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平拉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设置在车身的上下车出入口的平拉门(plug door)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低底盘路面有轨电车等车辆采用平拉门,一般的平拉门装置,在车门从车身侧壁向外面推出的状态下,使其沿着车身侧壁在前后方向滑动以进行开启和关闭(参照日本专利公报实公平7-24266号(第(3)页,图3))。
在此类平拉门装置中,分别设置有使车门沿着推出(或者拉回)方向以及前后方向滑动的驱动机构,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包括使车门50相对于车身侧壁51沿倾斜方向(a方向)予以推出或拉回的推拉气缸52,以及使车门50沿前后方向(b方向)移动的开关气缸53。
推拉气缸52的连杆前端与导向板54相连接,而该导向板54被固定在导轨55上,被导向构件56可在该导轨55上滑动。
该被导向构件56与开关气缸53的连杆连接,通过开关气缸53的连杆的伸缩使车门50沿前后方向移动,从而实现上下车的出入口的开启和关闭。
另外,57、57是相对于车身侧壁51呈45°角倾斜的状态而予以设置的导向机构。车门50的下部被下部机构所支撑,该下部机构具有对车门50的推出和拉回动作进行导向的连杆机构,以及与该连杆机构相连的对车门50的前后方向移动进行导向的连杆机构,当车门50处于全开状态时,支撑车门50的前侧下端。
另外,已知的平拉门装置中,也有以一个驱动源来执行车门的推出(或拉回)以及滑动的平拉门装置(参照日本专利公报实开平10-169298号(第(3)-(4)页,图1))。
这种结构如图10所示,具有在支撑轨道70上移动的滑架71,该滑架71与平行连杆72、73的基端相连接,该平行连杆72、73的顶端连接有车门74。
导向轮75沿着导轨76移动,以此可决定平行连杆72、73的角度。另外,驱动装置77所产生的驱动力对固定在平行连杆72的轴78上的方向变换轮79施加作用。
然而,前者的平拉门装置,必须分别设置用于车门50的推出和拉回的驱动源,以及用于车门50沿前后方向滑动的驱动源。另外,当车门全部打开后车门前侧呈悬臂支撑,为了防止车门的自重对连接件58施加过大的力矩,将沿开启方向移动的被限制物59固定在设置于车身侧壁51上的固定件60上,以承受上述力矩,由此造成了结构的复杂。
而后者的平拉门装置,虽以一个驱动源来进行车门74的开启和关闭,但必须把动力传递机构和摇动平行连杆72、73的机构集中设置在滑架71上,由此也造成结构的复杂。另外,通过方向变换轮79的旋转,使导向轮75沿着导轨76移动时,方向变换轮79必须始终停止在合适的位置上,由此造成设计上的困难的同时,车门74也无法圆滑地予以拉回和推出。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一个驱动装置完成车门的推出或者拉回动作以及车门的滑动动作,并且以简单的结构使车门能够稳定地开启和关闭的平拉门装置。
本发明介绍了一种平拉门装置,当处于全关位置的车门通过驱动器的驱动向车身侧壁的外面推出后,使车门沿着该车身侧壁的外表面滑动,由此打开上下车的出入口,其包括至少一扇车门,具有使该车门向推出方向或者拉回方向移动的同时又使车门沿前后方向滑动的导向槽的导向体,支撑沿该导向体的导向槽移动的车门的支撑单元,通过一个驱动器而平行于车门移动的移动体,从平面上看与移动体的移动方向大致呈垂直相交方向予以设置,且使车门和移动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可以相对移动地予以连接的车门连接部件。
在本发明中,作为支撑单元,可以包括固定于车身的固定基座,以及具有支撑车门使其在前后方向上自由滑动的轨道体,且将该轨道体的方向保持一定的同时移动可能地连接在上述固定基座上的可动支撑构件。
在本发明中,可在固定基座上形成导向槽。
在本发明中,可以具有在车门向车身侧壁的外面推出的状态下沿前后方向滑动时,支撑该车门的上下两侧的第2支撑单元。
在本发明中,作为第2支撑单元,可以包括在车门内壁的上下两侧所设置的一对轨道槽;对应于上述轨道槽而设置在车身上且沿推出方向可以摇动的一对臂状构件;以及设置在各臂状构件的前端且与上述轨道槽啮合的滚轮。
