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臂刹车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40014阅读:64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臂刹车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臂刹车装置,包括通过回位簧连接于刹车缸上的两片弧形刹车片,两片所述刹车片的外侧与所述刹车缸的内壁形状相同,两片所述刹车片的上端交汇处形成一定位凹孔,所述定位凹孔内设有定位块,两片所述刹车片的下端交汇处设有一摇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凹孔下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定位凹孔上部宽度,所述定位块为定位销,所述定位块的直径大于定位凹孔上部的宽度并小于定位凹孔下部的宽度,本实用新型制动效果好,使用寿命长。
【专利说明】
一种新型臂刹车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臂刹车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的臂刹车装置如图1所示,一般都包括通过回位簧连接于刹车缸I上的两片半圆形刹车片2,两片刹车片2的上端交汇处形成一定位凹孔3,定位凹孔3内设有定位块4,定位凹孔3的形状与定位块4的形状相一致,两片刹车片2的下端交汇处设有摇臂5,通过摇臂的转动将两片刹车片支撑于刹车缸的内壁上来实现制动;这种刹车装置制动或放松状态下时,由于刹车片被定位凹孔和摇臂所限位,刹车片都是无法产生位移的;制动时,刹车片与刹车缸的摩擦区A部如图2所示,其实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导致制动效果较差,且刹车片与刹车缸的磨损严重,使用寿命较短。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制动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的新型臂刹车装置。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臂刹车装置,包括通过回位簧连接于刹车缸上的两片弧形刹车片,两片所述刹车片的外侧与所述刹车缸的内壁形状相同,两片所述刹车片的上端交汇处形成一定位凹孔,所述定位凹孔内设有定位块,两片所述刹车片的下端交汇处设有一摇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凹孔下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定位凹孔上部宽度,所述定位块为定位销,所述定位块的直径大于定位凹孔上部的宽度并小于定位凹孔下部的宽度,所述定位凹孔的长度大于所述定位块的直径,以便于刹车片上下移动。
[000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工作时,握紧刹车使摇臂转动,摇臂使两片刹车片撑开,同时在摇臂推力作用下,由于两片刹车片形成的定位凹孔底部宽度大于定位销的直径,两片刹车片可同时向上位移,在摇臂和定位销的工作作用下,使两片刹车片的外侧与刹车缸的内壁相紧密贴合,极大增加了摩擦面积,制动效果好,使用寿命长;在放松状态下,由于定位凹孔上部的宽度小于定位销的直径,两片刹车片复位后被限位于定位凹孔和摇臂之间。
【附图说明】
[0006]图1是现有技术中臂刹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07]图2是现有技术中臂刹车装置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000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臂刹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09]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臂刹车装置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0011]结合图3和图4所示,一种新型臂刹车装置,包括通过回位簧连接于刹车缸I上的两片弧形刹车片2,两片所述刹车片2的外侧与所述刹车缸I的内壁形状相同,两片所述刹车片2的上端交汇处形成一定位凹孔3,所述定位凹孔3内设有定位块4,两片所述刹车片2的下端交汇处设有一摇臂5,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凹孔3下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定位凹孔3上部宽度,所述定位块4为定位销,所述定位块4的直径大于定位凹孔3上部的宽度并小于定位凹孔3下部的宽度,所述定位凹孔3的长度大于所述定位块4的直径。
[0012]本实用新型工作时,握紧刹车使摇臂转动,摇臂使两片刹车片撑开,同时在摇臂推力作用下,由于两片刹车片形成的定位凹孔底部宽度大于定位销的直径,两片刹车片同时向上位移,在摇臂和定位销的工作作用下,使两片刹车片的外侧与刹车缸的内壁相紧密贴合,极大增加了摩擦时的接触面积,制动效果好,且刹车片和刹车缸之间的不易产生局部磨损,增加了整体的使用寿命;当停止刹车后,摇臂复位,同时刹车片在回位簧的作用下也复位。
[001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新型臂刹车装置,包括通过回位簧连接于刹车缸上的两片弧形刹车片,两片所述刹车片的外侧与所述刹车缸的内壁形状相同,两片所述刹车片的上端交汇处形成一定位凹孔,所述定位凹孔内设有定位块,两片所述刹车片的下端交汇处设有一摇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凹孔下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定位凹孔上部宽度,所述定位块为定位销,所述定位凹孔的长度大于所述定位块的直径,所述定位块的直径大于定位凹孔上部的宽度并小于定位凹孔下部的宽度。
【文档编号】B60T1/00GK205524179SQ201620082742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8日
【发明人】李小朋
【申请人】李小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