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锤形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115阅读:5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纺锤形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锤形汽车。
自然界存在的鸟类、鱼类、兽类和昆虫的体形莫不呈纺锤形。就连蚯蚓、蛔虫也不例外,这样才得到大自然的选择,成为竞争的优胜者、真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其所以昌而不亡,是因为在生存的竞争中跑的快,能追上弱者,捕而食之,或逃避强者的追捕,免于死亡,这就是生物体与自然条件的统一。为什么纺锤体跑的快?因为空气和水的阻力小,阻力小,速度就高,阻力小,消耗能量也少。
纺锤体形还有另外重要的作用,即减少与同类或其他障碍物碰撞的机会。象鸟类在林间飞翔。兽类在林间奔跑,鱼类在芦苇和水草中游泳,蚯蚓在泥土中掘进以及鼠类在洞中出入,都可以减少或避免与障碍物相撞。使自己顺利前进。
人类仿生学的发展,对动物纺锤体形的应用,由来已久,如船只仿效鱼类,飞机仿效鸟类,子弹、火箭仿效蚯蚓等,而梭则是仿生学的杰作,它穿行于千丝万缕之中都畅通无阻。
小轿车的流线形,也是纺锤形的一种,只是前后低,中间高。从上往下俯视,仍是长方形,长头车、赛车是纺锤形,但是前轮设在前端两边,仍为长方形。这只能减少纵向空气的阻力,还不能减少或避免横向相撞的机会。
为了解决汽车事故这个困难,除了一个慢字以外,现有技术主要采取紧急制动措施。或电子制动装置。但制动并不能克服惯性引起的五米以上的滑行,而车祸则多半发生在滑行这个非安全区中。为了克服滑行,轮前加上垫木,这实际等于碰到大石头上,车前之祸,或可幸免,车上因紧急制动引起的祸害又要发生,车有向前翻筋斗的,司机有撞碎玻璃飞向车前的,旅客摔死的,物资损毁的,不可胜数。还有保险杠后压缩,或弹性的。这只能起到缓冲作用。设想行人撞到保险杠上,车仍向前滑行,一定会被撞倒在地,性命难保。两车相撞,车祸或可减轻,但不可避免。还有前轮抬起,后轮后倒的设计,企图前轮轧不着人,但车向前强行滑行5-20米。在惯性结束之前,后轮倒转也很难使车倒退,行人和车辆还难逃脱。
也有人设想,车前配置一网状物,遇到行人,将他网起,如果是车、恐难网起。
很早就有生物一一电子位置传送器(人造眼)之说。据说可以实现无人驾驶。人造眼设想比人眼减少一段反应和操纵机器的过程。正常行驶,绕过障碍,也完全可以。如果遇到措手不及的情况,人造眼也难克服惯性的危害。目前又有报警器的设计,所谓报警器,不过起报警的作用。当司机思想不集中,打瞌睡时,有了情况,报警器给发出声、光信号,引起司机注意,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行车安全是很有好处的。对突如其来、间不容发的情况,报警器尽管报警,恐怕也来不及。
郑州王桂芳同志研制一种救护装置。是在车帮下前后轮之间。挂上类似算盘的装置。当行人倒向车帮时,“算盘”挡住他,汽车一滑而过。不至于倒在轮下,确是个好办法。却不能克服车前的人和车、车和车、后车和前车,十字交叉车相撞。
最近更有司机喝多了酒,后灯报警,交通岗可以及时发现。还有喝多了酒汽车发动不起来的办法,更为理想。只是事故并非全是酒后开车发生的。酒后事故只占2%,要想彻底解决汽车事故,还应该谋求其它的途径。同时,车上除了司机以外,还会有人喝过酒。这样汽车发出信号,让交通岗截留,或开不动,也不方便。
还有电子屏幕,互相排斥之说,电子屏幕即使能排斥两个载重约10吨,速度在50公里/小时的冲量,可是如果遇到的是人和自行车或其它没有配置电子屏幕的障碍物,一方的电子屏幕产生的排斥力一定会把他们推倒在地。
