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有轨车辆的防溜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有轨车辆领域,具体地,涉及有轨车辆的防溜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铁路运输任务的日益繁重,铁路面临的安全形式也越来越严峻。长期以来,防止车辆溜逸是铁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停放在到发线上的有轨车辆(如列车),通常利用业内俗称的“铁鞋”来实现对车轮的制动,以防止该有轨车辆溜逸。然而,这种方式主要通过人工方式来进行实施,因而不仅效率非常低下,而且可靠性也不高。为此,本申请的申请人曾经提出了一种防溜装置,參见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2011405U。在该实用新型专利中,申请人提出了一种有轨车辆防溜装置,该有轨车辆防溜装置包括两个制动轨、制动装置、升降装置和液压单元。在将上述有轨车辆防溜装置应用到轨道上时,使两个制动轨沿着轨道的长度方向布置。当需要制动时,所述升降装置驱动所述两个制动轨使所述两个制动轨处于高位,所述制动装置驱动所述两个制动轨向轨道的两侧移动使制动轨与车轮接触,并且向制动轨提供制动力,从而使车辆制动;当需要缓解吋,所述制动装置驱动所述两个制动轨向轨道的中间移动从而解除制动力,并且升降装置驱动所述两个制动轨使所述两个制动轨处于低位。在应用中,需要将上述防溜装置设置在到发线上,以能够对停靠在到发线上的有轨车辆进行可靠制动,防止溜逸。并且,一般来说,一旦完成防溜装置的安装,则防溜装置在到发线上的安装位置是不变的。然而,对于停靠在到发线上的有轨车辆来说,车辆的类型多种多样,因此不同类型的车辆的技术參数也互不相同。而且,有轨车辆停靠在轨道上的位置也存在误差。因此,为了尽可能使所有停靠在轨道上的有轨车辆获得较好的防溜作用,这就对防溜装置的布置方式提出要求。如何使防溜装置的布置方式满足停靠在轨道上的所有类型的有轨车辆对防溜的要求成为本领域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轨车辆的防溜系统,该有轨车辆的防溜系统能够满足几乎停靠在轨道上的所有类型的有轨车辆对防溜的要求。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有轨车辆的防溜系统,该防溜系统包括设置在轨道上的一对防溜装置,所述ー对防溜装置的纵向长度与该ー对防溜装置之间的纵向距离N之和为S,12米彡S彡14米。优选地,每个防溜装置的纵向长度L为4米至7米。优选地,每个防溜装置的纵向长度L为6米。优选地,该防溜系统还包括另ー对防溜装置,该另ー对防溜装置具有与上述ー对防溜装置相同的布置方式。优选地,所述ー对防溜装置和另ー对防溜装置设置在所述轨道的到发线上,所述一对防溜装置位于所述到发线的前部,所述另ー对防溜装置位于所述到发线的后部。优选地,所述另ー对防溜装置与所述ー对防溜装置之间的距离M为停靠在该到发线上的所有车辆中最短车辆总长度的1/2至I倍。优选地,所述距离M为375米至750米。优选地,所述距离M为580米。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所述ー对防溜装置的纵向长度与该ー对防溜装置之间的纵向距离N之和S设置为大于等于12米且小于等于14米,从而形成与多种类型的列车的车厢的转向架之间间距对应的防溜区间,而该区间基本上能够覆盖多种类型列车的车厢的转向架之间的间距,因而只要列车的ー节车厢(如第一节车厢)前轮或后轮停靠在该 防溜区间中,就能够对列车进行有效地防溜,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
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ー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
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图I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有轨车辆的防溜系统的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如图I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有轨车辆的防溜系统包括设置在轨道10上的一对防溜装置100,所述ー对防溜装置100的纵向长度与该ー对防溜装置100之间的纵向距离N之和为S,12米彡S彡14米。防溜装置100属于现有技术,关于防溜装置至少可以參考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2011405U。因此,关于防溜装置的具体结构和运行原理,本说明书中不再做详细描述。与传统的防溜系统相比,本实用新型主要对防溜装置的布置方式进行了改进。具体来说,在轨道10上设置有一对防溜装置100,该对防溜装置100的纵向长度(即该防溜装置100的制动轨的沿轨道纵向方向的长度)与该对防溜装置100之间的纵向距离N(两个防溜装置100的彼此相対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之和S处于大于等于12米且小于等于14米之间的范围区间内。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经过大量创造性的劳动发现,停靠在轨道10上的有轨车辆(如火车列车)虽然型号參数各不相同,但绝大多数的列车的ー个车厢中转向架之间的间距还是有规律所循的。具体而言,对于很多类型的有轨车辆(列车)来说,一节车厢中转向架之间的间距一般不会超过14米。因此,通过将所述ー对防溜装置100的纵向长度与该ー对防溜装置100之间的纵向距离N之和S设置为大于等于12米且小于等于14米,从而形成与多种类型的列车的车厢的转向架之间间距对应的防溜区间,而该区间基本上能够覆盖多种类型列车的车厢的转向架之间的间距,因而只要列车的ー节车厢(如第一节车厢)前轮或后轮停靠在该防溜区间中,就能够对列车进行有效地防溜,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而且还较大程度上降低了对列车停靠精度的要求。所谓防溜装置100的纵向长度为该防溜装置的制动轨沿轨道10的纵向方向的长度。