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带装置用固定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524765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安全带装置用固定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安全带装置用固定器,既能够确保模制部的机械强度又能够抑制大型化。在本贯穿式固定器(10)中,在芯骨(12)的芯骨下部(14)形成有薄壁部(32)。因此,在芯骨(12)的形成有薄壁部(32)的部分中,即便加厚模制部(30),也能够防止或抑制贯穿式固定器(10)的体积的大型化。
【专利说明】
安全带装置用固定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芯骨被模制部覆盖的安全带装置用固定器。
【背景技术】
[0002]在芯骨被模制部覆盖的安全带装置用固定器(作为一个例子,参照下述专利文献I)中,若为了确保模制部的机械强度而加厚模制部,则安全带装置用固定器的体积大型化。
[0003]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14-2054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考虑了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既能够确保模制部的机械强度又能够抑制体积的大型化的安全带装置用固定器。
[0005]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安全带装置用固定器具备:芯骨,其形成有插通孔且一部分的壁厚比其他部位的薄,乘员约束用的织带插通并支承在该插通孔;模制部,其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并覆盖上述芯骨。
[0006]在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安全带装置用固定器中,芯骨的一部分的壁厚比其他部位薄,因此在该芯骨的薄壁部分,能够不使安全带装置用固定器的体积大型化地加厚模制部,能够确保模制部的机械强度。
[0007]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安全带装置用固定器,在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安全带装置用固定器的基础上构成为,上述芯骨的上述插通孔的车辆前后方向外侧部分的壁厚比其他部位的薄。
[0008]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安全带装置用固定器,芯骨的插通孔的车辆前后方向外侧部分的壁厚比其他部位的薄。因此,即便增大插通孔的车辆前后方向尺寸,也能够确保芯骨中的插通孔的车辆前后方向外侧部分的模制部的厚度,从而能够确保模制部的机械强度。
[0009]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安全带装置用固定器,在技术方案I或2所记载的安全带装置用固定器的基础上构成为,上述芯骨在外周角部的壁厚比其他部位的薄。
[0010]根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安全带装置用固定器,芯骨在外周角部的壁厚比其他部位的薄。因此,不在芯骨的外周角部加厚安全带装置用固定器,能够确保在芯骨的外周角部的模制部的厚度,从而能够确保模制部的机械强度。
[0011]另外,在技术方案I?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安全带装置用固定器中,在上述芯骨的壁厚较薄的部分中,上述模制部的外侧面可以形成为向外侧凸出的弯曲面。
[0012]根据这样的结构的安全带装置用固定器,在芯骨的壁厚较薄的部分中,模制部的外侧面形成为向外侧凸出的弯曲面,因此在芯骨的壁厚较薄的部分中,能够缓和对模制部的应力集中。
[0013]并且,在上述安全带装置用固定器中,上述模制部的外侧面中上述弯曲面的一侧的外侧面与上述弯曲面的另一侧的外侧面所成的角度可以比90度大。
[0014]根据这样的结构的安全带装置用固定器,模制部的外侧面中弯曲面的一侧的外侧面与弯曲面的另一侧的外侧面所成的角度比90度大。由此,在芯骨的薄壁部分中能够进一步缓和对模制部的应力集中。
[0015]以上,如已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带装置用固定器中,既能够确保模制部的机械强度又能够抑制体积的大型化。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装置用固定器的从车宽方向外侧的主视图。
[0017]图2是沿着图1的2-2线的剖视图。
[0018]图3是沿着图1的3-3线的剖视图。
