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挡装置、车厢及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51831发布日期:2021-05-07 19:48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止挡装置、车厢及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安全止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止挡装置、车厢及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轨道车辆是连结各城市的重要交通纽带,也逐渐成为城市内的主要交通工具,轨道车辆还是实现货物运输的主要载体。轨道车辆由多节车厢串接在一起,每个车厢的侧面设置有车门,车厢的端部还设置有端门。

在现有技术的方案中,在端门的外侧设置止挡装置,止挡装置通常包括金属链条、包覆在金属链条外部的织物、以及设置在金属链条一端的挂钩。当一节车厢作为一列轨道车辆的末端车厢时,位于其外侧端门的止挡装置处于止挡状态,即:将链条横向钩挂在端门的外侧,防止乘客打开端门后坠落。当该节车厢位于中间车厢时,止挡装置处于自然垂落状态或钩挂在相邻车厢的端墙上。

在轨道车辆行驶过程中,金属链条会发生摆动,进而与车体或相邻的部件发生撞击,一方面会产生较大的异响,另一方面还会导致车体或部件产生凹坑及磨损进而缩短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缺陷之一,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止挡装置、车厢及轨道车辆。

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止挡装置,用于安装在待止挡通道两侧的安装主体上,包括:

转动连接件,固定在一侧的安装主体上;

第一固定件,与转动连接件固定在同一侧的安装主体上,且位于转动连接件的下方;

第二固定件,固定在另一侧的安装主体上;第二固定件的高度高于第一固定件;

止挡杆,一端与转动连接件转动连接;所述止挡杆可相对于转动连接件转动并在止挡状态与垂落状态之间切换;在垂落状态时,止挡杆与第一固定件相连,止挡杆受第一固定件限制而不能自由移动;在止挡状态时,止挡杆与第二固定件相连,止挡杆受第二固定件限制而不能向下掉落。

如上所述的止挡装置,所述第一固定件位于转动连接件的正下方;所述第二固定件与转动连接件的高度相同,且第二固定件、第一固定件与转动连接件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

如上所述的止挡装置,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部和卡紧部;

第一固定部固定在安装主体上;卡紧部设置在第一固定部上,当止挡杆处于垂落状态时可卡紧在卡紧部内。

如上所述的止挡装置,所述卡紧部包括:用于固定在第一固定部上的主体段、以及分别设置在主体段沿水平方向两端的卡爪,两个卡爪之间形成可容纳止挡杆的容纳空间;在自由状态时,两个卡爪之间的距离小于止挡杆的外径。

如上所述的止挡装置,所述卡紧部由金属弹片弯折形成,所述金属弹片的中部作为主体段,主体段的两端各自朝向远离第一固定部的方向弯折形成卡爪;

所述卡爪的中间为弧形段,曲率半径与止挡杆的外径相匹配;两个卡爪的端部朝相互远离的方向弯曲形成导向段。

如上所述的止挡装置,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固定部和止挡部;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在安装墙上;所述止挡部设置在第二固定部上,所述止挡部沿水平方向延伸;

所述止挡部的上表面向下开设止挡孔;所述止挡杆的端部设有止挡凸起;当止挡杆的端部搭接在止挡部上时,所述止挡凸起可向下插入止挡孔内。

如上所述的止挡装置,所述转动连接件包括:第三固定部和轴座部;所述第三固定部固定在安装墙上,轴座部设置在第三固定部上;

所述止挡杆通过转轴与轴座部转动连接。

如上所述的止挡装置,轴座部包括:固定段以及分别设置在固定段两端的轴座段;两个轴座段对称设置,两个轴座段之间连接有转轴;

所述止挡杆的端部设有连轴部,所述连轴部开设有供转轴穿过的轴孔;

所述转轴上套设有缓冲套,所述缓冲套位于连轴部的两端。

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车厢,包括:如上所述的止挡装置,所述止挡装置设置在所述车厢的端门外侧;所述端门两侧的顺墙作为安装主体。