在本发明中,作为导向槽,以连续形成与车身侧壁平行且使车门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滑动的平行槽部;相对于车身侧壁呈倾斜状态且使车门沿推出或拉回方向移动的倾斜槽部;以及与车身侧壁大致平行且将拉回的车门保持在拉回位置的保持槽部为佳。
在本发明中,以包括当车门连接部件移动到保持槽部时,可锁住该车门连接部件而使其无法移动的锁闭单元为佳。
在本发明中,轨道体可以由能沿车身前后方向滑动伸缩的多层结构的轨道构成。
在本发明中,可在车门的内壁上设置将车门暂时固定在指定位置的钩状扣止部。
采用本发明,可通过一个驱动装置完成车门的推出或者拉回动作以及车门的滑动动作,且驱动器仅仅使移动体平行于车门移动,所以负载较小,另外车门连接部件能够在推出车门或拉回车门时,在车门与移动体之间可沿着车身宽度方向进行相对移动,因此可以保证车门的开启和关闭极其圆滑和稳定。
采用在固定基座上形成有导向槽的本发明,可以使平拉门装置更加紧凑。
采用设置有第二支撑单元的本发明,可以使车门的开启和关闭动作更加稳定。
采用包括具有保持槽部的导向槽的本发明,可以限制移动到全关位置的车门在车身宽度方向上移动。
采用具有多层结构的轨道所构成的轨道体的本发明,可以扩大车门的有效开启宽度,同时可以防止移动到全开位置的车门产生不稳定状态。
采用设置有扣止部的本发明,仅仅是将车门暂时固定在指定的位置上而无需支撑,同时又可进行定位。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车门的安装。
图1是表示本发明平拉门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整体正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驱动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的导向槽的放大俯视图。
图4是从侧面表示图2所示驱动装置的示意图,(a)为车门处于关闭状态时的纵向剖视图,(b)为车门处于推出状态时的纵向剖视图。
图5的(a)-(c)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平拉门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6是本发明平拉门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整体正视图。
图7的(a)和(b)是说明第二实施例的平拉门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8也是说明第二实施例的平拉门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9是说明以往的平拉门装置的动作的俯视图。
图10是说明以往其他的平拉门装置的动作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图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平拉门装置适用于车辆的单拉门(single sliding door)时,从车厢内部进行观测的示意图。
同图中,在车身侧壁1上设置有上下车的出入口2,S1为该出入口的宽度。
3为开启和关闭该出入口2的车门,S2为车门的宽度。
在车门3的内侧上方设置有使该车门3向推出或拉回的方向移动的同时又使该车门3沿前后方向移动的驱动装置4。
该驱动装置4安装在沿前后方向设置在出入口2的上方的框架5上。在该框架5的大致中央位置设置有作为车门引擎的驱动马达(驱动器)6。由该驱动马达6的驱动使无缝同步皮带(endless timing belt)7在两个从动滑轮8,8(图中只显示了左侧)之间运转,在该皮带7上夹有夹具9,该夹具9通过作为车门连接部件的连接器(在后予以叙述)与车门3连接。由此,将开关车门3的驱动力传递到车门3上。
在悬挂于上述框架5上的板状固定基座(固定基座)10上,连接有用于推出或拉回车门3的平行连杆11a、11b的基端部,平行连杆11a、11b的各个前端部与后述的可动平板连接,且相对于固定基座10作平行运动。该可动平板(可动支撑部件)支撑车门3。另外,12是连接框架5和固定基座10的支架。
