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车体后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0323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的车体后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有用于收容备用轮胎的备用轮胎室的汽车的车体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设置在汽车车体后部上的备用轮胎室周边的估想负荷,例如有来自牵引用钩(拖钩)的负荷、来自顶起点的负荷、来自车辆后方的负荷以及来自座椅安全带固定器的负荷。
通常没有能够针对这些负荷而确保备用轮胎室周边刚性·强度的构件。因而一直以来,为了局部确保备用轮胎室周边的刚性并应对上述负荷,实施了下述对策,即增设了提高刚性用衬板,在备用轮胎室周边构件上增设了提高刚性用支架等。此外,由于对应于来自车体后方的负荷,备用轮胎室的变形大,因而采用了增设衬板以及增加车体镶板的板厚等对策。
下面对现有技术中与不同负荷相应的具体对策进行介绍。首先当在备用轮胎室下部安装有牵引用钩的情况下,为了承受牵引用负荷,通过在备用轮胎室的钩安装部周围部位上设置衬板等而增加刚性。而且当在备用轮胎室下部设置有顶起点情形下,为了承受顶起时的负荷,通过在备用轮胎室的顶起点周围设置衬板等而进行加强。在有来自车体后方的负荷情形下,则变成从后保险杠传送到横梁(架设在左右一对后纵梁之间)的负荷仅由后纵梁承受的构造。因而由备用轮胎室大的变形,施加在后纵梁上的负担变大。此外,虽然来自安装在横梁上的座椅安全带固定器的负荷由横梁承受并传送到后纵梁上,但是此时,由于横梁是将两端固定在左右一对后纵梁上的梁构造,因而为了传送负荷,必须确保横梁具有不变形程度的刚性,因而使横梁横截面面积增加,或使板厚增加。
因而在现有技术中存在下述现状为了确保能够承受各种负荷程度的刚性,伴随着衬板等使用,构件数量增多,伴随着板厚增加,重量增大。
作为这种不良情况的对策,已经提出了各种方案。例如特开平11-11359号公报介绍了这样一种车体后部构造,即“将针对备用车轮部分而直接传送负荷的负荷传送构件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地安装在备用轮胎室的车体前后方向中间部和后端部之间,将牵引用钩安装在其后端部上”。根据这种构造,能够承受施加在牵引用钩(在该牵引用钩兼用作顶起点时,为牵引用钩和顶起点)上的负荷。
而且,在实开昭62-43875号公报中介绍了这样一种车体后部构造,即“与车体中心线大致一致地将中心车架结合固定在形成在后地板上的备用轮胎室的下面,将该中心车架的前端部结合固定在架设在左右一对后纵梁之间的横梁的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上,同时,将增强件架设在上述中心车架的车体前后方向中间部与后纵梁之间,而且将牵引用钩安装在上述中心车架的后端部上”。根据该构造,由中心车架承受来自后方的负荷。
而且在特开2002-321642号公报中提出这样一种车体后部构造,即将架设在横梁和后壁板(后围板)之间的辅助中心构件设置在备用轮胎室上方,当施加来自车辆后方侧的过大负荷时,上述辅助中心构件变成将备用轮胎室内的备用轮胎大致向下方推压的形状。根据这种构造,来自后方负荷能够由该辅助中心构件承受。
但是,特开平11-11359号公报所记载的构造如上所述虽然能够应付所述牵引用钩和顶起点的负荷,但是由于来自车体后方的负荷由备用轮胎室承受,存在因来自车体后方的负荷在备用轮胎室上产生变形的担忧。因而,当施加来自车辆后方侧的过大负荷时,存在不能充分吸收该负荷的缺陷。而且该构造是完全不能应付来自座椅安全带固定器的负荷的构造。
而且实开昭62-43875号公报所记载的构造如上所述虽然能够应付来自车体后方的负荷,但是由于中心车架是以备用轮胎的中心为支点的单臂支撑,因而担心在中心车架和备用轮胎室上产生变形。而且,对于来自座椅安全带固定器的负荷,将中心车架向车体前方拉伸的负荷仅由以备用轮胎的中心为支点的部件承受,因而强度不足。另一方面,该构造能够将由中心车架承受的负荷传送到横梁上,因而能够比特开平11-11359号公报所记载的构造应付更大的负荷,但是在中心车架因来自车体后方的负荷而向车体前方变形而移动时,存在与燃料箱接触而损坏燃料箱的担忧。