本申请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包括:至少一节如上所述的车厢。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转动连接件和第一固定件固定在一侧的安装主体上,第二固定件固定在另一侧的安装主体上,第一固定件位于转动的连接件的下方,第二固定件的高度高于第一固定件;采用止挡杆与转动连接件转动连接,止挡杆能够相对于转动连接件转动至止挡状态时,止挡杆与第二固定件相连,止挡杆受第二固定件限制而不能向下掉落,起到警示和止挡的作用;止挡杆相对于转动连接件转动至垂落状态时,止挡杆与第一固定件相连,止挡杆受第一固定件限制而不能自由移动,避免止挡杆产生晃动而发生异响。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止挡装置安装于车厢端门外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止挡装置处于止挡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止挡装置从垂落状态转动至止挡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止挡装置中第一固定件的俯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止挡装置中止挡杆卡设于第一固定件内的俯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止挡装置中第二固定件的俯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止挡装置中止挡杆与转动连接件相连的侧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止挡装置中止挡杆与转动连接件相连的俯视图;

图9为图8中a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止挡装置处于止挡状态的俯视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止挡装置应用于行李柜的侧视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止挡装置应用于行李柜的正视图。

附图标记:

1-车厢;11-侧墙;12-端墙;13-顺墙;

2-端门;

3-止挡装置;31-转动连接件;311-第三固定部;312-轴座部;3121-固定段;3122-轴座段;3123-缓冲套;32-第一固定件;321-第一固定部;322-卡紧部;3221-主体段;3222-卡爪;3223-导向段;33-第二固定件;331-第二固定部;332-止挡部;333-止挡孔;34-止挡杆;341-止挡凸起;342-连轴部;

41-搁架;42-挡条;43-行李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止挡装置,用于安装在待止挡通道两侧的安装主体上。该止挡装置可以应用于轨道车辆中,例如可以设置在车厢端门的外面,则车厢的过道区域作为待止挡通道,端门两侧的顺墙作为安装主体。当作为末端车厢时,将位于车厢末端的端门外面的止挡装置切换至止挡状态,能够防止人员从车上坠落。

或者,该止挡装置也可以设置在相邻两节车厢之间,用于对两节车厢之间的空隙进行止挡,避免站台上的人员坠落。两节车厢之间的空隙作为待止挡通道,车厢的端面作为安装主体。

或者,该止挡装置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中对某个通道进行止挡,该通道两侧的墙壁作为安装主体。

本实施例以应用在轨道车辆上为例,对止挡装置的实现方式将进行详细说明。技术人员可以将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他领域中,也可以进行适应性修改后应用于其他领域中。

本实施例所列举的轨道车辆可以为内燃机车或电力机车,可以为动车组、地铁、轻轨或有轨电车等。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止挡装置安装于车厢端门外侧的结构示意图。图1展示的是车厢1端部的俯视剖视图,如图1所示,车厢包括两侧侧墙11和连接在侧墙11之间的端墙12,端墙12之间空隙作为过道区域。在过道区域的两侧设置顺墙13,顺墙13与端墙12垂直。端门2设置在两侧的顺墙13之间。止挡装置3也设置在两侧顺墙13之间,且位于端门2的外侧。当止挡装置3处于止挡状态时,起到警示和阻挡的作用,避免人员从车上坠落。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止挡装置处于止挡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止挡装置从垂落状态转动至止挡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止挡装置3包括:主动连接件31、第一固定件32、第二固定件33和止挡杆34。

其中,转动连接件31固定在一侧的安装主体上,具体为固定在图2中右侧的顺墙13上。第一固定件32与转动连接件31固定在同一侧安装主体上,即也固定在右侧的顺墙13上。第一固定件32设置在转动连接件31的下方。第二固定件33固定在另一侧安装主体上,即固定在图2中左侧的顺墙13上,第二固定件33的高度高于第一固定件32。

如图3所示,止挡杆34的右端与转动连接件31转动连接,止挡杆34可相对于转动连接件31转动并在止挡状态与垂落状态之间切换。图3中的虚线弧线表示止挡杆34左端的运动轨迹。

在垂落状态时,止挡杆34向下垂落并与第一固定件32相连,受第一固定件32的限制而不能自由移动,相当于通过第一固定件32将止挡杆34锁紧在向下垂落的位置。止挡杆34处于垂落状态可参照图3中的虚线区域34a。