在上述车门3的内壁上部沿前后方向形成有上部板状轨(leaf rail)13,在内壁下部沿前后方向形成有下部板状轨14。而且,上述固定基座10也起到导向体的作用。
在上部板状轨13上形成有方向朝下的管状槽部,设置于车身的车门尾部侧上部的上部臂状构件15的臂状构件滚轮15a可在该槽部内滚动。同时在下部板状轨14上也形成有方向朝下的管状槽部,设置于车身的车门尾部侧下部的下部臂状构件16的臂状构件滚轮16a可在该槽部内滚动。
而且,上部臂状构件15和下部臂状构件16,固定在纵向设置的轴17的上下两端并形成联动,另外,在对车门3进行推出或拉回移动时,以上述轴17作为旋转轴沿车辆宽度方向进行摇动。由此,在开关车门3时,车门3的上下两侧一直能够得到支撑。
18是安装在车门3的前部上方框架5上的电磁锁闭装置(锁闭单元),具有与固定于夹具9的被锁闭栓28相啮合的锁闭环18a,可对车门3在全关位置进行锁闭。该电磁锁闭装置,当发生紧急情况时,通过操作解锁装置19的手柄19a可以强制性地解除锁闭,这时,可以手动拉开车门3。另外,20是连接解锁装置19和电磁锁闭装置18的电缆,21是检测车门关闭的开关。
CTR是控制上述驱动装置4、电磁锁闭装置18等的控制器。
图2是从平面表示上述驱动装置4的示意图。
在图中,在驱动马达6的输出轴上固定着驱动滑轮22,在该驱动滑轮22的两侧设置有惰轮(idler)23。因此,利用驱动滑轮22的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旋转,通过跨越在两个从动滑轮8,8之间的两个惰轮23而受到张力作用的同步皮带7,向车门关闭方向(箭头A方向)或车门开启方向(箭头B方向)移动。
在上述同步皮带7和车门3之间,设置有与车身侧壁1平行的固定基座10。在该固定基座10的前后方向的两个端部,设置有心轴10a和10b,该心轴10a、10b与平行连杆11a、11b的基端部连接。
在平行连杆11a、11b的前端部,通过支架24连接有细长板状的可动平板25。可动平板25以剖面的长度方向位于上下方向的状态予以配置,并相对于固定基座10作平行运动。
车门3通过双层滑轨(多层结构的轨道)26设置在上述可动平板25上。
双层滑轨26由第一滑轨26a和第二滑轨26b构成,并在两滑轨26a、26b之间设置有中间移动平板27。
以夹住中间移动平板27的状态,在中间移动平板27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滑块27a、27b以及滑块27c和27d,中间移动平板27可以通过其中一侧的滑块27a、27b在第一滑轨26a上滑动,另外第二滑轨26b可以通过另一侧的滑块27c、27d在中间移动平板27上滑动。
另外,其中一侧的滑块27a、27b位于中间移动平板27的靠前位置,另一侧的滑块27c、27d位于中间移动平板27的靠后位置。
因此,中间移动平板27可以沿着第一滑轨26a向后方突出的状态进行移动,当滑块27a到达第一滑轨26a的尾端时停止。
中间移动平板27虽然停止在此位置,但通过滑动滑块27c、27d,直到第二滑轨26b的前端与滑块27d接触为止还可以向更后方移动。由此,相对于固定在第二滑轨26b上的车门3施加车门拉开方向的作用力,就可以打开上下车的出入口。
以下,对于将驱动马达6的驱动力传递到车门3上的动力传递装置进行说明。
夹在围绕从动滑轮8,8转动的同步皮带7上的夹具(移动体)9,其下方设置有后述的滑块,该滑块与设置在连接器29上的滑动导向30相啮合,并在该滑动导向30上滑动。因此,即使连接器29沿左右方向产生移动,也可一直通过夹具9与同步皮带7相连。
如上所述,上述连接器29与在左右方向上设置的车门3的内壁相连,在该连接器29的大致中央位置设置有向下下垂的第一导向轮31,在靠近车门3的位置设置有向下下垂的第二导向轮32。
第一导向轮31与固定基座10的上表面上所形成的导向槽10c相啮合,并可在该导向槽10c中滚动。
图3是上述导向槽10c的放大图,显示了该导向槽的形状。
固定基座10与车身侧壁1平行设置,导向槽10c包括,大致跨越固定基座10的整个长度并与固定基座10的横向外缘10d平行的平行槽部10c1,与该平行槽部10c1相连接且相对于车身侧壁1呈倾斜状态的倾斜槽部10c2,与该倾斜槽部10c2相连接且与车身侧壁1大致平行的保持槽部10c3。
上述平行槽部10c1的作用是对车门3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进行导向,上述倾斜槽部10c2是对车门3在推出或拉回方向上的移动进行导向,上述保持槽部10c3是将拉回的车门3保持在关闭位置。