而且,特开2002-321642号公报所记载的构造,如上所述虽然能够应付来自车体后方的负荷,但是由于在备用轮胎室下侧没有加强部件,因而不能应付来自牵引用钩和顶起点的负荷。而且对于来自座椅安全带固定器的负荷,构成为将辅助中心构件向车体前方拉伸的负荷仅由后壁板(车辆后端构件)承受,因而为了控制后壁板的变形,必须由后壁板板厚增加或加强构件的增设而使后壁板具有充分的刚性,因而引起重量增大或构件数量增多。另一方面,由于该构造能够将由辅助中心构件所承受的负荷传送到横梁,虽然能够比特开平11-11359号公报所记载的构造应付更大的负荷,但是与实开昭62-43875号公报所记载的构造相同,存在损坏燃料箱的担忧。而且在该构造中,由于辅助中心构件位于备用轮胎的上方位置,因而仅能将备用轮胎从下方取出,非常不方便。
因而在现有技术中,虽然为了应付施加在车体后部的负荷而提出了各种车体后部构造,但是任何一种构造都具有利弊,因而希望一种能够应付上述4种负荷(也就是来自牵引用钩的负荷、来自顶起点的负荷、来自车体后方的负荷以及来自座椅安全带固定器的负荷)所有负荷的车体后部构造。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提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的车体后部构造,其是一种不引起部件数量增多和重量增大的简单构造,能够应付来自牵引用钩的负荷、来自顶起点的负荷、来自车体后方的负荷以及来自座椅安全带固定器的负荷的所有负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汽车的车体后部构造,包括在车体后部左右两侧大致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后纵梁;设置在上述一对后纵梁后端侧的后壁板;在比该后壁板靠车体前方位置上架设在上述一对后纵梁之间的横梁;在上述横梁和上述后壁板之间的位置上弯曲形成于后地板上的备用轮胎室,其特征在于将爬经上述备用轮胎室下面而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负荷分散用构件组装在该备用轮胎室上,上述负荷分散用构件的前端部结合在上述横梁上,同时上述负荷分散用构件的后端部结合在上述后壁板上。
而且在本发明中,将上述负荷分散用构件的前端部和后端部连接到上述后地板上。
而且在本发明中,将牵引用钩设置在上述负荷分散用构件上。
而且在本发明中,将顶起点设置在上述负荷分散用构件上。
而且在本发明中,上述牵引用钩兼用作顶起点。
根据本发明可以实现下述作用效果。
也就是由于本发明将爬经备用轮胎室下面而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负荷分散用构件组装在备用轮胎室上,将负荷分散用构件的前端部结合在架设于左右一对后纵梁之间的横梁上,同时负荷分散用构件的后端部结合在设置于一对后纵梁后端侧的后壁板(也就是比横梁靠车体后方侧的后壁板)上,因而通过该负荷分散用构件,可以将施加在车体后部的负荷(例如来自车体后方的负荷)分散在车体后部中,能够减轻局部负荷集中。因而,根据本发明,仅增设该负荷分散用构件,就能获得不引起构件数量大幅度增加和重量增加的简单构造,可以获得必要的刚性·强度。
而且由于本发明将负荷分散用构件的前端部和后端部连接到上述后地板上,从备用轮胎室至后地板延伸设置负荷分散用构件,从而通过该负荷分散用构件和后地板可以将来自车体后方的负荷良好地分散到车体后部广大的范围内。
而且,由于本发明将牵引用钩设置在负荷分散用构件上,在将牵引用负荷施加在该牵引用钩上时,此时的牵引用负荷不仅分散在该负荷分散用构件上,而且该牵引用负荷还可以分散在从备用轮胎室至后地板、后壁板、横梁和后纵梁的广大范围内,因而,能够充分确保牵引用钩安装部的刚性·强度。
而且,由于本发明将顶起点设置在上述负荷分散用构件上,因而在顶起时,施加在顶起点上的负荷通过所述负荷分散用构件而能够分散在备用轮胎室、后地板、横梁、后壁板以及后纵梁上,因而,能够充分确保顶起点的刚性·强度。
而且,由于在本发明中,牵引用钩兼用作顶起点,在由千斤顶顶起所述牵引用钩时,施加在顶起点上的负荷不仅分散在负荷分散用构件上,还使该负荷分散在从备用轮胎室至后地板、后壁板、横梁和后纵梁的广大范围内,由于可以不安装顶起点用衬板就可以确保顶起点,因而可以获得不引起部件数量增加和重量增加的简单构造。


图1是从下方看到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构造的透视图;图2是从下方侧的侧部所看到的图1车体后部构造的透视图;图3是沿图2中X-X线的放大剖视图;图4是用于显示作用在牵引用钩和顶起点上的负荷以及作用在座椅安全带固定器上的负荷的与图3相同的剖视图;图5是用于显示来自车体后部作用负荷的传递流(负荷分散状态)的与图2相同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文参考图1~5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汽车的车体后部构造进行介绍。