在止挡状态时,止挡杆34向上转动至与第二固定件32相连,受第二固定件32的限制而不能自由向下掉落。止挡杆34处于止挡状态可参照图3中的实线区域34b。

应用上述止挡装置3,在轨道车辆中的各车厢编组完毕后,位于末节车厢末端的止挡装置调整至止挡状态,即:将止挡杆34抬起固定在第二固定件33上,以阻挡端门外侧的通道。对于内部的各节车厢中,可将止挡杆34调整至垂落状态,即:将止挡杆34放下并锁紧在第一固定件32内,以使各车厢的过道连通。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转动连接件和第一固定件固定在一侧的安装主体上,第二固定件固定在另一侧的安装主体上,第一固定件位于转动的连接件的下方,第二固定件的高度高于第一固定件;采用止挡杆与转动连接件转动连接,止挡杆能够相对于转动连接件转动至止挡状态时,止挡杆与第二固定件相连,止挡杆受第二固定件限制而不能向下掉落,起到警示和止挡的作用;止挡杆相对于转动连接件转动至垂落状态时,止挡杆与第一固定件相连,止挡杆受第一固定件限制而不能自由移动,避免止挡杆产生晃动而发生异响。

尤其是当止挡装置应用在轨道车辆上时,将止挡杆与第一固定件固定连接或与第二固定件固定连接,都能够避免止挡杆产生晃动进而发出异响,也避免了止挡杆与周围部件产生撞击而导致磨损。

另一种实现方式:转动连接件31和第一固定件32也可以设置在图2中左侧的顺墙13上,第二固定件33设置在图2中右侧的顺墙13上。止挡杆34的左端与转动连接件31转动连接,右端分别与第一固定件32和第二固定件33相连。

第一固定件32位于转动连接件31的下方,可以为斜下方,也可以为正下方,具体可以根据顺墙13的结构进行设定。

第二固定件33的高度高于第一固定件32,则第二固定件33的高度可以介于转动连接件31与第一固定件32之间,或者第二固定件33与转动连接件31处于同一高度。

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固定件32设置在转动连接件31的正下方,以使止挡杆34处于垂落状态时是基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二固定件33与转动连接件31处于同一高度,以使止挡杆34处于止挡状态时是基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固定件33、第一固定件32与转动连接件31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

对于上述第一固定件3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止挡装置中第一固定件的俯视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止挡装置中止挡杆卡设于第一固定件内的俯视图。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固定件32包括:第一固定部321和卡紧部322。

其中,第一固定部321固定在图2中右侧的顺墙13上,例如可通过螺栓进行固定连接,也可以采用焊接、卡接等方式进行固定连接。

卡紧部322设置在第一固定部321上,可以采用螺接或焊接的方式与第一固定部321固定在一起。当止挡杆34处于垂落状态时可卡紧在卡紧部322内。

卡紧部322可采用多种方式来实现,例如:采用卡扣、锁舌等结构。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实现方式:卡紧部322包括:用于固定在第一固定部321上的主体段3221、以及分别设置在主体段3221沿水平方向两端的卡爪3222,主体段3221和两个卡爪3222围成一端开口近似“c”形。两个卡爪3222之间形成可容纳止挡杆34的容纳空间。在自由状态时,两个卡爪3222之间的距离小于止挡杆34的外径。当止挡杆34从开口处进入两个卡爪3222之间,两个卡爪3222将止挡杆34紧紧卡住。

上述卡紧部322可以为一体结构,例如:由金属弹片弯折形成,金属弹片的中部作为主体段3221,主体段3221的两端各自朝向远离第一固定部321的方向弯折形成卡爪3222。卡爪3222的中间为弧形段,曲率半径与止挡杆34的外径相匹配,两个卡爪3222的端部朝相互远离的方向弯曲形成导向段3223,两个导向段3223之间的距离小于止挡杆34的外径。止挡杆34从导向段3223之间的间隙进入,促使卡爪3222向外扩张产生弹性变形,当止挡杆34进入两个卡爪3222之间的区域后,两个卡爪3222的反弹力将止挡杆34压紧。

当需要取出止挡杆34时,将止挡杆34朝向开口方向移动,促使卡爪3222向外扩张产生弹性变形,在突破导向段3223后脱离卡紧部322。

当然,除了上述采用金属弹片的方式之外,卡紧部322也可以采用其他实现方式,例如采用三个部件相互连接构成上述方案。

对于上述第二固定件3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止挡装置中第二固定件的俯视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止挡装置中止挡杆与转动连接件相连的侧视图。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固定件33包括:第二固定部331和止挡部332。

