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前下控制臂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85793阅读:57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前下控制臂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前下控制臂安装结构,包括前下控制臂、车身、第一固定装置、前副车架、螺母、第二固定装置以及第三固定装置,前下控制臂左端设有第一固定装置,前下控制臂右端设有第二固定装置,前下控制臂左端通过第一固定装置与车身相连,前下控制臂右端通过第二固定装置与前副车架相连,前副车架通过第三固定装置与车身相连;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使用方便的一种新型前下控制臂安装结构,将前下控制臂同时与前副车架以及车身相连,能够有效的分解前下控制臂上面的力传导,将一部分的力直接传递到承载式车身上面,避免了前副车架受力过于集中的问题,能够有效的解决车辆长期使用后四轮定位出现移位的现象。
【专利说明】
一种新型前下控制臂安装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前下控制臂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0002]麦佛逊式悬架前下控制臂是连接前桥和转向节的重要部件,在车辆前进或停止过程中,负责将车轮上面的力量传递给前副车架,从而带动车身前进或停止,所以前下控制需要承载非常大的力量,传统的前下控制臂是与前副车架相连接,副车架再与车身相连接,经过长时间使用后,前副车架由于受力集中,会发生变形,从而导致车轮相对车身位置发生偏移,四轮定位参数出现异常,对前副车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效减少了前副车架的使用寿命O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新型前下控制臂安装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种新型前下控制臂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下控制臂、车身、第一固定装置、前副车架、螺母、第二固定装置以及第三固定装置,所述前下控制臂左端设有第一固定装置,所述前下控制臂右端设有第二固定装置,所述前下控制臂左端通过第一固定装置与车身相连,所述前下控制臂右端通过第二固定装置与前副车架相连,所述前副车架通过第三固定装置与车身相连。
[000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包括第一螺孔以及第一螺栓,所述前下控制臂左端设有第一螺孔,所述第一螺栓设置在第一螺孔。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二固定装置包括第二螺孔以及第二螺栓,所述前下控制臂右端设有第二螺孔,所述第二螺栓设置在第二螺孔。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三固定装置包括第三螺孔以及第三螺栓,所述前副车架上设有第三螺孔,所述第三螺栓设置在第三螺孔。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车身上设有与第一螺孔相对应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螺栓设置在第一安装孔内,所述第一螺栓上端设有螺母。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前副车架上设有与第二螺孔相对应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螺栓设置在第二安装孔内,所述第二螺栓上端设有螺母。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车身上设有与第三螺孔相对应的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三螺栓设置在第三安装孔内,所述第三螺栓上端设有螺母。
[0012]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本实用新型较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3]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使用方便、成本低廉的一种新型前下控制臂安装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麦佛逊式悬架前下控制臂连接方式,将前下控制臂同时与前副车架以及车身相连,能够有效的分解前下控制臂上面的力传导,将一部分的力直接传递到承载式车身上面,避免了前副车架受力过于集中的问题,能够有效的解决车辆长期使用后四轮定位出现移位的现象。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一种新型前下控制臂安装结构的示意图;
[0015]图2是现有技术中前下控制臂安装结构的示意图;
[0016]图中:1、前下控制臂,2、车身,3、第一固定装置,4、前副车架,5、第二螺孔,6、第二固定装置,7、第三固定装置,8、第一螺孔,9、第一螺栓,1、第二螺栓,11、第三螺孔,12、第三螺栓,13、第一安装孔,14、第二安装孔,15、第三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
[0018]结合图1可见,一种新型前下控制臂安装结构,包括前下控制臂1、车身2、第一固定装置3、前副车架4、螺母、第二固定装置6以及第三固定装置7,所述前下控制臂I左端设有第一固定装置3,所述前下控制臂I右端设有第二固定装置6,所述前下控制臂I左端通过第一固定装置3与车身2相连,所述前下控制臂I右端通过第二固定装置6与前副车架4相连,所述前副车架4通过第三固定装置7与车身2相连。
[0019]所述第一固定装置3包括第一螺孔8以及第一螺栓9,所述前下控制臂I左端设有第一螺孔8,所述第一螺栓9设置在第一螺孔8。
[0020]所述第二固定装置6包括第二螺孔5以及第二螺栓10,所述前下控制臂I右端设有第二螺孔5,所述第二螺栓10设置在第二螺孔5。
[0021]所述第三固定装置7包括第三螺孔11以及第三螺栓12,所述前副车架4上设有第三螺孔11,所述第三螺栓12设置在第三螺孔11。
[0022]所述车身2上设有与第一螺孔8相对应的第一安装孔13,所述第一螺栓9设置在第一安装孔13内,所述第一螺栓9上端设有螺母。
[0023]所述前副车架4上设有与第二螺孔5相对应的第二安装孔14,所述第二螺栓10设置在第二安装孔14内,所述第二螺栓10上端设有螺母。
[0024]所述车身2上设有与第三螺孔11相对应的第三安装孔15,所述第三螺栓12设置在第三安装孔15内,所述第三螺栓12上端设有螺母。
[0025]结合图2可见,现有技术中前下控制臂I与前副车架4,前副车架4与车身2相连,由于前下控制臂I是连接前桥和转向节的重要部件,在车辆前进或停止过程中,负责将车轮上面的力量传递给前副车架4,从而带动车身2前进或停止,所以前副车架4需要承载非常大的力量,经过长时间使用后,前副车架4由于受力集中,会发生变形,从而导致车轮相对车身2位置发生偏移,四轮定位参数出现异常,对前副车架4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效减少了前副车架4的使用寿命。
[0026]结合图1可见,本实用新型中将前下控制臂I与前副车架4主受力连接点进行拆分,将主受力点通过前下控制臂I分别与车身2和前副车架4进行固定,前下控制臂I由原来的一点连接结构设计成两点安装结构,能够有效的分解前下控制臂I上面的力传导,将一部分的力直接传递到承载式车身2上面,避免了前副车架4受力过于集中的问题,能够有效的解决车辆长期使用后四轮定位出现移位的现象。
[0027]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而不应视为对于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包括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中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方案为保护范围,即在此范围内的等同替换改进,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新型前下控制臂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下控制臂、车身、第一固定装置、前副车架、螺母、第二固定装置以及第三固定装置,所述前下控制臂左端设有第一固定装置,所述前下控制臂右端设有第二固定装置,所述前下控制臂左端通过第一固定装置与车身相连,所述前下控制臂右端通过第二固定装置与前副车架相连,所述前副车架通过第三固定装置与车身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前下控制臂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包括第一螺孔以及第一螺栓,所述前下控制臂左端设有第一螺孔,所述第一螺栓设置在第一螺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前下控制臂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装置包括第二螺孔以及第二螺栓,所述前下控制臂右端设有第二螺孔,所述第二螺栓设置在第二螺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前下控制臂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固定装置包括第三螺孔以及第三螺栓,所述前副车架上设有第三螺孔,所述第三螺栓设置在第三螺孔。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前下控制臂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上设有与第一螺孔相对应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螺栓设置在第一安装孔内,所述第一螺栓上端设有螺母。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前下控制臂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副车架上设有与第二螺孔相对应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螺栓设置在第二安装孔内,所述第二螺栓上端设有螺母。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前下控制臂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上设有与第三螺孔相对应的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三螺栓设置在第三安装孔内,所述第三螺栓上端设有螺母。
【文档编号】B60G7/04GK205468369SQ201620042485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1月18日
【发明人】支春雷, 孙海燕
【申请人】长安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