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骑乘车具,特别是指一种可长保骑乘舒适感的自行车。
背景技术:
如第一图所示,一般自行车10具有一车架11,一组设于该车架11的前、后端的车轮单元12,一组设于该车架11可传动该车轮单元12的踩踏单元13,一装设于该车架11的座椅14,及一装设于该车架11并可操控一前轮121的把手15。
因为该自行车10之座椅14只能相对于地面调整高低位置,无法相对于该把手15调整前后位置,及该把手15相对于该座椅14无法迅速调整俯仰角度及高低位置,所以骑乘者不易、甚至无法调得舒适握持位置,此外,当骑乘者身材较高大时,常会产生驼背骑乘姿势,当骑乘者身材较矮小时,常会出现停车时双脚无法平稳置于地面的情况,由于骑乘姿势不正确,及双手无法保持舒适握持姿适,导致骑乘时间较久,骑乘者易感腰酸背痛、双手不舒服。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可因应不同身材骑乘者、可迅速调得最舒适握持姿势、最佳骑乘姿势,符合人体工学设计,可长保骑乘舒适感的自行车。
于是,本发明之自行车包含有一车架单元、一组设于该车架单元的车轮单元、一组设于该车架单元可传动该车轮单元的踩踏单元、一组设于该车架单元并可操控一前轮且可调整俯仰角度与高低位置的把手装置,及一组设于该车架单元并可相对于该把手装置调整高低前后位置的座椅装置。
该把手装置包括一组设于该车架单元的一前管件顶端并可操控该前轮的底杆单元,分别枢结于该底杆单元呈可前后摆动的一前杆单元与一后杆单元,一设置于该前杆单元与后杆单元之间的位移孔组合体,一组设于该位移孔组合体并可控制该前杆单元与后杆单元呈定位及解除定位状态的控制单元,及一组结于该前杆单元的把手。
该座椅装置包括一固设于该车架单元且朝后端斜升的固定架,一组设于该固定架并可沿该固定架长向滑移的滑移架,一组结于该滑移架的连结板,一固结于该连结板的椅架,分别组结于该椅架的一座垫与一背垫,及一装设在该滑移架与该固定架之间的定位单元;可藉由操作该定位单元使该滑移架呈定位及解除定位状态。
藉由上述组成,因为该把手可相对该座椅装置调整俯仰角度与高低位置,及该座垫与背垫可相对该把手装置调整高低前后位置,所以骑乘者可迅速调得最佳握持位置及坐骑位置,达到长时间骑乘亦可保持舒适感的效果。
第一图是常用自行车的一前视图;第二图是本发明自行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前视图;第三图是该较佳实施例的一局部分解立体图,说明一把手装置;第四图该较佳实施例的一局部俯视剖面图,说明该把手装置处于定位状态;第五图是一类似于第四图的视图,说明该把手装置处于解除定位状态;第六图是该较佳实施例的一动作示意图,说明调整一把手之俯仰角度;第七图是该较佳实施例的一动作示意图,说明调整该把手之高低位置;第八图是该较佳实施例的一局部分解立体图,说明一座椅装置;第九图是该较佳实施例的一局部组合剖面图,说明一固定架与一滑移架;
第十图是该较佳实施例的一局部组合剖面图,说明该滑移架处于定位状态;第十一图是一类似于第十图的视图,说明该滑移架处于解除定位状态;第十二图是该较佳实施例的一前视图,说明较高大骑乘者的使用状态;及第十三图是一类似于第十二图的视图,说明较矮小骑乘者的使用状态。
本发明之前述以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与优点,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之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明白。
在详细说明之前要注意的是,在整篇说明书中所使用的相对位置用语,如“前”、“后”、“顶”、“底”是以骑乘者的骑乘方向为基准。
