构成,橡胶弹簧11分别与摆叉(装置)15、货箱9联接,(4)连接本身4、后轮12的是摆叉(装置)15,该装置由摆叉外臂43、摆叉内臂44焊接而成,外臂43和摆叉前支架34通过螺栓、螺母、垫卷45、46、47连接在一起,内臂44和摆叉后支架35通过螺栓、螺母、垫圈45、46、47连接在一起,摆叉(装置)15和后轮挡盘39之间通过螺栓、垫圈、螺母40、41、42联接在一起,(5)发动机、离合器、变速箱、差速器16成为一个整体横置在车身4的后部,(6)三轮车的前悬架2为一单转向臂直接和前轮1相连。
上述,所说脊椎梁式整体承载车身4后端部分的横截面为一(立体)矩形;所说微型机动车的行走轮可制为三轮式的,其转向控制可采用方向把式的,可采用方向盘式的;亦可制为四轮式的,其转向控制采用方向盘式;驾驶室外罩(箱)和车箱9可为两体成式的,亦可为一体(整体)式的。
该机动车的发动机可为8-30马力的汽油或柴油发动机。
发动机后置后驱动微型机动车的三轮机动车,外形结构尺寸长×宽×高(mm)3100×1480×1640,空车结构重量550Kg,装载量为750g,轮距1300mm,离地间隙195mm。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1、采用“中央脊椎梁式整体承载车身(总成)”,有利于车身承受扭矩,提高车身使用寿命。
2、发动机后置,能降低车箱内噪音,亦能提高机车的减振性能;发动机、离合器、变速箱、差速器连成一个整体置于车身后部,显得机车结构紧凑、简单,相应降低了机车成本。还能获得良好的前后轴荷分配,机车爬坡能力强,传动效率高。
3、采用斜置单臂独立悬架(前悬挂装置),利于机车行驶平稳性。
4、采用橡胶弹簧作非线性悬架,(后悬挂装置),机车行驶时,利于提高机车的减振性能和行驶平稳性。
5、该机动车外形,美观大方。
权利要求1.一种发动机后置后驱动微型机动车,主要由车身、货箱、发动机、离合器、变速箱、差速器总成、前悬架、前后轮、方向把(盘)、驾驶室、座椅构成,其特征在于该机上设置有(1)中央脊椎梁式整体承载车身(总成)4,该车身由驾驶室总成和底梁总成两大部分焊合而成,其中底梁总成由前横架31、前悬挂套管25、立柱26、纵梁27、摆叉前支架34、摆叉后支架35、货箱后支架28焊接为一体,而驾驶室总成通过左底板33、右底板37、后围底板36、前轮罩30、左门框32、右门框38与底梁总成焊接成整体,货箱9与货箱前支承板29、货箱后支架28通过螺栓、垫圈、螺母联接在一起,(2)、斜置单臂独立式悬架(前悬挂装置),该装置由减振器54、弹簧53、减振器座52、转向柱67等件构成,减振器座52锒铸在转向柱67上,弹簧53套在减振器54上,下端由弹簧底托55定位,上端卡入减振器座52内,减振器54上端通过弹簧48、垫圈49、平垫圈50、橡胶圈51与减振器座52联接,下端通过减振器接头54、后轮轴58、螺母56、垫圈57与前挡60联接,减振器接头59与减振器54焊接在一起,转向柱67通过接头65、轴66、滚针轴承63、橡胶垫64、挡盖61与前挡60铰接式联接在一起,(3)后悬挂装置,该装置主要由橡胶弹簧11、后减振器17、后减振器上支座18、下支座19构成,橡胶弹簧11分别与摆叉(装置)15、货箱9联结,(4)连接车身4、后轮12的是摆叉(装置)15,该装置由摆叉外臂43、摆叉内臂44焊接而成,外臂43和摆叉前支架34,通过螺栓、螺母、垫圈45、46、47连接在一起,内臂44和摆差后支架35通过螺栓、螺母、垫圈45、46、47连接在一起,摆叉(装置)15和后轮挡盘39之间通过螺栓、螺母、垫圈40、41、42,联接在一起,(5)发动机、离合器、变速箱、差速器16成为一个整体横置在车身4的后部,(6)三轮车的前悬架2为一单转向臂直接和前轮1相连接。
2.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后置后驱动微型机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说脊椎梁式整体承载车身4后端部分的横截面为(立式)矩形。
3.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后置、后驱动、微型机动车,其特征在于该机动车可制为三轮式的,其转向控制可采用方向把式的,可采用方向盘式的;亦可制为四轮式的,其转内控制采用方向盘式;驾驶室外罩(箱)和车箱9可为两体式的,亦可为一体(整体)式的。
4.据权利要求1、2、3所述的发动机后置后驱动微型机动车,其特征在于该机动车的发动机可为8-30马力的汽油或柴油发动机。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般车辆,尤其为一种发动机后置后驱动的微型三轮或四轮、汽油(或柴油)机动车。该车上设置有中央脊椎梁式整体承载车身、斜置单臂,独立式悬架、橡胶弹簧作非线性悬架等结构,并且发动机、离合器、变速箱、差速器成为一体设置在车身后部,显得结构紧凑、简单。该机动车车箱内噪音小、减振性好、行驶平稳性好、机车爬坡能力强、车外形美观大方。制造成本低、传动效率高。行走轮可为三轮亦可为四轮。
文档编号B60K5/00GK2113196SQ9220224
公开日1992年8月19日 申请日期1992年1月30日 优先权日1992年1月30日
发明者张军陀, 孟会强, 魏晋才, 黑坤岭, 孟凡民, 遇吉明, 蔡定月, 付德报, 席新忠, 骆建国, 赵荣志, 司振鹏, 周胜利, 武庆斌, 卢风奎 申请人:许昌机器制造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