最有趣的是国外汽车的司机和乘客都用保险绷带检在座位上,据说用来防止紧急制动和相撞时的惯性,这不过是无可奈何的消极措施,也正好证明还没有别的有效措施。
本发明应用仿生学的原理,能够避免人和车、车和车、后车和前车十字交叉车等等相撞,能排除以上技术所不能排除的车祸。据计算和模型试验,可以避免车祸70%以上。即使人和车、车和车相距不足一米处相遇,也可避免。
据发明人用两支蜡烛闭上眼睛,双手拿着,进行碰撞实验,尖对尖相撞的机会只占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都是一滑而过毫无阻挡。而庇股对庇股的机会竞是十分之九!可见汽车横向相撞,造成车祸的机会是很高的,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比战争还要严重!为了消除这种灾难,本发明提供一种纺锤形汽车。这种汽车比原有长方形汽车,甚至流线形汽车空气阻力更加减少。阻力减少,车速就会提高,阻力小,能源消耗也随之降低。能源消耗少,废气污染也会低。
更重要的是这种汽车象鱼类、鸟类一样躲开正面碰撞,擦肩滑过,避免或减轻车祸,行人或自行车面积很小,被汽车撞伤的机会更少。
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把汽车造成纺锤形。首尾顶端安装橡胶垫。正直相碰时,由橡胶垫缓冲,减轻损失。非正直相碰,就会擦车滑过,互相推开对方,推开对方就要求纺锤体前后沿水平位置围以宽200毫米、厚10毫米、抛物线形、钢质的弹性保险杠。此弹性保险杠与大梁之间安装与弹性保险杠同等质量的弹性支架,使之抗拒对方。再结合打方向,很可能就不擦车,而安全通过。
从造型上看,纺锤体形既然大量存在于自然界(连皮鞋也采取尖足,并越来越尖)为中外审美观念所喜闻乐见,这种汽车也富有美感。
发明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出的纺锤形汽车的俯视图。
图2是其侧视图。其特点是前轮藏在弹性保险杠之内。
现在结合图1说明依据本发明所提出的纺锤形汽车的细节。
该纺锤形汽车首尾两端各有一块长80厘米,高20厘米,宽20厘米的橡胶垫〔1〕安装在弹性保险杠〔3〕的正前端。当两车正直相撞时,橡胶垫〔1〕作为缓冲物,减轻车祸。非正直相撞(两车不在同一直线上),就会擦车滑过。两车的弹性保险杠互相推开对方。为了加强弹性保险杠〔3〕,在大梁〔4〕和弹性保险杠〔3〕之间,安装弹性支架〔2〕。有时后车因前车急刹车而相撞,因此,车尾也有和车前同样的装置。
图3表示纺锤形结合打方向的情况。
图3-A中,
为两纺锤形车内侧两前轮各向左打,转向半径8米的轨迹。
为两方头车内侧两前轮各向左打,转向半径8米的轨迹。两车正直相遇。司机反应过来时距离只有叁米。每车前面只有一米半前进余地,而惯性一般使这两车各向前滑行五米以上,制动毫无用处,所以,如果两方是方头车,在图中DEBF区域内,车祸决难幸免。而纺锤形汽车,安全通过。虽正直相遇也不会相撞。结合制动,速度在30公里/小时左右,不会引起侧滑或翻覆。
图3-B中,
为两纺锤形汽车内侧两前轮各向左打转向半径8米的轨迹。
为两方头车内侧两前轮向左打转向半径8米的轨迹,两车有二分之一的车宽相遇,司机反应过来时距离只有半米,如系方头车各前进0.25米就会相撞,在DEBF区域内。均难幸免。如系纺锤形汽车,稍打方向,安全通过,如两纺锤形汽车只有二分之一以下车宽相遇,则更无问题,通常都是双方右侧二分之一以下车宽相撞。纺锤形皆可避免。
图4表示汽车来不及打方向。设车前只有三米,制动无济于事,汽车因惯性作用,继续正直向前滑行的情况。
图4-A如系方头车,已有二分之一的车宽相撞,但纺锤形汽车还可前进2.5米,尚未相撞。如果车还未停,擦车滑过。
图4-B如系方头车,已有三分之一的车宽相撞。但纺锤形汽车还可前进3米,尚未相撞,如果车还未停,擦车滑过。