另外,形成于固定基座10的前部侧面端的切口10e,是为了确保第二导向轮32的移动路径,当车门被推出时,第二导向轮32与可动平板25的车身内侧侧面相接触,从而可支援该可动平板25被推向车身外侧的动作。
图4是从侧面观测图2中所示的驱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中(a)是车门处于关闭状态时的纵向剖视图,(b)为车门处于推出状态时的纵向剖视图。
在图4(a)的车门关闭状态下,从连接器29下垂的第一导向轮31与固定基座10的保持槽部10c3相啮合,另外,通过从夹具9延伸的两片「L」状金属件33a和33b而予以安装的滑块34,位于滑动导向30的左侧。
而且,第二导向轮32与可动平板25前端的「コ」状部25a(参照图5(c))相啮合。
另外,连接器29的左侧端部被向下弯折成「L」状,在该弯折部29a上纵向安装有车门安装板35,而车门3就固定在该车门安装板35上。
车门安装板35的上端,比弯曲部分29a的上端稍稍向上突出,相对于该突出的固定部35a,车门3内壁上部所形成的向下的勾状扣止件36可予以固定。
以往,车门3与驱动装置4结合时,从车门3的下方进行支撑,同时在车门安装板35上设置用于固定车门的孔,在该固定孔和车门3一侧的螺孔定位之后,必须通过螺栓予以连接。
针对上述方法,在本实施例中,在扣止件36勾住固定部35a后,于上部板状轨13从下方插入螺栓13a,穿过设置在车门安装板35的「L」状弯折部的贯通孔,与螺母13b螺接,由此可固定车门3。
而且,上部板状轨13的插入螺栓13a的底面上,安置螺栓13a头部的孔的大小,与螺栓13a头部的平行的两个侧面的间距大致相同,因此不需要设置任何防止螺栓转动的装置。
而且如果在车门安装板35和上部板状轨13的上表面之间安装用于调整的衬垫,就可以方便地调整车门3的安装高度和倾斜度。
在图4(b)中,随着第一导向轮31在固定基座10的左侧形成的平行槽部10c1中被导引,平行连杆11a、11b(图中仅示出11b)被推向外侧(图中箭头C的方向),连接器29沿同一方向移动。由此,车门3从车身侧壁1向外侧被推出距离L。此时,滑块34移动至滑动导向30的右侧。
以下参照图5对具有上述结构的平拉门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5中(a)为车门的全关状态,(b)为车门的推出状态,(c)为车门的全开状态。
a)开启动作从控制器CTR输出开启指令后,首先,执行电磁锁闭装置18的解锁操作,使被锁闭栓28解除锁闭。
当驱动马达6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图中箭头D的方向)时,通过夹具9与同步皮带7连接的连接器29开始向箭头B方向移动。
从该连接器29下垂的第一导向轮31,由固定基座10的倾斜槽10c2予以引导,以与车身侧壁1大致呈45°的角度,向箭头E方向移动(参照图5(b))。
这时,因为平行连杆11a、11b沿逆时针方向(图中箭头F方向)旋转,所以与上述平行连杆11a、11b连接的可动平板25可以平行于车身侧壁1的状态向车外推出。通过此动作,使设置在车门尾部的上部臂状构件15以及下部臂状构件16也沿着箭头G方向旋转,其结果可将车门3向车身侧壁的外侧推出。
接着,连接器29进一步向箭头B的方向移动,在移动中,第一导向轮31沿着平行槽部10c1滚动,第二导向轮32沿着可动平板25的内侧侧壁滚动。另外,上部和下部的板状轨13、14分别被臂状构件滚轮15a、15b所引导。由此,车门3沿着车身侧壁1滑动,直至达到全开位置(参照图5(c))。
图中的M表示有效开口宽度。
b)关闭动作从控制器CTR输出关闭指令后,驱动马达6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与箭头D相反的方向),与同步皮带7连接的连接器29沿着相反于箭头B的方向移动。
由此,与上述开启动作相反的动作予以执行,使车门3沿着车身侧壁1向相反于箭头B的方向滑动。
接着,在到达全关位置之前,第一导向轮31通过倾斜槽部10c2引导,使车门3以大致45°的角度,沿着相反于箭头E的方向倾斜移动。
此时,由于平行连杆11a、11b沿顺时针方向(相反于箭头F的方向)旋转,可将与平行连杆11a、11b连接的可动平板25以平行于车身侧壁1的状态被拉向车身内侧,从而使车门3被拉回车身内部。
