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叉避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4272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前叉避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前叉避震装置。
背景技术
当自行车的骑乘者其行驶于上坡路段时,因自行车的前叉避震结构会吸收骑乘者的踩踏力道,导致骑乘者在踩踏的过程中会感到十分耗力,且体力容易因此流失,对骑乘者而言不仅是一种负担,更丧失骑乘自行车的乐趣;因此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需要有一种经由骑乘者依照路况环境判断,而直接能调整具有缓冲效果或无缓冲效果的自行车前叉。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省专利公报第92204768号专利案,具可调整暨防死锁装置避震前叉结构,其使用状态请见下列说明其中的《前叉锁定状态》,它是藉由旋动该调整盖而使结合座旋转定位,并且结合座同时带动调整栓旋转后,带动该顶掣块上升,让顶掣块将第一油室下沿端所设油封套注入孔阻绝,使该第一油室与第二油室回路受到阻绝,致使该油压阻尼暂不产生作用。
其中所述的《防死锁状态》当第二油室的瞬间油压力量大于第一油室内所设之弹簧抵顶力量时,第二油室内的油压会推抵油封套,让油封套压缩第一油室内的弹簧,得以让油封套的注入口不再受到抵掣块的阻绝,进而让第二油室与第一油室呈开通状态;而压力恢复至常态时,又会恢复到上述前叉锁定状态。
上述所提到的已有技术,能直接调整自行车前叉具缓冲效果或无缓冲效果。且在前叉设定为锁定无避震状态下,其能适当调整管内油压值,而得以避免因此伤及其内部构件。但是已有技术的生产成本比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前叉避震装置,不仅能让自行车得前叉在无避震效果的设定状态下,于行驶过程中遭遇突发路况,其前轮接触面的反作用力直接传递于前叉时,能避免锁定装置的构件受到损伤,而且具有生产成本低、易组装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前叉避震装置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前叉包括可相对位移的上叉管与下叉管,上叉管下端设有可位移的阻尼器,且阻尼器具有一供液压油流动的流道以及数个通孔,其中锁定装置,位于前叉的上叉管端部,它包括开关组和作动杆,开关组与作动杆相连接;释压结构,包括设置于锁定装置的作动杆端部的弹性件与塞件、还包括封闭塞件或开通阻尼器的液压油流道及通孔;在塞件封闭阻尼器状态下,下叉管的液压油突破临界值推动压迫阻尼器与塞件向上位移并压缩弹性组件,塞件的通孔呈开通状态。
本实用新型一种前叉避震装置在自行车处于前叉无避震效果的设定下,在自行车的前叉设定为无避震效果,且行驶过程中遭遇突发路况的反作用力传递于前叉时,其反作用力超越下叉管内的液压油临界值(即为弹性件的压缩位移所需的最小受力值),得以推迫阻尼器与塞件一同向上位移并压缩弹性件,让阻尼器的通孔呈开通状态,而下叉管内液压油得以适量由通孔流至上叉管内,让上下叉管能进行适度的相对位移,待反作用力减弱时得以藉由弹性件的弹力推抵塞件,使阻尼器复位且其通孔再度呈封闭状态,据此,本实用新型得以避免锁定装置的构件直接承受反作用力损伤;而且阻尼器与释压结构的相配合具有低成本、易组装之特点,进而可减少生产成本支出,提高生产效率。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分解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组配于前叉内实施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设定无避震效果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图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释压状态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图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其中,开关组为31,套管为311,固定座为312,杆体为313,滑槽为313A,定位槽为313B,定位杆为314,按钮为315,弹性件为316,作动杆为32,扣合槽为321,穿孔为322,释压结构为40,C型扣为41,垫片为42,弹性件为43,塞件为44,套合槽为441,滑动口为442,插销为45。