只要列车的车厢的车轮落入防溜装置的纵向长度之内都能够受到该防溜装置的制动轨的制动作用。防溜装置100的纵向长度L为可以为4米至7米。优选地,每个防溜装置100的纵向长度L为6米。通过对防溜装置的纵向长度L的上述选择,既能够使该防溜装置获得足够的制动力,以满足对大坡度线路上车辆的防溜的制动カ要求,还能够便于防溜装置的安装装配,因为如果防溜装置的纵向长度L过大,则对安装精度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不利于满足线路曲线段的使用要求。所述ー对防溜装置100可以设置在轨道10的前部位置,以用于制动停靠在轨道10上的列车的前部车厢(例如第一节车厢)。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限于此,还可以设置在轨道10的后部位置,以用于制动停靠在轨道10上的列车的后部车厢(例如最后ー节车厢)。为了获得更为可靠的防溜效果,优选地,如图I所示,防溜系统还包括另ー对防溜装置200,该另ー对防溜装置200具有与上述一对防溜装置100相同的布置方式。换句话说,另ー对防溜装置200可以说是上一对防溜装置100的复制件,只是设置的位置有所变化。例如,该对防溜装置200中每个防溜装置的纵向长度可以与上述防溜装置100的纵向长度相同,而且ー对防溜装置200之间的间距可以与上述一对防溜装置100之间的间距相同。由于设置有另ー对防溜装置200,因而在对停靠在轨道10上的列车能够获得所述一对防溜装置100的制动作用,另外还能够获得另ー对防溜装置200的制动作用,从而获得更好的防溜效果。即便其中任意一对防溜装置失效或故障,也依然能够另ー对防溜装置进行制动。而且,由于ー对防溜装置100和另ー对防溜装置200之间具有纵向间距,因此能够对停靠在轨道10上的列车的不同位置进行制动作用。优选情况下,所述轨道10为轨道的到发线。具体来说,所述ー对防溜装置100和另ー对防溜装置200设置在所述轨道的到发线上,所述ー对防溜装置100位于所述到发线的前部,所述另ー对防溜装置200位于所述到发线的后部。因此,一对防溜装置100用于制动停靠在到发线上列车的前部车厢,而另一对防溜装置200用于制动停靠在到发线上列车的后部车厢。优选情况下,所述另ー对防溜装置200与所述ー对防溜装置100之间的距离M(即两个相邻的防溜装置100和防溜装置200彼此相対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为停靠在该到发线上的所有车辆中最短车辆总长度的1/2至I倍。因而,能够使ー对防溜装置100作用于有轨车辆的前部(或后部),而另ー对防溜装置200作用于有轨车辆的后部(或前部)。优选情况下,为了适应于实际运行的有轨车辆,所述距离M为375米至750米。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距离M为580米。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而不限于权利要求书中各项权利要求的引用关系的限定。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 公开的内容。
权利要求1.有轨车辆的防溜系统,该防溜系统包括设置在轨道(10)上的一对防溜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防溜装置(100)的纵向长度与该一对防溜装置(100)之间的纵向距离(N)之和为S,其中,12米彡S彡14米。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防溜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防溜装置(100)的纵向长度L为4米至7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溜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防溜装置(100)的纵向长度L为6米。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防溜系统,其特征在于,该防溜系统还包括另一对防溜装置(200),该另一对防溜装置(200)具有与上述一对防溜装置(100)相同的布置方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防溜装置(100)和另一对防溜装置(200)设置在所述轨道的到发线上,所述一对防溜装置(100)位于所述到发线的前部,所述另一对防溜装置(200)位于所述到发线的后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另一对防溜装置(200)与所述一对防溜装置(100)之间的距离M为停靠在该到发线上的所有车辆中最短车辆总长度的1/2至I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距离M为375米至750米。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距离M为580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有轨车辆的防溜系统,该防溜系统包括设置在轨道(10)上的一对防溜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防溜装置(100)的纵向长度与该一对防溜装置(100)之间的纵向距离(N)之和为S,12米≤S≤14米。因此形成与多种类型的列车的车厢的转向架之间间距对应的防溜区间,而该区间基本上能够覆盖多种类型列车的车厢的转向架之间的间距,因而只要列车的一节车厢(如第一节车厢)前轮或后轮停靠在该防溜区间中,就能够对列车进行有效地防溜,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文档编号B61K7/02GK202400105SQ20112048659
公开日2012年8月29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9日
发明者常晓东, 张季双, 张青, 杨志军, 王志忠, 秦宪国, 郑志忠, 郭尽朝, 马红兵, 黄鹏 申请人: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西南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