在第一导向轮31被倾斜槽部10c2引导的同时,第二导向轮32进入可动平板25前端的「コ」状部25a(参照图5(c)),由此可将导向轮31确实地引入可动平板25的内侧。
在倾斜槽部10c2中滚动的第一导向轮31进一步移向保持槽部10c3,当第一导向轮31进入保持槽部10c3后,可使连接器29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由此车门3的推出动作也被禁止。
车门3是否到达全关位置,可通过车门关闭检测开关21(参照图1)予以检测,另外,电磁锁闭装置18的锁闭环18a可与被锁闭栓28a自动啮合,而进行锁闭。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平拉门装置应用于双拉门时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双拉门式平拉门装置的整体的示意图。其中,本图中与图1相同的构件付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双拉门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的单拉门相同,以开口宽度的中心CL为中心左右对称地设置单拉门,由一个驱动装置4′对左车门40和右车门41的开启、关闭、分开进行操作。
框架5′设置在车门的上方并跨越左车门40和右车门41,在该框架5′的前后方向的两端下垂设置有从动滑轮8,8,而在此从动滑轮8,8之间架设有同步皮带7′。
夹具9′分别设置在于最近侧运作的同步皮带7′和于最远侧运作的同步皮带7′上,并通过互相间的相反方向移动,实现左车门40和右车门41的开启和关闭。
电磁锁闭装置18设置在同步皮带7′的大致中央位置,通过锁闭环18a将设置在位于左车门41一侧的连接器29′上的被锁闭栓28′锁闭,可以执行锁闭操作(参照图7(a))。
图7和图8是表示对具有上述结构的双拉门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7中(a)为车门全关状态,(b)为车门推出状态,(c)为车门全开状态。
a)开启动作图7(a)中,当从控制器CTR输出开启指令后,电磁锁闭装置18执行解锁动作。
驱动马达6沿箭头D方向旋转后,分别使与同步皮带7′连接的一个连接器29开始向箭头B方向移动,使另一个连接器29′开始向H方向移动。
从连接器29下垂的第一导向轮31,由固定基座10的倾斜槽部10c2予以引导,以与车身侧壁1大致呈45°的角度,沿箭头E的方向移动(参照图7(b))。
此时,由于平行连杆11a,11b沿箭头F方向旋转,因此可将与上述平行连杆11a、11b连接的可动平板25以与车身侧壁1平行的状态向车外推出。
通过此动作,使设置在车门尾部的上部臂状构件15以及下部臂状构件16也沿着箭头G方向旋转,结果左车门40的下部也随着被推出。
另一方面,对于右车门41而言,由于平行连杆11a′、11b′沿箭头I方向旋转,使另一连接器29′沿箭头J方向移动,从而使设置于车门尾部的上部臂状构件15′以及下部臂状构件16′也沿着箭头K方向旋转,因此可使右车门41以CL为中心且与左车门40左右对称的状态被推出。
接着,左车门40的第一导向轮31沿着平行槽部10c1滚动,右车门41的第一导向轮31′沿着平行槽部10c1′滚动,左车门40和右车门41分别沿着车身侧壁1滑动,直至达到全开状态(参照图8)。
b)关闭动作从控制器CTR输出关闭指令后,驱动马达6沿箭头K方向旋转,使与同步皮带7连接的连接器29沿箭头N的方向移动,使连接器29′沿箭头O的方向移动。
由此执行与上述开启动作相反的动作,使左车门40和右车门41沿着车身侧壁1以相互接近的方向滑动。
接着,在到达全关位置之前,第一导向轮31通过倾斜槽部10c2的引导,使左门40以大致45°的角度,沿着相反于箭头E的方向倾斜移动。
另一方面,第二导向轮31′通过倾斜槽部10c2′的引导,使右车门41以大致45°的角度,沿着相反于箭头J的方向倾斜移动。
在倾斜槽部10c2中滚动的第一导向轮31移动至保持槽部10c3,以限制连接器29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另外,在倾斜槽部10c2′中滚动的第一导向轮31′也移动至保持槽部10c3′中,以限制连接器29′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左车门40和右车门41分别到达全关位置后,电磁锁闭装置18的锁环18a与被锁闭栓28a自动啮合,而进行锁闭。
