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岔岔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13194阅读:425来源:国知局
道岔岔枕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道岔岔枕。所述道岔岔枕包括沿纵向方向延伸的枕体和固定于枕体上的桁架结构,枕体内设有沿纵向方向延伸的预应力钢筋。桁架结构包括设置于枕体内部并沿纵向方向延伸第一和第二弦杆、设置于枕体下方并沿纵向方向延伸的第三和第四弦杆。第一、二、三、四弦杆的中心在与岔枕横截面平行的截面中的连线呈四边形,处于四边形中左侧的第一弦杆和第四弦杆和处于四边形中右侧的第二弦杆和第三弦杆均通过沿纵向方向延伸的S型连接筋连接。本实用新型中的预应力钢筋能够实现岔枕结构的强化,桁架结构使枕体和其底部的道床连接为一体并紧密连接。因而本实用新型能够承受轨道道岔的复杂受力,又能够与道床板紧密连接。
【专利说明】道岔岔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领域,具体为一种道岔岔枕。

【背景技术】
[0002]道岔为铁路轨道两线交叉处使车辆能安全又顺利转入他轨的线路连接设备,在线路交叉频繁的车站被大量使用。道岔结构复杂,要求铺设精度高,同时对于相应的岔枕的要求也较高。在无缝道岔中,岔枕不能在道岔的轨下基础上移动,仅靠限位器在导轨与基本轨间传递纵向力,因而尖轨及心轨的伸缩位移比较大,且由于道岔部件受力较复杂,相应岔枕的宽度和扣件套管的安装位置等必须与道岔相匹配。
[0003]然而现有的岔枕通过固定零件固定于道床板上。由于固定零件固定岔枕和道床板的面积较小,当列车通过时对道岔产生巨大的横向力作用于固定零件上时,被损坏的几率较高,因而不能保证岔枕与道床板紧密连接,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承受轨道道岔复杂受力,又能够与道床板紧密连接的道岔岔枕。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能够承受轨道道岔复杂受力,又能够与道床板紧密连接的道岔岔枕。
[000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道岔岔枕,包括沿纵向方向延伸的枕体和固定于所述枕体上的桁架结构,所述枕体内设有沿纵向方向延伸的预应力钢筋;所述桁架结构包括:
[0006]第一和第二弦杆,设置于所述枕体内部,并沿纵向方向延伸;
[0007]第三和第四弦杆,设置于所述枕体的下方并沿纵向方向延伸;
[0008]第一、二、三、四弦杆的中心在与所述岔枕横截面平行的截面中的连线呈四边形,处于所述四边形中左侧的第一弦杆和第四弦杆通过沿纵向方向延伸的S型连接筋连接;处于所述四边形中右侧的第二弦杆和第三弦杆通过沿纵向方向延伸的S型连接筋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祐1架结构还包括:
[0010]多个第一加强筋,均布于第一弦杆和第二弦杆之间,在横向方向连接第一弦杆和第二弦杆;
[0011]多个第二加强筋,均布于第三弦杆和第四弦杆之间,在横向方向连接第三弦杆和第四弦杆。
[0012]优选地,第二加强筋为“U”形或“Z”形钢筋,相邻第二加强筋之间的间隙为0.5米?I米。
[0013]第一加强筋的纵向截面为矩形环;在纵向方向上,相邻矩形环之间的间隙为I米?1.5米。
[0014]作为另一优选方案,第一加强筋为“U”型钢筋,相邻第一加强筋之间的间隙为0.5米?I米。
[001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预应力钢筋个数为两根,设置于第一弦杆和第二弦杆的上方,两根预应力钢筋之间的距离与第一弦杆和第二弦杆之间的距离相等。
[0016]作为另一优选方案,所述预应力钢筋个数为四根,所述四根预应力钢筋的中心连线在所述枕体横截面中呈梯形,所述梯形中两条平行边沿横向方向延伸且上方平行边的长度大于下方平行边的长度
[0017]优选地,所述枕体可为整体式,所述枕体的纵向长度为2.5?5.0米。
[0018]进一步地,所述枕体的、沿横向方向的中心处或中心处偏左或中心处偏右设有扣件预埋套管。
[0019]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施例中的岔枕在枕体中设置预应力钢筋,预应力钢筋实现对岔枕结构的强化。而设置在枕体上的桁架结构能够使岔枕和其底部的道床连接为一体并紧密连接。在列车通过时,岔枕枕体和道床共同承受钢轨传递而来的巨大横向力,从而保证岔枕在列车通过时不易移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以下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所示实施例得到其它的实施例及其附图。
[0021]图1示出了实施例1中道岔岔枕的横向截面图;
[0022]图2示出了实施例1中桁架结构的俯视图;
