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09119阅读:12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索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索道,^fr有交通运输工具,如轿厢或吊椅;具有两个缆 绳环线,交通运输工具可联接在所iii苋^r、线上并且可与所ii^绳环线脱离联 接;还具有下面的站点、上面的站点和中间站点,其中#下面的站点到中间 站点的路^Ji设置下面的缆绳环线,在人中间站点到上面的站点的路ISJiiM 上面的缆绳环线。
技术背景在具有两个缆绳环线的同类索道中,下面的缆绳环^下面的站点(山谷 站点)通向第一个中间站点(中舰)。 ,上面的缆绳环m^二个中间 的站点(中途站)通向上面的站点(山顶站点)。两个中间站点的铁泉是增加空间和M花费。jW^卜,两个站点中产生的噪 音也比只有一个站点的大。因此还已知一种解决方案,只有唯一个缆绳环线 从山谷站点穿过中间站点直至到达山顶站点。^it种方案的^A是,如果不能 接受用于转向装置的巨大技术礼^,那么缆绳环线的上部^下"W与伸展位 置、即180。位置的角度偏差只淑艮小。在只有单个缆,线的方案中,其故泉 錄于,长的缆绳具有相对高的缆绳张力,与^目关的^泉是较大的缆^^截 面和复杂的支,造、滑4^且等。与^f目比,具有两个或多个缆绳环线的装置 的优点是,缆绳长度和张紧^f呈也可以射e^目应数量的,上。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种索道,其没有贿^L^的故泉。 按本发明,此目的通过具有^U'J要求l特征的索道得以实现。 按本发明的索道的^fp有利的实施方i(A各^^5u'J要求的内容。 因为在按本发明的索道中,下面的缆绳环线和上面的缆绳环线围绕一共同 的引导装置引导,所以在下面的站点和上面的站点之间只诏!唯一个中间站 点M够了。在比中间站点中,乘客可以像平常一样上车和下车。Mii^发 明,还可以xW^的交通魏工具中从下面的站点直接一直行船'J上面的站点,与下面的缆绳环线和上面的缆绳环^jH^间的角;t^否等于或不等于180°无 关。引导装置^A,的g,其中^^发明的框架内^^两个^ft的,同#^是可能的,它们才;i^k^接或齡。这种^^优点是构造简单。在特别M的实施例中,引导装置位置固定地i^在中间站点中,而在下 面的站点和上面的站点中分别iM—个可移动的錄洽,以便确^M苋绳环线的缆 绳的正确张紧。在本发明的框架中M的是,分别在中间站点中的引导装置的前面和后面 设置用于将交通运输工具联接在缆绳环线上或从缆绳环线上脱离联接的各区 域,在所述区域之间i经用于交通运输工具的传输装置,其引导交通运输工具 从引导装置旁敏ii因此交通运输工具^i^中间站点时可减到很低的i^1, ^j:可以^匕处^it^离开或登车,并^Ub^点出^可:fc(rai4J^"^, 该iiJL与交通i^工具在各站点之间的传输逸l、即缆绳环线的速度相一致。^M^发明的框架中,也可^:设置多于两个的缆绳环线。


参照描述了tt实施例的附图,从下面的描述中得出了按本发明的索道的 其它细节、特;fi^优点。图i本发明的索道的中间站点的第一实施例,具有^b^90。角iM的各 缆绳环线;图2在交通运输工^A侧和驶出侧的区域内的中间站点; 图3中间站点^A^驶出区域中的支柱区域的站点视图; 图4两个 ^接的^^式的引导装置的实施例详图; 图5中间站点的第二实施例,具有彬匕呈18(H殳置的各缆绳环线; 图6至8按本发明的索道的不同驱动:^的示意图。 M实施方式在图6、 7和8中示意示出的索道具有三个站点,例如一个下面的站点l(山 谷站点)、 一个中间站点2 (中间逗留点)、 一个上面的站点3 (山顶站点)。 ^下面的站点1到中间站点2的5^Ji设置下面的缆绳环线4,在&中间站点 2到上面的站点3的路^b&j:上面的缆绳环线5。为^li^^必要时的运输 物资,交通运输工具6 4a^厢或吊椅,能够以已知的方iCM接^^苋^r、线4、 5的缆绳上,并能够^^斤i^彭IJi脱离联接。下面的缆绳环线4和上面的缆, 线5以90。的角度a设置。在图1中示出中间站点2的第一实施例,下面的缆绳环线4和上面的缆绳 环线5&匕中间站点中汇集,并围绕一个共同的引导装置7引导。如图5所示, 引导装置7由两个奉隋的绳(4^誠,它们枳^k^接或概^。 一个一的g 同4H^I:可能的。引导装置或錄险7水啊臾置,^it种情况下具有下槽8和上 槽9,其中下槽8Si属于下面的缆绳环线4,上槽9配属于上面的缆绳环线5。在图l中,缆绳环线4和5 匕以垂直的角度围绕绳轮7引导。此角麽-可示例性的理解,因为在中间站点中的两个缆绳环线4和5能够以任意的小于 180。的角度相互iM,但当两个缆绳环线处于伸展的位置、也狄180°位置的 布置时,按本发明的索道也可应用,如图5所示。需指出,当在下面的缆绳环 线4和上面的缆^T、线5具有不同tt时,按本发明的索道也可以应用。交通运输工具6以一定的坡度AUi和从下或朝上和朝下地朝中间站点2运 动,其中中间站点2的^A区^p驶出区域7JC平地i^,如图1至4所示。