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在火车上使用的坐便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坐便器,尤其是一种在火车上使用的坐便器。
背景技术:
目前,机车上常常没有设置厕所,长期以来怎样解决机车乘务员如厕难的问题一直困绕着我们。随着长交路、大轮乘的实行,此问题就更加突出的显现出来了。常规客车车箱的厕所也常常面临节约用水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专门研究设计了一种方便卫生的坐便器,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火车上使用的坐便器,该在火车上使用的坐便器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方便卫生、占用空间小,不需要利用机车上的水源、电力。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在火车上使用的坐便器,包括可折叠的靠架、靠垫、坐板,坐板上开有圆孔,坐板的侧面开有槽形结构,活动固定块可以在槽形结构中抽插。
火车上使用的坐便器为壁挂式,靠架、靠垫被固定件固定在火车的墙板上,该火车上使用的坐便器还包括可折叠的主承坐架、扶手、扶手支杆、主承坐架衬于坐板下,扶手和扶手支杆连接在主承坐架上。
火车上使用的坐便器为支架式,该火车上使用的坐便器还包括可折叠的扶手、支脚,扶手与支脚连接在坐板上,扶手与支脚活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坐板的侧面开有槽形结构,活动固定块可以在槽形结构中抽插。将塑料袋底部从坐板上的圆孔内放下,塑料袋的上部边缘由活动固定块压在槽形结构中,活动固定块压与槽形结构闭合能牢固地固定袋子。乘务员需要如厕时,只需更换袋子就可以了。使用的袋子可以是塑料袋或纸袋。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方便卫生。机车上常常没有设置厕所,而支架式火车上使用的坐便器特别适合于机车乘务员,可作为简易厕所用,不需要利用机车上的水源、电力,更不用对机车的结构做重大改变,是解决机车乘务员如厕问题的极好方案。壁挂式火车上使用的坐便器特别适合于旅客,它占用空间小,安装在常规客车车箱的厕所内,可与普通马桶或蹲坑配合使用,作为缺水条件下使用的备用厕具。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坐板2与塑料袋10配合使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壁挂式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架式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主承坐架1,坐板2,扶手3,扶手支杆4,靠架5,靠垫6,槽形结构7,活动固定块8,支脚9,塑料袋10,圆孔11。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在火车上使用的坐便器,包括可折叠的靠架5、靠垫6、坐板2,坐板2上开有圆孔11,坐板2的侧面开有槽形结构7,活动固定块8可以在槽形结构7中抽插。坐板2的侧面开有槽形结构7,活动固定块8可以在槽形结构7中抽插。将塑料袋10底部从坐板2上的圆孔11内放下,塑料袋10的上部边缘由活动固定块8压在槽形结构7中,活动固定块8压与槽形结构7闭合能牢固地固定塑料袋10。乘务员需要如厕时,只需更换袋子就可以了。使用的塑料袋10可以替换为纸袋。
实施例2、火车上使用的坐便器为壁挂式,靠架5、靠垫6被固定件固定在火车的墙板上,该火车上使用的坐便器还包括可折叠的主承坐架1、扶手3、扶手支杆4、主承坐架1衬于坐板2下,扶手3和扶手支杆4连接在主承坐架1上。其余同实施例1。
实施例3、火车上使用的坐便器为支架式,该火车上使用的坐便器还包括可折叠的扶手3、支脚9,扶手3、支脚9连接在坐板2上,扶手3与支脚9活动连接。其余同实施例1。
权利要求1.一种在火车上使用的坐便器,包括可折叠的靠架(5)、靠垫(6)、坐板(2),坐板(2)上开有圆孔(11),其特征在于坐板(2)的侧面开有槽形结构(7),活动固定块(8)可以在槽形结构(7)中抽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火车上使用的坐便器,其特征在于火车上使用的坐便器为壁挂式,靠架(5)、靠垫(6)被固定件固定在火车的墙板上,该火车上使用的坐便器还包括可折叠的主承坐架(1)、扶手(3)、扶手支杆(4)、主承坐架(1)衬于坐板(2)下,扶手(3)和扶手支杆(4)连接在主承坐架(1)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火车上使用的坐便器,其特征在于火车上使用的坐便器为支架式,该火车上使用的坐便器还包括可折叠的扶手(3)、支脚(9),扶手(3)、支脚(9)连接在坐板(2)上,扶手(3)与支脚(9)活动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坐便器,尤其是一种在火车上使用的坐便器。本实用新型包括可折叠的靠架、靠垫、坐板,坐板上开有圆孔,坐板的侧面开有槽形结构,活动固定块可以在槽形结构中抽插。将塑料袋底部从坐板上的圆孔内放下,塑料袋的上部边缘由活动固定块压在槽形结构中,活动固定块压与槽形结构闭合能牢固地固定袋子。乘务员需要如厕时,只需更换袋子就可以了。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方便卫生。它占用空间小,安装在常规客车车箱的厕所内,可与普通马桶或蹲坑配合使用,作为缺水条件下使用的备用厕具。
文档编号B61D35/00GK2710989SQ200420076019
公开日2005年7月20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14日 优先权日2004年7月14日
发明者陈坚 申请人:陈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