如第二图所示,本发明自行车该较佳实施例包含一车架单元20,及组设于该车架单元20的一车轮单元30、一踩踏单元40、一把手装置50与一座椅装置60。
该车架单元20包括一前杆件21,一自该前杆件21顶端朝向后端斜升的顶杆件22,一固设于该前杆件21前端的前管件23,一呈可转动的组设于该前管件23的前叉24,及一自该前杆件21朝向后端延伸的后叉25。
该车轮单元30具有分别呈可转动的枢结于该前叉24、该后叉25的一前轮31、一后轮32。
该踩踏单元40是组设于该前杆件21,具有分别位于两侧的二踏杆41,及可传动该后轮32的传动机构(图未示),当踩踏该二踏杆41时,可传动该后轮32并带动该前轮31转动以达行进效果。
如第二、三图所示,该把手装置50包括一装设在该前管件23顶端且组结该前叉24的一顶管241的底杆单元51,分别枢结于该底杆单元51的一前杆单元52、一后杆单元53,一设置于该后杆单元53与该前杆单元52的位移孔组合体54,一穿设于该位移孔组合体54的控制单元55,及一组设于该前杆单元52的把手56。
该底杆单元51具有一固结在该顶管241顶端的承块511,及分别成型于该承块511的前、后端的一前枢座512、一后枢座513。
该前杆单元52包括一外管件521,及一插设在该外管件521内可沿轴向位移且顶端组结该把手56的内管件522。
该外管件521具有一供该内管件522插设的管体部523,一自该管体部523沿径向朝外成型的夹体部524,该夹体部524的开放侧并沿轴向设有一开槽525而自然形成二夹置块526,及一设置在该管体部523与该开槽525之间的通槽527。是将该管体部523的底段部置入该前枢座512内,再将一枢结件57穿枢于该前枢座512与该管体部523,该外杆单元52就可以该枢结件57为支轴产生前、后方向摆动。
较佳地,该前杆单元52更包括一设置在该外管件521与该内管件522之间的导移组合体528(见第四图),本实施例为凹槽、凸块的组合设计,可以防止该内管件522转动以防止该把手56旋向偏位。
该后杆单元53在本实施例中为一截面略呈U形的长形杆体,具有相互平行且可置于该二夹置块526外的二翼块531,及一连结块532。该二翼块53 1底段部是套设于该后枢座5 13外,再将一枢结件58穿枢于该底段部与该后枢座513,该后杆单元53就可以该枢结件58为支轴产生前、后方向摆动。
该位移孔组合体54在本发明中为长条孔与穿孔的组合设计,在本实施例中具有设置于该二翼块531顶段部的相对应二穿孔541,及设置于该二夹置块526顶段部的相对应二纵向长条孔542。当然,亦可呈在该二翼块531设置纵向长条孔,及在该二夹置块526设置穿孔的设计。
该控制单元55在本实施例中为一快拆,具有一穿设于该等穿孔541、长条孔542之间的连结杆551,一螺锁于该连结杆551的一螺纹段并位于其中一翼块531外的锁帽552,一套设于该连结杆551并位于另一翼块531外的掣动块553,及设有一偏心孔供一支柱554穿设的扳杆555,该支柱554并设有一螺孔供该连结杆551的另一螺纹段螺结。
较佳地,该把手装置更包含套设于该连结杆551并分别位于该等夹置块526与翼块531之间的二垫块59。
如第四图所示,当将该扳杆555扳转至其肉厚部位抵置于该掣动块553的位置时,则该锁帽552与该掣动块553之间的距离较短,相对驱使该二翼块531夹置迫紧该二垫块59与该二夹置块526,使该后杆单元53与该前杆单元52之间呈定位状态,同时该内管件522受该管体部523束紧而无法位移,终使该把手56呈定位状态(见第二图)。
如第五图所示,当将该扳杆555扳转至其肉薄部位抵置于该掣动块553的位置时,则该锁帽552与该掣动块553之间的距离变长,相对使该二翼块531与该二垫块59、该二夹置块526之间产生间隙而解除定位,如第六图所示,此时,该前杆单元52可以该枢结件57为支轴产生前、后方向摆动,该后杆单元53可以该枢结件58为支轴产生前、后方向摆动,进而可以调整该把手56的俯仰角度,同时因该管体部523不再束紧该内管件522,故亦可调整该把手56的高低位置(见第七图)。