图1和2是从车体下方侧(也就是底面侧)所看到的汽车车体后部1的透视图。如图1和2所示,在车体后部1的左右两侧上大致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后纵梁2、2之间,在比设置在车体后端上的后壁板3(参考图3)靠车体前方的位置上架设有大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4。将后地板5设置在一对后纵梁2、2和横梁4上,在该后地板5上,在横梁4和后壁板3之间的位置上设置备用轮胎室(备胎室)6,该备用轮胎室6由弯曲形成的有底圆筒状凹部构成。
而且如图1~3所示,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形负荷分散用构件7,爬经备用轮胎室6的下面(后地板5的车体下方侧面)6a而组装在备用轮胎室6上。该分散用构件7是具有将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形成为“コ”字形地弯曲成形而形成的主体部的构件,具有基板部7a以及在该基板部7a两侧部弯曲成形的一对相对片部7b,与备用轮胎室6的下面6a对应的部分成为敞开形状。负荷分散用构件7的前端部α例如由焊接等方式结合在横梁4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M上,同时负荷分散用构件7的后端部β例如由焊接等方式结合在设置于一对后纵梁2、2后端侧上的后壁板3(也就是位于比横梁4靠车体后方侧的后壁板3)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N上。更具体地说,如图3所示,在前端部α的左右一对相对片部7b的上端面7c与后地板5的下面5a接触的状态下,前端部α例如由焊接等方式结合在横梁4上,同时在后端部β的左右一对相对片部7b的上端面7d与后地板5的下面5a接触的状态下,后端部β例如由焊接等方式结合在后壁板3上。也就是在该分散用构件7主体部两侧部上形成的一对凸缘8(参考图1和2)例如由焊接等方式结合在后地板5、备用轮胎室6、后壁板3以及横梁4上。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备用轮胎室6设置在比后地板5左右中央位置稍微偏向右方的位置上,负荷分散用构件7不仅设置成在备用轮胎室6的下面6a爬经其直径上,而且在从其直径在车宽方向稍微偏移的位置上大致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而配置。因而,由备用轮胎室6的下面6a和截面“コ”字形的负荷分散用构件7构成封闭截面形状部S(参考图3)。
而且如图3所示,在上述负荷分散用构件7后端侧的角部位置上设置有牵引用钩9。该牵引用钩9形成为顶起点P。也就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牵引用钩9兼用作顶起点P。此外如图3所示,将座椅安全带固定器10固定在所述横梁4的上面部上,而且在图1~3中,11代表悬架机构中所使用的弹簧支架,12表示后缓冲梁。
根据这种构造的车体后部构造,由于备用轮胎室6附近的后地板5、后壁板3和横梁4相互结合,因而能够实现下文所述的作用效果。
首先由于从备用轮胎室6至后地板5延伸设置负荷分散用构件7,在牵引用钩9由图中未示的千斤顶顶起时,施加在顶起点P的负荷(图4中箭头所示那样朝向车体后方的负荷F1)不仅分散在负荷分散用构件7上,而且还可以分散在从备用轮胎室6至后地板5、横梁4以及后纵梁2、2的广大范围内。而且即使在牵引用钩9上施加牵引用负荷(图4中箭头所示那样朝向上方的负荷F2)时,该负荷也不仅分散在负荷分散用构件7上,而且还可以分散在从备用轮胎室6至后地板5、横梁4以及后纵梁2、2的广大范围内。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体构造,可以确保牵引用钩9和顶起点P。而且,由于牵引用钩9兼用作顶起点P,可以省略顶起点用的衬板,可以获得不增加部件数量和不增大重量的简单构造。
对于来自车体后方的负荷(图5中箭头所示那样朝向车体前方的负荷F3),如图5中箭头所示,由于从后缓冲梁12至横梁4的负荷流除了后纵梁2、2之外,还分散在备用轮胎室6上,因而减轻了后纵梁2、2的负担。而且,作用在横梁4上的负荷不仅由横梁4左右两端部分担,而且还由其中央部M附近分担,进而由于以横梁4整体的大跨度向前方车体构造部传递负荷,因而变成横梁4整体顶压前方车体构造部(前方的纵梁和前底板)的状态,来自车体后方的负荷分散到整个地板上,据此,能够减轻局部负荷集中。