[0023]图3示出了实施例2中道岔岔枕的横向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出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说明书中列出的许多细节仅仅是为了使读者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即便没有这些特定的细节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这些方面。
[0025]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发现,由于列车在通过道岔时,道岔的受力情况非常复杂,存在着巨大的横向力作用于道岔,必须在岔枕中加入额外的钢筋对岔枕的结构进行强化。
[0026]下面通过不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的道岔岔枕结构进行详细阐述。
[0027]实施例1:
[0028]图1示出了实施例1中道岔岔枕的横向截面图。
[0029]图2示出了实施例1中桁架结构的俯视图。
[0030]如图1和图2所示,道岔岔枕包括沿纵向方向延伸的枕体I和设置到枕体I的桁架结构,枕体I内设有沿纵向方向延伸的预应力钢筋10。其中,预应力钢筋10用于强化岔枕结构,桁架结构用于承受主要应力。
[0031]桁架结构包括第一弦杆2、第二弦杆2’、第三弦杆3’和第四弦杆3。其中,第一弦杆2和第二弦杆2’设置于枕体I的中部或中下部,并沿纵向方向延伸。第三弦杆3’和第四弦杆3设置于枕体I的底面的下方,并与枕体的底面存在一定的距离,即第三弦杆3’和第四弦杆3悬置于枕体底面的下方。第三弦杆3’和第四弦杆3也均沿纵向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枕体的底面为岔枕中与道床接触的表面。定义枕体长度延伸的方向为纵向,枕体宽度延伸的方向为横向。
[0032]第一弦杆2、第二弦杆2’、第四弦杆3和第三弦杆3’的中心连线在与岔枕横截面平行的截面中呈四边形,呈第一弦杆2、第二弦杆2’、第四弦杆3和第三弦杆3’的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排列。其中,处于该四边形左侧的第一弦杆2和第四弦杆3通过S型连接筋4连接,处于该四边形右侧的第二弦杆2’和第三弦杆3’通过S型连接筋4’连接。S型连接筋4均匀地与第一弦杆2和第四弦杆3连接并沿纵向方向延伸4型连接筋4’均匀地与第二弦杆2’和第三弦杆3’连接并沿纵向方向延伸。
[0033]进一步地,为加强枕体I的稳定性,承受主要应力的桁架结构还包括第一加强筋5和第二加强筋6。
[0034]第一加强筋5的个数为多个。多个第一加强筋5均布于第一弦杆2和第二弦杆2’之间,用于在横向方向连接第一弦杆2和第二弦杆2’。
[0035]作为各实施例中的优选实施例,第一加强筋5的形状为矩形环或“U”形钢筋。矩形环的材质选用钢筋。
[0036]当第一加强筋5采用矩形环时,相邻矩形环之间的间隙为I米?1.5米。
[0037]当第一加强筋5为“U”形钢筋时,相邻第一加强筋5之间的间隙为0.5米?I米。
[0038]第一加强筋选用矩形环或“U”形钢筋只是示例性的,并非用于限定第一加强筋的形状,凡是能够将第一弦杆和第二弦杆在横向方向上连接,并与第一弦杆和第二弦杆均由较大焊接面积的形状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0039]第二加强筋6的个数也为多个。多个第二加强筋6均布于第三弦杆3’和第四弦杆3之间,用于在横向方向连接第三弦杆3’和第四弦杆3。
[0040]作为各实施例中的优选实施例,第二加强筋6为“U”形或“Z”形钢筋。第二加强筋6采用“Z”形钢筋能够更好地与两侧的第三弦杆3’和第四弦杆3焊接。优选地,相邻第二加强筋6之间的间隙为0.5米?I米。第二加强筋选用“U”形或“Z”形钢筋只是示例性的,并非用于限定第二加强筋的形状,凡是能够将第三弦杆和第四弦杆在横向方向上连接,并与第三弦杆和第四弦杆均由较大焊接面积的形状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0041 ] 本实施例中,预应力钢筋10个数为两根,设置于第一弦杆2和第二弦杆2’的上方,且两根预应力钢筋10之间的距离与第一弦杆2和第二弦杆2’之间的距离相等。优选地,两根预应力钢筋10可位于第一弦杆2和第二弦杆2’的正上方。
[0042]两根预应力钢筋10的设置位置及相距间隔只是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对两根预应力钢筋10的设置位置及相距间隔并不做具体限定。
[0043]本实用新型中的岔枕为整体式,枕体的长度为2.5?5.0米。
[0044]优选地,枕体I中还设有扣件预埋套管7。
[0045]本实施例中的岔枕在枕体中设置预应力钢筋,预应力钢筋实现对岔枕结构的强化。而设置在枕体上的桁架结构能够使岔枕和其底部的道床连接为一体并紧密连接。在列车通过时,岔枕枕体和道床共同承受钢轨传递而来的巨大横向力,从而保证岔枕在列车通过时不易移动。
[0046]实施例2:
[0047]本实施例中的岔枕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岔枕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预应力钢筋10的个数和排列形式不同。
[0048]图3示出了本实施例中道岔岔枕的横向截面图,在本实施例中,预应力钢筋10的个数为四根。四根预应力钢筋10的中心连线在枕体横截面中呈梯形,其中,梯形中两条平行边沿横向方向延伸且上方平行边的长度大于下方平行边的长度。
[0049]本实施例中岔枕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中岔枕的工作原理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0050]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施例中的岔枕在枕体中设置预应力钢筋,预应力钢筋实现对岔枕结构的强化。而设置在枕体上的桁架结构能够使岔枕和其底部的道床连接为一体并紧密连接。在列车通过时,岔枕枕体和道床共同承受钢轨传递而来的巨大横向力,从而保证岔枕在列车通过时不易移动。
[0051]对于一般轨枕,也可采用本实用新型中岔枕的结构。
[005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以及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道岔岔枕,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纵向方向延伸的枕体和固定于所述枕体上的桁架结构,所述枕体内设有沿纵向方向延伸的预应力钢筋;所述桁架结构包括: 第一和第二弦杆,设置于所述枕体内部,并沿纵向方向延伸; 第三和第四弦杆,设置于所述枕体的下方并沿纵向方向延伸; 第一、二、三、四弦杆的中心在与所述岔枕横截面平行的截面中的连线呈四边形,处于所述四边形中左侧的第一弦杆和第四弦杆通过沿纵向方向延伸的S型连接筋连接;处于所述四边形中右侧的第二弦杆和第三弦杆通过沿纵向方向延伸的S型连接筋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岔岔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桁架结构还包括: 多个第一加强筋,均布于第一弦杆和第二弦杆之间,在横向方向连接第一弦杆和第二弦杆; 多个第二加强筋,均布于第三弦杆和第四弦杆之间,在横向方向连接第三弦杆和第四弦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道岔岔枕,其特征在于,第二加强筋为“U”形或“Z”形钢筋,相邻第二加强筋之间的间隙为0.5米?1.0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道岔岔枕,其特征在于,第一加强筋的纵向截面为矩形环;在纵向方向上,相邻矩形环之间的间隙为I米?1.5米。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道岔岔枕,其特征在于,第一加强筋为“U”型钢筋,相邻第一加强筋之间的间隙为0.5米?I米。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所述的道岔岔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钢筋个数为两根,设置于第一弦杆和第二弦杆的上方,两根预应力钢筋之间的距离与第一弦杆和第二弦杆之间的距离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所述的道岔岔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钢筋个数为四根,所述四根预应力钢筋的中心连线在所述枕体横截面中呈梯形,所述梯形中两条平行边沿横向方向延伸且上方平行边的长度大于下方平行边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岔岔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枕体为整体式,所述枕体的纵向长度为2.5?5.0米。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道岔岔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枕体的、沿横向方向的中心处或中心处偏左或中心处偏右设有扣件预埋套管。
【文档编号】E01B7/22GK203834297SQ201420074450
【公开日】2014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0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20日
【发明者】裴爱华, 李俊玺, 王菁, 禹雷, 骆焱, 张庆 申请人: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