如第二、八、九图所示,该座椅装置60包含一固置于该顶杆件22且朝向后端斜升的固定架61,一组设于该固定架61的滑移架62,一组结于该滑移架62的连结板63,一固结于该连结板63且呈L形的椅架64,分别装设于该椅架64的一横杆641、一纵杆642的一座垫65、一背垫66,及一装设在该滑移架62与该固定架61之间的定位单元70。
该固定架61具有成型在一顶面611并沿轴向延伸二的滑槽612。
该滑移架62具有相互平行的二侧板621,一固结在该二侧板621之间且设有一穿口622的端板623,自该端板623长出且可置入该二滑槽612内的二滑块624,及组设于该二滑块624的数滚轮625。
该连结板63是固结于该二侧板621,当该连结板63随该滑移架62位移,就可以调变该座垫65与该背垫66的位置(见第二图)。
如第八、十图所示,该定位单元70包括一锁结于该端板623且位于该二侧板621之间的一定位座71,装设在该定位座71与该顶面611之间的一卡掣件72、一触压件73与一弹性组合体74,及一呈可扳转动地枢设在该二侧板621之间的拨杆75。
该定位座71具有一自面向该穿口622的侧面设置一凹槽所形成的槽室711,且面向该穿口622的一槽底面712呈斜面而形成有一浅槽部713与一深槽部714。
该卡掣件72为一圆柱体,可在该槽室711、该穿口622与该顶面611之间滚动,且该卡掣件72的圆径大于该浅槽部713至该顶面611的距离、小于该深槽部714至该顶面611的距离,进而可卡置定位在该顶面611与该槽底面712之间。
该触压件73是穿设于该定位座71,具有分别位于该槽室711的浅槽部712内、外的一内置段731、一外置段732,及一成型于该外置段732的挡环733。
一弹性组件76是套设于该外置段732并被限位在该定位座71与该挡环733之间,具有可使该触压件73自动复位的作用。
该弹性组合体74是装设在该槽室711、该穿口622与该顶面611之间,具有一位于该深槽部714内的定位块741,分别插入该定位块741的二插孔742并朝向该浅槽部713延伸且各成型有一挡环744的二顶销743,及二分别套设于该二顶销743并被限位在该插孔742与该挡环744之间的二弹性组件745。具有可赋予该顶销743一弹力推抵该卡掣件72的作用。
该拨杆75具有藉由一枢结件77枢设在该二侧板621之间的枢管751,一固结于该枢管751并延伸出该二侧板621外的扳杆752(见第二图),及一固结于该扳杆752并压置该触压件73之挡环733的压柱753。
如第十图所示,正常状态时,该压柱753轻压该挡环733,且该触压件73的内置段731不接触位于该浅槽部713内的该卡掣件72,同时该二顶销743藉由该二弹性组件745的弹张力而推抵该卡掣件72,进而使该卡掣件72卡置定位在该槽底面712与该顶面611之间,并使该滑移架62、该座垫64与该背垫65定位(见第二图)。
如第十一图所示,当骑乘者将该扳杆752往上扳转时,则该拨杆75以该枢结件77为支轴产生转动,并使该压柱753下压该触压件73,则该内置段731伸入该浅槽部713内并推动该卡掣件75朝向该深槽部714移动,由于该卡掣件75的圆径小于该深槽部714之槽底面712至该顶面611之间的距离,所以该卡掣件75呈可自由滚动状态,此时,可推动该滑移架62,配合第九图所示,则可藉由该二滑块624与该二滑槽612的配合,使该滑移架62可沿该固定架61的长向位移,并带动该座垫64与该背垫65同步位移而可调整相对应于该把手装置50的前后高低位置(见第二图)。
当调整至预定位置后,松放该扳杆752,则可使该触压件73、该卡掣件72与该二顶销743复位至第十图的状态,并使该滑移架62、该座垫64与该背垫65再度定位。