图4-C如系方头车,已有五分之一的车宽相撞。但纺锤形汽车还可前进4米,尚未相撞。
图4-A、图4-B的情况不多,绝大部分是躲闪不及,象图4-C那样。但向前滑行3米,提供了打方向的时间、很可能安全通过。即使相擦各自的斜面产生向外分力、把对方推开,不致毁坏。
图5表示纺锤形汽车和行人相撞的情况。
图5-A实线为纺锤形汽车,虚线为方头车。司机还没反应过来,行人已到车前、任何措施都没有采取。
1、汽车由D向O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前进,行人由O向A跑步前进,每三分之一秒各前进一米。汽车由D到达O,行人由O到达H,纺锤形汽车未相撞,方头车已相撞于H,汽车由O到达F,纺锤形汽车行人可脱险。方头车已相撞于H。
2、汽车每小时20公里,三分之一秒前进2米,汽车由D到达F,行人距D一米,由O到达H,纺锤形汽车未相撞,方头车已相撞于H,汽车由F到达G,行人已至A,脱险。
3、汽车每小时30公里,三分之一秒前进3米。行人在F距汽车D两米。汽车由D到达G,行人由F到达I,纺锤形汽车未相撞,如车宽两米已脱险。方头车相撞于FI之间。纺锤形汽车和行人继续向前,仍有脱险之可能。方头车则不可避免。
4、汽车每小时40公里,三分之一秒前进四米。行人在G相距3米。汽车由D到达K,行人由G到达J。纺锤形汽车未相撞,方头车相撞于GJ之间。如车宽两米,纺锤形汽车已脱险。
5、行人由O向E前进,将有同样的结果。
图5-B表示打方向的结果。
1、
纺锤形汽车转向半径8米,右前轮的轨迹(B为右前轮),汽车以任意的速度前进,行人在
弧以外,距车±3米范围以内,任意一处不动(或者是一固定障碍物)也安如泰山。
2、
为方头车,转向半径8米,右前轮的轨迹(D为右前轮)。在CDE区域内车祸难免。
3、行人在CO线右侧,ON线以外,距EDO至1米以内,由ON斜线上任一点向右侧跑步前进,纺锤形汽车以任意速度前进转向半径8米,均可脱险,方头车(DE)决难幸免。
4、行人由BF线上任意一点向左侧前进,纺锤形汽车在AB弧以外安全,但方头车事故难免。
5、纺锤形汽车非安全区OEN约占方头车非安全区CED的1/10,即可减少人车事故的90%。
图6表示一纺锤形汽车,一方头车相撞的情况一一对说明书第二页第17行“再结合打方向,很可能就不擦车,安全通过”的解释。一纺锤形汽车、一方头车相距两米,司机才反应过来,本应有三分之一车宽相撞,各自向左打转向半径8米,如均系方头车,各前进一米,就已相撞。但因一方是纺锤形,安全通过,所以,即便是一方采用纺锤形,也不相撞。
图7表示两车十字相撞的情况——“再结合打方向,很可能就不擦车,安全通过”(对说明书第二页第17行的解释)。
图7-A表示甲车由西向东、乙车由南向北,在距十字交叉两米处相遇。各自采取制动,并向左打转向半径8米。但惯性作用仍使两车以3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前滑行。如均系方头车,各前进一米即已相撞,如系纺锤形汽车,安全通过。(虚线为方头车,阴影部分为相撞部分,甚至在ACB范围内不能排除车祸。
图7-B表示两车十字相撞的又一种情况。
1、乙车由A处向甲车正中横冲过来,甲车a~j共长9米,司机尚未反应过来以前,乙距甲只有三米,方头车和纺锤形汽车相撞的情况如下a为车尾,j为车头。
2、a--→b,A--→B未撞b--→c,B--→C未撞e--→d,C--→D方头车有OP宽度相撞,纺锤形未撞d--→e,D--→E方头车有RP宽度相撞,纺锤形阴影部分相擦。
e--→f,E--→F方头车有SP宽度相撞,纺锤形阴影部分相擦。
f--→g,F--→G方头车,纺锤形汽车均已脱险。
总之,方头车在△OPQ区域内均相撞,面积4米2,纺锤形两阴影部分约1/2米2,占方头车的1/8=12.5%,即减少车祸87.5%。
3、如b--→c,A--→B、c--→d,B-→C未撞。