权利要求
1.一种平拉门装置,当处于全关位置的车门通过驱动器的驱动向车身侧壁的外侧推出后,使车门沿着该车身侧壁的外表面滑动,由此打开上下车的出入口,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扇车门;具有使该车门向推出方向或者拉回方向移动的同时又使车门沿前后方向滑动的导向槽的导向体;支撑沿该导向体的导向槽移动的车门的支撑单元;通过上述一个驱动器而平行于上述车门移动的移动体;从平面上看与上述的移动体的移动方向大致呈垂直相交方向予以设置,且使上述车门和上述移动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对移动地予以连接的车门连接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拉门装置,其中上述支撑单元,包括固定于上述车身的固定基座,以及具有支撑上述车门使其在前后方向上自由滑动的轨道体,且将该轨道体的方向保持一定的同时移动可能地连接在上述固定基座上的可动支撑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拉门装置,其中在上述固定基座上形成有上述导向槽。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平拉门装置,其中还包括在上述车门向车身侧壁的外面推出的状态下,沿前后方向滑动时,支撑上述车门的上下两侧的第2支撑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拉门装置,其中上述第2支撑单元,包括在上述车门内壁的上下两侧所设置的一对轨道槽,对应于上述轨道槽而设置在上述车身上且沿推出方向可以摇动的一对臂状构件,以及设置在上述各臂状构件的前端且与上述轨道槽啮合的滚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平拉门装置,其中上述导向槽是由与车身侧壁平行且使上述车门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滑动的平行槽部,相对于车身侧壁呈倾斜状态且使上述车门沿推出或拉回方向移动的倾斜槽部,以及与车身侧壁大致平行且将拉回的上述车门保持在拉回位置的保持槽部连续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平拉门装置,其中还包括当上述车门连接部件移动到上述保持槽部时,锁住该车门连接部件而使其无法移动的锁闭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平拉门装置,其中上述轨道体是由可沿车身前后方向滑动伸缩的多层结构的轨道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平拉门装置,其中在上述车门的内壁上设置有将上述车门暂时固定在指定位置的钩状扣止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平拉门装置,它能够以一个驱动装置完成车门的推出或者拉回动作以及滑动动作,并且使车门的开关结构得以简化。该平拉门装置,当处于全关位置的车门通过驱动器的驱动向车身侧壁的外面推出后,使车门沿着该车身侧壁的外表面滑动,由此打开上下车的出入口,其包括至少一扇车门3,具有,使该车门3向推出方向和拉回方向移动的同时又使车门3沿前后方向滑动的导向槽10c的导向体10,支撑沿该导向体10的导向槽10c移动的车门3的平行连杆11a、11b以及轨道26,利用一个驱动器6使其与车门3平行移动的移动体9,从平面上看与移动体9的移动方向大致呈垂直相交方向予以设置,使车门3和移动体9在车辆宽度方向可以相对移动地予以连接的车门连接部件29。
文档编号B61D19/02GK1580476SQ20041005648
公开日2005年2月16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11日 优先权日2003年8月12日
发明者高桥一玉, 马场保滋 申请人:株式会社纳博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