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簧固定架及其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62385阅读:3485来源:国知局
板簧固定架及其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板簧固定架,包括固定板,用于安装板簧的安装座,所述固定板的一侧设有水平的中间板,所述安装座安装在所述中间板的底部;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正对所述中间板的一侧设置;所述安装座的底部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正对所述中间板的另一侧设置,且连接孔的中心水平方向与所述固定孔的中心具有预设距离。相适应的,还提供一种板簧固定架安装结构;本方案通过对板簧固定架的整体固定结构以及板簧固定结构分别进行优化,使其在一款车型上能够选装不同平直长度的钢板弹簧,而不需要改变固定架结构和固定孔位。
【专利说明】
板簧固定架及其安装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板簧固定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板簧固定架及其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0002]悬架系统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悬架系统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车的平顺性、操控性及可靠性等。目前汽车上使用的悬架类型很多,按导向元件可将所有的悬架系统分为两大类:独立悬架和非独立悬架。钢板弹簧非独立悬架是非独立悬架中的一种。因钢板弹簧悬架轮胎定位参数变化较小、结构简单、可靠,易损件少,保养和维修成本低等优点,使其广泛应用在商用车上悬架系统及部分低端乘用车的后悬架上。
[0003]钢板弹簧的平直长度(板簧两端的水平距离)对钢板弹簧的刚度及整车的平顺性有重要的影响。若钢板弹簧的宽度和厚度一定,则:平直长度越大,刚度越小,整车的平顺性越好;平直长度越小,刚度越大,整车的平顺性越差。
[0004]现有的板簧固定架,如图1所示,包括顶部的固定板Ia,中间的中间板2a,及底部的安装座3a,现有的板簧固定架如果要改变板簧平直长度必须改变板簧固定架的安装座位置,也就是,现有的板簧固定架只能满足一种平直长度的板簧的固定安装,如果改变板簧固定架整体的固定位置,需要在车架纵梁另外开设固定孔,以更改板簧的固定位置。
[0005]变“硬点(板簧固定点)”需要改变车架上相应的固定孔位、横梁等及“硬点”周边的其他零部件,对于整车开发增加很大难度;对于客户来说,如果需要平顺性好的车,就只能买大的车型;如果需要刚度大的车,就只能买较小的车型。不能够通过一种车型满足不同的板簧平直长度选装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板簧固定架及其安装结构,以期能适应不同平直长度的板簧安装而不需要在车架上另开设孔位。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板簧固定架,包括固定板,用于安装板簧的安装座,所述固定板的一侧设有水平的中间板,所述安装座安装在所述中间板的底部;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正对所述中间板的一侧设置;所述安装座的底部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正对所述中间板的另一侧设置,且连接孔的中心水平方向与所述固定孔的中心具有预设距离。
[0008]优选地,设在所述中间板一侧的固定孔为三个,包括:中部的定位孔和对称的设在所述定位孔两侧的螺栓安装孔;设在所述中间板另一侧的连接孔为沿所述定位孔中心向中间板的另一侧水平偏移预设距离处开设。
[0009]优选地,还包括设在所述固定板及所述安装座外部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垂设在所述固定板及所述安装座的外表面。
[0010]优选地,所述板簧固定架为整体铸造而成。
[0011]本方案还提供一种板簧固定架安装结构,包括间隔开设在车架纵梁上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处分别安装有上述板簧固定架,两所述板簧固定架相对或背向的分别安装在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处。
[0012]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在于:本方案通过对板簧固定架的整体固定结构以及板簧固定结构分别进行优化,使其在一款车型上能够选装不同平直长度的钢板弹簧,而不需要改变固定架结构和固定孔位,同时本装置结构简单,加工制造方便。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4]图1为现有技术中板簧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板簧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板簧固定架的装配图。
[0017]图4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板簧固定架另一种装配图。
[0018]现有技术图中:1a-固定板2a_中间板3a_安装座
