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刚度板簧交叉式平衡悬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36101阅读:6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变刚度板簧交叉式平衡悬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刚度板簧交叉式平衡悬架,该变刚度平衡悬架包括前桥、后桥、前板簧、后板簧、车架、减振器、U型螺栓、前簧吊耳、平衡臂支架和后簧吊耳,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个复合板簧式平衡臂,所述复合板簧式平衡臂包括主板簧、副板簧和板簧夹;所述副板簧通过板簧夹设置在主板簧的上面;所述板簧夹与平衡臂支架铰接。本实用新型用于多轴车辆上,在尽可能减小轴距的情况下也减小了轮胎的偏磨,并使车架受力更加均匀,减轻自重,同时由于平衡臂的刚度可变,增加了设计的灵活性,提高了不同载荷下车辆的平顺性。
【专利说明】
一种变刚度板簧交叉式平衡悬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多轴车辆的悬架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变刚度板簧交叉式平衡悬架,该平衡悬架适合于载重量大且需要多轴支撑的载货车辆和工程车辆。
【背景技术】
[0002]非独立板簧悬架作为大部分载货车辆和工程车辆后悬的优选方案,它具有构造简单、制造成本低、容易维修、占用的空间小、可降低车底板高度等优点,在商用车上应用较广;但是由于板簧所需要的纵向尺寸较大,目前多轴载货车辆和工程车辆的后悬架大多采用四连杆式平衡悬架,即板簧的两端支承在中、后桥壳上,相当于一根等臂平衡杆,它以悬架心轴为支点转动,从而可保证汽车在不平道路上行驶时,各轮都能着地,且使中、后桥车轮的垂直载荷平均分配。但是四连杆式平衡悬架的钢板弹簧需要承载两根车轴,载重量较大,所以一般用于此形式的钢板弹簧的簧片会偏多偏厚,舒适性和平顺性都较差;而且此形式的平衡悬架与车架之间采用单点支撑的连接方式,这就使得车架在此连接点处的载荷比较集中。
[0003]专利号为“201420833663.7”、名称为“一种板簧交叉式平衡悬架”的在先申请基本上解决了车辆的平顺性和舒适性问题,同时在尽可能减小轴距的情况下也减小了轮胎的偏磨,使车架受力更加均匀。但上述在先申请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平衡臂的刚度不可变,不能通过调节刚度来更好地满足车辆的平顺性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用叠片板簧来代替上述专利的平衡臂,以便降低系统刚度改善汽车的平顺性;提供一种变刚度板簧交叉式平衡悬架,用于多轴车辆上,在尽可能减小轴距的情况下也减小了轮胎的偏磨,并使车架受力更加均匀,减轻自重,同时由于平衡臂的刚度可变,增加了设计的灵活性,提高了不同载荷下车辆的平顺性。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0006]—种变刚度板簧交叉式平衡悬架,该变刚度平衡悬架包括前桥、后桥、前板簧、后板簧、车架、减振器、U型螺栓、前簧吊耳、平衡臂支架和后簧吊耳,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个复合板簧式平衡臂,所述复合板簧式平衡臂包括主板簧、副板簧和板簧夹;主板簧的前端与前簧吊耳的下端铰接,主板簧的后端与后簧吊耳的上端铰接;所述副板簧通过板簧夹设置在主板簧的上面;所述板簧夹与平衡臂支架铰接;所述前簧吊耳向下与主板簧铰接,后簧吊耳向上与主板簧铰接。
[0007]—种变刚度板簧交叉式平衡悬架,该变刚度平衡悬架包括前桥、后桥、前板簧、后板簧、车架、减振器、U型螺栓、前簧吊耳和平衡臂支架,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个复合板簧式平衡臂,所述复合板簧式平衡臂包括主板簧、副板簧和板簧夹;所述主板簧的后端与前簧吊耳的下端铰接,主板簧的前端与后板簧的前端铰接;所述副板簧通过板簧夹设置在主板簧的上面,所述板簧夹与平衡臂支架铰接;所述前簧吊耳向下与主板簧铰接。
[0008]一种变刚度板簧交叉式平衡悬架,该变刚度平衡悬架包括前桥、后桥、前板簧、后板簧、车架、减振器、U型螺栓、前簧吊耳和平衡臂支架,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个复合板簧式平衡臂,所述复合板簧式平衡臂包括主板簧、副板簧和板簧夹;所述主板簧的后端与前簧吊耳的下端铰接,主板簧的前端与后板簧的前端铰接;所述副板簧通过板簧夹设置在主板簧的下面,所述板簧夹与平衡臂支架铰接;所述前簧吊耳向下与主板簧铰接。
[0009]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0010]1、本实用新型平衡悬架适用于载重货车和工程车辆,在保证相邻轴距不增加的前提下,使用两副板簧在同一平面纵向交叉连接布置,改善了钢板弹簧的受力状况,减少了每副板簧的片数,提高了车辆的平顺性和舒适性,同时在尽可能减小轴距的情况下也因载荷均匀减小了轮胎的偏磨。
[0011]2、本实用新型平衡悬架与车架之间采用三点支撑的连接方式,而四连杆式平衡悬与车架之间采用单点支撑的连接方式,三点支撑的连接方式可以使车架受力更加均匀,减轻了自重。