其中,第二固定部331固定在安装墙上,例如为图2中左侧的顺墙13,可通过螺栓进行固定连接,也可以采用焊接、卡接等方式进行固定连接。

止挡部332设置在第二固定部331上,止挡部332沿水平方向延伸,止挡部332可以焊接在第二固定部331上。止挡部332的上表面向下开设止挡孔333,止挡孔333可以为盲孔,也可以为通孔。在止挡杆34的左端设有止挡凸起341。当止挡杆34的端部搭接在止挡部332上时,止挡凸起341可向下插入止挡孔333内。止挡孔333限制了止挡杆34水平移动,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止挡杆34不会从止挡部332掉落。

对于上述转动连接件3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止挡装置中止挡杆与转动连接件相连的俯视图,图9为图8中a区域的放大视图。如图7、8和图9所示,转动连接件31包括:第三固定部311和轴座部321。

其中,第三固定部311固定在安装墙上,具体为图2中右侧的顺墙13上,可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进行固定,也可以采用焊接、卡接等方式进行固定。轴座部312设置在第三固定部311上,止挡杆34通过转轴与轴座部312转动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轴座部312的实现方式:轴座部312包括:固定段3121以及分别设置在固定段3121两端的轴座段3122,轴座段3122与固定段3121可以通过螺栓连接,也可以焊接。两个轴座段3122对称设置且垂直于固定段3121,两个轴座段3122之间连接有转轴。

止挡杆34的端部设有连轴部342,连轴部342可插入两个轴座段3122之间的间隙,且连轴部342开设有供转轴穿过的轴孔。转轴上套设有缓冲套3123,缓冲套3123位于连轴部342的两端,用于对止挡杆34的转动进行缓冲,避免产生较大的异响,达到降低噪音的效果。缓冲套3123可以为橡胶套。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止挡装置处于止挡状态的俯视图。如图3和图10所示,当需要进行止挡时,将止挡杆34向上转动,并偏离第二固定件33与转动连接件31所在的竖直平面一定角度,以使止挡杆34从第二固定件33的两侧越过(如图10中的虚线所示34c)至高于第二固定件33(如图3中虚线34d),然后向下放置在第二固定件33上(如图3和图10中的34b的位置)。

当不需要进行止挡时,采用与上述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式,将止挡杆34脱离第二固定件33,并向下转动至于第一固定件32相连。

上述止挡装置的结构较为简单,制造成本较低,适用的场景较多,应用广泛。

另外,本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止挡装置的应用场景: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止挡装置应用于行李柜的侧视图,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止挡装置应用于行李柜的正视图。在一些车厢内设置有大件行李存放处,例如图11和图12所示的行李柜。行李柜的上部设置有斜向下的搁架41,用于横向放置行李箱,行李箱较为稳固,不会自由移动。行李柜的下部为竖向放置区域,行李箱43的轮子朝下竖向放置在该区域中。目前多数行李箱43都设置有万向轮或大轮,为防止在行车过程中竖向放置区域内的行李箱43自由移动,通常在行李柜43下部的地面上设置凸起的挡条42,挡条42的高度约为10mm,方便乘客将行李箱43直接推入而不需要额外抬起行李箱43。但是由于挡条42的高度低于行李箱43轮子的轮芯,因此在行车过程中仍然存在行李箱43溜出行李柜的现象。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止挡装置可设置在行李柜上,行李柜两侧的挡板作为安装主体,以图12的视角为例,转动连接件31和第一固定件32设置在行李柜的右侧挡板上,第二固定件33设置在行李柜的左侧挡板上。止挡杆34的右端与转动连接件31转动连接。

当需要向竖直放置区域放置行李箱时,将止挡杆34向下转动至固定在第一固定件32上。当行李箱放置完毕或轨道车辆启动时,将止挡杆34向上转动至于第二固定件33固定,止挡在行李箱的外侧,避免行李箱移动。

另一种实现方式:若行李箱上部的搁架41为水平设置的,也可以在搁架41上方的适当位置设置止挡装置,以阻止行李箱从搁架上滑落。

另外,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厢,包括:如上述任一内容所提供的止挡装置,止挡装置设置在车厢的端门外侧,端门两侧的顺墙作为安装主体。该车厢可以为无轨车辆的车厢,也可以为轨道车辆的车厢。

或者,止挡装置设置在行李架上,行李架的两侧侧板作为安装主体。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包括:至少一节车厢,该车厢可以为上述任一内容所提供的车厢。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车厢及轨道车辆具有与上述止挡装置相同的技术效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