[0019]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带装置用固定器的要部的剖视图,是与沿着图1的4-4线的剖面对应的图。
[0020]10...贯穿式固定器;12...芯骨;20...插通孔;22...织带;30...模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1]接下来,使用图1?图4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侧,箭头OUT表示车宽方向外侧,箭头UP表示车辆上侧。
[0022]<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
[0023]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安全带装置用固定器的贯穿式固定器10具备芯骨12。芯骨12通过对钢板材等金属板材进行冲压成形而形成。芯骨12具备芯骨下部
14。芯骨下部14的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芯骨下部14的车辆下侧部分的厚度方向沿着车宽方向。在芯骨下部14的车辆上侧端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形成有芯骨上部16。芯骨上部16的车辆前后方向尺寸比芯骨下部14的车辆前后方向尺寸短,芯骨上部16从芯骨下部14的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延伸突出。并且,对芯骨12而言,比芯骨下部14的车辆上下方向中间部更靠车辆上侧部分相对于比芯骨下部14的车辆上下方向中间部更靠车辆下侧部分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
[0024]在芯骨12的芯骨上部16以及芯骨下部14的车辆上侧部分形成有支承孔18。支承孔18的剖面大致呈圆形,支承孔18在芯骨上部16的厚度方向上贯通。在支承孔18从车宽方向内侧贯通有作为支承部件的支承螺栓(省略图示)。支承螺栓通过螺母安装于贯穿式固定器10的设置于车宽方向外侧的中柱的固定器高度调节装置的滑动件(均省略图示)等,由此,贯穿式固定器10能够绕支承螺栓转动地支承于车身。
[0025]另外,在芯骨12的芯骨下部14形成有插通孔20。插通孔20在车宽方向上贯通芯骨12的芯骨下部14,安全带装置的织带22贯通配置于插通孔20。插通孔20的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并且插通孔20的车辆前后两端部向车辆上侧延伸。
[0026]另一方面,在芯骨12的芯骨下部14设置有片件24。片件24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片件24的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片件24的车辆上侧面为朝向车辆上侧凸出的弯曲面,片件24的车辆上侧面的曲率中心轴线方向为芯骨12的芯骨下部14的长度方向(车辆前后方向)。贯通插通孔20的织带22抵接于片件24的车辆上侧面。在片件24形成有保持片26。
[0027]保持片26从片件24的车辆下侧面中的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朝向车辆下侧延伸突出。在保持片26的车辆下侧端部形成有保持爪28。保持爪28从保持片26的车辆下侧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形成。在芯骨12向片件24的安装状态下,保持片26的车宽方向内侧面抵接于芯骨12的芯骨下部14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保持爪28的车辆上侧面抵接于芯骨12的芯骨下部14的车辆下侧面。
[0028]另外,本贯穿式固定器10还具备模制部30。模制部30通过在片件24安装于芯骨12的状态下将芯骨12安置于模制成形用的金属模内、并在该状态下将模制成形用的合成树脂材料填充于金属模内而形成。由此,芯骨12的芯骨下部14中除插通孔20的内侧面的片件24安装部分以外的部分被模制部30覆盖。并且,模制部30与片件24由不同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片件24是相对于织带22的滑动阻力比模制部30低的合成树脂材料。
[0029]这里,如图1所示,在芯骨12的芯骨下部14设置有薄壁部32、42。薄壁部32通过对芯骨12的包括芯骨下部14的车辆前下侧的外周角部的、芯骨下部14的车辆前侧端部以及车辆下侧端部进行冲压而形成。另外,芯骨12中的薄壁部32的形成位置为芯骨12的插通孔20的车辆前下侧端部(车辆前后方向端部且车辆下侧端部)的车辆前下侧(车辆前后方向外侧且车辆下侧)。并且,如图2所示,薄壁部32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为斜面34。斜面34朝向车辆前侧(车辆前后方向外侧)且车辆下侧而向车宽方向内侧位移,因此,在薄壁部32中,芯骨12的壁厚朝向车辆前侧(车辆前后方向外侧)且车辆下侧变薄。