如第十二、十三图所示,因为本发明该自行车的把手装置50可相对于该座椅装置60调整俯仰角度及高低位置,该座椅装置60的座垫64与背垫65则可相对于该把手装置50调整前后高低位置,所以该自行车可适用于各种不同身材的骑乘者80、81,且每一骑乘者80、81皆可调得最舒适握持位置,及骑乘时可藉由该背垫65供背部靠置,此外,在停车状态时,每一骑乘者80、81的双脚皆可平稳置于地面,故本发明该自行车实具有符合人体工学设计及可长保骑乘舒适感的功效及优点。
以上所揭露之图标说明,仅为本案之一实施例而已,举凡熟悉本案该项技艺之人士,其所依据本案精神范畴所做之等效修饰或变化,皆应涵盖在以上本案所述之申请专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自行车,包含一车架单元;一组设于该车架单元之前、后端的车轮单元;一组设于该车架单元且可传动该车轮单元的踩踏单元;一装设于该车架单元并操控该车轮单元的一前轮且可调整俯仰角度与高低位置的把手装置;一组设于该车架单元且可相对该把手装置调整高低前后位置的座椅装置;藉由上述组成,骑乘者可以调得最佳握持姿势及坐骑位置,达到长时间骑乘亦可保持舒适的功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自行车,其中,该把手装置包括一底杆单元,具有一装设在该车架单元之一前管件件顶端且可操控该前轮的一承块,及成型于该承块的一前枢座、一后枢座;一前杆单元,具有一呈可摆动地枢结于该前枢座的底段部,及一组结一把手的顶段部;一后杆单元,具有一呈可摆动地枢结于该后枢座的底段部,及一组结该前杆单元的顶段部;一设置在该后杆单元与该前杆单元的顶段部的位移孔组合体;一控制单元,是装设于该位移孔组合体,可使该后杆单元与该前杆单元彼此迫紧呈定位状态,及可使该二者松离解除定位呈可调整该把手高低位置与俯仰角度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之自行车,其中,该前杆单元具有一底段部枢结于该前枢座的外管件,及一插置在该外管件内且顶段部组结该把手的内管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之自行车,其中,该前杆单元更具有设置在该外管件与内管件之间的一导移组合体,可防止该内管件转动以防止该把手旋向偏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之自行车,其中,该控制单元具有一穿设在该后杆单元与前杆单元之间的连结杆,一螺锁于该连结杆的一第一端的锁帽,一套设于该连结杆的一第二端的掣动块,及设有一偏心孔供一支柱穿置的一扳杆,且该支柱螺结该第二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之自行车,其中,该座椅装置包括一固设于该车架单元且朝向后端斜升的固定架,一组设于该固定架且可沿该固定架长向滑移的滑移架,一组结于该滑移架的连结板,一固结于该连结板的椅架,分别组设于该椅架的一横杆、一纵杆的一座垫、一背垫,及一装设在该固定架与该滑移架之间的定位单元,当操作该定位单元,可使该滑移架呈定位及解除定位状态。
全文摘要
一种自行车,包含一车架单元,一组设于该车架单元的车轮单元,一组设于该车架单元并可传动该车轮单元的踩踏单元,一组设于该车架单元且可调整高低前后位置的座椅装置,及一组设于该车架单元定可操控该车轮单元的一前轮且可调整俯仰角度与高低位置的把手装置。藉由上述组成,可因应不同身材骑乘者,且骑乘者可迅速调得最佳握持位置与最舒适骑乘姿势,使该自行车具有可长保骑乘舒适感的特性。
文档编号B62K21/00GK1483627SQ0312901
公开日2004年3月24日 申请日期2003年6月3日 优先权日2003年6月3日
发明者周铭恩 申请人:捷安特(中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