d-→e C-→D方头车有RP宽度相撞,纺锤形未撞。
e-→f D-→E方头车有SP宽度相撞,纺锤形未撞。
余皆不相撞。
4、甲车原速或加速,乙车制动、减速,则无阴影部分。
5、甲车在a-→j9米区域里,不管正反方向,任意同等速度纺锤形汽车只有阴影部分(或无)相擦,而方头车无一次幸免。
图8补充解释说明书第三页第八行“有时后车因前车急刹车而相撞,因此,车尾也有和车前同样的防护装置”。
后车距前车两米,如系方头车,急刹车,打方向,均无济于事。如系纺锤形汽车,打方向,安然无恙。如左边有车或有障碍物,可向右打,同样可以通过。(虚线为方头车,阴影部分为相撞部分)。甚至在DEC区域内均难幸免)。
超车大量发生于行驶中,后车的后右前侧和前车的右后角,常有相挂之可能,如系纺锤形,则可顺利通过。
还有超车时,快车因故向左打方向,会撞着慢车的翼子板,向右打早了会挂着慢车。如系纺锤形汽车,也可避免。
图9中LM表示路边成行的树木、石桩、台阶、栏杆或墙壁等,在制动无效时,以半径9米打方向。AB为方头车前轮A的轨迹,难免相撞。
为纺锤形汽车前轮C的轨迹,仍可幸免,如PQ表示树木,石桩等,则方头车相撞的可能性更大。
同理,设LM为边沟或悬崖,把它们看做树木或石桩。方头车难免掉沟,纺锤形汽车仍可挽救。
图10表示汽车正直冲向边沟、悬崖。LM为边沟、悬崖,AB为方头车两前轮,已难免掉沟。C、D为纺锤形汽车前轮,距沟崖尚有一米左右,紧急制动,或有挽救的可能。
附注转向半径不小于8米,绕过障碍物,及时回方向,结合制动减速,速度降到30公里/小时以下,不至于引起侧滑或翻覆,假设,即使将要倒滑,甚至翻覆,两车也会左侧相擦,制止侧滑和翻覆,也比两车同归于尽要好得多。
汽车被称为“交通公害”“交通战争”“飞驶的魔鬼”“流动的棺材”。把公路称为“送葬的墓道”。一人出外乘车,一家人提心吊胆,坐卧不宁,夜不能寐,食不甘味!目睹车祸,惊心动魄,司机要改行,爱人要离婚,朝出是否能暮归,上车先写下遗嘱……!汽车事故对人们的负担太重了!仅以现在为100,如能减少事故一半。每年就能从车轮下救出几百万人,减少数千亿美元的损失!我愿为此而贡献毕生的精力!
权利要求
1.纺锤形汽车,其特征在于车身呈纺锤形。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纺锤形汽车,其特征是其首尾顶端都有弹性保险杠〔3〕和长80厘米、宽20厘米、高20厘米的橡胶垫〔1〕安装在弹性保险杠〔3〕的正前面。
3.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弹性保险杠〔3〕其特征是宽200毫米,厚10毫米,呈抛物线形,钢质而有弹性。
4.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弹性保险杠〔3〕其特征是其与大梁〔4〕之间安装与弹性保险杠〔3〕同等质量的弹性支架〔2〕。
5.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纺锤形汽车其特点是前轮藏在弹性保险杠〔3〕以内。
专利摘要
纺锤形汽车。这种汽车车身呈纺锤形,其首屋顶部各有橡胶垫一块,安装在弹性保险杠前面。在两车正直相撞时,起缓冲作用,减轻车祸。非正直(不在同一直线上)相撞时,擦车滑过,避免或减轻损失。结合打方向,任何车速都可以安全通过。行人和自行车面积很小,和汽车相撞的机会就更少。为了防止后车因前车急刹车而相撞,车后也有和车前同样的装置,如把路边的边沟、悬崖看做成行的树木,或石桩,则纺锤形汽车不仅防撞,也可防掉沟。
文档编号B62D35/00GK86208232SQ86208232
公开日1987年11月11日 申请日期1986年10月24日
发明者牛师孟 申请人:牛师孟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