[0030]在芯骨12的薄壁部32的车宽方向内侧且车辆前下侧(图2的箭头A方向侧)中,在模制部30形成有弯曲面36。弯曲面36向车宽方向内侧且车辆前下侧(车辆前后方向外侧且车辆下侧)凸出。在弯曲面36的车宽方向内侧,模制部30的车宽方向内侧面38连续地形成,在弯曲面36的车辆前下侧(车辆前后方向外侧且车辆下侧)中,模制部30的车辆前下侧面40连续地形成。在模制部30中,车宽方向内侧面38与车辆前下侧面40所成的角度Θ1比90度大。
[0031]与此相对地,如图1所示,芯骨12的芯骨下部14的薄壁部42通过对包括芯骨12的芯骨下部14的车辆后下侧的外周角部的芯骨下部14的车辆后侧端部以及车辆下侧端部进行冲压而形成。另外,芯骨12中的薄壁部42的形成位置为芯骨12的插通孔20的车辆后下侧端部(车辆前后方向端部且车辆下侧端部)的车辆后下侧(车辆前后方向外侧且车辆下侧)。并且,如图3所示,薄壁部42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为斜面44。斜面44朝向车辆后侧(车辆前后方向外侧)且车辆下侧而向车宽方向内侧位移,因此,在薄壁部42中,芯骨12的壁厚朝向车辆后侦K车辆前后方向外侧)且车辆下侧变薄。
[0032]在芯骨12的薄壁部42的车宽方向内侧且车辆后下侧(图3的箭头B方向侧)中,在模制部30形成有弯曲面46。弯曲面46向车宽方向内侧且车辆后下侧(车辆前后方向外侧且车辆下侧)凸出。在弯曲面46的车宽方向内侧,模制部30的车宽方向内侧面48连续地形成,在弯曲面46的车辆后下侧(车辆前后方向外侧且车辆下侧)中,模制部30的车辆后下侧面50连续地形成。在模制部30中,车宽方向内侧面48与车辆后下侧面50所成的角度Θ2比90度大。
[0033]<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0034]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贯穿式固定器10中,在包括芯骨12的芯骨下部14的车辆前下侧的外周角部的芯骨下部14的车辆前侧端部以及车辆下侧端部形成有薄壁部32,在包括芯骨下部14的车辆后下侧的外周角部的芯骨下部14的车辆后侧端部以及车辆下侧端部形成有薄壁部42。因此,即便加厚形成于芯骨12的薄壁部32、42的模制部30,也能够防止或抑制本贯穿式固定器10的车辆下侧端部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端部的厚度的增加、向车辆前后方向侧的大型化。由此,在贯穿式固定器10的车辆下侧端部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端部的模制部30的机械强度,能够防止或抑制模制部30的破裂等的产生。
[0035]另外,芯骨12的薄壁部32形成于芯骨12的插通孔20的车辆前下侧端部的车辆前下侦叭车辆前后方向外侧且车辆下侧),薄壁部42形成于插通孔20的车辆后下侧端部的车辆后下侧(车辆前后方向外侧且车辆下侧)。因此,即便在插通孔20的车辆后侧端部以及车辆前侧端部的附近加厚模制部30,也能够防止或抑制本贯穿式固定器10的厚度的增加、向车辆前后方向侧的大型化。因此,即便增大插通孔20的车辆前后方向尺寸,也能够确保在插通孔20的车辆前下侧以及插通孔20的车辆后下侧的模制部30的厚度,而不会使贯穿式固定器10的车辆前后方向尺寸大型化。
[0036]并且,形成于芯骨12的薄壁部32的模制部30的弯曲面36向车辆前下侧且车宽方向内侧凸出,与弯曲面36连续的模制部30的车宽方向内侧面38与车辆前下侧面40所成的角度Θ1比90度大。另外,形成于芯骨12的薄壁部42的模制部30的弯曲面46向车辆前下侧且车宽方向内侧凸出,与弯曲面46连续的模制部30的车宽方向内侧面48与车辆后下侧面50所成的角度Θ2比90度大。因此,在芯骨12的薄壁部32的附近能够防止或抑制对模制部30的应力集中。由此,能够防止或抑制在贯穿式固定器10的车辆下侧端部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端部的模制部30的破裂等的产生。
[003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芯骨12的芯骨下部14形成斜面34、44而在芯骨下部14形成薄壁部32、42。因此,将芯骨12的芯骨下部14的一部分形成为薄壁,也不会形成芯骨下部14的厚度方向的阶梯差。因此,在芯骨下部14的薄壁部32、42与薄壁部32、42以外的部位的边界难以产生应力集中。
[0038]<第二实施方式>
[0039]如图4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安全带装置用固定器的贯穿式固定器10中,片件24的车辆上侧面的曲率中心轴线C方向相对于芯骨12的芯骨下部14的长度方向(即车辆前后方向)绕车辆上下方向倾斜角度Θ3。由此,片件24的车辆上侧面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朝向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后侧,片件24的车辆上侧面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朝向车宽方向内侧且车辆前侧。