[0012]3、本实用新型的复合板簧式平衡臂,随着悬架变形的增加,主板簧与副板簧的接触区域逐渐变大,悬架刚度逐渐增大,具有变刚度特性,提高了车辆的平顺性。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1和图2中复合板簧式平衡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实施例1:
[0018]如图1所示,该变刚度板簧交叉式平衡悬架包括前桥1、后桥2、前板簧3、后板簧4、车架5、减振器7、U型螺栓8、前簧吊耳9、平衡臂支架10和后簧吊耳11,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个复合板簧式平衡臂6,所述复合板簧式平衡臂6包括主板簧6-1、副板簧6-2和板簧夹6-3;所述主板簧6-1的前端与前簧吊耳9的下端铰接,主板簧6-1的后端与后簧吊耳11的上端铰接;所述副板簧6-2通过板簧夹6-3设置在主板簧6-1的上面;所述平衡臂支架10固连在车架5上,所述板簧夹6-3与平衡臂支架10铰接;所述前板簧3通过U型螺栓8与前桥I相连并安装在前桥I的上方,后板簧4通过U型螺栓8与后桥2相连并安装在后桥2的下方。所述前簧吊耳9向下与主板簧6-1铰接,后簧吊耳11向上与主板簧6-1铰接。
[0019]实施例2:
[0020]如图2所示,该变刚度簧交叉式平衡悬架包括前桥1、后桥2、前板簧3、后板簧4、车架5、减振器7、U型螺栓8、前簧吊耳9和平衡臂支架10,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个复合板簧式平衡臂6,所述复合板簧式平衡臂6包括主板簧6-1、副板簧6-2和板簧夹6-3;所述主板簧6-1的后端与前簧吊耳9的下端铰接,主板簧6-1的前端与后板簧4的前端铰接;所述副板簧6-2通过板簧夹6-3设置在主板簧6-1的上面;所述平衡臂支架10固连在车架5上,所述板簧夹6-3与平衡臂支架10铰接;所述前板簧3通过U型螺栓8与前桥I相连并安装在前桥I的上方,后板簧4通过U型螺栓8与后桥2相连并安装在后桥2的下方;所述前簧吊耳9向下与主板簧6-1铰接。
[0021]实施例3:
[0022]如图3所示,该变刚度板簧交叉式平衡悬架包括前桥1、后桥2、前板簧3、后板簧4、车架5、减振器7、U型螺栓8、前簧吊耳9和平衡臂支架10,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个复合板簧式平衡臂6,所述复合板簧式平衡臂6包括主板簧6-1、副板簧6-2和板簧夹6-3;所述主板簧6-1的后端与前簧吊耳9的下端铰接,主板簧6-1的前端与后板簧4的前端铰接;所述副板簧6-2通过板簧夹6-3设置在主板簧6-1的下面;所述平衡臂支架10固连在车架5上,所述板簧夹6-3与平衡臂支架10铰接;所述前板簧3通过U型螺栓8与前桥I相连并安装在前桥I的上方,后板簧4通过U型螺栓8与后桥2相连并安装在后桥2的下方;所述前簧吊耳9向下与主板簧6-1铰接。
【主权项】
1.一种变刚度板簧交叉式平衡悬架,该变刚度平衡悬架包括前桥(I)、后桥(2)、前板簧⑶、后板簧⑷、车架(5)、减振器⑴、U型螺栓⑶、前簧吊耳(9)、平衡臂支架(10)和后簧吊耳(11 ),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个复合板簧式平衡臂(6);所述复合板簧式平衡臂(6)包括主板簧(6-1)、副板簧(6-2)和板簧夹(6-3);所述主板簧(6-1)的前端与前簧吊耳(9)的下端铰接,主板簧(6-1)的后端与后簧吊耳(11)的上端铰接;所述副板簧(6-2)通过板簧夹(6-3)设置在主板簧(6-1)的上面;所述板簧夹(6-3)与平衡臂支架(10)铰接;所述前簧吊耳(9)向下与主板簧(6-1)铰接,后簧吊耳(11)向上与主板簧(6-1)铰接。2.—种变刚度板簧交叉式平衡悬架,该变刚度平衡悬架包括前桥(1)、后桥(2)、前板簧(3)、后板簧(4)、车架(5)、减振器(7)、U型螺栓(8)、前簧吊耳(9)和平衡臂支架(10),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个复合板簧式平衡臂(6),所述复合板簧式平衡臂(6)包括主板簧(6-1)、副板簧(6-2)和板簧夹(6-3);所述主板簧(6-1)的后端与前簧吊耳(9)的下端铰接,主板簧(6-1)的前端与后板簧(4)的前端铰接;所述副板簧(6-2)通过板簧夹(6-3)设置在主板簧(6-1)的上面;所述板簧夹(6-3)与平衡臂支架(10)铰接;所述前簧吊耳(9)向下与主板簧(6-1)铰接。3.—种变刚度板簧交叉式平衡悬架,该变刚度平衡悬架包括前桥(1)、后桥(2)、前板簧(3)、后板簧(4)、车架(5)、减振器(7)、U型螺栓(8)、前簧吊耳(9)和平衡臂支架(10),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个复合板簧式平衡臂(6),所述复合板簧式平衡臂(6)包括主板簧(6-1)、副板簧(6-2)和板簧夹(6-3);所述主板簧(6-1)的后端与前簧吊耳(9)的下端铰接,主板簧(6-1)的前端与后板簧(4)的前端铰接;所述副板簧(6-2)通过板簧夹(6-3)设置在主板簧(6-1)的下面;所述板簧夹(6-3)与平衡臂支架(10)铰接;所述前簧吊耳(9)向下与主板簧(6-1)铰接。
【文档编号】B60G21/045GK205417066SQ201521063455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18日
【发明人】郭孔辉, 郭弓, 丁金全, 刘洋, 韩盛林, 陈翔
【申请人】长春孔辉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