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用于索道运输系统中承重索、轨道索的张紧平衡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索道运输系统中承重索、轨道索的张紧平衡装置。
背景技术:
索道运输系统中承重索、轨道索的张紧锚固装置是索 道运输设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目前索道运输系统中,承载索、轨道索的张紧平衡装置一般采用重力式、液压式等。其中重力式方式为滚子链加重锤拉紧或导向轮加重锤拉紧,这两种锚固方式存在拉紧装置较笨重,设备昂贵,拉紧索、滚子链磨损较快,更换维护较困难等问题,适用于承重要求不高的索道工程。而对于索张力较大的情况则多采用液压式,该方式需要配备一套测力装置和液压调绳装备来实现承载索拉锚功能,调节方式采用监测索张力超过设定限值后再进行调节。调节常分为多级液压行程,存在张力调节滞后现象,如果索道处于运营状态时,在承重荷载及温度荷载等因素综合作用下,通常需要运营系统减速或停止以完成索道张力调整,调节效率不高并影响正常运行;若承重索、轨道索采用多根设计,调节系统的同步问题将成为液压系统的瓶颈,因此对于超大荷载,其承载能力受到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适用于索道承载能力需求较大,且经济性好、受力明确的锚固张紧装置。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索道运输系统中承重索、轨道索的张紧平衡装置,其特征是承重索通过动、静滑车组与锚碇连接,静滑车组尾索通过滑轮转向后与悬挂的平衡配重块连接。所述索的动滑轮端部与锚碇间设置保证安全的保险扣结构。在所述锚碇后面设置支架,或根据地形条件直接通过滑轮组转向后,悬挂平衡配重块。本实用新型将承载索通过滑车组与锚碇连接,使主要承载索张力由预应力锚碇承受,充分发挥了预应力锚碇抗拉能力大、结构经济、设计简洁的优点;将滑车组尾索与平衡配重块连接,充分发挥了动静滑车组对尾索力的成倍放大作用,可以将平衡配重块重量大幅度减小,经济性优势显著;通过在索道端部动滑车组与锚碇之间设置保险扣,提高了平衡重及尾索抗击风险的能力,为锚固系统的安全提高了更多的保障,同时也为锚固系统的定期检查维护提供便利。通过滑车组锚固可以实现索道张力的自动调节,减少了采用液压方式所需要了索力监测与调节,并减小了监测与调节系统可能存在的故障隐患。索道每根索均对应独立的滑车组,设计时不用考虑同步问题,因此可以根据承载能力需求增加索股数量以满足设计要求,较好地解决了目前索道在超大荷载运输设计方面的空白。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0009]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中局部A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案如图I、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是一种用于索道运输系统中承重索、轨道索的张紧平衡装置,在承载索I端部设置连接锚头2,与动滑轮组3销接;将动滑轮组3与静滑轮组5通过钢丝绳4组成的滑车组,与锚固连接件6销接,实现与锚碇系统的连接;锚碇系统由锚碇9、锚固底座12、预应力锚索10组成,锚固连接件6与锚固底座12上的销孔11进行销接。滑车组钢丝绳4尾索7通过转向滑轮8与配重系统连接,实现承载索张力自动调整。另设置保险扣14,将动滑轮组3与锚固底座12上的限位销孔13进行连接,实现张紧系统的限位功能。配重块悬索系统为直接在锚碇系统上方设置配重块支架16,将尾索7通过转向滑轮8与配重块15相连;实施现场如果有可靠的可提供悬挂的结构或地形,就不需要再设置·配重块支架16,而实现悬挂配重块15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索道运输系统中承重索、轨道索的张紧平衡装置,其特征是承重索通过动、静滑车组与锚碇连接,静滑车组尾索通过滑轮转向后与悬挂的平衡配重块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用于索道运输系统中承重索、轨道索的张紧平衡装置,其特征是索的动滑轮端部与锚碇间设置保证安全的保险扣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用于索道运输系统中承重索、轨道索的张紧平衡装置,其特征是在锚碇后面设置支架,或根据地形条件直接通过滑轮组转向后,悬挂平衡配重块。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索道运输系统中承重索、轨道索的张紧平衡装置,包括锚碇、滑车组、平衡块和保险扣。承载索端部直接与滑车组一端连接,滑车组另一端与锚碇连接,将滑车组尾索通过转向滑轮与平衡配重块相连,与承载索连接的滑车组与锚碇之间设置保险扣。上述的轨道索锚固结构,具有结构简单、锚固连接可靠、轨道索张力保持恒定、非线性变形能够自适应调节、经济性好等优点,改变了传统设计中需监测轨索张力、温度与荷载下轨索力不断变化、多根轨道索张力大小不一致等弊端,确保了轨道索在使用过程中张力满足设计要求,同时简化了施工工艺,提高了施工效率。
文档编号E01B25/18GK202671984SQ20122009324
公开日2013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13日
发明者闫勇, 沈锐利, 杨恒, 陈明宪, 张念来, 唐茂林, 易继武 申请人:西南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