[0040]在织带22佩戴于乘员的身体时,织带22被乘员向车辆前侧且车宽方向内侧(图4的箭头D方向)拉伸。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片件24的车辆上侧面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朝向车宽方向内侧且车辆前侧,片件24的车辆上侧面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朝向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后侧。因此,在织带22被向车辆前侧且车宽方向内侧拉伸时,能够防止或抑制插通孔20内的织带22向车辆前侧的移动。由此,能够防止或抑制织带22偏向插通孔20的车辆前侧部分而导致织带22在其宽度方向上挠曲。由此,能够减小用于拉伸引出织带22的引出力,另外,车辆紧急时,能够允许安全带装置的力限制机构动作时的织带22的平滑引出。
[004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芯骨12的芯骨下部14的长度方向是车辆前后方向。因此,在车辆左侧座位用与车辆右侧座位用中能够共用芯骨12。由此,芯骨12的管理变容易,实现低成本。
[0042]此外,虽然优选织片件24的车辆上侧面的曲率中心轴线C方向相对于带22的拉伸方向(图4的箭头D方向)的倾斜角度Θ4为90度,但只要片件24的车辆上侧面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朝向车宽方向内侧且车辆前侧,片件24的车辆上侧面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朝向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后侧,片件24的车辆上侧面的曲率中心轴线C相对于芯骨12的芯骨下部14的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Θ3以及片件24的车辆上侧面的曲率中心轴线C方向相对于织带22的拉伸方向的倾斜角度Θ4就不特别限定。
[0043]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薄壁部32、42形成于芯骨12的芯骨下部14的车辆下侧端部中的包括车辆前后方向两侧的角部的部分。然而,例如,也可以将芯骨12的芯骨下部14的车辆上侧端部中的包括车辆前后方向两侧的角部的部分形成为薄壁部,另外,在芯骨12中,也可以将芯骨上部16的车辆下侧端部中的包括车辆前后方向端部的部分形成为薄壁部。像这样,芯骨12中的薄壁部的形成部位不被限定。
[0044]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芯骨12的芯骨下部14形成斜面34、44来在芯骨下部14形成薄壁部32、42。然而,例如,也可以通过在芯骨12的一部形成厚度方向的阶梯差来形成薄壁部。即,对芯骨12的薄壁部而言,只要比芯骨12的其他部位薄,并不限定于该具体的实施方式。
[0045]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应用于贯穿式固定器10的构成,但例如,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供织带在织带的长度方向上能够移动地插通且能够保持安全带装置的带扣的安全带装置的舌片。
【主权项】
1.一种安全带装置用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芯骨,其形成有插通孔且一部分的壁厚比其他部位的壁厚薄,乘员约束用的织带穿过并支承于所述插通孔;以及 模制部,其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并覆盖所述芯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装置用固定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骨形成为:所述插通孔的车辆前后方向外侧部分的壁厚比其他部位的壁厚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带装置用固定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骨形成为:在外周角部的壁厚比其他部位的壁厚薄。
【文档编号】B60R22/24GK105882593SQ201610079371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6年2月4日
【发明人】奥平智洋, 铃木智贵, 滨田尊裕, 漆畑彻司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