为了这样的水平运动,分别在中间站点2中的引导装置7的前面和后面以 已知的方式iM各区域10a,用来实现交通运输工具6联接和解除联接,其中在 这些区域之间设置用于交通,工具6的传输装置10b,该传输装置使交通运 输工具6以恒定的^^围絲引导装置7引导。传输装置10a、 10b^^l^苋 绳环线4、 5的相应区域旁i^^平行;fe^伸。在图2和3可看出,交通it^T工 具6^Eit:动经过中间站点2时通it^^Ji7jC平延伸的传输装置10a、 10b引导。当交通i^iT工具6在中间站点2上从^N苋绳环线4、 5的缆乡4Ji解除联接 时,则交通練工^L制动至很低的狄,^^可以^t^ii^离开或登车, 同时交通鄉工具从引导装置或赚7旁妙过。交通靴工具6紧接着再次 ^^i^-Til变,该i^l与缆绳环线4、 5的缆mJL相一致,从而交通魂工 具重新联接徊MJio图6至8示意',示出索道,其具有下面的站点1、中间站点2和上面的站 点3。在下面的站点l中设置錄洽ll,在上面的站点3中诏!銜洽12,它们能 够^^贿技糊成。Mit^箭头13所示,赚11和12可沿着M缆绳环 线4、 5的纵向伸长移动,以保持正确的缆绳张力,而引导装置7位置固定地设 置在中间站点2中。ith^卜,在图6至8中示出了驱动索道的不同方案。驱动装置14和张紧装置 在图6中iU在下面的站点1中,在图7中i线在上面的站点3中。如果驱动 装置14位于下面的站点1中(图6),则下面的缆绳环线4通过中间站点2中 的引导装置或^7驱动上面的缆^f、线5。相反,如果驱动装置14iM在上 面的站点3中(图7),则上面的缆绳环线5通过中间站点2中的引导装置或绳 轮7驱动下面的缆绳环线4。在另一方案(图8)中,中间站点中的引导装置7 具有驱动装置14, ^il种情况下,两个缆绳环线4、 5都是从中间站点2出发被 驱动。
权利要求
1.索道,其具有交通运输工具(6),如吊椅或轿厢;具有两个缆绳环线(4、5),交通运输工具(6)可以联接在所述缆绳环线上并且可以与所述缆绳环线脱离联接;具有下面的站点(1)、中间站点(2)和上面的站点(3),其中在从下面的站点(1)到中间站点(2)的路段上设置下面的缆绳环线(4),并且在从中间站点(2)到上面的站点(3)的路段上设置上面的缆绳环线(5),其特征在于,下面的缆绳环线(4)和上面的缆绳环线(5)在中间站点(2)中围绕一共同的引导装置(7)引导。
2. 按^f'J要求l所述的装置,^#棘于,引导装置(7)位置固定地iM。
3. 按^5U'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于,引导装置(7)是一个^ 的赚。
4. 按W'j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棘于,引导装置(7)具有两个单 槽的纟t^,它们4^^€"^或*。
5. 按才W漆求1至4之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引导装置(7)水 ^M。
6. 按4WJ要求1至5之^-项所述的装置,^#棘于,在下面的站点(1) 和上面的站点(3)中诏i可移动的錄洽(ll、 12),用于各自的缆绳环线(4、 5)。
7. 按;^^^求l至6之^-"项所述的装置,^#棘于,中间站点(2)中 的赚(7)具有驱动装置(14)。
8. 按^'j要求l至6之^-"项所述的装置,其特4iE^于,下面的錄险(ll) 具有驱动装置(14)。
9. 按^^要求1至6之<—项所述的装置,^Hr4iMt于,上面的*输(12) 具有躯动装置(14)。
10. 按^M要求l至9之^-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下面的缆绳环线 (4)和上面的缆绳环线(5)在中间站点(2)中勸匕以小于180。的角度(ot)組
11. 按^,j要求l至9之^-项所述的装置,^#征在于,下面的缆绳环线 (4)和上面的缆^f、线(5)在中间站点(2)中tob以180。的角度(oc )设置。
12.按^U'J要求1至11之^-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分别在中间站 点(2)中的引导装置(7)的前面和后面《 用于将交通,工具(6)联接在 缆绳环线(4、 5)上和AU苋绳环线Ji^离联接的各区域,并JL^所述区域之间设置用于交通i^r工具(6)的传^r^置(io),该传^r^置^^通运输工具(6)围绕引导装置(7)引导。
全文摘要
一种具有交通运输工具(6)的索道具有两个缆绳环线(4、5),交通运输工具(6)可以联接在所述缆绳环线上并且可以与所述缆绳环线脱离联接,并且具有下面的站点(1)、中间站点(2)和上面的站点(3)。在从下面的站点(1)到中间站点(2)的路段上设置下面的缆绳环线(4),并且在从中间站点(2)到上面的站点(3)的路段上设置上面的缆绳环线(5)。下面的缆绳环线(4)和上面的缆绳环线(5)在中间站点(2)中围绕一共同的引导装置(7)引导。
文档编号B61B12/02GK101219667SQ20071019448
公开日2008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23日 优先权日2006年11月28日
发明者M·贝克 申请人:创新专利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