而且,来自固定在横梁4上的座椅安全带固定器10的负荷(图4中箭头所示那样朝向斜上方的负荷F4)首先传递到横梁上。然后,由于所传递的负荷除了左右一对的后纵梁2、2之外还由负荷分散用构件7承受,因而来自座椅安全带固定器10的负荷可以良好地分散在车体后部1的整体上。而且,由于所述负荷分散用构件7不仅和备用轮胎室6相连,其后端部β还如上所述与后地板5以及后壁板3接合,因而能够不向备用轮胎室6和后地板5施加负担地传递来自车体后方的负荷。
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构造,可以使部件数量和重量不增加,而且还能够应付来自牵引用钩9的负荷、来自顶起点P的负荷、来自车体后方的负荷以及来自座椅安全带固定器10的负荷的所有负荷。
虽然上文介绍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实施方式,根据本发明的思想,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牵引用钩9兼用作顶起点P,但是也可以与牵引用钩9不同地,独立地将顶起点用衬板安装在负荷分散用构件7上的适合位置上,以该衬板作为顶起点。而且,与负荷分散用构件7后端部β结合的后壁板3只要是比横梁4靠车体后方侧的构件,就可以是任何构件(例如后缓冲构件或后缓冲支架等车辆后端构件)。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的车体后部构造,包括在车体后部左右两侧大致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后纵梁;设置在所述一对后纵梁后端侧的后壁板;在比所述后壁板靠车体前方位置上架设在所述一对后纵梁之间的横梁;在所述横梁和所述后壁板之间的位置上弯曲形成于后地板上的备用轮胎室,其特征在于,爬经所述备用轮胎室下面而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负荷分散用构件组装在所述备用轮胎室上,所述负荷分散用构件的前端部结合在所述横梁上,同时所述负荷分散用构件的后端部结合在所述后壁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车体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负荷分散用构件的前端部和后端部连接到所述后地板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的车体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将牵引用钩安装在所述负荷分散用构件上。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的车体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将顶起点设置在所述负荷分散用构件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的车体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用钩兼用作顶起点。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汽车的车体后部构造,是一种不引起部件数量增多和重量增大的简单构造,能够应付来自牵引用钩的负荷、来自顶起点的负荷、来自车体后方的负荷以及来自座椅安全带固定器的负荷的所有负荷。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负荷分散用构件(7)爬经备用轮胎室(6)下面(6a)而组装在备用轮胎室(6)上,负荷分散用构件(7)的前端部(α)结合在架设于左右一对后纵梁(2、2)之间的横梁(4)上,同时负荷分散用构件(7)的后端部(β)结合在设置于一对后纵梁(2、2)后端侧的后壁板(3)(也就是比横梁(4)靠车体后方侧的后壁板(3))上。
文档编号B62D25/20GK1751938SQ20051010977
公开日2006年3月29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20日 优先权日2004年9月21日
发明者小林章, 塚越孝德 申请人:铃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