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2,其中前叉20包括可相对位移之一上叉管21与下叉管22,且前叉20内部装有液压油A,上叉管21下端组配有可位移阻尼器23,阻尼器23设有供液压油A流动的流道231以及数个通孔232(关于阻尼器23的结构请参阅第中国台湾省第094204021专利申请号“用于自行车前叉之阻尼器”,为本案发明人的在先专利申请案),其中组配于上叉管21端部的锁定装置30,锁定装置30包括有开关组31与作动杆32,开关组31包括有螺合于上叉管21上端内部之套管311、固设于套管311内的固定座312、滑设于固定座312的杆体313、设置于固定座312与杆体313的定位杆314、套设于杆体313端部而露于套管311上端部的按钮315、以及套设于杆体313下端部并与套管311内壁相抵顶的弹性件316所组成,而作动杆32是一端固设于杆体313下端部;其中作动杆32下端部具有扣合槽321以及径向穿孔322,藉开关组31连接带动作动杆32于上叉管21内轴向位移;可位移组配于锁定装置30的作动杆32端部之释压结构40,其包括有C型扣41、垫片42、弹性件43、具套合槽441之塞件44及插销45,C型扣41嵌扣于作动杆32的扣合槽321内,垫片42与弹性件43依序套合于作动杆32下端部,且垫片42受到C型扣41的抵顶限制,在此的弹性件43以压缩弹簧为例,而塞件44以套合槽441套设在作动杆32端部,且塞件44具有一径向滑动口442并穿透过套合槽441,最后以插销45穿设于塞件44的滑动口442与作动杆32的穿孔322内,完成塞件44与作动杆32的组配结合,而塞件44正好位于阻尼器22的流道231上方。
如图3、图4所示,当使用自行车的人进行前叉20无避震效果的调整设定时,按压开关组31的按钮315,让按钮3155压抵杆体313,使得杆体313以其滑槽313A与定位槽313B相对定位杆314位移,且定位杆314会定位在杆体313的定位槽313B上方固定点,同时杆体313会压缩弹簧316以及带动作动杆32向下位移,使得固定设置结合于作动杆32下端的塞件44能封闭阻尼器23液压油流通之流道231,即完成前叉20无避震效果的设定。
如图5、图6所示,当骑乘者骑乘自行车且前叉20设定为无避震效果,且在行驶过程中,突然遭遇到落差幅度甚大的凹凸地形、坑洞等路况或路面障碍时,而来不及解除前叉无缓冲效果,此时会由前轮接触面直接传递反作用力于前叉10内,其反作用力超越下叉管32内的液压油A临界值时,即为弹性件43的压缩位移所需的最小受力值,它会推迫阻尼器23与塞件44一同向上位移并压缩弹性件43,让阻尼器23的通孔232呈开通状态,使下叉管21内液压油A得以适量由阻尼器23的通孔232流至上叉管21内,上、下叉管21、22能进行相对位移;同时,塞件44以套合槽441相对作动杆32端部轴向位移,塞件44以滑动口442限制作动杆32所组配的插销45作有限度的位移;待反作用力减弱或低于弹性件43的压缩位移最小受力值时,得以藉由弹性件43的弹力推抵塞件44,而使阻尼器23复位并使其通孔232再度呈封闭状态。
本实用新型一种前叉避震装置,当自行车处于前叉无避震效果的设定下,其行驶过程中遭遇突发路况的反作用力传递于前叉20时,能藉由阻尼器23与释压结构40的配合,进而让上、下叉管21、22能进行适度的相对位移,而得以避免锁定装置40的构件直接承受反作用力损伤。且阻尼器23与释压结构40的相配合具有低成本、易组装之特点,进而减少生产的成本支出,而相对提生产者的产能。
权利要求1.一种前叉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叉包括可相对位移的上叉管与下叉管,上叉管下端设有可位移的阻尼器,且阻尼器具有一供液压油流动的流道以及数个通孔,其中锁定装置,位于前叉的上叉管端部,它包括开关组和作动杆,开关组与作动杆相连接;释压结构,包括设置于锁定装置的作动杆端部的弹性件与塞件、还包括封闭塞件或开通阻尼器的液压油流道及通孔;在塞件封闭阻尼器状态下,下叉管的液压油突破临界值推动压迫阻尼器与塞件向上位移并压缩弹性组件,塞件的通孔呈开通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叉避震装置,其特征在于,作动杆下端部设有有扣合槽以及径向穿孔,释压结构包括有C型扣、垫片、弹性件、具套合槽之塞件及插销,C型扣嵌与作动杆的扣合槽相扣合,垫片与弹性件依序位于作动杆下端且与C型扣相接触,塞件通过套合槽套设于作动杆端部,且塞件包括径向滑动口并穿透设于套合槽,插销穿设于塞件的滑动口与作动杆的穿孔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前叉避震装置,前叉包括可相对位移的上叉管与下叉管,上叉管下端设有可位移的阻尼器,且阻尼器具有一供液压油流动的流道以及数个通孔,其中锁定装置,位于前叉的上叉管端部,它包括开关组和作动杆,开关组与作动杆相连接;释压结构,包括设置于锁定装置的作动杆端部的弹性件与塞件、还包括封闭塞件或开通阻尼器的液压油流道及通孔;在塞件封闭阻尼器状态下,下叉管的液压油突破临界值推动压迫阻尼器与塞件向上位移并压缩弹性组件,塞件的通孔呈开通状态。本实用新型得以避免锁定装置的构件直接承受反作用力损伤,而且能减少生产制造的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文档编号B62K25/06GK2895225SQ20062000241
公开日2007年5月2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10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10日
发明者陈辉雄 申请人:台湾司普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