[0019]本实施例图中:1_固定板12-定位孔13-螺栓安装孔2-安装座21-连接孔3_板簧4-中间板5-加强筋6-车架纵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0021]参见图2—图4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板簧固定架,包括固定板I,用于安装板簧3的安装座2,其中在固定板I的一侧设有水平的中间板4,安装座2安装在所述中间板4的底部,此结构与现有技术一致;本实施例中的改进在于,在固定板I上开设有固定孔,其中,固定孔正对所述中间板4的一侧设置;在安装座2的底部开设有连接孔21,连接孔21正对所述中间板4的另一侧设置,且连接孔21的中心水平方向与所述固定孔的中心具有预设距离。这样,在安装使用时,其可在车架纵梁上选择正装(安装座在中间板内侧)或反装(安装座在中间板外侧),来适应两种具有两种不同平直长度板簧3的安装,实际上通过对钢板弹簧悬架系统的板簧固定架进行优化设计,使其在一款车型上能够选装不同平直长度的钢板弹簧以获得所需的刚度更大或平顺性更好的车型。
[0022]具体地,通常来说,设在中间板4一侧的固定孔为三个,以使固定更稳固,包括中部的定位孔12 ;对称的设在定位孔两侧的螺栓安装孔13;其中,设在中间板4另一侧的连接孔21为沿所述定位孔12中心向中间板4的另一侧水平偏移预设距离处开设,偏移量可根据两板簧平直长度进行设计。
[0023]为了提升本实施例提供的板簧固定架整体的强度,本方案在固定板I及安装座2外部设置加强筋5,其中,加强筋5垂设在所述固定板I及所述安装座2的外表面。同样,为了便于加工制造,板簧固定架在制造时,优选地采用整体铸造而成。
[0024]本方案配套的,还提供一种板簧固定架安装结构,其包括间隔开设在车架纵梁6上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其中,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处分别安装有上述方案的板簧固定架,两板簧固定架相对或背向的分别安装在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处(如图3和图4所示)。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只是一个指代,实际使用时,其根据板簧固定架的固定孔进行适应性增减。
[0025]下面,以特定尺寸对本方案进行进一步阐述。
[0026]假设在某一板簧非独立悬架,悬架系匹配平直长度为L2的钢板弹簧(即板簧固定架在车架纵梁上的两固定处水平距离为L2),以平直长度LI的较短的钢板弹簧为标量。为使整车轴距、转向系统零部件及转向性能等保持不变:
[0027]见图3:将单个板簧固定架上的板簧固定端连接孔21相对中间的定位孔12向内水平偏移(L2 — Ll)/2的距离;此时即安装平直长度为相对L2向内收缩L2 — LI的钢板弹簧的状态,即两板簧固定架底部固定座连接孔距为(L2 — Ll)/2。
[0028]见图4:为图3中的板簧固定架反向装配,其固定位置均不变,此时,安装平直长度为相对L2向外扩张L2 — LI距离的钢板弹簧的状态。
[0029]这样即可将钢板弹簧非独立悬架系统中平直长度向内收缩L2— LI钢板弹簧全部更换为平直长度为向外扩张L2 — LI的钢板弹簧而不会造成其它部分的变动,只需要背向安装即可。也就是,本方案在不改变板簧固定架固定点、不更换板簧固定架的情况下即可选装不同平直长度的钢板弹簧;同一款车型,可以带给顾客更多的选装要求,提高产品力。
[0030]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主权项】
1.一种板簧固定架,包括固定板,用于安装板簧的安装座,所述固定板的一侧设有水平的中间板,所述安装座安装在所述中间板的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正对所述中间板的一侧设置;所述安装座的底部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正对所述中间板的另一侧设置,且连接孔的中心水平方向与所述固定孔的中心具有预设距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簧固定架,其特征在于:设在所述中间板一侧的固定孔为三个,包括:中部的定位孔和对称的设在所述定位孔两侧的螺栓安装孔;设在所述中间板另一侧的连接孔为沿所述定位孔中心向中间板的另一侧水平偏移预设距离处开设。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簧固定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在所述固定板及所述安装座外部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垂设在所述固定板及所述安装座的外表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簧固定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簧固定架为整体铸造而成。5.一种板簧固定架安装结构,包括间隔开设在车架纵梁上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处分别安装有如权利要求1 一 4任一项所述的板簧固定架,两所述板簧固定架相对或背向的分别安装在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处。
【文档编号】B60G11/10GK205651920SQ201620558319
【公开日】2016年10月19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日 公开号201620558319.0, CN 201620558319, CN 205651920 U, CN 205651920U, CN-U-205651920, CN201620558319, CN201620558319.0, CN205651920 U, CN205651920U
【发明人】徐论意, 吴江, 方亮, 郭雷, 李林森, 江腾飞, 王连连, 范平丽
【申请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